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时间:2022-03-11 13:31:05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个人读书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

第1篇

一、课外阅读对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语文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课外阅读是实现语文科人文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上说明明确了课外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整个人生影响尤为深远。而此阶段思想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学校就必须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但是,纯粹课堂教育模式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实在的效果;二是这种教育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三是这种教育是断续的、不连贯的;四是这种教育是形式上的,缺乏内在的动力。基于以上不足,我们必须找到另外一种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育对人灵魂的塑造。在这里,“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是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具有以下优点:(一)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是读者、作品、作者的心灵交互,必然产生共鸣,这种影响是内在的,也是有力量的。(二)课外阅读让我们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学生的阅读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充满着自主性、开发性。(三)课外阅读这种学习是长期的,如果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将受益终生。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新课改的推行,给地方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提供了自由,但是受到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课程的推行成为空中楼阁,多数学校放任自流,甚至语文课本推荐的名著也没有落到实处。

笔者对本校八年级共8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从阅读兴趣看,40%的学生基本不课外阅读,30%的学生偶尔课外阅读,只有30%的学生经常课外阅读,而这30%的学生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只占10%。

从课外阅读类型看,更是触目惊心:100%的学生首选教材辅导读物,80%的学生读报刊杂志,60%的学生读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30%的学生读文学名著。

从课外阅读方式看,有新的变化:学生网上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大。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作论述,关键是这种现状阻断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让学生畸形发展。更令人揪心的是通俗小说等逐渐成为学生阅读主流,让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侵害,暴力化、庸俗化、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少年强则国强”,面对现状,改变迫在眉睫。

三、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要改变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糟糕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与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构建校本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1.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课程

学校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下的子课程——校本课外阅读课程。明确目标,制定整体计划,组织好监督、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整个课外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2.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质、意志等的形成期,根据此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一是初中三年的长计划,二是每学期的短计划,三是月、周、日计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方向感。教师应督促学生落实阅读计划。

3.帮助学生选择有品位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应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欣赏能力还未形成,而当前社会读物良莠不齐,受经济利益驱使,低俗文学、快餐文学泛滥,如不把好这一关,课外阅读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语文教师应联系课本推荐的名著,给学生制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经常与学生讨论“应该读什么书”等核心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集体订阅一些优秀期刊,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4.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好读书,读好书”还要加上“会读书”,正确的读书方法是确保课外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阅读指导课“授之以渔”。(1)对经典文学名著宜采用精读法。经典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底蕴丰厚,学生应细读,从思想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吸收营养。(2)对一般书籍、刊物宜采用浏览法和跳读法。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之一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但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取舍,为我所用。(3)课外阅读应做笔记和写读后感。知识结构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摘录,撰写读后感,定期接受教师检查,定期参加读书座谈会。

5.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要让学生经年累月保持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和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办法。

(1)学校应定期组织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会、读书辩论会等,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2)班级应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办墙报,组织文学社团,成立读书小组等,不断激发学生兴趣。(3)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开设网上读书交流平台,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与学生不定期交换读书心得。

6.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材料来源问题

第2篇

一、循循善诱,让学生爱上读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己从内心喜欢上读书,才能有足够的内驱力推动他抓紧课余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延伸激趣,引起学生读书探索的欲望。例如,学习《冰心诗四首》,认识到冰心体小诗的艺术魅力:用质朴、纯美的语言歌颂母爱和自然,阐述生活的哲理。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冰心的同题材小诗试着进行创作。如“墙角的花”、“心灵的灯”、“玫瑰花的刺”、“写给父亲”、“写给母亲”等等,然后去诵读《繁星 春水》,学生定会兴趣勃发,还可以带动他们创作小诗的激情。教学《社戏》,可以适当介绍鲁迅小说《呐喊》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呐喊》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希图唤醒当时在封建的“黑屋子”里沉睡的国人,达到“知人论世”,从而引起学生去阅读的愿望。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努力在班级、学校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力求人人踊跃读书。

二、掌握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要完成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0万字,要读整本的书。而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外阅读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不要说孩子累,就是家长也不会答应,别的科任老师也会不满意。所以,语文老师要做好读书方法的指导:①精读。精读即认真仔细地读,逐字逐句地读。语言隽永、文字优美的重要的章节或篇目,需要精读,读书时可以圈点勾画,做读书卡,摘抄优美语段,写读书笔记;②略读。略读即大略地浏览,可以一目十行,了解大概。一本书常常几十万、上百万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精读。但是略读并不等于一味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略读方法主要有两种:浏览式读书法和跳读式读书法。浏览式读书法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通常用于阅读中长篇文学作品。跳读式读书法就是择其所需而读,舍弃不需要的内容。跳读时只关注最关键的内容,其它的通通抛开。通常用于查阅资料。具体运用时精读和略读不是截然分开,而是视具体要求灵活对待。另外,还要不定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果,略读要达到每分钟500字,阅读时做到眼到、心到,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指名说说读后的收获。

三、推荐书目,有计划地去读书

当今时代,文如山,书如海。各种信息和图书都在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各种读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快餐书籍、漫画作品甚至不健康书籍充斥中学生的视野。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为学生去粗取精,制订科学合理的读书篇目,让书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高尚的人格修养。推荐书目,要以“新课标推荐书目”为基础,兼以关注“时文”“美文”,既要读整本的书,也要读期刊杂志。《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例如七年级课本推荐了《繁星 春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西游记》,应该说,这样的阅读量,是不难完成的。但是,毕竟这些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所以,平时老师还要适时推荐给学生一些“时文”,例如《少年文艺》、《读者》、《语文报》和郭敬明、韩寒、曹文轩、梁红樱的作品。让学生既能从名著中汲取精神养料,学习写作技巧,又能从时文中获得启发,通过与同时代人的比照来思考自身的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好书,真正使书籍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四、注重反馈,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4-01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理念揭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新课改明确的指出阅读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终身受益。

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获得,70%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面过窄,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落实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都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其中。每学年开始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规定性阅读的书目,提出阅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确定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时间安排,以及措施的落实;统筹学校或教研组的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要包括规定性阅读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的自主性阅读,以便有计划的执行。

每篇课文学完后,可安排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可让学生读读其他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让他们受到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如,学完《空城计》,让学生看看诸葛亮其它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

每个星期可安排一二节课外阅读课,形成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动力。唤醒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成效的关键。

首先,可利用班会、校橱窗、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再次,还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座谈会”、“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读书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大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再班级树立阅读榜样,评选“阅读之星”、“故事大王”、“推荐能手”、“朗读之星”等一大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认识上误区造成的。实质,每学期的阅读指导课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指导课类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授几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圈化法、批注法、摘录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阅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尝试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下,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其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时既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又要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保持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读书成果,对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检查目前阅读学习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在参照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可让学生互评,同学间既可以互相交流读书方法、读书心得和读书窍门,又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及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五、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课外书籍不多,不了解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关注优秀青少年读物,甚至对当今著名期刊不闻不问。这样使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隘,课外阅读指导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时给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得要领,勉为其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知识积累上狠下工夫,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谷伟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2]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现代语文,2011年20期

第4篇

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如人意。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最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个人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在组内分配不同的人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然后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会上组员之间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丰富积累;交流感想,触类旁通,互补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34-02

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事事亲历,事事亲为,而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延伸阅读恰可以弥补此不足。至于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有效的把阅读活动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来,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论表达很多。这里,笔者就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的话题略谈点滴心得,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了解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当前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已经是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绝大多数是以个人方式进行的。因此,老师在指导自己的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视学生的时代、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来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作品、阅读形式,自由阅读,自由笔记。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在当前互联互通空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面对海量的信息源进行正确的判断、收集、整合,同时做出应对策略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活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课题。而且,教师在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在阅读中的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自主性,更应该给予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的引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当然更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源,“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从内心的最深处产生阅读需要,进而主动去阅读,去涉猎自己的所需。所以,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需求,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始终将阅读与快乐相联系。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以为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或活动中的文章和故事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其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或片段来创设情境与悬念,让学生产生刨根究底的冲动,来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尝试。

1.以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推荐好书。教师在熟悉当前国内广为大众喜欢的期刊、书目排行榜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知图书内容,并身体力行地去涉猎,以加深对书的切身感受,“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而后根据要求和内容做到:(1)推荐的方式可以是某一期刊、具体的篇章和内容的介绍。如,在教学《傅雷家书》节选文时,适时给学生讲《傅雷家书》整部的主要内容以及另一部著名的家书《家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拓展阅读此二书,课后,好多学生去阅读了这两本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推荐须有的放矢,讲究技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论断,很好地说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老师对待书籍的好态度及个人的阅读技巧,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往往目的性明确,既希求有所得,又期望自己的所得获得师长、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实现成就感。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举行如下活动。(1)我们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讲故事比赛等专题活动;(2)结合文言文教学,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填写诗词名句竞赛等;(3)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指导学生到相关网站,点击相关文章或专著进行阅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读知识制作手抄报进行展览,或举行专题报告会,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得。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体验成功中促进阅读的进一步展开。

三、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规律办事,讲究方法。读书亦然,初中学生各方面学力虽然比之小学生略强。但是,在开展阅读时同样会遇到阅历浅,分辨力弱,盲目性大等瓶颈。因此,为提高阅读质量计,指导读书方法,制定阅读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1.指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好处多,可是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就像一盘菜因为适量的味精而成为美味,可是如果味精过多,不仅难以下咽,而且吃了可能中毒,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为“趣味”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读书,乐意去看书。

2.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俗语无不说明计划的重要性,要让还不是很成熟的初中学生自觉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易的,更何况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有惰性的。所以,制定可行性计划,稳步推进阅读是必要的,大体可以从三个各方面来考虑:(1)由内而外,由课内的选文而看对应的作品集,再拓展延伸同题材、同主题作品的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完成了教材基本知识学习,避免了原本相对枯燥的课堂学习,又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2)从丛书书目考虑。“矛盾文学奖”、“年度最佳作品”等产生的书目,学生如能按图索骥加以阅读,肯定会获益匪浅。

3.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得当,在阅读中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作品性质(名家名著,一般名著,消遣性、重要性、资料性)、特色及自己的时间、精力等不同情况,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往往收获奇效。即,品读法;通读法;略读法;跳读法;选读法,此五法学生可根据实际酌情采用。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体系实效性计划性终身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1

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目前,许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中都开设了阅读课,但由于缺少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乱象:内容选择随意,阅读课变成“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导,阅读课变成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阅读目的模糊,阅读课变成“广种薄收”的盐碱地……

阅读课设立的重要意义是在制度上、时间上让学生的阅读得到保证,但要保证阅读课的质量,还需建立合理的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一、阅读指导,着眼实效性

学生有效阅读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对于阅读课要建立一套适合校情、学情的指导课程的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阅读指导课程的实施模式、实施方案、指导策略以及评价机制。

以制定“阅读课堂教学评价”为例,可以先制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十条评价标准”,包括:①着眼发展――倡导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②依学定教――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训、先放后扶的阅读教学模式;③充分读书――倡导阅读课要让学生充分读书;④尊重差异――倡导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⑤发扬民主――倡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⑥引导质疑――倡导学生主动质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⑦允许选择――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⑧强化语感――倡导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⑨以情感人――倡导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⑩鼓励创新――倡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十条标准”的基础上,再制定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评价表。用多维评价引领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独立思考、独立感悟唤起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活动,使教师的阅读指导达到充分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实效。

总之,力求阅读指导的实效,必须全面更新学校阅读指导课程体系,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致力于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素质的培养;植根学生,让学生成为乐读、善读、有终身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借力家长,让家长成为培养孩子阅读素质与技能的助教;创设环境,让学校、家庭创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二、阅读数量,立足计划性

多读书、读好书是非常重要的。但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一直存在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初中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很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数量要求甚至超过其要求,就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将总量分阶段有计划地化解,并通过“学生阅读档案”辅助,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一)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初中三年阅读量要达到260万字,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初一到初三随着学习任务的日益加重,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到了初三,面临升学压力,过多的阅读量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有计划分阶段开展阅读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阅读评价对阅读数量的考评要突出有计划分阶段落实。具体分解,下面表格可供参考。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分阶段实施基础上,建立个人阅读档案,目的是跟踪学生阅读进程,为评价提供依据。以下是一个初二学生某学期的阅读档案(节选)。

姓名孙厚涵班级初二(3)班学号:20140312

时间书名(篇目)作者题材检查情况

2014.10.14《水浒传》施耐庵小说……

10.20……《呐喊》……鲁迅……小说…………

三、阅读习惯,注重终身性

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受用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默读注重速度与效率的结合

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默读速度的测试,测试成绩记入“学生个人阅读档案”。评价标准:每分钟600字为合格;每分钟700字为良好;每分钟800字为优秀。同时对默读效率进行书面测评,通过选择题、辨别题或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

(二)朗读注重流畅程度和普通话标准程度

朗读评价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确定朗读水平的高低,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次。

(三)“圈、点、勾、画加批注”是读书的辅助手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辅助手段主要用于课本教材的阅读以及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的学习。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四)读书笔记由硬性规定变为自觉行为

读书笔记的栏目设计包括字词园地、妙语佳句、收获乐园、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后,把所阅读的内容分别加以整理、摘录并写出阅读收获。语文教师按时收回批阅,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持之以恒,写读书笔记的硬性规定逐渐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阅读能力,突出综合性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42-02

作者简介:仲崇荣(1979―),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赣榆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现状――名著阅读落不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书目。[1] (P.16)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中都有“名著阅读与推荐”板块,推荐一本名著让学生阅读。为了进一步落实名著阅读,中考都有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

现实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基础并不扎实。有的有书,但阅读不得法;有的无书,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据笔者在两所学校对近三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完整认真地读完五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方面显得手足无措:只在学生面前强调要阅读名著,在行动上却缺乏指导,放任学生,没有对名著阅读方法的细致指点,没有对名著阅读过程的全程导控,没有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坚持不懈进行培养。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不重视,以至于对名著阅读视而不见。这样,《课标》中的名著阅读目标就形同虚设,根本落不到实处。

二、反思――为何落不到实处

(一)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形形的文化快餐,世人浮躁、急功近利,更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

(二)来自教育层面的原因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应该如平行的两根铁轨,共同承载起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列车。然而,现代教育犹如“独脚的跛子”一样,只有教书,教书,再教书!只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已经异化!

(三)来自教师层面的原因

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为数众多的一线教师中,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不多。教师不仅是先生,还应该是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而教师一旦不读书了,就没有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难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缺乏上进心,就失去了谦虚好学的姿态,言传身教的魅力将大打折扣。教师自己不潜心读书了,就很难教出爱读书、好学习的学生来。再者,那些被人类世世代代“淘”出来的“真金”――经典名著,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如果不用心阅读的话,是很难领悟其精髓的。教师自己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引领学生去阅读的。

三、实践――怎样落到实处

(一)社会:营造读书氛围

江苏省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专题系列读书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践行‘三创三先’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加对象是全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活动内容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精神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群众中开展“三创三先”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大型主题读书活动。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被笼罩在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们得感谢社会为我们营造了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得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让社会因读书而更美好,让学校因读书而成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诗意家园,让心灵因阅读名著而回归宁静!

(二)教育:回归育人本能

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 “人”,是“人的优化”。教育的视野中首先要有“人”,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其最高追求,要以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为其终极目的。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应该强化教育的育人本能。既育人,就该以人为本。教育者眼中应该有“全人”,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既育人,就不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育人,就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育人,就应该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而我们积极倡导的名著阅读,正是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语文教师:增强责任感

1.有职业追求,淡化功利性

教师应不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还应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来干。在工作中寻求人生的幸福,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心态。语文教师更应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旦有了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就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2.做一个书生,发挥示范性

教师是先生,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书生。

读书应是教师的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终身学习。读书和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最起码,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应该先读完。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切身体会到名著的魅力,知道到底“名”在何处;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有提高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育人的重任。

读前,选书、订计划

读前,首先要达成共识――名著阅读非读不可,而且得真读,得扎扎实实地读。达成共识之后,得选择合适的读本。

选好了书,就得做到人手一本。最好全班都是同一版本,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做到人手一本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读中,指导、促进度

制定好阅读计划之后,就要认真执行。

执行计划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也是最能培养恒心和毅力的。学生要按计划读书:不仅要完成计划的读书数量,还要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阅读名著,还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读书: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旦发现有偷懒的,要及时提醒、督促。查书,查读书笔记,查数量和质量。对于长篇巨著,如《水浒传》,可以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中交流会。

读后,总结、搞活动

走进名著之后,还要走出来。

按计划读完全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可以围绕所读名著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竞赛,当然,一场大型的名著阅读交流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这些充实而又有趣的活动中,对名著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只要找准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初中生的名著阅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