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激光原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17 01:28:54

序论:在您撰写激光原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激光原理论文

第1篇

由于长期的恶性竞争,目前单车广告价格与其价值严重不符,甚至出现低于成本价销售的现象,直接或间接造成车身广告媒体自身价值下降,车身广告客户低端化,大公司的高端客户逐年减少。2013年8月,厦门市公交集团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市场调研和考察后,决定对所辖的公交车的车身广告进行资源整合,不再外包,厦门公交广告公司由原来经营的319辆车身媒体广告逐步提升到所有地面公交车的车身媒体广告。经营规模的变化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抑制了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及其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是以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原理为基础的,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会计类专门学科,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自196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会计学专家赫曼森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至今,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已经发展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会计学理论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把传统会计学的“物尽其用”理论和新经济时代的“人尽其才”理论相融合,视人才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建立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关注人才的价值,注重人力资本的增值,重视对员工的投资、激励和潜能的开发并评估其贡献,以此提高企业的绩效和整体价值,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合理配置性和有效使用性。与传统的会计体系相比,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更贴合实际、更完备、更科学、更全面。

三、广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人才是广告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才素质决定了公司团队的协同能力,决定了公司客户服务的品质,决定了公司的未来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的民生工程,点多面广线长车多,公交车身广告是可见机会最大的唯一可移动的户外媒体形式,具有高覆盖率和高受众率的特点。基于这些特性,在公交广告公司工作的员工中除了小部分负责设计制作广告外,大部分人员并不直接参与制作广告,他们进行市场研究,做策划创意,准备媒体计划、广告监测、预订和调整线路版面。因此,广告公司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如要大专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从事广告或相关行业的技能积累,以及任职资格等。

1.员工的培养成本高广告企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达到适应岗位职业技能的目的。一是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能力,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二是促进员工的信息交流,增进情感,加强协作;三是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提高公司的整体凝聚力。因此,广告企业员工的培养成本较高。

2.员工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影响广告行业不同于其他需要大量廉价、重复劳动的行业,它是以管理、经营一群特殊人才为根本的行业。在广告企业中,员工主要从事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其劳动过程较为复杂,劳动成果也难以量化。广告企业中每一个环节员工的创意和智慧与企业的经营都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关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3.员工的劳动报酬较高知识和创意是广告企业的主要生产资料。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广告企业的员工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由于员工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广告企业为了挽留人才,必须给予其较高的劳动报酬,以证明员工的独特价值,并激励企业员工进一步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在公交广告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分析

广告行业公认的特点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职业躁动成为广告人最鲜明的生存特色,具体表现为人员在业界的频繁流动。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其一是广告人的职业浮躁,做好随时离开的准备,增加广告公司的离职成本和新人培养成本;其二是影响广告公司的管理和业务开展,甚至是常常会出现客户随着主要服务人员的出走而流失的情况;其三是广告公司人员的高流动现象让客户对经常需要重新面对新的服务人员表露出反感。针对上述特点,公交广告企业需要从薪酬、福利、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留住人才,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帮助公交广告企业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的获得、维护、开发利用和挽留的成本和效果。在公交广告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力资源获取提供新的测量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对人才进行招聘。在进行人才招聘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以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前提,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获取工作预算。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则为人力资源获取的工作预算提供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测算出投资盈亏平衡点,从而使人力资源招聘更加合理高效。例如,企业预计投入50000元成本招聘业务员,其中,固定成本3220元/人,变动成本100元/人。投资盈亏平衡点=50000÷(3220-100)=16(人),则该企业招聘业务员的人数不能超过16人。

2.有效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的预算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并按照收益期予以摊销,使人力资源的价值更加信息化、可测量化,从而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准确真实的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开发预算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问题,即人力资源的投资价值评估和成本评估,从而对人力资源的分配和预计的成本有所把握。在对以上问题进行评估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进行投资回报率(POI)评估,从而有效解决资源开发的预算问题。2013年9月起,厦门公交广告招聘8名业务员,在经过职业培训之后的短短4个月新增人力资源管理成本26万左右,但为企业带来了252万元以上的收益,根据投资回报率=(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收益-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成本)÷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成本×100%的公式计算:投资回报率=(252-26)÷26×100%=869.23%这仅仅是新上岗的员工,如果员工长期发展,投资回报率是以10倍计的翻番。

3.维护公交广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适度的员工流动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增强企业的活力。然而,如果员工流动过于频繁,则会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人才资源的维护和稳定,那么人才资源流失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重建将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成本消耗。例如:员工流动成本=离职成本+岗位空缺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损失的生产率成本-新员工薪酬差异的成本。再如,企业留住有经验的营销人员,也就等于留住和增加了客户,其结果是稳定并增加企业业绩,反之亦然。因此,维护人力资源稳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可以通过提供预算重置成本和人才流失预警报告,向公司说明企业人才流失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使企业充分发挥人才激励手段,在企业营造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达到避免人才流失的目的。一个好的营销队伍需要后台设计制作人员的及时跟进,广告越快上刊,广告媒体的空置时间越短,加速资金回笼,成本自然降低。例如,相同时间内,有经验的制作人员设计广告的数量是新手的3~4倍,当人工成本增加10万,媒体空置时间缩短,合同减少顺延几率,收入增加250万,扣除其他必需的成本费用70万,结果企业获取投资回报=250-10-70=170万元(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由此可见,充分发挥人才激励机制,留住有经验、有能力、有活力的员工是极为重要的。

第2篇

《激光雷达技术原理》以测量学和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讲授激光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后处理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激光雷达技术在测绘、地质和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激光雷达是一项测绘新技术,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教材,因此结合国际上较为权威的专著《AirborneandTerrestrialLaserScanning》[5]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自编了教程,对学生采取了“了解—新型传感器原理”“熟悉—激光扫描仪操作”和“掌握—激光点云数据后处理方法”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效果。

1.1了解新型传感器原理

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全站仪为对照,让学生了解激光雷达是一种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的新型测绘仪器,具有非接触式、精度高(毫米级/亚毫米级)、速度快(可达120万点/秒)、密度大(点间距可达毫米级)的优势,且数据采集方式灵活,对环境光线、温度都要求较低。其次,让学生理解LiDAR的测量原理主要分极坐标法和三角测量法两种。其中,对于极坐标法测量,使学生了解测距的关键在于时间差的测定,引出两种常用的测时方法:脉冲法和相位法;让学生理解直接测时和间接测时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脉冲式和相位式激光扫描设备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应用领域。最后,通过介绍激光雷达采集数据的扫描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平台上的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工作特点,如固定式激光扫描仪适合窗口式和全景式扫描,车载、机载以及星载平台适合移动式扫描等。

1.2熟悉激光扫描仪操作

考虑到各类平台激光雷达的作业特点以及现有设备的情况,《激光雷达技术原理》课程以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为重点,让学生熟悉仪器的外业操作。尽管激光扫描仪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外业采集仍然需要解决扫描设站方案设计和不同扫描站间连接点选择等问题,要求学生在熟悉激光扫描仪软硬件操作的同时,还要掌握激光扫描仪外业采集方案的设计:踏勘工作区,分析研究最优化的扫描设站方案和坐标转换控制点选择,画出相关的设计草图,并设置主要扫描设站的标志。要求设站位置既要保证与相邻站的重叠,又要覆盖尽量大范围的被扫描对象,以减少设站数,从而提高外业数据采集效率。

1.3掌握激光点云数据后处理方法

利用点云数据可视化与点云原始存储格式之间的明显反差,让学生了解激光点云数据后处理的重要性和难点,及其已成为制约激光雷达技术应用瓶颈的现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选取了点云的拼接/配准、点云的滤波和分类、点云的分割和拟合等后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算法并编程实现。

1.3.1点云的拼接/配准点云拼接是将2个或2个以上坐标系中的大容量三维空间数据点集转换到统一坐标系统中的数学计算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如何解决点云拼接的两个关键问题:同名特征的配准以及旋转矩阵的构造。对于同名特征的配准,使学生了解常用配准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ICP方法适合用于精拼接,而基于特征面的方法对场景特征分布要求较高等。着重让学生掌握最常用的人工标靶识别,以及特征面匹配,后者有别于学生所熟知的点特征匹配;对于旋转矩阵的构造,拓展学生在《摄影测量学》[6]中学习的基于欧拉角的旋转矩阵构造,掌握角-轴转角系和单位四元数方法。

1.3.2点云的滤波和分类要求学生了解滤波和分类的目的是解决激光脚点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形态呈现随机离散的问题。掌握基于高程突变和空间形态学的点云滤波和分类方法。让学生理解单一的信息量会导致算法不稳健,从而引出多源数据融合的思路。目前,已经有很多激光扫描仪生产厂商推出的新产品中实现了多传感器平台的集成,如激光扫描仪会搭载小像幅的数码相机,甚至有些系统还提供由集成传感器生成的红外影像。每种数据源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将多源数据融合能够弥补各个单数据源的局限性,增大信息量,从而提高滤波和分类方法的稳健性。

1.3.3点云的分割和拟合要求学生掌握实现点云分割的相似性原则:平面性、曲面平滑度和邻域法向,以及常用的点云分割方法表面生长法。考虑到点云拟合是由离散激光点坐标计算特征模型参数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点云拟合中两个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粗差剔除及最优解获取。

2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技术性的测绘工程学科,除应用测量仪器采集数据、应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外,还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选用适当的理论、技术、仪器设备和作业方法解决测绘工程与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接受测绘工程与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生产方案设计、实施以及实际应用中测绘工程解决方案确定等系统化训练。《激光雷达技术原理》课程实习要求学生全面应用所学知识,利用实习场地,依据实习目的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独立完成全部实习内容。实习仪器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遥感地理信息工程教研室使用教育部采购专项购买的RIEGLLMSZ620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雷达技术原理》课程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使用,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要求熟悉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DEM、等高线和剖面图生成以及三维建模等)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软、硬件使用操作方法和LiDAR测量项目的作业流程,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每一个实习环节,协作完成实习任务,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2.1三维激光扫描

数据的外业采集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测区划分和踏勘,确定测站位置,根据测区地形,设计外业数据采集方案,完成外业设站、反射标靶布设和数据采集工作。学生需要完成校园内建筑物点云数据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地形点云数据的采集。

2.2点云数据预处理

要求学生分别利用随机软件RiSCANPRO和上机C语言编程对外业采集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点云数据的滤波和拼接。

2.2.1点云滤波1)手动滤波要求学生利用RiSCANPRO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RiSCANPROv1.7.0有两种模式,即Filterdata和Terrainfilter。前者针对一般数据,后者对于提取地形的数据有明显效果。2)自动滤波要求学生上机应用C语言编程实现数学形态学方法、移动窗口滤波法、迭代线性最小二乘内插法、基于可靠最小值的滤波方法等常用的地形滤波算法,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并对各算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图1为学生基于虹湾地区嫦娥一号激光测高数据,利用五种滤波方法滤波后的数据点残差值分布图[7]。

2.2.2点云拼接1)基于反射标靶的点云拼接要求学生利用RiSCANPRO软件,结合外业数据采集时布设的标靶连接点,对地形和建筑物点云数据进行拼接。激光点云数据的拼接有两种方式:公共反射体的方式和采用使所有的反射体处于同一坐标系统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两者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拼接效果。2)基于特征面的点云拼接要求学生在对点云进行拟合的基础上,选取至少三对相互正交的特征面,利用C语言上机编程,实现基于特征面的点云拼接,并与单纯基于点的拼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2.2.3地形数据处理对地形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三角化、平滑、生成等高线和剖面。三角化参数的设置可参考量测工具量测出的点云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初步设定,这个值可适当调整,目的在于使图中的点云数据彼此之间能尽量大面积地构成三角网;要求学生对已经完成三角化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针对已经完成平滑的数据,利用RiSCANPRO软件生成等高线。剖面图的显示既可以针对三角化之前的数据,也可以针对三角化之后(包括完成平滑的数据)来操作。

2.2.4建筑物几何模型重建针对《激光雷达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的教学内容,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组织研究生开发了点云分割和拟合以及三维建模等软件模块,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在利用软件模块实现点云数据分割和拟合的基础上,利用AutoCAD软件手工建立建筑物的几何三维模型,基于3DSMAX软件建立建筑物纹理模型。图2为暑期教学实习中指导学生利用商业软件和自主开发的软件模块重建的地大校园主要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3结束语

第3篇

高职院校在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通常是要面向全社会的,要能够服务于社会,并且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最终要培养出的是契合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创造型的艺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可以说是艺术生活化的代表,是生活艺术化的开创者、实践者以及推动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艺术及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广告设计以及制作专业的优秀人才,必须要在丰厚专业积累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意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相关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及时地转变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2.设置体系,实现开放教学

关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训,不能够仅仅依靠于基础的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们打开更为宽广的知识面,让学生们广泛地学习。以美国为例,美国广告专业的教育课程以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并且要有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市场学、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律学和政治学等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广泛的涉猎各个方面的内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日后的领域当中发挥出创造性,更加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在中国,广告设计的课程却只是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很少有其他的辅助人文学科,比重比较小,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且由于内容设置的不够科学,经常会有一些相似的内容重复出现,时间久了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厌倦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够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甚至会对广告设计这个专业产生怀疑。在这种局面下,高职院校必须要重新整理自身的课程体系,积极地推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一些专业教师进入到广告专业的公司或者是企业进行兼职,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地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广告设计是到学校进行广告理论的深入讲解,采取座谈会或者是客座教授的形式来形成校企结合的教学,从而使广告设计的教学更接地气,也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3.重视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在中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传统的教育中总是重教有余,反而重视学习不足,或者是重视灌输有余,而重视启发不够,这种教育形式是必须要得到改革的,尤其对于需要创新的广告行业,复制式的教育不仅没有意义,甚至会严重阻碍学生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广告界当中需要大量的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们必须能够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活力,让学生们成为敢想敢做的人,充满勇气和热情,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必须要能够形成“教学相长”的双边互动关系,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一种人才的基本素质,让教师讲授的知识能够成为学生们日后职业生涯当中“自然流淌”的血液,成为一种能力。所以,在三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说在一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外的教程,让学生们通过课外环境来提升自己,可以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创意设计、媒体调查、广告摄制以及制作等等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构建起实践的基地,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去考察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让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创造一些经济效益,并结合市场的调查为学生们选定课题,让学生们能够在课程之外获得更多的知识补充,实现课内外同步进步。

4.加强实践,探索新型模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未来的职业实践能力之间构建起一个桥梁,更加侧重于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些结合的项目,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对现代化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实践当中,最终形成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中国的广告教育当中,在形式上是具有一些时间环节的,比如说对口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但是这种实习通常都是形式至上的,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了放任管理的方式,通常都是学校介绍,学生自己去找机会,公司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到学校吸纳一些学生,在这个期间学生们才真正有机会进行实地的实习,对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决策能力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5.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广告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广告行业和传媒行业息息相关,在中国,广告行业最早被视为新闻学的组成部分,直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有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作为例证。广告行业作为与传媒息息相关的行业受经济的影响并不大。无论是经济萧条还是繁荣,广告行业都能在不同时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经济繁荣时期,广告为企业集团进行市场宣传,经济萧条时期,企业更需要广告来拓宽市场和知名度。同其他行业一样,广告行业也需要系统的管理和规范,由于复杂的行业性质,使得广告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充满挑战。

一、广告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中国广告行业发展不成熟,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虽然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员众多,但是专业人才却少之又少,加之裙带关系、工作心态浮躁、人员流动机动和惩奖制度等问题,导致广告企业用人机制混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就业机会和机遇都不断增加,由于广告行业接触面广,很多人都在广告行业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转行到其他行业或企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告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增加了难度。

2.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广告行业的工作灵活性很大,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自然也高,可是有些公司利用家族企业的背景,进行关系式工作人员输入。带有家族关系的从业人员,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非常不利于管理,也无法进行鲜明的惩奖制度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这些人占有一定比例,却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不仅阻碍了新专业人才的引进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广告人才培养机制落后。广告行业的要求从业人员上岗就能够承担独立的策划或活动任务,但是中国特色决定了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到有能力进行实践需要社会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支持。广告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人才素质又高低不一无法满足广告行业的用人需求,加深了双方矛盾。

4.优秀广告人才匮乏。虽然广告人才众多,也包含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但是和欧美开放的地区相比,还是缺少实践机会和多元的创作眼光,而且设备和材料也相对很匮乏,并没有高端的图像处理和技术。因而哪怕从业人员有足够新颖的创意,也无法通过技术来实现。国外的广告市场广阔,而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广拓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的广告业虽然服务于市场经济,但是仍旧和国家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在管理上,就要考虑如何在平衡市场和国家关系的同时,还要平衡人才需求和人才对于从业的要求。我国广告行业专业人才和非专业人才的平衡。对于非专业人才,他们并没有敏锐的市场和传媒触觉,也不懂得如何策划,但是这些人流动性大,随时都有转行的可能。而专业人才有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录,所以对于工作周期短,工作流动性大的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无法做出长远的应对之策。

5.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完善的机制和长足的发展。和广告企业一样,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也是刚刚起步,在有些企业甚至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一般都被归在行政部门里面。这也就是说,人才管理在庞杂的行政事务中很容易被忽略,工作也无法被细化。在人才选拔以及后期培训甚至考核中,都无法建立一套系统的体制来管理,只能随着行政管理的安排进行调配。而一些企业往往老板才是最后敲定用人与否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被其替代,形同虚设。且广告企业内部部门划分粗糙,很多部门分类也很混乱,很难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组织,也给本就没什么权利的人力资源部门增加了协调的难度。

二、广告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方法

1.平衡广告企业和广告人才之间的矛盾,协调二者的需求。首先对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实践,并且依靠政府的宏观调配给在校的广告专业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大型的广告公司可以创办新进人员的专业进修培训课程,甚至可以送到国外去学习。作为广告人,就要不断汲取新鲜事物、拓宽眼界和思维,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这样也可以吸引有广告创作能力的人加入并且可以通过间断性的进修课程,让从业人员数目保持稳定,并且本着企业培养、回馈企业的原则,达到良性循环。这样的培训既可以降低用人成本,还可以为雇员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可以巩固企业内部的固定员工数量,便于企业内部指定对相关人员进行长期的管理的计划。

2.制订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首先,对于广告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坚决杜绝家族式管理和裙带关系,一切职位都要凭能力而为之。并且细化分工,细化部门,赏罚分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用干部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进行内部选拔制度,不夹杂私人感情,有机化企业内部的机制。

其次,将户外广告和室内广告分开来管理。对于户外广告,由于工作的灵活性和分散性,将管理分成周期来进行,这样避免了由于工作需要造成的琐碎问题,也可以将问题集中分类处理,并且将某些执行权力落实到负责人,便于及时更换雇员。对于室内广告,可以按组管理,先以团队为单位建立工作分区,然后将善于不同类型广告的团队分开来,这样在选用和招聘人才的时候,要求细化,避免了盲目选人被动上岗的现象。

其三,建立防止人才流失的机动体制。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对于广告企业也是一样,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条件就无法留住人才,这不仅在薪资上要有公平的待遇,还要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择优而上,并且根据业绩进行奖评,一切公开、公正、合理。对于管理标准和管理进度,也可以在内部网络上公布,通过透明的管理,给从业人员一个放心、干净的工作环境。一个简单的工作环境,这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也是一个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指定符合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机制,在激发人才对企业愿景的同时,给予合理的薪资和充足的发展平台。

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很多广告企业由于本身复杂的行业性质和广泛的接触面,并没有刻意的招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同时很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是独立的部门,所以要想更好的进行人才管理,需要将其从其他部门中划分出来。人力资源本身并不是管理和经营的部门,而是一个统筹和协调的部门,需要从大局入手,根据各个部门不同的分工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是考虑雇员会什么特长,而是考虑这个雇员在这个职位上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这个职位能否将雇员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这在广告行业中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广告涉足的领域和行业也越来越多,对广告行业多元化的创作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合理的人员调配,也可以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三、结语

广告行业作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在中国不断地成长。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和广告人才来实现。除了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也要通过充足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部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企业也要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广告人在策划引人注目的广告同时,也要经营好企业,把握好人才,规范管理机制,将企业带到通往长足发展的道路上去。

参考文献:

[1]余阳明,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74

第5篇

[关键词]经济文化类型;语文课程资源;文化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52-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民族地区学困生发展策略与语文德育的功能研究”(2008C21)。

[作者简介]韦美日(1964―),女,广西环江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民族地区语文德育。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奇怪现象:一边是课改实验的“泛人文化”,表现为在公开课或是教学竞赛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进行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忽略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一边是学校的常规教学中的“去人文”,表现为课堂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扎扎实实进行应试能力训练,把人文精神的培育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随意增减。

一、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矛盾现象背后是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指导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使语文课堂教学僵化、老化,局限于狭小的语文课程,受制于语文教学的狭窄空间,不能进行真正的跨学科、跨领域、面向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实践的功利化取向

语文课程改革中,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事实上有其内在联系,即语文课程实践中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侵蚀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性价值取向,导致对语文课程理念的浅表理解,或者是误读。在教学行为上则表现为阳奉阴违:在展示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的实验课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人文性的内容,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会获得比较高的评价;在常规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认真真落实语文知识点,尽量吃透语文考试的内容,在各种语文考试中成绩优秀,会得到大家的承认。这种过于功利化的语文教学活动必然走向经验性和机械化,轻视排斥理论指导,惰于实践创新,消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改革旗帜掩护下,走的是应试教学的老路。

(二)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研究的单一化

要摆脱语文教学的经验性和机械化的惯性倾向,语文教学就不能只顾在自己的领地上埋头耕耘,还需要具有宏观的、全局的战略眼光,超越眼前的功利性需要,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未来谋划,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运筹帷幄。语文教学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在实验课中表演人文性,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不只在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其途径和方法是无限多样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更需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不同学科的理论可以为语文教学开辟新天地,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所关注的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对经济文化类型的研究方法,为成功地利用本土的语文课程资源提供可参照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引导语文课程实施走出“泛人文化”和“去人文”的泥潭。

二、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及其发展

(一)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提出

人类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是“苏联专家CH托尔斯托夫、MT列文、HH切博克萨罗夫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共同提出的。”[1]“1956―1958年期间,时任苏联民族学研究所东亚和南亚室主任的切博克萨罗夫到我国中央民族学院进行讲学。期间,我国学者林耀华与他共同撰写了《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一文,全面地运用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民族问题,踏出了此理论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研究的第一步。但在之后2O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耀华的学生张海洋开始继续此项研究,其硕士学位论文便是《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研究》。”[2]苏联的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1]林耀华先生认为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1]

(二)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罗吉华文章所说的“本土化研究”是指中国的人类学家用苏联专家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认识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在研究实践中修正完善这一理论,使之更贴近中国民族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这一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延续。50年代,林耀华先生在《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中结合东亚各个经济文化类型的情况,区分了三组经济文化类型:第一组,以狩猎、采集和捕鱼起着主导作用的类型;第二组,以锄掘(徒手耕)农业或动物饲养为主的类型;第三组,以犁耕(耕耘)农业为主的类型。[3]他还对每一种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范围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为建立和运用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基本的研究框架。其优点是将研究置于东亚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有一个中观的认识角度,选取了每一类型中的典型进行描述,加深了对某一类型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其不足是未能深入到中国领土上的56个民族的生态环境内部,了解其具体的生计方式,区分其经济文化类型,其研究成果依然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没有构成一个细节完备的逻辑体系。

林耀华先生主编的1997年出版的《民族学通论》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在原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完善。首先,阐明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强调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它在学科理论方面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论方面指出了它的一系列操作规范,为正确理解和实际运用这一概念指明了方向。其次,阐明了其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使其方法论意义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内容方面和现实生活领域,有效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强化其实践意义,把它从纯学科的认识论逐步发展为能为解决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理论。与在《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中所提出的内容框架相比,《民族学通论》区分了类型组里面的具体类型。第一组,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包含两个类型: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第二组,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分为四个类型: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第三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区分出六个类型: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牧耕型、山地耕猎型、丘陵稻作型、绿洲耕牧型、平原集约农耕型,最后一种类型还区分出两个亚型:北方亚型和南方亚型。[4]

《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学通论》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的内容相比较,有三点不同:第一点,类型组名称有变化;第二点,类型组中的典型变成了具体的类型;第三点,各类型的经济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综合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这三点变化把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从东亚的经济文化类型的背景中凸显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考察,因而从名称到特点都更符合中国民族地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历史以来形成的各民族的居住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这个体系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它突出了中国地理环境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有利于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能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其不足之处是由于顾及到经济文化类型的综合性特点,虽然提到了建立有层次的立体结构的四个内容,但在具体阐述内容时,没有对构成这种综合性的具体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相应的描述,即其类型内部的基本结构仍然有待完善。

(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民族教育中的应用

在哈经雄、滕星先生主编的2001年出版的《民族教育学通论》第四章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中,在林耀华先生所下定义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世界民族分布和地理类型的概括分析,首先对世界民族及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类型进行一个粗线条的分类,然后对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同民族教育的一般关系进行初步探讨。”[5]这里区分出四个经济文化类型组,第一组,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包括两个亚型:北部寒带亚型和南部热带亚型;第二组,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包括两个亚型:北部寒带、温带亚型和南部热带亚型;第三组,农业经济文化类型,包括山地雨林混合农业和犁耕农业;第四组,现代化工农牧业类型组,包括三种类型:高度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商品化的种植园农业、城镇工农业综合经济文化类型。基于世界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的视角,其内容的特点也很鲜明,第一点,从“世界民族分布和地理类型的概括分析”来区分的经济文化类型,与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相呼应,吸收了《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中观视角并赋予时代特色;第二点从“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同民族教育的一般关系”出发进行研究,重点不在于构建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而在于探讨其特点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影响。这一论题的优点是简洁明了,突出特定研究视界中的经济文化类型的核心内容,其不足在于宏观角度必然要牺牲许多具体的内容,而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的许多特点是要通过具体细节才能得到精确反映的。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在本土化的实践中,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分更加能体现中国区域民族分布的特点,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强化了它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不但在民族学的发展和民族学研究中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其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重要的启示。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本地的物质文化基础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地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4]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从认识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开始,进而认识其物质文化的特点,这一认识途径对民族地区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来说尤其有价值,因为它是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遗存,不须投资。广西民族地区大部分都属于“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中的“丘陵稻作型”,“水稻种植与干栏式建筑的结合是丘陵稻作型的基本文化丛结。”[4]这是与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物质文化,如水稻的起源和分类,水稻种植的知识,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物质文化的认同。不仅如此,本地物质文化资源进入语文课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面向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世界民族的分类有各种角度和方法,但各种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语言谱系法,能准确标出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及接近程度,但却不能标出各族群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和生计方式的特征,这正是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长处。[4]就是说,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综合运用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了本学科的理论问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无限广阔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果局限于本学科领域,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语文味”,只重视“语文”的课外读物,或者只圈定在“语文教学辅助材料”的范围里面,那么语文教学就很难逃脱没有“文化”、脱离现实生活的宿命。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其获取知识的方法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不断从各个学科领域中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再以“语文”为核心,对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重视背景知识的运用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重视对各种经济文化类型的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地域差异比较,其经济文化类型组的排列就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文化特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也是考虑到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而经济文化类型的形成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过程,因此要真正了解其类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地方乡土知识体系的构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的背景知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否则三级课程体系的建构就失去了实质意义。语文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正确应用不但是语言文字本身的事情,还有语言文字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也只有关注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语文课程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才名副其实,才能在三级课程体系中发挥它的基础作用。“纯语文知识”的教学,其实只重视语言形式方面,而抛弃了文字的丰富内涵,是缺乏“文化”的语文课程,无法完全承担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任务。

(四)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建构

“了解作为人类进化的遗传和变异背景的经济文化类型,必然能使体质人类学的认识途径得到丰富。”[4]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也可以开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眼界。因此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应该重视作为课程资源基础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的认识和研究,重视在经济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始材料的积累。这些资料应该把已有的体质人类学、民族志的资料包含在其中,眼光不能只局限在语言文字的范围内,也应包含物质文化,如民居、生产工具等要素,要透过语言文字和物质形态去理解和传承语言文字和物质形态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来就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是以它为工具掌握其中的文化内容,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另外,为了使经验的积累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需要借助其他学科先进理论的指导,但即使是有亲缘关系的交叉学科,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构建的理论体系首先必须能解释本学科的事实和现象,而不是解释相关学科的事实和现象。希望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解释本学科的事实和现象,摆脱不了模仿和借用的惯习,最终会使自己处于缺乏适切的解释框架的状态,无法建构一个能充分阐述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目前就处于这种尴尬的状态。要有所作为,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也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在积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才会走上有序发展的道路。

(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不仅本身就注意环境、地域和经济、文化的综合因素,而且还有一个历史民族区或历史文化区的概念与之相辅相成。”[4]因为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这种独特视角和研究路线,使其区别于民族学的其他理论,对中国民族经济文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也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借鉴和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把它运用于民族地区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领域,就要注意民族地区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与经济文化类型的契合度。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具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适用于国家课程体系,而民族地区语文学科教育除了具有上述特点之外,还有适用于地方、学校课程体系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母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转换、兼容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历史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变迁问题,这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结合点。

(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发展指向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本民族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减轻文化变迁中不可避免的心理压力及其他方面的消极影响”“保持其应有的文化特点”。[4]应该说,这不仅是民族学及其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努力的方向,也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当然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在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和鉴别过程中,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三个内容:第一,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它是否具有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第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它能否促进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第三,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它能否反映本地区经济文化变迁的特点。按照这一标准,并非所有的民族地区的乡土知识都适合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其实就是一个价值选择、文化选择的过程,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标准的确定就是一个关乎教育哲学的问题,是民族学和教育学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而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则是各学科当前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综上所述,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民族学研究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出发,对作为同样关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它所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把服务于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为立足点,关注本地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语文学科的需要出发,有效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就有可能有效解决当前语文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性和机械化倾向,走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邓红,李天雪对前苏联“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3):80

[2]罗吉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与民族地区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12

[3]林耀华民族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4-142

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5

1 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专业课存在问题

我省许多理工类院校的光信息、光电类和大部分应用物理专业都开设《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重要专业基础或方向课,此课程:第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和探讨性;理论抽象,公式众多,有相当学术和技术含量的课程,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或概念和实际应用“两张皮”的现象。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第三,由于激光技术、光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器件层出不穷,与新现象、新理论、新器件、新应用有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地做出更新调整,

另外,《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涵盖知识点包括激光原理、激光技术两部分,知识点明确,可以用一个实验、一个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具备开展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

2 翻转课堂在《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特点,在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路线图f如图1)。主要由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部分组成。LMS作为教学实施的基础性管理学习平台,可提供教学资源、学习过程记录和互动场所。

线上学习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

2.1 设计知识单元的策略

将课程按“知识块”分成8个教学单元,即:激光的基本机理,激光谐振腔理论以及激光振荡理论,连续和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选模技术,放大技术,稳频技术和激光短脉冲技术。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课程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

2.2 设计课程微课

第一,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难点、重点),设计微课。第二,每个教学单元可分成若干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设计微课。第三,微课内容包括微视频、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通过微视频中的导读内容、课间练习和作业,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

2.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3.1 线上学习

第一,通过慕课学习。让学生假期在慕课平台查找与激光器件有关的知识,提前使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来,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激光器件的结构框架,对激光器件的主要应用等有简单的了解,简单的知识点通过慕课学习。第二,通过微课学习。设置每周微课时间和作业提交截止时间。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可采用填空或选择形式,每道题在截止日期之前允许学生提交3次,否则当次作业记为0分。另外,在学生看完微课之后,对微课中的收获和疑问可以在讨论区发帖。由教师团队或学生讨论互动给出解答,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线上学习任务。

2.3.2 课堂学习

第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实验”、“探究”等。第二,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具体分为五个环节:①明确问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微课时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独立探究: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③协同学习:通过“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④交流展示:成果交流采用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⑤考核评定: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和课后学习各环节的考核评价。考核成绩构成为“课间练习20分+每周作业15分+课后研究报告和小论文5分+讨论区及课堂活跃度10分+期末考试50分”。

2.3.3 课后学习

由课后的复习,学生定期的答疑,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和课程论文构成。

3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案例――以光学谐振腔(FP腔)为例

3.1 线上学习

首先利用微课介绍实验现象,给出FP腔的输出装置,给出了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光谱。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呢?接下来在微课上介绍描述上述激光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相关规律。根据多光束干涉原理,可得垂直入射时,光学FP腔的输出与输入光强之比为:

将光纤长度,折射率(n=1.48)代人,可得其自由谱宽为50CHz,利用变换式,可得自由谱宽为0.4nm,理论计算与实验现象一致。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课间提问,采用填空题:C02激光器波长为10.6um,当腔长L=lm时,自由谱宽为(),如果该激光器的光谱线宽度AVF=108Hz,则输出为单模还是多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课间作业的提交。

3.2 课堂学习

首先,提出问题:腔端面反射率对输出特性的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进行协作学习,以4人为以小组,利用计算机对(1)式所描述的规律进行数值计算,将结果可视化,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从图上还可发现原本静止的图“动”了起来。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是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再次完成知识内化。将科学计算引入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通过可视化,学生对复杂的激光现象具有了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晦涩理论的理解。最后,介绍新实验现象的探索。前面我们详细学习了连续波入射情形下,光学FP腔的输出特性,自然会想到脉冲激光入射情形,那么脉冲激光入射到光学FP腔,其输出具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学习和探索,得到当脉冲激光入射到单模光纤FP腔时,其输出波形具有衰荡特征,从而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课后学习

以小论文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光学FP腔的激光器件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光学FP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FP在输出模式选择,光束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学院的激光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小论文撰写和提交。

4 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真正去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第7篇

关键词 激光原理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004-02

激光是二十世纪人类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被誉为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它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高技术的研究成果,它不仅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各个前沿领域,而且已经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与激光相关的产业已在全球形成了超过千亿美元的年产值。由于各行各业都应用激光进行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除了文科的几乎所有理工农医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激光原理和应用的课程。

《激光原理》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物理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激光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然而,《激光原理》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物理概念抽象和理论性强,基础知识面广,学生往往因缺乏感性认识,不易理解,感到难学,这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考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激光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激光原理》课程主要介绍激光的产生条件、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激光器的输出特性,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应用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光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结论和基础,公式繁多、推导复杂、理论抽象,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深度。在《激光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了部分激光技术的内容,比如激光器输出的选模技术、激光器的稳频、激光束的光束变换,以及激光的调制、偏转、调Q和锁模技术等,这部分内容是从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激光器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我们对典型的激光器进行了介绍,比如红宝石激光器、汝玻璃激光器、Nd:YAG激光器等固体激光器,He-Ne激光器、CO2激光器、Ar+激光器等气体激光器,以及燃料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等都做了简要的介绍。

在教材方面,我们选择了上海理工大学陈家璧教授编写的《激光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的内容章节安排合理,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同时这本教材是在大学的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编写的,从激光的物理学基础出发,着重阐明物理概念以及激光输出特性与激光器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计算,以掌握激光器的选择和使用为主要目的。因此这本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难理解,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我们还增加了一本国际公认的经典教材作为参考书:Christopher C. Davis编写的《Lasers and Electro-Optics:Fundamentals and Engineer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教学氛围。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从属”的教学模式,本着师生平等的原则,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挖掘和调动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同时考虑到激光中有很丰富生动的现象,注重和提倡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充分体现光学这门课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特性,辅助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比如为了增强激光原理教学中关于激光器的光场分布的直观性,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法求解傍轴近似波动方程,计算模拟激光器的光场分布,可以直观地给出三维稳态分布图,融合计算机的灵活性、新颖性和光学现象的直观性及趣味性。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到各种激光现象,展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刺激同学们的思考。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学生与老师应该具有互动性。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甚至适当运用跳跃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钻研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更能挖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独立、大胆地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和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与课程的实施方法相辅相成。传统理工科院校的考核主要以闭卷笔试加平时成绩的形式进行。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我们逐渐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减少闭卷笔试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中某几个重要的知识能力点,设立几个小课题。让学生们查找资料,撰写论文,通过让他们深入实践,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强化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自学意识、独立科研意识和能力,达到素质型人才培养之目的。

如何提高《激光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和深化理论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家璧,彭润玲主编.激光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马再如.关于提高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3]袁杰,王飞,赵洪常,杨开勇,罗晖,张斌,许光明.浅谈在本科生基础课程《激光原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导刊,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