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22:14:20
序论:在您撰写免疫调节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问题链;有效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案例背景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学习的因素》一文中提出的“发现学习法”,施瓦布在1958年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的“生物学课程研究”中提出的“诱发探究模式”和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问题链设置”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案例描述
1.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问题链的设置为主线。先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最后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依据学生构建的概念图设置问题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振荡,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第二次免疫的特点设定问题情境,分析注射疫苗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强调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
2.教学过程
分析教材中的曲线。
提出问题:(1)HIV攻击T细胞,它主要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HIV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几个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
3.教学结果
本节课内容很难,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识别示意图、构建概念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链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案例评析
“问题链设置”教学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认为“问题链设置”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教学方法。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精心设置问题
比如,在讲体液免疫时,列举了两个问题,加强学生读书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以上问题的设置,上一个问题接着下一个问题,形成了一条问题链,问题之间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推理性。通过问题链的设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2.适时提出问题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完第二次免疫的特点之后,联系实际提问: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总之,实施“问题链设置”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内容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其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所以,“问题链设置”教学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鸿亮.有效教学: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
[2]周初霞.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生物学教学,2006(2).
[3]徐杰芝.把握课堂设疑的适度原则.生物学教学,2005(09).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一些措施总结如下。
1 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医学免疫学》全书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彼此相对独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学习内容。第四篇“特异性免疫应答”则包括:抗原、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等内容。初看起来每一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完整,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学生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难重重。然而,仔细推敲,其实这些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是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我们在开课之前组织设计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并以免疫应答作为该模式的核心,把免疫类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见图1)。有了这一模式后,告诉学生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是围绕这一模式展开的,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局部知识与整体联系起来。这样,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即先讲非特异性免疫,内容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如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然后讲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包括:抗原、抗原递呈过程及其效应机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最后讲临床免疫如:超敏反应,肿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多次介绍本系统的框架,从整体去阐述部分,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这样,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学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 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二者互为联系并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学对象, 否则就会失去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使“教”与“学”脱节[2]。笔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时,已完成诸如《内科学》、《外科学》及《病理学基础》等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各系统疾病及临床治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讲解临床免疫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侧重讲授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 包括与免疫学相关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等, 而对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等则简单介绍。然而,对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必须具备比一般本科生更强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求七年制学生掌握的免疫学知识内容更新, 面更宽,紧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动态,教学内容瞄准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分支和知识生长点, 并考虑到未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趋势, 使这些学生尽早地接触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学术成果。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3 开展直观教学
由于《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各章节间的内容既相互串联又相互交叉,加上医学院校免疫学课时较少, 学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识点的认识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区。例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一章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能否理解, 直接关系到对“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等章节的学习兴趣及效果。“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的教学内容包括:(1)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2)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反应的两个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内容, 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教学法, 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我们充分利用flas,将抗原进入细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细胞表面的TCR形成复合物,到最终激发T细胞活化的整个过程制成flas,给予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开展直观教学的实践表明, 学生较易建立起联系的概念, 能够对复杂的T细胞活化及效应机制认识完全、清楚,比仅使用语言描述能够得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 加强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死板,学生思考空间较窄,将各章节内容横向综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此情况,改变教学模式刻不容缓。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基本理论,精选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如在肿瘤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乳腺癌为例,对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进行讨论。讨论中向学生介绍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肿瘤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障碍;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封闭”;MHC分子表达异常(LMP、TAP表达下调);肿瘤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如肿瘤细胞减少表达CD80, CD86而增强表达B7-H1和B7-DC)及肿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 TGF-β等)[2~4]。根据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是根据以上的策略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经修饰的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及肿瘤抗原等输入肿瘤患者体内,或直接将具有癌细胞杀伤作用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嗜细胞(MΦ细胞)和细胞毒性的淋巴细胞(CTL)等细胞回输肿瘤患者体内,使得癌细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5-7]。在课堂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们安排了临床免疫的教学内容,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预防等。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如在讲述“移植免疫”内容时,我们强调,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组织相容性呢?我们将临床上肾移植及肝脏移植作为例子,向学生通俗介绍组织相容性就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移植物与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则,移植物将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损。供受两者的组织相容性如何,是由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的(MHC)。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到该概念,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再次提出该知识点,使得学生加深了认识。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1.缺乏思维创新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制度的不断实施,以往的思维训练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当下时代的发展形势,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这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效率和质量,以往的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模式单一,并且也比较应试化和程序化,生物教师并不重视对生物知识的分析和探索,致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僵化,没有创新意识。
2.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多有趣味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能有效把握生物知识的内容,致使整个生物课堂单调无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会很难感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就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无法有效培养起来。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做好教学内容的编制,多使用一些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素材和内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生物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灵活运用生物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语言艺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利用语言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利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也传达给学生,指引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有效利用,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师生之间的融洽程度。实际教学中,生物课堂教授的知识过于抽象,容易降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课堂的趣味性,通过风趣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生物课堂的学习。除此以外,由于生物学科和生命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生命知识的时候,需要将珍惜生命的理念融入其中,用语言魅力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的含义,使其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味性的课堂,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图片,如雾霾、河流污染、资源耗竭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生态环境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图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再如,在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讲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等,教??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将生态系统具体化,然后让学生辨别课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用播放短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短片中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老师以及书本所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短片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讨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在观看和思考教学短片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思维能力、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善于制造矛盾,鼓励学生质疑、发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生物教学 课堂效率 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标下,任课老师明显感觉课时的不足,为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经验总结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教学的应用性原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根据现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
二、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被转化成熟悉的事物后,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四、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具体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环节,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进行十分必要。
六、以激励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我们的网络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考试、调查工具、统计信息、课程设置,共6个部分。
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部分介绍了本次网络课程包括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及主要的参考书目,使得学生对本网络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能够根据参考书目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另外,还有讲授教员的相关介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三级教授等科室精英人才。
2 课程内容
这是我们网络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我们初步精选了包括神经系统发育与凋亡、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免疫调节等主流领域的理论课内容,从总体上把握现代神经科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在每一节课程的具体内容上,会加入额外的文献,关注当今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以及前瞻性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和拓展的资料,拓宽学员的视野。
以“神经系统发育”这部分内容为例,这一部分总共包括4个小节:发育生物学简介;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以及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每一小节都包括六部分内容: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最新进展、专业网站、学员课题。其中,网络教材部分与传统教材区别不大,旨在给学生一个权威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快速的浏览获得初步了解。电子教案是每节课程的教员根据教材内容和最新进展,所编撰的幻灯,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进行有条理地编辑,并辅以大量的教材中没有的生动图片。讲授教材是录制的主讲教员讲授幻灯,会以电子教案中的幻灯为主来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同时看到幻灯、主讲教员和基本内容提示,基本等同于传统课堂授课。最新进展中是主讲教员提供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最新英文文献,学员在学习完前3个小节之后,基本具备了看懂这一英文文献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可以学到相关的最新进展,了解正在进行中的相关科学研究。专业网站和学员课题两个部分不是每个部分都会有介绍,取决于该部分内容主讲教员的推荐。专业网站是推荐的相关内容的专业网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学员课题是曾经在科室中进行过实验研究的本科室学员所进行的相关课题设计和研究,可供学生以此为借鉴,进行自己课题的思考和筹划,以促进学员更深入地理解本节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来。
总之,这些课程的设计既帮助学员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又促进了他们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更进一步地参与到最新最前沿的相关科学研究中,来加深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加强科研思维的训练。
3 考试、调查工具、统计信息、课程设置
考试部分为考试版块。普通学员在平时无法登陆该页面,只有在老师发放试题后,学员才可以登陆并回答试卷。该版块可以作为正式考试前的练兵之用,也可以开展正式考试。
【关键词】高中生物;差异化教学;向导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化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公平的、最佳的学习机会。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因素,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的理解和接收程度都存在极大的不同。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针,在不区分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等情况下,进行一视同仁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这种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当不懂的知识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进而造成班级“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发展,实行差异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差异化教学前必须了解学情,确定认知起点
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试或者是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学习背景、动力、兴趣等。差异化定位需要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进行,了解必须客观、全面、真实,在做足了准备工作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差异化生物教学了。
二、学生分组搭配学习,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
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搭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互补式”分组方法,在一个小组内搭配不同类型的学生,保证组内成员在性别、能力、兴趣、认知等方面配置合理,使组与组之间是平等竞争的关系,而不是的按照学生成绩把学生简单的分为A、B、C三。最为重要的是,“互补式”分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和同学对“后进生”的心理歧视,让“后进生”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放矢。
三、认真备课,将知识分层分组
将学生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备课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及分组情况,将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这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充分的思考。
为了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配置的任务要分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主要是书本练习,同步高考真题,课外有关生物前沿知识或竞赛方面的练习;B层次:书本练习,并鼓励他们尝试根据书本知识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C层次:掌握书本上的生物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节时,让每个学生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的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案可以深入一点,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外,还要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能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案可以尽量深入,接近高考的考题类型,如“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消耗量、O2的吸收量、CO2的释放量之间比值的相关计算;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对知识进行分层分组分类,有利于学生学习时掌握好自己能力所及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也要进行差异性设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比较喜欢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在进行差异化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差异化教学体系统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向导作用。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差异化教学中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及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着――蛋白质”时,可以组织学生上台做游戏,每个学生代表一种氨基酸,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学习“免疫调节”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各免疫细胞发挥的作用,掌握体液调节和细胞调节的过程;学习“种群的特征”时,可以用黑米和白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如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此外如自主阅读、课堂讨论、上台展示、小组互评、课堂练习、动手操作、绘制概念图、分组辩论、游戏活动等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学生活泼、外向,在教学时就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有的学生内向、胆小,害怕开口,害怕出错,在教学时就多鼓励;接收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学生,就多利用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启发他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不断的改变学习活动,使他们尽可能处于参与状态。
课堂讲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讲好课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练的教学基本功,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讲课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与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
三、认真准备。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1.课堂资料的查找、整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仪、多媒体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另外,我们还可以在Internet网上找到多种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这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促进和提高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这比我们讲上一百遍“大自然如何丰富多彩”来得真实、印象更深刻。而且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的生根发芽过程,展示生物的生理过程,模拟解剖动物、人体等,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2.课前对教材的理解要把握好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书写教案的时候,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而且要设想好每个环节,就好比在脑中演练一遍授课过程。要明确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讲解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
四、注重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但有关资料显示,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平均有效率不够60%。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性。
3.不可忽略的总结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节新课的最后5-8分钟,我都要把本节的知识要点小结,并通过提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如讲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思考“吃梅止渴、谈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三种反射活动有什么区别,学生就能根据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差别分辨出来后两者都是条件反射。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