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9 00:21:04

序论:在您撰写古筝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古筝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少儿古筝教学心理特点

一、少儿古筝教学必须采取适合少儿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他们学习古筝,有的是感到古筝好听,但更多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一门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技能,所以孩子刚开始接受古筝教学时,通常是被动、盲目的,再加上少年儿童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天性,很难比较配合地进入教学程序。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古筝教学,不能完全采取成人正常的教学程序,而必须采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在少儿古筝教学中,若利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游戏将孩子们吸引到古筝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曾经在古筝教学中组织了“听音辨高低”的游戏,给予答对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并在一个指法的教学中,奖励弹得准确的同学一朵小红花,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中,完成了对他们的启蒙教学。在完成古筝启蒙教学后,我又采用了正常教学模式、赏识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少儿毕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及时掌握领会一些琴理、乐理,会觉得演奏技法练习非常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少儿练习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赏识教育的模式。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赏识导致成功,通过学会赏识,更好地学会鉴别,学会批判,学会改变,学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赏识意识,学会欣赏他人的进步与成功。利用赏识教育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我感到,通过实施赏识教育,许多学习古筝的少儿在幼儿园或小学里进行日常学习和游戏中,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成绩、团结意识和同学关系都得到增强。

二、少儿古筝教学必须注重激活儿童的音乐创造潜能

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是天真纯粹的,他们有着音乐创造潜能。实现音乐素质教育需要通过音乐自身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的奇妙。(1)淡化识谱教学。儿童的创造往往更多地受自发的、无意识心理尤其是情感的驱动。而过早、过多、过难的识谱,让儿童接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性书面符号,不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或导致了对音乐功能的无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乃至扼杀了儿童音乐创造天性的自然发挥与伸展。因此,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淡化识谱,强化感受与体验,培养儿童真正“能感受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语),这样,才能为促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2)诱发自由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手段。古筝是感知、审美以及传情的艺术,为了达到理想、完美的境界,应当做到感性、理性的同步。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基本乐理弹奏技巧———曲目表达内容———音乐实践”的顺序进行讲解。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曲目,在教学生准确弹奏的基础上,还应当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与情感,做到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还应当充满情感,做到心手合一、情景交融,实现感性、理性的同步演奏。在儿童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儿童喜欢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歌曲、乐曲展开丰富的想象。(3)鼓励即兴发挥。创造往往是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样,艺术的创造也离不开灵感与直觉。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用心感知音乐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将自己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知音乐的活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产生即兴发挥的冲动。如像鸟儿一样挥动手臂“展翅飞翔”,像风车一样转动手臂“滚滚向前”,像木偶一样摇摆着身体动来动去……甚至还会用动作或打击乐器创作出动听的旋律来。课堂于是就成为这些“小作曲家”自由创造的天堂!(4)促进尽情表达。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表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一门艺术。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孩子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对乐曲、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

三、结语

第2篇

(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古筝弹奏技法除了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演奏技巧,还吸收融入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点、揉、颤、吟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使古筝演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筝演奏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音乐艺术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第3篇

要求古筝教师要把乐曲所含有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教师“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因此,作为古筝教师要在教授乐曲时,要“德”与“技”并施,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对乐曲指法和谱面音准等问题的指导,同时也要将乐曲内在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体会和理解,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如筝曲《战台风》,这首乐曲以其丰富多样的技法,热烈奔放的旋律,成为学生学筝考级的必弹曲目,全曲五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都有其深刻地思想内涵,在乐曲开始时,所表现出的是繁忙的码头景象,以及台风阵阵袭来时的情境,全曲的中心段落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到最后雨过天晴,码头又恢复了一片欢腾场面。所以,当代学院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因而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诸如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或行为,进行对与错、爱与憎的判断能力的熏陶和感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本文作者在讲授这首筝曲时,除讲解示范乐曲基本技巧外,重点向学生讲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奋斗精神;讲述码头工人不畏艰难、勇敢豪迈的气魄;讲述码头工人对未来必胜的信念,使学生在学习本曲之前,对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曲目的思想内涵,寓“道德教育”与学习曲目之中,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圆满完成古筝技能课堂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上,应该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举两得,实现“双益”,不仅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演奏水平,而且还要结合曲目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也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古筝教学必须教之有型,言之成理,论之有情,由浅人深,由简到繁,有效渗透,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效果。

二、“学之有思”与“学以致用”

在当今古筝教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式,即:模仿,更具体来说,就是教者要求学生仿声、仿动作,每位弹筝者弹琴的一招一式,古筝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谁的学生。本人在古筝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在古筝专业学习中做到“三思”,即:一要“学有所思”;二要“学后再思”;三要“课后多思”,尤其是对古筝专业术语的理解,要求学生多加记忆和学习,定会使学生学有所成,圆满地完成学业。孔子曾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有所思”,这是本人对学生课堂学习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遇到难解的演奏指法问题时,能够自主处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古筝教师王莹认为,“学有所思”,“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后要思,要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把学到的教学语言艺术精华,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够为之所用的新语言形态”。从本人学习古筝曲目的实践规律得知,学习任何一首古筝曲目,哪怕是一首练习曲,都要注重对思维的启动,在弹奏和练习时,多动脑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记得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画如此,他道出了技能教学的真谛。他告诉人们:任何一种器乐演奏学习,都是一种技艺才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多思、多想,才会少走许多弯路,才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不断提高创新与创造能力。笔者也曾学习过大量传统筝曲,也曾得到古筝老艺人传授技艺,如在大学期间,作为我国客家筝派传承人饶宁新教授的学生,对于古筝技艺学习也曾有过亲身体验和教诲,从而得知,早期的老艺人在教受乐曲时,往往教授的是乐曲的骨干音,要求学生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加花或变奏。资深的老艺人强调演奏者在原始谱基础上创造旋律的重要性,强调旋律的优美与否,取决于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与自身气质,而且,还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发挥自主创作能力和技巧,以充分体现和地方风韵。

本人在古筝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学之有思”,而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以检验学生的而接受能力.”学有所思”这一环节,检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学以致用”则是解决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习内容化为演奏实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演奏实践能力水平,本人在教授各流派筝曲时,通常以乐曲的“骨干音”为基础,将“颤”、“按”、“滑”、“揉”等技巧、各筝派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加花”、“变奏”特点,以及“古筝摇指的点、面、角、速、力、气等所构成的不同音色的几个要素”,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筝派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在基本的乐曲框架内,让学生能动的自由发挥,使演奏的乐曲不仅具有地方性的风韵,同时也具有演奏者自身独具的特色,特别是古筝的“摇指”,技法和种类很多,不仅有“摇指”,还有“轮指”,仅就摇指古筝“摇指”而言,就有“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技法[6],由此看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进而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学以致用”,是师者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追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以至能够登台演奏,这是学习古筝曲目的最终结果。学习最终目的是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谈到学以致用,则必然要提及教学实践的过程,古筝也是一门专业艺术,学生学筝是为了有“用武之地”,以便日后言传身授,为己所用,为社会服务,这是每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者所期望的。

三、“音乐之美”与“欣赏之美”

一般来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审美体验为尺度,衡量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古筝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古筝艺术教学中,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学习,本人通常也将美感教育,放在技能教学的突出位置,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古筝的学习和演奏中,尽情滴享受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为了让学生对古筝演奏的姿态之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本人通常是将美育教育注入古筝曲目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美,欣赏美。比如在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就是如此。《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是一首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独奏曲。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全曲分为三段,而每一段都表现出了独特魅力的音乐之美。如:第一段的慢板,深刻滴表现了柔情似水音乐之美,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极富有抒情性。在右手弹奏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整段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展现了迷人的景象: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它带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第二段的音乐,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描绘出幽美美的意境。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以及进入第三段快板以后,音乐旋律虽有变化,但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美好景象。在乐曲进入突然切住之后,乐曲尾声缓缓流出,所展现的出人意外的音乐之美,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景象里,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讲授古筝演奏基本技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乐曲中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将会使得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这是古筝艺术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四、“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

在古筝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方式,能唤起学习动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喜欢学习新曲子,它类似于工科开设新学科,或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寻求新鲜感之前,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定会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而古筝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等形式,因此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讲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技能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重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我们都本能的知道,有些学生用一种方法会学的很好,而有些学生则用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展新思维与新的教学观,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地理论依据和专业技能的新成果,在理论上,即是“教学相长”。倘若教师只停留在现有的某一阶段,那么,若干时间以后,你的教学语言就必将会失色,缺乏生动和激情,缺失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入、启发性语言,使学生激发灵感,敢于评论,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只有在教师面前积极的进行语言锻炼,积极参与教学,彼此观摩,互相评价,交流互动,才能够更大的进步,形成“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以筝曲《浏阳河》为例,《浏阳河》原本是根据湖南民歌旋律创作于1951年的一首歌曲,后由古筝演奏家高燕老师讲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乐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的处理,并加入了双手快速演奏和左手快速琶音等技巧,增加了乐曲的难度,使之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旋律中有浓郁的湘西风格,演奏这首筝曲是由于大量旋律音是由左手滑出来的,所以对于左手上下滑音音准的准确掌握是演奏好这首筝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乐曲之前,首先以《浏阳河》这首歌曲导入,让学生细细体会旋律线条中百转千回的韵味,并要求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每个字的拖腔及地方性的音乐特点,然后再开始学习演奏乐曲,由于对乐曲旋律的前期准备,因此避免左手滑音音不准的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表达音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必须运用语言,通过教师讲授能与古筝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衔接,并相互作用,与之相连的就是课堂提问。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最好方式。古筝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它的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比如:学习各古筝流派曲目,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古筝流派有几种?古筝各流派乐曲的特点?某一古筝流派曲目表现的意境等等。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由老师予以解答。“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当前大学课堂技能教学常见的一种模式,其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水平,也就是提问的技能水平。而提问技能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人古筝教学的实践证明,提问式教学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思维也得到开拓,激发想象与联想,培养创造性或灵感,在古筝教学上,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古筝艺术教育人才。

五、结语

第4篇

从《诗经》中的商人诗歌,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汉代梁园作家群的辞赋,再到宋代应天府文人群的经济文章.以及明清时期归德府家族文人群的理学与诗文,豫东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富.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及特色性也不能说不突出。但在长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这些地域文学(文化)知识却不受重视,结果可想而知——必然造成大学生相关知识的缺乏,进而导致疏离甚至排斥、贬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很多文史专业的毕业生,说起石延年、张方平、吕坤、沈鲤、宋荦等商丘古代作家,往往茫然不知,即便从《桃花扇》了解到商丘有个才子侯方域,但具体生平、创作情况却不甚了了。很多学生来商丘后往往满怀神往地游览古城景区,却败兴归来,因为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古城的城墙、街道,不是污染的南湖水,也不是八关斋中一块块冰凉的石碑,而是城墙下所蕴藏的文化.是从宋国、梁苑、睢阳到应天府、归德府的历史渊源,是从老庄道家到梁苑辞赋的瑰丽想像,是从睢阳保卫战到“古城家”的忠肝义胆,但目前情况下不必说古城居民,即便是景点的工作人员、导游,因不具备深厚的乡土知识、地域文学(文化)知识储备,对很多古城文化知识不知其然,更不要说知其所以然了。改变这一现状.宣传商丘地方文化,必须从挖掘商丘地方文献资源人手。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挖掘地方文献,充实商丘地域文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商丘和母校的文化情感。培养本籍学生的乡土自豪感,进而宣传和传承商丘的历史文化传统。

商丘地方文献看似范围狭窄,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时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时而展现的满目疮痍,时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风流.时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呜咽悲鸣,都真切地展现了文人们的心灵图景和时代烙印。要想了解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图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学人为了追述商丘久远的历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认为就是现在的商丘;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发源地,把阏伯和契视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说成是旅游,进而得出商丘是中国旅游的发源地。显然,这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家族文人群与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可以说是商丘地域文学(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即便有些关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原因就是对商丘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不够,造成视野不广、“文献无征”。这与地域文学传统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协调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学中挖掘地方文献、充实地域文学(文化)知识,能够发挥文学(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图景。比如,张巡、许远的忠贞之情与睢阳保卫战的激昂慷慨,明末吕坤、沈鲤的忧国忧民与鲠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东林党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诠释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用世精神,这些与爱国精神培育、中国梦的诠释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整理地方文献、充实古代商丘地域文学

文化知识的探索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地方文献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著作者着眼。即凡乡人著作,不论其内容是否涉及乡土史地,不论其为经史子集,均属于地方文献之列;另一大部分从著作内容着眼,即内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旧志、史载、诗文、疏奏、家谱(以及碑版、题刻等虽不以书籍形式传流者)等等,均为地方文献之类。”Ⅲ位于黄淮海平原的豫东商丘,地域文化资源丰厚,历史上虽然经历多次黄河水患,一些文化遗迹尘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献仍十分丰富。从本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目前收集的情况来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谱、金石拓片、古旧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记载者共计680人,著作近2000余种。存世者约600余种:家谱已有350余部1800余册;金石拓片共计5大系列、11类、1430余种,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鲁苏皖交界区(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隶属于商丘)汉画像石拓片、商丘地区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国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汉金文集萃》《汉画像砖拓片》、《秦汉瓦当》、《历代铜镜》、秦汉砖铭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国及西汉梁国的各种文献、出土简牍、汉代陵墓、汉画像石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约2000余种、3500余册。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为商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献,完成《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商丘古代文人著述总目提要》等书稿多部。同时,指导学生研习商丘地方文化,多次为学生宣讲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

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册,主要是按历史顺序的方式排列知识点,朝代之内按文体、作家(群)等结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识点往往很难与地域文化因素结合。近二十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相继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学史、历史著作,这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这一大潮影响之下,有关商丘地域文学、历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学研究》、《商丘文学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继出版,为人们进行地方文学(文化)教学提供了较系统的参考资料。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必须注意把握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知识,课堂教学时须把握这一主线,保证“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任务的完成,地域文学知识则只能作为其中的点缀和补充。比如,《商颂》是《诗经》教学较少关注的部分,就可以结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鸟》、《长发》诸诗,将商丘与商族、商人、商文化的关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学的形成探讨中。“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21。在刘武身边形成的梁园辞赋作家群是汉赋发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体,在讲授汉赋时,不妨将梁园的兴废、梁园文学意象的形成与影响以及芒砀山梁王墓群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汉梁文学与文化的感悟和认知。而在学习《桃花扇》时,不妨将介绍侯方域与雪苑社、明清时期商丘的家族文学等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灵活的穿插和补充.使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与身边的地域文学紧密结合.以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可亲可近。另外,还可以开设古代文学的专题选修课,专门系统地介绍商丘地域文学,如《明清归德府望族与文学研究》课,分为归德府地域文学传统、明清归德府望族文学群体的形成机制与特点、明清归德府家族性书塾书院与文社、园林宅邸与明清归德家族文学、商丘侯氏家族文学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六讲,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综合政治、文学、文化与地域的多重关系。

(二)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与实践教学结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丰富的商丘地方文献.虽然已经引起广大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兴趣和重视.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广大学者还是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没有系统、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我们现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称的。改变这一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就是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献,无论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还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写、记载商丘人情风物的作品.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集中体现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统资料.是我们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文献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将地方文学知识嵌入教学中,而且应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引入课堂,优化实践教学。首先,带动学生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商丘师范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区为多,这就为开展商丘地方文献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灵活安排,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这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内容可以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家族家谱编纂、收藏情况,也可以是商丘地区寺庙建筑保存状况及庙会资料,甚至学生身边的碑刻文献资料、家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调查、收集的地方文献形式。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就曾发动学生对商丘市区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如八关斋、商丘古城、火神台、燧皇陵、张巡祠等,开展碑刻文献资料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和整理,不仅使学生对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以碑刻文献为题还获得了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校勘古籍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实践训练。作为地方院校,商丘师范学院的古籍收藏相对较少,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少能见到或者触摸到古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不仅以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讲解,更应当引入实践训练,将整理古籍与教学及学生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古籍文献的句读、标点等方面的训练。笔者在地域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相继获批“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等多项社科或古籍整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以课题带动读书,又以读书带动毕业论文的撰写。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期中考试、作业与古代文学的日常学习.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为期中考试或者日常作业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还运用了古典文献、古代汉语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每年暑假进行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或者成立兴趣小组,教师选择若干个商丘古代文学课题,指导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学的研究工作.以此带动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这不仅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也将为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结合

在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应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带领学生作实地考察,在实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场景,力图实现古代文学作品的“可触性”。比如讲授孔子《论语》,可带领学生参观夏邑孔子还乡祠:讲授庄子散文,可带领学生考察庄子墓;讲授汉赋,可带领学生参观清泠池、平台以及芒砀山梁孝王墓;讲授杜甫的《遣怀》与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可带领学生参观商丘古城,慨想汉唐时睢阳城的繁华与安史之乱惨烈背后睢阳城的破坏;讲授范仲淹诗文,可带领学生参观应天书院;学习《桃花扇》,可以参观壮悔堂、香君墓。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广阔的社会中,结合所学知识,与文物遗迹、名胜古迹接触,在实地考察中夯实书本知识,这也是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结语

第5篇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第6篇

因为循证医学既重视个人经验又强调现有的研究证据,这就使得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技巧、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是循证医学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我校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都会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选修,其中就有循证医方面的内容。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们会挑选一名对文献检索比较熟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负责对其他检索技能不熟练的学生进行辅导。在文献的选择运用方面,我们鼓励学生们使用英文文献,为了降低难度,一般采用Pubmed数据库即可,中文文献则我们鼓励选用核心期刊的文章。此外,文献检索也是使医学生成为一名终身学习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但有研究发现,医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情况和从医院毕业的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因而在学生时期养成良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

2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病例教学是临床实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循证医学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典型的病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查阅文献,结合本科室的特点,提出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比如因颈椎病就诊的患者,教师先带领学生对患者查体,阅读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由此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的颈椎病分型是什么?适宜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需手术治疗,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比较积极,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钻研的深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有学生竟然将“k-line”理论引入颈椎前路还是后路手术的讨论中。循证医学教学极大提高了实习生对手术的兴趣,本批学生上手术的积极性及出科后自愿报考骨科的比例都较之前有明显升高。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7篇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始于秦汉,盛于隋唐,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其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国古筝事业发展迅速,古筝的形制不断改进,筝曲作品的大量涌现,筝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在古筝教学的几年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中,最令人困惑的便是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 教师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有人说,古筝教学重在“教”与“学”,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努力,其他的事情并非难事,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以为然,对家长进行敷衍,由于开始没有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并不理解教师的教法,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指导,使教学的进度无法正常进行,引起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另一种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家长一味地迎合。家长对一些事情并不了解,对孩子难免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练习过长时间的基本功,对老师有错误的理解,急切地要求孩子进行考级,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好关,一味的迎合家长的要求,只能是教学不成熟的体现,我们做为古筝教师就要把握好尺度和进度。在教学开始就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无疑会成为教学进行的一大助力。对于这些经济条件和心理状况无法独立的少年,家长的支持与督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对古筝知识的掌握,还将为其埋下自信的种子,使孩子在学习古筝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使许多孩子无法忍受吃苦。本身儿童的手部比较敏感,不断地按弦会使手指感觉很痛,有少数孩子往往不能忍受,还有一些孩子不能很长时间的专注于古筝知识的练习,对有关知识掌握得不牢,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因此即使心里想学也会发生犹豫和挣扎,这时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顺利度过困难期。

    其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对古筝没有兴趣,一些家长也就顺应孩子的要求结束学业。可是实际上,儿童的判断有些时候并非理性的。开始的时候,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会弹古筝,或者听到了很优美的古筝曲子,对古筝产生了兴趣,所以想要学习,但是在现实中,任何优美的曲子都无法一蹴而就的弹成,长时间的基本功和低级曲子的练习,使得此时的枯燥情景与当初学习时想象的潇洒轻松的画面发生了强烈冲击,许多孩子在此时倍感失望,选择了放弃。可是如果能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古筝的学习正如其他的艺术一样,郁久郁见醇厚芳香!入门伊始往往无法理解一些艺术的美感和思想,而此时的消极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会日趋消失,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也有一些孩子,很勤奋努力,就是没有天赋,其他人用很短时间内可以理解的曲子,他们却要花很长时间,因此便失去了信心,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想说,这样的心态与中国当代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正如有些家长所说,虽然学习古筝重在提高孩子的修养,陶冶情操,实质上学习古筝还是为了考级,为了证书。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古筝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载体,在演奏的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压力,减轻心灵上的疲惫。正如我们唱的歌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为歌唱家,即使唱得不好,音乐的表达也同样可以令我们很开心,我们是用另一种语言在倾诉,在交流。古筝的学习与演奏也是如此。

    三 在少儿古筝的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正规的教育,只是传授技巧和方法,却并不注重乐谱和一些乐理知识的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在深度学习时的脚步,许多孩子在学习较高级曲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并非是演奏技法的局限,更多的是对乐曲的节奏理解、乐理知识的欠缺。还有的教师现学现教。这些现象在农村和不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对古筝教师行业急需整顿,加强管理、统一规划。

    面对少年儿童,教师不仅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如:适当的让孩子们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对古筝兴趣的培养,在互相的交流与学习中,往往会发现自己意的缺点及别人的长处,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