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5-20 10:55:46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测量实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数字化技术;测量仪器

1.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技术的优越性

数字化测量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测量仪器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数字化测量有着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以及各方面:其一,各类数字化测量仪器在实际使用、维护以及更新上较之传统产品更方便、快捷,可以始终保持仪器设备的先进行,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补充和修改,更有大量的新图供其使用;其二,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在显示屏上生动直观地体现出地籍要素、地形以及地貌特征等信息,使测量人员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被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改变了传统仪器设备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缺陷,并且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被测对象的信息资料;其三,数字化测量仪器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需要,进行数据加工,进而获得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还能够对图形进行随意拼接、放大及缩小,从而使其用途更加广泛;其四,可将通过数字化测量所得的结果,作为原始底图,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各种设计和规划,如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国土资源开发规划等等,同时还可在计算机上多各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从中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数字化测量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等工具的协助下,不仅使测量工作的科学化、自动化以及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是数字化测量产品在应用方面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数字化测量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及设备的种类较为繁多,就工程测量而言,可将其大致分为专用仪器和通用仪器两大类。

2.1通用测量仪器设备

通用仪器中的光学经纬仪、水准仪以及电磁波测距仪等仪器设备,现已被电子全站仪及电子水准仪等数字化产品所取代。目前,与电子全站仪相配套的软件越来越多,从而使该仪器逐渐向智能化、全能型方向发展。现阶段,工程测量中应用较多的应属测量机器人。所谓的测量机器人实质上就是带程序控制及电动马达的全站仪,再结合通讯技术、激光机以及CCD技术,进而实现全自动化的测量。这种仪器能够自动寻找到被测对象,并且可以在1S内完成一个目标点的观测,该仪器在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中应用的较多。此外,将GPS接收机与其进行连接后,便可组成新的测量仪器,通常我们将之称为超全站仪,两者的结合能够实现无控制网的各种工程测量。

2.2专用测量仪器

工程测量中使用的专用测量仪器主要涉及距离及高程的测量。在距离测量上较为典型的有精密激光测距仪和双频激光测距仪,它们在中长距离的测量精度上能够达到亚毫米级。此外,短距离以及微距离的测量上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典型产品有石英伸缩仪、振动位移遥测仪以及各种型号的光学应变计等等;高程测量上,应属液体水准测量系统最具代表性。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各种传感装置对容器液面的高度进行测量,可在同一时间和范围内测得数十甚至上百个被测点的高程,并且精确度十分高。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自动化、遥测、可随意移动、高精度、操作方便、能够进行持续测量等。两个容器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到几十公里左右,较为适合在跨河、跨海峡等工程中的水准测量。一些常用的高程测量仪器目前也都在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测量精度也均达到微米级。

3.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的具体应用

3.1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工程图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以往传统的绘图方法需要测量人员在野外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对于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从而使得成图时间较长,并且产品也相对比较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而数字化测量技术及仪器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阶段,已经投入使用且用户反映效果较好的数字化测图软件有以下几种类型:

3.1.1通过全站仪与便携接收机相结合,直接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无需编码,所测数据能够直接输入到电子平板当中,完成详图绘制。同时可在现场进行修改,再由绘图仪将最后成果输出。其具有结果直观、便于修改等特点。此外,还可将便携接收机交予跑尺人员进行操作,并将在测点测到数据利用遥控信号进行转换,再传送至便携接收机中,测点信息能够实时显示的屏幕上,最后由跑尺人员完成图形编辑,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地确保成图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已有将近75%以上工程测量单位都开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工程测量。

3.1.2使用半站仪或全站仪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编码及草图绘制,再通过微型计算机进行记录,最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处理和图形编辑,并由绘图仪绘制成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或是专业工程图,成图还可存储到数据库当中,以备日后使用。

3.2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籍测量工作开始在各中小城镇中如火如荼的展开,从而使得地籍图的需求量迅速增大。地籍测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使有关部门了解并掌握城镇所在地土地的具体属性、面积、位置、经济价值等,并以此作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依据。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测量技术成图的单一性,通过数字化测量所得的地籍图技术含量更高、产品也更具多样性,并且使用和维护也更为方便。

3.3地图数字化

GIS系统建立时,原有地图的处理工作在整个数据库建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工作量相当之大,从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入到这一工作当中,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一些纸质地图,如果其各方面均符合要求则可直接利用数字化仪将之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经过软件编辑后处理后,即可商城数字地图。对于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则可以采取地面数字测图技术对其进行重新测量,由该方法所得的数字地图最大的特点是精度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仅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便可以将建筑物与相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5cm以下的范围内。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和仪器势必会被逐渐淘汰,并由数字化取而代之,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无论任何工程,测量工作都十分关键且重要,容不得一点马虎大意和失误。因此,在数字化测量技术及仪器的应用过程中,测量工作人员应消息了解并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以此来降低失误的几率,确保工程测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宁斌.论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4).

[2]郭孔松.严洪丽.黄晓光.高层钢结构安装测量技术――青岛湛山宾馆改造(万邦中心)钢结构安装测量技术[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10).

[3]敖明山.李正静.探究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7).

第2篇

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工程测量技术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如何在信息化的测绘时代运用好工程测绘技术着实是一门学问。走信息化测绘发展道路,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是信息社会对测绘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就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探讨。

关键字:信息化测绘;工程测量;实践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测量技术也从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的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时代转变。所谓工程测量技术,实际上就是指在工程建设中进行的勘测与设计,以及施工管理阶段中使用的各种测量方法及理论知识的总称。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工程测量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各种工程测量的数据主要是在互联网下进行,可以对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检索、访问等等。信息化测绘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相应的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不可估量的。如何在信息化的社会运用好工程测量技术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工程测绘技术中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当前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谁掌握信息谁就是赢家,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我们身边各种事物都是信息,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工程测量技术跟着社会的脚步也在慢慢实现信息化,工程测量技术中信息化测绘时代必然是唯一的发展趋势,这种信息化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和质量。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让工程测量技术和设备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影像提取、GPS测量、遥感等等技术都被广泛的使用到了各项工程测量当中,这些进步当然会对工程测量的施工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伴随着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到来,工程测量的精度和质量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今的经济发展如此迅猛,这自然会引起人们对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因此为了满足人类这种不断上升的需求,工程市场被炒的十分火热,与此同时竞争也变得愈演愈烈。相对于施工部门而言,工程质量是其最重视的目标,也是其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优势,如何提高工程测量技术就成为了施工企业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除了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监督力度和工程测量管理之外,还要有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测绘。信息化的测绘时代一直在不断丰富、完善工程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内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和拓展服务空间和领域,优化服务水平。可见,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借助先进信息化测绘技术来发展工程测量技术,为现代化工程测量打下了好的基础,也能更好的完成工程测量的服务功能。这也是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的目的。

二、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的发展

在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工程生命周期管理将对工程测量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更多的业务性要求。工程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于工程测量的全过程,即以策划到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甚至拆除后再利用,通过数字化方法来创建、管理和共享所建造工程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也将为工程测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工程测量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中的拓展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地方:卫星定位测量,它成为工程测量最重要技术手段。它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作业的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测量的方法,这是一项可喜的成果。同时,摄影测量在工程测量中应用也越来越多。还有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与工程建设中得大量应用。举些例子来说吧,近些年,有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工程项目相继完成,有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等。它们都是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建筑,是我们可喜可贺的进步。

三、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的发展的建议

(1)研发信息化测绘时代下工程测量的新技术

信息化测绘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虽然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信息是不对称的,从信息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信息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下,更应该尽快研发出工程测量的新技术,只有进步的、新的技术才能跟得上社会进步的脚步。测绘技术的信息化的发展展对于提高工程测量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加快先进实用的工程测量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建立现代化工程测量体系

工程测量既是测绘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直接服务并贯穿于工程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因此,建立现代化的工程测量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工程测量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非常有必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工程测量体系,并在该体系的正确指导下开展工程测量的技术服务等项目。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更为工程测量的发展带来了更优越的发展契机,更应该好好把握信息化测绘时代的浪潮,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工程测量体系。

重视工程测量技术成果的质量安全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都要保证质量的安全,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也是一样的。要做到质量的安全,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并对从事工程测量的机构、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当然,国家都有关部门也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工程测量技术质量安全的管理体制。

结语:

工程测量技术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的运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测绘时代带来了新技术,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应该提升我国的工程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学会新型设备的使用,这样才能将新技术利用到工程测量当中,为做好工程质量工作创造条件。随着信息化测绘时代的不断进步,工程测量技术一定会向着信息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工程测量新技术势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工程测绘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工程测量这一课题,争取为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技术做出新的成绩,全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宋芒果.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第3篇

关键词:规划验收;竣工测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工程规划验收是规划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划管理审批的延伸。该工作的目的是对竣工建筑的规划要素进行检查,确保规划管理得以实施。竣工测量为建筑工程规划验收提供客观、准确的现势资料,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决策,关乎建设单位的利益。因此,研究竣工测量质量控制以及精度分析十分必要。

1 竣工测量简介

1.1竣工测量

经审批的建(构) 筑物,竣工后要准确测量其形状、平面位置、高度、与周边建筑物及规划界线的关系等,得到现状图。在现状图基础上,叠加规划控制指标线,分析竣工建筑物与周围地物的四至关系、土地使用及规划控制的符合情况。竣工测量报告是竣工验收审核的重要依据,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反映建筑工程结构、四至尺寸、室内( 外) 地坪标高、道路、绿化、用地范围等需要规划验收的内容。

1.2 竣工测量复核

规划管理部门将竣工测量成果与规划成果进行核实,对不相符的内容如项目移位、超面积建设、不按设计图纸施工等违规行为进行实地核实,确定不符后,进行相应的监管处理。核对工作由测绘人员完成,复核结论以报告及图表形式给出。复核报告应记录实地测量与审批有出入的内容,方便规划部门进行验收。

2 测量精度的质量控制

2.1竣工测量的精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测量的结果不仅对工程本身的质量有影响,还对其作为城市规划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控制竣工测量的结果精度,是做好测量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讲,其质量控制依据主要是《城市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但是由于城市建筑有着非常强的城市规划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我们在竣工测量的过程中,还要参照当地的市规划局对于建筑测绘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竣工测量的质量的最低要求是使其能够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所需的基础地形图和规划管理信息。

2.2 精度控制的质量要求(在1∶500 比例尺的情况下)根据我国的《城市测量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城市建筑工程在测量后所绘制的地形图中各种地标和物体的位置实际差异,不得大于25cm,相邻两个地标或者物体的实际位置不得大于20cm。为了满足该精度标准,我们首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精度,测量精度过高虽然能够得到较准确的测量精度,但是其投入的不必要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而测量精度过低则无法达到上述精度要求。所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测量前根据测量中涉及到的地标和物体的重要程度对其分类,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测量前,根据建筑工程的组成部件的重要性的差异将其地标和物件分为: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和配套设施三类,然后对竣工验收的主体,也就是主要建筑物提高测量精度,1:500 比例尺下应该为图上±0.1mm、实地为±5cm;而对于相对最不重要的建筑物的配套设施,采取相对低精度的测量,即满足基本测量要求;对于重要程度居中的次要建筑物其测量精度的选择也居中。

3 影响精度的干扰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竣工测量工作中已经实现了用数字测量代替传统人工测量的转变,所以,测量精度不会受到处理过程的影响,其干扰因素主要是数据采集仪器的选择和测量工作的外业作业水平。

3.1 测量精度分析

3.1.1 控制点精度分析

GPS 控制网: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城市建筑工程的竣工测量时,多采用GPS 技术布设测图控制网,其在操作中可以省掉网点之间的连接环节,直接同国家控制点达到联测,可以大大的提高测量效率。另外,GPS 控制网对于待测建筑没有边长和形状方面的限制,适用于工程外观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可以避免在测量过程中遗漏边缘地区,形成测量死角。实践中,笔者所在工程项目采用的是三等GPS 技术作首级控制和加密测量,并利用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 完成了三级导线的测量任务,结果证明,该组合形式的各个控制点之间的位置误差不超过两厘米,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GPS 仪器:为了配合GPS 控制网的布设,仪器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RTK 测量仪作为实时动态信息的反馈仪器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为了弥补其易受信号干扰和建筑物遮挡的缺陷,可以选择1 台徕卡TCR1202 全站仪作为搭配。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最大误差为四厘米,符合精度要求。

浅议GPS 误差来源:GPS 测量误差按其生产源可分三个部分,首先,GPS 信号的自身误差((星历误差和SA,AS 影响);其次,GPS 信号的传输误差(太阳光压、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多路径传播和由它们影响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周跳);再次,GPS 接收机的误差(钟误差、通道间的偏差、锁相环延、码跟踪环偏差、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等)。在作业过程中,在GPS 接收机满足作业精度要求的情况下,测量的主要误差源是多路径误差、周跳和点位的对中误差。作业中应尽量避免它们的发生并减少其误差,每个测量点测量三次以上,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3.1.2 碎部点精度分析

上文中提到,在测量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台徕卡全站仪,目前市面是上的徕卡全站仪的型号主要有TCR1202,TCR802,TCR702 等,现分析我们案例中使用的徕卡TCR1202,其精度为:测角标称精度为±2″,测距标称精度为±(2mm+2ppm*D),最大测程为3000m。而碎部测量精度同测距误差及测角误差有关系,由此碎部点位的中误差会随距离的变化情况而变化。

因此,为保证碎部点的精度,在仪器误差一定的情况下可通过控制测量碎部点的距离来控制其测量精度。

3.2 提高外业作业水平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首先,要严格控制转站次数,通常连续转站不得超过3 次。

其次,碎部测量棱镜一定要到位,因为一般棱镜后部有螺旋结果,几乎不可能将棱镜立到位,也不可能直接将棱镜的中心位置放置于房屋的角点,通常将棱镜靠在房屋的角点上,这时采集到的坐标实际上是棱镜中心坐标,而非房屋角点坐标。一般情况下,进行数据采集时,棱镜的后背位置置于房屋角点时棱镜是朝向仪器方向的,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情况却不这样。这时,就不能把棱镜看作一个点进行观测,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这时,瞄准棱镜中心测出的坐标将不是房屋角点的坐标,需要采用角度偏心观测。

再次,对称边长度实地丈量不一致问题。在进行房屋实地勘测时,有可能出现前后墙、左右山墙的现象,或者在施工图中本应对称相等的边出现不相等的情况,这就使得房屋变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这时就需要对勘测数据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绘图和面积计算。对于误差在规定范围内的取其对称边的平均值作为边长数据。对于误差超过限差的边长数据应检查是不是测量不准确的原因,如果确系不相等的,则根据勘测结果进行绘图或面积计算。

4竣工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4.1测量范围

竣工测量时需测量与四至位置相关的地物。竣工建筑物与周边建筑无间距要求且周边有围墙的,应测绘至围墙; 无围墙的,无论竣工建筑物与周边建筑有无间距要求,都应测至竣工建筑物建设区外第一排永久性建筑物为止,周边没有建筑物时,测至建设区外30米。竣工建筑与周边建筑有间距要求或退让关系的,应测绘至相关建筑结束为止; 竣工建筑周边已建道路,应将本次竣工地形测绘所涉及的图幅范围内道路测绘完整。

4.2 统一坐标系

建筑工程从征地、设计到建设完成,先后经过多个部门的多次测量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各部门采取的坐标系统有所不同,而竣工测量要求将前期成果综合,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统一坐标系。

4.3成果应用

城市地形图一般采取定期更新的方法,竣工测量内容与地形图修补测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使用竣工测量成果进行地形图更新。竣工测量和地形修补测的用途及技术标准不同,一套成果无法满足两者要求。若竣工测量成果用于地形图更新,应在竣工测量技术设计书中涵盖地形图更新的技术要求,外业数据采集尽可能翔实,内业成图时分别考虑两者要求,以满足不同用途的需要。

5 结语

目前,竣工验收测量一般执行《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然而这些规范并没有对竣工测量的内容、精度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编写出台相关规范,使竣工测量有据可依。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测绘仪器的发展,三维竣工测量已经成熟,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竣工测量内容,成为未来竣工测量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为刚.深度探讨城市建筑规划竣工测量实施方法[J].2011(01).

[2]张巾卓.建筑工程竣工测量质量控制方式方法研究[J].2009(11).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31-01

前言: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科技进步在工程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随着3S(RS、GIS、GPS)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社会各行业发展中重要性的增强,将这些高新技术具体的应用到地籍测量、地图绘制等工程建设中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近年来的重点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在工程测量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以3S结合网络通信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化测绘体系,不但提升了我国在工程测绘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利于推进我国相关工程建设的向数字化发展,使我国进入数字化发展时代。

1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势

1.1 让数据直观化,提高了测量效率与精确程度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在工程实际测量过程中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将勘测到的相关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而计算机则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绘图等相关的软件设施将传输过来的地质地貌、水文等各种自然信息要素具体的反应出来,为工程施工人员的直观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工程测量的基本方式是测绘,传统的测绘需要测量人员依据一定的比例的地图进行实地勘测,这样的实地勘测不到那会耗费工程大量时间,还需要测量人员时刻保持清醒严谨的工作态度,致使测量人员过于疲累,而数字化测绘中,测绘人员通过控制遥感等相关的检测设备便可实现对某一地区的重点测量,大大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数字化技术在实际误差值方面也低于人工测量,更是提升了测量结果的精确系数。

1.2 保质保量的数据信息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信息量大是数字技术在勘测工程中最显著的优势,传统的测量技术下测量人员只能尽量利用相关的测量设备对指定区域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尚存在质量问题,而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但可以扩大测量的区域范围、还可以延伸测量的深度,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更多有效信息。由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数据终端是计算机,所有计算机中的相关信息存储软件便会对信息进行实时的分类存档,这样研究人员可以随时调出自己需要查阅的信息资料,大大便捷了过程数据信息的研究工作。另外,针对数据的更新问题,数字化测绘系统中,工作人员只要稍作修改便可获取最新的数字、图形等信息资料。

2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原图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应用之前,工程测量多是由工作人员利用相关的测绘工具实际操作完成,不但在准确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且如地籍测量工作的时间变化性极强,因而要定期对其进行测量,所以可以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具体应用到工程原图中:综合计算机、扫描仪以及数字化的测量仪、绘图仪、数据处理软件等设备,对指定区域进行详细的数字化测量,然后将获取到的信息传输到相应的仪器设备上进行数据处理、绘图等工作,从而获取最终的测绘结果,最后将其与原图进行对比与重置,这样原图中不准确的或已经发生变化的地方便可以得到及时的修改。

2.2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面图中的应用

受测量水平的有限,我国部分工程测量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一些地区缺乏必要比例尺的地面图,不同比例尺地面图对具体工作有不同的功效,而部分比例尺地面图的缺乏会对有些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新时期可以结合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地面进行详细的测量,从而填补这些地区比例尺地形图上的空白,地面图测量过程中可以结合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对指定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测,从而获取该区详细的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各种地理信息。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面图中的应用并不单纯局限于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形图的绘制,还表现在其数字化地球的应用上,地图的数字化发展不但提高了地图的精确系数,其还可以被存储到相关的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只要人们想要查看地图便可进行。目前数字化地图的广泛发展已经成功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一个人想要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便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入手机地图,手机地图便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定位这个人的地理位置,然后对其进行详细的指导,这种数字化地图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地球各空间进行高分辨率、宽尺度、全方位、立体化的三维监控与描述,从而通过利用其所提供的图形信息数据,为合理的改善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做贡献。近年来数字地球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采用数字存储的方式将社会、经济、地理、人文等各方面的信息分门别类的归拢到计算机系统中,这样便极大的便捷了人们对其所需要的信息的及时获取。数字地球是一个涵盖了社会发展各方面内容的庞大信息系统,其对信息的收集量、获取信息的技术水平等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因而需要综合空间、信息、科学、知识、技术等各学科融汇起来并发挥作用,而数字化测绘技术便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所以数字化测绘技术将会逐渐成为数字地理系统发展的主要测量工具。

总结:

技术的进步是数字化测绘技术得以应用于工程测绘的根本原因,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各种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加系统化、精确化的数字化测绘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工程测量中,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文章就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势体现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在各工程测量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值得相关测量部门的研究与利用,从而推进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树魁.浅析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与应用[J].门窗,2014,07:410.

第5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进行道路现场施工测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讲述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外业勘测知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均有理论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在各自的现有教学内容体系中,两门课程均存在有知识点的不连贯现象,同时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点交叉与重叠。因此,优化整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次序,互相补充,删去重复部分,实现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工程上常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校核;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公路路线勘测阶段的任务以及工作方法,包括中线的测设和路线纵、横断面的测量;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任务及方法,包括道路施工测量、桥隧施工测量等内容。简单概括为测量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与道路施工测量技能培养两部分内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道路设计管理与控制要素,平、纵、横断面设计、选线及总体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外业勘测等。同样可以分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内容。可见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形式上均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上也都离不开道路线形基本知识,联系也较为紧密。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部分为以下模式:

《工程测量》设置在大二上学期,理论学时48课时(包含8学时的实验课时),另加2周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理论学时56课时,另加2周的室内课程设计。

笔者用近两年时间,通过和学生谈话、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方式,发现两门课上述教学模式虽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纳,但的的确确存在有一定弊端。

(一)理论教学方面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测量》课程的重点是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公路路线勘测;3、施工测量。但是后两个知识点明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道路线形知识基础,即:道路平、纵、横断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计算公式。对于处在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只是学了一年的公共基础课,没有任何道路线形知识基础,想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是很吃力的。如果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工程测量》课程时,把这部分牵扯到的道路线形基本知识加进去,那么本课程的总共48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次讲述到这部分时,总感觉讲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工程测量》课程只讲授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授课内容明显不够饱满,也不符合该课程的大纲要求。因此,《工程测量》的三大内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施工测量)的连贯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测量仪器基本操作与公路路线勘测之间出现了知识结构的断层。

接下来再来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分类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路线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方面。首先,道路线形基础理论部分用到了工程测量学里面的有关计算公式,以及转角、控制测量等专业术语。路线外业勘测部分更是要求学生能够数量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是测量学知识在路桥工程中的延伸。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依托于《工程测量》的知识基础;《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先修课。此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路线外业勘测部分和《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公路路线勘测部分讲述的都是道路几何线形在现场如何放线的问题。两门课程在这里出现了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复。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首先,来看《工程测量》课程2周的测量实习。2周时间的测量实习,真正能干什么呢?鉴于前面分析过的原因,在理论授课时,因学时的数量限制,学生又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师针对道路路线指标有关的计算、测量部分,是无法讲解的。因此,2周的实习只能是在校内让学生练习一下测量仪器的使用,绘制小地区平面图。而道路桥梁工程现场的曲线测设、边坡放样等日常测量工作是无法进行的。这种模式的实习将导致学生虽然学过测量课程,,熟悉了道路施工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毕业后到了路桥施工现场遇到测量工作,仍然是一筹莫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工程测量》课程的测量实习教学效果也就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接下来分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2周室内课程设计。同样是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有搬着仪器,到现场进行地形测量的机会。课程设计只能是在给定的现场地形数据,即地形图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生搬硬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因为缺少现场考察的过程,设计出来的成果往往未能和当地地形、景观、环境相协调,更容易忽视道路平纵横的相互配合。最终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几种基本线形机械的累加,没有任何工程实践意义。因此,为期两周的《道路勘测设计》室内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同样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分析: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两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贯性脱节,不可能完整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弊端,对两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真正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上面的分析,两门课程有不同程度上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续性脱节现象,我们可以打破两门课程的现有格局,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从新排序,形成一个逻辑性强的道路线形勘测与施工测量知识体系。新的授课内容安排次序如下: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3、公路路线勘测;4、施工测量。其中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以及施工测量三部分是原《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内容;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和公路路线勘测两部分属于原《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知识。新的教学次序连贯性强,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认识规律,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此外,新教学体系从内容上新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公路路线勘测部分知识只出现一次,避免了原两门课程在此部分知识的重复现象,节省了约20课时。这样,原来两门课程理论教学总104课时,可以缩短为84课时。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为了避免两门课程实践环节的上述弊端,我们同样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地物地貌适合教学、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4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进行地形图测绘。第二周,进行道路选线、现场放出导向线。第三周,进行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线形设计。期间如果对地形有疑问,可随时到现场重新测量核实。第四周,根据设计成果,现场进行模拟道路施工测量。新的实习内容安排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而且与道路施工的现场相吻合。通过实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也熟悉了道路施工工序,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进入工地就可以马上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尽快进行现场施工测量。

四、结语

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两门课程的孤立进行的传统模式,而是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从新排序,形成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教学上,不但节约了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教学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路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杨建光.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138-139.

[2]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J].文畅平.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6:86-89.

[3]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杨建光.张家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3.

第6篇

从技术角度上,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它依托数字化测绘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GNSS)、卫星重力探测技术(SG)、卫星测高(SA)、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地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change),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即4W)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一个人,服务于每一件事,传达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地方(4A服务———anyone、any-thing、anytime and an-ywhere)。面对以TB级计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得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无法快速而及时地回答用户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要求,这恰恰体现了对数字化的提升,也符合复杂巨系统的格局。

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3G(great global 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以查询和检索GIS时空数据,而且还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的基准、空间数据的时态、语义描述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的4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对实现网格计算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其基本的思想是在地理坐标框架下,根据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全球分成粗细不等的格网,格网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坐标作为参照标准,存贮各个格网内的地物及其属性特征,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时空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

由此,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平台等。

三、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五、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五)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遥感信息的地物要素变化的发现与测定技术、级联更新技术、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与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通过此类技术的应用,我国城市测绘部门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信息现势性不强、更新缓慢、更新劳动强度大等状况。

第7篇

关键词:原图处理;数字化绘图;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智能化,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逐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应进一步延伸,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

一、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

测量学是从人类经验中发展而来兼有时代性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测量中,无论工程项目的大小,系统的工程测量、公路测量和大面积测绘等,都少不了测量技术,工程测量在工程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阶段,测量技术主要提供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和地形资料,还要提供地址勘测、水文地质勘测和水文测量的数据;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要把测量之后的设计变为实地建设的依据,即根据工程现场地形和工程性质,建立完整的施工网,逐一把图纸化为实物。总之,从施工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这项工作。因为对于一个工程,首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定位,确定其实际位置,之后确定准确的标识从而确定该区域是否有设计后新增建筑物或者其他,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基础设施完毕后,还要进行竣工线的投测,即对设备的平整度等进行跟踪测量,来保证设备工艺的流畅。在建筑物的运营管理阶段,工程测量同样重要。通过测量工程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对不正常现象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必须重视测量技术和新时期下测量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三、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五)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遥感信息的地物要素变化的发现与测定技术、级联更新技术、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与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通过此类技术的应用,我国城市测绘部门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信息现势性不强、更新缓慢、更新劳动强度大等状况。

四、结语

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的延伸和发展,是信息社会测绘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空间数据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降低,技术含量极大提高,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历史将有力证明:建设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工程测量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殷切期待工程测量行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