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2-02-01 16:24:12

序论:在您撰写钢铁行业分析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

全球钢铁产量有望出现恢复性回升根据国际钢协的预测,全球钢铁表观消费量2009年将减少8.6%,至11.04亿吨。预计2010年全球钢铁需求将增长9.2%,达到12.06亿吨。其中,中国将增长5.0%至5.53亿吨。

中国钢铁产量短期难以控制1-11月粗钢总产量5.18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1%。按当前形势发展,预计2009年粗钢产量将达到5.64亿吨,同比增长12.7%。尽管发改委和工信部将出台政策,重点抑制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但预计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效果,预计2010年粗钢产量将达到6.27亿吨以上,同比增长11.1%。

铁矿石价格继续缓慢上涨受全球粗钢产量迅速恢复的刺激,铁矿石资源供应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增长,麦格理预测2010年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将突破10亿吨,比2009年增长12.8%。预计中国2009年全年进口铁矿石超过6亿吨,同比增长35%以上。中国近几年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持续提高的局面难以改变,铁矿石价格续涨趋势已经形成。

中国钢材需求持续增长与2008年相比,预计2009年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增加将在1亿吨左右。预计2010年中国钢材出口将保持缓慢回升的态势,全年表观消费量将达到6.2亿吨左右,同比增加5500万吨以上。从需求钢材品种来看,制造业、轻工、新能源等行业所需求的各类板材、型材和特钢产品等将逐渐成为消费需求的热点。

第2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度

一、引言

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如技术水平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从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对钢铁工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判断。本文拟从市场结构方面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分析,以便认清目前钢铁行业所处的形势,找准定位、寻求突破。

二、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行业的产量或市场份额向核心企业集中程度的指标。市场集中度一般用行业中排名前四位或前八位的企业占全行业产量或市场份额(即CR4或CR8)来表示。最早用绝对集中度指标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是哈佛大学的贝恩教授,他将市场集中度分为6个等级,极高寡占型、高度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和原子型。

本文以2012年我国钢铁企业产能在1000万吨以上十四家钢铁企业中的前八位企业为样本对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浅略的分析,它们分别是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宝钢集团、武钢集团、沙钢集团、首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首先,从粗钢产量上进行分析。2012年中国粗钢总产量为71,654万吨,其中粗钢产量居前四位的样本企业(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所占的比例仅为27.03,所选样本企业所占的比例为41.55,可以说我国目前的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对照贝恩的分类属于低集中寡占型。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作为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却在矿石定价上无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推测我国目前钢铁行业仍在上演着“春秋战国”,竞争十分激烈。

其次,我们再从销售收入上来进行分析。2012年中国钢铁企业总销售收入为709,041,500万元,其中销售收入居前四位的样本企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所占的比例仅为14.41,所选样本企业所占的比例为23.4,更加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对照前述的产量,我们发现宝钢在产量上占全国的5.96%,但在收入上占全国的比例却达到4.46%,而其他的重点钢企在销售收入上所占的比例却不足4,说明宝钢在高附加值产品结构上要优于其他钢铁企业。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产量上居前八位的山钢和马钢在销售收入排名上却落后了,可以推测优化产品结构是这两家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

三、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度分析

产品差异化又叫产品分化,它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仅搜集了2012年1-8月份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产品进行分析。通过我国海关数据分析得出我国钢铁行业产品主要集中在钢筋、棒材、板材等普通钢材上,精品钢材则很少,可以推测我国钢铁行业的产品差异度很小。另外,从2012年样本企业产量及销售收入上看,在产量上的排名相对于销售收入的排名,排名变化很小,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度很小。因此,在我国钢铁企业间的竞争中,价格竞争还是一个主要方面,而价格上的竞争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己,这也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萧条,大面积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一)国家政策壁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指出“冶金和建材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可以预见国家对钢铁项目投资的审批制度将更加严格,而且同时指出“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也预示着国家不仅要控制新钢铁企业的进入,而且国家也将要对现存的钢铁企业进行整合、优化。可以说国家已下定决心要在钢铁行业上提高集中度,把钢铁行业做大做强。

(二)资金壁垒。钢铁是个资金、资源密集型的行业,无论是在项目投资还是在营运资金上动辄就要上亿,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对于缺乏资金来源和保障的企业来说,向钢铁行业转变有一个较高的门槛,即便是转变成功,在投产到生产稳定运行这段时间的亏损也让一些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资金是一个进入钢铁行业的壁垒。

(三)技术及人员壁垒。钢铁企业的工序比较多,从原料处理到炼铁、炼钢、轧钢都是一体化的专业生产,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当前钢铁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又不是很高,企业自己培养技术人员需要时间而且成本也高,因此,从人员方面来讲,钢铁行业的进入门槛也比较高。从产品需求上来看,普通钢的需求已经饱和,品质高的钢材无论是对生产、工艺技术还是操作技术都比较高,因此技术又是进入钢铁行业的一个壁垒。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分散,产品主要集中在普通钢上,产品差异度不高,同时由于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已越来越高我国钢铁行业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存量资本。因此,对于市场集中度,我们建议结合产品差异度,对目前的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挥各自的优势,淘汰大量没有价值的存量资产,合理配置高质量的资产,真正达到“1+1>2”的效果,避免简单的将几家企业合为一家。其次,建议提高对钢铁行业贷款、融资的政策限制,从根本避免当前一些落后钢铁企业利用政策空白“批小建大”,疯狂上项目以求自保,造成国家对钢铁企业进行合并时“吃不进去,吞不出来”的被动局面。再次,建议提高钢铁行业的环保、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环保、安全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从环保、安全成本的提高上来加速落后钢铁企业的淘汰。最后建议提高对高、精、尖钢铁产品的扶持力度,提高先进钢铁企业的实施兼并重组的能力,为提高钢铁产品的品质,形成中国钢铁的品牌打好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石峰袁.永科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与市场结构分析.价格月刊[J]2011.6

[2]中经网中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2012年4季度)2013(02)

第3篇

一、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重点评价指标运行动态分析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设备满负荷利用时的潜在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或其程度。美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产能利用情况的统计制度,美联储作为数据的机构,定期产能利用数据。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业产能利用率监测体系。结合钢铁行业发展实际情况,除了用产能利用率作为衡量的基础性指标,还综合考虑到钢铁经营、供需、投资等多方面因素,对销售利润率、亏损面、钢材价格指数、库存变动、投资额等5大辅指标进行分析,以期对钢铁行业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一)基本指标――产能利用率

根据国际经验,产能利用率一般有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存在一个警示区域。美国一般把78%―83%的产能利用率当作经济运行的正常区间,如果在较长时间内产能利用率低于75%,则认为出现了产能闲置问题;而日本则把较长时间低于78%的产能利用率,判定为产能过剩。我国对产能数据缺乏系统和定期的调查,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只公布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主要工业产品新增生产能力数据,没有对工业行业产能情况进行统计,无法对行业产能利用情况作出准确的测度。因此,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会的数据,大致描绘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状况,如表1所示。

根据《2013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2全年我国粗钢产量7.17亿吨,炼钢产能利用率仅为72.4%。报告中还估算2013年新增粗钢产能约4000万吨,基于2013年粗钢产量为7.79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6.4%。由此可见,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到了2013年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产能过剩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二)经营性指标

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不仅要对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考察,还应综合行业经营性指标来全面考虑。在经营性指标中我们选取行业销售利润率和亏损面两个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产能过剩往往会引起产业内激烈竞争导致销售利润率降低,而企业亏损面则从整个行业角度考察产业的经营状况和运行发展态势。

1、行业销售利润率

从图1中2010―2013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的变动趋势来看,呈现出“先高后低”的态势。2010年1季度到2011年4季度,受矿石等原燃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但是从发展态势上看,行业利润率变动较为平稳,基本保持在2.7%左右的水平。但是步入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再次陷入低迷。2012年1季度钢铁行业利润率仅为0.41%,跌至低谷。根据钢协统计显示,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亿元,同比下降4.3%;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8.2%,销售利润率只有0.04%,几乎为零。2013年虽有小幅上升,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钢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2、企业亏损面

自2010年以来,钢铁行业企业亏损面一直在高位运行,尤其是2012年,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严重,企业亏损面达到20%以上。据钢协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86户会员企业中亏损35户,亏损面为40.7%。从钢铁行业的亏损总额来看,2010年以来基本上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2012年4季度达到历史高点,为800亿元。虽然2013年亏损总额有所回落,但企业亏损面仍在高位运行,基本上都在20%以上,见图2。

(三)供需状况指标

从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角度上看,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形成的过剩。本研究选择钢材价格指数和库存变动率两个指标。价格是供需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产能过剩通常会造成供大于求的情况,进而引起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下降,钢材价格指数可以综合反映钢材市场的供需状况。库存变动率是衡量库存变化程度的指标。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企业和社会中的产品可能会有大量的积压,导致行业库存增大。因此,钢材价格指数和库存量的变化率可以作为判断产能过剩的重要的辅指标。

从钢材价格指数变动来看,自2010年以来,钢材价格呈现波动下滑态势,2012年钢材价格明显回落,4季度跌至91.5的低位,之后虽然有所回升,但价格依然很低。从库存变动率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库存变动率基本上都在20%以上,2011年、2012年、2013年年末库存变动率分别为24.7%、15.8%、29.8%。此外,从存货额的变动趋势来看,基本上也是处于波动上升态势,见图3。由此可见,近几年来,钢铁行业产品库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钢铁行业发展仍很困难。

(四)投资状况指标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情况下,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出现过度增长。但在我国,由于体制性因素,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过快增长起到助推作用,已存在的过剩产能并未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抑制作用。

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艰难的外部环境,亏损严重,然而巨亏并未引发企业大规模减产。巨亏的企业集体陷入“囚徒困境”,均期待同行其他企业减产,自己增产,增加投资,扩大市场份额,出现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产能仍在持续增加的现象,特别是国有企业即使亏损也无法轻易退出市场,在经济低迷时期地方政府对其产值、税收、就业的诉求更甚,往往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对于许多民营企业,由于我国行业产能过剩监测预警机制的缺失以及自身对市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在非常态、超高速增长的市场价格诱导下,只注重眼前利益,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他们往往生产规模不大,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因此投资日趋升温。2010年、2011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503.1亿元和5160.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加6.1%和14.6%。2012年投资额逐渐减少,出现负增长,2013年增速一直在低位运行。虽然投资总额略有下降,但5060亿元的投资总额仍然很庞大,形成的新增产能势必加大当前产能过剩的压力。

二、从行业市场结构看钢铁产能过剩形成原因

(一)市场集中度与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行业中小型钢企数量过多,市场集中度严重偏低,处于一种分散竞争的格局。据有关学者研究测算,2008年中国钢铁市场的CR4和CR10分别为24.74%和42.63%,2009年和2010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3.49%和48.60%,尚未达到总产量的50%。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5.94%,前2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0.98%。而在2008年,美国和日本的钢铁市场CR4分别是74.90%、77.60%。很明显,中国钢铁市场的行业集中度严重偏低,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

事实上,对于钢铁这样以规模经济致胜的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由于可集中资源和科技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因而更具高效率。显然,我国钢铁市场集中度偏低,尚不足以构成垄断竞争型市场,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且,这种市场结构直接造成了钢铁企业“大者不强,小者不弱”的局面。各类钢铁企业都在寻求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试图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阶段,大中小钢铁企业都抓住机会扩大产能,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或需求不足的阶段,整个市场就会凸显产能过剩问题。我国钢铁行业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低已经成为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产品结构与产能过剩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内在质量差别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从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上来看,大都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特殊钢材产品比例较低,目前在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总量中,特钢产品占比约为15%―25%,其中瑞典比重最高,超过70%。德国超过30%,日本和意大利,也均超过20%。而我国的比重则不超过1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钢铁产业由于产品结构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新企业的进入壁垒,这使得大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型钢铁企业纷纷进入。

例如,在我国,低附加值的线材产品比重过高,其受基建项目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大幅下降,就会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将产生激烈竞争,展开价格战。为维持生存,企业将采取各种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这就使得产业中的企业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平均回报却又不能顺利退出该产业的非均衡状况。激烈的价格战将推动厂商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平均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钢铁行业的过度供给和产能过剩。

三、相关对策建议

我国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以及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都使得钢铁行业大量企业过度进入,产业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加剧。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是今后一段时期产业转型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推动行业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是促进钢铁市场有序竞争、提升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是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发挥大型钢企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组建跨层级、跨所有制的产权多元化特大型钢企集团,推进区域内和跨地区重组,实现区域合理布局。二是推进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组织和金融上给予支持,妥善处理好企业兼并重组后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三是政府要为兼并重组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清理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做法,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平衡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二)优化行业产品结构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通过优化工艺、缩短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品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二是支持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提高机械装备、航空航天、核电风电、高速铁路、汽车等特殊用途钢材比例。三是加强钢铁工业与下游用钢产业合作。推动钢铁工业与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能源等行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在龙头企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应用示范平台,支持钢铁企业与下游用钢行业联合开发新品种。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一是综合利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硬约束作用,约束“有形的手”,放开“无形的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钢铁行业超过产品能耗限额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三是实施钢铁行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严控新增产能,对新(扩)建钢铁项目制定产能置换方案,通过发展的办法调动地方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性,构建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加强行业监测和预警分析

对钢铁行业运行发展进行监测,构建产能过剩预警制度,有利于及时公布产业发展信息,合理引导投资行为。一是要加强对重点指标的监测与分析。要在目前相关协会的钢铁行业运行报告的基础上,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专门分析。除了产能利用率指标,还应综合考虑经营状况、供需状况、投资状况等因素,对重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二是定期分析报告,形成常态化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可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持续性研究,按季度、年度产能利用情况分析报告,作为判断行业运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供企业投资决策参考。三是考虑从国家层面构建产能利用统计制度。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建立自下而上研究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统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冯梅,陈鹏.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J].中国软科学,2013(5)

[2]陈剩勇,孙仕祺.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以1996年以来的钢铁业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3]李晓华.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6)

第4篇

【关键词】 web在线考试系统 钢铁行业 应用

前言:

以往的考试都是以笔试为主,需要人工出题、人工印刷和人工判卷,极大的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每年5000人次的考试计算,所涉及到成本约为6万元/每年。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狠抓成本是竞争之源,所以很有必要将web在线考试系统应用进来,降低成本,节能增效。

一、钢铁行业特点

据最新分析报告显示,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严峻,无论是钢铁产量还是价格都处于持续走低的状态,如2014年钢铁的生产速度明显比2013年低很多。市场竞争也很大,供大于求现象十分显著,2014年全年的钢材销售量都与上一年低很多。但钢材的出口量也明显上升,仅2014年一年,钢材出口量就达到了9378吨,比上一年增长了五十个百分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钢材价格较低有直接关系[1]。

由此可见,我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发展钢铁行业。

二、web在线考试系统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

对于web在线考试系统来说,具有较强开放性与动态性,不仅具有传统考试特征,还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并成为现代各个行业最常用的考试系统。

web在线考试系统基本有四部分构成,分别为考生界面、后台界面、逻辑处理以及数据库[2]。将web在线考试系统应用到钢铁行业中,主要是为钢铁行业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能够大大降低考试成本。

首先,对于考生界面来说,主要指考生应用的界面,在考生登录考试系统以后,可以从题库中抽取试卷,然后,web在线考试系统便会自动计时,它与传统考试一样,在规定时间内,考生可以随时修改答案。在考生确认提交试卷以后,试卷就会被存储起来,阅卷人便可阅卷。钢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很多,不仅要求考生懂得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最先理念与技术,为防止他们在考试中出现抄袭的情况,系统会给每个考生不一样的试卷,但每份试卷的内容不离其宗,覆盖面也很广,能够全面考察人才。

其次,后台界面。这部分是主考人员登录的,主要是检查考生身份信息等,同时判断试卷内容正确与否,如果发现试卷中存在错误,主考人员也可以及时修改。在web在线考试系统中,主考人员可以联系实际情况设定考试难度,如考察对象为生产工人,那么难度就要降低,若考察的是技术人员就要提升难度。此外,在后台界面也可以看到考生提交上来的试卷,并对试卷内容进行评判。钢铁企业在对人才考核完成以后,势必要检查他们的考试成绩,由于钢铁企业对人才考察较为频繁,如果依然采用笔试,将浪费大量纸张,同时也需要大量主考人员批阅试卷,而在web在线考试系统应用到钢铁行业以后,就不会出现以上情况,试卷批阅也可以在系统上自动完成,节省了人力与财力。

再者,逻辑处理。这部分主要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只有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启用,处理对象基本为考生界面与后台界面,保证两者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最后,数据库。这部分主要是存储考生信息与试卷、答案等[3]。在考试完成以后,系统会自动形成数据库,记录考试等相关内容。钢铁行业对人才的考察并不仅仅关注个人能力,还关注个人素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库体现出来,只要利用数据库输入考察对象的名称,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都会显现出来,进而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也可以起到了解人才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web在线考试系统是互联网技术的产物,被应用到各个行业与领域中。钢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多,经常需要对人才工作及技能进行考察,在应用了web在线考试系统以后,人才选拔与能力考核进行的也更加顺利,同时能够大大降低考试成本,在钢铁行业微利甚至负利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应重视web在线考试系统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王勤,赵新冬. 基于云计算的在线考试系统[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12:37-43.

第5篇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 技术效率指数 钢铁企业群 发展状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钢铁产业处于扩张加速时期,2009年前十名世界钢铁企业产量排名中,中国占第5位。但是,我国钢铁产业高能耗、生产率低下等状况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出现大而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使钢铁产业做强,发挥钢铁产业整体效率,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产业中各个钢铁企业的效率是钢铁产业做强的关键,本文依据钢铁企业效率对各钢铁企业进行企业群体划分,深入分析与研究钢铁企业的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及模型

(一)数据包络分析 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学者1978年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利用观察到的样本资料数据,对具有若干输入和输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能够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问题,因此其定义的DEA模型被称为CCR模型。利用DEA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估多投入多产出DMU有效。它通过研究生产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数据,从相对有效性角度出发,对各单元与部门进行相对效率评价,不必事先设定决策单元的具体输入输出函数,在测定若干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注重对每个决策单元进行优化,在相对有效性评价上具有广泛应用。DEA方法实质上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采用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再将各DMU与此前沿面做比较,以衡量效率。凡是处于前沿面上的DMU,DEA认为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则被认为是无效率,同时以效率前沿面之上的DMU为基准,基于一个相对的效率指标。DEA还可以判断各个DMU投入规模的适合程度,给出各DMU调整其投入产出规模的方向和程度。Farrell与CCR模型均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管制、法律和不完全竞争等原因,产出单元无法实现固定规模报酬下的效率,现实产出的效率边界是在变动规模报酬假设下形成的效率边界,形成可变规模报酬的技术效率。因此,Banken等(1984)在CCR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BCC模型,其放宽了关于固定规模报酬的限制,而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DEA分析法可分为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本文对其进行解释,使用产出导向的DEA分析,力求更为准确的计算效率。

(二)CCR模型 CCR模型从投入面分析并假设每一决策单元的生产技术为固定规模报酬,利用所有受评估的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变量的观测值,应用线性规划方法求效率值,并构建一个效率前沿边界。落在效率前沿边界上的DMU是具有效率的,其效率值是1;而在效率前沿边界之内的DMU为相对无效率,其效率值介于0与1之间。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均使用m种投入生产s种产出。某(三)BCC模型 CCR模型假设决策单元在固定规模报酬下运营,但实际上并非每个决策单元都在固定规模报酬下生产,若存在变动规模报酬,则导致在衡量技术效率时,规模效率亦混杂其中,因此必须考虑变动规模报酬。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剔除CCR模型中的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以衡量处于不同规模报酬状态下的相对效率值。BCC模型为生产可能集合建立凸性性质、无效率性质、术效率。可以根据非递增规模报酬假设下得到的技术效率值是否与变动规模报酬下的技术效率值相等来判定所评估的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变动的何种状态。如果NIRSTE VRSTE,则该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如果NIRSTE= VRSTE CRSTE,则该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如果NIRSTE= VRSTE=CRSTE,则改决策单元规模报酬不变。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为了满足BCC模型本身所具有的条件,更好地运用该模型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条件:

假设1:被评价单元数目必须不少于投入与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两倍,以避免对效率值的高估

假设2: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中国钢铁统计》、《中国钢铁工业年鉴》以及《各大钢铁企业年度报告》等,本文选择2003年至2010年钢铁企业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指标。

(三)变量定义 在用DEA方法对钢铁产业效率进行评价之前,其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对于客观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效率至关重要,它是反映钢铁产业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利用等一系列指标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体系。根据数据口径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原则,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假定钢铁企业的经济活动概念化为资产总计x1和应付职工薪酬x2二种投入、主营业务收入y1和年粗钢产量y2二种产出,满足模型成立的第一个前提假设条件,即决策单元数11>2×(2种投入+2种产出)=8。投入指标资产总计x1、应付职工薪酬x2与产出指标主营业务收入y1、年粗钢产量y2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最小为0.914>0.9,表明投入和产出指标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满足模型的假设2,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建立DEA模型,应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P2.1,在效率测算中采用产出导向模式,对我国11家重点钢铁企业进行了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测算,本文以2010年各大重点钢铁企业的数据为例,测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二)技术效率分析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P2.1,对我国11家重点钢铁企业进行分析,分析既定产出下11家重点钢铁企业的技术效率指标如表(3)所示,分析其投入产出的有效性,从有效性的角度对我国钢铁企业进行集群划分,清晰的预测出到我国钢铁企业整体的发展走势,如图(1)所示。并对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发展状况存在差距的原因和改进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表(3)和表(4)可知,全国11家重点钢铁企业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883,技术无效成分为11.7%,表明我国钢铁企业发展潜力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根据表(3)技术效率标准值可以将钢铁企业划分成5个层次,如表(5)所示。第一层次钢铁企业群特征为技术效率范围值控制在[0.95,1],这类钢铁企业具体发展特征是投入产出基本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取得了给定技术条件下的最大产出。如果某企业技术效率为1,则表明该企业在目前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取得了最大的产出,属于有效钢铁企业群。第二层次钢铁企业群特征为技术效率范围值控制在[0.9,0.95],这类钢铁企业发展特征是技术无效成分小于5%,其投入产出很接近生产前沿面,效率很接近第一层次的钢铁企业群,属于次有效钢铁企业群。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等属于技术有效性缺失越来越严重的钢铁企业群,特别是第五层次的钢铁企业群,其技术效率已经小于0.8,其技术无效成分已经高达20%左右,属于该企业群的钢铁企业在给定技术条件和投入下,达到最可能产出上的差距比较大。以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为例具体分析,得出2009年属于第一层有效钢铁企业群的企业有宝钢、鞍钢、沙钢、河钢、武钢、安阳6家钢铁企业,占所研究钢铁企业总体的54%,即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均达到其生产前沿面上,在各自给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均达到了其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范围值[0.8,0.85]的企业有首钢1家,占所研究钢铁企业总体的9%,而技术效率范围值处于小于0.8的钢铁企业有山钢、马钢、华菱、包钢4家钢铁企业,占所研究钢铁企业总体的37%,这四家钢铁企业在本年度其技术无效成分高达20%左右,在给定技术条件和投入下,均未达到其最大的产出,企业生产效率处于低迷的状态。2010年属于第一层次有效钢铁企业群的企业从2009年的6家降至本年度的河钢、鞍钢、武钢、安阳4家钢铁企业,技术有效企业比例由原来的54%降至占36%,降幅高达18%,说明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发展能力出现下滑趋势,原来技术有效企业在2010年内部生产出现问题,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无法达到其最大的产出。在所研究重点钢铁企业群中,2010年我国只有四家钢铁企业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实现其最大的产出,其他钢铁企业均处于效率低下甚至是技术无效的生产状态,数据表明这一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宝钢和沙钢两家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宝钢的技术效率由1降至0.919,沙钢的技术效率则由1降至0.793,降低幅度高达20.7%,沙钢的发展直接从一家技术有效的企业降至技术无效,其生产效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和投入下,有20.7%的投入未能够转化为产出,与最大产出可能性的差距扩大值20.7%。两家企业的效率下降足以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整体的技术效率。

四、结论

本文分析发现,从8年来宝钢、鞍钢、安阳三家钢铁企业属于有效钢铁企业群,其发展处于平稳状态,而沙钢、河钢、武钢三家钢铁企业处于次有效钢铁企业群;其发展状态与有效群对比存在较小的差距,但是需要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加大投入,从管理等才可以进入有效钢铁企业群;山钢处于三级钢铁企业群、首钢处于四级钢铁企业群,而马钢、华菱、包钢三家钢厂长期处于无效钢铁企业群中,这说明其企业发展多方面均呈现出了落后状态,因此要提升其企业发展效率,必须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对企业诸多方面加以改进。本文测算出的11家钢铁企业的技术效率为解决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劳动生产率低、产能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提供了定量依据和科学路径。依据测算结果和新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各大钢铁企业应进一步注重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注重要素投入的充分利用;提高产业集中度,获取规模收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培育及其推广研究”(项目编号:12YJC6301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夏绍模、张宗益、杨俊:《中国钢铁主营上市公司规模效率分析及其启示》,《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4]刘彦平、刘玉海:《中国钢铁产业动态生产效率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5]梁杰、李岩、蒋亚明:《基于DEA模型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财会通讯》2010年第5期。

[6]夏绍模等:《基于导向DEA模型多阶段求解方法对我国钢铁主营上市公司效率测定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07年第3期。

[7]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行业分析报告2005钢铁工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

[9]《中国钢铁企业年度报告摘要》 .cn。

[10]《中国钢铁工业运行监测报告》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第6篇

一、唐山钢铁行业的重要性

唐山是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而钢铁业是重中之重的优势行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左右着唐山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从某种程度上说,钢铁行业是整个唐山经济的命脉,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唐山钢铁凭着行业升级和整合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产能急剧扩张,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唐山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无论对河北省,还是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唐山钢铁行业发展劣势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唐山钢铁企业数量过多但多数规模偏小,因此效率低下。唐山钢铁多是民营中小企业,分布分散,都各自为政,互相分隔又相互竞争,难以统一规划进行产业布局配套,更谈不上打造唐山钢铁产业生态链条。其次,钢铁业科技创新投入比重低。据统计,2008年唐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6%,低于国内同类经济规模城市1至2个百分点。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增加值的2%,低于全国、全省0.6和0.3个百分点;全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的数量仅为国内同类经济规模城市的50%;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再次,唐山地区的中小钢铁企业,主要生产附加值较低和工艺流程比较短的螺纹钢和线材产品,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少。基于以上因素,唐山钢铁行业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生存和发展着,给环境带来了威胁。几次重度环境污染城市的公布,唐山都没能逃脱。

因此,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行业链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方针,把建设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高新技术、环保行业等7个主导行业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钢铁行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即“三高”问题,靠调方式、转结构提高效益。

三、唐山钢铁行业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现状

(一)构建规范性文件体系,从理论上指导科学发展

2008年6月全国率先出台《唐山市科学发展指标体系》,2008年7月制定《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战略规划》,2008年9月制定河北第一个工业园区行业准入标准—《曹妃甸工业园区主导行业准入标准》。2008年10月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政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措施。同时,市政府相继组织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行业链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组织召开了“唐山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大会”,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二)钢铁行业逐步优化升级

唐山以壮士断腕般的气魄,持续三年开展节能减排攻坚行动。仅钢铁行业,三年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都在千万吨以上,全市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大幅度下降。而且唐山市人民政府已制订了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2011年淘汰高炉4座,涉及炼铁产能163万吨;转炉28座,涉及提钢产能1032万吨。在全行业大力推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企业装备水平,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

(三)打造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实施创新研发平台培育计划,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研发、合作、服务和行业化平台。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43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引进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6家,引进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技术成果150项;重点推进高新技术行业化项目100多项。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推进“院士联谊”、“假日博士”等引智工作,引进8000名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

四、唐山钢铁行业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策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源动力,是贯穿行业生命周期的根本因素,也是提升企业国际间竞争力的主要工具。唐山作为中国钢铁第一产能大市,在向产能强市的转化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提高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唐山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在提高企业短期利润上效果不明显,只停留在引进和效仿国外的设备,不能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达到合作方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出台相关的有利于企业科技研发的信贷政策,鼓励钢铁企业搞自主研发,加大钢铁企业的科研投入,保证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唐山钢铁行业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是唐山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加大钢铁工业重组力度,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经验表明,钢铁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一体化经营。唐山发展钢铁行业也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可以通过集团生产设备大型化及其集团成员企业规模的扩大来增加钢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应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搞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唐山的中小钢铁企业多以粗放型的产钢模式生产,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差等特点,属于落后产能,要借助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总之,通过鼓励钢铁企业自主创新,搞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钢铁工业重组力度,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唐山转变钢铁行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唐山这座钢铁城市,将走的更快,走的更稳。

参考文献:

[1]国研网.钢铁行业2011-2012年度分析报告[EB/OL].2013.

第7篇

关键词:全程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中国制造2025”

引言

传统的供应链过程中,钢铁企业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对本企业生产制造一系列环节都有用的详细信息,这对产品的营销和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全程供应链的各合作企业间应该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消除全程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利用及时有效的数据对产品和市场的供需做出正确的决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交易行为的形成,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也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基于全程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管理可以帮助钢铁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方式向互联网时代的经营方式转变。

1、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钢铁行业中产品种类和型号众多,但所有类型的产品的研发、试点生产、大规模制造、到销售配送都需要对市场需求的详细分析报告和全体供应商的积极配合才能高效、高质满足市场需求。而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各自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一部分客户要求,有可能是满足特殊用途的特殊产品,就导致产品的研发到推出到退出市场的周期是一次性且无法重复利用的。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国家大力倡导钢铁行业的改革与升级,这对传统钢铁行业产生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一般的钢铁企业都将精力集中在向统一的大市场推销标准化产品,很难实践真正的市场,很难真正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低成本已经不是当今钢铁市场的唯一标准,在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客户的需求的情况下生产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只会加大产能过剩,而不能满足市场的真实需要,而且不利于建立客户忠诚度,使得客户流动性大。钢铁企业的传统市场营销是面向统一的钢铁市场进行的营销活动,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不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服务质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市场需求的挖掘和产品销售要以“客户为中心”,重视细分市场,适应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全程供应链市场管理运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手段,从市场管理思想、流程到具体实现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创新与生产不应全部分离,创新与生产分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研究部门不断专业化和层次化,且受到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技术制约。这使得研究部门划分成不同的职能专业,同时使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等后续活动严重脱节,研究、生产、销售等部门和客户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不能建立持续创新机制,所以要注重突破性创新,加强持续性创新。

2、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钢铁企业管理

2.1需求挖掘与市场营销

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技术下的需求挖掘的目标就是要能真正做到直接把握客户真实的需求,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些需求。这对产生销售机会直到最终销售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商技术的销售管理改变了传统销售管理的推销方式,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销售管理流程,以现代化的电商技术手段作为支撑,能够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其主要流程是销售部门发现销售机会,通过客户选择窗系统来进行报价、合同、订单、收款等管理。此流程通过电子商务交换平台、客户信息库、销售功能产品、智能分析工具等进行技术支持。全程供应链销售管理流程在电商技术的支持下,保证了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这主要体现在客户选择窗、在线销售、电话销售等多种形式的协同销售,电子订单的快速处理等。

2.2产品研发

全程供应链中的新产品研发业务统筹包括产品概念形成、产品规划、研究开发、测试验证、市场导入,之后进入产品市场拓展与产品服务阶段。支持业务运营的主要包括协同研发电子商务管理系统、研发项目财务管理系统、研发人员管理系统以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这几个系统一起构成了对企业研发业务的管理支撑系统。在产品研发的业务和管理支撑层面上需要进行诸如产品策略与协同策略的确定、研发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电子商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研发体系的决策层。从而构成了基于全程供应链的电子商务产品研发体系,从流程、决策、组织、绩效考核、激励、项目管理、价值链、研发平台等多个层次和角度对产品研发过程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2.3生产制造与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下的全程供应链协同计划是在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下,同步协同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到客户的生产和运作规划和计划排程。与客户协同的需求计划,使预测更为一致和准确,协同需求计划通过建立多维度的分析和预测模型以及和客户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全程供应链统一的需求预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的协同,钢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支撑下进行,从而使有效的信息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传递和沟通,从而实现预测协同、库存协同、产能协同、运输计划等多种协同。供应链协同计划可以明显缩短交货提前期,在协同生产模式下快速响应。

3、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钢铁企业信息化

钢铁企业应遵循“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方针,从企业的需求挖掘和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四大模块入手,全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支持,使钢铁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步入全程供应链模式下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3.1钢铁企业信息化体系架构

由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和信息安全服务提供总体支持。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的前端为Web前置、Web应用服务、移动应用服务三个方面,而包含高速缓存和多协议适配消息队列的中间层则成为了连接前端和应用服务集群的通道。应用服务集群主要包括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四大方面,而这四大方面的技术支持为文件存储、数据仓库、大数据分析。除此之外,实时监控系统保障了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包括Web服务监控、应用监控、虚拟机监控、数据层监控、网络层监控。

3.2市场营销模块的体系架构

在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营销管理以竞争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销售计划为决策基础执行营销信息管理、营销人员管理、产品盈利管理三大管理职能。在管理职能的控制下,从市场分析开始,按照市场推广、机会捕捉、合同签订、订单确认、产品交付、客户服务等流程,最终将市场营销深入渗透至客户群。而市场营销体系主要分为市场管理、销售管理、客户管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前后连接形成闭环,三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客户信息库、电子商务交互平台、职能分析工具、功能产品的技术支持。

3.3产品研发模块的体系架构

基于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协同研发体系组成结构主要包括产品规则、零部件及供应商管理、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可视化、流程管理、生命周期支持、制造规则、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这八个部分。其中,研发平台的协同层次是按照产品概念形成、产品规划、设计开发、测试验证、市场导入、市场拓展与推广的流程展开的。而协同的交互对象涉及到了全程供应链中的各部分人员包括供应商、客户、内部和外包员工、合作企业等。通过这些交互对象的实时沟通合作,保证了产品研发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4生产制造模块的体系架构

钢铁企业的研发部门将协同研发生成的产品研发报告书交由钢铁企业高管审核通过后,将转交给制造部门进行生成制造。其中,生成制造的决策层需要根据产品研发报告书制定出全程供应链协同生产规划,而管理层则负责依照全程供应链协同生产规划进行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经营层在管理层的领导下,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按流程以此制定出需求计划、供应链计划、制造计划、外包计划、运输计划、采购计划。并将采购计划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按照钢铁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需采购的物料,生产部门将供应商提供的物料进行储存,经过设备维护等前期工作后正式开始生产加工、产品装配、产品存储等流程,最终将产成品销售给顾客。

3.5物流配送模块的体系架构

物流配送是体现企业良好的服务质量的首要标准,物流协同模块包括全程供应链库存跟踪、安全库存警示、质保书查询、出厂资源查询与下载。决策层包括业务模式、物流策略、业务计划、品牌文化。以此为基础实施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其保证了物流配送流程的正常进行,电商技术使得物流信息能够实现不间断的更新,使得企业、客户、相关供应商能够实时监控物流的去向并及时纠正存在的偏差,并根据物流进度调整整体生产计划,实现期中控制,提高企业的整体销量。以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为依托的物流配送流程主要有接收订单、进行采购、仓储保管、加工养护、分拣包装、进行配送、配送服务。

4、结语

本文阐述了全程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服务技术在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随着钢铁企业市场细分不断深入和客户需求逐步多元,使得钢铁企业由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信息化智能制造势在必行,而电子商务技术作为实现信息化最有效和最通用的手段,更应该被钢铁企业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大规模定制是钢铁企业再创竞争优势的重要生产方式。而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前提便是将全程供应链渗透到钢铁企业的各个模块。

参考文献:

[1]郑忠,黄世鹏,龙建宇,高小强.钢铁智能制造背景下物质流和能量流协同方法[J].工程科学学报,2017,(01):115-124.

[2]朱艳新,彭永芳.供应链视角下钢铁流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J].经济问题探索,2013,(05):151-155.

[3]谢刚,王圆圆.武汉地区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电子商务,2011,(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