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范文

时间:2023-02-06 09:33:01

序论:在您撰写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汽车制造;岗位需求;改革设想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制造人员的缺口也越来越严重,根据汽车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211.68万辆,与12年相比增长率为13.9%。就湖南省来讲,2013年1-11月,湖南省共生产汽车36.1万辆,同比增长128.44%,近五年湖南省内汽车制造与装配人才缺口约2万人,目前湖南省内开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年招生1500左右,但是这个数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里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方向大多是希望培养从事装配、检测和生产加工、现场工艺以及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岗位。基本上是希望全才,但是实际上毕业后大多还是去了装配一线,从而导致读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不是汽车制造与装配吗?怎么到最后都变成了装配?

改革设想:应增加制造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的更改、授课方式的改变、评价制度的完善。

二、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职业院校,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培养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了校企联合、订单培养,这样的模式好吗?当然好,否则不会那么受欢迎,毕业即就业,零距离上岗,当然是很好的保证就业的方式。但是问题是毕业生没有达到我们的希望,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与企业真正的融合。

改革设想:与企业深度融合,不仅仅要与企业共定确定招生规模、共定人才需求、共定就业岗位,还需要与企业共定课程标准,共定考核评价,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五共”,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图1 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下列的课程进行教学,见图1,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些课程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是那么的相似,没有突出汽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们认为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跟学汽运专业的区别模糊。甚至于很多老师也会灌输汽车制造与装配向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靠拢即可这样的思想,这是很可怕的,是不是先是靠拢,最终干脆被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合并了呢?其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是汽车前市场,汽车运用技术是汽车后市场,怎么能靠拢呢?

改革设想:突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制造和装配特点。强化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CAD应用基础、整车拆装实训等内容。

(一)课程衔接

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我们高职的课程与中职和职业本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讲解深浅不同。比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总装技术、CAD应用基础等课程都是重复的课程。那么怎么样更好的衔接高职、中职和职业本科呢?

改革设想:对于基础课程中的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等课程的讲解,衔接中职,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汽车总装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的讲解,衔接职业本科。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从课程体系上来看,大多数高职采用的都是相似的课程教学,但是要真正突出高职的特点,突出汽车制造的特点,我们就应该花些功夫了。

1.授课内容改革。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需要把制造这块强化,增加机械制图、CAD应用基础、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课时,并适当增加设计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应增加课堂互动、视频教学、企业现场授课、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管理与评价

常规的教学管理一般采用教务管理系统、实训与顶岗、实习OA系统等,常规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相结合。

改革设想:(1)教学管理方面还应增加大学城空间管理系统和学生自我管理模式;(2)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还应增加社会评价和职业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一、建立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著名理论家贾春峰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三个特征:第一是“应当成为企业利润的最重要的来源”,第二是“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所代替”,第三是“能够不断地开拓出产品,具有旺盛、不衰竭、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是其本身独有,它不同于别的高职专业以及中职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有四个: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保证措施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组集合体,是以上四个方面有机整合、整体优化的结果。

二、建立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正确选定是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价体系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和要求,直接关系到任务的完成与完成质量的好与坏。建立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定应遵循高职教学规律,评价指标的选定应科学,应尽可能的少而精,结构尽量简单明了,方便统计和操作。

(二)典型性原则

选定的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应尽可能准确反映本专业固有特点,且和其他专业同样指标比较时具有自己典型的特点。

(三)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全面,应能全面反映本专业的各个要素指标内容,并使评价指标能和评价目标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比较合理、逻辑层次分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可比较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中,要求指标能体现高职不同专业某一方面的共同本质,在相同提法下经过量的比较来确定专业的差异性。

(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同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统计和分析。

三、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参照上述科学性、典型性、全面性、可比较性和可操作可量化原则,并在注意处理好定性与定量、成果指标与过程指标、质量与效益、客体评估与社会评价等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三层次构建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保证措施、实验实训建设),二级指标8项(岗位能力设置、学生就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过程控制、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三级指标18项(就业前景、就业岗位设置、就业率、就业岗位对口、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内容、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教学质量过程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控制、实验实训基地数量、实验实训项目、实训基地数量、实训项目组成)。

四、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岗位技能,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汽车冲压作业、汽车焊接及调整、汽车喷涂作业、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汽车生产及物流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汽车制造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具有热爱劳动的观念,善于和人沟通,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有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二)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学生是学校的产品,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本,切实做好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为工学结合的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上职教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技术准备制度、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等。工学结合就是一边在企业实习,一边在课堂学习,这种模式即是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方式,也是中国职教的特点和亮点。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领悟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来提高自己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也有助于学生工作的选择,有助于提前被企业录取。在全国,高职层面开办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校很多,不同的学校办学条件不一样,主流的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有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等。

2.课程体系

要想办好一个专业,让学生学到所需要的知识,课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选择教什么课程和如何教授课程。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使教与学相统一。职业教育教师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的能力,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6个学习领域,并将16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公共学习领域、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Cad技术、钳工实习)、中级模块(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系统、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和高级模块(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通过对汽车前市场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分析,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流程、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易到难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替而代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有利于师生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

(三)专业建设保证措施

高职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育从职业性和市场化特征出发,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以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为重点,形成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1)课堂教学的质量控制。课堂教学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包括: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建设监控,引导和控制教学建设的方向,保证在各项建设中贯彻教学改革精神,固化教学改革成果;反馈监控结果,对教师、课程建设等提供各种帮助信息。监控环节包括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和学生评教。通过评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综合评价。校、院两级督学系统实现督教、督学、督管。(2)实训教学监控。实训教学所占比例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实训教学条件是否达到要求;实训教学计划落实情况;能力考核的组织及实施情况;专业技能是否达到能力目标要求。

2.顶岗实习的质量控制

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对顶岗实习的监控从专业管理、实习过程监控、考核监控几方面进行。顶岗实习监控主要监控:实习学生岗位落实情况和在岗表现情况、专业对口落实情况、学生满意度、学生安全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知识需求状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学生流动状况、企业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

(四)试验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试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它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和精力,项目设置的目的主要保证理论课程能更好的实现,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应该要懂得的知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主要有下面几项:钳工和焊接教学工场、汽车零部件识图情境化教学工场、汽车电工电子情境化教学工场、发动机情境化教学工场、底盘情境化教学工场、汽车电器设备情境化教学工场、汽车检测与维修综合技能实训室、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高职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各大汽车制造厂家、汽车零部件厂家,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对在学校所学内容的一个检验和提高,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与装配技能的学习、汽车工艺文件的熟悉、汽车制造与装配中生产与质量管理的过程与要求等,同时在校外实习过程中要尽快的熟悉在学校学习时没有讲授的内容如企业文化、职场规则等,为学生毕业后入职时与企业无缝结合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颜楚华,王章华,刘超.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人才培养;研究;实践

【分类号】:F426.31

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人民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日新月异,并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部门。目前为止,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的头号大国,迅猛的汽车产业发展意味着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应时需而设,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汽车应用型人才。如何充分发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优势,挖掘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巨大潜力,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职教实践经验,探讨一下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依据及指导理念

作为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展教学实践、教学评估的基本标准与依据[1]。为积极倡导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号召精神,在形成实践性系统化教学体系的目标前提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严格依据职业表尊,构建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中,深化专业基本理论的教学,确保学员较高的教育层次,进而为其持续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2. 形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以该专业接轨行业发展需求为引导,以培养一线生产与服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通过深入市场与企业一线进行调查,参照企业的特别要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职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员能力优势,运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理念贯彻于整个教学培训中,从而形成于企业生产良性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强调以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为基点,确保学员具备必需的基本技能、拓展技能和核心技能,着重强化校内实践、校外上岗平台的建构,从而使学员在创新、专业、社会能力方面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在确保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员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学员形成持续稳定的职业素质修养,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从根本上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配合以教师适时的教学任务进行实训锻炼,使学员在颇具人性化色彩的教育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与人格素质的双赢。

3. 着重构建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结合理论,合理布置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教学方式的调整,比如在讲授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发动机构造等复杂结构的课程时,提倡运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实物、结构图形、多媒体视频播放器巧妙搭配并用,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呈现出来。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理论性高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汽车制造基础技术与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等类似课程时,运用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化解课程的难度,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呈现理论性较高难以把握的章节,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讲授一些突出实践性的部分,使学员既能看得懂,又能动手操作。以《汽车制造基础》中的变速器拆装项目章节的讲授为例。首先运用多媒体视频,将变速器的部件、构造等以直观的画面呈现出来,然后利用相关视频将变速器的工作原理、电器控制、变速器的发展等理论性高的内容,形象直白的表现出来,让学员能较为快捷的掌握。在变速器的组成及名称及具有换挡原理知识内容的讲授时,运用现场演示讲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亲自动手示范,让学生够熟练掌握变速器操纵能够拆卸与装配变速器,正确使用装配后的变速器,灵活操控并合理保养常用拆装仪器和工具。

4. 探索趣味性的技能培训

由于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本身的理科性质,在其实践运行中强调理论的掌握,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讲其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而趣味性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特定需求,灵活的为学员创设出趣味性的问题的情境,将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探索问题的提示,穿插于问题情境的各个细节中,从而设计出学习与现实情况较为接近的情境教学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具体的现场教学,利用较为直观的教具、成熟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出高仿真性探索情境,让学员在自主动手解决真实性的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庞成立.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04.

第4篇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从事汽车冲压、焊接、喷涂作业,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生产现场工艺维护、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锻炼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技能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校内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高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的需要 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

当今更多的讲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对汽车制造过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车制造厂进行专门的培训,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不能完整地接触汽车制造整个流程。针对汽车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的实验实训将是这部分教师快速熟悉汽车制造流程的一个渠道。

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升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行业内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围绕市场所需、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考虑本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8个学习领域,并将18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模块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4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

通过对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大量调研,同时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具体要求,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如表1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更多地是借助于实习单位。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校外实习项目如表2所示。

5 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实验实训项目的布置和讲授

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生产线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简易车门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具体运作形式:①每个工位有完整的装配和拆卸工艺(指导教师先做);②以每个工位为一个小组,生产线流动;③每个工位的学生按照工艺进行拆装,同时将该工位的检验卡做出来;④继续本工位做2~3个车门的拆卸和装配操作,校核检验卡的准确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学生流动到下一个工位,重复做③~④的工作;⑥八个工位的工作完成后,点评本组检验卡的正确性;⑦八个班组相互评判检验卡,对装拆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⑧指导教师总结。

6 结束语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的发展。模拟汽车制造企业来开设实验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尽早地熟悉企业的运行模式和要求,更好地理解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让 学生能零距离地融入生产实际中,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39-03

1 引言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从事汽车冲压、焊接、喷涂作业,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生产现场工艺维护、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锻炼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技能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校内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高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的需要 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

当今更多的讲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对汽车制造过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车制造厂进行专门的培训,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不能完整地接触汽车制造整个流程。针对汽车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的实验实训将是这部分教师快速熟悉汽车制造流程的一个渠道。

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升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行业内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围绕市场所需、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考虑本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8个学习领域,并将18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模块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4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

通过对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大量调研,同时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具体要求,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如表1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更多地是借助于实习单位。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校外实习项目如表2所示。

5 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实验实训项目的布置和讲授

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生产线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简易车门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具体运作形式:①每个工位有完整的装配和拆卸工艺(指导教师先做);②以每个工位为一个小组,生产线流动;③每个工位的学生按照工艺进行拆装,同时将该工位的检验卡做出来;④继续本工位做2~3个车门的拆卸和装配操作,校核检验卡的准确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学生流动到下一个工位,重复做③~④的工作;⑥八个工位的工作完成后,点评本组检验卡的正确性;⑦八个班组相互评判检验卡,对装拆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⑧指导教师总结。

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部落户中国,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需要靠人才拉动,汽车产品持续的“消费热”也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热”,根据《汽车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将在2015年突破500万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人才需求面临极大的缺口,特别是汽车工程技术类人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汽车制造装配行业发展需求,以该专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适应市场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据企业行业调研报告,通过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构建“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新疆、服务南北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较高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能胜任汽车制造、汽车改装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根据“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用人,学校育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特点,以“一条主线、两元结合、四种能力、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全程贯穿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成企业认可的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条主线(能力主线)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两元结合(校企)为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有效实施,重点抓好“三个”平台(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平台)建设,学习领域平台主要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校内实训平台主要进行“热爱行业、忠于职守、依法管理、团结协作”的汽车制造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汽车制造基本技能实训和生产环境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平台主要进行“行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就业理念”教育,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训,学习企业文化,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最终使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从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尤为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式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到毕业,利用各种方式与形式始终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涵盖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过程性课程的实施,形成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

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校企的深度结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建议,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阶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编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

图1 “工学结合,德能并重”“1243”人才培养模式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调研,进行基于汽车制造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进行归纳,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的各行动领域,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模块共三个模块。工学模块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又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企业专家(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的人员)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2:

(二)课程体系构建

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项目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技能养成,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构建了由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图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照职业能力本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确保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

(二)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协作等;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

(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建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一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建设一批实训、就业“双基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训基地建设既要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使实训基地正真能实现与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新.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的探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2).

第7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 装配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本专业教师利用2011年暑假的时间进行了一次专业调研,主要走访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了解。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汽修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5日

调研地点:柳州工程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玉柴集团、桂林各大汽车4S店、柳州各主要汽车4S店

调研对象: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技术主管、车间员工、服务顾问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内容

1.产业背景调研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计会在2100万~2200万辆之间。增幅在20%~25%左右。

自从国家确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汽车生产与售后服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来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一度的“散、乱、差”的局面,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世界汽车的六大集团(通用、福特、丰田、大众、DC戴一克、雷诺)和三大公司(BMW宝马、本田、PSA标致一雪铁龙)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极大地加快了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制造装配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产实际的巨大变化,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力求贴近企业的需求。尽管如此,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上岗的要求,等等。为了加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必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的调研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以上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分析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区内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于高职层次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这说明部分岗位的技术需求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在所调研的9个加工制造类技术工种中,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计划招聘接近3500人。这表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联的多种配套专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为11%,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岗位是面向高职学生,一些以往用中职学历的毕业生的岗位,也开始使用离职的毕业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吻合的。调查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有90%的单位就明确希望他们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有70%和47%的单位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较好现代汽车制造与生产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未来几年内,区内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职层次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议

(1)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以产学结合为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增加实训设备投八,寻找新的增长点。主动出击,加强区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等的校企合作联系,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引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校任兼课老师。

(4)以“行动导向”为指导加大本专业教学改革

加大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