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5:32:29
序论:在您撰写校园网络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咏今.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探索..2002.11.19.
[2]衡均 .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于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
[3]万新恒. 信息化校园. 大学的革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咏今.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探索..2002.11.19.
[2]衡均 .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于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
[3]万新恒. 信息化校园. 大学的革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地域、全球共享、时代性强。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受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以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网在校园里传播的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由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分支,一方面网络文化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内折射,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又对网络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补充,既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的精神面貌,又体现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1.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继承网络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性[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共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都是师生,网络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时,网络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不但可以协助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已经成为校园内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2)引领网络文化前沿。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想活跃,创新性突出的特点,所以高校一直是前沿文化的发祥地,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是新型网络文化的摇篮之一。(3)学术性较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各种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通过校园网络传播和扩散,所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术性,是理论性、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结合。(4)服务社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虽然产生于高校校园,但它会辐射到社会,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社会,最终转化为社会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1.3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对高校的作用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1)积极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风校貌的体现,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蕴含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师生开拓视野,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校园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消极作用。首先,校园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需要从网络上收集和传播信息,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受到质疑,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网络上的诱惑太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轻者造成学习成绩下滑,重者带来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后,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交流模式,隐藏了师生的真实个性,网络交流虽然方便,但是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
2、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燕山大学的校园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校园网络文化也逐渐活跃起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情况如下:
2.1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在网络时代,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燕山大学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网络建设方面,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改善学校的网络环境。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秦皇岛地区节点单位,光纤骨干网基本覆盖整个校园的教学区和办公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吸收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做网络技术支持,鼓励教工学历进修,并选派人员参加各种交流会。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引导校园网成为传播正确、积极和健康思想的重要途径,规划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制定校园网用户管理办法,采用学校统一开发结合师生自主开发的形式搭建校园网站。
2.2校园网络文化初步形成
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都有网络途径作为支持。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设有网站支持办公,有的部门还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网站管理员。同时,各类学生社团也纷纷开发网站,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目前,燕山大学主要的网站有:学校及各学院门户网站、校园新闻网、校园通知网、图书馆网络平台、教务处信息化管理平台、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就业服务信息网、海韵山岚文化网等,形成了以通知、新闻、服务和学术为主的网络阵地。
2.3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健全的功能
燕山大学校园网的资源丰富,从教学、科研到办公,各类资源应有尽有,师生已经习惯使用校园网,甚至是依赖校园网。从校园网的功能上看,主要有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网上聊天、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因此,师生所处网络环境比较健康,接触的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3、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网站突出功能性缺少
教育性一方面,校园网站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是用于信息和网上办公等功能,没有突出的特点。有一些网站更新速度慢,缺少真正的有用信息。所以,虽然建立了网站但是形同虚设,这些网站对教师和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站缺少教育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就是要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展示校园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校园网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仅仅充当的是通信途径、搜索工具而已,偏离了网络文化的初衷。
3.2网站建设重技术轻管理
学校更重视网站开发的技术,从人才配给上看,从事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教工学历层次较高,都是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及以上。从技术标准上看,网站多采用JSP和ASP两种主流网站开发语言。相比于稳定的技术,网站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网站管理也不够规范。目前,燕山大学的网站上线由宣传部进行内容审核,再由信息化处进行技术审核。对于网站的管理,学院的门户网站和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大多设有专门人员,主要负责更新网站内容,至于网站管理应该怎么做没有清晰的概念。而学生社团网站的管理更不规范,大多是由学生进行更新,学生又具有流动性,导致网站的管理员不固定,而学校不设专门的人员去管理这些网站的。
3.3校内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
网站管理和网站监管不同,网站管理是,确保网站的运行,更新网站内容,即网站维护。网站监管是监控不良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处理。网络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容易监管,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不确定,很多信息缺少审核。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所以,校园网能否及时、有效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制度、技术和人才的全面配合。目前,燕山大学网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在制度上没有详细的监管条例,网络监控主要用于保证校园网正常运行,对于学生的上网行为,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法完成学业,学校通过降级、开除等手段处理,有的学生网上网下两种性格,在现实中迷失方向,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导员疏导等形式处理,而此类事件的预防学校并无有效措施。
3.4社会导向功能差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具有很好的社会延伸性能,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能够规范社会大众的行为,并且能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渗透至社会。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区域大多为校园内部,对社会影响较小。
4、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
4.1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依靠网络平台,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校园网,让师生可以畅游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还要提供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校园网除了要满足功能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性和宣传性,能够有自己的特点以吸引师生访问,还要提供途径让师生参与进来,这样的网络资源才是师生需要的。首先,学校应该继续投入校园网建设,要有整体的规划,明确校园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次,积极引导现有主要网站在设计风格和内容建设不断完善,比如在校园新闻网、校报和海韵山岚文化网上大力宣传先进的文化,将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在网上形成传播阵地,让校园网在先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2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要完善校园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并将这些政策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以此约束和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制定相关内容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帮助师生辨别网络信息,有意识有能力自觉地去防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制定网站管理员培训制度,让他们熟悉网站管理的政策,规范网站管理流程。
4.3完善监管机制
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学校层面上,首先,在制定政策时要明确监管范围和监管责任等。其次,网络监控最终需要的是技术和人才,信息化处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网上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扩散和传播,从人才配给上也要有一名熟悉网络技术、富有责任心的专人去负责网络监控,使校园网可以第一时间截获不良信息,而不是被动的在出了事后去查当事人。二是从校园网用户层面上,如今,上网犹如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保证上网的质量需要增强师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技术监控只是为了抑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当校园网用户具有分辨能力后,虚假信息就会不攻自破,师生才能以更健康的心智从校园网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4.4加强窗口网站和特色网站建设,扩大社会影响窗口
网站要适当增加校园文化内容的链接,突出校园特色,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搬上网络进行宣传。燕山大学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如“燕鸣论坛”紧跟时代脚步适时推出各类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师生眼界,可以将讲座使用的幻灯片或者讲座将内容到网上,甚至可以制作成视频供大家学习。要适当将科研和教学成果推到网上展示,就像今年燕山大学对田永君教授在极硬材料合成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行了报道,在校内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若要扩大影响,可以通过视频、Flash、演示幻灯片等技术手段将成果形象化,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成果的价值,也让社会更加关注校园网动态。要适当增加社会服务项目,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校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可以制定相应借阅和下载办法以满足社会需求。燕山大学还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中心,都可以面向社会开发更多服务项目。相对于窗口网站,社团网站更具有文化表现能力,它们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特色,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知识性,所以社团网站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以吸引更高的点击率,同时,让学生参与网站管理,提供更多信息源以充实网站内容,让社会大众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5、结语
作为医学院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为促进医德教育提供了易被学生接受的途径。若想使医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这种途径受到医德教育,应采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引导,以提高校园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将医德教育和网络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增强医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每个医学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建立自己学校的特色网站,形成时刻为病人着想和救死扶伤的网络文化,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现在的大学生爱上网、经常上网,而网络文化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图形、颜色、音乐等,在传播中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这些表现形式吸引学生有效地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尤其在精神生活方面,能够使他们精神更加充足,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医患关系,树立良好医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积极地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获取自己医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地利用它、发展它,使自身全面提高。总之,医学院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不仅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而且使其全面发展。
二、校园网络文化下医德教育开展所面临的挑战
1.医德教育者“权威”受到挑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单独地依靠教师的传授,没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与他们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很多问题学生通过网上解决,有些知识的更新学生比教师提前知晓,任课教师在讲课中讲到这些知识,会使学生们无兴趣,甚至反感。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形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医德教育者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网络文化根本不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医德工作者必须在技术上能运用计算机,在思想上要重视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在网上做哪些,看哪些,想什么,针对这些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德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了解最新的网络信息,接受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就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丧失其权威性。
2.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受到挑战。
外部环境对人的性格以及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影响。围绕着网络生活,沉迷于网络,这样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淡漠,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尤其医护人员要接触很多病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又不能与病人广泛的接触交流,这对其以后的工作相当不利,会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被淘汰,这其实是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表现。每个人经常接触一事物会对其造成影响,当代的大学生经常上网,对其来说影响极大,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网络上众多的不良信息,会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医学生由于不能真正的理解医护职业道德内涵,再受一些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怎么形成良好的医德方面迷失方向,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医学生来说,形成良好的医德,树立良好的医德意识需要自己的学习、自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医学生经常上网,自身的自律、监管意识比较淡化,判断鉴别能力差,这样会使网上的一些不良医德信息渗入他们的脑海,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医德意识。
3.教育组织者利用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力度不足受到挑战。
事物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需要教育组织者的全力支持。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喜欢通过上网了解时事、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希望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教学离不开网络。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很多不足,如硬件较差等。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对校园网监管不够,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这样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教学。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条件下,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更需要利用网络文化,从而使医学生受到教育。大部分的医学院校更加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的并不多,对网络文化的医德教育不予重视,迫于各种压力只是应付。当今,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对医学院校来说就是医德教育进网络,由于校园网络的监管不够和医德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医德教育者没有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的意识。
三、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渗透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更离不开网络。医学院校要加强网站的建设,加大投入,创建适合医德教育的特色网站。一个网站是否受欢迎,是否有吸引力,与它的信息量直接相关。网络的信息及时、丰富,才能吸引“网民”,作为医学院校的网站应及时地最新及学生最关心的网络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一些医学生关心的医学信息进行讨论。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古代有许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如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他们是当今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医学院校校园网站可以专门建立古代名医的教学平台,使医学生经常看这些内容受到教育,以前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在校园网医学院校可以在网站上专门建立一些宣传医学生高尚道德的平台,使学生们受到教育,向他们学习,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的“天中情”、“我的师兄师姐”等平台。对医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教学,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流互动,使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修订网络法规,完善网络监控管理制度。
网络时代,信息量极为丰富,不良的道德信息也特别多,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等。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法规不能有效的解决网络问题,尤其是不良信息的传播。新形势下大学生经常上网,要通过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应该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这需要对不良网络信息予以防范,如何防范、怎么防范需要相应的法规予以制约。因此,我国应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律修订,来规范调整人们的网络行为。校园网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应对其加强监控和管理,这就需要相应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由于当前校园网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以要完善它。要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意识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应把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网络环境下应用校园网络文化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极其重要,医学院校网络上的内容要更新、形式要改进,网络文化要适合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在遵守国家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时,可以制定适用于医学院校的规章条例,且在校园网络上,督促学生合理合法利用网络,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使之受到教育。总之,网络环境下以网络文化教育大学生需要相应法律的修订和制度的完善。
3.医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促进、提高。
(1)跨地区性。
高职院校一般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往往和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性。而随着网络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需要吸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同时还能批判和抵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消极恶俗的部分。
(2)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当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将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高度融合,便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和输出的人才产生多元化特征。
(3)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通过信息平台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上制定个性化理论学习内容,在平台上实现职业技术实践操作,通过情景设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对职业技术特征的熟悉度和实践操作的熟练度。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进行设计。
2平台的主要模块实现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12个模块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包括登录、用户权限、上传下载、审核等。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各部分内容的形式比较雷同,模块结构特点又具有复制性,可以认为四大板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涉及权限管理、栏目浏览、上传下载文件等功能,在此只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四大板块之一的精神文化板块的相关功能进行简要解读。
2.1精神文化板块实现内容
可以通过导航进入精神文化板块中学生社团管理、经典文学阅读、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学生社团管理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大学生社团交流平台(论坛),提供大学生社团展示平台(社团主页),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各种资料文档的范例(如社团章程),提供大学生社团管理功能,提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该模块起到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作用。高职学生通过该模块参与社团活动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典文学阅读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国文学作品中既有古典文学,也有近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乃至当代著名网络文学的名篇巨著。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经》《论语》、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和明清小说。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是小说、诗歌与戏剧。该模块还有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作品。这些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阅读这些作品,犹如与名家大师进行心灵的直接交流与碰撞,可从中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职业素质教育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技博览、创新创业、健康驿站等栏目,开展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满足学生在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方面的爱好与需求。
2.2精神文化板块功能实现
普通用户可以选择性登录精神文化板块。直接进入此板块的用户只限于参与社团活动、阅读网络提供的经典文学作品、浏览职业素质教育模块中的各种栏目。通过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的用户可以上传各种作品、参与社团管理等。平台设置了用户积分系统,鼓励用户通过积累积分用于在平台的资源下载和观看影视作品。管理员用户主要负责对精神文化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管理,包括添加、审核、修改和删除经典文学作品和大学生社团子栏目,审核用户上传的经典文学内容并把审核结果反馈给用户。
3行为反馈系统功能解析
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行为反馈系统模型中,笔者利用已开发的“网络终端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浏览行为记录采集、行为记录分析、在线分析报告、行为库存储等功能。具体实现过程是:先采集登录用户的浏览行为,将行为记录储存到数据库中,并依照分析内容,有选择地将数据转入行为数据库;然后通过行为记录模块将行为记录转变成行为模式,储存于行为模式库中;最后通过在线分析报告模块实现行为结果浏览模式,实时将分析报告提供给网站管理者,以实现动态、精准的网络文化平台反馈功能。管理员用户端应具备评价功能,通过网络文化平台板块的设置标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网络行为的评价规则,异步收集网络浏览行为信息,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登录行为和网络板块热度等结果进行监控和统计分析,将不同的统计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网站的管理者。这些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为教师及管理者更好地实时完善网络文化平台的功能和结构、充实资源库的信息内容。在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设计中,行为反馈系统模块包括4个内容:认知数据采集模块、认知分析管理端、行为数据采集模块、行为分析管理端。文献中关于行为数据的收集方式有多种,我们采用其中2种:第一种是异步收集方式,即在普通用户登录网络文化平台后对用户问卷调查,对用户的自我感受及网络内容认知等传统的信息进行收集;第二种是同步收集方式,即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浏览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追踪,记录所有与网络浏览活动相关的行为信息。同步信息主要是收集网络登录行为记录(即动态数据),包括点击网址、搜索的关键字、经常访问信息的类型、停留的时间、访问的频率、参与电子讨论的话题、访问的时间段、经常使用的工具、访问课件的内容和时间、已浏览过的教案页面、已完成的练习和阶段测试、各知识点的学习成绩、使用的交流工具及使用次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笔者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建立了认知分析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实现2个方面功能:一是跟踪学生的网络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量化评估。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受访学生对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相关模块的基本感知,并根据系统评价结果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
4结束语
从上文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是一个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舆论形态,而网络信息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从网络舆论的视野观察,校园文化更倾向于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校园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校园逐渐呈现出了信息化校园的特点,这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网络环境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向着信息化校园文化转变[5]。在信息化校园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环境特征的时候,网络舆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也随着信息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深入而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其次,随着校园文化参与者对网络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赖,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来源,或者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1.1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学校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校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学校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学校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校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3结语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信息,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效地覆盖传统校园文化与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年来虽已初见成效,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河北省十所重点建设高校的师生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根据对问卷集中反映问题的分析汇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仅是学校对外宣传、开展网络办公的重要手段之一,45%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建设与高校学生成长没有密切关系。问卷调查表明,83.4%的高校学生极少浏览校园网络。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仅仅将校园网络定位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对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由于高校过多重视网络的功能性作用,忽略了校园网络的文化作用,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
2.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网络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途径,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青年学生自制力较差,加上高等教育相较于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对网络带来的诱惑时抵制力较差。问卷调查表明,17%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时事信息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更多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其中网络游戏占33%、影视剧占29%、网络小说占9%、交友聊天占8%。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更多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关于“每周上网时间”问题的调查表明,每周30小时以上的学生比重高达67%。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娱乐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学生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自然会大大缩减。沉迷于网络使学生与外界缺乏沟通和交流,易造成学生性格孤僻,长此以往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难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对师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较小,校园网站运用的实际效果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未浏览过校园网站新闻等信息,46%的学生不了解校园网站包含的具体内容。学生利用校园网站除了登录个人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及成绩查询,对于校园电子图书资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和自主学习。通过对各高校校园网站的研究发现,一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仅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单调,不能满足师生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校园网站功能模块单一,只是涵盖了信息公告及教务信息等内容模块,而师生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展示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高素质专职人才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近五成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中普遍由多部门协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然而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化管理,致使校园网站内容杂乱无章。另外,据有些教师反映,一些高校还未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水平较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网站后期维护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高校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下,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把握网络发展这一契机,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逐步建设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服务于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助力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高校应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主流思想引导,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首先,高校主抓网络文化建设的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对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校园网络将大学的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弘扬,使高校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互动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感,增强其对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再次,高校有关领导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调研,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方案,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最后,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如采用榜样报告会、座谈会、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网络文化教育,使其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价值观。
3.进一步拓展高校校园网站内容,提升校园网站的吸引力,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目前高校校园网站利用率较低、对师生吸引力不足的现状,高校有关部门应着力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首先,在网站的功能上,不仅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更应成为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有关链接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最新报道,并通过校园论坛等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创立“心灵驿站”模块,由专业教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校园网站应着力弘扬校风、校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对校园内优秀学生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学生榜样,真正让积极进取的大学精神鼓舞到每位学生,传递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