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时间:2022-12-29 05:47:55

序论:在您撰写金色的鱼钩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色的鱼钩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子们,在草地上历尽了千难万险,茫茫草地上留下了太多战士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过草地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受

老班长为了照顾别人而牺牲了,这多么令我们感动啊。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谁先来分享你的感动之处?

(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生读句子并陈述感受:老班长让我们吃鱼,自己却吃草根鱼骨,让我非常感动)

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让你最为动容?(皱紧  硬咽  我体会到非常难吃)

谁能把这种难以下咽的感觉送到朗读中去?(生读

你的重读让我体会到了难受)

谁再来读?(你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了)一起读:

这是对老班长的什么描写?(神态描写)文章中这样感人的神态描写还有很多,有谁还找到了?

(2)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情况是什么情况?——我们不吃鱼

老班长可能在想什么?——你们不吃,怎么能走出草地呢?

即使只有一丁点鱼,老班长想到的也是别人,担心的也是别人,而丝毫没有他自己。所以,当我们吃下鱼后,老班长的表情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3)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写哈哈大笑,而是一丝笑意呢?

——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我们吃下去,老班长仍然担心我们的身体。

是啊,老班长时时处处想到的都是别人,没有自己,你想到了哪个词?

总结:作者写文章时真是句句掂量,字字斟酌,从这几处神态描写中,我们就能知道人物内心的丰富感受。我们在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也可以从人物的神态入手。

2、除了神态描写,课文中还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1)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这是对老班长的语言描写,当我发现老班长吃鱼骨头时,老班长还想撒谎掩饰。

“支吾”是什么意思?——说话含混躲闪。这是老班长撒的第一个谎吗?不是。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结合这两处,你觉得老班长为什么要撒谎?——为了让我们心安理得地吃鱼。

是啊,老班长多么用心良苦啊。

(2)还有哪些语言让你感动?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牢记党交给他的任务。(说的真好)

看大屏幕:上级、保姆、勤务员分别担任着什么责任?

也就是说,一路上,老班长既要起领导带头的作用,又要竭尽全力照顾三个伤病员,来,让我们一起记住指导员的嘱托!齐读。

结合老班长的表现,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可以说,老班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你还找到了哪些地方?

“小梁,说真的,弄点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老班长找吃的太不容易了,甚至自己的眼睛坏了也不顾惜。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蹲下摸野菜的情景,咱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4)虽然不易,老班长还是带着我们走到了草地的边缘,可是就在看得见希望的地方,老班长却倒下了。当我端着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的嘴边的时候,他却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此时的老班长奄奄一息,想到的却还是别人,再读:

一路上,老班长像父亲一样的关心照顾我们,如果你是此时的小梁,你会怎么想?

(无论如何也要救活老班长!求求你,快喝了这碗鱼汤吧!)

把你的焦急、你的担心读给老班长听:“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可老班长还是拒绝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的……”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去。此时的我们会怎样呼喊?——学生喊

这声声呼唤包含着我们的不舍,饱含着我们无限的感激,让我们一起呼唤他,希望他能听到我们渴望他醒来的声音——齐读

可老班长再也听不到了!这段简短的对话充满了深情,字字入目,句句揪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了老班长高尚的品质!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朗读,男生读老班长,女士读小战士!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这些外部表现体现的。我们在写人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三、品味“金色”

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留下的只有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为什么作者要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呢?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这是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今天老师把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带到了这里,面对鱼钩,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

四、课堂总结

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更是一份革命的力量,老师也写了一段话来寄托感情:鱼钩虽小真情在,困难化作信心源。青山处处有忠魂,精神代代记心间!

已经过去,感人的故事还在一代代地延续,老班长那种舍己为人、对党对同志高度的责任感的精神也会代代传承!

让我们一起铭记,读:历史不仅只被陈列,精神应当代代传承!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中选取两种来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神态

舍己为人

动作

老班长高度的责任心

语言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68-01

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是教书匠,要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育是一种困难的事业.要想在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仅仅把它当成事业来完成,还要把他当成艺术事业来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生动的语言,满怀真挚的情感。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大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探寻语言艺术。形成个性风格

语言是教师的专业.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田,并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语、结语、讲述、点拔、小结等都力争达到准确明晰、富于启发、富于情感。

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初读课文,学生提出了“收剑,奄奄一息”及“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等不懂的词句。细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老班长为什么悄悄吃剩下的鱼骨头?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老班长为什么不让“我”把吃鱼骨头的事告诉另外两个病号?老班长奄奄一息时为什么仍然不肯喝鱼汤?可以说,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已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了。最后在全文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回顾反思,提出问题,把问题及时地在课内解决。

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在讲述”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场面”时,我先指导学生讨论作者怎样选择动词来表达小象动作的灵巧,同时抓住了”阿玲的微笑”联系课文体会其含义。然后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作了这样的小结:”阿玲的笑表达丁她心地善良.同时也表达了中泰两国人民之之间的友好情谊。”教师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之丰富多彩的语美,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照应导语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山道》一课,通过山里人对考入城里上学的娃子的无私帮助,反映了山里人尊重知识、渴望人才。根据中心我设计了结语:”同学们建设祖国的重任又将落在你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希望你们在这金色的年华发奋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宏伟壮丽!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留下了韵味无穷的艺术空间。

二、探寻情感体会,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语文素养。在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情感的教学是主要的。老师教课人”情”学生读书才能人”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萌动。课堂上我不仅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着力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相通。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方设法深化自己的理解。

我在备《山道》一课时,首先阅渎了矛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的风格》等借物喻人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大加赞赏山里人的目的是歌颂山里人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持着正直、质朴、豪爽、热情的品格,歌颂他们不屈不挠的向上的精神。逐句逐段地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才动笔写了教案。讲课时,我利用导言把作者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课堂上,我带着这种真挚的感情去讲课,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种感情,于是,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通共融,使学生完全人情人境。在讲”山道上得到司机无私帮助”这一段时。我抓住描写司机表情的词语”热情、爽朗”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其含义后,便作了如下小结:”这普普通通的山里司机给遇到困难的他带来了安慰和喜悦,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此时,山道仿佛在现于课堂,学生犹如置身于坎坷的山道上,紧接着我提出:”谁能用词概括出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甲:”正直。”学生乙:”无私。”学生丙:’’朴实。”…

课堂师生人情人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里钦佩那些不讲条件,朴实的山里人。此时,我要求学生分角色

三、创设课堂气氛,培养个性化学习

为了使学生在愉快中探求知识.在博学广识中提高能力,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造成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要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与大胆发言,自由争辩.才能促发儿童的学习灵感谁他们进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由衷的喜悦所焕发出来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思维、想象、表达,才能学得懂学的活。

第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动,带来了丰富而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特点,而且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方便,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我来谈谈自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几点体会:

1.服务于教学,博采众长,省时省力。平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各种各样的书籍摆了一桌子,写的时候很费劲也很费时,而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学备课资料,比如作者简介、教案、素材、课件等等,我们可以打开先浏览一遍,觉得挺好,就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记得我在讲授《草原》一课时,我把资源网上的教案和课件都下载下来,但是,根据我对文章的理解,觉得课件需要加以调整和修改。我通过各网站搜集了草原的风光图片,课件中的字词不太全面,我又加了一些辨析字词,而且,课件中也没有原文,我觉得原文不长,配上图片显示出来效果会更好,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通过这样的增补、修改,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学得轻松愉快。

2.服务于学生,激发兴趣,渗透情感。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许多课件都因图片精彩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背影》这一课是资源最丰富的,在长长的课文背景图上有古朴简陋的侯车室,有窄小的列车休息室,有父亲佝偻的背影,还有父亲爬月台时候的背影。这么多图片学生一看就很感动,更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气息和风貌,这样,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加上古朴简约的线条图片,让学生学习这篇散文就容易多了,而且更能挖掘出他们对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的理解,那种深沉而细腻、不善用语言表达的父爱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

3.服务于创新,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小学生的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我们在讲课时,有很多难点难以在短时间内向同学们阐释清楚,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很多资料可以让我们突破这个难点。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课时,了解小艇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就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搜集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学生一下就掌握了其特点。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4篇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第5篇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第6篇

关键词:生成性;核心素养;质疑;意外生成;个性阅读;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83-02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判断、甄别、整合,顺学而导,顺学施教,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破预设的目标、计划的限制,因势诱导,真正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目标。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抓住“意外的通道”,捕捉“美丽的风景”,运用教学睿智,采取科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课堂充满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在质疑中生“景”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层质疑、深层次质疑和联想质疑。

表层质疑,较为肤浅,简单,最能激发整体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学生稍加思索,纷纷发表自己的疑问:有的说,鱼钩为什么闪着“金色”?有的说,文章不会是写鱼钩而是写人物吧?有的说,鱼钩上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吧?……我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对学生说:“你们一定最想知道的是鱼钩上感人的故事!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设疑,让学生有了悬念,再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生成”就有了目标。

深层质疑,它与读者的能力和感悟程度有关。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2、3自然段“总―分”特点后,学生质疑:为什么标题叫《桂林山水》应该是先写山后写水,而在课文中则先写水?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次游览如果乘车去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乘船呢?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来观赏时作者是坐船来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所以先写水,后写山。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

联想质疑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从而产生的质疑,它凭借文本又高于文本。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者在学生读完全文后质疑: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踊跃回答,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贵有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疑、爱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独劈蹊径,反常规地质疑,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课堂生成点。

二、在意外中生“景”

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都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学了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部分内容后,一名学生阴阳怪气地说:“英子好没礼貌哟,连声‘谢谢’都不说,就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然后就像炸开了锅。见此情景,我一点儿也没有责备他,稍加思索,趁热打铁抓住这一意外的生成点,让学生拓展想象:假如你是英子,会说些什么?教室里马上举起了许多小手,有的说:“英子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拯救了我,让我重树了理想’。”有的说:“英子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有的说:“英子会说,‘感谢同学们,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成功和快乐’!”……个个发言都有礼,接着我又说:“假如你是英子班上的同学,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会对英子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的说:“我会送给她一副对联:‘信心、决心、恒心,心想事成;朝气、勇气、灵气,气贯长虹’!”有的说:“我会对英子说,‘遇上困难,决不屈服’!”……学生们的想象如此丰富,还恰当地运用了对联、名言,感悟多么深!

这些通过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表现出的“节外生枝”,教师是随时可遇的,如果能准确、及时、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课堂就会出现亮丽的风景。

三、在个性朗读中生“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90%以上的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感知―理解―共鸣―内化”,体现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个性化朗读占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再见了,亲人》,我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最后同学们很有感慨地说:“志愿军叔叔为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大娘、大嫂、小金花为志愿军付出了那么多,是志愿军叔叔的亲人!”最后,我让学生带着亲人离别时的那种感情读文,很多同学流出了眼泪。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感人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读细读,读出个性化,读出“语文味”,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在阅读体验中生“景”

所谓“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整个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要积极参与提问、调查、实验、质疑、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和构建意义等各个环节。科学家研究表明: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身体经历,我们就能记忆80%。可见,体验比看、听效果更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体验中对文章所述内容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体验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读写训练教学时运用甚广。教学《秋天》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秋天的魅力,首先把孩子们带领到秋天的原野上游玩、欣赏。回到教室后,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这时,学生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涨红了脸的高粱,笑弯了腰的稻子;有的说,看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还有的说,闻到了香气宜人的桂花味;有的说,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课堂声情并茂,十分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是动态的,具有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准确、及时把握住这些生成资源,利用好这些生成资源,灵活驾驭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课程目标,使课堂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静.小学语文阅读“一主两翼”教学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D].延边大学,2014-04-20.

[2]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11-25.

[3]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10-21.

第7篇

一、对教材要做到成竹在胸

教师走上讲台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即将讲授的课是否已经准备得胸有成竹?这就像指挥员组织一场战役前精思细想的运筹,像手术师进行一次大手术前对方案的反复推敲,像工程师开始一项重点工程前条分缕析的论证,来不得半点马虎。

教材是一张帆。作为舵手的教师,得熟知它的特色,把握这张帆的每一个微小的性能,懂得怎样做方能使这张帆扬得遒劲,娴熟地驾驭它飞速驶至预计的港口。学生是被带的士兵。作为带兵的教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心力、智能、性情、短长要一清二楚如数家珍,方能指挥他们通过各自艰苦卓越的跋涉,先后到达指定的峰峦集合。

教材,教学的原材;课本,授课的根本。我们常说要吃透教材,就是要对这知识的母源有追本溯源的探究,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备《小青蛙》一课时,对小蝌蚪“先后长出四条腿”才“慢慢丢了长尾巴”的说法不甚了了,便几次向生物学专家请教,直到弄明白青蛙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后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慢慢缩进,而不是真丢了,这才感到胸有成竹了。

讲课一分钟,备课数年工。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大纲,阅读有关资料,写出完整的教案,还是一项无止境的博采厚积活动。教师要始终坚持读报刊,关注学术动态,搜集教育资料,广泛观察实验,拥抱整个精神世界多姿多彩的创造,广为摄取,大海淘金。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有一位教师上了一堂“使听课教师们都着了迷,甚至连记录也忘了写”的课。课后问这位教师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教师回答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一句答话,敞开了一扇奥秘的窗口。潺潺小溪,贵在终年不息。汩汩山泉,功归岁岁奔涌。当今个别教师以为驾轻就熟就不必备课,数年一贯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实在是教坛的一种自我窒息。

二、多思与多练同步进行

“练”对于学生来说,如同雏燕试飞、幼儿学步一样要紧。把知识印在记忆的心屏上,再化作推动能力之车的动力,全凭“练”来铺路搭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练的环节。语文课的朗读、默记、听写、练笔、作文,数学课的口算、解题,体、音、美课发现美、创造美、发展美的训练……扎扎实实地练,方方面面地练,千变万化地练,人才之树的根、干、枝、叶方能一起发育,茁壮成长。不练,记忆力的仓库不丰不实,观察力的镜子不清不亮,思维力的钻头不锐不快,想象力的翅膀不张不振……练,为思考增添了风火轮,多思与多练要同步而行;练,为讲授安上了飞毛腿,精讲和精练是一对好兄弟。

(一)练求多

没有一定数量的突破,就不会有质量的飞跃。多练才能由懂到熟,熟能生巧,巧能升华,知识的潜能方可转化成能力的动能。

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孩子原在农村小学读书,每每考试都是把着头旗不放。想不到,一转到市内,孩子一下子黯然无光了。作为教师,他对孩子循循善诱,细细询问后得出结论:这是村小课堂演练少、教学密度小所致。于是,他担起家庭教师,训练快速应答,每晚向孩子抛百余道智力口答题;练习紧迫书写,周末搞一次大题量语文、数学测试,认真记录下孩子在哪思维打误,书写迟疑,之后再专练哪儿。两个月后的考试,奇迹出现了:孩子反应之快,令教师和同学震惊,总分居全班第二……这个事例似一面镜子,映透出多练、苦练、反复练的内功。

(二)练求精

精,指练的内容典型。笔者认为,类型是路标。练透了一种种类型,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一个个路标,那就不愁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如果教师都能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练,就会极大造福于学生。北京特级教师宁鸿斌精心设计练习题。他只选“他什么都会”5个字做标点练习。先把5张字卡依次摆在板槽里,让学生填标点。“他都会什么”――学生填上问号。“他什么都会”――填上句号。“什么他都会”――填上叹号。“什么 他都会”填上问号、叹号两种标点符号。这样的精练,哪个学生不受益呢?

(三)练求早

智力的早期开发,说到底是人的能力宝藏的早期开发。一旦错过了最佳开发期,再强化的训练也难免落入“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的窘境。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良好品德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都要在这一黄金时期打下基础。早期的训练能拨动起趣味的童心,早期的收获透露着稚嫩的捷报。我国古今大家学者,如12岁写就《滕王阁序》的王勃、16岁推出《离离原上草》的白居易、19岁捧出《女神》的郭沫若,无一不得益于早练之力。在知识更新迅猛的今天,要把学生知识的“五线谱”转化为能力的“琴音”,“练”的琴弦一时一刻都不能停。

三、教师要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正确地加以运用。”教学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须有一定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个体思维的人,这就导致了每一个课堂都不可能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计完成的。

笔者曾观摩一堂语文课《金色的鱼钩》。女教师感情悲切,学生泪光闪闪。突然,一位学生大声问道:“老师,老班长怎么不吃巧克力啊?”气氛一下子变了,有轻笑的,有低语的。只见女教师微微含笑说:“她提的问题很有趣儿,那老师就先说说巧克力。它属于西班牙,英文音译,西方以可可豆为主要原料精制的高级营养糖,含脂肪多,有浓郁的可可香味。我国解放后才引进制造,老班长能吃过它吗?”“不能!”“对,老班长和战士当年吃的是草根树皮,才换来我们今天吃巧克力,为此,我们能忘记这些烈士吗?”“不能!”丰富的知识,信手拈来;气氛的收拢,天衣无缝;感情的起伏,经两度激问赢得深层次的升华。在场的老师无不暗称其妙……

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灵活巧妙,是教师一种必备的智力品质,像绿叶必备光合作用、花儿必备授粉功能一样。因此,你能为教材科学地设计授课方案,你是否能为众多有差异的学生设计准确的学习方案?你能科学地编排知识传授程序,你是否能准确地编排如潮起伏的思维程序?你能娴熟地过滤你的教学思路,你是否能洞察受种种作用制约的变化无穷的学生心路?即或你讲授的是多年来几次讲过的同一个内容,课上新变化也会如细雨过后林中的鲜蘑那般层出不穷,需要你不断调整方位。面对瞬息之变,你只有一条路:以变应变!以渊博的学识为依托,以经多见广的磨砺为前导,以敏锐机灵的悟性为翅膀。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增强实效。追求无止境,探索无穷期,让我们一起作教坛不懈的探索者吧!

[参 考 文 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