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15:21:10
序论:在您撰写语篇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写一个片段,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片段作文促使学生常动笔,利用片段作文及时反馈作文效果,借助片段作文实现读写结合。这些片段作文的有效尝试解决了不少成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片断训练的优势
1.自选内容:片段练习可选的内容灵活自由,内容广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个人小事到国家大事,均可形诸笔端,经常练笔,日积月累,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2.自由表达:片断训练在表达方式上长短不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多则洋洋千言,少则寥寥数语,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必为学生所乐意。而学生因爱写而勤写,因勤写而有长进,因看到长进而更乐于练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自主观察:学生经常进行片断练习,就必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极为细小的琐事,过去不注意的,或者认为平淡无奇的东西,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其意义,值得一写。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必有提高,而这种能力正是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4.自我延伸: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练笔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课文《羚羊木雕》写了我们同龄人的一个故事。文中的“我”要回木雕回家以后,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想写一封信。以《给万芳的一封信》为题,请你替文中的“我”写一封信。
这样,既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片断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又丰富和扩大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内外互为补充,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二.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1、利用文本,进行仿写。教材和其他书刊上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彩文段,让学生仿写。对初中生来说,仿写不宜太长,以段落仿写的效果最佳。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得十分动人,就可以让学生仿写。
2.利用空白,即兴续写。许多文章,往往是处戛然而止,或是在结尾处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利用。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景,《皇帝的新装》结尾,请学生猜想皇帝回宫后会做些什么。
3.联系生活,四面出击。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但我们又不可能长篇大论去写,因此,片段练习是我们理应作出的明智选择。而它,也以短小、灵活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还不下课,都几点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立马又将视线转向黑板,离下课只有一分钟了!我也从刚才的半昏睡状态醒来,在心中倒计时。我一边数数,一边看了眼窗外。窗外的小鸟声声啼叫,正在叫我出去呢……
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我想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三.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计划性。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
2.宏观规划,主题统筹。首选是确定好每周片段练习的主题。每周主题是结合课本习作要求,把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分成写人、记事、活动、植物、动物等类别,符合作文课标要求,确定了主题之后,一周片段练习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样减少盲目性,让学生从所要表达的中心的高度去观察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地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便于主题作文。
关键词: 影视教学现状外语教学作用方法
一、影视教学现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电影作为大学英语课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这门课程对于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学生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很多学校思想上不够重视而导致教学课时不足,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材,以及英语电影课备课量太大导致教师不愿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也造成很多先进教学措施无法开展等诸多因素,所以,英语电影欣赏课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它应有的效果。然而影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影视片是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媒介。看电影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英语民族人们的思维主式、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在影视片中,大到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小到风俗习惯都有所反映,看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
2.影视片由于其交际场景和语言材料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故事情节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同时,它为学生提供大量清晰、标准的发音和生活化的自然语言,其范围广泛,展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的言语,声形并茂,不仅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培养语感,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提高记忆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3.有助体现个性化学习。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难易、快慢程度因人而异,在影视片的环境下,可根据各自的目的、爱好、需求来选择,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影视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沉浸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学生的听力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得到提高。
二、影视片促进英语教学的几种方法
1.放映前
(1)影视材料的选择。在利用电影进行视听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材的问题。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历史纪实片、音乐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卡通片等。该放什么电影,这是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要多看各类题材、类型的英语影视剧,多收集浏览相关影评、资料、信息;要多思考、设问如何根据影片内容和学生的听力水准去讲解,多角度切入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影视片,既带有知识吸纳性质宽泛的面,又有娱乐和实践意义的点。即教师要把握影视片教学范围、顺序、深度、学生水平,达到预设效果。笔者认为电影虽然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但用于电影课的影片不能只提供娱乐,而应当是达到不同教学目的的重要资料。同时,教师还须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宜太易或太难,但应有一定的难度,以保持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在考虑题材和语言的适合性等因素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内容是否健康有意义,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简而言之,电影选材应因教学目的、因人制宜。宜高雅与通俗搭配、古典与现代搭配,宜广泛取材,尽量提供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各种交际场景,体现语言学习的全面性。
(2)教师的作用。教师先要介绍一些与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然后要讲解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2.放映中
要充分发挥电影英语视听的教学优势,教师就必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视听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先通篇放映,旨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作整体了解,然后分段放映,它类似于传统的精读或精听,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细节问题。
(2)无画面放映。控制播放机,使学生只能听到对白而无画面可视,目的是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使学生专心注意发音、语调和语气,以培养对语音的敏感和根据音调、语气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能力。
(3)音与像分离。对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具有一定量的述事性动作的影视片段,可关闭一组学生的耳机声道,使其只看画面,再关闭另一组学生的视屏,使其只能听对白。片断播放完毕,以两人一组,交流所知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口头表达能力及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4)定位放映。放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个关键的环节一个动作未完成的地方按下放像机暂停键,播放中锁定人物、场面,起幻灯片的作用,以便教师给予介绍、讲解、提问,也可要求学生猜测人物的个人信息、事件原因、下一步剧情的发展、结果,谈一谈对该画面的感受等。
3.放映后
(1)从教学实践来看,安排相应的测试可以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可以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测试。
(2)适度进行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组织指导得好,能起到巩固和深化课堂视听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视听设备,配备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各种题材英语音像资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借听;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的视听材料,自觉运用课堂所学听力技巧及方法进行视听训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及必要的检查,否则很可能造成有的学生放任自流。
三、结语
本文从教学现状、作用、选片标准及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电影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话题。英语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料真实,最贴近学生生活,是令他们感兴趣的教学题材。只要我们认真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影视作品进行详细的准备和加工,设计好欣赏的目的和过程,组织有意义的教学讨论,不仅会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其跨文化意识,降低语言学习焦虑。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引导,否则,电影课只能是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不能达到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合理地使用英文电影,才能使学习者既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又加深了文化艺术的修养。
参考文献:
[1]Web,M.(ed.)Hollywood:Legend and Reality[M].London:Longman,1975.1.
[2]杨连瑞.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J].外语界,1992,45,(1):36.
[3]祝秉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像资料利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8,67,(1):20.
[4]桑新民.教育,你离信息时代还有多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2,(6).
[5]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6]赵婷,张法科.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超语言因素[J].外语电化教学,2005,(12).
关键词:英语课堂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英语在社会的发展中,业已成为愈演愈烈的外交语种之一。学习英语已不仅是与国际发展接轨的需要,更是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然而我们国家要想更好的对外开放跟上国际时代潮流的脚步,首先应当使我国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人们对英语教育也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推动了很多教育的虔诚者去思索,去研究该如何让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热情。而这些所谓的热与情,我想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老师该怎样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在课堂英语的学习中能够翩然起舞,浑然融入这样的大课堂学习之中,转而学以致用。本人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今天在此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几点意见。
一、 语言的学习需要“点燃激情”的课堂教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容器的时代,孩子们从一出生,耳闻能详的就是母语,没有机会更多的接触英语。所以在学生刚接触这门语言时要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这是怎么样的一门语言,他的人文,历史的演变,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极大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爱思考,才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要营造生活化课堂教学,挖掘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主动参与教学。英语虽然是一门外语学科,但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因此,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既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似乎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情于景,寄情于物。教学中需要不断地革新,而非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如何点燃孩子的激情,这就需要在一节课的开始,即导入部分,多下点功夫。课堂的导入可谓是一堂课的教学前奏。俗话说:好的开始的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师生情感产生共鸣的第一要素,是师生沟通的第一桥梁。充分的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 语言的学习需要“唱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细微的事物”。学生与老师是相互的依存关系。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也会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这在各门学科中都能体现出来,学生依赖于老师在他们心中的转变。有些老师进入课堂就面露严肃,不苟言笑,在课堂上摆架子等等,直至课堂结束。这种表情与方法,会令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观。他们害怕,紧张,甚至觉得学习无味。好的课堂教学老师应该面带微笑,走入学生之中,让老师微笑与善良能洒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是他们进一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更好地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学习心境、迸发出大量的学习潜能、敏捷的思考并进一步获得知识,极大地激发创新的敏感性,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有效地四十分钟教学过程中,偶尔也能够让学生疲倦的大脑得到更好地放松与休息,有利于剩余课堂时间里获得知识的掌握。充分的劳逸结合,让课堂教学优异的行之有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绝大多数学生很适应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说英语,开始会有听不懂的可能,老师可通过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向学生解释,并鼓励孩子们也尽可能多的用英语表达。在这样的耳闻目濡下,学生就会有一些大的进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的言语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孩子对英语的自信心与持久力,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三、 语言的学习需要“创意思维”的课堂风暴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运用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应用相联系起来,才能最有效地体现学以致用,而非简单的读写背。因此,训练的模式应当多设计“应用”的训练,使训练达到“严”、“实”、“活”的效果。让课堂充斥着“风暴”,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并发挥他们的语言构造思维。提炼一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应当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基础设备,例如问题的设计因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呈现出多彩的创意训练。
一节英语课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运用功能,不是简单地会写,会被,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被被动授业的过程中,积极响应老师的引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学得扎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质疑的学生,学习兴致就越浓。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善于”回应。总之,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动态,那么学生的思维呈运动状,跳跃式,课堂将不再是一潭死水,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每个人都有机会,学的主动,学的轻松。
四、 语言的传授需要“反思总结”的课后回顾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重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简单的结束,更是另一节生动课的开始。老师要想完善每节课,那就需要在课后多思,多检。这样才可以美化每一节课。生动而有韵律的舞动课堂教学。
总之,要想让中学英语教学活起来,舞起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教学的根本,不仅要把外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2009年第三期
(王燕燕,1997)学习一种语言首先要接触它的语音,(王秀珍,1996)语音是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语音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的教学。根据统计,我们发现在核心期刊中,自1993年至2012年这二十年中,关于语音这一块的论文有398篇。本文筛选了十几篇核心期刊中关于汉语习得的的语言偏误的文章以及几部经典刊物进行文献综述。
1、声母
关于声母,送气和不送气和清浊问题是很难区分的。(陈枫,2008;陈昌来,2008),同时要注意zh组声母和j组声母以及h、f的问题。(陈枫,2008)。
(梅丽,2005)认为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zh、ch、sh过程中存在语音变异。表现为把卷舌声母发成舌尖前音、舌叶音、舌面前音;(王极佳 上官雪娜,2004)通过实验,认为日本学习者在习得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时候,从发音方法的角度看,阴平音节中不送气声母的错误率远远高于同等条件下的送气声母;
(王秀珍,1996)分析韩国人声母发音时的偏误认为:韩国人唇齿音f误发成双唇音p,b;将送气音误发为不送气音p,b;而zh,ch,sh,z,c,s,j,q,x则发不准;将r发成n;
在分析泰国学生在声母的发音偏误上,(李红印,1995)认为他们的“病疾’户是发不好卷舌音“zh、ch、sh、r”。泰语没有卷舌音,学生常以舌面音z,c和舌端音s来代替;(王燕燕,1997)指出菲律宾学生舌面送气清塞擦音q的偏误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q偏误成j,一种是q偏误成ch。
2、韵母
韵母教学要注意他们的音位变体,不能用母语中间的音位来代替汉语的音位,同时,复原因韵母音位和带鼻音的韵母的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陈枫,2008)。
(王韫佳,2004)得到以下结论:(1)日本学习者对不同的鼻音韵母区分率不尽相同,韵腹音值相差较大的前后鼻音韵母比韵腹音值接近的前后鼻音韵母相对来说更容易区分。(2)汉语拼音方案的符号对于前后鼻音韵母在知觉中和在发音中的区分均产生了一定作用,在知觉和发音中的作用恰好相反。(王秀珍,1996)认为韩国人通常将ü发成u和uei;而且以带b,p,m韵尾的闭口韵音节代替n韵尾的音节。
(李红印,1995)总结泰国学生韵母的偏误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时常混读ua、uo这两个韵母;第二点是混读汉语i、ie韵母的读音。第三点是汉语ao、ei韵母的读音偏误。由于泰语没有高元音ü,许多学生常以不同的圆唇高元音i代替。
在对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三合元音韵母偏误分析上,(王茂林 孙玉卿)认为印尼华裔留学生iao、ion和uei的发音都存在韵腹不到位现象,但是uai的发
音却出现了韵尾i过头的问题。
在韵母偏误方面,(王燕燕,1997)认为越南学生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z与韵母un相拼,z很有可能偏误成j;单韵母e与声母z、c、r相拼时偏误成i。
3、声调
(孙德金,2006)认为,发音是整体,声调是部分。因此“某某某发音很准确,但是声调有问题”是不能成立的。
3.1四种声调读法的偏误
(王极佳 上官雪娜,2004)认为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送气条件下声调的作用没有不送气条件下显著。(刘艺,1998)认为日韩学生把上升调的阳平念成低平调或低升调;在去声方面,他们常把去声发成低平调的或者低降调;而对于高平调的阴平他们则往往念成低平调。
(沈小楠,1989)认为日、韩学生去声偏误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调型上面不是调域上,他还发现日、韩学生的汉语阴平调也较中国人低得多。
与日、韩学生相似,(李红印,1995)发现泰国学生读一声调不够高,调值总达不到55;泰国学生发汉语去声降得太过分了,其重要偏误是去声调最高点后移了。(蔡整莹 曹文,2002)针对泰国学生汉语与音偏误时归纳了以下几点:(一)阴平:泰语第一声低,总达不到[55],与李红印的观点一致;(二)阳平:泰国学生在发阳平的时候说得太慢;(三)去声:泰语中的降调是第三声,调值为[41],而且音节时长较长,在降之前也有一个预备阶段。由此可见,泰国学生汉语声调的偏误模式是:阴平上不去,阳平去声长。
关于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的分析,(吴门吉 胡明光,2004)总结如下:(1)越南学生的高平调55念为半高44;(2)汉语的四个声调中,越南学生的去声情况最差。且常念为阴平的4调,与阴平声相混;(3)对降升调上声的控制不好。常常前面念得长,只是尾音急速上扬而成(2212调),降升不均匀。或者只降不升(21调);(4)阳平的起调偏高,上升急促,上升不平滑(45或445调)。
3.2连读偏误
(桂明超,2000)认为受母语的影响,美国学生在连读时所犯的共同错误有以下几种:(1)非曲型声调落在双音节词上时,该声调趋向于变同一调值而不顾原来的不同;(2)曲型声调落在单音节词上时会被分离,拆分在词组中相邻的两个音节上。若第一个音节用降调,第二个音节就用升调,反之亦然;(3)为了词尾或词组末尾的调型与英语语调调型相一致,最后的那个音节的声调总是趋向于用升调或用降调;(4)在一个句子层次上,调型/+\\(升调+降调)会被重复地使用在每组相邻的两个音节上,反映出一种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的英语降调类型。
(李红印,1995)总结泰国学生一声调和四声调连读时,发现泰国学生“前字一声调出现向下弯曲的低降,声调终点与后字四声调的起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两点落差很大”,这反映出前字声调音高变低了。
参考文献
[1] 王燕燕,《菲律宾华裔学生汉语语音的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7,03
[2] 王秀珍,《韩国人学汉语的语音难点和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6,04
[3] 李艾,《汉柬语音对比与汉语语音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4,02
[4] 桂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世界汉语教学,2000,01
[5] 王韫佳,《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加工》世界汉语教学,2004,03
[6] 吴门吉,胡明光《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世界汉语教学,2004,02
[7] 王茂林,《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三合元音韵母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7,01
[8] 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2,02
[9]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世界汉语教学,1995,02
[10] 刘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8,01
[11] 沈晓楠,《关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世界汉语教学,1989,03
[12] 王极佳 上官雪娜《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加工》世界汉语教学,2004,03
[13] 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0
[14] 陈枫,《世界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P52-55
一、偏误分析理论的提出
最早提出偏误分析理论的是语言学家科德,他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中提出偏误的概念,并将“偏误”和“错误”加以分析。他认为“错误”具有偶然性,属于语言行为范畴;“偏误”具有系统性,属于语言能力范畴。偏误分析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偏误的来源,并以此说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偏误在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1972年L .Slinkier在论文Inter language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基础。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理论中介语假说中发展起来。
1984年中国学者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开始。他以L .Slinkier的中介语理论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偏误”与“错误”的不同,总结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其产生的5个原因。
二、偏误分析研究
自偏误分析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学着对偏误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国内偏误理论分析在近30年的不断探索中,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笔者在认真阅读中国知网上近30篇有关偏误分析的论文后,对现阶段的偏误分析研究成果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小结,大多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只是希望此篇文章能、让初学者对于偏误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偏误的来源即偏误产生的原因
1.语际迁移即母语向目的语迁移。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这样在学习其他的目的与的时候就发生了语际之间的转移,很多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不能在学习目语的时候抛弃母语的影响,就导致了这种偏误的产生。不论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误。
2.语内迁移,即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转移也叫过度泛化。学生在目的与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于目的与学习不够深入,应用不够准确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过度地概括了目的与的某些规则导致了学习中的偏误。对于汉语学习语内偏误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第一,汉语拼音使用的字母、形近的汉字、义近的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句法规则所导致的偏误。第二,因为学生还没有从初级阶段的句法观念过渡到中高阶段的语段语篇观念,从而造成汉语语篇在衔接连贯上的偏误。第三,还有学者汉语的方言也能引起语音方面的偏误。
3.语外影响。语外影响这里指文化、学习环境、学习者思维、教师水平等非语言本身因素所造成的影响。预言师文化的一部分,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的人很难学好语言。在学习中产生偏误也是正常的。另外在学习环境如教学实施,教材质量等也会影响目的语习得。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尤以文化因素影响最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减少文化因素产生的影响,就必须要对文化差异进行详细的提醒,避免文化冲突并找出正确理解这些文化的案例便于学生学习。
(二)偏误的类别
偏误产生有众多原因,同时由于众多原因产生的偏误也有很多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语音偏误。学生学习汉语,受限于遇到的就是语音的问题。听说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准确的发音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将习得的语言应用于交流,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主要存在声、韵、调三方面的偏误。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不分也是针对这方面的偏误采取相对应的手段进行教学。于此同时,语气、语调也是教学中不应该忽略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对于汉语初学者,我们对其语音语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在交流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就予以承认,但是对于一些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其语音语调上的偏误,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汉字偏误。外国留学生的汉子偏误主要在汉字的书写和认读上。在汉字书写方面,要求留学生按照正字法区分汉字的错字、非字、假字、别字。外国留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主要是形符书写偏误和部件偏误如相似形符互相替代、义近形符相互替代、相关形符替代、形符类推导致的偏误以及形符的累加等。在汉字的认读上,主要表现在汉字声旁类推读音导致的偏误。
3.词法偏误。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虚词的使用如副词、连词、助词等。同时也包括各种短语以及各种固定结构的使用,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各种动词使用出现的偏误也特别多。
4.句法偏误。对外汉语非常注重句式的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偏误也表现在句法使用这一方面。例如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上出现的偏误情况。与此同时,不应该忽略的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存在语序上的偏误。
5.语用偏误。受各民族地区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实际交际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语用偏误即语言使用的偏误,导致理解和表达不准确。
(三)应对偏误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收集常见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的实例。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归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偏误出现的根源,而不是在教学中一一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现象。通过这样的分析整理,教师更能找到出现偏误的心理机制,并以此制定教学要点和教学方法。
2.针对性教学。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教师要了解偏误产生的原因,然后找到围绕偏误产生的语言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反复操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偏误预防和治疗。
3.注重文化因素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文化因素导致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文化内容的教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习和学习汉语的兴趣,也能有效地避免偏误的产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化的教授要难以适当,不要将过难的文化知识教授给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
4.利用理论知识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结合。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所产生的错误。通过语言对比可以找到偏误产生的原因和途径,根据这种发现在教学中适当的设计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做好汉语教学。
(四)对待偏误的态度
偏误分析理论使我们转变了对学生出现的偏误的态度。偏误分析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二语习得是一个创造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于他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出假设,然后再根据假设去验证,之后发现偏误再修改,然后再假设、验证、修改,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可以理解教师不希望学生发生偏误,但是应该正确的看待偏误的产生,因为只有偏误的产生并经过修改才能是学生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反之,一味地控制偏误的产生,反而不利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巧用课程中的影音资源,激趣增知
《牛津小学英语》各单元中的A、E部分为语篇板块,其篇幅完整,有独立的主题和情境,很多教师在处理语篇时感到棘手,既要梳理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又要新授生词和句型。如果一味地靠教师讲解,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课文动画的设计形象有趣,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巧妙地运用这些动画开展语篇教学,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的A部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第一遍观看课文动画,理清每个人所谈论的节日,并将节日名称填到相应的表格中,第二遍观看动画,思考人们通常在这些节日中做些什么事情,课文中的人物有没有做过这些事。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对西方的一些节日文化有所了解。
二、巧用互联网视频资源,开拓视野
互联网视频资源和图片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不乏与英语课程话题相符的内容,诸如天气、问路、购物、节日、问候等,如果根据教材和学情对其进行筛选,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的课文It was there时,笔者在百度视频中搜索了刘翔在奥运会跨栏跑步时的比赛和夺冠镜头,并将其中最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场面用于课堂教学中,当镜头播放到刘翔挥舞着国旗,场上的观众掌声雷动时停止。教师通过以下问题激发学生思考:This is a video of Liu Xiang, he was i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s. What race was he in and how was the race? How were Liu Xiang and the spectators(观众)? 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很快认识了生词running race,理解了词汇exciting和excited的区别,并在教师的激发下说出了这样的话语:The running race was very exciting. Liu Xiang was excited, the spectators were excited. Everybody was very proud of him. Liu Xiang is a great, he is a hero.
视频资料以其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获得视角、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特点,能够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词汇时,喜欢采用图示法以增强记忆,但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语言输入与输入交替频繁且量大,运用视频更能发挥其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例如,笔者在教学6A Unit2 Ben’s birthday时,在网络上以birthday party为关键词搜索了一段英美人士过生日的视频,经过剪切和压缩向学生介绍。在本课的视频资料里有很多关于生日的物品,激起了他们对生日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学生基于视频资料,潜在的知识经验被唤醒,并产生了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三、巧用公益广告视频,渲染学习氛围
公益广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度凝练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多彩的画面,其号召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在大量的公益广告中不乏诸多精品,如果结合课例加以穿插运用,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一次市级优质课竞赛,其中有一节以Mother’s Day感恩母亲为主题的对话课。当课堂转入到激感的阶段,教师让学生观看了这样一段视频:当一个人在悲伤、生病的时候,他会叫Mum,当他玩耍摔倒时会大声呼喊Mum,身处他乡在梦中醒来时第一句话还是Mum……从开始到结束,画面上出现的唯一语言只有Mum,但是这个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词语,足以打动每个学生。当教师引导学生“爱要大声说出来”“送给妈妈一句话”的时候,很多学生激动地说:Mum,I love you; Mum, you are my sunshine; Mum,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do. You are the best mum in my heart……
四、巧用原生电影视频,欣赏原味英语
整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及时组织交流和讨论,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入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对篮球场一定很熟悉吧!(出示篮球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篮球场的形状是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
生2:篮球场的四周都划有黑线,是个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
师:知道了长和宽的长度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沿篮球场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板书: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评析:我们需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场景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就是要学生联系现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片断二:
师: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学生分组探讨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各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并说一说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方法1:28+15+28+15=86(米)长十宽十长十宽=周长
方法2:28+28+15+15=82(米)长十长十宽十宽=周长
方法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两个长十两个宽=周长
方法4:28+15=43(米) 43×2=86(米) 长十宽=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长加宽的和×2=周长
师:同学们的汇报不止是这上面四种方法,有的同学用28+15+15+28=86(米),还有点同学用28+28=56(米) 15×2=30(米) 56+30=86(米),现在我们再来分组讨论一下,你喜欢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中,教师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这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新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学生算法的优化,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片断三: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们会计算么?会计算就算出来,不会计算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指名汇报算法)
生1:我是用25+25+25+25=100(厘米)计算的。
生2:我的方法是25×4=100(厘米)
师:这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一下,你喜欢那一种?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并通过同桌交流发现规律,掌握计算方法,由于前面学习了长方形的计算,因此学生通过试做,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很容易的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了一题多解的乐趣。
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