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0:30:23
序论:在您撰写供配电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完成情况
截止到2013年11月21日,市阳光办组织全市5个培训基地共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350人,占全年任务的100%,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300人(国家和省级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员50人,购机户农机操作手150人,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100人,农村骨干信息员100人,农机驾驶员800人,肥料配方员10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专项技术培训2000人(高产创建方1500人,肉牛育肥100人,生猪养殖100人,食用菌栽培200人,晒烟栽培50人,平欧榛子栽培50人),占应培训任务100%;创业培训50人,占全年任务100%。
2.主要措施
2.1严格基地认定根据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审核认定上,不但要求培训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而且要具有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但注重培训机构过去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广大农民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2013年桦甸市新增农村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培训机构作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全市培训基地达到5个。基地认定后,将培训基地名称、培训专业、培训补助标准、培训时间在市农网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2突出专业特色按照注重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总体工作要求,在阳光工程培训专业的选择上,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当前开展重点工作、农业项目相结合,开设了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专业;与当地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开设了肉牛育肥、晒烟栽培等专业;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平欧榛子、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促进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3明晰职责分工为确保阳光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防止因疏忽管理出现问题,对全年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加强了监督管理,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市阳光办负责培训任务指标落实、培训基地认定、项目进展信息录入及每个培训基地办班监管核查;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经费使用进行监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招生、课程安排、师资建立、班级管理及培训质量保障等。阳光办、培训基地和财政部门之间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年终由市阳光办与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阳光工程工作进行统一检查验收。
2.4注重办班实效本着方便农民原则,培训基地在培训班举办地点选择上不力求统一式模式。一是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凡是在市区周边乡(镇)招收的学员,培训基地办班时全部将学员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二是采取分散办班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招收学员较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实际,由培训基地将培训班办到村社;三是采取划区办班培训。对于每个乡(镇)学员招收都不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划区域培训的方式,将周边乡(镇)学员统一集中到某一乡(镇)进行培训。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既保证了农民的积极参予,而且培训效果大为提高。
3.取得的成效
3.1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显
著提升特别在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中,由于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组织广大农民到田间地头观察病虫害症状及手把手现场演示、操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电工进网作业 高压理论 培训 教学方法
为了规范电力行业、保障电气安全作业,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15号令规定,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1]。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是电工具有进网作业资格的有效证件。进网作业电工应当按照规定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并注册。未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或者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未注册的人员,不得进网作业。因此,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是保证电气安全的最基本措施之一,对其考试的培训教学要求应该主要针对进网作业电工的岗位需求,密切联系电力生产实践,注重科学应用,并以安全主线贯穿始终,力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宿迁市电力培训中心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班开班以来已经为电力系统及相关单位培训了数百名员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高压理论部分知识面广而宽,在考教分离的体系下,考试的广度及深度都逐渐加大,这对“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教学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11年11月28日,宿迁市第20期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在泗阳开班,针对这次开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培训教学进行总结与改进,从而为以后的高压进网作业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的教学过程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
电力系统基本知识作为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的第一部分起到了总述的作用。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电力负荷的组成及分类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章的教学主要手段是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关键知识点。结合学员实际的工作情况,将原理用最浅显的语句表达出来,方便记忆。
(二)电气安全技术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进网电工作业首要的就是要掌握电气安全技术。高压理论部分的电气安全技术主要掌握电气安全用具和触电急救的方法,以及电气作业的安全技术和组织措施;了解电击方式及电气火灾补救措施等。这部分的内容与进网电工的实际工作息息相关,除了在本章做重要讲述之外,在其他各章都穿插了电气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
(三)电力变压器的知识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核心部分,了解、掌握和熟悉电力变压器的各种专业基础知识显得非常重要。变压器的分类主要有电力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和特种变压器。这其中就需要了解和熟悉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型号及技术参数、运行条件及方式等知识点。本部分的教学采用的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完理论部分之后紧接着就进行电力变压器的维护、排故等操作,这样就更加方便学员领会电力变压器的理论部分。经过实践教学,这部分的理实一体化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学员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员对变压器的相关计算不能完全理解。对单相、三相变压器一次侧、二次侧额定电压、电流的计算感觉不太容易接受。但是不论是从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的过关方面还是从工作实践出发电力变压器的计算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如何让学员在理解电力变压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二次侧的计算,在教学方法上尚待改进。
二、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教学总结
(一)教学安排有所创新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针对岗位的普遍要求,电力实际生产和培训教学知识点密切结合。宿迁市第20期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紧密型,采用理论教学培训之后立即进行与之相关的实践教学培训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
此次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过关考试,而是本着让学员多一点理论基础的原则。因此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适当增加了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及线路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另外最后一章电气安全部分将事故安全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主要单元当中,并穿插了现场急救、人工呼吸法、高压触电急救,真正体现考证培训与安全培训贯穿始终。
(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相长
此次的培训过程尽量改变了以往那种以讲解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员参与了学习讨论。实践证明,学员大胆发表意见,通过他们实际的施工经验来检验理论。在这样的轻松状态下,焕发了创造的热情,释放了巨大的学习潜能。
三、今后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教学方法尚需改进
(一)进网作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高低不等,年龄层次分布非常广,从二十来岁到四五十岁的员工都有。因此,需要制定针对年龄跨度大的学员范围的教学计划。让年龄低的学员学而精,年龄高的学员能基本理解原理。
(二)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已经全部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全部的考试内容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年龄大,学历层次比较低的学员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电脑,当然也就对这种形式的考试感觉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上,应该安排两个学时左右的时间为学员普及基本的电脑操作,有助于对于提高学员考证过关率。
四、结束语
进网电工许可证考试的培训时间是有限的,而涉及的知识面是广泛的,整个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而严谨的系统工作,关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培训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发扬有效的教学手段,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才能不断提高电力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编写组.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参考教材――高压理论部分[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1.引言
建筑供配电是楼宇智能化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验,理论教学结束后有一周的实训环节。针对近几年生源质量下降,理论课时减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供建筑供配电技术由于其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要全面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理论课程教学,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沿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以往的建筑供配电实验和实训就是参观变压器室,或者认识一些低压电器,这种方式对实践教学帮助不大,体现不出高职特色。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工程上的建筑供配电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践教学仍以演示为主,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我们学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改制后,时逢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高职院校为地方办学,它的发展往往受地方财政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2.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招聘而来,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在教学方面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管理,打破系(部)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全院实训设备进行统—的综合管理,以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有些学校既开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又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而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建工厂供电实训室,楼宇智能化专业需要建建筑供配电实训室,但是两门课程的内容有大量的重叠部分。这就可以考虑两个专业共同建立一个实训室,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配置,减少浪费。建筑供配电主要侧重低压部分,学生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操作,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3.2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供配电实训是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实训结束后,学生在暑期有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校外顶岗实习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实训环节,可以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使他们系统全面地了解整个生产的所有基本环节,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校要加强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选择符合学院专业实习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部分企业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确保教学质量。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些同学会与实习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就业。
3.3利用专业知识自行开发软件实验系统
随着我校计算机房的增加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以往越来越强,我们可以把软件实验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第三学年,学生有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毕业后有志于从事建筑供配电工作的学生,可以由老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个硬件实验项目进行软件模拟,通过硬件实验的结果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不仅加强了本课程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
4.总结
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是楼宇智能化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建立健全不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协调,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的实施。相信通过全体同行的共同努力,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关键词: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实训室建设;技能鉴定
作者简介:李明豹(1975-),男,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讲师。(江苏 苏州 2151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49-02
我国经济这些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房地产行业也飞速发展。制造业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给苏州大学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性的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最近几年,职业教育也从规模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来,这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来支撑。课程建设作为培养高规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因素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苏州大学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行业发展的分析以及各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定期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筑供配电”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在内容及实训项目、实训室建设上,经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逐步与现场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对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学习和掌握现场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一、建筑供配电课程的要求
1.课程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建筑供配电”课程的课时一般为60课时左右,其中包含一周的校内实训。筑供配电课程涵盖内容多,包含系统设备、负荷计算、线缆与设备选择等主要内容,理论性及实践性要求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面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难度巨大。在课程改革之前,任课老师主要在教室里完成授课,对于设备的认知也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实训设备为楼宇供配电系统实训台,承担本专业业“建筑供配电”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运行”等课程实训。学生在本实训室通过实训学会供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等基本专业技能,但由于是教学设备,与现场实际设备相差较大,难以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通过调研和追踪,发现学生所学内容多而不精,到工作岗位上,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些都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意义
为了更好体现本课程在以后学生就业中的岗位技能,对本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其思路是:首先,对职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从而得出工作岗位群,再通过对工作岗位群的分析得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得出岗位职业能力,最后把岗位职业能力转换成课程。这样必须对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注重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设备器件安装调试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从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岗位技能为主的实训教学。
二、课程改革方案
本课程教学方案主要从课程内容改革、实训室及实训项目建设、实训教材建设、技能鉴定项目开发四个方面进行。
1.课程内容的改革方案
课程设置应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楼宇智能化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来确定课程的标准。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加强核心任务的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应能满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要求。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实训项目及内容,与企业加强合作,在项目开发及设备提供上能实现资源共享。实训的设备为现场设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工作岗位。通过灵活及富有创造性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消化理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及时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在理论课时方面,减少了关于负荷计算的内容,从前面的掌握到现在的了解,增加了设备的内容。
2.实训室及实训项目建设
原来本专业拥有一间供配电实训室,主要设备为两台供配电系统的监控操作台,学生可以在操作台上进行接线,并可监控模拟的供配电系统。但该操作台属于教学仪器,操作简单,台位少,实践教学不宜开展,并且可以开发的项目较少。针对简单的实训设备,要想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十分困难。所以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就需统筹考虑实训室的建设问题。通过实训室建设建立一个能充分体现岗位技能的实训项目,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供配电课程的实训项目。
经过对楼宇智能化公司涉及供配电的岗位能力的充分调研,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相关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安装调试及设备器件的选择是核心技能。通过对学校实训室的论证,决定在实训楼的一间楼宇智能化模拟工程综合实训车间内,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供配电实训台位。利用原来车间内的网孔板来实现本课程核心能力的训练。可以满足35人同时进行实训。
实训项目的开展步骤如图1所示,由指导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仔细研究,画出电路图;接下来选择设备、器件及线缆;根据电路图画出接线图,检查正确后进行设备、器件的安装及接线。接线完毕后,经自我检查及同学互检正确后,为了确保安全,由指导老师检查并通电,根据实现项目要求的程度进行评价。当然,项目的确定也可以是学生主动项指导老师提出,经老师批准,学生可自主开发实训内容,指导老师可对学生的自主项目进行指导。实训项目必须按照相关行业规范进行,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一致,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工程的实训。
3.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室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硬件的到位需要软件的支撑,必须开发相应的实训教材,以满足学生在实训项目训练时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对于自主开发的实训项目必须开发相配套的校本实训教材。教材必须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特色,在实训教材的编写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着实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及专业能力。通过对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较好地与本专业的实训室、实训项目紧密结合,有利于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在教材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岗位介绍及要求;行业规范;工作流程;既定的实训项目要求及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现场岗位的要求,在实训中遵照实行,这也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习惯,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学生也可以自主开发实训项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技能鉴定项目开发
苏州大学已经建立了楼宇管理师(中级)的技能鉴定的基地,对以前的项目主要是四个模块的考核,但是项目对学生的能动性要求不高。为了体现核心岗位的核心能力,从而开发供配电模块作为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块之一。主要考核内容为:设备的选择、穿管套线、接线、故障排除等内容。较好地检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开展的效果,也让学生在实训室有目标、有要求地认真实训。
三、实践的成果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几年来对本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突出主体地位,提高了动手的主动意识,实践技能大大提高。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从而引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导学生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与企业的交流中教师的视野开阔,思路也拓展了,提高自己的实施能力,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通过课程改革整体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由于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各楼宇智能化公司的青睐。这也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实现了校企的共赢。
当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1)使用成本的提高,耗材的消耗使得原来无成本的实训增加了较多的费用。虽然学生是要缴纳一定的实训费用,但我们坚决严格管理,杜绝浪费,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实训所用材料,减少学生的负担,创造最佳的“性价比”。
(2)教学任务加重,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课改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自我建设,努力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跟上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的步伐。增加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机会,教师可以学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让实训项目跟得上现场工程技术的发展。
(3)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实训设备时常会落后。任何学校的实训设备更新是不与企业同步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企业短期实训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企业通过捐赠的形式把淘汰的设备捐给学校,增强本专业的硬件实力,也给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上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四、小结
建筑供配电课程经过课程建设改革后调整内容,进行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实践教材建设、技能鉴定开发,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内容,更加接近现场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课程建设锻炼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也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过这两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了。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更加融洽的关系,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用人单位感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能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学生上手较快。因此,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将沿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道路继续下去,争取在其他专业课程上尽快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03,(22).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摘 要:本文讨论“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现状,结合企业挂职锻炼经历,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分几方面提出该课程的改革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教学改革
引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主要讲授建筑供配电技术及照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
1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涉及面较广。以往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提问及讨论为辅。经过几轮的教学,发现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1.1 理论教学方面
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可选教材较少,现有的知识体系受客观条件制约,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仍保留在传统教学思维上,与工程实际需求存在距离。
1.2实践内容方面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难以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讲授内容贯穿成一体。很多建筑施工公司出于自身运营、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能接收大批学生到现场实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1.3考核方式方面
以往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目。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行业新动态。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学校深入行业进行调研,走访调研省内外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建筑类院校,重新总结划分、调整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使其符合行业现状。
建筑供配电系统就像建筑的神经,建筑照明系统就像建筑的眼睛,供配电和照明系统使建筑充满生气。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建筑供配电的整体规划方法与布局方法,通过民用住宅建筑的供配电与照明规划与布局案例将其贯穿到一起进行整体分析,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教学思路流程图如图1所示。
该思路不同与以往的教材,将各个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工程实际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教学,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2.2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实训项目。实训是理论教学完成后的综合运用训练项目,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在原来实训内容的基础上,新增照明设计类题目,学生自主选题,分组完成,形成实物成果并进行答辩,分组完成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部分。企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а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参观期间,有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参观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考察日志和学习报告。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实地参加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学习相关工程和管理知识,在工程实际中了解一线具体工作。
2.3重新安排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教师使用网络上传讲义、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供学生下载,让学生能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互动讨论效果。
(2)课上教学。将重点内容融于案例中进行讲解,辅以多媒体视频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教师根据每次课堂讲授的内容,事先安排相应的工程或实践案例,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回答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集中讨论和讲解。
(3)课后巩固。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对实际问题给出解答或解决方案,完成设计报告并计入总评成绩。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2.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对学习效率的评定,是非常有效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手段。课程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出勤、阶段测试、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答辩等方面加权平均得到总成绩。这样的多元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将所学内容贯穿理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作为一个跨领域的新专业,其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范围比较广,“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占较重比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专业建设有重要意义。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最新案例,设计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时掌握新技术,紧跟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娜.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1).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供配电技术;教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81-03
《供配电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供配电技术》不仅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而且还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正是由于这门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鉴于该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淡化了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我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为中心重新整合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各项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是个知识技能整合的过程,而绝不是删减的过程,它应该是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到若干个工作任务中去。它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更是追求融合重组以往的理论、实训、实验等环节割裂的状态,引进任务式的教学法,既围绕一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学习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全程参与实践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不是任务最终的结果,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咨询教师、查找、排除故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体验工作的辛苦与乐趣。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的教和学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同时至关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看到各自的成果,而产生的成就感。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突出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以任务驱动法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多的参与实际动手的教学活动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根本上避免了原来学生学习死记硬背的弊端。不同工作任务的设置还可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到不同工作场景,增强学生今后就业的自信心。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同样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因为从任务分解组合、各类实习手册编制,到实施中教师需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教师平时要关注专业动向,经常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以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要求作为主导的教师转变为引导者、主持人。作为主体的学生既要适应独立学习、分析、判断、操作,又要学习与同学、教师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协作精神,实现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即理实一体化。
3 《供配电技术》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防雷与接地措施、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等八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熟悉工厂供电系统的结线方案、结构与布置。了解电力线路的结构与敷设。
2)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能用需用系数法进行计算负荷的统计和计算。能够根据变电所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能正确合理地确定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3)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能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导体的截面。
4)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能够读懂并能正确绘制保护装置的原理图和展开图。
5)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熟悉工厂变配电系统对保护装置的保护要求。了解常用保护继电器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了解线路、变压器保护的工作原理与保护的整定计算方法。
6)防雷与接地措施:能够正确维护、使用安全用电设施和制定安全用电措施。能够正确地对触电者进行现场急救。
7)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了解常用照明光源和灯具、了解灯具布置方式、了解照度标准及照度计算、掌握照明供电系统分析车间电气照明平面图及布置图。
8)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了解变配电所值班制度及值班员的职责、了解变配电所停电与送电操作、巡视工作任务及巡视周期、了解倒闸操作票的填写。
3.2 工作任务的选择
每个工作任务应能通过对学生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培养和训练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合格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每个工作任务应该由企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和教师一起选定。
3.4 任务实施
教师对学生确定的任务实施方案/方法/途径等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核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通过安全、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要求他们掌握的操作方法和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在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要随时关注各组学生的工作进展,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克服、处理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设备、仪表,把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中去,并自觉地总结相关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绘出电路图,做出总结笔记,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各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
3.5 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实施的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一起评价该阶段的成果。每个任务结束后各组的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各自团队的成果,学生和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情况自评、互评、师评最终综合给出成绩。
4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收获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实际操作技能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它要求学生深入实际来完成教师指定的工作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了真实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看、听、思、做、练的有机结合,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借助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5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5.1 专业教室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需要有一个硬件环境,即专业教室。理想的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专业教室内可分为实训教学区和教学研讨区两部分。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设备最好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甚至应有一定的超前性;教学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供网上查阅资料的计算机、白板的设施。
5.2 软件环境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软件环境,包括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等。还有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活动的指导手册。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在硬件环境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软件环境建设的效果会直接决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6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推动了高职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程、教材原有理论体系,根据“能力本位”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将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转换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把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供配电技术》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介才,戴绍基.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刘介才.工厂供配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赵明,许廖.工厂电气控制设备[M]. 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机电教学课程 供配电技术 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
作为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供配电技术专业内容繁杂,涉及诸多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和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有着紧密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先讲解理论,再安排实践,由于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凑,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至于专业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对其加以改进。
一、采取模块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模块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都代表一个专题,以一种微观课程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供配电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可将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1. 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有5个模块:①基础模块。主要涉及一些基本内容,如供配电系统的组成、职能,安全节约用电常识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电力系统及供电系统;②计算模块。在选择相应的电力设备时,应对其负荷和无功补偿进行精确计算;③设备模块。配电系统是依靠相关电力设备运行的,电力设备是整个供配电工作的载体和执行者。因此,该模块的作用十分重要;④一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电能的传输和分配工作;⑤二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一次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通过对一次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保护一次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2. 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有2个模块,即课程设计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前者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整个供配电技术专业课程所做的设计工作,后者则是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课程的基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实行模块教学法,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往的章节教学容易忽视整体结构的联系性,通过模块教学法,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可有效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状况,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①项目引导法:将5大理论模块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分成多个项目,然后根据各个项目要求安排具体任务,并引进相关的学习情境。选择现场实例模拟的方法进行项目实施,教学过程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采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价的模式。按照新课改要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学时,情境都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创新的层次进行设置,逐渐改变教师引导学习的局势,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②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是常被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因为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很明显的层次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内都有成绩较好和较坏的学生,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小组互助式教学。具体课程中,先由教师引导,制定目标、提出问题,然后组长带领小组展开讨论,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讨论结束后,派各小组代表发言,和其他组形成竞争,最后,教师对其表现做出评价,并指出其中的重点。
2. 实践教学
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供配电内容设置的专题综合训练,在学生熟悉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为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考虑,使用真实案例,因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学生容易吸收。如某学院的设计课题为“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学生已熟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设计课题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教师只需给出设计标准、整体思路及重点注意事项即可。资料搜集、负荷计算、线路和设备的选择、一次二次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最终设计都由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②实验实训:此环节的目的是掌握足够的技术,能够用于实际供配电工作,如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操作、维护检修,系统如何升级改造等。教学应利用已有的资源,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前期准备、过程指导考核、实训报告总结以及教师点评等环节。
三、建立共享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因此有必要精选一些课程,建立起共享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共享性,共享平台首先要具备共享性,使学生能够在此平台浏览或下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②多样性,课程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针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其多样性;③动态性,为适应当前多变的环境,课程资源也应时刻保持着更新状态,及时补充新知识;④交互性,共享平台还应具备交互功能,如实现在线答疑,有单独的交流讨论空间,可在此进行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