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扶贫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2-08-02 12:14:55

序论:在您撰写扶贫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扶贫的意义

第1篇

1、教育扶贫是能够改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的基础。

2、通过不同形式的知识培训进行教育扶持,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技能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也是扶贫攻坚能够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

一、国内外文化艺术教育扶贫经验的借鉴

日本是开展文化艺术扶贫活动时间较早且成效显著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日本东京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当地政府开始实施文化艺术振兴计划,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把文化艺术教育同当地特有的手工艺与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发展地方手工艺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还有力地保护了当地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产。印度政府在2006年实施的包容性旅游扶贫战略,强调了教育和培训的作用,通过大力推行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训,让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水平的增长。韩国在文化扶贫别注重开展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在2009年实施的农村新文化空间建设扶贫项目中,通过新办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艺术素养,推动了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福建是我国最早推行文化艺术扶贫的一个省份,从2005年到现在,历经14年时间,福建已经走出了一条资源集约型艺术扶贫的成功之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福建经验”对于贵州等落后地区艺术教育扶贫的启示主要有:大力整合社会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政府、高校、艺术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全面推进农村文化艺术扶贫教育,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贵州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的意义

(一)为贵州农村发展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培养人力资源

贵州山地众多,没有平原支持,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一个发展传统农业条件相对薄弱的省份。贵州也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人民在相对原始和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保留了纯朴的民俗民风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因此贵州应当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扶贫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要将贵州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转化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资源,需要一大批能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基层人才,对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扶贫能够为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要求。

(二)为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贫困。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思想上的缺陷,这些缺陷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巨大隐患。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能够为人们提供优秀的精神粮食,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品质。在贵州农村留守儿童中推行艺术扶贫教育能够该感染孩子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消除他们的封闭、自卑与冷漠,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扶贫。

(三)为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

如前所述,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民族音乐方面,民族村寨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其中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浪哨”情歌、黔东南山歌等民族歌舞早已蜚声海内外,侗族大歌更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民居方面,贵州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黔东南苗族依山而建,气象万千的吊脚楼,黔东南侗族极具艺术魅力的风雨楼、鼓楼,黔西布依族朴素简洁,装饰考究的石板房等。在民族手工艺品方面,苗族刺绣、蜡染、布依族簸箕画、安顺傩戏和地戏面具等手工艺品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然而应当指出的是,贵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加之随着城镇化率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人口离开乡村,导致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后继乏人,面临严重的危机。笔者认为,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最大希望可以寄托在留守儿童身上,寄托在文化艺术教育扶贫事业上。通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扶贫教育与培训能够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通过人力资源形成和文化艺术市场的开发能够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三、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贵州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接受了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但在教育质量上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教育方面与城市的同龄儿童相比具有很大差距。例如:贵州长顺县茅山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由于土地贫瘠,石漠化程度高,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茅山村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2018年笔者参与了贵州省民盟组织的茅山村小学文化艺术扶贫活动,该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为234人,其中7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文化艺术扶贫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学校缺乏教授艺术类课程的老师,缺少乐器、画具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几乎是一片空白。贵州罗甸县打改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大概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笔者在扶贫走访该村期间,发现该小学过去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是由一位来支教的语文老师兼职教学,这位老师离开后音乐课、美术课就一直处于停课状态。当前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首先,缺少艺术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扶贫不够重视,没有整体规划,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缺乏长效性。其次,师资力量奇缺。由于条件艰苦,教师待遇缺少保证,贫困农村的中小学严重缺少艺术类专业老师,许多学校根本无力开设艺术类课程。再次,针对民族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扶贫教育处于空白状态,不能为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四、贵州推行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规划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路径

首先,要立足贵州省情,制定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扶贫长期规划,将扶贫教育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艺术教育、职业培训、文化艺术就业并举的长期扶贫机制,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艺术素质、经济状况、精神品质的不断改善与提高。

(二)强化文化艺术扶贫的人才机制和教育机制

政府对于艺术教育扶贫应当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扶持,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艺术教育扶贫事业中。鼓励和充分利用艺术院校、文艺事业单位、民间艺术团体三方的力量,全面推进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工作,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素质,为贵州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培养人力资源。

第3篇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在石家庄的顺利实施,是否意味着可以在全国推广?工程实施之初的设想、实施之中的困难以及现行的情况如何?教育之于扶贫的意义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芬。

工程设计初衷

《中国扶贫》:最初,是由谁提出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赵立芬:最开始的设计是由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孙瑞彬提出的,他丰富的阅历使得这项设计有深厚经验作为支撑。孙书记从邯郸到重庆等全国各地的调研使他清楚地认识到,给予式的扶贫终究是一时的、表面的、反复的,真正要想断了贫困的根源,必须要改变“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则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改变、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绝不是2、3年可以完成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2011年,孙书记在调研石家庄山区教育情况时,来到了赞皇县最深山的长沙村,那里的一个小学是平房,教室里有4个孩子、1个老师,老师是深度近视,戴着镜片很厚的眼镜;另一个学校里是十几个孩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属于复式班教学。孙书记感慨说:“再也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了,再也不能让老师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无奈地坚守了,再也不能让山区人民因为没有知识而贫穷下去了!”就这样,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山区教育改革入手,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落实教育扶贫工作机制

《中国扶贫》:工程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各部门之间如何协作、配合?

赵立芬:教育扶贫实施地区是深山区,扶助对象是弱势群众,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工程实施之初,石家庄市就确定了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

首先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指挥部,建立了党委领导、教育主导、部门协作、全民支持的工作机制。

其次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转需要。该工程约需建设资金6.7亿元,征地资金1.9亿元。按照“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企业援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原则,在市、县两级财政投入4.76亿元基础上,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将工程项目学校纳入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等项目。同时,不少企业捐款捐物,支持工程实施。

然后是保障学生享受良好生活条件。山区孩子大多数家庭比较困难,为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就学问题,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多次会商,制定了项目学校学生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的比例和标准。从2014年起,在国家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23%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再拿出2000万元,为56所项目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交通补助,并形成长效机制保障落实。同时,各县通过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调整分配比例等方式,向山区项目学校给予政策倾斜,保障学生在校生活质量。

考虑到低学段学生暂时难以适应寄宿制生活和学习,市里还规定根据不同年级适龄学生需求,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按需配备生活老师和宿舍、食堂管理人员,照看好学生的饮食和住宿,切实解决学生家长因转移安置带来的后顾之忧。

另外,还要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全面加强工程项目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教育局联合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七个部门下发了《石家庄市山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办法(试行)》,对教育教学、安全、卫生、饮食、宿管、往返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要求。各项目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学生食堂、餐厅、浴室、宿舍、冬季取暖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了教学和生活服务功能,尽可能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我们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多次对项目学校进行拉练检查和现场观摩,不断督促各学校确保规范运行、管理上水平。

最后是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建名校、树名师、育英才,制定了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市内与山区学校结对互助,对口帮扶,帮助山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业务理论素质。目前,56所项目学校已与市区优质学校一对一结对,全部教师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轮训,由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省市级骨干培训教师、教研员等组成的名师团队,保证每月3-4天深入到山区学校,培训各科中小学教师。

《中国扶贫》:目前项目的实施情况如何?

赵立芬:截至目前,56所项目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竣工总面积40万余平方米,共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36388名。同时,山区6县职教中心教学楼、综合实训楼、宿舍楼等教育教学设施均进行了改造、提升,山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通过工程的实施,山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优化,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功能更加完备,山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

目前,石家庄山区的教育水平已经提前10年达到,并且超过了全市的平均教育水平。2013年,6个山区县之中的井陉县高标准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平山县通过了河北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这充分证明了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补长短板的重要措施。同时,目前唯一一个已经有毕业生的项目初中――赞皇二中,今年普通高中升学率达75%,同比增长103%,剩余25%的学生全部进入职业学校。

目前,项目学校安全、卫生、宿舍、食堂等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层级管理制、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奖惩制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学校运行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一批项目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经过探索与尝试,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品牌,为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奠定了初步基础。

随着项目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家长对子女进入新学校后,学得好、吃得饱、住得舒适感到十分满意,对子女转移安置到中心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就读表示支持与认同。由于学生集中食宿就读,许多家长从照顾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开始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有的在家门口办起了致富项目,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山区百姓的致富渠道。

读书改变命运 教育挖掉穷根

《中国扶贫》:您认为,石家庄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有没有可复制性?若想实施类似的工程,关键是什么?

赵立芬:我认为是有可复制性的,观念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论一个地区的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面积有多广,领导层、基层都要有统一的观念和认识,要确保教育扶贫的意义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有如此,才能统一思想,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才能上行下效,才能有效地推进工程的发展。

以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为例,孙瑞彬书记就多次在讲话中提到教育扶贫的意义,这对于基层的领导干部是一个方向上的指引。他还多次动员企业来一起参与,在他的动员下很多企业都献出了爱心,例如河北银行为赞皇县野草湾小学捐赠了200多万元,近期还捐赠了电脑等教学设备;北人集团为赞皇二中捐赠了桌椅,等等。

《中国扶贫》:您认为教育之于扶贫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赵立芬:石家庄的实践证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决策,也是一项促进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之举,“一举三得”,意义深远。

一是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从石家庄市西部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看,山区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教学点多、规模小,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功能不完备,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城乡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山区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山区孩子集中到县城或中心乡镇,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改善山区办学条件,优化山区学校布局,提升山区教育质量,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把扶贫与教育紧密结合,抓住了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是一项脱贫工作的战略性创举。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着眼于从优化教育这个起点开始,用良好的教育提升人口素质,让山区孩子接受全面优质的义务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真正实现教育好一个孩子,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改变贫困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建设一个新的幸福家园的目标。

第4篇

要在完善开发式扶贫的同时,侧重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推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来提高贫困人口适应市场的能力和通过成功的人口迁移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

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我国社会中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组织来动员这个人群,为低收入困难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扶贫实践的快速发展,我国贫困问题的特征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给我国的扶贫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根据这些年来对我国扶贫工作所做的研究,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按国际标准重新确立贫困标准。

我国目前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625元以下,这个标准是1986年开始大规模扶贫时,按照当时解决温饱的要求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目前我国测算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标准,实际上与世界银行提出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天1美元收入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十分接近。建议直接采用这个标准,这样既有利于和世界减贫工作接轨,也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开发式扶贫,侧重“人力资源开发”。

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对此战略,应继续坚持;并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在“自然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应当同时侧重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推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来提高贫困人口适应市场的能力和通过成功的人口迁移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会学习中心,促进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步将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社区建设成学习型社区。另外,健康和教育一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当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取特殊措施(如减免费用)以保证合作医疗能够覆盖所有贫困人口。

三、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的有效结合。

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扶贫活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极端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生活保障需要。因此,应当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救助式扶贫的综合扶贫体系。

四、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扶贫体系。

城镇贫困人口和城乡流动人口的增加要求我们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扶贫体系。统筹的内容应当包括:第一,在农村地区建立救助制度。其对象既要包括残疾人、孤寡的老年人和长期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而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人群;以及因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家庭的收入和消费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第二,完善现有的城镇救助体系,对进城务工人员,因灾难、短期失业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者给以必要的救助。第三,农村和城镇都需要进行开发式扶贫,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有劳动能力但仍然比较贫困的人。

五、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

农村贫困人群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中都亟需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小额信贷可以有效地满足穷人的资金需求。政府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应当逐步开放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其次,准许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市场状况和运行成本自主决定贷款利率;第三,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第四,政府可以将目前经由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资金转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放。

六、加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各项功能。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开发式扶贫等各项直接减少贫困的政策之外,各项宏、微观政策也都会对贫困人口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贫困,需要各个领域的政策配合。建议强化国务院扶贫办和地方扶贫办系统在扶贫政策的制定、贫困状况的跟踪,以及对各类扶贫投资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职能。其他非扶贫部门在制定部门政策、批准建设项目时,也应该和国际扶贫机构一样,由扶贫办对这些政策、项目进行评估,防止、减轻对贫困群体的不利影响。

七、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中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组织来动员这个人群,为低收入困难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为了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政府也应当着手探索采用竞争性的扶贫资源使用方式,使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成为由政府资助的扶贫项目的操作者。扶贫部门的职责则是根据非政府组织的业绩和信誉把资源交给最有效率的组织来运用,并对其进行评估。

第5篇

深山里的移民扶贫路

五指峰乡位于上犹县西部,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南连崇义县,西接湖南省桂东县,北靠吉安市遂川县,是上犹县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重点乡镇之一。全乡辖7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8660多人,其中现金直补移民人口1069人,核定到村组移民人口960人,库区移民共计人口202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2.8%。晓水村位于五指峰乡南部,总人口787人,有移民51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7%,是典型的库区移民村。

1995年,晓水村因支援国家修建龙潭水库,水库建成后水位抬高淹没了原有的进村道路,使得晓水村一下变成了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教文卫等各方面事业都落后的偏远库区村。现有的进村道路是沿着水库边沿蜿蜒的群山开辟的险恶之路,九曲十八弯,加上五指峰山区特有的沙质土层,每遇暴雨,道路便被冲刷的遍体鳞伤、沟壑纵横,使得这条原本多舛的生命线更加险象环生。村里每年都要花费好几万来维修被冲毁的路基,不堪重负,百姓出行更是苦不堪言,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晓水村有丰富的竹木资源,但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往外运输,加上运输成本高,使得晓水村民人均收入相比其他村低很多。提起晓水,这里的人们笑称之为“台湾”,并不是说晓水有多么的美好繁华,而是暗讽晓水偏僻遥远、与世隔绝,想来令人辛酸。

要想富,先修路。晓水村民时刻希望着早日修成平坦宽敞的水泥公路,这也是五指峰乡党委政府和晓水村干部多年来一直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在多级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特别是在上犹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的争取下,晓水水泥公路硬化工程终于成功申报为2010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争取国家扶持资金350余万元!在项目立项通过后,五指峰乡人民政府迅速组织成立晓水水泥公路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及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施工单位,并于2011年1月择吉日破土动工。这对晓水村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晓水村民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就全指望着这条路了!经过紧张施工,项目组克服了资金紧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等一切不利因素,于2011年10月成功完成全长14.2km公路硬化,并完成了路肩回填、涵管铺设等附属工程,工程验收合格,圆满竣工,彻底改变了晓水公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历史。晓水村民欢欣鼓舞,张灯结彩,村民们都夸现在的扶贫移民政策好,真正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晓水水泥公路的建成,拉近了晓水村与外界的联系,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了晓水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扶贫移民助民富,天堑一变成通途!关注民生,和谐共进,一条条农村公路,不仅成为联系民心、凝聚民心、助民致富的“连心路”、“和谐路”,更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无形的“连心桥”,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6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三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研究部署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区力量,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刚才,XX同志通报了我区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情况,三名同志作了发言,XX同志做了工作部署,我都同意,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按照省、市部署,我区对口帮扶、支援与合作的六个地区,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第二轮“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在全省考核中取得全部满分,资金投入、项目落实、帮扶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圆满完成各项扶贫任务。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向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敬意!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关于认识。中央、省、市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十以来,总书记国内考察30多次,其中20多次到贫困地区,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去年11月,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小康社会的号角。今年3月,XX书记在全省扶贫工作会上要求:“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小康”。6月22日,XX书记在全市扶贫工作会上强调:“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部署,确保各项脱贫帮扶任务如期完成”。

相比以往,这次扶贫工作,有几个明显不同:一是标准更高。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在2018年率先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并明确每名贫困人口安排2万元扶持资金,这是以往所没有的。二是要求更严。中央明确要求“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三是难度更大。经过前两轮扶贫双到,容易的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同时,由于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等原因,现在各单位调剂资金用于扶贫的难度加大。四是任务更重。帮扶村由上轮的15个增加到27个,以前是十几家单位帮一个村,现在两、三个单位就要帮一个村。

对我区而言,扶贫工作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个重要机遇。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思想上增强扶贫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各项扶贫攻坚工作。同时,通过扶贫工作,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助力企业扩大经营版图,实现双向互动、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第二,关于思路。在扶贫思路方面,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变“大水漫灌”、“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等传统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发挥政府资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各类资源,共同抓好扶贫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发挥市场作用。要发挥南山经济大区、创新强区优势,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通过市场调节,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二是发动社会力量。畅通社会力量扶贫渠道,发挥我区企业多、名人多、慈善家多的优势,抓好“全国扶贫济困日”和“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引导和发动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三是发挥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作用。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注重调动贫困地区的积极性,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第三,关于责任。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和政治责任,要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指示精神,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把领导责任扛在肩上,做好示范、当好表率。各结对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既要按照考核指标完成“规定动作”,又要结合实际做好“自选动作”,确保责任到位、人员到位、项目到位、措施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

第7篇

【关键词】光伏贷;精准扶贫;农行九江分行

一、修水县基本情况

江西省修水县位于赣西北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与九岭山脉之间,人口86万,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有36个乡镇,360个行政村。至2015年末,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17亿元,同比增长10.7%,财政总收入23.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修水县外出务工人员约20万人,辖内矿业、林业资源丰富,工业相对落后,目前全县人口城镇化率为44%,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修水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省定特困片区,是目前九江市唯一一个贫困开发县。截至2015年底,修水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799人,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968万元,贫困发生率为17.84%,有154个行政村被列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

二、推进光伏扶贫的现实意义

1.较为适宜的天然环境。修水县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年无霜区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季节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间达1200个小时,不少年份高于摄氏35度的高温日长达20多天,随着温室效应,暖冬现象明显。修水非常适合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布局,可布局工商企业厂房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民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2.当地政府的迫切需求。修水县政府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实施”的思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以2015年底的10.5万贫困人口为基数,以3年(2016-2018)全面脱贫退出贫困系列为总目标,分年度完成退出任务,力争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至2018年底实现国家贫困县“摘帽”。

3.当地良好的信用环境。农行修水县支行农户贷款余额2.28亿元,6000余户,不良额92万元,不良率仅为0.43%,农村生产经营贷款不良、关注均为零,有较好的信用环境,可以“光伏贷”信贷产品主动介入,支持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4.有效解决还款来源问题。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实行补贴政策,对建成投产并通过验收的光伏发电项目按发电量每度电给予0.2元补贴,补贴期20年,安装成本大为降低。光伏安装系前期一次性投入,后续持续收益的扶贫方式。据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目前的技术,安装5.5千瓦的光伏设备,年发电量可达到 7000-8000度,按1.02元/度(含上网电价0.4元/度、国家补贴0.42元/度加省政府补贴0.2元/度)全部并网销售,年可获销售收入7140-8160元。如贷款3万元,按收入的80%归还贷款,每年归还5700元,6-7年可还清贷款。

三、对策与建议

金融扶贫过程中,当地党政部门主导推进是关键。要借势政府主导作用,凝聚财政、扶贫等各方合力,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与渗透,让责任更到位、政策更实在、措施更给力。

1.引入政府增信机制。根据光伏分布式发电站建设特点,采取“政府+银行+企业+农户、政府+银行+农户、政府+企业+银行”等模式,采取“财政风险补偿金+贷款对象+收益还贷”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建立光伏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政府通过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统一组织建设,光伏发电设备所需资金投入由政府统筹一部分,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帮扶。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在银行开立基金账户,农行按担保比例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