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5:10:28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保险学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保险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保险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的保险专业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保险学的动力不强,课堂上保险学教学效果不佳,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等,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意在探讨人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2]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摘要】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保险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保险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的保险专业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保险学的动力不强,课堂上保险学教学效果不佳,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等,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意在探讨人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成为异军突起的经济支撑点。保险行业需要大批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秀的人才既是保证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重要支柱。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就是支持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重要学府和机构。为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相继有数十所高校逐步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专门从事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奋斗,我国财经类高等学府对保险学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长足的进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某些高校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的教育点。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保险学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口径相对狭窄、针对性不强等。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保险人才;保险学教学
一、前言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不断增加,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达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0770.08亿元,同比增长9.51%,健康险原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与此同时,我国保险市场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2016年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互联网保险成立,2017年健康险中首份百万医疗保险开始问世,近几年重疾险不断升级,分组赔付、轻症、中症、多次赔付开始出现;产险中,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不断升级,保险责任不断扩大,责任保险品种不断丰富。服务方面,车险线上小额直赔,年检代办、线上报价;寿险中线上保全,线上保单查询等陆续出现。当前保险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应用型高校保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保险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保险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保险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不足当前虽然我国保险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保险行业整体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不高,导致一直以来保险销售误导情况较为严重,人们对保险仍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我国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在高校中学生普遍对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保险行业也存在着一些看法,使其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注意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这大大影响了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应用性不强当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开展的较少;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普遍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过多地集中在概念、原则、原理、保险种类的阐述上,对保险实务知识的介绍不够,教学中很少涉及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客户服务等方面[1]。究其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相关保险学教材的实用性不强,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使得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保险学课堂教学中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带领学生学习相关保险概念、原理及种类,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相关保险概念原理能做出很好的解释[2]。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当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高校保险学教学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保险行业的职业类别及职业前景;培养学生正确的保险理念,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教材的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利用当前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条款内容、核保核赔政策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以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让学生及时了解保险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以上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开设实验课程,利用保险相关教学软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开设相应实验课程,利用相关保险模拟实训软件、互联网保险平台,让学生了解保险公司的组织构架,熟悉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设置和职责,让学生系统学习人寿保险及财产保险公司承保核保保全及理赔等核心业务;利用保险师等相关保险经纪公司平台以及保险计划书制作软件,让学生熟悉当前寿险公司的最新产品,学会通过条款解析、产品对比分析,进行保险计划书的制作,进而学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个人保险保障以及家庭保险保障规划的设计。3.增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保险主体公司以及经纪公司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和保险讲师开展专题讲座和保险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接受专业的岗位职能及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手段,通过激发、鼓励以及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一方面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综合项目设计、保险计划书制作、产品解析报告等方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当前时期,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对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达到就业的实践标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保险专业如何结合自身定位,培养出毕业即就业的保险专业人才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事情。保险专业教育“职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地培养工作能力,没有实践的保险理论就是空话。让学生多些实践多些行动,学生才能学到真东西,对学生才有用处。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虽然在实践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革,但仍然存在不足,包括实践保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学习内容较为单一、研究不够深入、创业教育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上手操作能力弱、对行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通过对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以深化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保险行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开设保险专业的院校较少,关于保险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借鉴经验较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保险专业的建设还不太成熟,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二是保险专业老师缺乏,大多是由金融类的老师兼任,对保险的研究并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三是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资源课时分配也相对较少,学生没有系统的时间全职投入实习,掌握全方位的工作经验;四是对将来的就业方面不明确,学生没有渠道了解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五是经费投入不足,学生的前沿创新想法无法通过创业得到实施,会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对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探索。
基于“政产学研创”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一)校内设置实训基地,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我校大力支持学生的实践教育,设立了商科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初尚保险工作室已加入学校的众创空间,该项目既有校外的指导老师,又有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及保险专业师生的每日运营。郑州商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初尚保险工作室,作为保险专业与中国人保健康校企合作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保险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充分践行“政产学研创”融合培养进行了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保险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专业的人才。中国人保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工作室在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积极开展相应的保险业务,学习期间已取得了丰硕的业绩成果。保险学专业教师全程高度参与,校外实习实践单位对本团队进行经营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学生就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及保险产品说明等方面的指导。注重实践比赛,专门设立了竞赛支持方案,促进大学生的竞赛,根据比赛规格和获奖等级给学生发放竞赛奖励,通过实践类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校外全职实习,在低成本试错中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在校外全职实习,区别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实习中接触的工作任务越多,越能对职场有清晰地了解,真实上手操作的实习经历,能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和潜质。实习经历在寻找工作时是人力资源最看重的能力点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自己个人能力最快的一种方式。在实习中不断地体验工作、与工作磨合,最终确认自己毕业后的求职方向探索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通过实习提前试错,以防毕业后频繁跳槽。在实习中提前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感受工作氛围,再决定是否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毕业后降低换工作的概率。有针对性的实习可以提前感受下专业对口的职业,提前了解目标职业所需的技能,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实习期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不喜欢这份工作,可以直接走人,降低毕业后跳槽的成本。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或者知识,在求职时从众多求职者中胜出,在大学期间能有机会尝试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尝试各类专业公司,减少就业时纠结职业选择问题。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专业对口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时征询保险企业的要求,做到课程与就业目标挂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结束后学生可自愿选择去合作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寻找其他企业就业机会。订单班课程主要培养保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设置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组织与营运,使学生了解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内容、职能部门设置、组织架构与营运管理的基本模式。二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做到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个性心理、娴熟的职业能力。三是展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训练保险产品解说技能,掌握产品解说要点、原则、步骤、注意事项;进行保险投保实务练习,模拟保险投保操作流程、新契约保单作业流程、保险合同单证填制训练。四是团队建设技能训,甄选技能训练;会报管理技能训练;晨会经营技能训练。五是业务操作技能训练,承保业务操作技能训练;理赔业务操作技能训练。六是售后服务技能训练,包括保单管理技能训练;理赔服务技能训练;保全业务服务技能训练;其他售后服务技巧训练。
(四)共建师资,提升教学理念与方式
目前高校普遍的教育模式大多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师本身没有企业实际经历,很难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保险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实现零距离教学,可以聘请校企合作保险公司优秀的员工,作为校外兼职讲师,壮大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资源特色,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一起携手共建同进步。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在专业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和企业的成本,打造双赢模式。通过开展校企之间师资共享及培训等方式,引领保险专业教师结合实践内容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转型,整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经营特色,取长补短,增强校企互动,推进学校教师和公司培训部的交流合作,营造更好的授课条件。
(五)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提升学生创造力
一、引言
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巨大的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大羁绊。为适应保险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几乎所有的财经类院校及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展了保险学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有的院校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下设保险学方向,也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独立的保险学专业,个别实力较强的院校甚至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培养层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而言,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还非常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最为突出,这一方面导致许多保险专业毕业生难以在保险行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导致众多保险机构急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本文基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保险学科教学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创新路径,以期对我国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有所裨益。
二、当前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由于受主观和客观上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社会各界普遍缺乏保险常识,保险学也因此而成为“冷门”专业。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及部分保险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保险业的整体形象欠佳,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存在偏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将保险视为“骗子”而难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接受。此外,尤其对寿险而言,由于寿险公司通常需要庞大的营销队伍,所以普通民众接触最多的就是保险推销员,于是很容易将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在保险推销上。对保险学科的认知偏差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兴趣,这给教学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高水平师资匮乏
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说来,一个优秀的保险专业课教师应具备探索和创新、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及必要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养。[1]然而,目前高校在师资招聘中普遍重视高学历而忽视了基本的素养要求,况且目前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多专业教师都并不具有保险专业的教育背景,尽管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对保险学科的发展规律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保险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都没有行业经验,这也导致当前难以有效开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落后
保险学是一门多触角的边缘性学科,既带有极强的理论性,又体现出极强的实务操作性。因此,保险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密切结合实际,提高实务操作能力,[2]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普通高校虽然也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普遍的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的讲授并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学生仅仅处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当前的教学培养工作缺乏效率。
(四)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保险学科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该学科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但相比其他老牌学科而言,保险学科的力量通常较为薄弱,在普通高校有限的资源争夺战中保险学科通常缺少话语权,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投入上保险学科通常都处在弱势地位,许多普通院校对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实训、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此外,相当多学校的保险实践教学相关软件也已经过时,不可能真实的去模拟最新理念下保险实践教学的种种环节,甚至会给学生们造成一些误导。[3]
三、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创新路径
针对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要搞好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必须对保险学科的专业背景进行详细的解读,让学生充分了解保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握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展示保险业及保险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还需要认真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念,保险专业毕业生并非只能从事保险推销工作,实际上保险公司众多内勤部门如承保、理赔和风险控制部门等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随着行业不断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将来保险业的竞争将更多的体现为技术和服务的竞争,这就为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根据保险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当前可以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的互动关系来优化保险教育师资。通过构建和完善实务界与学术界的互动交流机制,如开展课题合作、挂职实践或安排现任教师参加保险公司的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保险学科的教学,可以采取诸如案例教学、pbl教学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主要是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迫使学生面对现实思考和决策,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2]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的实质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以具有争议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得到解决方案,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4]项目教学法则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形成各种技能,综合素质得到全方面提高。[5]
(四)加大对保险学科的资源投入
一、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保险的特质上来讲,保险学专业应该属于比较务实的专业,因此,保险学教育应该与各种保险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的保险学专业教学也挖掘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内容仍然空洞,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多所财经类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关于保险学的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晚,又受传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影响,民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淡薄,这些教材大部分仍以理论说教为主,内容中的传统理论存在雷同的现象。反之,学生最需要了解的,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保险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如养老、医疗、教育、工程保险等。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部分教师也在课堂中与时俱进地引进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案例教学,然而由于核心的东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整个教学模式仍以应对考试而设置,所以,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保险学中的重点知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保险业务内容杂、强度大、梯次多、节奏快、连续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资深保险人的悉心指导才能熟练地掌握业务。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我国财经类高校内担任保险学专业的教师严重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保险实务方面较为欠缺,以至于难以对学生进行教导。
(四)学校对保险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保险的本科教育曾经与金融专业合并,多所高校将保险学专业并在金融学专业里。我国的财经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因此,财经类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设置保险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时,更应该重视保险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某些金融类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会计知识也不甚了解。总体来说,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交互式保险教育模式财经类高校应在保险学专业教育中开展横纵向相结合的交互式培养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保险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因此,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合格的保险人才,保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敏锐的创新能力。首先,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应该拓宽教育视角,这就要求在开展保险学专业教育时,应该引导保险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都要博采众长,吸收其中的精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避免被未来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除了纵向的交互式教育培养方式外,横向交互式培养也十分重要。例如,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保险学教育应拓宽教育口径,实施在经济学口径范畴内跨学科教育的交互式培养。也就是说,在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开设金融实务教程,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国际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金融与保险、保险投资与理则、保险会计与审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电子商务与营销等方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现自我提升。
另外,财经类高校也可以成立保险专业的探讨会,定期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与从事保险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与保险行业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建设更多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保险学专业的学生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如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是不错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贯穿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到运营保险行业的诀窍,做到灵活运用。笔者建议,实习基地应该尽量丰富实践内容,如模拟最新险种的理赔、承保等方面的知识。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保险学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①建议财经类高校定期邀请保险行业的资深人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讲授一些新鲜的保险专业的知识与行业的现状。保险人已经在行业内打拼多年,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带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行业体验。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院长郝演苏教授,从1983 年起在高校从事保险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经在香港从事保险管理工作三年,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保险与风险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笔者建议,我国财经类高校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使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教育更鲜活。②建议财经类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从事保险学的教师定期到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人业务,摸索保险行业真实的工作体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才会更灵活,避免一味枯燥地照本宣科。
(四)提高对保险学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纵观我国保险业20 年的发展,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险学教育,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民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财经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保险普及教育的天然优势,保险学专业教育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在扶持专业教育上,财经类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全面抓好保险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