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16:21:08
序论:在您撰写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0月以来,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报道不断刷屏。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称,全球气温上升1.5℃问题或将提前到来;同日,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温控制目标等气温红线的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
与这些遥相呼应的是,21日,“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在浙江建德发表的“建德共识”更是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再次强调了科学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这一行动指南。
IPCC此次的特别报告向人类再次敲响了警钟。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表示,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大约1℃的增温;按目前的增暖速率,预计在2030年—2052年之间达到1.5℃这一警戒线。与升温2℃相比,若将目标调整为1.5℃,我们将能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为人类造福,比如说降低全球多地区的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将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让受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紧张影响的全球人口比例减半……
报告认为,根据大量的研究证据,《巴黎协定》2℃目标已不再安全,更不用说一切如常时高达5℃的升温。为了避免更大的负面影响,人类应更快采取更大的减排行动,将21世纪地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
为此,人类需要转变能源结构,以及实现化石燃料的清洁使用。这需要在能源体系、耕地使用、城市和工业设计、交通、建筑等领域迅速做出深刻变革。
中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主席秦大河院士表示,顺应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潮流,“建德共识”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抓手。
“建德共识”提出一系列行动措施:
一是科学界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立足国情,优先研究气候变化、低碳能源、大气污染、水资源与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等关键科学问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大力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探寻气候变化科学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决策的影响力。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宣传与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民自觉行动起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四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加强生态保护,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制度创新与建设,推广有效和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创建良好的立体生态系统格局。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全球变暖; 应变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64-01
一、造成气候变暧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并非单方面因素造成的,气象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不断与历史资料时行比对最终认识到决定气候状态和变化的原因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大气中,而是取决于由大气、水、冰雪、生物和岩石等几大因素所组成的“气候系统”的整体相互作用。因此引起当代全球气候异常及全球变暧的原因是十分复杂。但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人为因素的影响
适量的温室气体因子对地球上的人类和自然界的生物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地球上的温度就是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因子”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着。由于我们所排污染物中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分中二氧化碳居多,而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寿命较长,可达200年左右。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逐年急剧增加,这必然会导制“温室效应”的加剧,相关的资料表明,如果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1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升高1.5~3.5℃。此外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的过量排放,也都是人为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周期性变化为我们人类带来了白天、黑夜以及四季的变化。这使我们对气候以及温度的变化产生了认识,但现在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地球已经出现了异样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其变化的主要表现。早期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是友好的,1925年意大利人斯科特回忆了1891年秘鲁沿岸出现海水增温时的情景,“首先是沙漠变成了绿洲,土壤被倾盆大雨浸泡着,在几个星期内,整个国家四处覆盖着丰盛的牧草,牛羊成倍增长,棉花等农作物能生长在以往年份不长植物的地方”。尽管当时人们也看到了海水温度升高引起了大量海洋生物和鸟类消失,但他们还是将这样的年份称之为“丰年”。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以上两大因素外,臭氧层的破坏使地球直接受到紫外线强照射,威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地表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中的二氧化碳和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把1500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
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森林的锐减和物种的灭绝,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诱因。除上述对温室效应有正效应的因素外,大气中还有一些因素对温室效应起负效应,如气溶胶对大气温度主要起降温作用。水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也是复杂多变的,水汽是大气中最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空气的含水量越大,温室效应也越强,形成正效应。但是当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压时,就会凝结成云,云对太阳辐射作用主要是散射和反射,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总量,这样会对全球增暖产生负作用。
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气候带移动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带将北移,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地球升温最为敏感的当属一些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的人们,暑热天数延长以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他们的健康,1995年的夏季热浪造成全世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死亡率特别高的现象。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有可能对我国和夏季风边缘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雨水增加,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有的地区将面临洪涝威胁;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加;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降水减少将使这些地区干旱加剧,造成供水紧张,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候变暖也会引起生态系统及环境的改变。
(二)海平面上升
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极冰盖解体,使得海平面上升,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陆地地面沉降,又造成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如果海平面上升过快,将使湿地面积大大减少。而湿地是许多鱼类、鸟类和稀有动物的主要生活环境。海平面上升还可使珊瑚面临危险,珊瑚礁岛屿面积会大大减小甚至消失。海平面上升还将通过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进一步使土地盐碱化,沿海地区淡水匮乏。
(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由于气温的异常变化,死亡率将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床。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有时会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危害最大。它会使人类患上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致于患上癌症。因此气候变化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其它影响
随着气候增暖,全球工业化和人类生活所须能源消费增多,所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全球进一步变暖,炎热时间增长会使城乡用水量增加,全球环境沙漠化进一步发展。气候变暖还往往伴随着水灾、飓风等自然灾害,致使大量植被,森林死亡,土地多被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侵食,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三、相关对策
(一)强化可持续发展目标
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目前我们要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大力度保障自然环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发展保护绿色环境
因为植物具有吸收和除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将这个大气碳平衡、缓解大气污染的有效工具有效的发展保护下去。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对大气化学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它们既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者,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氧气制造者。因此,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这需要我们全人类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植树造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作用;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长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例如,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 m。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20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m3,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0~2.6 m的速度上升。
1.1 海平面上升
过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 cm,我国上升了11.5 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热膨胀作用,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作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其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例如,扬子鳄只能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1.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只比现在低1~2 ℃,造成了挪威50%的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1.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影响22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对22世纪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困扰,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2森林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
针对导致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在采取2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能源领域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已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下来,以达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目的[1]。在2项战略措施中,直接减排十分重要,必须长期坚持;而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2.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着大量的碳,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2]。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200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发表报告指出,森林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为57%。
2.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 t,放出氧气1.62 t。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国内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种植1 hm2森林,每储存1 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这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1 t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形成了鲜明反差。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kW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t二氧化碳,可与3.2万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 h,1 d进行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 032 t二氧化碳,可与1 000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 t,可与0.7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经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在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如,日本承诺减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间接减排,2.1%由工业直接减排。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国传统植树造林的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国对营造人工林十分重视,目前全国人工林的面积大约有4 139万hm2,其中大多数是用材林,防护林只占很少部分。总结我国几十年来营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显的特点: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全国人工林针叶树占68%、阔叶树占32%,而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连片,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产区县,杉木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有些平原地区还存在着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的状况。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换同一树种,造成多代连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工林的营造方法显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外,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这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内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45 m3/hm2。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贵州梵净山的栲树林,参与构成乔木层的就有182种,整个森林有4个层次构成,维管束植物有407种。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现在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
4科学植树造林的措施
4.1营造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科学地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采用多树种营造各种方式的混交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3]。因经济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林同样不能搞单一品种,其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不能认为造林是简单的挖坑栽树,高标准的造林工程,从前期规划到选种育苗、培育养护,每个环节都要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4]。另外,还应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要逐渐推广不炼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以减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这样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着许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强的次生阔叶林,这些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保护物种资源有重要价值。要营造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护或封山育林措施,营林效果将会很好。
5参考文献
[1] 张玲.试谈林业经济发展前景及植树造林相关技术[J].科技信息,2007(11):390.
[2] 田书忠.开发闲散荒废土地资源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J].中国林业,2003(10B):32-33.
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修正案,为相关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设定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会议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增加出资规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会议还对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总体规划。本次多哈气候大会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出决定,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大幅减排并对应对气候变化增加出资,中国代表团对大会结果表示满意。
【相关链接】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考试要点】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成了高考考查的热点。以最新时事材料为背景,或与温室农业等具体案例相结合,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趋向。主要考点有: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效应、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中国节能减排的措施等。
1 全球变暖的原因
2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小试牛刀】
1 以下关于气候谈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B.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C.发达国家反对,成效不显著
D.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 我们现在强调的气候变化主要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以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水温度升高,使世界海洋渔场范围扩大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热量,使世界粮食产量增加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
D.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干旱、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降低
3 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懈努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淘汰低能耗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工业部门( )
A.炼钢
B.水泥
C.建筑
D.造纸
4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果只考虑其对洋流、气候的影响,未来可能会出现( )
①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②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加强③北美东部和欧洲气候变暖④北美东部和欧洲气候变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
D.氧气
6 以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虫害的能力提高
D.使植物的生产率降低
7 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增强,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一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将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8 为了抑制冰川消退,人类采取的以下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
A.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C.控制人口数量
D.推广清洁燃烧技术
9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造成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
(3)气候变暖可能对江苏省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0 美国情报委员会公布了名为《2025全球趋势——变革的世界》的报告。该报告声称,环北冰洋国家都将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等温线判断,该图反映的时间可能是_______月(填1或7),P点与0点之间的主要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Q两点之问的自然景观与北冰洋沿岸的自然景观有较大的差异,這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该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图中,与P点至Q点的地形剖面基本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M港是北极圈内世界著名的不冻港,该港口冬季不结冰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全球气候变暖使图示国家种植业和海洋运输业受益,试说明对二者有利影响的具体表现。种植业: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运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A 7.B 8.B
9.(1)暖 过度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等
(2)地域差异(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到影响;降水变率增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等(任答三点即可)
(4)节能减排,能缓解能源紧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10.(1)7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3)甲图 P点至Q点之间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气温低,即该地可能为山地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决战未来的国家战略
步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在“环境立国”战略和“低碳社会行动”的指引推动下,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不仅在低碳节能技术领域保持优势甚至引领世界发展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
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基金,着手制定“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研究计划,集中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力量研究日本走向2050年低碳社会的发展情景、路线图和具体对策。此后的2007年,日本确立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以建设“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为途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日本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向可持续、节能、注重质量的环保社会转变。
2008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与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构建低碳社会的核心和基础。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碳交易制度、征收环境税、提高太阳能发电普及率、开发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推行商品的“碳足迹”标注制度、开展环境示范城市活动以及通过设立“凉爽地球日”提高国民的温室气体减排意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同年,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明确了到2050年日本能源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图,即重点发展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新型太阳能发电、先进道路交通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替代燃料、节能型住宅建筑、固定式燃料电池、氢的生成和储运技术等21项创新技术,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以及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措施。
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
早在上世纪末,日本就先后颁布了《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实施令》、《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规则》和《独立行政法入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法》。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不仅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也为其建设低碳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日本通过了全球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依法应对气候变化率先提供范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配套完善,构建起了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这之后的1999年,日本又制定出《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阐释了温室气体的种类,具体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算定方法、排放量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制度,对使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燃料征收碳税,以此控制企业和家庭的燃料消耗和一氧化碳排放。
除此之外,日本针对环保教育特别制定了《环境教育法》,不仅为加深对环保的理解而进行的教育及学习创造了条件、完善了途径,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环保的热情和能力。
多方携手的合作机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在日本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从1997年起,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全球变暖对策本部”,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在环境和气象部门设立“气候科”、“气候变化对策室”,各都道府县设立“气候应对措施室”、“气候变暖情报中心”等,从而建立起了完备的政府应对组织体系。
如今,日本环境省支持协助民间建立起了“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而都道府县则协助当地民间建立起“区域中心”、聘请“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协议会”等合作网络。“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主要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举行针对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普及教育活动,支持区域中心的工作,对推动气候变暖的团体予以支持,开展应对气候变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查研究。而“区域中心”就主要在指定区域进行针对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普及教育活动,支持相关团体从事应对气候变暖活动,接受居民的咨询,与地方公共团体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的职责则是要加深居民对防止气候变暖问题的理解,对居民进行减排指导和建议,为参与相关活动的居民提供信息和合作,加强政府机构和自治组织在实施应对气候变暖措施方面进行合作。最后“区域协会”主要是搭建平台,让自治组织、区域中心、推进员、企业、居民和其他活动团体就防止气候变暖的话题及措施进行协商和谈论,以取得一致。
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
在日本,将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家战略拓展到基层并最终成为全民意识和行动的不是政府而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NPO组织,包括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防止地球变暖活动区域中心、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和区域协议会等。这些组织以专业人士、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为主,他们受国家认定,并独立于政府、企业及民众之外,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公众参与事务,一方面从政府获取经费支持,为政府和地方制定相关对策计划,开展教育和普及活动,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其他组织的委托开展应对气候专项活动。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日本环境省需与全国中心、地方公共团体、区域协议会以及其他相关团体合作,普及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相关知识,开展各种活动,推进气候变暖对策的实现。地方各都道府县负责挑选并委任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向居民开展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和对策普及,提供有关信息和咨询等活动。
As is subtly revealed in the cartoons above, global warming is a real threat to our world. In the first drawing, the glaciers in the polar region are rapidly melting owing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second picture, a homeless polar bear is staying on an isolated big block of ice.
The purpose of these portrayals is to show us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looming threat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begin with, global warming leads to the rise of sea levels. Large sections Chinese coastal regions would gradually disappear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severely impairing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China’s long coastline is the base for about 70% of the large cities, over half of the domestic population and nearly 60%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comparatively-advanced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China’s off-shore regions will suffer great losses if the sea level does not cease rising. In addition, global warming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weather such as hurricanes and snowstorms. Hurricanes and typhoons have become stronger and longer-last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se upswings correlate with a ri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due to global warm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great threat to our world. Facing the growing menace of global warming, more scientific and a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on a larger scale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参考译文】
正如上述漫画生动所示,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的真正威胁。在图一中,由于全球变暖,极地冰川正在加剧融化。在图二中,一只无家可归的北极熊呆在一块孤立的大冰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