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

时间:2022-12-19 08:43:46

序论:在您撰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1、细致周密。致,“ 致 ”的古字。《诗·大雅·假乐》“威仪抑抑” 汉郑玄笺:“成王立朝之威仪,致密无所失。”孔颖达疏:“致密无失,谓举止详悉,事无非礼。”

2、周密;细密。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致密。” 宋苏辙《光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栋楹峻峙,瓦甓致密。”

3、严密;紧密。《东观汉记·冯鲂传》:“若向南者多取帷帐,东西完塞诸窗,望令致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4、细致坚实。《灵枢经·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说明文;选材分析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因此,初中生学习说明文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初中说明文的教学也应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初中说明文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掌握其教学规律。本文将从初中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的要求来分析初中语文说明文的选材情况,并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框架式探索。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旧版(2001版)和新版(2013版),所选课文总篇目都是169篇,说明文选编也都是15篇,说明文所占总篇目比重均为8.9%。两个版本中相同的篇目高达13篇,具体如下:

《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除了相同的这13篇以外,旧版选取了《山市》和《你一定会听见的》,而新版则选取了《河中石兽》和《落日的幻觉》,略有不同。

二、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选编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就整套书而言,讲究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七年级(上册)只是了解、接触说明文,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然而八年级(上册)首先要求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其次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再次周密的语言。最后要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所选篇目数来看,新版和旧版教科书都是15篇,没有增减。从说明文所占比例来看,都是8.9%。从所选篇目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没有变动,只有两篇进行了替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适用于智力快速发展的中学生,说明文选编过少,不利于中学生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说明文选编过多,又可能挫伤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锐气,经常学习说明文,让中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反而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选文安排过于集中,外国说明文所占比例不大。新版语文教材选录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在初中学段三年中,有两年时间初中生会接触、学习说明文,可以使中学生很好地了解、领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说明文集中于系统性较强的单元中,且在九年级整个学年里都没有涉猎说明文,不利于初中生说明文知识的巩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占到初中总说明文的6.6%,比重显得薄弱。本人觉得这样选取外国说明文的态度是可取的,初中阶段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还很薄弱,没有对说明文形成自己的基本认知,盲目地接触太多的外国说明文,有可能会引起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偏向,采取稳定、保守的态度对待外国说明文是有道理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的要求提出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对处于智力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说明文方面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了解领会为主,不要求掌握。反映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准确的知识传递,生动的语言结合的产物,从而在生活中养成这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其次,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说明文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说明文写作技巧。

四、初中阶段说明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人教版教材中初中阶段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初中说明文教学要求的分析,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如下:

(一)着眼于教材整体,熟悉教材,系统规划,稳步推进。放眼于整套教材,对说明文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根据说明文单元难度的层次性,逐步进行说明文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刚接触说明文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灌输说明文独特文体,以区别于之前接触的记叙文,要先入为主,确立说明文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对其进行整体认知。立足于系统地整体规划,对九年级没有选编说明文进行转化处理。为了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并为其在更高学段能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结合九年级整个学年没有选编说明文的实际,可将学习说明文课文进行转化处理。例如,进行适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和说明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二)单篇教学要把握选文整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特别重视知识性和科学性,教学中总是将说明文分解为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淡化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课堂变得程式化,十分死板。因此,教学说明文必须把握选文的整体性,不能过分地强调具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当然不过分强调不表示不讲,因为做必要的技巧分析是在实际教学中绕不开的,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教学中就要由整体分散到部分,让学生去掌握学习说明文的具体方法,具体去把握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寻找事物特征,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3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最恰当的学习形式。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越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就越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让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把学生引入追求自主自发,追求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自由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探求的问题。

如何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首先,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尽可能的将知识与实际结合,使课堂更具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由此提高课程本身的意义,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教师还应具备坚强的意志、冷静的理智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激情,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教学热情,举手投足间自然散发出教学的魅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文学科的趣味性、故事性非常强,人生哲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数学理化无所不包。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还是感兴趣的。因此,语文教师更易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引发其探求欲望,使之产生深入理解的动力。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习才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其次,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投入,关键在于怎样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景。笔者在教学自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恐龙的录像,使他们对庞大的恐龙产生惊奇,加强视觉冲击力,利用课件展示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学生在思想上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自主地追根求源。创设学生认为好奇而神秘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分析与讨论,也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学生看过录像之后,接着,联系课文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1)恐龙曾在我们地球上繁衍生息、称王称霸多少年?

(2)庞大的恐龙怎么突然就灭绝了呢?

待大多数学生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思考两个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就能证明“板块漂移”学说吗?

(2)撞击、斯石英、恐龙灭绝有直接的关系吗?

尽管这些问题有些难度,问题的答案也不一定只有一个,课内也不要求取得一致,但由于学生对有关恐龙的问题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课时后的未来的漫长的人生中,学生或多或少要思考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会自主地关注有关资料、探索恐龙之谜。在自主的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预留适当的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让他们对高层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创设自主学习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学习方式。先生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我们要创设自主的课堂,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智慧。陶行知先生认为:“好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与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内,竭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很自然地将其延伸到课外,这应该是现代教师追求的目标。由于学生对所学学科、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势必波及到课外,他们在课外那广阔的天地里,定会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创新,到那时,他们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会远远超出课内所学的知识,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课内讨论研究,不仅品尝鱼之鲜美,还着力“授之以渔”,课外学生才能利用各种技巧,大显身手去捕鱼。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当然,这个时候的学习者稳定性不够,体验到的内心冲突频繁、激烈,自制力比较差,自我意识易于两极发展。因此,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其它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应该与其它学习方法结合进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文章的阅读理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感悟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构建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整篇文章都充斥着拜金主义的强烈震撼,尤其是文章对于失魂落魄而无颜的于勒回家后遭到嫂子冷眼相对这些内容的描写,使得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总结出家庭的内涵,对于亲人之间形同陌路的现实以及拜金主义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家庭的每位成员,而且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再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描写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将这一形象与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比对,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学生想到了平日里自己与父亲的交流和摩擦,甚至在赏析的过程中眼含泪花。

2.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知识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及时有效地将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理解消化,同时将那些不是真正语文学科的内容予以摈弃。比如,鲁迅先生的那种半白话文半文言文,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感悟,从而在思想上获得启迪。

要想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紧扣语文教学的主题,避免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在《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中,对于“恐龙无处不在”这个文本的阅读中,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关注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而应该最大化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实际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5篇

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课标”提倡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新编的语文教材也突出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被压扁的沙子》,就是语文与化学学科的有机整合;《恐龙无处不在》就是语文与地理学科的有机整合;《生物入侵者》体现了语文与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故宫博物院》体现了语文与历史学科的有机整合,了解故宫的前身及历史,学习本文效果会更好。

学习的诗词《七律•》,就可以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除了让学生知道的原因及意义外,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领域,如在途中渡过的24条大河、翻过的18座山、跨越的11个省,再加上“百家讲坛”军旅作家王树增的《》,学生会受益匪浅,对会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理解,这还要与历史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大大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应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中学生能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语文课程资源应紧跟时展,寻求与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途径。计算机与网络将成为十分有用的教育工具。

它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它储存了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大脑的两半球的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它以超文本、超媒体和超链接的方式组织信息,这有利于快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它的信息量浩如烟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能力。

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等都属于信息化资源,与文字资源、实物资源相比,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既是语文教学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又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第6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的《新闻两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说明文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

说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轻松学习说明文?

一、注意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因势利导进入课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决因素,说明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设置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乔丹;假如你是书法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王羲之。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说:“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可这样激趣导入:首先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在学生陶醉于恐龙世界时,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拓展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步步深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生成空间。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的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抑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四、注重教学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信息

提问是一门语言逻辑上的艺术,它是学生记忆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趣和效果。

1.引证提问法。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解说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说明,提出一个科学性的论断,然后通过举例加以印证。教学中应准确地抓住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词语设问,把学生的视线引到下文的举例上。

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先对石拱桥“形式优关、结构坚固”的特点作概括性的说明,教学时设问:课文中选举了哪些例子印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一特点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下文举例的分析,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和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为例,分别从它们的结构巧、周围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态等方面加以证实,这种引证提问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说明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

2.逆向提问法。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顺序完全掌握,提问学生,文章如果不这样安排那么顺序行不行?这种从相反的方面发出疑问的逆向提问法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个特征,作者分别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里采用逆向提问:把这四个方面倒过来说行吗?使学生分析鉴别,得出结论,学生说不行,因为主体部分先说明,次要部分后说明,这样主次分明,说明顺序井井有条。

说明文渗透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成了时代的宠儿,社会发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传播和学习科技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读写说明文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说明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