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08:28:35
序论:在您撰写笔算乘法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难点
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全班口答):
2.用竖式计算: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做,4名同学板演.
(二)指导探究:
1.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法.(板书:一位数乘法)
2.师生共探讨的算理算法.
(1)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算式,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怎样计算都可以,不限制方法.
a.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有可能得92,有可能得72,还有可能得612……等等,让学生充分汇报,教师把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b.师:究竟哪一个答案对呢?先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讨论得92或612的同学答案对不对,然后让得72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得12,3乘20得60,60加上12得72.所以.
教师板书过程:
(可能)生2:,,所以(教师板书)因为
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的积.
(可能)生3:我是想:
教师板书:
(可能)生4: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千位上的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
教师板书:
c.这时4种方法都摆在黑板上,大家讨论哪种方法好,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4种方法好具有普遍性.而前3种方法有局限性,这时大家把共同的学习目标转向笔算竖式.
d.操作演示:
师:那么个位满十为什么要向前一位进一呢?我们不妨用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边说边出示小棒图。
师:现在图中应该有几捆?为什么是7捆?
生:因为原来有6捆小棒,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6捆加进上来的1捆,共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来的1.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粉笔写)
3.尝试练习.
教师出示,同座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动笔计算.
反馈练习:
订正时,重点提问第3题的计算过程.
4.进一步探究算理,明确算法:(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1)教师出示例4,
(2)全班动手试做:
(3)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
重点提问:90乘4得多少?该怎样写?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完整的竖式.
(4)反馈练习:
(5)观察对比:
师问:例4与例3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
反馈共同归纳:
相同点都属于进位的笔算乘法,都从个位乘起,用乘数依次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
不同点:例3被乘数是两位,例4被乘数是3位;例3在计算时是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例4是十位满几十,向百位进几.
(6)师生共同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先由学生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总结出: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改错练习: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法
class=“c59“>4
class=“c64“>年、月、日
class=“c64“>
class=“c64“>:经过时间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142
class=“c58“>
class=“c64“>制作年历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2“>......................................................................
class=“c59“>143
class=“c63“>
class=“c45“>5
class=“c47“>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5“>.........................................................................
class=“c45“>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15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
class=“c64“>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5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三
class=“c80“>.....................................................
class=“c59“>160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1“>............................................
class=“c59“>16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59“>——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5“>.......................................
class=“c59“>16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69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说课稿
class=“c76“>....................................
class=“c59“>17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说课稿二
class=“c74“>..................................
class=“c59“>175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5“>.......................................
class=“c59“>178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0“>.....................................
class=“c59“>182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笔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184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笔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87
class=“c63“>
class=“c45“>6
class=“c47“>面积
class=“c72“>.................................................................................
class=“c45“>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66“>..........................................................................
class=“c59“>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
class=“c64“>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和面积单位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20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和面积单位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04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7“>.................................................
class=“c59“>208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7“>........................................
class=“c59“>211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1“>............................................
class=“c59“>215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3“>........................................................
class=“c59“>216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3“>......................................................
class=“c59“>220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公顷、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22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公顷、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27
class=“c63“>
class=“c45“>7
class=“c47“>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5“>.........................................................................
class=“c45“>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class=“c75“>................................................................
class=“c59“>23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49“>..............................................................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7“>.......................................................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48“>.....................................................
class=“c59“>239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6“>..................................................
class=“c59“>241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9“>..............................................
class=“c59“>24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1“>............................................
class=“c59“>247
class=“c63“>
class=“c45“>8
class=“c47“>解决问题
class=“c62“>..............................................................................
class=“c45“>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乘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25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乘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257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9“>...............................................
class=“c59“>260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46“>..............................................
class=“c59“>264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8“>...................................................................
class=“c59“>268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4“>.................................................................
class=“c59“>272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0“>
class=“c64“>设计校园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0“>...........................................................
class=“c59“>27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设计校园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1“>..........................................................
class=“c59“>277
class=“c63“>
class=“c45“>9
class=“c47“>数学广角
class=“c62“>..............................................................................
class=“c45“>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数学广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数学广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
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再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这个学期我更应该关注的是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继续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以上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本学期末进行测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合研究课题《问题教学法》,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应用题分析能力。
5.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在学生中建立“一带一”小组,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五、教学的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预期效果: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计算准确率达到95%。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一、全册教学内容
1、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包括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余数的除法;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4、直线和线段。
5、万以内的加法。
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数的笔算。
二、教材分析
1、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主要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是一切整数、小数、分数乘除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之一。学会解答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助于理解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可为寻求解答有关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的捷经创造条件。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主要学习计数单位百、千、万数位顺序表,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四则运算就有了基础。学习多位数的读写也就不会有困难。算盘的认识,主要使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从而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主要教学这些单位的具体大小,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运用数和量的工具,去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4、直线和线段。
主要教学直线和线段的直观认识。介绍直线和线段的特征。指导学生量线段的长度和按指定的长度画线段。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
5、万以内的加法。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的笔算加法及连加的计算。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加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口算和笔算打下基础。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
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能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化聚。
5、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6、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化聚。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9、要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在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接收教室进行上课。
10、上课前要利用农远资源进行经心备课,写好农远专用教案,并准备好课件资源,要以利用农远资源为主,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网络。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存在的问题是,有两位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致使数学成绩不及格,还有些同学自觉性较差,上课有时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要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成绩。
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认识时间,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时间方面,会认识几时几分,懂的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对于步入二年级的同学,他们经过一年基本适应了小学的生活,这个时候对知识的学习提到一个日程上来,结合实际,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9、要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在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接收教室进行上课。
10、上课前要利用农远资源进行经心备课,写好农远专用教案,并准备好课件资源,要以利用农远资源为主,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网络。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二年级的同学们都已经是经历一年的数学教学后,有了一点的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前都需要制定一个工作计划来更好的进行一学期的工作。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时间,表内乘法,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和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的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
课堂是一种富于变化和创造性的活动,更是一种交流的艺术。在处处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各种“意外”总会不期而至,合理的应答能将这些真实、不曾预约的“意外现象”生成充满活力的学习资源,让课堂更加丰满精彩。
下面就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竖式)”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说说课堂应答。
片段A:尝试计算,初步体会。
1.启发谈话:28×12究竟得多少呢?请你试着在纸上算一算!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全班集体分享,教师板书。
方案1:28×6=168 168×2=336
方案2:28×3=84 84×4=336
方案3:28×10=280 28×2=56 280+56=336
方案4:列竖式计算……
你们真了不起!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出28×12的结果。
3.回顾介绍:你们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谁能给大家做个介绍和解释,说说具体的想法?
4.结合具体的想法出示对应的课件图例,以便直观理解。
方案1:28×6=168(先算半年价格)168×2=336(再算全年总价)
方案2:28×3=84(先算一个季度价格)84×4=336(再算全年总价)
方案3:28×10=280(先算10个月价格)28×2=56(再算2个月价格)280+56=336(最后算全年总价)
方案4:列竖式计算……
小结:看来你们很多人想到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方案1和2这两种方法都借助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方案3借鉴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笔算加法的知识;方案4是列竖式计算。)
5.赏析:现在你能理解这里的几种算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可能喜欢 方案1、2,因为比较容易理解;也可能喜欢3,因为比较直观清晰;也可能喜欢列竖式计算,因为它比较清楚、简捷……)
一、把握多层起点,增加应答路径
数学知识离学生并不遥远。不要担心和人为回避孩子们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一的计算状况,真实地从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思考,重视这些学习资源,抓住学生真实的思维起点展开教学。
在这里,教师不仅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结果,留足充分的展示空间,还将此作为切入点,“浓墨重彩”地对每种算法进行细化、分析:先请“小讲解员”进行解读,又结合讲解给每种思路既配上对应的实物演示图例,还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最后又通过欣赏选择加深理解。通过多条路径,在“接纳”孩子不同算理的同时沟通了不同算法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原理,让课堂应答如水流一般自然顺畅,让孩子在多种形式中为新知的构建做好了充分准备。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宽厚的包容。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思维,而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课堂永远不会异彩纷呈、深入孩子的内心。
课堂应答是教师基于学生基础所做多层的、多方的教学设想的展现,教师在面对不同思考的时候,能够这样诚实地直面孩子们这些可能出现的层次各不相同的思维状况,真正关注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寻找他们的思维切点,就能更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课堂应答也当然更具有目标性、引导性和艺术性了。
片段B: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初步应用,体验个别算法的局限性
(1)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
生齐答:会!
(2)老师觉得你们真能干,居然不要我教就会算啦!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29×13。
(3)比较交流:
你选择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呢?
为什么不选择方案1、2来计算呢?
生1:不能算了啊!
生2(急着补充):13和29都拆不了啦!
老师笑了:“原来如此啊!看来这样‘拆’的方法还是有局限的哦!”
生3:就是,不是“万能膏药”!
师:哈哈,说得好,那你能看懂这里的哪种算法?说一说。
2.再次应用,体会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1)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生有的开始犹豫)
(2)现在不要求计算结果,说说你会怎样计算41×94和17×79。汇报交流。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不同算法的呢(方案3和4)? (口算时有些困难,运用乘法口诀记录每步乘积比较容易)
3.现在对竖式是否有新的感受
生1:其实竖式还挺有用的!
生2:竖式和方法3其实一样的!
追问:一样在哪里?
生3:竖式其实就是把方案3分步计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的。
小结:采用竖式的写法不仅使计算过程清晰,而且还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它的优势将会更明显。(完善课题,添上“笔算”)
4.谁能完整解释竖式
完整教学竖式。
5.确定方向,完整规范
自己写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计算。
具体讲解竖式的格式要求和注意点。
二、设计多条路径,梳理应答要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与孩子的应答“很不搭调”, 却只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也看到只要个别学生的回答和预先的设计答案一致,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教师很少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中,如何紧扣学生思维走向进行合理引导呢?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多维性,注重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案,尤其是对重点和难点环节设计出多条路径、多个具体的方案,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时可以有不同的应答策略。
仔细品味在这个片段中两次提问“你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吗”,将学生的思维从浅显引向深入,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探究的实例进行了两层不同深度的扩展:首先在“28×12”与“29×13”的对比中,感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某些算法的局限性;然后在“41×94”与“17×79”的计算中,进一步明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体会竖式的普遍性和优越性,并得出简捷的笔算写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忽略重难点。有些教案上,往往找不到教学重难点这一内容。了解原因,会听到如下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写来干什么呀?写不写重难点,还不是一样上课?
问题二:模糊重难点。有些教师由于吃不准教学重难点,因此在制定教案时采取模糊化的方法,认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就是教学重难点,或把教学重难点合在一起表述,或干脆避开不写。
问题三:找错重难点。有些教师找错了重难点,如把一些细枝末节当作教学重难点,把学科教学的大目标当作教学重难点等。上述种种状况,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去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呢?这要从什么是教学重点,什么是教学难点讲起。
一、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教学的最重要之处。称得上最重要的,就是指一节课的教学中,某个(或几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数学技能形成、思维能力发展、活动经验积累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点,就可以叫做教学重点。
比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整个单元的基础――后续的棱长总和、表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都离不开这个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它就是“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再如,“乘法分配律”一课,学生在四年级学了这个运算定律之后,无论是在五、六年级还是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无论是在将来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相关的计算情境会经常遇到,而这一定律则将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学习这一定律时所感悟到的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更能够在他们今后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结构”,自然就是该课的教学重点。(注: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是下一课时的重要目标)所以,更直接地讲,一个教学目标点是否应确定为教学重点,我们只要对照以下标准:它是不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是不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是不是将来要被学生经常运用,是不是在学生思维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上也可见,教学重点可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有些指向于双基(如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有些指向于思想方法(如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很常见。再举一例。“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就是教学的重点――双基层面;“转化思想的渗透”――思想方法层面,毫无疑问也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在制定教案时,不同层面的教学重点都应该予以呈现,并以此来指引教学的具体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的重点是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有意识地、科学地分置于整个教材体系中。因此,教学重点的形成,跟教材体系和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关,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一致的。
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是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大而言之,如数论的知识、代数的知识;小而言之,如抽屉原理的理解、三角形画高方法的掌握等。教学难点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相关。我们知道,在学习中,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做同化(即以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如面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新问题,学生可调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老经验来应对,这就是同化,能同化的内容往往不难。但是,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新知识不能被原有认知结构同化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调整乃至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这就叫做顺应(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因为以前的经验是依据口诀直接想到商(如25÷3),“造一层楼”(竖式只有一步)就可完成竖式计算。因此,当遇到42÷3,需要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竖式要“造两层楼”(分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他们要么只写一步就难以写下去,要么没有过程就直接写出了答案――这就是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直观体现。此时,若要学习顺利进行下去,学生唯有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情况。
可见,需要通过顺应来学习的内容,跟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冲突比较大,学生往往需要费周折来应对,这样的内容就应当作为教学的难点,如上例中算法的掌握。
因此,要找教学难点,一般我们可以对某个知识(技能)加以分析,看学生是否有可能用已有经验来解决。如果是学生不可能(或很难)用已有经验来解决的,这个知识(技能)通常就是教学的难点。
本学期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共有19名学生,男生6名,女生13名。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课堂常规、行为习惯、基本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都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但由于我们是新成立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来自东胜区和伊旗四小的孩子,书写规范,课堂常规良好。来自村小和矿区小学的孩子各方面都显得弱一些。其中有三个孩子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有两个男生,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注意力很难集中,还有四五个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极不规范。大部分学生对一年级学习的计算很不熟练,计算的速度很慢。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