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2-10-04 21:05:57

序论:在您撰写革命英雄写的诗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革命英雄写的诗词

第1篇

关键词:鉴赏 ;创新; 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创造性地鉴赏诗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深感诗词的鉴赏应等同于小说,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不可偏废,同时在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感受,尤其在对古诗词的引领鉴赏中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程度

应当说古诗词有着诸多不便我们学生鉴赏的因素,首先,古诗词一般都为格律诗,这些诗词有了平仄的韵脚,诗句词序往往显得比较复杂。其次,古诗词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距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第三,有的诗词的意境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则是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流露。不同的诗人词人机遇有别,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则代表着个人的志向和认识,即使是同一作者由于喜怒哀乐的时段有别,不同时段诗词亦同样大有差异,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有时还真是困难重重,有时勉强凑合一下总不是作者心声的写照,总有牵强附会之嫌。所以作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这里包括民族斗争史,文学发展史,汉语知识变迁史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应当说我们不可能有时间让学生去掌握与古诗词有着密切联系的诸多内容,有时只要结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稍作提示性的联系即可。有时还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的电影与古诗词有关的历史镜头,这些镜头完全可以辅助我们的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如让学生创新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必须先从历史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诗人,再从文学的角度去介绍其人,他是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显赫地位的诗人。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知晓了这些,就能比较顺利自主而又创造性地鉴赏“大江东去”的壮阔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腔真诚。

二、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去进行古诗词艺术的比较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样式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久放异彩,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又能在人类文化的长廊中同占一席之地,都是因为有着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都是因为有着美好的情感。要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创造性地鉴赏这些古诗词,最好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多将古诗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延伸以及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比较性的鉴赏,柳中庸,唐朝著名诗人,有两首古诗不但值得一读,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学生通过比较提高创造性鉴赏能力。柳中庸的这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征人怨》诗题中有怨字,而诗歌中无一怨字,《听筝》题中无怨字,而诗歌却以“怨”去铺陈。应当说这两首古诗都与“怨”有关,但诗题与抒写内容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地开展。通过相互置换关系的你谈我议,学生们豁然开朗,为了检查学生的鉴赏效果,我让学生以《柳中庸的怨求》为题,写探究两首诗的异曲同工的小论文,学生们所写的论文有理有据,中心明确,论据确凿,简洁独到且篇篇入理入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创造性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把故事的意境与人们的推崇无缝对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人们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启迪,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人们受到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的启迪。如目前的“”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吟诵此文,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要兴旺发达,需要我们有高尚的道德,有可贵的人文情怀,有满腔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有把握社会关注民生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应当说新的时代我们所崇尚的精神都能从古诗词中挖掘。我们还记忆犹新,在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曾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今后工作的态度,十年来温总理就是这样践行总理职责的。人们说以史明镜,我们也完全可以诗明镜以诗励志。

参考文献:

[1]曹津源.以身许国为民造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9.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

第2篇

一、设置环境,引感

俗话说:“入境始于亲。”有时老师的一句提示性话语、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有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魂牵梦绕的艺术殿堂,促进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以回忆、亲切的语调叩问:“你们留心过父亲的举手投足吗?当父亲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化为爱的雨露滋润你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你是否会获得一份永久珍藏的记忆?”在我所设置的意境中,全班学生纷纷讨论,并说出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学生的发言让全班同学都哭了:他说读小学时都是他妈骑自行车送他的,他妈本来是驼背的,可他发现每到冬天他妈骑车送他时背一点都不驼,而每到夏天时他妈骑车背就更驼。他实在不明白就问了,他妈说她这个背就是这样,冬天不驼夏天驼。一直到现在他才明白,冬天他妈直起背是为了给他挡风,而夏天更驼是怕挡住了他的风,更让他心疼的是,他妈这样的做法导致回家后要睡好长时间才能把疼痛减轻些!还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当学生读到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室前面排成两排课桌,中间留有过道,形成“月台过去是铁道,铁道过去又是月台”的布置,安排一位个头较小、身材微胖的学生扮作“父亲”进行课本剧表演,另一位同学配乐朗诵。这样一边是声音朗诵,一边是动作表演,两位同学配合得天衣无缝:“父亲”那种年老体衰、执著为儿子买橘子的拳拳爱心立即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形象理解,又受到了深刻的主题教育。

二、塑造形象,激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作品中的画面表达的意境与形象是连接作品与读者的纽带。把“意境说”引入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意境教学,要使学生触景“激”情,所触的“景”便是老师在意境教学中的“塑造形象”。

在教学《海燕》(作者:高尔基)时,我先不涉及文章,而是要学生或根据自己的观察,或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中所了解的海燕,谈谈海燕的体态、习性、活动情形,着重要他们描绘海燕的飞行、憩休等情形。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海燕的形象,我播放了一段以“风大浪高、黑云压顶、电闪交加、大雨倾盆的大海”为背景的实况录像,教室里响起了啧啧的赞叹声,同学们都被海燕那种搏击风浪的无畏气概所折服了。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以自己的所知所见和课文中的海燕进行相互对照,课文中的海燕和学生所了解的海燕和谐、亲切地融为一体,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海燕的感受力。这时只需将课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语句让学生轻轻一读,学生们立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转化为对海燕所象征的勇敢的革命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的崇敬与赞叹。

三、烘托气氛,陶冶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感情与景语之间的联系。了解到这一点,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就更要注重意境教学了。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要想让学生深切体会“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就必须让学生体会这首小令前两句中每两个字所写的独立的事物所代表的意境,如果学生能够想象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那么整个画面所带给人的悲凉的、令人沮丧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这首小令所抒发的“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四、创造条件,升华情感

初中生青春年少,感情细腻丰富,老师可因势利导,借助于特定设计的语言、表情、手势、教具,必要时借助于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这样就能架起实现意境的桥梁,创造一切适用课堂教学的条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机能,怡情激趣,使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在教学《七律·》时,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七律·》电视剧的有关片断,然后再配乐让学生朗诵全诗。这样当年爬雪山、过草地,忍受着高寒缺氧的痛苦,冒着随时都有可能陷进泥潭危险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学生的心海中,随着朗诵的深入,电影的片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精神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第3篇

要想真正地走进诗歌,品味出诗歌韵味,我们必须先掌握关于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带着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近距离地接触诗歌、全方位地认识诗歌,最终和诗歌交朋友。当然,关于古体诗歌的知识,我们还只能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具体的古体诗词引导学生认识“格律”知识,从欣赏简单优美的格律诗(主要是绝句)开始。具体地说我们要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什么是押韵和如何押韵等知识。我们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格律诗的几种基本句式,以及如何用粘对的方法将这些句式组织起来。在欣赏古体诗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地向他们介绍现代诗的创作知识,现代诗歌的创作比较自由,因此关于现代诗歌的知识介绍,我们还是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戴望舒、舒婷、海子、席慕容等的诗歌作品中,认识现代诗的创作手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或者规模大的学校,都在一些传统诗词的学会和诗社的帮助下,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开始设立了诗词辅导站,有专人辅导诗歌创作,并定期出版刊物。这样的做法,等于是在课外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学习传统以及现代诗的创作、展示园地,让学生可以在这个园地中交流学习经验,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呈现在同伴们的眼前时,欣赏诗词的兴趣一定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二、发掘诗歌中的优美画面所蕴涵的意境

我们欣赏诗歌,首先要将中规中矩的方块字还原成青山绿水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等和谐温馨的画面,然后在画面中体味出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比如,我们在欣赏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在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西湖的胜似瑶池仙境的美丽风光之余,我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人面对美景而生出的对朋友不能共同拥有如此美景的惋惜,和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而赞叹不已的豪迈情怀。

三、借助生活体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活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诗歌吟诵的就是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当然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否则,我们对诗歌的赏析,就是空中楼阁,无病,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力争引导学生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诗歌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日常生活寻找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或许有一些同学从小就熟读了唐诗三百首,早就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耳熟能详了,在我们欣赏这首诗时,可以回忆自己的经历,特别是身处空旷的天地之间,那种对人生、对时间的万千感悟和此情此景是多么的契合;在欣赏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我们所了解的祖国历代革命英雄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对于身处南宋乱世的民族英雄岳飞决心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不可抑制地产生共鸣。现代诗中与生活息息相连的佳作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反复吟唱的是那份我们或许都经历体验过的离愁别绪。全诗描述的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回味留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四、抓住“诗眼”体验诗歌的主题

每一首诗歌,都有极具表现力的字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题眼”。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全词的终结句,“诗眼”是“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诗眼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春水”写忧愁,不仅有多之意,还可以联想到忧愁绵绵不绝之状,非常准确、凝练,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愤懑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的主题情调。

诗歌艺术源远流长,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大力发掘这一文化宝库。

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提高

首先,要多读。这里的“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二是读诗的数量要“多”。古代学者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是说读的遍数要“多”。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曾说“我利用部分早读课的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滋养他们成长。每周学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赏析能力提高,智力获得发展”。这是说读的量要“多”。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古代诗歌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逐渐体会诗歌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吟诵,因为大声地、动情地、投入地朗读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朗读前,老师可作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兴趣,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样进入角色后,更易熟记和理解。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寻找相同背景、相同题材、相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本延伸到课外。

其次,要多思。如果只满足于自己背过了多少首诗,还是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只有真正理解了诗的内涵,领悟了诗的精神,才能算是“鉴赏”了这首诗。要领会诗的形象,体味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就要充分调动大脑的参与,多思考,积极运用想象和移情。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诗人的笔下景通过想象和联想还原为眼前景;将自己浸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反复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诗人写诗的背景。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诗人的身世经历、创作风格。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兴衰成败都会在诗人的作品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盛唐时期,由于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这个时期的诗大多是格调昂扬向上的,诗人多抒发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以及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边塞诗派还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到了晚唐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诗人大多写一些身世飘零、感时伤世、为逃避现实而纵情山水之作。诗人的生平经历也会对他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年轻时的杜甫,生活安定,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曾经写过不少浪漫主义的诗歌,最著名的是他的《望岳》,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但由于家道的中落,自己仕途上的失意,尤其是十年长安的困守,使杜甫的诗风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的风格就定型为现实主义,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此外,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比较固定的,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委婉含蓄,陶渊明的恬淡自然等。掌握了这些诗歌鉴赏方面的文学常识,就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更需要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积极开动大脑,把它们和诗歌本身联系起来考虑。中国的汉字是表意凝练的文字,多以形显义,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敏锐感知,多读多思考,你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情感、有温度、有颜色、有重量的。

第三,要多练。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专项训练,从中找“感觉”。也只有多练,“熟”才“能生巧”。我们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对诗歌分类,比如说把不同风格流派、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印发给学生加以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可以积累一定的答题技巧,比如有关作品风格、思想内容方面的术语,一些古代诗歌意象的特定含义等。在多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考虑问题的思路方法,比如说鉴赏古诗词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①这首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②怎样写的(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人、物、景?);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人、物、景,对自己抒情言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这个考虑问题的步骤是逐层深入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4篇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新知。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对答错的同学也不要批评。例如,学生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课的阶段,播放一段秦始皇登基大典的一段视频,然后教师引用视频中秦始皇说的一句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朕的大秦江山,将传之永世。”设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朕,以示至高无上、至尊无比,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而且他要千秋万代传承下去他的功业。那么,面对如此广大的疆土,众多的百姓,满目的战争疮痍,他是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呢?”这样设疑,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教学情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了解秦始皇的治国方略,让学生分组排演历史短剧,名为秦始皇宫廷辩论会。让小组中的一个同学扮演秦始皇,其他的同学饰演群臣,让皇帝和大臣们讨论治国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只有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文熏陶。

二、鼓励学生从历史杰出人物身上汲取人文精神,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事态度,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胸怀,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士子爱国情怀。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为我们学生树立了人格方面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时也要补充一些课外的历史材料,使人文教育变得更加充实。例如,在讲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时,我们就可以从《论语》中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补充到教材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要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原则学好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三、和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我们在讲二万五千里时,就可以把有关的诗词引用到课堂上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色彩。•七律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这首诗是在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后,到达六盘山前写的。精确地描述了的战斗历程,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精神。弘扬精神有利于弘扬学生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而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5篇

关键词:作文写作 ;素材积累; 方法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在有限的测试期间里得到高分的机率也不会很高。而素材的积累,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决材料缺乏、时间紧迫的矛盾呢?现结合工作实践,对按照人物、主题和角度归纳素材等方法进行阐述。

我自2006年来到二中后,教过3个毕业班,我了解中考试卷中有9分左右的课内文言文阅读题,6至8分的课内古诗文默写题。在初三下半学期的4和5月,我们要复习初中三年6本语文书,而中考试卷中所考到的语文书内知识仅占15分左右,上述数字的落差如此之大,自感得不偿失。今年开学时我带着这种不甘,提出一个设想:为什么不把语文书当作考场作文的素材库,让原本不到20分的试题,变成50分作文这一大股东的绩优股。这一灵感转瞬即逝的关键时刻,我果断地抓住这闪念的尾巴,尽快落实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将课本素材系统化,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加深记忆、理解,从而积累起丰富的素材,并探索灵活使用这些素材的方法。我的初步做法是:每当复习一册书后,都要求学生运用本册书中的古诗,连诗成文。如九年十班李鑫同学的周记作业《说日本地震》:现在,整个世界陷入危机,山洪、海哮、地震频频袭来,从中的汶川到日本福岛,世界好像“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日本地震是21世纪最大的一次地震,有日本人为自己不在国内幸免于难感到高兴,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不过,这只是一小部分日本人,大多数日本留学生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新闻中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响彻耳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涌上心头。而此时,我国却不顾核泄露的危险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想所有日本人应该“感激涕零,不知所言”。身为初三学生的我,也好想对那些受难的人说一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此举好处:一是积累作文素材,二是便于学生理解本句诗意思,为中考试卷中的理解默写提供一个巩固诗句字词的方法。但是,要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写出“大千中脱颖而出,寻常中卓尔不群”的高分作文来,除熟悉这些素材资源外,还要有积累、归纳和运用素材的能力。

一、按照人物归纳素材

置身灿若星汉的课本人物素材,张张鲜活各异而又熟悉的面孔在我们面前闪现。如何将这张张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自己文中永恒的一瞬,是大家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面对人物,画家可以用颜料去涂抹,摄影师可以举起相机去拍摄,而考生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去描绘。我在课堂中经常说一句口头禅:如果把这一点引用到作文当中,效果不错。为此我上了几节系统知识归纳课。如复习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当你翻看古诗文译文书时会发现初中6本书中杜甫的诗歌有7首,我按照他写诗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为《诗圣的一生》。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归纳同类知识的意识、整合杜甫的诗歌,理解他的人生,便于学生将他作为素材中一颗闪耀的明星。根据归纳杜甫诗作的思路,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一起找寻、汇集初中6本书中的人物素材活水。比如李白的诗歌:七上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八上《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八下《行路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九下《月下独酌》。

二、按照主题归纳素材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选材的依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是中心的依托。学完初中6本语文书后,可从所积累的素材中提炼主题。也可按相应主题归纳素材,继而运用。比如: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狗娃的变脸传承经历、枣儿渴望爸爸早日归家的心酸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作文中有关成长之类的素材;七年级下册方仲永的神童之变,吕蒙的非复吴下阿蒙,八年级下册宋濂的艰苦求学经历,还有七年级上册朱熹的《观书有感》,皆适合端正自己学习态度的作文;七下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上李白的《送友人》送别的主题一目了然;七年级上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七年级下册岑参的《逢入京使》、八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崔颢的《黄鹤楼》等诗词的思乡之情浓烈之至;唐雎、陈胜、墨子、曹刿等人都可作为歌颂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的典型人物。除此之外的爱国之情,寄情山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都可以用语文书的内容对号入座。

三、按照角度归纳素材

我们经常和课本相伴,出现在课文里的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文人墨客有很多。在考场作文中,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者表达某一个观点时,我们不妨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把一些与自己要表达的立意有共同点的名人归纳组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人典故、诗词、名言警句,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应或人文精神。且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才没有“嚼人家嚼过的味道。”如:《沁园春 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咏雪》《湖心亭看雪》中的“雪”字着实是一个角度,借“雪”来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一腔豪迈之情;抒发了岑参对朋友武判官的送别之情。抒发了两代人的生活雅趣和文化的传承,显示谢道韫的才气;抒发了张岱清高自赏的品质和淡淡的哀愁。

九年四班田卓雅同学,把自己变身为明月,以明月身份看待杜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留在心底的思念,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留在心底的美好祝愿,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表天览明月”留在心底的远大志向,从而激励自己发出夺目的光芒。同样是选用月的素材,赞颂古人以明月为系抒感,紧扣题目《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但她这种另辟蹊径的切入角度,成为写“风景”作文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同样的作文题目,九年四班于璐同学小标题作文,“长风破浪,济沧海”“上绝顶,览众山”“除弊事,惜残年”从李白,杜甫和韩愈的诗词中的名句切入;张致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月影如涛,桑田变沧海”搜集天下美景,融多种文言词句片断,从文言文中写山水的角度切入;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闻一多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滕子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为九年十班李明扬的作文素材,其中的亮点是根据语文中人物吾日三省吾身,端正自己平时对待学习压力大的态度,从三人身上的人格魅力角度切入;王雪纯同学从“秋天”切入,热烈赞颂与秋天有关的人物的精神,且以刘禹锡《秋词》中我言秋日胜春朝作结,升华主题;还可以《醉翁亭记》的禽鸟、《斑羚飞渡》里的镰刀头羊,华南虎的不羁性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快乐的鱼等动物的角度切入;亦可以《爱莲说》中的莲,《桃花源记》中的桃花等植物角度切入;角度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素材应有尽有,只是有待整合。

四、套用古诗文,趣味横生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种形式中,考生需要首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主旨,然后运用生动的语言展开联想,自然而巧妙地将人物与材料连接在一起,做到自然明快,水融。如:九年十班的张宏泽同学,借《陋室铭》格式表达同学之情。房不在大,能住就行。人不在多,热闹则行。家虽简单,却很温馨。墙顶上有缝,蟑螂入帘轻。谈笑有同学,往来无长辈。可以打扑克,嗑瓜子。无书声之乱耳,无学习之劳心。左边张延城,右边布晓旭。吾曰:“何陋之有?”

第6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新知。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对答错的同学也不要批评。例如,学生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课的阶段,播放一段秦始皇登基大典的一段视频,然后教师引用视频中秦始皇说的一句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朕的大秦江山,将传之永世。”设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朕,以示至高无上、至尊无比,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而且他要千秋万代传承下去他的功业。那么,面对如此广大的疆土,众多的百姓,满目的战争疮痍,他是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呢?”这样设疑,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教学情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了解秦始皇的治国方略,让学生分组排演历史短剧,名为秦始皇宫廷辩论会。让小组中的一个同学扮演秦始皇,其他的同学饰演群臣,让皇帝和大臣们讨论治国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只有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文熏陶。

二、鼓励学生从历史杰出人物身上汲取人文精神,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事态度,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胸怀,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士子爱国情怀。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为我们学生树立了人格方面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时也要补充一些课外的历史材料,使人文教育变得更加充实。例如,在讲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时,我们就可以从《论语》中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补充到教材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要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原则学好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三、和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我们在讲二万五千里时,就可以把有关的诗词引用到课堂上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色彩。

・七律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这首诗是在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后,到达六盘山前写的。精确地描述了的战斗历程,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精神。弘扬精神有利于弘扬学生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而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