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00:31:11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个人工作展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自媒体;个人知识管理;知识交流;个人知识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信息的匮乏,而是如何快速、有效地从泛滥的信息世界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媒体和个人知识管理
(一)自媒体及特征分析
自媒体是普通民众以一种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身份,运用现代化手段,想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和。
1. BBS。意为“电子留言簿”,也叫做“论坛”。BBS为公众进行话题讨论提供了便利,相比面对面的交流,BBS的交流少了顾虑,可以畅所欲言。
2. 博客。英文“Blog”,意为“网络日志”。网民以个性化的信息来面向大众传播,有互动性。通过交流思想、共享信息,对知识管理得以实现。
3. 播客。由英文“Podcasting”翻译而来,是利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也叫聚合内容)技术传播视频文件的一种传播方式。
4. 公民新闻网。公民新闻网的内容不是由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们采写,而是由“公民记者”来提供的,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记者”。新闻生产模式因此发生了变化。
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通过WEB、WAP等组建个人社区,以精炼的文字传播信息,实现即时分享。
6. 微信。微信是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通过手机联系人、QQ联系人组建通讯录,以文字或语音传播信息。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个人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存储、学习、交流、运用、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逐步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致力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正确掌握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大学生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据相关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做的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实践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造成个人工作中效率低下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大学生更应如此,大学生进行知识管理很有必要。
(一)现代社会的信息超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正是这一情形的逼真写照,大学生不知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知识,已经拥有的知识不知如何管理和有效地提取利用,造成了信息的浪费。随着大学生已经掌握和需要进一步掌握的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大学生要解决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两个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二)网络时代信息素养的要求
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在《教育信息展望》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再创造能力。”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使学习成为更具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
大学生要想符合网络时代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必须具备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管理者,只有学会了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批判性思考,熟练使用各种技术,才能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三、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一是简单而有效原则,个人能够根据知识管理方法独立对知识进行管理,并能感受到这种管理的效果;二是经济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所需要的消费应在大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与获取渠道
要实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知识需要与获取这些知识资源的渠道,大学生可以对所需的资源进行分类,并思考获取这些资源的渠道及如何实现,大学生要建立起稳定的、符合自身需要与习惯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知识资源库
知识获取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存储,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取。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建立和完善个人知识库,在自媒体时代下选择网络化的管理工具,如上面提到的微博、博客。因为以往的手写形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管理,而且手写文件的保持也很难实现安全化和永久化。微博和博客这些网络化的管理工具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网络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学习交往和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在学习交往中,大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获得学习信息、学习方法等,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可以扩大视野,提高能力,逐渐形成对自身和他们的正确评价与定位。
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
知识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必须时常通过管理工具来持续更新陈旧的知识,汲取新的养分。在选择知识管理工具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因素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工具也是如此。关键看使用工具的这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怎么样做好个人知识管理工作关键还是看人,人是关键因素。
(二)多种知识管理工具协同作用
由于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不可能使用一种管理工具就能够解决学习上的所有问题。为了能有效的管理知识,通常要使用不同的知识管理工具协同作用。
(三)网络安全性
网络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工具选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口碑好的、比较有实力的。这样个人的重要资源不会消失,为安全性提供保障。
(四)资金
作为大学生,资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选择工具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那些免费或者绿色版的软件或网站。
五、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来进行知识管理是信息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全新手段。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重视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借助必要的知识管理工具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有关方法有效地利用到职业、人生规划当中,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竞争能力,为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时宇石.论自媒体条件下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从),2008:92-93.
[2] 邢方,张林.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4-166.
[3] 尹元花,孙宁,杨凯.Wiki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教师成长,2010:38-39.
[4] 王亚楠.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基于大学英语的学习[J].成才就业,2011:9-10.
[5] 赖伟权.当代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90-92.
[6] 王佃冰.“自媒体”语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定位[J].学周刊,2013:12-13.
[7] 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学术平台-新闻教育,2012:125-12.
1.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基于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层次视角
2.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
3.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4.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
7.论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之建构
8.中美大学德育比较
9.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
10.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11. 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
12.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13.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14.当代中国大学德育现状和趋势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
15.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和根源
16.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德育——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德育的一种反思
17.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8. 构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机制
19.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德育
20.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
21.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 优先出版
2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的大学德育文化取向研究
2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德育改革发展
24.应用型大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探究
25.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26.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德育的“生活世界”回归
27.大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28.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9.浅谈大学德育
30.基于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
31.大学德育中对红色资源开发的运用探索
32.生命叙事:让大学德育回归人的情感真实的路径
33.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性分析
34.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35.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37.大学德育生活化改革动因及策略选择
38.自媒体视野下大学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39.职业倦怠:大学德育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40.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41.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42.“志功”思想与大学德育
43.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44.大学德育的诗情意
45.张伯苓大学德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46.从博雅教育维度审视大学德育:目标、方法及途径
47.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德育意蕴解读
48.从教育“三个面向”谈大学德育的发展方向
49.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对当今大学德育建设的启示
50.基于德育生态现状的大学德育困境思考
51.责任教育:一个大学德育主题的再阐释
52.信息时代的大学德育工作
53.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德育教育工作
54.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55.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
56.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57.大学德育教学改革初探
58.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59.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60.《大学》中的道德教育
61.大学生个人德育总结4篇
62.大学个人德育总结
63.大学生德育自我鉴定
64《大学德育自评》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65.大学德育分真有那么重要吗!!
66.大学德育概念
67.浅谈大学德育
68.大学生毕业德育总结2015
69.大学德育工作计划
70.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71.2016年大学德育上半年个人总结范文
7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73.大学生德育教育
74.大学德育有效才是硬道理
75.新编大学德育
76.大学德育总结
77.大学德育文坛
78.浅谈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79.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大学德育研究_购买大学德育研究相关商品
81.大学德育环境及建设
82.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83.班主任德育的时代境遇与突破路径
84.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85.大学德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86.2014年英语六级作文预测
87.大学德育教程
88.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89.大学德育学
90.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91.大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92.《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93.大学德育价值和德育目标
94.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95.e时代的大学德育
96.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
97.《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
98.大学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一、加强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成绩的巩固和提高。
1.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本学期,开学初开展以《新起点.新征程.新规划》的主题班会,让大家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大学生也是学生,也要学习。
2.针对早.晚自习,副班长每天必点到,加强了班上同学的出勤意识。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强,出勤率较高;在平时上课和集体活动中同学们较少有迟到、缺席、早退的现象。
3.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大家学习很认真,都在十分认真的备考。
二、积极开展班级建设,特别是班级思想作风建设和班委建设。
1.在平时,我注意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个别“钉子户”与他们谈心,让其解决不爱上早晚自习的陋习。
2.建立了班级QQ群,便于联络班级同学情感、及时传达各种信息。
3.我们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班委的工作原则,以热情、及时、高效、务实为班委的工作宗旨,着力加强班委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召开班委例会,讨论工作上的问题,商量解决办法,加深了班委之间的默契。明确各班委职责,在大型活动中全体配合,在其他活动中各司其职,这样就加强了班委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班级各项事务基本能够顺利完成。
4.与其他五个班班长经常沟通,定期交流工作、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班委会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凝聚力,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并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院、系、班各项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同学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充实了本班的校园生活。
1.开学初组织了一场全班大动员的辩论赛,很好的联络了班级同学感情,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熟悉。
2.由我们负责组织举办了《新起点.新征程.新规划》《崇尚科学,反对》等主题班会。同学们积极参与,懂得了大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理性生活,丰富了知识。
3.我们与周日组织班上同学去鸣九山庄户外烧烤,班上的同学都玩的很开心,很好的促进班上的团结与相互的交流。
4.在迎新晚会上,我们网工一班无疑是一朵奇葩,舞蹈《雷雷雷》让现场HIGH翻了,舞台剧《灰姑娘》更是让大家乐透了,一首《最美的太阳》让大家感受到了天籁。
6.我们在英语课上组织同学们观看英语电影,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又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增强了同学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7.同学们还积极参加院部各项活动,既获得了综合素质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
四、日常生活
1.团支书时刻关心同学们的生活状况。我们班委也时常同班上同学交流、一起学习、玩耍。在班上同学过生日时,大家集体唱生日歌,为他(她)庆祝,这些都让大家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
2.在今年“中秋节”,我们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个有趣活动,让大家都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和来自集体的关怀。
3.安排生活副班长购买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器材,用于同学们日常体育锻炼,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4.合理安排班费使用,安排副班长管钱,体育委员记账,在每次大型活动后在班上总结算。
5.定期打扫教室,保证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
五、与上级保持联系,认真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
1.班委时刻与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做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当好了系部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认真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既锻炼了自身工作能力,也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主动解决问题。
1.临近期末未能很好的执行考勤政策,冬季来临,出勤率明显没有以往好。
2.我们自身也未能完全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也有过早退等不良现象,没能为同学起好带头作用。
3.班上同学彼此交往圈明显,出现以寝室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情况,没能很好促进全班同学彼此间的相互交往。
.本学期我们工作学习上的不足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必然存在着许多未能觉察到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努力将工作做的更好。
展望班委会未来的班级工作,我们要根据辅导员老师及系团总支的工作精神,保持并发挥我们的工作优势,避免并克服工作上的缺点,带领好整个班委会,以争创优秀班集体为目标,努力学习,踏实肯干,不断创新,积极搞好班级各项工作,高质量的完成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确保本班班级工作顺利开展,为本班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大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班长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生个人总结
2012年大学生班级年终总结
学习部干事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学生会第一学期工作总结报告
学生会文体部11月份工作总结
2012年团支部11月份工作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4-0066-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效性是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全球化、一体化,我国步入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双转”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民族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对既往历史的拷问与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多种因素交织呈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重要形成期的大学生面前,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增强实效性,极力避免和消除因迷惘困惑而造成的大学生信仰缺失、理想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实现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不够先进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体现是社会最高价值,也就是将社会需求作为培养的最高目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本身内在需求。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社会中形成了个人至上的价值观,甚至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同时,当前很多大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认为是“说教工作”,也就是向大学生灌输一些正向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而对于大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缺乏关心,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养成很少被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学生被当成“填鸭式”教育的接受者。这一任务观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填鸭式”教育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我国众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以教育者为主体,而将大学生这群受教育者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简化为单向的强制性的讲解行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待加强。从数量上来看,高校中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工人数严重不足,而同时在质量上,大学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较少有经过严格专业的培训,多为从其他专业转为从事此项工作。关于高校政工管理人员数量,国家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即每120至150名学生需要配备一个专职的政工管理人员。但在实际中却差距很大,多数高校只是在院系中配备了专职总支副书记或者党团委书记,与规定相比,专职的政工管理人员缺口很大。[1]另外高校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稳定性较差,这主要是源于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人将其放在高校各项其他教学工作之后的次要地位,没有建立对这项工作恰当的评估机制和制度,使得高校政工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教育内容与学生本身成长和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新形势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但是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照本宣科的多,与时俱进的少。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个人的实际需求,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等关注度不够。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缺乏、针对性不足,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如对于当前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就业难等现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中难有体现,降低了这门课在理论层面的实际效用,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从实践上来看,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很不充分,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不多,同时支持大学生实践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比较困难,即使有些学生联系到了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等,由于各种原因也不能真正提供一些有实际帮助的实践岗位。调查显示,大约25.2%的学生认为联系实践单位困难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最大阻碍。
二、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设定教育目标是启动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位准确、设计科学的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整个系统工程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评价这个系统工程运行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学以育人,教以化人,大学的本然价值是培养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要培养持有理想抱负、拥有健全人格、富有责任意识、兼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当前,受办学思想、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的办学理念出现了重大偏差,把培养“人才”径直等同于培养“人”,大学里思想荒芜化、价值虚无化、意义碎片化几成通病,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濒于丧失,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理性蜕变为单纯的效率和效用。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显重要,在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上的培养和引导,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并重,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独立人格和使命担当的“人”。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导向
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一条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教育准则――因材施教,即针对每个弟子本身不同的个性特点,选取适合的传授内容和教导方式。因材施教原则背后隐含的是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实质,是对教授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基础上,及时调整教授内容和手段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坚持这一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导向,在注重分析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趋势日趋明显的情况下,对学生心理和需求把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尊重和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心声,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及时收集每个学生的诉求,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需求出发,才能做到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只有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的理念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切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实现培育人的目的。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重视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新事物、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责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的焦躁不安和心理失衡等心理障碍。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成为必然要求。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填鸭式”的说教形成良好的补充,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对待现实、调整自我,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坚持建设高素质的教学主体
教学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实施,从教学方法的选取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赖于教师这一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素质的好坏、师德的高低、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效。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思潮的复杂环境中,部分教师的理想意识淡化,对的信念开始动摇,有的甚至在讲台上传播错误、偏激的思想观点,不仅没能在思想情感层面上对学生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反而可能将学生导向错误的方面。部分教师职业认同感淡化,更加注重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导向,忽视了精神导向,缺乏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仅仅将之视作谋生手段,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不安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获取更多利益回报上面,没有起到灵魂工程师的作用。部分教师理论素养不高,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么是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要么是内容干瘪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厌倦和抵触情绪。针对上述种种情况,要加大教学主体建设,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教师队伍业务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教育体系设计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随着形势发展和学生需求变化不断改进教学体系设计,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选要求和选择。教学体系包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载体等主要因素,都要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更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设计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尽可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更好的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通过把握方向性、趣味性、针对性、选择性等原则?熏凸显教育内容的真理性、时代性、生活性、层次性?熏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推陈出新,改变过去单一讲授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尝试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手段,通过综合化、人性化、现代化、中国化的立体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熏引导大学生更主动参与,实现大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实现自主思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转变。要遵循配套协调性、整合性和生活化原则,不断拓展教育载体,“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通过强化载体的承载功能、传导功能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吸引力。”[2]
(五)坚持创建有利于发展的教育环境
内因、外因关系原则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会通过内因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良好的外在环境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同样不能忽视教育环境的建设,有研究者通过对比总结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点,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些国家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校园随处可见校旗、校训,著名大师、科学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雕像和照片等。[3]因此,学校要在认真总结把握学校定位、大学生思想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适应性、求实性、创造性、方向性和主体性原则?熏有组织、有计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的教育思想有机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外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典型实践环境和媒介虚拟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谢莉.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基本内容 存在问题 教育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其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阶段。抓好新生开学第一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知识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涵、形式都应进一步拓展,开展形式多样、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六结合”立体化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一、目前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存在问题
目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校史校情教育、院系及专业情况介绍、就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目标、校纪校规教育等,其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大学新生群体已产生明显变化,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亦要进一步提高。而目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90后”群体特点认识不足,工作针对性不够。
“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开放、生活方式多样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存在盲目性;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已趋向成熟,但理性思考略显薄弱,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个人目标明确,竞争意识强烈,但心理素质偏低,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90后”大学新生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困难和问题,如面对理想与现实大学的差距、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习生活方式改变、人际交往多元化等,均给新生们带来了心理困扰。如对大学新生群体特点未有足够认识,入学教育便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育理念尚未转变,内容方法还显单调。
当前部分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目标认识存在偏差,对教育内涵把握不准;入学教育内容单一、涉及面窄,重过程轻效果;教育方式仍以自上而下的课堂理论教育为主,时间仓促,形式单调,未能较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3.全员育人意识淡漠,教育系统性不强。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本人的全面参与,特别需要全盘考虑、整体部署,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入学教育往往被认为仅仅是学生工作内容之一,由辅导员、班主任唱“独角戏”,教育效果不全面。
二、新生入学“六结合”立体教育模式探索
1.“六结合”教育模式的原则。
针对“90后”新生特点,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创新性思维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转向注重个性发展,由专业理论教育转向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平等沟通交流。要从新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心理和家庭情况等方面出发,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因材施教,引导、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积极融入专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新生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发展自身创新思维去实现个人理想。
2.“六结合”教育模式内容。
(1)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根据“90后”新生个性心理特点及教育规律的要求,学校可以“认识大学、适应大学、共同进步、超越自我”为主题,在新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理想信念、专业思想、学习方法指导、规章制度、心理健康和安全与国防教育等,帮助大学新生明确时代对于自己的要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入学教育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针对少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高的情况,重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新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确定人生新的奋斗目标,从而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好诚信教育和感恩奉献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自己培养成为诚信之人、知恩图报之人,提升新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三是针对少数经济贫困群体和心理障碍群体要加强疏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转变心态,增强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培养沟通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全面教育体现全局性的理念,重点教育突出针对性。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均普遍开设了一些理论教育讲座,如规章制度教育讲座、生活与人格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与国防教育讲座等。根据“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高校还应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理论教育要贴近学生,实践教育要突出互动。
(3)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高校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优秀导师、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的引导作用,走进学生中,为新生开启大学学习之门;积极利用校园传媒,如校(院)报、宣传栏、各类宣传资料、横幅、校园网络平台等,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新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校内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积极邀请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单位的负责人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及对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前了解社会竞争状况及就业压力,尽早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与就业意识,并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教师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
除了专家教授、辅导员、班主任对新生的引导教育以外,还要广泛发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积极参与新生教育。如担任新生“生活指导老师”,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解读教学计划、指导选课,同时也有效地加强防盗、防骗等安全知识教育;或是选拔思想觉悟高、专业基础扎实、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干部任新生班主任助理。通过同伴教育,新老生之间拓展了交流平台,有益于巩固入学教育效果。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落实学校――家庭联动教育机制,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新生家长会、构建家校短信平台等形式,向新生家长们介绍学校、学院的基本情况,阐述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及各项学籍管理和日常规章制度,争取获得家长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家长参与到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6)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
集中教育指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教育,分散式教育指将入学教育的各项内容分散穿插于其他教学及实践环节。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高校往往重视集中教育,因其模式统一、方便操作,但效果往往较好;建议集中教育应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社团活动、校园生活等方面,相关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密切配合,精心设计,共同实施,上好大学生的“第一堂课”,形成巩固的长期教育效果。
3.“六结合”教育效果展望。
实践表明,成功的入学教育往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我认为,“六结合”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自主性。在教育理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启迪、引导为主,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自觉转化为内在素质。
(2)前瞻性。通过专家教授、就业单位负责人的引导及同伴教育,新生能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就业前景及人才培养要求。
(3)互动性。在教育方法上,能加强与新生的双向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所想,强调换位思考,加强教育效果。
(4)体验性。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直观感受,主动思考和反思。这一模式使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悟到大学的本质,增加对大学的认同感。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立体模式的探索,对于优良学风、优良班风的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晓琳.如何强化大学生入学教育管理[J].管理观察,2008,(70):99.
[2]李南,金桂芳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和体会[J].文教资料,2008,(9):191-193.
[3]彭恩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及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9.
[4]卞建萍,戴庆龙等.新时期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创新,2009,(2):152-154.
[5]冉林.刍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46-48.
[6]朱丹.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27-30.
关键词:教学管理;隐性课程;育人模式;意义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育人职能的需求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隐性课程这一理念逐渐被教育者们所认同。无数知名院校的成功经验表明,名校培养出的人才之所以备受认可,其过硬的专业教学水平自然无可非议,而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底蕴对大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更是在学生今后的生涯中留下了长久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此,多数普通高校在大力投入改造物质环境、引进高级人才师资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致力于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院校自身的品牌特色。
一、当前高校隐性课程现状及潜在的教育资源
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常用于价值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三个方面,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即从物质、行为、制度、观念四个层面入手。具体表现为:通过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通过代表性装饰物的设置(如名人塑像、名家名言、校徽校训等),激励学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自我认同感;通过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校园风气等。以上几个方面的隐性课程建设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形成校园文化、树立品牌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对教学管理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却较少尝试,学生被隔离于日常教学管理之外,很多方面亟待提高。
1.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程度过低,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存在误解。目前全体学生能够参与的教学管理活动仅局限于部分教学评价活动,参与面过窄。能够接触到日常教学管理的同学主要限于少数学生干部。而学生干部的参与更多的是在教学管理人员指挥下承担事务性、联络性工作,同样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2.缺乏相应的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团委”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其管理内容多侧重学生的课余活动及社会实践,与课业本身相关度不高。由于学校的扶持以及专任辅导员教师的管理,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管理已经趋于完善,而且学生的活动表现在其期末的“综合测评”中还占有很大比重,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很高。而相对应的,学生对教学管理却知之甚少。同时,由于教学管理没有系统的奖励机制,协助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学多属于临时性、义务性活动,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无法长期维持。
3.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隐性课程因素难以衡量。由于隐性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日常教学管理进行的育人工作其结果难以量化,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学生道德品质、自我管理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需要长期逐步地提高,教育结果无法立竿见影。而形成学院严谨治学的良好风气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开发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隐性课程的理论意义
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因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所以肩负着监督保障教学水平的重任,长久以来给人以泾渭分明、严肃刻板的印象,部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上行下效”这一层面。然而,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对这一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个性化的现实,需要高等学校教育育人途径更加广泛。学校所充当的角色正在逐渐从大学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参与管理的引导者。在这种角色过渡中,如何能够使大学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关键在于学校能否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当与知识能力培养并重。从日常教学管理这些细微处着手开发隐性课程,是扩充育人途径的有效尝试。
2.通过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发教学管理中的教育资源,寻找教学管理融入大学教育之中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的日益丰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日益繁复庞杂。教学管理工作在服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当前的日常教学管理仍停留在“上行下效”的被动层面,教学办的管理模式仍然以传达学校管理精神,监督教师、学生实施为主,教学秘书仅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教师、学生多为被动服从。这使得很多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过于机械、被动,教学办公室也成了刻板的职能机构以及单一的服务部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所蕴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将刻板的教学管理发展为人性化培养人才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当前诸多研究表明,吸引全体师生参与,吸收教育者、受教育者几方面的意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是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融入隐性课程研究,是为教学管理寻求发展的积极尝试,会对今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帮助。
3.将隐性课程理论结合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探索隐性课程实施的途径。隐性课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个人气质、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是高校培养人才所不可缺失的一环,是一所大学的个性名片。然而,也由于其实施过程和手段的不可量化和随意性,使其在大学教育中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在隐性课程方面普遍受到认可的多为知名高校,其在大众眼中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名校风范”,其表现不仅仅在学校的氛围、教学环境以及严谨治学的风气、规范管理的作风上,同时也表现在每一位从名校毕业的学子身上。
三、建设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隐性课程的实践意义
1.从学院管理层面看,打造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隐性课程,是促进学风建设、形成学院特色的良好途径。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通常具备良好的校园风气,其校风的个性化也成为了大学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从院校本身教学管理实践来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建设往往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调研,修改完善本科生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逐步个性化,为发掘学生潜能、培养研究方向、发挥个人特长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积极健康的学风建不仅要靠教学内容,还要靠学院的制度管理、学习氛围以及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来营造。将日常教学管理发展为教育学生的隐性课程,使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共同获得提高,是打造学院品牌特色的一大有效途径。
2.从教学管理本身看,师生共同探索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促进师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学管理人性化。多年来,由于教学管理的特殊性质――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工作标准,监督并协助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及结果,使教学管理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严肃而刻板的。师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遵守的位置,对日常教学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科学、理性地研发日常教学管理中蕴含的隐性课程,一方面,可以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参与教学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使教学管理更加了解师生的切实需求,从育人的角度为教学服务,发挥日常教学管理的育人功效。教师、管理人员也可以了解学生之所以犯错所存在的常见误区,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管理的工作方式,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也便于发挥教学管理的育人作用,使教师、学生了解教学管理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制度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困难,促进学生了解教学管理意图,体谅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不易。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机会的创造者。”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创业问题。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绝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通过鼓励和支持创业,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积极创造、不断进取的志向与激情,增强他们敢于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国家社会进步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大学生以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个性、自我表现欲较强等特点,拥有自主创业的先天优势。作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多选择留在发达的大中城市,专业的灵活性决定了他们选择工作方式的多样性,或设立个人工作室、走穴、办考前培训班、出售书画作品等。但往往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与创业密切关联的营销、管理等知识,让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因此,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显得尤为必要。而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持续性改进与完善,就是要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趋于丰富化、系统化,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目的。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初步探索如下:
一 锻造一支队伍
加大培训力度,深化理论研究,锻造就业创业服务的师资队伍。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相应素质的教师队伍,创业教育也将无从谈起。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历,难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校应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校培养与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的教师或企业人员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组,或者为教师创造挂职锻炼的机会,以不断满足创业教育师资的需求。为满足毕业生不断增长的创业教育需求,广西艺术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由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牵头,外聘企业家协同指导,系统地开展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也每年定期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就业创业培训,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担任我院创业教育客座教授和创业指导师,指导我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
二 活化一门课程
强化创业教育,重视实践教育,活化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去。要实施创业教育,具体表现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增加市场营销和行政管理等相关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或实施学分制的形式来改变当前创业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等相关能力。在活化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方面,广西艺术学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将创业的有关知识作为授课的重点之一,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教育,结合艺术类的不同专业“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同时,我院深入实施广西教育厅提出的“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以艺术服务地方、企业、行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如何进行教学教务体系改革,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独特优势,大力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另外,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活动,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应用艺术教育的培养能力,从而提升艺术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三 构筑三个平台
构筑三个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校园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
1.整合信息资源,构筑就业创业信息的咨询服务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打造就业创业服务的校园网络平台,多重并举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如,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市场、资金、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人才中介服务,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择业,帮助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咨询室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能力测评、创业项目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广西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就业网、精诚网、广艺社区等网络平台开设创业信息服务栏目,打造功能日渐完善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包括创业项目、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对有创业要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
2.整合校园活动,凸显创业特色,构筑就业创业服务的校园活动平台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筑就业创业服务的校园活动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举办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校园招聘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作品展、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主题栏目和专题网站等多种途径,特别是引导青年学生组建营销实践创业模拟公司参加创业大赛,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引导青年学生自主创业。继2009年广西艺术学院成功举办首届“非常你+1”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两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家担任大赛评委,进行现场点评与总结。赛后,多位企业家还表示将对部分优秀的创业参赛项目进行投资,积极支持广西艺术学院大学生的创业与成长。此外,我院的大赛活动还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对我院大赛的相关活动进行了多次的报道,充分体现出活动的丰富性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我院也举办大赛系列活动如“暑期实习招聘会”、“暑期创业实习项目推荐会”、企业项目考察活动、开设“创业大讲堂”。此外,我院还邀请南宁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南宁市总工会到校开展SIYB大学生创业的培训,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等相关理论知识培训,400多名毕业生踊跃报名,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
3.创建实践基地,构筑就业创业服务的社会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创业实践基地则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学校应积极整合资源,与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青年学生见习、勤工俭学、创业体验等服务的实践基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不断增强就业创业本领;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并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智力保障。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广西艺术学院与南宁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共建了创业实践基地,聘请女企业家作为我院的创业指导师,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
随着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也成为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之一。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和实践的检验中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新时期开展创新型社会是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力助推器,只有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与社会应为之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石瑾.关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5)
[2]王锦花.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初探[J].湘潮,2008(5)
[3]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