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6 10:31:55

序论:在您撰写舞台艺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舞台艺术论文

第1篇

《王莲莲拜香》是福州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是以从民间说唱的表现形式,到舞台剧的艺术表现,说明其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通过对以往传统的表现形式进行改编,新版《王莲莲拜香》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王莲莲拜香》中舞台置景而且进一步把戏中女主人公从小由于寄人篱下生活不如愿而心灵扭曲张大赌气乱嫁导致悲剧的发生,逆境中王莲莲又感悟到人生的真善美,人性的回归让她以拜香的形式与过去诀别,感人肺腑的忏悔来传达人间爱心的呼唤。要想表现出这种艺术魅力,离不开舞台置景的功劳。舞台置景在这个舞台剧中别开生面的使用了浮雕制作背景,然后又加进了实际具体景物,即丰富了舞台内容,又拓宽了空间框架,十分巧妙的把演员角色的行动空间构成的十分自然,完美的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很好的促进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说,《王莲莲拜香》这一舞台剧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从小因家贫受委屈长大爱情不如意而心灵扭曲,逆境中找到真善美儿忏悔过去迎向新生活的故事。导演为了进一步突出主人公出生市井小民的身份,来进一步突出福州地方戏剧的民间特色。在舞台布景上,使用了大型浮雕民间生活图案为背景,体现当时福州的地理与人文风貌,更好的突出王莲莲这个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并反映了福州当时的经济状况。

使整个舞台空间在观众的感觉中从单一的舞台扩大为整个福州城。为了达到一个体现舞台,突出主人公形象的目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彰显舞美设计的实际要求,在舞台布景工作中使用了多元化的艺术方式,来迎合各方面的需要。当剧情发展到主人公王莲莲胡乱嫁到富商家里当财主婆时候,一个十分显眼的的宝隆行金字招牌出现在观众眼前,这个招牌表现出当时主人公嫁人后的身份,这种布景更能体现出主人公当时想要显示的百万财主婆的显贵身份。这种舞台置景的设置同时也是对剧情之后发展的一种对比。

预示着主人公之后的命运天翻地覆的落差,同时也很好的为剧情及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剧情到主人公的老公身犯官司遭到朝廷抄家,场景频频更换,变化莫测,升降变化十分明显。这种舞台置景手段,不仅表明了故事发生时的场景特点,同时也十分自然的构成了主人公内心感受落差,引起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和共鸣。

第2篇

中国最早的音乐据说是产生在黄帝时期,当时的音乐的产生是来源于百姓在生活中对于内心的情感的抒发,有些也来源于百姓对山间野兽的鸣声的模仿和借鉴。再后来,民间的百姓开始懂得制作乐器来发展音乐,使得音乐的演奏更加完美。在早期,先民们烧制陶制品来制作乐器,这是当时最早的乐器的产生。最早的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和舞蹈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音乐的创作也是结合舞蹈表演的特点而创作的。这些舞蹈、歌曲艺术的创作是为了在庆祝鬼神等节日的演唱上准备的。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音乐的创作题材也是与当时的诗歌文化紧密相联,其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创作的《诗经》就是当时用来演唱的民间音乐,而百姓们往往根据这些创作的诗歌再结合自己的乐器进行演奏,发展到汉代和唐代、宋代和元代。

这个创作的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元代的元杂剧也是将文人们创作的文学为题材用演唱方式演奏出来,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方式之一。当时由于专业的音乐团队不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不像当时的文人、官员一样能够受到朝廷的重视,这大大影响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音乐舞曲渐渐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项内容,在周朝时期,统治阶级通过礼乐制度来对社会阶级进行划分,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能够享有的音乐种类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除此之外,其实不同统治阶级也有用音乐来对国家进行统治,例如,夏朝,他们常常通过音乐演唱来赞扬对社会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群体,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社会氛围,鼓励社会群体关注国家的现状,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忧患意识。除此之外,在夏朝时期,音乐的作用除了能够用来供统治阶级娱乐之外,还有些是用来祭祀用的。例如在《诗经》里“,雅”主要是指用来宫廷娱乐用的音乐,而“颂”则是祭祀用的音乐。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息息相关。在元代,元杂剧逐渐发展,他代表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成熟,其演唱的方式和演唱的曲目内容也逐渐成熟。

在中国古代,舞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音乐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总的来说,舞台艺术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古代的音乐而服务的,其中,元代的元杂剧是我国古代音乐和舞台艺术结合的典型代表之一。舞台艺术主要是指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角色分工和舞台的各种环境布置来达到表现音乐或者是戏曲的效果。一个好的优秀的舞台艺术不仅仅要有好的演绎剧本,更加需要一群优秀的演绎队伍,在这群队伍中,演员对于剧本的演绎对舞台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演员的表演也不仅仅要看演员的演技是否高超,还要看演员的表演的能否带观众进入到演绎的氛围中,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还有剧本作为舞台艺术形成的一部分,在剧本的选择上要关注观众的实际需求。在灯光和舞台设计上也要逐渐地成熟和发展。除了元代的元杂剧之外,中国的其他戏曲在表演上也采用了舞台艺术的形式,将剧本的内容在舞台上运用演员的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元杂剧是借鉴了其他戏曲的表现的形式将舞台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代表之一。

2.元杂剧的表演结合了中国音乐和舞台艺术。

第3篇

演唱与伴奏在舞台实践中本是一个整体。“唱与和”是同时展现的,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均是不完整的。双方在平时练习时,需要在歌曲伴奏方式、演唱方式、舞台效果等方面不断地磨合,最终达成两人的共识。钢琴伴奏首先要熟悉歌曲的表现意图,表现内容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钢琴伴奏最好是有着丰富的伴奏经验,在练习中应紧密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演唱特色,选用适当的音色、音乐织体为其伴奏。我们运用钢琴伴奏较多的还是专业性较强的作品。如美声唱法歌曲、民族唱法歌曲。一般情况下,短小篇幅的作品具有精炼的特质,二段体、三段体较为常见。往往在短暂的时间里,给观众带来小巧精致和灵动的感觉。如《包楞调》《、问》《、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槐花几时开》《、南泥湾》等,作品大一点的歌曲往往从叙事开始,逐渐展开到,最后把作品推向升华。如《黄河渔娘》、《不能尽孝愧对娘》、《孟姜女》、《风萧瑟》、《黄河怨》等。这些经典歌曲往往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小型歌曲在配合上因短小精悍,钢琴伴奏不会十分复杂,在理解和配合中较为容易。这些小型歌曲在配合中,钢琴伴奏方面主要是在前奏中把握乐曲整体的风格,速度、曲调、音乐尽量精炼。和声处理中也要考虑乐曲主要表现的内容与乐曲特色,尽量在主题句用精准的音乐就抓住人们心灵,不易用复杂的音型和乐句为之编配伴奏。配合中,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双方要及时的商定,不要拖沓。这样在配合的进程中,双方很快就能把作品的合作价值提升。在篇幅稍微大一点歌曲,不管是对祖国、家乡、亲人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还是叙事、饱含赞美之情的歌曲。无论在音乐处理和歌曲演唱中的情感把握方面,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传递着深深的感情,如歌曲《不能尽孝愧对娘》的前奏部分中,钢琴伴奏在这时为了渲染气氛,应把握作词作曲的真切情感,双手采用震音和大幅度琶音的形式,把乐曲的气势推向。演唱者在钢琴伴奏音乐气氛的推动下,酝酿好情绪,使声音与情感统一,在乐句开始时自然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配合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在基本的节奏、乐句、音符、情感表达上简单的应和。还有对乐曲曲式结构、对音乐的理解层面、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搭配。时间和效率往往是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配合工作的支撑点。配合是综合能力的展现,也是彼此文化、音乐、素质等综合水平的体现。配合是需要默契为前提的,需要耐心磨合的。

二、临场发挥的重要性

舞台艺术实践中,临场发挥是展现艺术水准、心理素质、舞台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临场发挥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表演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对于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是在双方配合的基础上,在熟悉和充分把握作品的基础上,在舞台上表现作品的时刻。一般情况下,有着丰富经验的表演者在临场发挥中常常能正常或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没有任何一个演唱者可以完全保证自己在舞台实践中发挥正常。因为实践的时间、场地、音响、听众、舞台配合、个人状态等许多因素的不同,也会给表演者思想和精神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表演者的歌曲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每一次的发挥都不尽相同,这就是临场发挥。临场发挥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舞台实践者的状态和心态。良好的状态和心态,是需要自我调整的。在每一场舞台实践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回味和总结、思考。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对于应对舞台现场所发生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有效果的。舞台实践前夕,我们可以用意识和回忆的方法,放松身心,逐渐使自己融入所要表达的音乐中。还可以用深呼吸调整气息、用跳跃的方式放松身心。对于演唱者在舞台实践中,临时与音乐配合不上,忘词、跑调等一些现象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将失误率降到最低,或者说找到一点补救的措施。譬如当演唱者与钢琴伴奏配合不上时,钢琴伴奏充当映衬的角色,就要找到节奏和音符上能够应和演唱者的内容。遇到忘词的演唱者需要钢琴伴奏辗转一下音乐,让音乐回到开始时或能够衔接的音乐部分,音乐不能停顿下来。如遇到有跑掉的演唱者,钢琴伴奏亦可根据演唱者的调式,编配适宜的和声和节奏型积极和主动的配合演唱者。临场发挥不仅是思维与状态在头脑中飞速运转的表现,同时也需要从容地沉浸在表演之中。

三、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4篇

无庸讳言,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其一,编导对于舞台形式和包装的过分强调,除了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却难以产生情感和内心的共鸣与震撼。其二,编导对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不够深入,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着重对内心情感挖掘的基本要求,观众反响缺乏;其三,该类作品获奖不少,而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叫好”不“叫座”,往往变为偏离市场需求的政府或商业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总结和反省,也难以成为前车之鉴。

在世界范围内,大型舞台艺术同样是荟萃并传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如爱尔兰的“大河之舞”、“舞之魂”、“红磨坊”等百老汇歌舞剧等,在世界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市场效应也有目共睹。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自己的文化塑造全新的艺术形象,是21世纪的中国面对的巨大问题,同样也是地处西南的多民族的贵州一直在力求突破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艺术形象,是其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其意义及价值尤为深远。

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下总结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的得失,深入思考怎样重新定位和打造当代民族文化的问题,探索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舞台艺术来传承光大民族文化,力争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就成为一个亟待形成理论成果的课题。

鉴于民族民间舞台艺术作品纷呈而理论滞后的现状,我们认为,除了对舞台艺术本身的状况和得失进行评述、比较研究外,更应该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市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等大视野来思考、研究民族舞台艺术的系列相关问题。一是借助比较文化、文化市场学、传媒学等理论,宏观考察并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舞台艺术;二是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在进行全面研究的同时,需了解和掌握各地区民族民间舞台艺术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而尤为重要的,是从认识上解决民族舞台艺术当代化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概念,并非是指文化的民族个性和形式、风格等表面特征,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与人类共性相通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具有普遍的人文和人本的意义。我们要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地域特点和审美个性中,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生命和生存的普遍意义,这样才能找到民族文化中最动人、最持久、最有力量的内核。对于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这是一个基本的形成准则,也是我们评述舞台艺术的出发点。

其次,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同样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传媒手段之一。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是以漫长的农耕文明为依托的;而时生了巨变,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也发生了迅急的改变,乡土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在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民族文化放在当代的文化框架中来弘扬。民族大型舞台艺术面对这样复杂的变化,应充分考虑其作为文化产品,如何成功完成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引起关注,进入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第三,近年出现的西部地区大型民族民间舞台艺术作品,如歌舞“云南印象”、舞剧“天蝉地傩”、山水实景晚会“印象•刘三姐”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效应,走出了民族舞台艺术进军当代文化市场的成功之路。这些作品除了展现民族地区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创作定位、品牌推广、市场运营等都具有适应当代文化市场的创新和探索。如大型现代民族舞剧“天蝉地傩”,以贵州著名的、古老而悠久的傩文化,及蜚声中外的侗族音乐文化等原生态艺术为主要创作素材。贵州的傩文化艺术,被国内外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是数千年在高原山地间传承、流变的古老的东方艺术,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民俗、艺术和表演的复合文化体;贵州的侗族大歌蜚声世界,与侗民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引起诸多学者和音乐人的关注,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

第5篇

从杂技的舞台特技表现来讲,既要使其发生在情理之中,又要使其发生在意料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杂技舞台特技表演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在杂技舞台表演过程中,观众不仅希望在听觉上获得享受,而且要求在视觉上获得享受,而这种“视听同步”的效果就是舞台表演的最佳时刻,舞台各部门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剧情内容,然后根据人物和场景以及气氛等策划好应该配备怎样的表演手段和舞台节奏等等。

二、舞台布景

传统的杂技舞台布景较为单一,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舞台布景衬托杂技表演。这表明了舞台布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能够为舞台表演创设出一种艺术的氛围,让观众不仅能够在听觉上获得享受,而且能够在视觉上欣赏到杂技表演的艺术内涵。

三、舞台装置

随着时代的进步,杂技的舞台装置逐渐从原来的拉吊杆操作向电脑操作转化,而且舞台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剧本创作的需要,在舞台装置过程中可以利用机械,也可以不利用机械。但是在舞台装置中利用机械,比如吊挂和升降平台等,能够让观众更为深刻地感受没有语言的杂技表演的艺术主题。舞台装置的操作必须严格进行,讲究到每一个环节。比如在舞台装置中为了使布景呈现出的画面平整,吊杆要保持水平,而只有要求吊杆上的每一条绳都很准确才能使吊杆保持水平。再如吊挂的绳布景轮滑轴讲究装配规划,绳上的每一个结也很讲究,不能翻松。为了使布景呈现的画面平整,可以在布景的画底穿上铝杆。另外舞台布置中对舞台边框的要求也很讲究,这样能够保证舞台美术具有一定深度,使舞台美术得到整体完美的体现,观众的视觉也会得到享受。

四、舞台演员

舞台演员是杂技表演中的硬件,演员需要根据剧本的设定将文学和节目的立意融合,为观众呈现生动形象的表演。比如在杂技表演《动感小子——礼帽》中,演员在舞台配备的音乐旋律中采用夸张的模仿技巧,将西方的礼帽的发展变化融入到杂技表演中,展现了年轻人朝气蓬勃的一面,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而且演员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将表演技巧和角色形象有效结合,使礼帽的形象更加生动,产生了极佳的舞台效果。

杂技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对文学立意的动态化,利用演员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表达文学的立意。很多节目是无法通过语言来准确表达的,此时就可以通过杂技舞台表演艺术传达文学的立意。比如演员的形体动作、眼神和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然后配以舞台灯光和服饰以及音响等元素,再然后加上演员在表演时的看、见和瞧等眼神,整个舞台表现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杂技的舞台表演艺术中除了应用科技元素,更为重要的则是杂技艺术家在技巧上的高难度突破、动作的构思和编排上的新颖,从而编排出一场具备唯美立意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演;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要围绕着文学立意表现出诗情画意;另外服装和道具以及舞蹈的编排等也要严格与文学的立意相符合;演员要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多多接触文学、戏剧和舞蹈以及美术、造型艺术等。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杂技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逐渐趋向于有情节的主题表演,杂技表演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画面,比如水幕和烟花幕、干冰等,不同的背景衬托会产生不同的表演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逐渐被引入杂技舞台表演艺术中,舞台的灯光和机械的更新换代为杂技舞台表演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逐渐出现了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为杂技表演艺术借鉴影视艺术中的特技手段创造了条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杂技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会越来越丰富,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享受。

第6篇

领夹式无线话筒由拾音头、腰包式发射机以及接收机但部分组成。一般拾音头分为电容式以及动圈式两种,其相较于普通有线话筒的拾音结构,体积更为精密小巧;发射机配套的拾音头能够决定无线话筒的扩声音色问题。此外,发射机与接收机能够对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加以稳定完善,确保无线信号不间断和不扰。

(一)电容式拾音头

一般电容式拾音头在拾音表现、拾音原理以及制造结构方面基本与常规有效电容话筒相同,相较于动圈式拾音头而言,其高频部分的表现、瞬时响应以及拾音灵敏度更优,并且体积更小。因此在舞台表演中应用最为广泛。

(二)动圈式拾音头

目前动圈式拾音头主要用于头戴耳麦式拾音,其具有较强的抗环境噪声能力,但是灵敏度较低。此外动圈式拾音头受其制造结构的限制,高频部分的表现以及瞬时响应不如电容式拾音头,因此在高环境噪声场合应用较为广泛,如解说与通信等。一般综艺演唱会的舞台伴奏现场具有较大的监听声压,因此动圈式拾音头是最佳选择。

二、领夹式无线话筒的选用

(一)领夹式无线话筒的选择

为了选择出适当的领夹式无线话筒的拾音头,在开始演出的扩声工作之前,要采用频响测试的方法来对每一拾音头的音色特点进行了解。一般在录音棚使用SmaartLive以及TrueRTA等音频测试软件对粉红噪声进行播放,并利用测试话筒调平直其噪声曲线;然后用无线话筒的音头代替测试话筒,并在原插入测试话筒的插口插入无线话筒接收机的音频输出端。这样能对拾音头的频谱特性进行直观观察,并对其银色特点进行分析。此外,为了确保话筒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的输出相位的准确,也可以采用测试软件进行检测,如果音频输出相位与主要接收机的输出相位相反,可以调换平衡输出端接点位置,确保其输出相位的一致性,从而有效保障演出扩声的顺利进行。在对无线话筒进行选择时,必须要结合演员的实际状况,以拾音头固定位置及指向模式为依据,可选用超心形拾音头,并将其固定设置在演员的头部。一般如果演员台词较少,可以在其胸前佩戴心形拾音头。如在话剧以及戏曲的演出中,演员经常会在胸前中央位置佩带无线话筒的拾音头。其主要原因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其头部会摆动,因此对拾音头进行全方位选用,在胸前中央佩带拾音头,能减少其头部摆动时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差别。

(二)领夹式无线话筒的使用

第7篇

(一)舞台美术创作的基本流程舞台美术设计是从自由想象到平面设计再到立体展现的视觉艺术形式。舞美设计者的艺术情趣、生活经历和知识修养都对其创作起着作用,由于不同的艺术感受造就了不同的形象构思,从而产生了不同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舞美作品。因此,在创作初期舞美设计者通过对剧本的解读,进行初期的酝酿构思时,应通过结合导演构思做出相应的判断,将导演要求的舞台画面或演出场面进行形式转化,从无形的想象转变为有形的脚本,并考虑与演出条件相投合的大致形式和舞台规格设想,须将舞台上的可塑性和假定性相结合。将模糊的感受以清晰的草图展现给导演,从想象空间转变为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得到导演的初步肯定和修改意见后再将二维的平面转换为三维的立体构成,制作出简易的舞台模型,从空间结构中获得启发再进行对剧场的实地艺术构思。最后,进入实地制景阶段时,还应与导演协商舞台调度,考虑戏剧动作和舞台支点等戏剧因素。

(二)舞美设计者应具备的能力优秀的舞台美术作品,应是形式新颖美好,并能准确揭示剧本内涵,辅助演员在舞台上展开舞台行动,帮助演员成功的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对于设计方案来说,创作者的构想必须经历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凝聚和分化的过程,并在反复推敲的中,逐渐呈现完整性的方案。在舞美构思的初期,设计者需要构想舞台的整体形象,并对某些特殊场景进行特殊处理,出于对全剧的总体造型的概括,还应把构思分化到各个场景中去。生动的整体构思,可以带动局部,但要努力使局部成为有表现力的个体单元,达到整体的有机性与个体的多样性的统一。由于戏剧各个场次的规定情境、舞台调度有着千差万别,所以经常出现适用于某些场次的构成形式,很难适用于其他场次或个别场次,生动的总体构想也会对有些场次难于适应。这些问题就是舞台美术的构思难点,或克服局部艺术处理上的难点,或修改总体构想以适应这些局部,在解决难点的过程需要权衡利弊,并进行取舍。这一过程舞美设计者对全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艺术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整场演出的舞台效果。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