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16 03:19:47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 探究式学习

在现代的中学教学中,根据新课改建设具有理论依据的自主合探究性学习模式,对于现代开放型教育认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革效益,并以此作为今后的课程改革依据,是能够更有效的督促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按照改革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实践,也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自主合作探究形式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认知

1.含义

什么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又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的问自己这些问题,而应对这些问题如何施展开教学的中心,并以学生自身的意识进行课程知识的传输,已经成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重心。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这我们要从学生自我的意识说起。人的本体成长过程中,就是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而学校教育,在传统的意识上是教导学生学会技术知识,而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自身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认知。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自己在意愿上出现漏洞,对课程学习在自发的意识上产生一定的抵触。而自主学习模式,则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自主意识上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合作学习的含义就在于以上的基础上,结合小组成员内其他人的认知形式进行自我完善,并以此来改良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任务,知道学生在自主的尝试中,通过自身的主动感官实现探究的结构。

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性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并完成对问题的处理,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学习探索。

2.提倡的意义

积极提倡这一学习理念,让学生能够在走入社会后,也能够广泛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而对于教师,则应当以此作为改革的启迪,做到真正的开放性教育,让教育课程改革能够从根本上接受挑战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主体,自身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全的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性质上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对于推广的效应上,应从提高教学应用实质上进行素质培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要让高层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3.探索的目的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基础,而合作学习则是学习的过程,探究则是新的方式,以此来展开开放性教育,并保证以此作为自主学习的根源。通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多方面探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并以此来提高学生主体对学习的效率,拓宽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渠道体会,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做到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快乐。

二、根据课程改革对教学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分析

现代开放式的中学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死记硬背完成对知识点的记忆?显然这样做只会重蹈覆辙,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再次基础上,关注学生对学习方法和过程的转变,让学生能够更真实的感受到教学历程中的重大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在于不能够真的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的形式,如此谈何探究式学习?这样不仅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发展,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如此就出现了尖子生越来越优秀,普通学生则越来越普通,到最后出现了无法弥补的差距。那么展开有效的自主合作形式的学习氛围,则能有效的解决这一教育细则问题。指导学生对课程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完善对课程改革的贯彻。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网上学习

在现代网络如此发达的环境中,利用网络来教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最主要的处理手段,在我国地域跨度较大的西北地区,利用网络教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展开,通过网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而这也让他们不必担心做不了家务,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2.鼓励学习小组的建立

通过学习小组进行组间讨论,能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究,从写作技巧、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整体脉络的认知,同时,也能够督促学生以自主结合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上一小节中我们所说的网络学习模式,其实在家中也能够做到此,在QQ群中建立讨论小组,学生们可以在家中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

3.集中教育时间抓住重点讨论

在课堂的统计中,相关学者发现,学生在课堂的前15分钟,精神集中度是最高的,随着课堂时间的推进,学生的精神集中性会越来越差,所以在课堂上抓紧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让学生能够明确的认识到课程教学的目的,从自身的学习观念上改变对教学工作的认知,在掌握新的学习理念过程中,通过讨论来完成自己认知过程中的完善。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对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完成对思想上的充实。

4.鼓励学生采取新思路进行文学探究

在新课改的教改中,应当让学生学会以自己的观点去试探文学领域。我们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思路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同时,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仅要抓住语文的纲要进行教学,还要抓住学生的心思进行教学,让学生更住的主动的去学习,而我们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引路人的姿态去正确的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一领域。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变成了主动式,在教学的途经上进行了改革后,可更好的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氛围,以此作为指导中心,督促学生利用学习实践来完成教学课程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师的指导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完成现阶段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雪华,甘永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4):36-38.

[2]张燕.如何使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学习更加高效[J].中学语文,2012,(6):86-87.

[3]李杰.目标导向教学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激发;有效;开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7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种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民族素质的根本,最应该与信息技术结合,以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提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育以其丰富的信息及文字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有效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对学生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网络、电脑、投影仪,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都可以创造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一一列出来,逐一解决,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加大教学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是,当今的教育更多地还是围绕考试来进行,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1.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支持的语文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1.5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1.6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7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来获得的。

2.1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

2.2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时代精神

要想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就必须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结 论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它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农村语文研究性学习后续动力培养与加强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语文教师处在新课程实施的最前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

二、 语文学习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揽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这样,势必造成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性缺失”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我们正确认识和进一步解决。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进行主体性教育,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即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教师后续动力的加强,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结合上学期的学习效果,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四、开展多种形式新课程培训和学习提高评价和考试制度

经常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同时,鼓励语文教师自主和集体学习。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进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课堂环境,也是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重要途径。

第4篇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讲,它同样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乐章。

一、更新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的变化是改革教学的先导。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之后来“”十年的动乱,语文学科的性质被抹煞,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无所适从。

党的制定的路线,不仅给全国的经济吹进了春风,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也渐渐地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不过,要改革,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是怎样更新教学观念的呢?

(一)破“满堂灌”为“启发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扼杀学生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不信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学只是一人唱独角戏,把知识嚼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不动脑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样装进知识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教师是不多过问的。换句话说,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是以教师讲授文章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例如一册《语文》课本内有30篇文章,教师全部“讲”了,那就算这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极其片面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当然,我们只是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是冲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于是,1982年我们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的研究课题,通过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提高效率。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二)破“讲堂”为“学堂”

在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启发下,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师中心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致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同时,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实质,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启发式教学中的技巧性的问题。否则,启发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一种翻板。于是,1983年我们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研究课题,真正解决教学的方向问题。

从那时起,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我省范围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油然兴起,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破“无序”为“有序”

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无序”问题。阅读教学教师还有课本,作文教学呢,教师手中无遵循的凭据,一上作文课,教师就摸脑袋,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这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的调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编写了《初中作文自能训练序列丛书》。

不仅如此,为了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还开展了作文教学全程性的指导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学生的作文竞赛,等等。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四)破“教书匠”为“教育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使他们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教学能手,直至教育专家。我们的措施是: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举办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及其论文评比活动;提供实验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等。

20年来,湖北省已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有不少教师在全国已赢得了荣誉,被称为教育专家了。

二、结出了丰硕果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结出了丰硕果实。下面列举几例:

(一)单元教学研究初见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课题研究已有11个年头了。课题名称是: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三段”,是从学生学习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体现每一单元教学的步骤或环节;“多课型”是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在每一单元内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式;“能级递进”,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地讲,就是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到鉴赏。这个“递进”是循序渐进的,是滚动式发展的。我们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它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原则,以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能级递进。这个课题的名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实践教学中渐渐明确的。从而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在单元教学研究中也走过了一段从蒙胧到逐渐认识的曲折过程。

现在,单元教学课题研究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起来。起初只是在初中开展实验,现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师也在运用单元教学的原理实施教学。

实施单元教学后,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教师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个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性意识、流程意识。从学生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种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单元教学后,避免了过去教学中机械重复的现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正如有的教师说:“传统的一课一教,贪多求全,胡子头发一把抓,轻重不分,主次不明,样样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死记硬背,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单元教学要求围绕单元目标,在一个单元内按规律、有序列地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突出单元内相对集中的主要目标,分清主次,重敲轻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强化了重点,增强了教学力度,同时,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正是我们教改的目的。单元教学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明了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推广的价值。

今年下半年,根据全省单元教学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准备邀请专家评估验收,作阶段性的小结,探讨深化问题。

(二)课内外衔接研究粗具规模

在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现在,这一课题研究已经历了五个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镇和农村,平原和山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998年,刘国正先生两次到宜昌,第一次是进行实地考察,第二次是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第二次,他带领了人教社及全国中语会的领导、学者、专家一行10人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是深远的。

为什么该课题能迅速发展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呢?正如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本质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他还以《语文教学与生活》、《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为题充分肯定了实验课题的方向。

正是因为方向对头,所以实验见效很快。对语文课,现在宜昌市的语文教师普遍乐教,学生普遍乐学。他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校园环境增添了文学氛围,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谈吐明快,举止大方。这就是该项实验所带来的效果。

不过,这项实验虽经历了五年,但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不断完善。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力度,突出课题特点,在“衔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强科学管理,使实验纳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素质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十分关注,而且也积极参与了研究活动,特别是鄂西边远的山区——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申报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该项课题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为什么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天,教师对素质教育研究还有这么高的热情呢?这与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不无关系。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看到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力度,努力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其创新精神。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梳理知识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识、个性心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早日成为“四有”新人。

第三,占领课堂主渠道,遵循教学原则,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培养学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第四,倡导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五,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同时,教师还要懂得教育规律,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迫使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现在,素质教育课题研究还只能说刚刚起步,阻力还很大,但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坚持下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它是有领导、有计划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轨迹。其间,我们还大力地鼓励个人的钻研精神,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如武汉市六级教师洪镇涛的“本体”课题研究,荆州市沙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邓嗣明的“情感目标”课题研究等都在全国颇有影响,为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顾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的确令人欣喜。它为我们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兴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时间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停留,今后,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面向21世纪,不知有多少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开掘,现有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去深化,任重而道远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了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加倍努力。为此,我们还必须注意:

第一,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改实验已经证明,没有教育理论指导,教改的成效不会大,甚至坚持不下去,依然走回头路。即或有的实验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论而失去了指导的意义,因此,掌握理论依据是教改成败的关键。当前,我们引进的国外先进理论不少,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总结的经验也不少,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审视问题,才能大胆地去开拓进取。

固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飞跃,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开始运用,但这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对大多数教师来讲,“科盲”现象还比较普遍,我们搞改革实验,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小手工劳动状态行吗?起码,当前掌握电脑操作,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了。否则,你的教改实验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第5篇

一、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学生汉语言基础薄弱,差异性较大

整体上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不高,质量差,基础薄弱。地区人口较少,许多学生需要去离家很远的学校上学,学校既有来自城镇地区的学生,又有来自农牧地区的学生,他们的语言基础有大的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地区的学生汉语基础相对来说比农牧地区的学生要好。地区92%的藏民在日常生活中用藏语交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致使学习很长的时间,基础依然很差。大部分的藏族学生还没有正确地掌握汉字的笔画,对于音调的把握也不科学,甚至基础词汇都没有掌握。想要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还需要走出藏区。

(二)汉语言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健全

在,语文课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方式,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目前,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数量紧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且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多教师的藏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存在差异,不能很准确地答复学生的提问。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民族结构、年龄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高学历的教师很少、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藏族教师较多、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很少去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只是将知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汉语言,致使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新课程改革致使语文的重要性又提高了,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这些教师很难适应,甚至表现为排斥。

(三)中学教学材料不合理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各中小学的教材不统一,汉族学生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制的教材,是一种综合性的教材,而地区的学生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省区藏族地区教材。虽然在教学中有参考的教材,却很难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且与教材配套的多是练习题,缺乏语言的具体训练,即使是全国统一的教材也存在这一弊端,给语文语言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扰。

(四)语文教学效率低

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语文是课时最多的学科,教师也是最多的,但争议也是最多。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时候很多,有时很多的时间都用在语文上,但收效甚微。在对全国初中三年级的调查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阅读和写作的通过率只有一半,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的学生不及格。这是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藏族地区中学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低,学完以后语文过不了关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轻视语言,不抓或者抓不好语言教学,藏族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取得进步。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而这个“宗”就是语言,语言抓不住,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语文上也是徒劳的,教学效率依然低下。

二、解决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语言教学体制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地区的汉语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要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加强教学师资与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合理职称结构、民族比例、年轻的语言专任师资队伍。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双语必须得过关,因为承担着传递知识的责任,教师要时刻保持自身的榜样示范性,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说普通话,启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国家应该对语言教学体制重视起来,对藏族地区的语言教学做统一部署,注重各地区的差异性,并进行分类指导,努力为语言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管理体制。

(二)编纂符合实际的教材

藏族地区的教材在编纂时要注意选取符合藏族实际的语言文字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材的编写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既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又能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兴趣。教材要有集中和系统的语言基础知识,杜绝杂乱无章的内容。有的教材是忽略语法的,这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是极为不利的,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虽然说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体系,但不等于我们没有改变,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进步的语法教学系统,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介绍这些语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得心应手,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三)藏族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我国实施全面式教育改革,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结构。提问式教育模式的课堂设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设置提问教学课堂,注重问题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构成要素

1.课堂主体――学生。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开展课堂教育的主要部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双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学生被动学习或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存在联系,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之类进行摸底,设置课堂教学时,适当的以引导旧知识作为新知识讲解的重要引导,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完美连接;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提问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课堂主导――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知识学习的逐步主导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提问式教学模式,要坚持课堂设计优先,同时实现课堂实际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匆匆》,教师应用课文最后依据“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体味日子的消失与变化的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呢?学生: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3.课堂知识载体――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抽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展提问式教学模式时,引用提问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连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初中语文《春》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春》中对生活中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学们通过对朱自清《春》的学习,结合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春”的含义?为何作者要赞美春,换成夏、秋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要引导下,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材在中学语文提问式教学中的接合理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应用

1.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设计教学,在实际中的实施,首要步骤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设定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语文知识,从语文课文内容、课文主体思想上,设定提问内容。例如:关于《春》的主题思想的探究,关于《春》的深层含义的探究,设置提问设计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语言深入探究的深层次理解,是发挥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入手,设定科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对《出师表》中,古文赏析中“通假字”、“同音字”的识别,对《木兰诗》中,顶针、双关等语文知识开展提问设计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学科提问设计模式。教师要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问设计的问题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避免语文课堂设计提问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突兀的出现。例如: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对《出师表》的学习,课文中诸葛亮进行自我身世叙述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诗体现了诸葛亮怎样心理?,结合全文,对《出师表》的全文主体思想进行探究。教师依据课堂设计,通过灵活的教育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学内容的引导,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循序渐进的开展。此外,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应用课堂教育设计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模式的限定,而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引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育。

3.课后作业的引申。语文学科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应用语文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性,促进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的延伸。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步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语文学科的巩固,包括:语文学习写作水平的探究,实现了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紧密性和完善性的提高,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最大限发挥课后作业辅导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4.学科评价的反馈。实施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提问设计课堂模式,在学科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这里的学科评价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高的手段,即开展小型的课堂测验,适当的课堂测试,可以看做是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种体现,学生为了可以在课堂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的问题认真分析,并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长期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爱、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字词测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焊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徐扬.交互式白板支持下的中学语文阅读“一体化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康世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祝羽翩.基于B/S结构的中学语文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李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及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定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材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直至今日,外国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日益增加,出版的教材中已涉及到外国戏剧、散文以及小说,并且选文的篇目涉及到外国重要文学流派。这些入选作品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引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定位

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更好地抓取外国文学作品课文中的重点,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于课堂教学中是研究重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多方位明确定位教学内容则是关键,明确的教学定位、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指向性更明显,才更容易呈现出教学内容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更全面地探索课堂呈现的可能方式。因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定位就突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作为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学定位必然限定在语文学科教学定位之中,外国文学作品也是“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符合语文学科教学定位的要求,根据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应当定位在激发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上。

根据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教学定位。中学阶段个体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此时,教学定位对于怀有急切希望的初中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应定位于突出不同体裁的特色,以广泛的题材美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若是只注重于单篇课文讲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因为过于分散而无法掌握其中关键,因而应当注意以类型突出其鲜明的特色为重点。

二、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1.注重背景的还原

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中,应当就课文论其具体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来理解作品,让他们发现不同国家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作者,显现出与中华文明不同之处。作者身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与其写出来的作品旨意息息相关。在黑暗压迫的年代,作者的创造目的就可能包含反抗旧势力的控制与威胁,期待打破旧秩序,建立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在经济走向繁荣,文化开始复苏的年代,作者的作品就可能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同时赞颂美好的品质,满溢对未来的希望,对幸福的期待。同时,作者自身的家庭构成也对其人格与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人格与品质又能影响其写作风格,“文如其人”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初中生体会的一个要点。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时代背景,都是为更好地还原作品,使学生贴近作者,进而理解作品的方式。

2.把握作品特色、了解名家的作品风格

把握课文主旨,抓住人物特点,发现语言的精妙之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也一样,这是具有共性的特点。对于外国文学篇目的教学,一样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初中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中的妙处,在小说中抓住人物特点,在诗歌中把握意象,体验情感,发现哲理。安徒生、普希金、莫泊桑、茨威格、契诃夫、笛福、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家名家写了厂流传百世的作品,在文坛上熠熠生辉,这些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甚至脍炙人口,这必然是有其过人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家,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了解,能写出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境界和深刻的情致,塑造出生动的人物性格,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不仅能满足人的理智,还使人们的心灵为之感动。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美的享受中,看到一个与自己生活中不尽相同的世界,了解这些名家、大家,与他们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进而产生共鸣,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文学常识,也能对他们自我内心世界的构建具有良好的效果。

3.运用比较手段

比较同一主题作品的不同风格。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主题是相通的,但他们各具特色,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呈现出同一个主题,显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中外同主题作品,分析其中异同,在对比之中使自身作品特点更加明确,也能加深学生对此主题的理解,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较同一流派作者的不同风格。同一流派的作者风格也会不同,同样是对现实的批判,不同的作者也会从作品中流露出不同的表达,有的作者选择直面的批判,也有的作者选择调侃与讽刺。通过教师一系列有方向地引导,让学生们掌握比较阅读的阅读方式,学会比较,学会思考,成为真正懂得阅读的孩子。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对阅读的热爱,对学问的爱好,没有阅读热情的教师不见得能促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在的愉悦与刺激力。教师应向学生们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有针对性地介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平时不曾接触到的人与事,增加他们对自身日常生活情趣的探索,开拓出一个特别的天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由感知开始,发展到联想,再深化到想象,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审美活动,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在教学材料编排上,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编撰进来,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首先,相较于传统的诗词歌赋和本土的民族文学内容而言,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中学生对外国民族风情的认知和感受。其次,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崇高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以及教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特别的关注。(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J],语言文字应用,200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周佳丽.《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及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周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及其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