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范文

时间:2022-07-25 17:14:26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留守儿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留守儿童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弱势人群 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72-01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些来自于农村的务工者逐渐成为了现代我国各城市中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组成了家庭,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来到城市发展,将儿女留在农村原籍或寄养给其他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组成不完整、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类弱势人群所体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的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述

1.概念介绍

农村“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原籍并且由其他人代为照看或自己独立生活的一类儿童[1]。留守儿童又可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等,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才被统一更名为留守儿童。

2.界定

留守儿童的界定范围包括地域界定、年龄界定、父母外出状况界定等几方面内容。地域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群体的原籍在农村,并且被留在原籍,年龄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的年龄均在16周岁以下,父母外出状况的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并且无法经常回家对其进行照顾。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各大沿海城市、东部城市以及南部城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与地区,由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大多数来自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但也有部分来自于自身管辖范围内的乡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为四川、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据可靠资料统计显示,上述地区的留守儿童分别占我国儿童总数的19%、7.8%、17.6%、8%、12%和13%[2]。

目前,我国所统计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均是由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依照他们所研究的区域存在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农村儿童总数而估算出来的,与实际人口普查所得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出入。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62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5.13%,其中未满14周岁的儿童数量约为4400万人。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现详细分析如下。

1.经济原因

在我国,农村家庭占有大部分比例,且这类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家庭相比明显更低,加上部分山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导致庄稼收成不好,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原籍而进入各大中型城市务工,以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条件。在这些农民工当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将子女留在原籍,从而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

2.社会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国家虽然是执行了“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的原则,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关注程度和经济投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原则的执行造成了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和发展差距大的现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程度还远远不够,农民工虽然大规模涌入城市务工,但是却没有城市人口的身份,由于这些不公平待遇而导致这类人群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照看,只能在原籍留守。

3.政策原因

社会保障的水平是社会中的成员的根本保障和需求,由于城乡社保的差距和不公平,导致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因此这类群体只有寻求其他途径以解决生活收支平衡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

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城市和农村的保障力度与支持方面并不平衡,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中施行的社会保障明显优于农村的社保水平。此外,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制度仍欠完善。

1.2教育水平低下

我国有将近半数的人口属于农村户口,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水平方面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农村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远远不足,部分农村中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而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无法得到保证。

1.3医疗卫生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于城镇来说明显落后,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和监管,最终导致了这类人群患病率增加的现状。

1.4心理与情感发展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第一监护人长期不在身边,这类人群的家庭规模不完整,从而使得这类儿童的心理和感情问题常常被忽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心理情绪等可能会出现异常,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改善对策

2.1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要改善并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首先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方面着手。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对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办法等进行完善,并积极制定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对这类弱势人群的关注度,改善其现状。此外,在建立并完善社保制度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这类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权益。

2.2加强教育关注度

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力度和实施开展力度,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建设资本的投入。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培养,将义务教育充分在农村地区普及。

2.3提高卫生水平

国家卫生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医疗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社会保障中的医疗保障的实施和开展力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基本的医疗照顾,提高其医疗卫生水平。

2.4加强心理与情感关注

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这类人群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他们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时常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与他们的家长联系,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3]。

综上所述,文章解释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对这类群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拟为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小娜,吴静,彭安娜,李孜,戚小兵,石淑华.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 医学与社会. 2011,02(11):226-228.

第2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类型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 Shengxi, LEI Yum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caused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and government attention, and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fair and education resourc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status, psychological status, social and guardianship five types of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ollate,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monitor type; review

2004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开始进入政府的议事程序,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改善“升温”的重要助力(谭深,201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大规模正式研究始于2004年,如今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并且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搜理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研究,教育状况研究,心理状况研究,社会融入研究,监护类型研究。

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研究

现有研究中,段成荣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1)目前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成为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集中了高达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没办法与父母生活和学习在一起;(5)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在校率最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逐渐降低(段成荣、周福林,2005)。

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1)。段成荣、杨舸利用2005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1)规模多达5861万人,增长十分迅速;(2)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瓦罐型;(3)农村留守儿童集中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4)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段成荣、杨舸,2008)。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廖运生(2005)指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饭穿衣等。并且,蒋平、阳德华(2008)认为家庭教育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某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视留守儿童为掌上明珠,对其不合理要求也尽可能满足,从而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范方、桑标,2005)。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更差,如胡枫、李善同(2009)实证调查得出父母外出务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否留守对学习成绩不造成影响,父母是否外出或者是否留守对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不造成消极影响(谭深,2011)。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朱丹,2009)。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熊磊、石庆新,2008)。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赵洁、林艳艳,2008)。

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刘宗发(2012)认为留守儿童留守时间长短、父母一方还是多方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地远近等都会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年级、性别等不同特征的留守儿童受到影响也不尽相同。

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危害中国新农村建设,影响和谐安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宋风波、王沛,2012)。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孙晓军(下转第223页)(上接第196页)等,2010)。留守儿童与家庭的联系紧密程度差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显著强于非留守儿童(张介平,2012)。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刘霞、武岳等(2007)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的是,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更多来自老师和同伴,而非留守儿童更多地从家庭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从学校获得家庭缺失的社会支持,如此来缓解内心的孤寂。

5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李庆丰(2002)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种。而段成荣、周福林(2005)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构成结构包括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种类型。叶敬忠(2005)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李孝川(2012)总结了留守监护的四种类型: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留守儿童交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不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亲监管型,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实施的,儿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自我监管型,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人,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不断增加,研究视角呈多样化,以差异和实证的研究为主。从结论来看,研究中消极结论多,学术界的研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过度,极大夸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万明钢、毛瑞,2010)。从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三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的细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乃至研究主体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非合理性因素,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未来研究应适当加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研究目的的实践性、研究内容的综合系统性、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以及研究的实用性等(张务农,2012)。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3]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4]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5]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6]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8-13.

[7] 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8] 孙晓军,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37-340.

[9] 宋风波,王沛.留守儿童行为失范与社会干预体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2(5):115-118.

[10] 马多秀,朱小蔓.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7):21-24.

[11] 邹宇量.黔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 (7):837-840.

[12]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 2002(9):25-28.

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1-01

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一是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二是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三是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根据全国妇联的《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父母的长期在外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祖辈缺乏对孩子科学饮食的知识和生活习惯,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合理的摄取营养。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和生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程度地造成了孩子身心健康问题,导致一部分儿童偏离正常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可见,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甘肃省张掖市的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4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分析可见,“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8%成绩比较优秀。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而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这就造成了监护人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因此,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被“转嫁”给学校,但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普遍不足,专业资源也相对匮乏,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现。这是因为大部分女童软弱无助、对生理知识毫无了解,造成其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因此,留守女童的心理、生理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伤害。据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儿童居多。同时,交通安全和溺水造成的悲剧也居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玩劣,交通意识淡薄,视交通规则而不见,恣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着去游泳。结果交通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数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加上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经变得尤其令人担忧不已了。

四、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社会体制制度,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因此,政府要带头把,家庭,学校,社会相关各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真正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解决。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几千万人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梦”的实现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我们和未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未来的中国不知在何方?

参考文献:

[1]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2]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学 留守儿童 自尊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9

Rural Children Esteem Survey

WEI Chang[1], WANG Yu[1], ZHANG Biyun[1], LI Haiy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Xianan District Gaoqia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sues are outstanding, causing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t all levels. In this pape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the stud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self-esteem,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r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esteem; sugges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并因此而不得不和其子女分开,而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老人代养。随之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且持续半年或以上的儿童。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教育、关爱和指导等,面对成长中的困难,相比非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他们,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各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并因此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有关研究表明自尊与其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本文选取XX省XX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XX省XX市农村中小学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留守儿童327名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68人,占45.5%;女生201人,占54.5%;六年级学生115人,占31.2%;七年级学生155人,占42.0%;八年级学生99人,占26.8%。

1.2 调查方法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 编制(汪向东等1999)。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数按4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录入在Excel软件中进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t=2.77,p

2.2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得分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2.78,p> 0.05),具体得分情况,六年级学生得分(2.98?.56),七年级学生得分(2.90?.43),八年级学生得分(3.05?.42)。陈健对留守儿童自尊进行调查发现,三年级自尊得分先降后升,四年级自尊得分一直上升,七年级自尊得分先升后降。姚琳、刘刚正调查发现,初中生自尊得分随年级逐渐上升,且不同年级间自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本才调查结果显示自尊年级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调查对象来自同一所中小学,他们的成长环境相似,年龄差距不大等原因造成。

2.3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不显著(t = -0.67,p>0.05),其中独生子女得分(2.94?.49),非独生子女自尊得分(2.98?.47)。调查结果和李冰的研究一致。李冰调查发现,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自尊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结果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调查对象均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得到父母的关注均较普通儿童少,且主要由老人负责监管,家(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3页)庭成长环境相似,导致差异不显著。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农村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如学校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同时也应该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等。

3.2 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其身边,平时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其父母更应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教育引导、帮助和支持,使其避免或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从而健康发展。

3.3 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实践

学校应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让留守儿童投身于社会实践,使其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他人互动中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其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资助(2014A042);湖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KY13013);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2]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 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3] 李薇薇.青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效果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5.

[4]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2.

[5] 宋芳,张丽华.大学生自尊结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53-56.

[6] 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6-58.

[7] 周帆,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197-199.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 李冰.农村初二学生的自尊与社会支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90-92.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第6篇

如今,人们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这样的新名词已经不再陌生。其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儿童(包括数量更大的青少年)大部分正值上学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很多专项的调查结果都不令人乐观,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孤独的“留守儿童”

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孤独、忧郁和焦虑,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时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有些孩子面对生理发育期的变化时也因为缺少启蒙而出现相应的心理焦虑等问题。

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由于聚少离多,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被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而无法起到督促和指导以及管理的作用。很多孩子就在这种放纵的环境下,自然成长,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沾染不良习气,逃学、辍学,混迹网吧、游戏厅,甚至犯罪。

疏导与引导

既然“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怎样帮助“留守儿童”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和同学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上多帮助,生活中多关怀,让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友谊和亲情,对集体有一种家的依赖感。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其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适当进行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些孩子,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并在适当时进行思想沟通,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此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健康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5.教师还要与临时家长多沟通,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想法,一方面也能够对家长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指导作用,保证校内辅导和校外监督相结合、相一致,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研究探索,扎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担负起他们的成长教育任务。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村两委等组织的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三个月的走访串户,我对本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问题留守儿童”、“困难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构建关爱网络。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村两委、党员、以村民组为单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初步形成以乡党委政府为带头,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村干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

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村级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员”,开通“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进行一次视频交流,接受亲情关爱;二是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做一名“播放员”,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观看励志教育专题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做一名“管理员”,全天候为留守儿童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以留守儿童活动室为平台,做一名“组织员”,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步、开展关爱活动。通过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资助,积极开展“家长”、“爱心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活动,由妇联、共青团牵头,为留守儿童购买书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学习生活用品,尽力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在帮扶和关爱下快乐健康成长。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成立村级领导组、对全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

2、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

3、开展“爱心妈妈”等结对活动。

九月份:

1、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2、与学校配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领导专班。

十月份:

1、开展留守儿童庆国庆活动

2、完善结对活动、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有条件开展亲情视频。

十一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结对活动。

十二月份:

1、留守儿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