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2:00:39
序论:在您撰写设计策略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设计师有责任参与协助,推动发展: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面临离退休的人员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临近退休或刚退休还没有达到老年标准的人群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年龄在50岁~60岁的人群,他们处于中年晚期,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极为特殊的群体,这部分人面对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面对退休及再适应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如图二所示)。这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设计问题,我们这些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人群退休适应性培训是最合适的“退休缓冲渠道”。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对该年龄段人员所施行的教育主要是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针对在职即将退休的职工所进行的培训辅导,目的是为了帮助她们从身心两方面对退休后生活进行调节和规划。这项教育的开展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然而这项退休适应,受到经济以及各方面的约束,在我国只在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零星有一些,因此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培训课程。因此,以社区为阵地对该群体进行适应性教育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本研究正是以社区为单位,展开对该群体有关退休适应性教育需求的调查,试图根据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反映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应对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在线平台服务系统进行创新设计。
2设计介入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的社会问题
2.1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服务的现状
社区为老服务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近几年来,社区养老服务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娱乐设施、医疗保健组织的设立;二是设立包护组,组织志愿者队伍对孤寡老人和护理等。对于退休适应性培训,其提法始于日本,它是一种对员工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指导与设计。欧美也在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s)中增添关于退休计划(RetirementPlan)和退休前教育(Pro-retirementEducation)的内容。其目的:一是使即将退休的员工能够在在职期间(退休预备期),从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正确认识和接受退休前后生活的巨大差异,成功度过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二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力的再开发以及各种交流讨论活动等,使老年员工重新发掘和确认人生的价值,以度过充实的退休生活,并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2]。日本的退休适应性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生涯、生活设计课程、舒适健康课程、趣味信息课程、温暖福利课程、能力再开发课程、再就业准备课程、经济理财课程、法律常识课程等[3]。我国现行的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和社会为双重主体,而目前,退休适应性培训在我国还未引起高度重视,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比较贫乏;而且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也缺乏相关的资金、人员、场地等的支持。因此,要成功探索和推行这一培训模式,就必须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联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四方面,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退休适应性社区平台服务系统。
2.2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社会问题有设计介入后呈现出崭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Kentucky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在美国也有很多关于退休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为准退休人员提供退休计划,退休理财,退休生活的娱乐兴趣的培养等咨询和课程等服务。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图四是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Kentucky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的好处。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
3设计策略探究
3.1PSS思维带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及可持续提供新的思路
产品服务系统(PSS)设计就是将产品与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某种功能,使用户在不拥有产品本身的情况下,需求却能够得到满足。蒂姆杰克逊指出新的服务型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服务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健康、移动、娱乐等等。斯塔赫尔(Stahel)对产品服务系统给出这样的定义“:产品服务系统是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对现有价值进行资源整合[4]。核心是提供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一项创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眼光来规划及设计产品服务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的关键是为客户提供特定的结果或功能,如干净的衣服,便捷的移动,温暖的空间等。PSS思维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在社区养老的PSS中大部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主,当今,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等方面受到异地养老等的限制,导致晚年生活不充实,有些社区就会提供老人的活动室以及发送娱乐信息,帮助老年人过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晚年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时间银行”的模式,不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而且政府从立法上保障该模式的发展,模式运行中的经费来源、互助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培训等都做严格的要求[5]。目前中国许多城市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社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3.2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与互联网早己走入了千家万户,比尔•盖茨所预言的“数字化社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基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妥诸如护照申请、财产公证等事。市民能通过网络支付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等社区一些特殊服务,可以查询求助网上地图,网上有本社区的地图,标明本社区所处的位置,本社区内主要城镇、街道及主要医疗、商业点等,还可以通过该网站连接到国际网上其他站点。居民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获得本社区的信息服务,而且可以自行访问、存储大量信息,可以在网上讨论热点问题,可以与当选官员交谈,可以通过E-mail在48小时内得到关于市政服务的答复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社区居民家庭中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互联网虚拟社区也开始逐渐在现实社区中建立起来。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共同事务组建起一个个社区QQ群、社区BBS、社区微博,讨论与社区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社区问题[6]。并且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营利组织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区进行合作治理。2001年,中央政府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一些城市也开展了此类项目的尝试,例如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96909广州社区服务网、宁波市海曙区的中国81890服务网、88547上海社区服务网和96596武汉社区在线等都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随着种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智能化生活”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深圳的“家e通智能社区服务平台”是智能化社区的典型,居民打开家e通,一个小小的PAD,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从日用采购,到便民服务,从智能家居,到邻里沟通。这些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型平台。图三是深圳健康E家的例子。
3.3这种新型适应性平台的前景
当前的准退休人员他们经历了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他们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虽然接触的相对比较晚,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相反他们在努力的接纳电子产品,以及学习使用电子产品。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接收信息平台的信息相对比较及时,所以这种新型的适应性平台有助于他们获得退休适应性教育。于此同时这样的新型平台因为不受到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将会更加广泛的为用户服务,不论是即将异地养老的,还是在不同企业工作的社区人员都能平等的享受到退休适应性教育。另一方面,个人家庭以及企业都对此有需求:我国自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种“银色浪潮”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员工的更新换代的进一步加速,一大批企业员工将要离开工作舞台,离开企业,转入不再工作的生活状态,一些人就容易患上所谓的“退休综合症”[7]。退休适应性培训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缓解人才流入和流出矛盾,而且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推动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有些人因为缺乏心理或者物质上的准备,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恐惧感。因为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退休综合症主要是企业人恐惧退休以后经济的问题、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权利和荣耀的变化所引起的种种不适应反应。还有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企业和社区如果能够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会大大降低退休综合症的几率。
4小结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在老字号包装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可以从传统仿古概念与民间包裹形态演绎出形象,也可发掘其产品自身特色进行表现。因为老字号产品需要对产品结构及特点加以研究,并不是靠图、文、色简单组合就能表现出它的价值,由此而产生的包装设计缺乏个性不说,而且品味不高,所以在设计定位上应立足于突出品牌产品内在文化和特色,将企业的理念、文化融入其中。真正地对品牌产品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发现品牌的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将老字号的文化内涵转化成视觉元素,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牌包装。
二把握共性与个性
包装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包装形式的一般化和包装形象的鲜明性上。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一是对企业产品形象加以认识,二是对包装形象的构思加以想像表现。因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包装形象加以了解的。人们对约定俗成的形态(如传统包装形式,民间包裹形态)易于产生共性,而包装整体表现与形象的个性特点,是决定包装形态是否容易被接收和加强印象的条件。在老字号品牌的包装设计中,应以产品市场共性为基础,通过多种设计手段突出产品的个性特征。具体的设计表现是,明确老字号品牌包装的结构及特点,合理的利用传统元素,把握文字、图形的运用,丰富包装的视觉语言,反应独特的文化特色。像国内老字号产品“西凤酒”陶罐型包装;“五粮液”高级玻璃盒装;“茅台酒”高级白色瓷瓶包装,它们都有各自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即代表了产品形象,也体现了包装的个性特征。因此,老字号品牌包装在把握悠久文化特色的这一市场共性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创新,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表达个性,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三突出寓意图形的表达
图形在包装上是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图形是最能体现产品特点的一个要素,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性。在老字号品牌的包装设计中,设计者选择的视觉图形,应当以图形的寓意能否表达出消费者对商品理想价值的要求来确定图形的形式。好的包装设计,其图形的运用与所要表达的内容高度地统一。寓意图形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想象,焕发他们内在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唤起他们对产品的认同与购买欲望。在设计图形的选择与表现过程中,体现图形的原创性语言,是包装设计成功的有利保证。
四整体化设计
风格设计风格是整合品牌传播的一种表现,能理性地反映品牌个性与共性,从而建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成功的品牌必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视觉识别特征,这个视觉特征的设计风格具有视觉效果上的整体性和单纯性,醒目地使用标准品牌形象特征,对传播主导性品牌形象极为有利。对老字号品牌包装设计来讲,其特征在于人们对某一事物共性认可的典型;特色则重在显示个性、地方性表达的差异性。在表现中不仅在于图形、色彩、文字等局部形象的处理,更应注意整体效果的把握,局部要融入整体之中。立足市场的创新性与经济性造型新颖独特的包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新鲜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有利于提升企业活力和建立品牌形象,更能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在老字号品牌包装设计中,创新是突破口,但创新不等于颠覆传统,进行包装设计应当立足于市场需求,必须建立在符合实用功能和消费心理基础上,切不可单从美学角度出发而随心所欲地展开设计,更不是设计者凭个人喜好臆想能够完成的。另外,任何产品的包装设计和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加工经济成本核算,降低包装容器运营成本也是老字号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也有例外,某些产品利润较大,人为假冒比较猖獗,所以追求高成本的包装制作是为了达到防伪的要求,以保护品牌健康发展为诉求。所以,对于这类包装而言,其造型的美学追求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相当关键。
五品牌的维护
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用户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智能家电产品的智能化。通过上述关于智能家用电器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目前的智能家电产品,更多的是体现功能化设计,用户与智能家电产品的情感交流并不突出。而在今后智能家电产品的发展上,用户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的理论,如果能应用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会使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更具人文化气息。情感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用户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研究,产品设计师分析总结出用户对于产品产生情感的规律和原理,然后带有目的性的、意识性的进行引发用户某种情感的产品设计,以便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产品被用户所接受和选择的结果。现在的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十分明显,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几近相同。虽然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仍然没有改变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而情感化设计能够赋予产品在技术层面以外新的产品精神力量。所以,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引发智能家电产品新的设计内涵,给用户营造新的感官体验。
2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是基于用户的人脑加工水平的反映,是以用户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设计理论。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智能家用电器产品中,可以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形成三位一体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2.1本能层面设计策略
人的本能处于意识之后,思维之前。因此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用户的对于产品的直观体验和最初印象。在本能层面的产品设计,主要涉及到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等方面。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于用户的不同情感影响。传统家用电器因为多采用白色或黑色的外观,所以也因此分为“白电”或“黑电”。而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追求的提升,仅仅只要白色和黑色的家电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所以智能家电产品除了在技术层面与传统家电产品有区别之外,在颜色和造型上也要寻求突破。此外,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对待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这些因素而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于情感化设计本能层面的思考,可以在智能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采用创新的造型与材质,能够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第一印象。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本能层面主要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造型是产品的实体形态,是产品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首先在形态方面,一般家电产品多采用方体的形态,给人沉闷古板的印象。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设计形态就会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格力i系列空调,采用了圆柱体形态的造型,与通常方体形态的立式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圆柱形态给人圆润细腻的感觉,相比方体形态给用户的是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体验,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其次在色彩上,传统的白黑颜色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彩的配色可以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觉。此外,在材质的选择上能给用户不同的情感感受。现在家电产品多采用工程塑料或金属制造产品外壳,给用户的情感感受较为单一,可以考虑使用皮革材料、木质材料、纺织材料甚至是玻璃材料用于家电产品全部或部分外壳。各种材质代表的不同情感感受刺激用户的感官,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本能层面的设计,最能刺激用户的感官,在形态、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要能突破传统,也是智能家电产品全面创新的表现。
2.2行为层面设计策略
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是直接与产品的功能、性能、效用挂钩的。简而言之,产品的功能表示了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产品达到怎样的目的;产品的性能表示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以及零件的性质是怎样的,能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产品的效用表示了产品完成用户活动的时效性,也是产品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产品行为层面的表现。在情感化设计的行为层面,用户通过对产品的操作感受决定了用户对待产品的情感。如果用户可以很顺利地使用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使用过程充满了乐趣,就会激发用户积极的情绪;反之,用户在使用过程遭遇障碍或困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给用户造成消极的情绪。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一大卖点,用户的操作行为也与传统的家电产品有所不同。那么在智能家电产品的效用方面就要注意,在一些新兴功能的操作方面要简单易行,让用户能顺利完成,以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首先用户能有效的完成智能家电产品的各项产品功能,其次在使用智能家电产品时产生有趣、愉快、舒适的情感,这两点是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外观结构上的差异不大,差别主要是配备了图形界面、网络化操作等。所以,在行为层面上的情感化设计,实际是对用户与家电产品的交互过程进行设计。在图形界面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能带动用户情绪的图形,比如笑脸、红心等一些能够带给用户积极情绪的图形。当用户在进行某些行为时,如启动智能家电产品或成功使用智能家电产品的功能等等,在交互界面上显示这些图形,用户就会被这样带有积极情绪的图形所带动,有助于提升用户自身的情感感受。其次还可以使用一些语音的方式。智能家电产品目前还是一种新兴事物,所以一些用户并不能非常熟悉地进行操作。而面对不会使用或使用困难的产品,用户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利用语音提示操作步骤,指导用户操作就会减少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也涉及到产品的易用性。产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会令人快乐,加倍喜欢。这是设计中为什么易用与情感总要联系起来的原因。在智能家电产品行为层面的情感化设计会与交互设计有很多联系,应用一些交互设计的技巧会提高用户的情感感受。
2.3反思层面设计策略
反思层面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高级层面,是产品的内隐无形层,将对产品设计的要求提升到文化形态、精神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层面。而且反思层面非常容易随着不同用户的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个体化的差异。情感化设计的反思层面的体现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对于自我形象和对于用户自身的满意程度,甚至还体现在是否能引起用户的记忆。基于反思层面的设计,会引发用户的思考,用户会将产品标签化,以便思考是否符合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结合产品而言,即某种产品会特别受一些用户的欢迎,而另一些用户非常不喜欢这种产品。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在反思层面的考虑因素是全方位的,反思层面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能够给用户产品的概念。而且反思层面的设计还与用户的使用经历、品牌效应有关。智能家电产品通过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决定了用户对于产品的最终印象,用户在反思层面会给产品定下结论,也是用户选择产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投射在产品上,更多表现在产品品牌文化方面。在反思层面上,用户会对产品产生有一定的思考,品牌文化会对用户在理解产品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所以,在反思层面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中,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健康的品牌文化也是一种设计策略。比如德国西门子品牌,给用户营造的是一种严谨、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所以在西门子的产品设计上,造型简约而性能持久稳定。用户在使用过西门子产品之后,就会感受到这样的品牌文化,从而建立起长效的品牌意识。品牌文化的建立与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品牌文化与用户内心的民族文化相统一,产生情感共鸣,也会对用户在选择时产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本土品牌在产品的设计上,能结合一些民族文化,这样的产品能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用户就非常容易认同产品,而且还能激发用户的民族热情。同时,很多用户是带有很强烈的本土化品牌倾向的,这样对于我国的智能家电产品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品牌形象除了和产品本身有关之外,与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有很大的关系。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用户对于其具体功能操作有待熟悉,应该加强产品的引导服务和售后服务,这样也会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产品印象,有助于增强用户在反思层面的情感感受。
3结语
关键词:法院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是一座集审判业务、办公和宿舍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基地南侧为市民广场,项目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捷。该建筑面积为32413.9m2,其中:办公大楼15层,面积20175.6m2;审判大楼3层,面积8947.8m2,生活楼5层,面积3290.5m2。
因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急需办公及审判场所,方案设计招标规定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法院建筑功能的特殊要求,且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关于法院建筑设计的规范,所以我们在方案构思之前专门到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厦门海事法院进行现场调研,与法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在短时间里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造型独特的方案创造了条件。在中标之后我们又到广东省汕头市参观莫泊治大师最近的作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分析基地现状及法院建筑本身特点,抓住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和建筑造型,明确了总的设计思路,经过精心的设计,方案以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巧妙的流线安排及大方典雅的造型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一、总体布局
城市法院用地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这样便于合理组织办公入口、审判入口、羁押入口和生活入口不同性质的人流。可该项目用地紧张,形状不规则,只有南面通过城市广场与沿海大道相连。因用地条件的先天不足,给设计带来了挑战。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人民群众的上访和旁听,总平面布局时,把法院建筑中办公部分入口和审判区入口设置在基地的南边;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口设在用地的北面;生活区入口布置在用地西北面,在用地内布置一条环形车道,把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建筑主体面向沿海大道。本工程用地通过一条弧形道路与城市广场、沿海大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而威严的台阶柱廊作为办公楼室内空间与城市广场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营造出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突出法院建筑的形象特征。法庭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侧,利用不规则的地形退让出一块广场,便于人流的疏散。法庭与办公区尽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方便法官办公和开庭,提高工作效率,并可形成较大的体量以强调法院威严的气势。宿舍区作为附属用房主要用于内部生活及招待之需,布置在基地的西侧,获得比较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办公、法庭与宿舍区围绕着内庭院组合在一起,联系紧密又分区明确。由于设有内庭院,大大减弱了法庭对办公区及宿舍区相互间的干扰,改善了环境并获得了汽车回旋、停放及人流集散的场地。在有限的用地里,为法院的工作人员在西面规划了一个篮球场地。由于资金短缺,地下水位高,地质情况不理想等诸多因素,建设方决定建筑物不做地下室。为解决停车的问题,方案设计把办公楼和生活楼一层架空作车库,这样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抬高了办公楼入口的位置。用地南面规划了用植草砖铺成的室外临时停车位,既美化环境又解决停车问题。为满足远期停车的需要,已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把南面规划城市广场纳入中级法院的建设,作为法制广场供市民休闲,接受法制教育。
二、交通流线组织
根据法院
建筑自身特殊功能的需要,为实现审判的公正性,法院工作人员、证人、犯罪嫌疑人和旁听人员等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
2.1平面交通组织
法庭公众入口和办公主入口、宿舍入口及犯罪嫌疑人羁押出入口,分别设于基地南面、西北面和北面,做到公众、审判员、内部员工及犯罪嫌疑人4种人流出入口严格区分,各自独立。办公区和审判区通过封闭连廊形成法官通道,内部执法人员、庭审人员与外来人员互不影响。办公楼和生活楼平面交通主要由贯通整个平面的内廊进行水平联系。审判区通过环形走廊把法庭、证人室、合议室、羁押室、办公室及卫生间等辅助房间连成一体。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自杀和被害的可能,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警车能直达,并且尽量缩短了与审判区的距离,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
2.2竖向交通组织
办公楼设有4台电梯,2台一组,分别设在东西两端。在一楼设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可从一楼进入电梯到达办公楼任意一层。办公区设两座防烟楼梯间,既满足平时相邻楼层的联系,又能满足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要求。生活楼设两座封闭楼梯间,以满足竖向交通和疏散的要求。审判区设1台电梯供残疾人与老年人使用,同时设了3座封闭楼梯间,以满足不同人流的使用。办公区与审判区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走廊联系在一起。整个大楼设智能管理系统,除底下几层对外办公接待的房间外,其余的房间、走廊与电梯必需通过电子识别系统认可才能进入,以保障法院工作人员、武器库和档案的安全。
三、功能分区
随着社会的法制化,审判业务日趋益重,该法院要求设置26个小法庭,4个中法庭,1个大法庭(可容纳662名听众)。设计把规模小使用频繁的小法庭设在底层,将规模大且使用较少的大法庭置于三层并创造出无柱空间,既符合结构布置的原则又经济方便。办公楼裙房部分设置为外来人流相对集中,与法庭关系较为密切的大空间设新闻中心、立案大厅、扣押物品仓库;高层部分作办公、档案室及图书、资料阅览室;顶层中心部位设置了羽毛球馆(属无柱空间,二层高)供法院工作人员紧张工作之余锻炼使用,以缓解工作压力。
四、建筑形象
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充分体现出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尊严。在沿海大道侧的办公楼面向市民广场,并在中轴线上设置宽大的直上2层的台阶和门厅,3层楼高的弧形柱廊环抱广场,营造出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办公楼主立面有意识地在规整的体形中间嵌入一块大玻璃幕,隐喻“明镜高悬”。办公楼主体简洁的楔形体块犹如一块巨大的惊堂木座落在广场上,强调“执法如山”;顶部对称均衡的造型象征公正与公平,立面上舒展的水平线条延绵于天际与大地融为一体,象征着人民法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及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些设计元素及符号,塑造出法院鲜明的建筑性格及独特的建筑形象。
五、技术措施
法院建筑除需采取一般办公建筑的常规技术措施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
(1)法院档案库的要求比一般的办公建筑要高,设计采用了较先进的有轨轻型密集档案柜。这种产品密封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因档案库存放的档案为纸质和软盘,不能采用常规的喷淋灭火系统,故本工程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相应照明灯和窗玻璃都采用了防爆产品,为防紫外线对档案的损坏,档案库设了双层防紫外线窗帘。为保持档案库恒温恒湿的状态,档案库设自动控制的通风空调系统。同时配有自动监控系统,通过球形摄像头把档案库的情况24小时不间断送回中心控制室,实行全天候监控。
(2)武器库对安全要求高,设计除考虑自动监控系统外,还在旁边设武警值班室。
(3)审判区的空调室外机放在裙楼屋顶,为避免震动和噪声,除选用低噪声产品外,还在设备安装时设橡胶垫片,并在设备与办公楼之间设轻型隔音板,尽可能降低噪音对办公区的影响。
为了引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2014年6月9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新闻会了《广州市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工作方案》,并从6月10日起至7月4日组织发动11000余人参观垃圾终处理场。由此可见,举国上下对垃圾分类目标实施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收效却不理想。垃圾分类难,难于上青天,不动手对垃圾分类一方面是生活习惯所致,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确实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设计能够引导生活,设计能够改变生活。基于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本课题采取逆向思维,避免走“先乱而后治”的老路子,试图将垃圾泛滥的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减少垃圾产量或者根本不产生垃圾才是走生态环保之路的王道策略。本文将从产品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对生活垃圾产量较大的产品包装的设计献计献策,重点对以下类别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其中日常用品类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其包装能够重复利用,反复利用,实现“打酱油”的消费模式;食品药品类的产品包装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引导实现垃圾分类的“零时间”判断,使垃圾投放实现快、准、狠;玩具礼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的重点将体现在“少就是多”的经典理念之中,倡导越少越好的经济环保的流通意识,尽可能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有效实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垃圾,或者只有少量垃圾,那么垃圾分类问题是不是就不成问题了呢?
二、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
1日用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在所有生活垃圾成分当中,塑料算是占垃圾成分比例较高的一种。由于其分类回收成本较高、利润极低的特点,很多人都不愿意对废旧塑料进行买卖交换,因此塑料通常都会被直接丢弃。首先,在城市、街道、河流等处散落的废弃塑料瓶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破坏市容、景观;其次,废弃塑料瓶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2]。包装的功能是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如果将包装的功能延伸至有利于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和方向,这对包装设计来将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日常用品类产品普及面广,消耗量大,同时产生的废弃塑料瓶也多,如牙膏牙刷,沐浴液洗发液,油盐酱醋等。这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的重点在于使包装能够重复利用,反复利用,采用“打酱油式”的消费模式。企业可以在商场或者超市、专营店等地点设置“加油站”,供用户持特定的装置“加油”,加什么品牌,加多少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模式是通过一种类似饮水机的装置设计,加上一种能够持久利用的包装设计,引导用户摈弃用完即扔的习惯。这一设计策略满足经济环保的要求,从结构、造型、材料、工艺、成本、视觉效果、生态等方面实现多方位的利益优化,最重要的是减少可回收类产品包装垃圾的产量,减轻可回收类垃圾在回收过程中的负担,降低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损耗,降低垃圾回收成本,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的包装成本,从根本上做到节能环保,利国利民。
2食品药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食品药品都是入口的产品,常言道“病从口入”,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卫生条件的要求是绝对严格的,因此其包装也不容马虎。既然需要有,且必须有,那其包装设计策略就要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结构的设计、包装变成垃圾之后垃圾分类的易识别性等角度入手考虑。就目前来讲,全国各个市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相比之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垃圾一满灌得扔的习惯岂能是说改就改?即便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在行动上一旦出现需要动脑思考“手里的垃圾到底该进哪个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随机”,垃圾分类的星星之火便瞬间灰飞烟灭。食品药品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是在终究要变成垃圾的产品上做明确的记号,让这个记号跟垃圾分类的收集容器色彩统一化,整体化,让市民一目了然,分类不再犯难。垃圾分类的主要公共设施垃圾桶的颜色是鲜明的,蓝色是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绿色是厨余垃圾收集容器,红色是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橙色是其他垃圾收集容器。那么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规定,无论企业在品牌宣传过程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创新,产品外观或者外包装必须有一个颜色带要与垃圾分类的收集容器相吻合。这一环保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引导实现垃圾分类的“零时间”判断,使垃圾投放实现快、准、狠。
3玩具礼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与食品药品类产品相比,玩具礼品类产品的包装在卫生程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上就没有那么严格。事实上,玩具和礼品却被包装的更加的严实,几乎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尤其是礼品。而这些包装外壳几乎无一例外的被遗弃,不管是塑料、纸盒,还是木盒。当然,关于“体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且在很多人看来,产品包装的高大上就是“体面”。这种意识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观念需要改变。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对于玩具礼品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简化外形,在不影响运输和使用的前提下,将包装尽可能的简化,采用“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能用线形材料的就不用面材,能用点形包装的就不用线形,能少就少,节约用料。其次,在不能节约包装材料的情况下,就尽可能使包装设计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事物一旦有了功用,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被丢弃。
三、结语
关键词:数字系统;IC;设计
一、数字IC设计方法学
在目前CI设计中,基于时序驱动的数字CI设计方法、基于正复用的数字CI设计方法、基于集成平台进行系统级数字CI设计方法是当今数字CI设计比较流行的3种主要设计方法,其中基于正复用的数字CI设计方法是有效提高CI设计的关键技术。它能解决当今芯片设计业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缩短设计周期,提供性能更好、速度更快、成本更加低廉的数字IC芯片。
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无论是HDL描述还是原理图设计,特征都在于以时序优化为目标的着眼于门级电路结构设计,用全新的电路来实现系统功能;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完成小规模ASIC的设计。对于规模较大的系统级电路,即使团队合作,要想始终从门级结构去实现优化设计,也很难保证设计周期短、上市时间快的要求。
基于PI复用的数字CI设计方法,可以满足芯片规模要求越来越大,设计周期要求越来越短的要求,其特征是CI设计中的正功能模块的复用和组合。采用这种方法设计数字CI,数字CI包含了各种正模块的复用,数字CI的开发可分为模块开发和系统集成配合完成。对正复用技术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进行系统功能的结构划分,如何定义片上总线进行模块互连,应该选择那些功能模块,在定义各个功能模块时如何考虑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正资源而不是重新开发,在功能模块设计时考虑怎样定义才能有利于以后的正复用,如何进行系统验证等。
基于PI复用的数字CI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特征是模块的功能组装,其技术关键在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可复用的正软核、硬核;二是怎样做好IP复用,进行功能组装,以满足目标CI的需要;三是怎样验证完成功能组装的数字CI是否满足规格定义的功能和时序。
二、典型的数字IC开发流程
典型的数字CI开发流程主要步骤包含如下24方面的内容:
(1)确定IC规格并做好总体方案设计。
(2)RTL代码编写及准备etshtnehc代码。
(3)对于包含存储单元的设计,在RTL代码编写中插入BIST(内建自我测试)电路。
(4)功能仿真以验证设计的功能正确。
(5)完成设计综合,生成门级网表。
(6)完成DFT(可测试设计)设计。
(7)在综合工具下完成模块级的静态时序分析及处理。
(8)形式验证。对比综合网表实现的功能与TRL级描述是否一致。
(9)对整个设计进行Pre一layout静态时序分析。
(10)把综合时的时间约束传递给版图工具。
(11)采样时序驱动的策略进行初始化nooprlna。内容包括单元分布,生成时钟树
(12)把时钟树送给综合工具并插入到初始综合网表。
(13)形式验证。对比插入时钟树综合网表实现的功能与初始综合网表是否一致。
(14)在步骤(11)准布线后提取估计的延迟信息。
(15)把步骤(14)提取出来的延迟信息反标给综合工具和静态时序分析工具。
(16)静态时序分析。利用准布线后提取出来的估计延时信息。
(17)在综合工具中实现现场时序优化(可选项)。
(18)完成详细的布线工作。
(19)从完成了详细布线的设计中提取详细的延时信息。
(20)把步骤(19)提取出来的延时信息反标给综合工具和静态时序分析工具。
(21)Post-layout静态时序分析。
(22)在综合工具中实现现场时序优化(可选项)。
(23)Post一alyout网表功能仿真(可选项)。
(24)物理验证后输出设计版图数据给芯片加工厂。
对于任何CI产品的开发,最初总是从市场获得需求的信息或产品的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需求,CI工程师再逐步完成CI规格的定义和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定义了芯片的功能和模块划分,定义了模块功能和模块之间的时序等内容。在总体方案经过充分讨论或论证后开始CI产品的开发。CI的开发阶段包含了设计输入、功能仿真、综合、DFT(可测试设计)、形式验证、静态时序分析、布局布线等内容。而CI的后端设计包括布局、插入时钟树、布线和物理验证等内容,后端设计一般能在软件中自动完成,如SIE软件就能自动完成布局布线。
三、IC开发过程介绍
IC开发过程包括设计输入、功能仿真、综合、可测试性设计DFT、形式验证、静态时序分析、布局、插入时钟树、布线、物理验证等内容,下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设计输入:一般包括图形与文本输入两种格式。文本输入包括采用verilog和vHDL两种硬件描述语言的格式,verliog语言支持多种不同层次的描述,采用硬件描述语言主要得益于采用综合器来提高设计效益;图形输入一般应该支持多层次逻辑图输入,主要应用在一些专门的电路设计中,但是图形输入耗时费力且不方便复用。
功能仿真:功能仿真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设计功能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搭建的测
试环境质量和测试激励的充分性决定了功能仿真的质量和效益,仿真工具也是比较多,而且功能比较齐全。
综合:所谓综合,就是将设计的HDL描述转化为门级网表的过程。综合工具(也可称为编译器)根据时间约束等条件,完成可综合的TRL描述到综合库单元之间的映射,得到一个门级网表等;综合工具可内嵌静态时序分析工具,可以根据综合约束来完成门级网表的时序优化和面积优化。
可测试性设计DFT:目前大多数CI设计都引入可测试结构设计,一般在电路初步综合后可进行DFT设计。典型的DFT电路包括存储单元的内建自测BIST电路、扫描链电路和边界扫描电路。BIST电路是为了测试而设计的专门电路,它可以来自半导体生产厂商,也可以用商用的工具自动产生。扫描链电路一般是用可扫描的寄存器代替一般的寄存器,由于带扫描功能的寄存器的延时与一般的寄存器并不一致,所以在综合工具进行时序分析时最好就能考虑这种“附加”的延迟。边界扫描电路主要用来对电路板上的连接进行测试,也可以把内部扫描链的结果从边界扫描电路引入。
形式验证是一种静态的验证手段,它根据电路结构静态地判断两个设计在功能上是否等价,从而判断一个设计在修改前和修改后其功能是否保持一致。
静态时序分析:静态时序分析是CI开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静态时序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关键路径的信息,分析关键路径的时序;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到电路节点的扇出情况和容性负载的大小。
布局:
布局被认为是整个后端流程最关键的一步,布局首先是在满足电路时序要求的条件下得到尽可能小的实现面积,其次布局也是把整个设计划分成多个便于控制的模块。布局的内容包括把单元或宏模块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连线的RC延迟和布线的寄生电容效应,此外,良好的布局还可以减小芯片面积和降低布线时出现拥赛现象的几率。
插入时钟树:时钟树又称时钟网络,是指位于时钟源和它所有扇出的寄存器时钟输入端之间的BUFFER驱动逻辑,时钟树通常根据物理布局情况生成。时钟树的插入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时钟信号延时和时钟信号扭曲,因为较大的延迟对解决电路的保持时间问题不利,较大的时钟扭曲往往增加寄存器锁存不稳定数据的几率。但是时钟信号延迟和时钟信号扭曲问题是对矛盾,如果设计对两者都要求比较严格的话,时钟树的插入往往需要考虑比较多。
布线:布线分为两个阶段完成:预布线和详细布线,预布线时版图工具把整个芯片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区域,布线器只是估算各个小区域的信号之间最短的连线长度,并以此来计算连线延迟,这个阶段并没有生成真正的版图连线。详细布线阶段,布线器根据预布线的结果和最新的时序约束条件生成真正的版图连线。但是如果预布线的时间比布局运行的时间还要长,这就意味着布局的结果是失败的,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布局以减少布线的拥赛。:
布局布线完成之后,EDA工具根据布局布线的结果产生电路网表,产生真正的互连线延迟数据,这样以前综合工具DC根据线负载模型计算出来的延迟数据与这些互连线延迟数据相比是不够精确的,因此把这些版图提取出来的互连线延迟数据反标给DC重新进行综合优化,如果生成的网表满足了时序、面积及功耗要求后就生成电路版图,电路版图经过验证就可以制成芯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