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17:53:33
序论:在您撰写课例研修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云南省曲靖市妇幼保健院(原妇幼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早期休克的诊治经验和治疗要点,为小儿早期休克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休克患儿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休克代偿期患儿 42例作为早期休克组,休克失代偿期患儿28例作为中晚期休克组。分析两组补液量、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早期休克组补液量显著低于中晚期休克组,稳定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中晚期休克组(P<0.01)。早期休克组总有效率为85.71%,中晚期休克组总有效率42.86%,早期休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中晚期休克组(P<0.05)。早期休克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中晚期休克组(P<0.01),两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液体复苏是治疗小儿休克的重要手段,早期诊断并给以及时的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改善休克患儿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
关键词 ] 休克;液体复苏;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52-02
[作者简介] 李荣梅(1972-),女,汉族,云南宣威,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休克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患儿通常因各种病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全身微循环障碍,器官血流供应不足,进而引起代谢障碍和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其死亡率较高[1]。目前,液体复苏作为休克救治的重要疗法已得到公认,但采用何种液体复苏方法临床上仍无共识[2]。而休克根据临床特征又可以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临床上观察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休克治疗效果[3]。本文分析小儿早期休克的诊治经验和治疗要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休克患儿7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诊疗方案中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1个月~4岁不等,<1个月8例,1~6个月22例,7~12个月15例,1~4岁25例。其中,低血容量休克38例,感染性休克32例。基础疾病:肺炎20例,颅内出血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2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脓毒血症8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将休克代偿期患儿 42例作为早期休克组,休克失代偿期患儿28例作为中晚期休克组。休克失代偿期判断标准如下[4]:患儿血压下降加重,收缩压<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即1~12个月<70 mmHg,1~10岁<70 mmHg+(2*年龄)。
1.2 治疗方法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诊疗方案[4]。首先根据患者病因给予病因治疗。并给予积极的液体复苏治疗。首先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胶体液15~20 mL/kg,30~60 min内滴注完毕,若患儿存在心功能不全则应控制在5~10 mL/kg·h,然后根据患儿情况给予30~50 mL/kg液体维持输注6~8 h。有明确低血容量因素的可以给予全血或部分血液成分输入,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的给予纠酸治疗。扩容后可以根据患儿情况选择性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补液量、稳定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
痊愈:经治疗后,患儿休克纠正,液体复苏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好转:经治疗后,患儿休克纠正,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重要脏器功能恢复;无效:经治疗后休克未纠正和(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未恢复甚至严重和死亡[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补液量、稳定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早期休克组补液量显著低于中晚期休克组,稳定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中晚期休克组(P<0.01),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早期休克组痊愈28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71%,中晚期休克组痊愈6例,好转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42.86%,早期休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中晚期休克组(P<0.01),见下表2。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早期休克组发生肺水肿3例,心力衰竭2例,死亡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死亡率3.14%,中晚期休克组发生肺水肿8例,心力衰竭7例,死亡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57%,死亡率14.29%,早期休克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中晚期休克组(P<0.01),两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休克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和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6]。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发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休克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 。目前,临床上根据患儿有无血压下降和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将休克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休克代偿期一般仅表现为器官低灌注状态,失代偿期则通常出现脏器功能障碍。休克的诊断目前主要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诊疗方案中的诊断标准[7],在具备原发病临床表现基础上,符合以下6条中的3条即可诊断为休克:①意识改变:表情淡漠,烦躁不安或萎靡,意识模糊,昏迷或惊厥;②皮肤改变:皮肤苍白,口唇及趾端发绀,皮肤出现花纹,四肢厥冷;③心率、脉搏改变:心率脉搏加快,外周脉搏细数;④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s;⑤尿量<1ml/kg.h;⑥代谢性酸中毒。
相关文献[8]称,86例代偿期患儿经积极早起抗休克治疗,8h内70例治疗成功。预后情况良好,与本组休克代偿期患儿治疗结果相符。本研究选择的70例休克患儿其中休克代偿期患儿 42例作为早期休克组,休克失代偿期患儿28例作为中晚期休克组。两组患儿均给予积极的治疗,从两组观察指标来看,早期休克组补液量显著低于中晚期休克组,稳定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中晚期休克组,而早期休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中晚期休克组。表明休克患儿应尽可能的早期救治。对于处于代偿期的患儿输液量较失代偿少,但患儿稳定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失代偿患儿。另外从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来看,早期休克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中晚期休克组。在休克早期进行积极救治患儿预后也较好。
在休克治疗方面,及时、充分的液体复苏被认为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9]。一般来说液体复苏分为快速输注、继续输注和维持输注三个阶段[10-11]。快速输注:选择2:1等张掖20mL/kg,30~60 min内输注;继续输注:根据患儿首批快速输液后反应,继续每批10~20 mL/kg静脉输液,2~3次,直至基本纠正休克;维持输注:根据患儿情况给予30~50 mL/kg液体6~8 h。改善患儿微循环同时针对原发病病因给予有效的治疗。当然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尿量等,根据患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12]。
综上所述,液体复苏是治疗小儿休克的重要手段,早期诊断并给以及时的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改善休克患儿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封志纯,陈贤楠.儿科重症医学理论及诊疗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38-54.
[2]张文贵,张赟.小儿休克60例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6):1876-1877.
[3]金益梅,黄爱蓉,何时军.小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382-2384.
[4]杨卫国,何颜霞.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0(1):18-20.
[5]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72.
[6]霍习敏,王晓冬,康磊.小儿脓毒性休克容量复苏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4):253-257.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感染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的说明[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8):691-702.
[8]许峰.小儿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1):833-835.
[9]Ahmad SA, Mujawar Q, Al Othman M,et al. Clinical profile of bronchiolitis in infants younger than 90 days in Saudi Arabia[J].J Emerg Trauma Shock,2014 ,7(1):49-52.
[10]张秀梅,孙雨葳,夏燕亮,等.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液体复苏治疗小儿休克疗效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5):475-477.
[11]梅小丽,陈冬梅,李灼.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解读(2):血液动力学参数及治疗选择[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72-1776.
当学习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理解会逐渐深入。为了更好地运用,对本次研修作一总结,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吕博士在培训结束时,放了一段视频。开始球员爬得近,后来,在教练的鼓励与指导下,最终爬出了一个惊人的记录。影视作品可以虚构,但专家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样的形为与办法将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深刻领会专家的思想与方法。
专家主要强调了什么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要保持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学生是有人格的;身体发育是有阶段特征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与方法对待每位学生。
课堂注重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而且要有时间与内容方面的限制。
课堂提问要讲方法、讲策略,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状况。
教学策略主要有:模块化、情境化、活动化。
每个模块的学习要有三个环节:导入、合作、结束。
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是否有理论支持
如果我们不能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那么就必须用已有的知识与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人不比产品,设计加工不当,可以重来,或当次品降价处理。所以,坚信知识与理论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慎重的态度,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在整个培训中,以艺术为载体进行教育与教学的例子非常多,教育是需要艺术的,这个我们就能体会到。教学也讲艺术,这也是部分人的观点。专家的报告,形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特征非常明显。我们再翻阅手册一,发现有众多的基础理论。用如此多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与办法,实在是难得。
符合新课改要求吗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形为必须转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形成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没有违背的地方。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团队。
制约学习的因素
我们再次回到视频中,分析那个球员第二次为什么爬得很远,有几种因素制约他。这是一个有浓厚练习氛围的场地;彼此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球队成员;一个讲策略、讲方法的好教练;也许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工资奖励等。我们作一推理:如果背上的与背下的两个球员倒过来再爬,同样的场地、同样的队友、同样的奖励、教练采用了相同的办法,两个人爬得绝对不可能一样远。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有几个球员牙根就不想往前爬,那么,再好的场地,再棒的教练,又有何用呢?所以,制约球员爬的远近因素还有自身。对应着学生的表现就是:有一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学习或根本不想学习;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外在因素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学习结果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时是非常大的。这两种情况专家没有给出解决办法,六本手册中找不到相关案例与工具。
常常有社会上的同志与我一块交流。他们总认为,学习环境的改善,教学方法的改进,怎么能教不出好学生呢?问题一定出在学校或教师身上。这种学习观是片面的。
我们来看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之所以去做某件事情,是因为他的内心首先有做这件事的需要。我们再从哲学角度来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再看认知学派的学习观,发现他们强调的是内在因素对学习的重要影响。所以辩证的学习观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受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
专家能否指导我们
绝对能,将整体课堂管理专家好的做法转变为适合我们教学的办法;二是多学、多领会手册一。
回到工作中
目前我们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分两种情况谈谈。
一、学习劲头不足或不想学习
1.培养学生做人与学习方面的需要。主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需要家校共同联手。
2.进入我校的学生,早在初中就形成了一些不正当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讲,哪种需要强烈,学生就会优先表现出相应的形为。2013级5班有一个我导的女孩,她说在初中时,有一个与她非常要好的女同学,整天两人在一起生活、学习。因此,她对伴侣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为高一才入学,同学之间彼此不熟悉,谁才是她现在生活学习的伴侣?整天想着这个问题,你怎么开导,她就是不听,非常固执;我们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政教处也制定了合理的规定,可部分学生、家长就是不配合,学生一味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还有学生强烈的审美需要,女同学过分地梳洗打扮,男同学留怪异发型,校服乱写乱画;学生抽烟等消费需要。这类问题,应以说服教育或批评为主,同时必须采取管理手段。所以,学校应赋予每个教职员工足够的管理权,大家共同遏制甚至消灭学生的不正当需要。新课改允许我们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量化。
3.按照成就动机理论的要求,我们在改善学生外在学习因素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学习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成就感。时间长了,对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4.让学生有目标,有理想,有志向,是一种绝好的方法。
还要依靠其他理论,比如期望理论来指导我们。
上述学习需要的培养,是以教育为主,教学与管理为辅进行的。
二、如何应对学习差异
这类学生对学习有一定需要。
1.从心理入手。
(1)、有的学生考虑到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学习内容日渐加深,学习负担日渐加重,自己入学基础又不好,每天思来想去,就产生了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学习。
(2)、情绪,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学之间的矛盾,异往之间的矛盾,家庭矛盾,身体不适引起的情绪波动,对周围人与事的不满等,时而困扰他们。
(3)、培养意志力,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
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通过改善教学,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创设情境,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同时辅助教育手段进行。
(4)、与学生搞好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如仪容仪表、关爱学生等,这要以人本主义的理念来教育学生。可有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的学生对教师,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比如,有些学生报怨我面部表情严肃,给我写在成长记录中,意思是影响他们的学习。其次,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爱护行为不理解。比如我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了他们的在校表现,目的是想与家长一块配合,教育好学生。可只有少数能够理解,多数在课堂上表现出抵触情绪,认为我在告状,给组织教学带来难度。……
2.从认知入手
学习差距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形成能够解决新问题的认知结构。这一点我倾向于认知学派以及加涅的观点,同时辅助于形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教育教学远不是我们学校做好了,就能搞好的。对于自身有众多需要的学生,外界的人与事,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启示,又该把他们引导到何方,不是我们完全能够左右的。但我们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
为了验证75%烟嘧磺隆·溴苯腈水分散颗粒剂在生产中不同使用环境条件下除草效果,同时为今后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此示范。
二、试验药剂
75%烟嘧磺隆·溴苯腈水分散颗粒剂,上海迪拜农药有限公司提供;溴苯腈乳油,上海迪拜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三、防治作物
玉米
四、防治对象
玉米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
五、试验处理
处理1:75%烟嘧磺隆·溴苯腈水分散颗粒剂,50 g /亩;
处理2:当地常用苗后除草剂,三笑,100mL/亩;
处理3:溴苯腈乳油,100mL/亩;
处理4:空白对照。
六、试验设计及方法
选择乐业乡乐业村、东风镇兴安村,每个乡村至5个种田大户。处理1每户示范应用面积3亩地。处理2及空白对照每个乡村在其中选一户进行试验,处理2面积3亩,空白对照面积20m2。处理3选一户,面积1亩。
药剂进行二次稀释,即先把药剂溶解后再加入药桶中,兑水量每亩地30kg,即每亩用两桶水;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在下午四点以后进行的。
七、示范地基本情况
1.示范地点
示范地落在海伦市东风镇兴安村候军家玉米地。
2.基本情况
示范地位于海伦市中南部,无霜期116d,活动积温2335度左右,土壤为黑壤土,有机质含量3%左右,pH值6.8左右,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一致。示范玉米品种为海玉6,播种时间为5月8日,玉米出苗时间为 ,公顷用二铵120kg,尿素240kg(30%底肥、70%追肥),硫酸钾75kg;6月10日喷药,玉米3~4叶期,喷药时天气晴朗,风力1级,杂草主要以常见稗草及一年生阔叶杂草为主。
八、调查内容
1.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7d目测观察施药区有无药害发生,若有药害发生应详细记录药害症状。
2.防效调查
施药后15d、30d调查试验区内各种杂草的种类及数量,计算株防效,在第30d调查时应同时调查杂草鲜重,并计算出鲜重防效(见附表1、附表2、附表3)。调查方法为每区定点调查3个点,每点1.0m2。
九、示范结果分析
1.安全性评价
施药后7d目测观察处理1、处理2玉米叶片发白,稍微有药害,不严重,处理3稍微有点药害,叶色变浅,较处理1、处理2轻,各处理株高上没有显著差异。
2.防治效果分析
(1)施药后15d的株防效:各处理对禾本科和一年生阔叶杂草均有效果,总体株防效处理3(97.1%)>处理1(96.2%)>处理2(88.4)>对照(ck);对稗草、卷茎蓼、苋菜、酸膜叶蓼、黎的防治株防效均表现为处理3>处理1>处理2>对照(ck),具体株防效(祥见附表1)。
(2)施药后30d的株防效(祥见附表2):各处理对禾本科和一年生阔叶杂草均有效果(见表3),总体株防效处理3(95.4%)>处理1(95.0%)>处理2(88.4.1)>对照(ck);对稗草、卷茎蓼、苋菜、酸膜叶蓼、黎的防治株防效均表现为处理3>处理1>处理2>对照(ck),具体株防效(祥见附表2)。
(3)施药后30d的鲜重防效:总体鲜重防效(见附表3),总体鲜重防效处理3(89.9%)>处理1(89.6%)>处理2(83.5)>对照(ck);
玉米田主要以表中的五种杂草为主,示范地中还有少量鸭趾草、苦荬菜、狼把草、问荆等杂草,各处理对这些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和抑制作用。
十、结论
1.从安全性上看,各处理所用的药剂对玉米相对比较均安全,喷药后前期稍微有点药害症状,后期无任何药害症状,对玉米比较安全。
2.从总体综合株防效上看,处理3(溴苯腈乳油,100mL/亩)总体综合株防效96.3%>处理1(75%烟嘧磺隆·溴苯腈水分散颗粒剂,50 g /亩)总体综合株防效95.6%>处理2(当地常用苗后除草剂,三笑,100mL/亩)总体综合株防效88.4%。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工程总体部署和市教体局文件要求,我校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2014年远程研修。为切实保障培训效果,扎实做好研修工作,把每一件事落到实处,做到极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研修目标
今年远程研修创新点是自主选择课程的菜单式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全体参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观看专题讲座、学习文本资料、在线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老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增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专家指导开放性备课,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示范,为教师备课提供案例型资源;
3.通过典型课例分析与探讨,强化教师课堂诊断的意识,提高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4.通过远程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差异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反思、超越,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研修对象内容
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研修时间
2014年7月22日——2014年7月27日
上午7:30——11:30 下午:2:00——3:00
模式:上午集中学习,下午完成作业。
上午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
各学段提前2天开放平台,请督促教师提前熟悉平台,远程研修开始之后,将不再受理帐号登陆不上、视频播放不了等技术问题。
四、研修模式
研修模式强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学习方式突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老师经历理解学习、案例学习、创建学习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过程性和质性评价。
五、研修地点 :各自办公室
研修组长
语文 :梁娜 数学 :刘玲 英语: 姚明田
物理 :李爱芳 化学 :朱志强 政治:高伟
体:刘家亮
1.对本学科的优秀作业和课例要及时传我校网站;对本学科的工作情况要及时把握,要办好简报,做好宣传(学校统计通报)。
2.各学科负责人(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3.王江负责学校整体信息宣传报道
六、管理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远程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魏彦文 副组长: 陈志平 王树相
组 员: 孙春源 门泉航 陈宗剑 姚明田
宣传报道组:各学科研修组长(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技术服务组:马玉军
后勤保障组:巩殿春
(二)严肃纪律,规范考核。
学校在研修期间实行签到制度,集中组织与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网络畅通,确保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按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集中观看视频、参加讨论;分散研修,学校领导根据任教学科参与研修讨论。研修期间将严格考勤制度,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确实请假必须校长签字。
附查岗责任人(带参训名单点名,至少两次):
22号:陈志平 23号:祝焕利 24号: 王树相
25号:陈宗剑 26号:孙春源 27号:门泉航
各处室负责人负责本处室出勤学习情况。学校整体检查。
研修期间(上午学校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学校在上午7:30前通报前一天的学习情况,对未完成作业的教师要提醒督促;鼓励指导参训教师在完成数量的前提下重视作业质量,争取被省专家推荐或入选资源库,今年评选各级先进以作业质量为主要标准。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看视频的纪律情况、服务保障情况、研修计划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敦促整改,要求凡报名必参加,凡参加必合格。
要严肃学风、学纪,提倡真实研修的理念。研修期间要指定专门人员对网上言论和参训教师作业进行筛查,坚决禁止发表涉及政治宗教等的不良言论以及抄袭作业、粘贴评论等现象,并公布举报渠道。对于举报的涉嫌抄袭作业、复制粘贴讨论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要作为研修事故及时、严肃处理。师德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市教育体育局也将对各学校研修情况进行随机检查。
(三)宣传到位,争先创优
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宣传会议,首先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远程研修对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意义,明晰远程研修的基本步骤和自己担任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并召开全校参训教师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分组,同时提出了互帮互助的要求,让老教师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新教师负起责来,新教师帮助老教师解决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形成教研共同体。
(四)要保留原始档案
每位老师要在集中研修和校本研修后分别提交纸质研修总结报告。
要将研修期间的方案、点名册、优秀作业、精彩课例、每日通报、宣传报道、总结等存档,作为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每位组长、参训学员要及时保存好所有文字材料(优秀作业、精彩课例、宣传报道、个人收获总结等),注意按照行文格式。在7月27号前交学科负责人,再交分管领导,最后集中给教研中心王江。这些是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
(五)全程跟进,及时反馈
研修过程中,校长、分管领导、各分管主任全程参与,和老师们充分交流,答疑解惑。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随时服务,保障网络畅通。在研修期间及时组织教研组长召开碰头会,通过学校平台交流情况,分享成功做法。研修教师依据课程研修的要求,完成观看视频、撰写作业、参与互动、总结反思等研修任务。
七、考核评价
一、团队分组,开展“多层”研修
园本研修崇尚教师同伴互为资源,在群体互助中“做中研,研中做”,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人或群体的成功经验,在团队研修中成长。如何发挥团队研究优势,形成良好的共同学习研讨氛围,促进实践教师每个个体的成长,我们将全园教师进行分层研修,开展了“研修三部曲”活动。
1.着眼教师个体,使研修组别层级化
为使课例研修落到实处,我们根据教学年限、教学能力、教学成果等方面将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如图1),分别为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五组,并确定每一组教师研修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着眼课堂本真,使研修重点具体化
“课例”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1研修小组成员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为的不断跟进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深刻反思的体验,相互学习,经验分享,提升音乐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学课例研修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根据研修组别的教学经验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
如,组的教师都是1-3年的新教师,他们研修的主要是歌唱活动,歌唱活动在所有音乐课型里是属于比价容易把握的教学,它的模式比较简单。同时,要求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通过他们细细地“品”,慢慢地“磨”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又如,远航组的教师属于县教研新秀获奖教师,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就有别于其他组,他们研修的重点是集体舞教学。集体舞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以参考的范例较少,需要教师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它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因此,远航组教师的集体舞教学研修形式多为微格研修和专家引领的形式。
3.着眼纵深发展,使研修内容专题化
所谓专题研讨是指幼儿园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专题,这些专题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上学期研讨的专题为音乐欣赏,我们制定了全园的音乐欣赏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在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这样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我们的音乐课例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不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音乐分项,力显“多效”价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音乐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来说,建构一套合理的、科学的、适宜的音乐教学各课型的教学模式,为他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是我们课例研修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1.收集多元教学素材,丰富音乐课程资源
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我们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音乐活动的资源,有外国名曲、流行歌曲、民族乐曲、民间儿谣,也有本土渔文化的民谣等等。并将音乐经过分析、删减、剪接成为我们开展课例研讨的素材。如利用俄罗斯名曲开展的韵律活动《莎莎》,利用流行歌曲《甩葱歌》编排了韵律活动《葱小弟》,节选民族乐曲《欢沁》开展的集体舞《欢乐鼓》等等。同时收集了许卓娅、陈蓉、王秀萍等全国特级教师编写的优秀教案集,也汇编了我园的优秀课例,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多个课例资源库,有集体舞资源库、音乐游戏资源库、音乐欣赏资源库、奥尔夫音乐资源库等等。根据不同分层组研修重点要求每学期收集并研修四个教学活动,并在组内推广落实。
2.探索音乐教学模式,利于教师借鉴参考
对于同一个课例,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演绎的效果也有所差别,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充分挖掘音乐的价值,使幼儿乐意学,并学有所获。这种经验被提炼成教学模式,就变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就有一个很好的参照。为此,我们借鉴、融合了传统音乐教学和和王秀萍的经验还原教学,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歌唱教学为例,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各类歌唱教学课例的基本环节,提炼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3.归纳音乐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教学策略,吸引幼儿参与,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在课题研讨初期,很多教师的教学秩序混乱,有的出现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形。分析其问题,主要在于教师不能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
以集体舞教学为例,动作是整个集体舞的“血肉”,动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动作表达词汇,而且有助于儿童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但是目前集体舞蹈教学中的动作学习过程却异象丛生,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其一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学习能力不够熟悉,不能提供难易适中的动作模板;其二是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学习缺少有效策略,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师示范,幼儿一遍遍练习,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缺少进一步的推进机制。为破解集体舞存在的理解乐曲、记忆动作、变换队形、人际合作、展现特色等诸多难题,我们积极开展策略研究,提炼出了任务意识策略、难易分级策略、经验还原策略和细节管理策略。
一、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内容模块的编制
从职初教师岗位实践和专业提升的需要角度看,基于导师指导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初步把握一学年的教材总体特点、学段教学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学科课程计划,在备课组长指导下,结合学情,完成“课程纲要”以及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制订,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进程依据。(2)科学编制课前的导学问题。能结合学习内容,科学安排与布置课堂预习与导学问题,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意识。(3)养成提前候课、按时下课的习惯。能够提前适当时间到任教班级,检查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或学习检查。不把教师的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按时下课,不拖堂。(4)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备课,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提前做好教学前的相关实验、资源准备,并自主检查教学设备状态,保证教学的正常需要。(5)帮助学生树立课堂规则意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制订课堂学习规则,注意采取“解释、演练、强化、提醒、体验”训练程序,培养课堂学习的规则意识,使其有序参与课堂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尊重他人发言,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能有效控制和化解课堂突发事件。(6)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活动。(7)着眼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合理调节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8)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课型。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规范地进行教学示范或实验演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学科教学。(9)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会规范编制课时教学目标,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并明确规定学习行为达成的标准或水平;能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能机智地引导和调控,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展开,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过早掉队。(10)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效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设计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11)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会控制各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过渡时间,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并结合合作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度的教学过程调整,促进和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12)科学安排和实施反馈矫正。能够针对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课堂的矫正与反馈手段,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和状态,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进行教学调控,对学生实施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13)增加课堂提问的效度。能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简洁性、启发性与导学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注意先提问后叫答学生姓名,提问后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并且能进行恰当的追问。(14)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语言应规范、简洁,有启发性、激励性、幽默性,语言的内容能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语),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15)科学布置巩固性的作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学情特点,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作业内容应是所学内容的巩固,作业容量适度,能启发思考,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形式避免单一化,可以采取书面作业或实践性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层次性,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做一遍,凡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实践性作业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监测试卷的命题”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理念。学习和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知道“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中各条目考查水平的具体要求与层次,对学科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把握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笔试内容考查的命题要求。(2)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的具体条目,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能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进行初步分解,细化对课程内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3)掌握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知道有关命题编制的一般理论,了解评价一份试卷的常用指标,如均分、众数、中位数、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差异系数、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分等基础知识。(4)熟悉试卷命制的技术和流程。掌握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试卷编制的一般过程,会根据命题任务,准确确定考查内容和水平要求,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合理确定考查覆盖度,题型结构与分值,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容量,注意试题语言、字体和图表的学科规范,命制一份合格的试卷,制订科学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并能根据网络阅卷的需要编制合乎规格的试卷。(5)初步掌握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命题技术。能够结合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熟悉和掌握三类目标命题的一般特征和试题的呈现形式,科学编制信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6)基本把握不同类型试卷的命制要求。能根据学科评价的功能,结合教学任务,命制形成性评价试卷和总结性评价试卷。能根据评价需要,制订表现性评价的方案或评价量表。(7)规范落实学业试卷的评阅。根据试卷评分标准,合理判分。注意在评卷中收集学生典型错误信息,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能熟悉“网络阅卷”的一般流程,掌握“网络阅卷”的具体方法,并能利用阅卷平台提供的功能,收集数字化的学生错题信息或典型答题案例,并能结合阅卷数据进行书面的诊断分析。(8)实施学业监测后的诊断分析。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能够合理判分,并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判定与统计;能借助一定的质量分析系统或平台的监测数据,进行任教班级学业质量测试后的诊断分析,形成学业质量诊断分析报告,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或措施。
(三)“教学课例的研究”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认识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课例研究的目标指向职初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技能,着眼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我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事或同行间建立起牢固的、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2)明确教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课题研究是贴近教师专业实践最为紧密的质性研究方式。其主体研究方法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具体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3)把握教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课例研究以问题为导引,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提升,具体遵循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课前会议、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自我完善、总结分享、循环跟进的程序。(4)整合教学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基于主题的教学课例研究的形式应避免单一化,力争研究主题系列化;在一课一议的基础上,可以将研究形式拓展为同题异构、同课一人多轮循环、同课多人多轮循环、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教研等多种形式。(5)规范教学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能根据研究任务和专业研修需求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切合研修专业需求和同伴认同态度,成立或组建研究团队,合理进行研究的协作分工;能围绕研究的主题,设计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中善于建立对话互动的平台和氛围,着眼同伴互助,能够聚焦主题开展对话,梳理和形成促进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措施与基本经验。(6)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技术手段。课例研修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采取集中评课、议课的方式进行。应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方法,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科学制订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实践。初步熟悉和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课例录播系统,恰当地运用DV、手机、数码相机等低成本技术工具,能够进行视频教学研究课例的诊断分析与研究。(7)初步掌握教学课例评课议课的方法。在开展教学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能根据课例评课的标准,聚焦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评课议课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评课观点的陈述应基于具体、典型的课堂观察证据,不轻易做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对于课例实践中任教教师专业优点的评述不吝啬,对于专业不足的阐述要到位,不走极端,做到客观、公正、准确。(8)善于提炼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能够带着目的进行课例观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并基于观察数据,理清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善于挖掘课例研修的价值,针对课例中典型的共性问题,能转化和上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借助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学科学习规律。应初步把握本学科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知道学科认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能在学科学习中采取四轮学习方略(也把一节课分为四轮):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预习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坚持“前移后续”的策略,培养学生“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求助”的学习习惯,有效落实四轮学习方略的指导。(2)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难度、心理压力、疲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归因分析;能指导学生采取放松训练、调节学习难度、多感官协同、排除干扰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3)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订计划要保证学习任务实现的可能性,明确哪些学习内容是必须做的,是否应该做的,是否能够做的。同时要明确学习计划落实的具体安排,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可衡量,可达成,符合实际,并且有时间限制。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提高学习整体实效。(4)学会有效听课与笔记。指导学生领会听课的作用,学会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学生不仅要注意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地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在每章复习结束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5)有效开展学科训练。明确学科练习和训练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反馈与强化,作业训练要精选试题,强调训练的计划性,着重练习的针对性。具体要求做到:一是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二是加强错题巩固的自觉性,重视测试中错误类型的归类,注意习题解题方法的归纳,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三是注意习题训练的科学性,抓好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突出训练方式的科学选择,即要科学安排分层训练、循环训练、规范(性)训练以及限时训练,答题要克服犹豫心态,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四是加强习题训练的规范性。习题训练要注意规范化,处理好“求快与求准”“会做与得分”“难题与易题”的关系,避免粗心大意和熟题答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避免“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抓稳基础分,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6)学会选择教辅资料。资料是复习的补充,要指导学生 “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注意细节。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2本综合性教辅用书即可,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引导学生避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决不能舍本逐末。(7)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加强克服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合理归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摆正心态,避免怯场;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8)学会巧用草稿纸。指导学生平时的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为了便于练习做完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9)定期自主诊断。指导学生认真、客观地对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弥补,尤其是对薄弱环节加强反思诊断,及时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学科,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学校特点,总体上采取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初教师落实知行结合、自主实践与自觉反思,职初教师所在学校承担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方式。具体说,导师、职初教师、学校应分别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导师要求
(1)落实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指南的基本要求,导师针对每一校本课程制订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明确每门校本教师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并要求职初教师了然于心。(2)实施课例研修指导。导师能在安排自身工作的同时,随机观摩和观察职初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有计划地组织职初教师开展主题性、专题性、系列性的课例研修,主动听取职初教师的汇报课,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能结合课堂诊断情况,给职初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并明确职初教师落实整改的时间要求。(3)落实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导师能对职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学习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示范,帮助职初教师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4)落实学业评价的专业要求。导师能对职初教师的教学命题评价提出具体技术指导,定期对职初教师的学科命题提出任务性要求,明确具体数量和内容要求,能针对职初教师编制的试卷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并落实书面改进意见,同时能保存好试卷命题改进的过程性资料,作为职初教师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证据资料。(5)落实学法指导的建议。导师能给职初教师提供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职初教师学法指导的落实进行督促和检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二)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职初教师要求
(1)虚心听取导师专业意见。能按照校本研修教师课程指南的要求,虚心听从导师的专业指导,规范落实研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听取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进行课程研修和专业实践。(2)定期开展研修总结。要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专业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研修的反思和总结。针对课程研修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能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并善于结合导师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地进行落实,不盲目从于导师的建议。(3)主动落实课堂研修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组织课程研修的要求,围绕课例进行专业研修,能主动定期观摩和听取导师的常态课,学习导师的课堂专长,并主动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实践,征求导师或同行的意见。(4)主动落实学业命题研修要求。能根据导师对学业试卷命题的指导意见,主动进行命题实践,同时主动学习有关命题评价的相关理论,充实自我对学业试卷命题的评价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根据研修的要求,在研修期间提供规定数量的学业试卷。(5)做好研修材料的积累。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研修过程资料和评估资料的填写,并做好专业研修过程中各类研修课程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能够选择和提交体现专业研修成效的典型性材料。
教研组是指以同学科教师为单位,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发展,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因此公开课和观、评课一直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多年来对教师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诸如公开课主要是用于经验推广,往往也被称之为“示范课”等,不主要用于研究问题;听课过程中捕捉的信息相对分散,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聚焦点;评课主要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止于评论,没有实践改进的环节,不能填补“知”与“行”之间的鸿沟,疏于知行合一。课例研修中的上课主要是用于研究问题,教师带着特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观察之后的研讨功能是诊断和研究问题,在反思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行为跟进。笔者目前在组织某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研组建设过程中采用课例研修这种草根化的教学研究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师去关注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在研修中经历观点交锋,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促使教研组在持续的反思和实践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建团队,共同反思
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组建一支成员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团队,这是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源头活水。笔者在组建研究团队时,充分考虑到成员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以教研组内不同特点的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还邀请学校校长的加盟,以及课程专家(学科教研员)作为研究顾问。实践证明,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成员之间注重协作,经验分享与互助是贯彻始终的。学校领导的参与在保障团队研究时间和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着重要的行政支持作用;课程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对教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团队研修中为一线教师提供理念指导和专业支持;一线教师在研修中和课程专家共同反思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然后行为跟进实现理论和行为的结合。研修过程中多方人员的互助合作,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和共同反思的平台,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教研文化。
课例研修在系统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一般会经历一个纵向发展过程。最初,专家对研修活动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包括课程理论指导、研修技能指导和学科专业指导。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和持续开展,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淡化,而促进和合作作用则不断增强。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专家提供教学设计的指导意见,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多次课堂教学和建构性反思中探寻弥合理念与现实差距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专家从理论层面走向教学实践,教师从实践层面走向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不断交互作用,双方在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是指研修团队确定研修主题、形成研修方案以后,选择一个课例进行教学设计,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实施课堂教学,研修团队分工合作进入课堂观察,并在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反思研讨,探寻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行为改进的方案之后,授课教师再度进入课堂,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课堂教学以及两次反思研讨后的行为跟进。“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之后还要对课堂教学和研修活动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对研修主题的目标达成度做一个整体评估。这种研修模式有利于教师将他人的经验扩充进自身的经验范围,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避免狭隘的经验主义。笔者在2012年11月的一次研修活动中,团队确定了“高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研究”的研修主题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研修课例。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修方案后,采用“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研修模式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使用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舞蹈《云南映象》的创作历程,探究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通过欣赏苏州市歌《苏州好风光》和了解市歌的创作过程,探究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如何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好声音》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非常感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表明,将研讨过程中获得的建构性反思成果再次付诸于课堂的过程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将建构性反思真正内化、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为研修团队获得实践智慧提供了厚重积淀。这是一个的过程,教研组在的合作中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在“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研修过程中,为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研修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保证研修活动不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在三次实践中都要提供规范的教学设计,以利于团队通过教师的变化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师成长的规律。第二,在研讨反思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研修主题,把课例作为载体,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平台;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反思氛围,注重思想和思想之间的交换,不要把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强加于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第三,有时经过三次实践和两次反思之后,没有获得有效的策略解决所要研修的主题,此时第三次实践就不应成为研修活动的终点,可以进行第四次实践或者采用说课的方式继续研究。第四,综合性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进步的评价,对研修团队获得收获的评价等。
三、采菊悠然见南山:交流总结,理论提升
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积淀后,研修团队进入交流总结、理论提升阶段,教师以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在研修过程中享受着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获得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当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就会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更为敏感。课例研修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和检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一步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复杂性,形成一系列研修成果,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研修成果是研修团队长期在教学反思与实践中慢慢积淀出来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是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资源。成果种类可以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两类。阶段成果包括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群体反思记录集等;最终成果包括课例研修报告、教师科研论文论著等。阶段成果具有单一性和记录性,最终成果则是研修团队对阶段成果加工和提炼后进行的重新建构和理性升华,具有综合性和提升性。笔者所在的研修团队在平均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动中,形成了多篇课题研修报告上传至校园网资源共享;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和跨省范围内开课均获得好评;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一年来有多篇在各类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