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9 01:48:27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师论文

第1篇

经济师论文范文一: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影响

现如今21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对诸多企业的管理及人力资源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新型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分析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与重塑,及其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影响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渗入很多领域,其中包括了企业生产。企业的壮大对企业管理工作,尤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时代已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优胜劣汰的法则让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顺应时代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立住脚跟。那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被打破,改革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唯一出路。

一、信息化及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两者关系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让计算机技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实行科学分析的重要手段。想要更多吸取新知识就要突破学习方法与学习观念,把对知识的掌握极致的发挥在工作中。信息化带领了人力资源发展的步伐,对人力资源经济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成长。因此人力资源经济师需要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跟上信息化的步伐,转变旧思想和旧观念让自己更好去适应新的工作需求,在职场上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现如今信息技术化在企业的全面渗透,不仅提高了工作生产效率,也在企业管理及人力资源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到来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没落,时代的发展就是新旧交替的轮回。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旧事物的消失,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与进步的过程。在信息条件下改革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能让企业增加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中也得到了应用,如今多数企业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更加轻松管理数据并进行工作,只需通过简单的数据库就可以对一切冗杂的资料进行管理工作。其次,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最显著的外在表现就是工作办公能够减少用纸甚至达到无纸化,信息技术能让人们在办公软件上完成工作内容并且上传,能为企业减少一定用纸的开支且环保。

(二)信息化方便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

信息技术化改变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原本的组织结构,打破了员工之间的距离时空界限,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之间的沟通也产生了变化,除了通讯还能通过网络进行顺畅的沟通,为给部门之间和对外界的沟通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上层组织与下层组织承上启下的关系使得一些中层组织机构作用大大减弱,所以使得中层组织机构被淘汰或者合并,精减人员。

(三)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并不断更新,企业一些人员组织机构发生改变,企业技术人才的增加,年轻血液的涌进让机构构成更加转向知识化、年轻化。企业也在不断招收各种高素质高文化的技术人才,导致许多年龄偏大且知识层面偏低无法到达信息化要求的人员面临淘汰。在信息化模式下,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自身能力,树立危机意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四)信息化培训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互联网科技的突飞猛进,企业要强化就要成为一个员工共同学习的组织,为员工提供终身培训,拟定不同的培训计划,让员工不断提高知识层面与技能,让学习成为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一步步地扩散,也改变了企业对内部员工或外部人员的培训模式。相对于从前费时费力地召集员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进行培训更加简单便捷,更是节约了一大笔培训费用,其次还可以低成本,更改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

三、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相关思考

(一)人力资源经济师人员需要全面培养,提高个人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国不同领域的技术都在以我们不能想象的速度不停地发展着,进入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职业技能也不断地创新,各种新理念的不断出现,让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压力增大。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培养自身素质调整心态并转变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及高级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工作上全面培养才能保证自己能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环境并肩齐步。

(二)企业单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追求员工与企业共同成功。

企业的发展环境是变化无常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于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员工与企业才能共同成长,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高效率,使人们有了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使得人们思想更加开放。企业应当重视员工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实现,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功。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传统到新型都是时代进步的历程。转眼一看信息技术也在我国发展有了近十年光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实行全面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业从中在不停地创新进步,各个方面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一切都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在历史长河里探索着一步步推动的,只有不断创新才有进步。

【参考文献】

[1]武杰.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经济师职业的影响与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5(12)

[2]金晓燕.温州服务外包企业隐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2014(08)

[3]郭俊涛.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必要性[J].经济视野,2014(14)

经济师论文范文二:经济师在企业目标管理中的使命分析

[提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目标管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而在企业的经济部门和事业单位,经济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发展现状的了解、计划以及实现目标,都需要经济师来统筹策划。

关键词:经济师;目标管理;企业;使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方式,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精神,经济师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者,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拟定出对企业有效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将结合目标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来阐述经济师如何在现实目标管理中履行自身的重要使命。

一、目标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目标管理的特点。

(1)企业中领导和下属、上级和下级,从自身出发制定个人目标,采用自我管理的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员工的主动性;

(2)企业中从每个员工自身目标实现升华到企业整体目标实现,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前提下,一起制定共同目标,实现目标管理的最大化;

(3)根据每个员工个人的职责范围、个人目标的实现成果,作为评定、考察个人对企业贡献多少的标准,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目标管理的方法。

(1)确定目标。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制定一个整体的经营目标(制造目标、市场目标、贡献目标、利益目标、发展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解析,确定每个阶段的分目标,达到相互连接,上下统一,形成整体目标体系;

(2)实施目标。在统一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分目标的需要,予以员工管理权力,让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自我管理,完成分目标。通过每个分目标的完成,来实行总目标的统一;

(3)成果评价。以每个目标完成的情况来评定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的标准依据。总结在实现目标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绩,提高管理目标水平,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师在目标管理中履行使命的方法

(一)企业的使命感。

企业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形成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核心理念。结合企业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创造出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文化,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优秀员工,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荣,做到合二为一。例如: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使命内容是共创财富、公益社会。万达集团对每一位员工都予以合理的薪资,让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每个员工都能从自己岗位上找到自我实现价值。从每一位员工的小利益到整个公司的大利益,实现企业的最大,共创财富,实现共赢。

(二)企业的目标性。

目标是每个企业的照明灯塔。既是企业实现目标的路线也是企业实现目标的理念。确立企业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例如:阿里巴巴在公司初期选择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赚钱方式:电子商务。当时马云的回答是,只有电子商务才能改变中国未来的经济,我坚信人们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中国完全有可能进入世界一流的国家,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文化。马云在创造公司初期就形成一个强烈的目标理念,公司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相连。明确了目标,公司就有了主心骨,无论经济大趋势怎么变化,对公司都是小变化,大的前提是公司随着国家经济一起摇摆,一起发展。以此为前提,马云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都会考虑到怎样才会使客户的利益更大化。凭着这个目标,驱使着整个公司往前发展。

(三)员工的凝聚力。

员工在企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收入既是物化的体现,也是对员工自身价值的肯定,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虽然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但仅仅只是高收入不一定能保证员工长期留在企业,为企业效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给每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提升的机会。例如:中铁置业的理念首先强调为客户提供精致美妙的建筑空间,其次就是为员工打造明朗开阔的事业空间。在满足客户的前提下,给员工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让每个员工把自己的职位当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人生目标。每个员工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并不是一味求高收入,而是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好环境。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死心塌地为企业工作,大大地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仅提高了整个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更是把每个小职位凝聚在一起,从每个员工的小事业成就整个企业的大事业。这样一来,满足了员工对经济的要求,也为企业留住了优秀人才。

(四)企业的制度化。

制度化作为企业目标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实现目标管理的过程中,使命作为前提,目标作为路线理念,员工凝聚力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制度化将使目标管理更加系统化,达到最优化目标管理。例如:保利的工作理念是诚信经营,客户至上。在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客户永远是上帝的观念。将整个经营目标制度化,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大伸拳脚的同时,一定要严格谨遵公司的制度。坚持原则观念,对企业持续有效的发展做好保障。

三、结语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也随之壮大,要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管理,经济师在企业中担任了重要角色。经济师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者,须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经济师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内外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在制定企业大统的发展目标之后,为加深企业每一员工的职责使命感和凝聚力,经济师还应该结合每个人的自身需求和能力制定有利于每位员工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计划。让员工和企业有效的合二为一,将企业的发展当自己的事业,在自身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经济师为企业制定的统一目标战略。经济师在企业中不仅将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更要当作自己的使命,履行好自己在企业中的使命,努力为企业规划好未来,制定好发展计划,带动整个企业的全面发展,从上到下统一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涛.如何履行经济师在现实目标管理的重要使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36.

第2篇

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一:提升职业价值的经济师论文

1经济师的职业价值

经济师是企业要设立的重要岗位,在企业发展中意义重大。但经济师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经济师一职空缺,经济师的职责不明,权责失衡等问题比较严重。有的企业规定经济师主管后勤工作,有的规定主管某科或某几项业务,经济师在企业中地位的不适当造成其利益也没有充分的保障,挫伤了经济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经济师职业价值的建议

2.1经济师个人方面

首先要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师要将所学到的经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了相关经济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要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将一知半解的知识系统化,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然后将新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每一位经济师在考取经济师证的时候,都要考试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从事经济管理行业的人员明确该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原则等。经济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勤思考、多学多问。经济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精益求精。经济师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师还需对本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环境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世界及同行业最新的管理理念接轨,结合自身企业情况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到有的放矢。

2.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领导要对经济师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师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师根据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反复核实其准确性,这些可以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其次要完善机制,强化对经济师的激励。要打破经济师职称化的格局,使其职业技能的提高与收益真正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经济师能力的高低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就会造成经济师不求上进,消极怠工,甚至是工作能力较强的经济师离开公司,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调动经济师的积极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提高经济师的经济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补贴等。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师的政治待遇,邀请经济师参与企业重要会议的讨论,让经济师承担重要的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使其对自身工作有一种全新的高度认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把好舵。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为经济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中要有良好的纪律、工作秩序、合作流程,这样公司全体人员就会遵照制度办事,按照流程工作,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经济师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会主动学习、交流,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要对经济师定期考核,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最后要提供优质的培训。经济师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企业也要提供培训。培训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培训。加大培训的范围,可以是企业内部高层经济师的培训,也可以是各个分公司、相关部门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师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发挥经济师的职业作用,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出现决策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其他人无关的不良现象,而应上下齐心,提高管理一线工作建议、意见的专业性、市场针对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希望。

3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市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国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经济师的首要职责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推出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将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为现实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二:经济师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起因

近20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全球范围互联网络的形成使得知识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的经营资源,包括资本、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知识等,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部门、地区及国家内流动,而是按照收益原则和价值规律(价格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延伸至世界的所有目标顾客。

2、随着本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知识正在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原材科等有形资源而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关键性生产要素,企业经营的重点也将由实物经营转为知识经营,企业拥有和能够利用的知识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产出、绩效和竞争地位,从而决定着企业自身的价值。

3、社会消费或使用将由传统的实物消费转为以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消费为主,知识价值已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原则。知识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或是智力密集程度决定的,知识含量越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价值就越高。知识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甚至消失,因为新知识不断地产生和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只有实施知识管理,进行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才有利于知识(包括信息)的积累、传播、共享与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自身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中获得新生。

二、知识管理的概念、目标

知识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断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1、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去迎接挑战、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保证。在以知识为最重要经营资源和主要消费品的今天,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在于知识(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数量及质量),而不是有形资产或是库存。因此,只有从战略上重视知识这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并努力实施知识战略,才是经营管理之本。

2、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信息、知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结合将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同时,知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和信息反过来又会改善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3、管理知识资产。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或是资本,要象对其它经营资源那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资产的管理步骤包括知识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新知识档案的集中及知识资产的利用。

三、实施知识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

现代企业要摆脱工业经济时代以物质经营为中心的模式,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缺乏科学性的凭个人直觉、经验进行管理的家长制及缺乏灵活性的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与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官僚制(等级制度)已不能适应知识社会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要求,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其方向应是利于知识和信息迅速传播、共享和创新的网络状结构。富有弹性的网络结构能够对经营环境与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2、设立知识主管。知识作为一种越发重要的无形资产与经营资源,应有专人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知识主管的职责是营造一个促进信息与知识积累、共享和创新的环境,促进知识集成、生产和利用,并保证知识流向于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部门和个人。

3、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技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企业联系外部的网络、内部联系与交流的内部网络、知识库(内含数据库)及软件系统四个部分。企业拥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就能跨越时空的限制,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积累、生产、表示、分类、传播、利用和评价,从而实现对知识(包含信息)的有效管理。

第3篇

论文资料的收集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工作,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详尽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选集》第3卷第801页)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主张“竭泽而渔”,即搞一个研究课题,应把这个课题的有关资料全部搞到手,要“一网打尽”。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有关参考书就看了700多种。姚雪垠写《李自成》,从有关史书中摘抄了10000多张资料卡片。这些事例和看法,充分说明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如果论文选题好,作者水平高,若没有资料仍是很难写出论文的或写不好的。论文作者的新见解,也是建立在大量丰富的资料基础上。资料是我们先辈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论文资料从何而来呢?一是从图书、期刊、档案资料中去搜集;二是从国内外已有的数据库、信息网络上去搜集,如因特网等;三是从社会和专业实践中去搜集,搜集有关数据、实例、典型经验等;四是通过科学实验搜集,搜集实验的数据、方法、步骤、结果等;五是从有关专业与学术会议上去搜集,搜集最新观点、最新材料、最新研究成果等。怎样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收集与占有资料呢?一是围绕主题全面收集。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就应根据题目的范围收集资料,对范围内的资料应尽量进行收集。为了掌握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应对这一问题的历史、现状、去向的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二是按资料的主次分层收集。为了不漏掉重要资料,应根据主题把资料分为主要的、次要的。主要的就是核心层资料,应全面系统地进行重点收集;次要的就是非核心层资料,或称资料,要尽量收集。三是按资料品种收集。不仅搜集图书、期刊,还要搜集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网上资料、电子出版物。四是按论文内容收集。不仅收集观点,还要收集数据、典型事例、图像、图表。五是按第一手、第二手资料收集。要注意第一手资料。论文资料收集的一般方法:一是通过书目、索引、文摘查找有关资料;二是通过与信息网连接的计算机,查找国内外有关数据库、信息网络上的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比较新,速度最快;三是复印、照像、剪贴书刊中有关资料;四是通过阅读直接摘录书刊中有用资料;五是通过有关会议直接记录有关资料,如座谈会、调查会、研讨会等。收集资料与分析研究资料两者不可截然分开。一般来说,收集资料在先,分析研究资料在后。然而,收集之中必有分析研究,分析研究之后要继续收集和补充资料。收集资料,对一些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主要是靠平时收集积累,不是临时集中去搞。他们一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随时把有关资料积累下来,并按问题分类、整理,当资料积累到一定时,思索也比较成熟,就可动手写论文了,此时只是作些资料补充。一般学者或研究者都有个人的小资料库。

二、论文资料的阅读研究与选择

当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转入阅读、分析研究、选择资料。因为前一段所收集到的资料,还是比较原始的、粗放型的,如果要变为有用的资料,还需要通过大脑的思索与加工。阅读、分析研究、选择资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阅读的过程就包含有分析研究、思考联想、资料取舍。论文写作属于专题性阅读,主要阅读与专题有关的资料,最突出的特点是选择性。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而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我们所接触的资料中,可能只取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阅读中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选出论文需要的材料。有时一本厚厚的书,可能与论文有关的资料不多。由于阅读目的明确,因此每当阅读启动时,大脑就会自然地思考、分析研究、筛选资料,记下那些必要的信息与资料。阅读是论文写作思考问题的起点。阅读是通过视线的扫描,获取相关信息,并且与人的大脑中所储存的固有的思想材料相结合,引起思维活动的过程。专题阅读要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除了精力集中,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一般还应具有以下能力:提要和归纳原作者思想的能力;从总体把握原作内在联系的能力;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作出判断、评价的能力;有快速选择、获取原作中论文所需资料的能力;有善于联想、比较、鉴别的能力。专题阅读的基本目的是选取资料,因此在阅读中应注意以下问题:注意所取资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及时地归纳、整理,选出有用材料,舍弃不用材料,把有用而又分散、重复交叉的材料,通过分析、归纳、合并、提炼等方式形成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随时随地注意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大脑爆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要抓住新思想、新见解不放,及时地记录备忘。要加强资料搜集的目的性,不浪费时间,不走弯路,不搜集一大堆无用资料。要注意例外情况,有时我们刻意寻找的资料寻而不见,无意中读到的资料有时反倒证明是极其重要的。注意阅读重点的转移。阅读开始时,一般注重作者的观点,等我们的论文思路轮廊初现时,注意力就会转向符合自己看法的有力论据。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读时遇到的资料没有及时记录,事后觉得有用,但印象已经模糊,再去查时十分费力,浪费不少时间,因此阅读时勤动手非常重要。注意占有可比性资料。资料越多,参照系数越大,对比度就越精确。资料太少,很难比较,得出的结论也势必粗疏难信。“论点来自资料”,准确地说,“论点来自资料的收集、积累、选择”。专题性阅读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多种文献相互参照的综合性阅读。由于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通读整本整本的著作。但往往需要把不同著作中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专题性阅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重点阅读和跳读两种。重点阅读就是对一些基本资料必须重点地系统地阅读,有的要多遍阅读。跳读就是对非核心层资料,“选其所需,摘其所要”,撇去不需要的内容,而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阅读所需要的部分。由于专题性阅读是一种有明确阅读范围和实用目的的阅读方式,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越过与论文无关的内容而重点地翻阅那些与专题有关的部分。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全神贯注,紧张地捕捉一切对论文写作有用的资料。

第4篇

这是人们既明白,又不很明白的问题。论文写作不同于写总结、写报告。总结是把一个阶段内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各种经验或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结论的文章。报告是指接受并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之后,把执行任务的情况和结果如实地加以整理而完成的文章。这类文章主要是反映一个实际过程,文中虽然可以加入作者的意见,但其内容是否客观,是否有新意,是否为多数人接受并承认,都无关紧要。所谓论文,是指讨论某个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也可说,论文是指对某学科问题有所研究,并提出自己独创性见解的文章。论文产生于研究工作的末尾,它是用文字、图表、声音(指用口头发表的论文)等形式来表达事物的客观规律。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或为社会解决某种问题,为后人积累精神财富。为后人攀登科学高峰堆砌阶梯;二是为了把自己的新见解或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公之于众,使之为社会发挥作用,为人们所利用。论文对社会的贡献愈大,论文作者的成就也就愈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的质和量也就成了社会评价论文作者智慧的标准;三是为了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科发展开拓新领域,解决学科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填补某些空白,丰富学科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四是为了评价研究结果与学术水平。一项科学研究只有以论文形式将研究结果公之于众,才算完成或告一段落,才有评价依据。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只有通过论文才能传递给他人。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只有通过论文才能作出评价;五是撰写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一部分,是学生练习写作、培养科研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只有认真学好,达到要求才能毕业;六是一些专业工作者,为了申报业务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需要通过一定的论文评审才能实现。为了上述目的,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1)创造性。论文应有独创性、个人新见解,也就是新意,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在理论上与方法上有所突破。毕业论文其目的在于练习论文写作的方法,培养科研基本功,因此对创造性就不一定要求,但也应务求有所创新;(2)普遍性。论文内容应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论文所阐述的观点或研究结果必须以事实和数据资料为佐证;(3)公开性。让人们把论文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或研究结果,能应用到各自的业务中,通过实践去检验原来研究的结果是否正确;(4)理论性。论文在对大量的现象、事实、材料、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抽象之后,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5)价值性。一项研究结果,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后人的事业必须是一种贡献,成功的结果可供后人再次利用,失败的结果可使后人引以为戒。这样的论文就有使用价值、传递价值、保存价值;(6)准确性。论文的概念、判断、推理应准确;(7)鲜明性。观点明确,证明充分;(8)生动性。论文要有形容、比喻、描写,有感情,有生气,语言准确;(9)服务性。论文是供人阅读和利用的,只有供人阅读、利用,才能产生作用、发挥效益,体现其价值,为此论文必须写得明白、易懂。以上要求,有些我们已经做到,但要全部做到,还需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从事论文写作时间比较短的人。

二、论文写作者应具有的素质

论文写作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是想写论文就能写论文,就会写成功,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写好论文。论文写作者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素质,才能从事论文写作,没有这些基本素质,论文写作就会困难重重,或无从谈起。论文写作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呢?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论文写作者应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自己所从事或研究的专业比较熟悉。二是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基本功,熟悉专业文献,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水平、问题、未来发展比较清楚,能熟练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手段。三是写作基础:具有较好的文化、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能较好地分析、归纳问题,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传递自己思想的能力。四是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或实验经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论文写作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展开。当然基础不是一次打好的,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论文写作者完全把基础打好了再写论文,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正确的做法是边干边学,从干中提高。就是一些素质比较高、写作经验丰富、学术上已有一定成就的写作者,也有一个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问题。

三、论文写作应具有的科学态度

论文写作应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一方面要承认论文写作是一项艰巨的劳动,必须认真对待和操作,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明白,先辈们为了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绞尽脑汁,费尽了心血。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末武国弘在《怎样写科学论文》一书中说:“写文章时常出冷汗。”这种感觉我一直存在,我始终认为论文写作不是一件轻松的劳动,好像“十月怀胎”,压力很大,睡不好觉是常事。另一方面对论文写作要有信心,不要害怕。我们既要认识到论文写作的艰巨性,又要认识到,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完全实现的。一些初学论文写作的人,缺乏信心,心里有些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实践过或实践比较少,对论文写作的深浅还不摸底,写作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我想只要我们对论文写作的目的要求有一定认识,并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素质,经过一定实践,就会逐步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信心自然而来。

第5篇

经济师是企业要设立的重要岗位,在企业发展中意义重大。但经济师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经济师一职空缺,经济师的职责不明,权责失衡等问题比较严重。有的企业规定经济师主管后勤工作,有的规定主管某科或某几项业务,经济师在企业中地位的不适当造成其利益也没有充分的保障,挫伤了经济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经济师职业价值的建议

2.1经济师个人方面

首先要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师要将所学到的经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了相关经济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要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将一知半解的知识系统化,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然后将新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每一位经济师在考取经济师证的时候,都要考试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从事经济管理行业的人员明确该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原则等。经济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勤思考、多学多问。经济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精益求精。经济师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师还需对本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环境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世界及同行业最新的管理理念接轨,结合自身企业情况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到有的放矢。

2.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领导要对经济师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师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师根据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反复核实其准确性,这些可以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其次要完善机制,强化对经济师的激励。要打破经济师职称化的格局,使其职业技能的提高与收益真正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经济师能力的高低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就会造成经济师不求上进,消极怠工,甚至是工作能力较强的经济师离开公司,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调动经济师的积极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提高经济师的经济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补贴等。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师的政治待遇,邀请经济师参与企业重要会议的讨论,让经济师承担重要的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使其对自身工作有一种全新的高度认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把好舵。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为经济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中要有良好的纪律、工作秩序、合作流程,这样公司全体人员就会遵照制度办事,按照流程工作,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经济师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会主动学习、交流,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要对经济师定期考核,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最后要提供优质的培训。经济师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企业也要提供培训。培训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培训。加大培训的范围,可以是企业内部高层经济师的培训,也可以是各个分公司、相关部门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师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发挥经济师的职业作用,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出现决策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其他人无关的不良现象,而应上下齐心,提高管理一线工作建议、意见的专业性、市场针对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希望。

3结语

第6篇

1.1经济师个人方面

首先要不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师要将所学到的经济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了相关经济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要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将一知半解的知识系统化,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然后将新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每一位经济师在考取经济师证的时候,都要考试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从事经济管理行业的人员明确该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原则等。经济师职业价值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勤思考、多学多问。经济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精益求精。经济师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师还需对本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环境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世界及同行业最新的管理理念接轨,结合自身企业情况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到有的放矢。

1.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领导要对经济师职业价值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师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师根据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反复核实其准确性,这些可以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其次要完善机制,强化对经济师的激励。要打破经济师职称化的格局,使其职业技能的提高与收益真正联系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经济师能力的高低与其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就会造成经济师不求上进,消极怠工,甚至是工作能力较强的经济师离开公司,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调动经济师的积极性,开发其潜能。因此要提高经济师的经济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补贴等。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师的政治待遇,邀请经济师参与企业重要会议的讨论,让经济师承担重要的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使其对自身工作有一种全新的高度认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把好舵。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为经济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中要有良好的纪律、工作秩序、合作流程,这样公司全体人员就会遵照制度办事,按照流程工作,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经济师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会主动学习、交流,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要对经济师定期考核,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最后要提供优质的培训。经济师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企业也要提供培训。培训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培训。加大培训的范围,可以是企业内部高层经济师的培训,也可以是各个分公司、相关部门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师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真正发挥经济师的职业作用,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出现决策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其他人无关的不良现象,而应上下齐心,提高管理一线工作建议、意见的专业性、市场针对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希望。

2结语

第7篇

经济论文的语言必须质朴、平实,以保持科学论著的严肃性,这也是经济论文文体自身的客观要求。首先,经济论文强调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性渲染,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其价值大小,取决于理性分析开掘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语言表述应直截了当,一语中的。当然,理性分析也需要借助生动的语言。例如:“货币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从事货币经营的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类似这种比喻,通常用来阐释经济科学的某种概念,说明经济活动的某种态势,赋予事物可知性,以增强论证说理效果。它与记叙性文体中运用形象思维,借比喻赋予事物可感性有着严格区别。其次,经济论文体现的是朴素、庄重的文章风格。经济论文写作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求实精神,科学地反映客观实际,有效地指导人们经济实践活动。经济论文与现实结合的紧密程度,既为文章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谓“文附质”“质待文”,同时也要求其语言表达与文章风格趋向一致。经济论文语言质朴、平实的具体要求为:一是不追求套饰的词藻;二是不猎取生僻的字眼;三是杜绝虚妄之词。

二、精确

所谓精确,首先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精密性。经济论文的语言一般信息量大、内涵深,所以表述时必须从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出发,达到对经济现象及本质的精微区别是细密界定。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区域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以运用经济手段实行间接调控为主的国家宏观调控要进一步加强,搞好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稳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1997年第1期《银行与企业》)这段文字,从“市场体系”和“调控手段”两方面阐述了经济体制的取向,由于作者准确把握了“市场体系”的构建形式,以“城乡市场密切结合”反映“市场体系”的“统一”面,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反映“市场体系”的“开放”面,达到对“市场体系”内容的精密阐释。同时,“市场取向”、“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概念的前置词都充分显示了精细的限定与修饰,表述既内涵丰富,又丝丝入扣。其次,精确是指语言要有准确性。语言的准确基于思维的严谨。准确性始终是经济论文表述的最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经济论文语言具有专业特色,概念的确指性很强,使用时需辨明差异。例如:“资产”、“资金”、“资本利润率”、“资产利用率”等。第二,经济论文对事物的定性与定量都要准确。定性准确,是指对经济活动现象予以正确的定义和解释,中肯的判断与分析。定量准确,即所用数据必须真实、确凿。数字语言是经济论文语言的特殊形式,具有独特功能。因此,使用数据必须精心选择,反复核实。第三,经济论文句式较长,表述要合乎语法规则与逻辑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修养。

三、简明

一是指言简意赅,二是指通俗明快。前者体现文意的精粹性,后者体现篇章的可读性。具体要求的内蕴是:首先,用词精炼,力去杂芜。笔者认为,写作应把好如下遣词关:(1)慎用关联词语。经济论文句与句、段与段依文气相接,依意脉贯通。因此,各种表因果、转折、选择、并列、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语除非不可者外,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切忌赘笔败文。(2)“的”字不得滥用。从语法角度看,“的”字对构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就论证效果而言,经济论文始终以论证为核心,要求语言必须具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因此“的”字使用不得过多过滥,否则会成为附赘悬疣。(3)第一人称不应反复出现。经济论文写作均为第一人称,诸如“我认为”、“个人认为”、“笔者认为”等,在文中常出现由序论向本论部分过渡时,或由本论向结论部分转换时,又可刻意强调,突出主旨。但第一人称不应反复出现。否则,就会造成对文章内在逻辑构成的人为破坏。其次,精心炼句,力求文气相接,意脉贯通。文无“气”不立,“气”足而成“势”,经济论文应以气势取胜,正所谓:意奋而笔纵,气盛则理强。因此,要注意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形式,同时,句与句之间,要防止出现板滞生涩,条理不清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