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10:04:12
序论:在您撰写基础数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我们以美国《数学评论》(MR)光盘(1993-2005/05严为数据来源,用统计数据揭示国际数学论文的宏观产出结构。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此外,我们还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CMDDP为数据来源,统计了中国数学论文在63个分支领域的分布,并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这里中国论文是指《MR》的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作者是来自于中国(即《MR》光盘中所标注的“PRC”)。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MR收录中国学者的数学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在63个分支领域上,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前10个分支是:K-理论(19)、多复变量与解析空间(32)、质点和系统力学(70)、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拓扑群/Lie群(22)、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经典热力学/热传导(8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系统论/控制(93)、位势论(31)。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所以从一开始要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懂得数学的基本原理。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抓住、认清数字学科的核心内容,增进对数学的掌握技巧。
心理学认为,如果对原理认识到位,那么就会消除学习的难度,省下百分之四十的研究与分析的时间。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懂得原理,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学科大门的钥匙,这就属于下位学习了。这样的学习会轻而易举,否则必然是事倍功半。
试想,新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在头脑中形成轮廓,不能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又怎么能够新旧结合、相辅相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有深层的体悟呢?
二、培养有情感的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有意义,学有所用,能以此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机械学习变成喜欢,从学会变成会学。这样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能够很好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创造学习方法,而不是总是以教授的姿态去传授,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准确、更科学地完成教学任务。
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都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要鼓励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这个真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一个创造者。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其中的语文因素,发掘出可资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周长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侧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课堂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而反过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书写
1.提升认识,构建有效的模式
既然教学设计的误区在于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拟定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方可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
1)增添课标解读
什么是教学的灵魂?笔者认为要设计教学必须认真解读课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让教学设计与教学效率相通.除此之外,更要思考“为什么教”,这个是站在学生个性化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角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2)以课标为准绳
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仅凭经验和课后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显然是不科学的,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对照其中的相关条目,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领悟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如此设计意图何在?对照着课程标准设计导入环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任务,选择例题及分析注意点等等,如此一来,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向才得以清晰、正确.
(3)注重目标检测
目标达成了没有呢?这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更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有指导性作用,不能简单地将教学看成学生学习了就会了,会了就通了,而应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科学选择并布置作业。
二、教学案例———“矩形”
1.拟定教学目标对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目标1: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经历矩形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目标2: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掌握矩形的概念;目标3:通过观察、分析和习题演练,促使学生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目标4:通过观察、分析和习题演练,促使学生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目标5:学生分组合作探索矩形的对称性.
2.列表理顺目标达成的思路,选择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如何达成,如何评价,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这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于表2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所以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从拼图实验出发,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汇报自己的发现,自主生成矩形概念,并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对于理解和应用的目标水平,也不单一化,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习题训练,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我们提倡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课本内容的讲授,对学生经常进行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们是专讲考试考的内容,对于和考试无关的内容完全忽略不讲。对于枯燥的公式,复杂的定理和定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每节课都配备大量的习题,这让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必然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目前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经常给学生布置或者是讲解一些比较高深的数学难题,对于数学中最基础知识和内容完全没有重视起来,甚至一些家长也持有这种观念,只给孩子讲解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收获却甚是微小。因为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所讲的数学内容,使得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如云遮雾罩,糊里糊涂就上完了一节课,课堂上这些学生基本不参与课堂讨论和一些其他的课堂活动,使得这些人在一节课中只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一点数学知识上的收获。当前教师不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不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在教学上就不能有很好的质量,产生严重的本末倒置,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根据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虽然当今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要注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育
学校和教师都必须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育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其在日常教学和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基础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首先,学校和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基础教育,要摆正心理,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只追求新奇和求怪,要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真正掌握和能够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开展别的活动,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智力、情商都有所不同,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会使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数学教师要勇于承认这一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基础和学习水平都一样,也不要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这毫无意义。班级中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教师就需要将这些学生的基础做一详细的了解,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提升他们的数学基础,而对于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要多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尝到数学的乐趣,提高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师不能够只是空谈课本上的公式定理,需要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启发学生去寻找我们生活之中的许多数学知识,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社会背景,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转变成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授课的时候适时穿插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质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轻好胜,喜欢表达和出风头的心理,采取比赛、抢答辩论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制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实验;快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更确切的说是一门“技术”课,而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轻松快乐的学到技术呢?这也正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发现与探索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这些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对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灵活、自由,但是,这种灵活与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任学生我行我素,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寻快乐。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爱动,爱问个为什么,爱探究个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灵活性也正是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所在。喜欢这门课的同时,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呢?这也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追求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了,是很难让他做好这件事情的。同样,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兴趣之上。我在讲授flash“逐帧动画”这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了一个小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来了,开始询问是如何做出来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动手去做,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做好引导,虽然学生刚一接触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决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既然有了学习兴趣,再大的困难也要让学生想办法去克服。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这种乐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整个结果的呈现却体现在学生的“学”上。信息技术这门课,更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信息技术课素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美誉,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复习“图文的混合编排”这一章的时候,我让学生为二十年后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此话一出,学生积极性突增,马上开始动手设计了起来,一节课下来,我看到了学生的作品有公司经理,有房地产老板,有演员,有IT总裁……而设计的版面更是丰富多彩。我设计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一下图像的插入、艺术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编排与修饰。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复习了本章的相关知识点。这就比教师一直强调,学生反复练习效果要好的多,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乐趣。而在整节课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所做设计中的不足和建议,当然,仅仅是建议而已,更大的自由性还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制作的名片相当漂亮,而学生这些能力的挖掘与呈现是其它课程所难以发现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了名片,并在小组内互相做了交流、展示与学习,最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实用奖”等多个奖项,不仅鼓励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更多体现的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一个问题就有多种方法解决。在讲授word中改变字体的时候,学生滔滔不绝,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来完成;一种是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相关按钮来完成;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快捷键,选择“字体”命令。正是由于计算机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特点,才使学生善于探索与研究,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也正是计算机的神奇之处。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技术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让学生牢记知识点,有利于这门技术课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思索、探究、实验、证明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使这门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强大性与趣味性。
四以形象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可是,这样下去,会使信息技术课变得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能够穿一些实际的内容,就比单纯的讲授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更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讲授如何完成文件夹中文件的移动与复制的时候,我以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学生说:“问大家一个问题: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学生一边笑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学生可能都看过赵本山曾经演的这个小品,所以,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于是,我赶紧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又问学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步骤,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夹中移动与复制文件的步骤,请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试着做一下!”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开始在小组内探讨,如何打开“冰箱门”,如何把“大象”放进去或是拿走……不一会儿,已经有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转移,在学生的互相帮助下,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最后,我只是对本节的知识点做了个总结与强调。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高兴劲儿,我也体会到了本节课的乐趣。信息技术课本身也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如果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五以竞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之一,因为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一种活动课,把微机室当成了活动室,这种放松方式学生固然喜欢,那又如何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以至于每个同学之间的竞争。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像的合成”这一节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就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时候,我充分利用了学生急于求成的这一特点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余地,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与实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小组内带动其他的学生,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竞争激励制度也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意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竞争激励、优胜劣态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此变化多端的社会,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范成英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参考文献
[1]彭扬.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思想行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8(Z1):73-74.
[2]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90-91.
[3]倪仲勋.游戏与教育能否“喜结良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63-64.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理论课大部分是一些关于数据的单调的文字,讲起来既繁琐又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难融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乐趣才有可能更加努力的学习,因此,教师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光凭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难以理解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懂得实际操作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过程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假设班级是一个销售部门,要对本月的销售数据进行整理操作,最后显示出本月的销售业绩以及与上月的销售业绩数据对比情况,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表格的处理中来。再如,上网、下载以及通讯工具的应用,这也是初一下半学期所主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老师一步步的讲解,不如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上网搜索并下载QQ等软件进行安装(为后面即时通信软件的学习做准备),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能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科关联度,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而所谓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知识,这就使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字的输入教学时,就可以将输入的课程内容与语文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其主要是将语文中需要学习的汉字的内容通过计算中的识字软件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跟着软件进行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读音以及写法的学习,通过软件的指导进行汉字的听、说、读、写以及输入等练习,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相互交流进行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对于多种学科内容的整合就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素材进行统一的整合,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的、具体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内容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某一学习过程的体验达到多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引发了以超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整合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更是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对学科内容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实现了其他学科的现代化教育,也实现了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进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