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06:43:21
序论:在您撰写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球上能够脱离自然界这种往复循环的似乎只有人类――居于食物金字塔顶端的动物。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长河中动物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同时人类的出现又是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因为生物进化历程本身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起初只有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异,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人类从动物界脱胎出来。尽管人类已经成为地球上的主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和世界,但是,人还要长期与动物共存下去。
现代人类在享受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空洞、水体的污染和土地的沙漠化。更严重的是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种群的自然调节机制已经不完善或彻底丧失。人类的过渡开发利用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和灭绝,大批动植物面临着生存危机,人类活动导致动物灭绝是人与动物关系史中触目惊心的篇章。有识之士指出这场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动物的生存要求的条件相似。
如果人类不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人类的灭绝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类的灭绝并不意味着生物世界的终结。著名古生物学家D. V. 阿格尔教授甚至预言,在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中,啮齿类动物将是优势的动物种类。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环境保护的热潮正在兴起,人们开始审查自我行为,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可喜的是,人们开始用法律和条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反映在1991年开放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上。像人类的先祖一样, 现代人类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环境的挑战。人与动物的关系将又一次发生飞跃的质变。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化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其实,人们对动物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人们对身边的、周围的、还有那些遥远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可以从动物园里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视机前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忠实观众、广告中随处可见的动物形象中得到证实。然而,动物成员众多、无处不在。即使是专门研究动物的人士,对动物的所知也是有限的。普通读者更是限于活动空间、活动时间的限制,由于观察手段、观察方法、参考资料的欠缺,不可能了解许多动物学知识。例如一些简单的动物学问题:它们叫什么?它们在哪里?它们吃什么?即使是这样一些常识性问题,也不是容易解答的。对此《文明》杂志担当起普及科学知识的重任,为读者提供了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科普文章。
《文明》杂志自2001年创刊以来,除了追溯人类文明的源流、介绍世界的文化习俗之外,还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动物。《文明》杂志将弘扬文明,传播知识为己任,在办刊中坚持介绍动物学知识,揭示人与动物的关系,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暴露野生动物保护中的问题,提倡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世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提出了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激励读者了解世界、认识自然,意义重大。在蹒跚学步中,《文明》走过了五年,我希望《文明》保持一贯的风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知识,为中国的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群结队的大火烈鸟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湖边,声势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夜暮下的它们,火红的外衣上被镀了一层金黄。
《燃烧的火烈鸟》
撰文/李湘涛 摄影/夏富祥 吴常云
2006.7
专题介绍:
第一次见到大火烈鸟,我就被极大地震惊了。这种喜欢扎堆生活的大鸟,往往成千上万只甚至多达10万只聚集在一起。从高空看,遍地通红,绵延好几公里,就像一块巨大的红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腾的红色波涛……
朱性情温顺,再加上优雅的外形和飞翔姿态,轻易就获得了“诗人”称号。
《拯救大鸟朱 》
撰文/丁长青 摄影/奚志农 祁云 丁长青
2003.1
专题介绍:
在亚洲的东部,生活着一种名叫朱 的大鸟,传说它能给人们带来福音。它体态优美、气质温雅、羽毛清丽,但它生性害羞而脆弱,面对灭顶之灾却无能为力,那么人们为朱开展的空前拯救行动能否弥补人类对自然界的伤害呢?
虽然名称里有“鸡”字,但是作为世界上珍贵的鸟类,藏马鸡自有一番高贵的气质。
《高原藏马鸡》
撰文/吴秀山 摄影/红杏 吴秀山
2005.9
专题介绍:
为探索藏马鸡这一珍贵的物种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奔赴它们的原产地,开始了艰难的引种、饲养和繁殖等工作。在科研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不禁陷入深深自责: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着它们或它们的子孙重回,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形态优雅的黄嘴白鹭,因为它美丽的外衣而遭到大量捕杀……
《白衣绅士―海驴岛上的黄嘴白鹭》
撰文/张学武 赵一龙 马得东
摄影/张学武 赵一龙
2004.3
专题介绍:
由于黄嘴白鹭的羽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加上它们喜欢群居生活,因此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捉,导致数量锐减,现在几乎陷入灭绝的境地……
在野化训练的过程中,东北虎繁殖能力也能得到增强,现在老虎“拿下”一只黄牛前后不过半分钟的时间,王者之风在奔跑中显露无遗。
《王者何时归来?》
撰文/王远昌 王敏 吕晶 摄影/王福春 王远昌
2004.9
专题介绍:
由于滥杀和生态恶化,20世纪中期,具有300万年历史的古老物种东北虎已到灭绝的边缘。跨世纪拯救东北虎的宏伟工程历尽艰难。1986年以来,摄影师深入“虎穴”,亲身见证了“虎威”重振的全部过程,捕捉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夜幕中的雕双目炯炯有神,它的翼展达两米,如果有谁侵犯了它的领地,它会悄无声息地发动致命一击。《雕―夜幕下的幽灵杀手》
撰文、摄影/王永军
2006.5
专题介绍:
这是一种凶狠异常的大型猛禽,一种令许多小动物闻风丧胆的神秘掠食动物。它会在无声无息中对敌人甚至人类,发动致命一击。然而事实上,我们几乎很难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环尾狐猴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但却是较为低等的种类,被称为原猴类。与高等的灵长类相比较,它们的面部更像狐狸,而与人类相去较远。
《崇拜太阳的“幽灵”―环尾狐猴的隐秘世界》
撰文/李湘涛 张斌 摄影/张词祖 李湘涛
2004.7
专题介绍:
环尾狐猴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特有物种,目前由于人类的原因已经濒临灭绝。不过漂亮与温顺的外表正在挽救它们的命运,人类通过饲养繁殖,使这些习惯于向太阳祈祷的“幽灵”的数量得到增长。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蝙蝠们的猎食种类也在变化。因此一些种类的蝙蝠已可以在夜晚捉鱼。
《发现食鱼蝙蝠》
2004.2
撰文、供图/张树义
专题介绍:
全世界大约有1000种蝙蝠,中国有100多种,北京有近20种。吸引我前去房山拍摄大足鼠耳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食鱼蝙蝠。
眼镜蛇在遇到危险时会将颈部立起并侧展开来,它们不但能够用毒牙咬人,而且还会喷射毒液,但是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这样凶巴巴的行为只是出于自卫。
《蛇的行动密码》
撰文、摄影/肖诗白
2006.9
专题介绍:
传说它在伊甸园引诱人类吃下了禁果,冷血、神秘、危险、神出鬼没,如同幽灵一般游走,甚至胆敢杀死地球上的王者―人类,这就是蛇。
竹直锥象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笔者曾看到有小孩子捉到后用细竹棍从尾部刺入拿着玩耍。这是一对正在交尾的竹直锥象。
《披头士的精彩世界》
撰文、摄影/买国庆
2003.2
专题介绍:
威猛的虎甲与步甲,“含金量”颇高的金龟子,为非作歹的天牛,令人遐想的萤火虫,轻功了得的“草上飞”叩头虫,热爱“自由搏击”的锹甲……构成了一个精彩奇妙的甲虫世界。
马达加斯加曼蛙又称马加彩蛙,这是曼蛙属中色彩最艳丽的一种,因而经常被误认为是箭毒蛙,其实它并没有毒。由于色彩华丽,它们遭到了大规模的捕捉,已被列入濒危动物。
《奇异的蛙家族》
撰文、摄影/乔轶伦
2006.4
专题介绍:
惊蛰的春雷刚刚掠过乡间的池塘,久违了的蛙鸣声便开始在田野中唱响。对于深居都市的人们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对于青蛙的美好记忆。那么,一个更加鲜为人知的蛙类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
差不多同一时间出世的小螳螂你推我挤,互不相让,好不热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来到世间仅半个小时。
《杀手螳螂》
撰文/张瑜 摄影/张瑜 唐志远 张仁琴
2006.1
关键词: 伙伴教学 兴趣组合 合作精神 创新思维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极为重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结构高速改革的阶段,每一位教师也都在努力探寻、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利于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的、更利于学生发展的、合理的教学空间形态。就这样,伙伴教学以它独有的魅力走入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伙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语言表达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并促使其学业成绩逐步提高。其显著特点是建立在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的基础上,使伙伴之间处于耐心、宽容,以及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这种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合作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课堂中的伙伴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
1.训练策划: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分解成不同的问题,供学生学习讨论。并就本地区的特点,有目的地提出了调查方案。
2.伙伴结合:破除以往利于课堂顺利进行的前后桌合作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学习素质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选出1名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以及动物和仿生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
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要求:每组可选取2―3个问题进行讨论,时间20分钟。
(一)伙伴讨论。教师将权利下放,由小组长合理分配组内学习任务,阅读课本内容,结合课前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在20分钟的讨论活动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发言,献言献策,并且能够把讨论结果作有条理的整理记录,部分还把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也记录了下来。比如:有些学生提到什么是冷光?冷光和日光对比有何优点。有些学生想知道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等等。
(二)伙伴竞赛。在20分钟讨论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伙伴竞赛的形式进行全班交流。由于讨论活动前的准备以及讨论过程中条理性的记录,在交流中,学生更是大胆、主动地发言,各陈观点,使我们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讨论中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在口枪舌剑战中解决了不少,本课的教学活动在跌宕中落下了帷幕。学生大有“有言意未尽”之意。我则“乘胜追击”、“结风使力”布置了课后调查活动。
1.食用动物的营养价值。
2.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3.动物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4.在你一天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动物与你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5.甘肃省优势动物养殖业。
6.观赏动物。
要求:以伙伴组合为单位,任选一题进行调查,广收资料,精选信息,一周后写出一份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三、课后反思
平行6个班的教学活动结束了,我总结这种伙伴同学的合作学习模式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脑中动脉狭窄;他汀药物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26-02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已经被广泛认可为痴呆早期的预警,早期识别及干预十分重要。多源性、异质性及多基因、多靶点参是其重要特征。目前致病机理仍不明确。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已被一些学者所认可[1],但与颅内动脉的相关性的研究却不多。我院就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并就他汀类药物能否预防早期痴呆,改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来我院自 2009年 10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644例,男性254例,女性390例,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为64±7岁。排除有严重内科器质性病变、老年性痴呆及脑卒中、脑部肿瘤、外伤、手术等脑病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筛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情况,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将mci未合并mc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吡拉西坦加快脑代谢,尼莫地平保护神经,并控制高血压、糠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组及患者mci合并mcas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20mg治疗,每晚口服一次,持续24周,半年后复查tcd,并评定mmse及cdr量表以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并进行实验室检查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颅内血管血流情况以筛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情况,并进行狭窄程度分级后判定狭窄程度进展与减轻。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2]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结果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可知,mci组和非mc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大脑中动脉狭窄、糖尿病史、收缩压、tg、ldl、hdl、mmse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筛选,检出mci患者162例。检出mcas患者128例,其中,有46人患有mci。mcas与mci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mca狭窄程度与mci之间的关系见表1-2。
3讨论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以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表达能力、视空间结构功能、注意力及执行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记忆力受损表现最常见,本研究入组的mci患者中,多数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远期记忆尚存。经筛查发现,有162例患mci,合并mcas者46例发病率为35.9%,相对于无mcas患者的mci发病率22.5%明显增高,且随着mca狭窄程度的加大,mci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增加mci的发病的可能性,并易使其向痴呆发展。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mci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脑白质病变、无症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抑郁等潜在的危险因素等有关。
有研究认为,他汀药物可以改善颅外血管的粥样硬化,而且剂量越大,血管狭窄的程度减轻的越明显[3]。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及mcas合并mci组应用阿伐他汀钙治疗后,患者的mmse评分均有提高,且mcas合并mci组提高尤为明显,mmse评分差值最高。提示他汀药物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认知
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作用,但对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mci治疗作用更为显著。他汀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降低甘油三酯,还可以抑制载脂蛋白e的分泌,保护血管内皮,同时又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保护神经等作用[3],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狭窄也是引起mci的发病的一项危险因素,狭窄程度越高,mci发病率可能增加。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早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振丽,刘国荣,王宝军.颈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4):577-9.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和人类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首先,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事实上,一直以来,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息过,吃孔雀、吃猫头鹰、吃猴脑、吃丹顶鹤、吸熊胆,真是到了“万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这样怎么能不引起动物的愤怒呢?怎么能让动物不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呢?这也是造成了动物攻击人类、甚至伤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工厂的污水、汽车的尾气、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不良行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生存在大自然的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使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和人类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首先,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事实上,一直以来,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息过,吃孔雀、吃猫头鹰、吃猴脑、吃丹顶鹤、吸熊胆,真是到了“万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这样怎么能不引起动物的愤怒呢?怎么能让动物不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呢?这也是造成了动物攻击人类、甚至伤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工厂的污水、汽车的尾气、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不良行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生存在大自然的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使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和人类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首先,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事实上,一直以来,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息过,吃孔雀、吃猫头鹰、吃猴脑、吃丹顶鹤、吸熊胆,真是到了“万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这样怎么能不引起动物的愤怒呢?怎么能让动物不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呢?这也是造成了动物攻击人类、甚至伤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工厂的污水、汽车的尾气、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不良行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生存在大自然的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使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论文摘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到“大地伦理”,使人类逐步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从而人类对“自然权利”有了更明确的解析;在“自然权利”运动的推动下,“自然权利”的内涵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它对于今天指导人类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实现本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而今天,为什么要保护自然,又何以能实现,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今天,追本溯源,从历史的角度来反思环境保护的渊源,对实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自然权利”说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自然权利”这一专业术语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权利”释义的不同。提到“权利”一词时,它总是与人或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即有它的特殊的规定性和特定的使用范畴。因此,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法律关系,还是作为道德关系范畴,特别是就“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时,权利只能局限于人类或人类社会领域。
1. 1“夭赋权利”的最初途释
“天赋权利”或“天赋人权”是17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倡导人权解放运动首先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也就证实了最早的“权利”一词指的就是人权,即人类的认识只是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其实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就认识到这样的哲理:人是先于政府或其他文明秩序而存在的,这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根据某些基于存在和生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他们把这种原则称之为“自然法”。
3世纪时,罗马的法学家乌尔比安就提出“动物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包括了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罗马人也由此推出,假定存在着(除人类以外的)另一种道德体系,即‘动物法’,也是合乎逻辑的[[2]。上面所说的“自然法”或道德体系,也就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动物权利”意识,只不过直至后来出现了“人权”的思想,才有了更明晰的解释.另外,虽然这里只是提到了把动物包括进这种“公正”的概念之中去,但这种微弱的“广延共同体”的思想使在20世纪70年代的“森林与其他自然客体在法律面前应当拥有地位”观点的出现就显得不很突然。
而其他意义上的“权利”思想,即和人类社会同等意义上的“权利”范畴内的自然权利,不可能存在于动物生活领域或其他生物生活领域。澳大利亚哲学家帕斯莫尔认为“权利思想完全不适用于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之外的生命认识不到彼此之间的责任,也没有能力交流对责任的看法,这一事实意味着只有人类道德才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荒野只有工具价值,当然人类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加以讨论,也就是说,大自然的确不拥有权利,但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保护大自然,把生态伦理学当作某种人际道德来加以讨论是正确的。”罗国杰认为“所谓动物的权利,并不是他们生而俱有的。而是人赋予他们的,人类之所以赋予植物或动物以权利,并不是为了植物或动物本身,而是为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阁。因此,并不否认“自然”权利的存在,而是从人类自身的“权利”问题出发,即谈到自然的权利,不只是权利主体的改变,其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权利”有根本的区别。因此,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借用,或类比的用法。同时,也必须承认,人类对于“权利”含义的解释也不可能至少不能全部在自然那里找到。
1.2“动物权利”的突破和认识自然的起始
在历史上,很多宗教都倡导“生命意识”,仁慈主义者对任何生命都持有敬畏的态度。他们把对动物的残忍行为视为人所犯下的错误,从宗教的角度看是一种罪孽;哲学家纳斯认为,“原则上,动物所拥有的生存和成长的权利,与我们及我们的孩子所拥有的权利同样多”[’]。英国的劳伦斯最早提出的“畜类也享有权利”的观念,是伦理上的重大进步。但他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反对激进的仁慈主义者。仁慈主义者的行为在18世纪由民间运动逐渐发展到为保护动物权利立法的斗争。1876年,使用活体解剖成为争论的热门,最后迫使政府立法调节,要求必须用麻醉药把动物实验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的程度。
另外还有素食主义者的禁猎行为等,他们和宗教的仁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动物权利的保护和动物权利解放运动;虽然还只是局限于动物的范畴,但它促进了人类从“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向“开明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化,这是人类伦理思想的重大进步。
2自然权利的基本特征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到“大地伦理”伦理思想的诞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在曲折的发展中发现大自然同样存在“权利”,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综观各个时期的自然权利理论,人们发现“自然权利”有以下特征:
2.1自然性
自然权利是自然意志的表现,它源于自然运行的法则,任何违抗自然意志,违抗自然运行法则的,对自然权利的侵犯行为,最终都会遭到自然力量的报复与打击。自然性是自然权利的本质特征。
2.2一致性
所有生物按照生态规律的存在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任何生物都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存在权利,同时,也有生态学规律规定的义务、自然意志、自然法则。自然力量是不允许任何生物只行使生存的权利而不履行存在的义务;也不要求任何生物只履行存在的义务而不行使存在的权利。
2.3平等性
在自然权利上,所有的生物无贵贱之分,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分异,决不因其数量的多少,出现时间的早晚,拥有力量的大小,进化层次的高低而不同;自然这一伟大的造物主既不偏爱也不歧视任何一个成员,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长期获得超越生态学规律之上的生物生活特权。
2. 4相对性
在人类出现之后,自然中的其他权利主体行为能力受到了限制。在生态系统中,面对着自卫的、能动的人类,其他的生物往往无法通过自发的活动直接实现对人类的权利要求,而必须通过作为自然义务主体的人类的配合才能实现,人类自然道德义务的履行,对于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勿庸讳言,人类作为自然道德的义务主体,在自然活动中意味着对自然道德义务的履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扭曲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人类自然生活史的悲剧,是人类社会史悲剧的延伸。因此,人类的社会文化存在方式必须和自然的存在方式相适应,人类的社会文化运演规律必须服从自然的运演规律。
3“自然权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关于“自然权利”的理论也发展起来,它既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供理论的指导,同时它也在人类认识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发展,使“自然权利”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深化。
1}世纪初期,笛卡儿的“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思想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普遍认识程度,他把人由于具有灵魂和意识能够思考而与动物区分开来;提出了动物感觉不到痛苦的理论,认为动物只是一种机械的“自动机”,他坚信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sl。笛卡儿因此还成了活体解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这是对除了人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享有人类平等的权利思想的真实反映。在笛卡儿主义盛行的同时,另一种与其截然相反的,新的理论也在发展,这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即动物是有感觉的,它能够体验痛苦,感受快乐。他倡导仁慈对待动物,尽量减少动物所遭受的痛苦的思想;他反洁道,“问题的关键不是,它们能推理或说话吗?而是它们能感觉苦乐吗?",(67但他同样认为,动物低于人类,不值得人去尊重和关心,动物的利益是可以牺牲的。他们的这些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层面。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雷根则全面地阐述了“动物权利主义”思想。第一,动物与人类一样,具有天赋价值,人类与动物最关键最基本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是生命的体验主体。第二,动物权利运动是人权运动的一部分,权利论不仅局限于人类的范围,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权利。因此,动物应该获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同等权利。这样,雷根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类的权利等同起来,这是人类在道义上对动物的最大平等,是对动物权利的大解放。
而与此同时,被称为“自然权利运动的先驱”的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史怀泽,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敬畏生命”理论。他认为万物都是可受尊敬的生命,自然界的任何生命都与人类一样,具有同样受到尊敬的权利。他把自然万物归结到同等生命的集合,从而使人类的视野得到巨大的扩大。而罗尔斯顿的“自然权利观”则显得更明了、更彻底,他对“自然权利”的解释更具体,更丰富。他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自然权利”的产生以及表现形式。
第一,“权利观”。罗尔斯顿认为权利产生于关系。人之所以存在权利,享有权利,就是因为人类生存的社会处于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之中[f}l。而同样如果没有人类与自然、自然界各个组成部分内部之间发生关系,也就不存在“自然权利”之说;权利不存在于自发性的大自然中,权利附着在感觉之上,在人们关心自发性的大自然时,动物的权利对人类不具有约束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动物的权利不是天赋的;因此,不管人类对有感觉的生命产生有害或有利的影响,我们都必须承认,任何生命都拥有某种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