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09:47:33
序论:在您撰写西南交大毕业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贵有志,业贵有恒,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
>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同学们马上要踏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希望大家要保持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防止急功近利与浮躁的情绪。
6月28日上午,犀浦校区主体育馆内西南交通大学XX届本科毕业生济济一堂,他们带着激动与不舍的心情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陈春阳发表演讲。他向毕业生们提出了3点希望:志向高远、兼济天下,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当中;懂得珍惜,饮水思源,在人生路上常怀感恩之心;热爱生活,奋发有为,在困难中锻造坚强的品格。陈校长动情地说:“毕业后,虽然天各一方,但却四海同心,母校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是你们的精神家园。愿分享你们的成功喜悦,更愿为你们的成长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小编搜出了XX年6月29日陈校长在同样场合的发言。他向同学们提出的三点要求分别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勤学不辍,与时俱进。
XX年6月30日,陈校长在该场合对当年离校的学生们表示,这一届毕业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经历了汶川大地震。陈校长为毕业生们提出了主动适应社会、学习不断进步 、始终艰苦奋斗、常怀感恩之心的四点建议。
看来这三年来,陈校长对大家的期待比较一致,前后紧密衔接。
附:陈春阳XX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西南交通大学已走过113载风雨春秋,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各地。明天,你们将要踏上新的征程,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XX届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四年,是同学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时光。你们满怀憧憬地踏进了这所百年学府,与西南交大从相识、相知到相别。在这里,你们追求知识、增长才干、挥洒汗水、收获友谊;在这里,你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见证了祖国的百年盛事,也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在大灾中体验大爱,在不幸中磨砺意志;在这里,在你们当中,涌现出了在地震中痛失亲人但仍然坚守在抗震救援第一线的优秀国防生郭晨阳,以及陆凌霄、崔英杰等一大批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母校为你们的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
母校留下了同学们成长的轨迹,同学们也见证了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历经三个世纪的辗转迁徙,今天的西南交大正在努力建设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而且成功进入“特色985工程”高校的建设行列。学校即将启动“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建工作业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搭建了学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还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母校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与同学们的参与、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大学本科生活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今天的典礼过后,绝大多数同学将辞别母校,走向新的天地。总结过去的求学经历,展望未来的人生前景,大家一定会有很多感触。此时此刻,作为你们的校长、师长和学长,我给同学们提出以下三点希望:
第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同学们即将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开创自己的事业,参与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我希望同学们在树立长远职业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心态,做好脚踏实地、长期奋斗的准备。人贵有志,业贵有恒,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只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我相信同学们必能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完善人生、成就事业。
第二,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同学们马上要踏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希望大家要保持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防止急功近利与浮躁的情绪,秉承西南交大“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正沉下心来,建设国家、造福社会。同时,我还希望大家要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以开放谦虚的心态学习他人的优点,博采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缺点,融入团队,营造自身发展的良好环境。
今年47岁的李志刚是通辽市人。他告诉笔者,他的爷爷是一位很有学识的读书人,父亲在爷爷的教育下刻苦读书,后来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他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祖辈和父辈的教育和影响。
李志刚说,他的父亲早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的前身哲里木盟农牧农机学校担任农机学科教师。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所从事事业的影响,长大后考取了在哲里木盟农牧农机学校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哲里木畜牧学院。后来,这所学校和其他两所大学合并为今天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沈阳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就一直在哲里木畜牧学院和后来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工作。2010年,经过4年多的努力,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作物学博士后工作的他完成了期间的科研任务。
李志刚说,东部地区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高,是自治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属于旱地农业。如果在东部旱地农业高效节水与灌溉技术有发展和突破,就可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李志刚告诉笔者,东部地区在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种植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让东部地区农业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进行科学研究。“东部地区属于‘镰刀弯’地区。这一区域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左右,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镰刀弯’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我们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就是针对‘镰刀弯’地区进行研究的。”李志刚说。
为了促进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李志刚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参与了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共同编撰并于2010年出版的《东北农作制》一书。“这本书是东北几代农业科学家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它介绍了农作制的概念,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全国农业中的地位,提出了东北地区农作制区划,总结了东北地区农作制度发展的战略优先序和技术优先序,初步探索了不同农作制度模式下地力评价和农作制度模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李志刚办公室的卷柜里,整齐地摆放着不少获奖证书: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这些荣誉证书不仅记录着他23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更是激励他向未来更高台阶迈进的动力。
在国家“卓越计划”宏观指导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1.在校期间安排多次工程实践的工作学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速度加快、密切结合程度更高。将学生从被动地听课转化成有目的地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多次结合,使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知识马上转化成实践所需能力的乐趣与艰辛。但是,工作学期时间偏短和激励企业参加深度合作教育将是决定工程实践效果的关键问题。2.将学生在校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相结合,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岗接受实际综合培训。全部课程在校内3年完成,用人单位实岗实习1年,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根据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但是,实践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不利于学生对前3年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单的工学分割,没有体现出“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产学研教育内涵,使得产学研教育浅显化;大量的工作岗位支撑,企业的短期行为、认识狭隘等情况的制约是此模式的劣势。3.本科前两年在学校由专任教师指导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第四年到实际企业环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使实训贯穿于本科四年教学的始终,形成“边学习—边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或工程项目来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建立多样化的实训基地,设立研发奖学金,调动企业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清华、哈工大、大工、北化工、西南交大、西安建筑科大、东华大学等高校使用这种与企业“契合度”较大的“3+1”培养模式;同济大学则通过加大实践环节比重、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和课外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企业培养方案
清华分别制定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本科毕业计教学大纲,由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和清华环境学院共同组建实习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组织由校内指导教师7人和企业聘任校外指导教师8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大工结合专业特点,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包括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在内的7个企(事)业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工程实践型和工程创新型两种模式培养:工程实践型注重工程人才对主流技术和关键设备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工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强调工程师在充分掌握环境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前提下,具有对关键设备、工艺流程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北化依托学院进行管理,接受由主管校长负责的校级“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与工作组的指导,学习阶段实行班主任、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如图3所示;西南交大对企业现场教学课程、专题讲座、操作技能等参照执业工程师的相关考核要求,拟定“见习工程师”考核指标体系,使企业阶段学习的考核与工程实践需求更密切地结合。具体参考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等考核指标中与企业学习阶段内容相关联部分知识和技能加以考核。
三、优化建议
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要符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更要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结合环境工程产业发展需求,体现专业本质特征的内涵,简化文字表述,重点突出。对于培养模式,需要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强调科学基础到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方向的转变,从单一的校内培养到校内、校外共同培养方向的转变,从共性化培养到个性化培养方向的转变。对于企业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实践平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基本技能实训环节。利用一个学期时间,安排企业(岗位)的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考核以实践总结报告为主,学生应根据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着重评述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操作使用及其管理模式,分析讨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合理化建议。撰写该企业、车间(或工段)的实习报告,交给企业实习指导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评阅。
四、结束语
直面挑战,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陶毅出身于“铁路世家”。 1998年8月,他从铁路局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车辆段电器运用车间做了一名车电钳工,负责绿皮车“车电装置”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刚接到这份工作时,陶毅傻眼了,学校3年所学的知识与眼前从事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大关联,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陶毅对于以往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两年下来,他密密麻麻地记了10多本工作笔记,收集了各类车电故障近100种。他把故障分类,找出共同点,总结出了漏电检测、裂纹判断等简便可行的方法。他制定的《绿皮车绝缘常见故障判断处理办法》至今也是基层班组处理故障的有效方法。
技术上的日臻成熟,使陶毅迅速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2000年5月,他参加成都铁路分局举办的青工技术比赛,获得了车电员组全能第一名。
回忆起当时所取得的成绩,陶毅谦逊地说:“当时我碰见了不少优秀的师傅,他们个个都是一流的技术专家,善于培养像我这样的新人,如果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
与时俱进,成为前沿技术人员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客车技术飞速发展。青藏车、动车组纷至沓来,客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地升级换代,对于当时只具有技校文凭的陶毅来说,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是何其的艰难。
面对挑战,陶毅在进行技能积累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 “充电”,先后取得两个大专文凭,2008年又开始在西南交大网络班参加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学习。
陶毅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新技术,提高个人动手能力。2000年,成都铁路局首次开行了25K新型进京列车,陶毅作为技术骨干全程参加了对新车的整备和调试,并成为了该段最早接触塞拉门、防滑器等前沿技术的人员。2006年,陶毅作为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举世瞩目的青藏客车的整修组组长,负责对青藏客车正式上线运营前的整修工作。在对青藏客车的技术攻坚中,针对青藏客车110V电源设计上的缺陷,陶毅和相关人员努力攻关,提出了主干线加装过流熔断器的构想,被铁道部采纳并在所有青藏客车上推广。他撰写的《DC600V车下电源常见故障追踪及处理》一文,在成都车辆段调研文章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被成都铁路局车辆处评为优秀成果。
2009年,按照西南铁路开行动车组的计划,陶毅又作为骨干第一批在北京交大参加了动车机械师理论培训,取得动车机械师操作证。9月,他担任了“动车”党支部书记,带领17名职工到重庆“动车所”学习并参与“和谐号”开行工作,保证了西南第一条高速铁路成渝和谐动车组的安全运行。
在逆境中勤奋工作
从2004年开始,陶毅的不幸接踵而至:当年他母亲突发脑溢血,基本丧失了对生活的自理能力;2006年他的父亲又被医院检查出患肝硬化晚期,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那时正是成都铁路局筹备开行青藏客车的关键时期。白天,陶毅带领青藏客车整备组忙碌在现场,对进藏列车进行检修调试,下班后陶毅又匆匆赶回家里照顾父亲。在铁道部客车秋季质量整修、客车秋季质量鉴定和春运临客整修任务中,作为组长的陶毅,整整4个月战斗在一线不知疲劳地“连轴转”。3月13日,陶毅的父亲病重去世,直至这一天,陶毅才流着泪给车间领导打电话请了丧假。在含泪送走父亲后,他母亲的病情也开始恶化了,在整整半年里,陶毅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白天在单位上不知疲倦地忙碌;晚上在医院里照顾病重的母亲,直至母亲去世。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因“校”制宜;学生
中图分类号:G526.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6-02
一、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性
国家助学贷款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的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的重要资助政策之一。现阶段,中国式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显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至2012年我国的基尼指数持续在0.4以上,连续13年超过了基尼系数警戒线,贫富差距较大。特别是联合国公布的中国2011年基尼系数为0.55,贫富差距悬殊。昂贵的高校学费使收入水平低下的农村学子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进一步求学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和资助模式逐渐由“免费+普遍资助”转向了“高学费+低资助”模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也显著降低,由20世纪80年代的几乎100%下降到了2004年的不到60%,政府的投入减少,相应增加了家庭的高等教育学费支出。中科院2013年3月的《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从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的学费增长了25倍,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从1999年的对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居民存款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子女教育,当时中国一些公立学校的学费就已经超过了3000元,是当时人均收入的50%到150%,而同时期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学费仅占人均收入的5%到20%。越来越高的学费,越来越少的资助,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学费的增长幅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高等教育由希望变成奢望。从近年来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和比例可以看出,办理双“贷”的重要性。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自1999年西南交通大学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先后为1.5万名同学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合同金额2.6亿元,目前已经发放贷款2.3亿元,贷款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贷款人数之多,金额之大,比例之重,可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性。
二、因“校”制宜,加强协作,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
首先,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和《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实施细则》等;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我校自主研发了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系统,按照银行和全国资助管理中心的相关要求设计各模块的功能,统一数据中心和接口,数据的采集和整合非常便捷,确保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行有序、高效、实时的立体化管理;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银行、学校、学院三级联动机制,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从申请、提交、审核、停贷、还贷(含提前还贷)、催贷每一个流程都经过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银行三方共同协作完成,保证贷款工作公开、有序开展。
其次,环环相扣,贷前搞好宣传、贷中搞好服务、贷后搞好管理,将国家助学贷款的各环节落到实处。提前准备,把握时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到位:在每年的招生宣传资料和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资料中,都有专门介绍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内容;暑假开通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通过迎新“绿色通道”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接受现场咨询等。贷中严格把关,细致入微,强化贷款流程管理:在贷款工作资格认定环节中,通过书面证明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两个方面确认学生的贷款资格;为减少学生因银行卡丢失等原因而来回奔波的烦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放贷款银行卡,在学生毕业前逐一发放,期间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一保管;设立学生资助事务服务大厅,实现贷款“一站式”服务,安排值班人员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热线咨询服务、面对面咨询服务等等。拓宽思路,狠抓落实,以高水平的贷后管理质量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运转: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考核奖励机制,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成效作为学校考核各学院工作的重要指标;深入调研,拓宽渠道,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新措施,各学院成立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为主的贷款催贷小组,通过电话、微博、QQ、邮箱、人人网、同学、导师以及短信平台等各种方式及时联系贷款逾期学生,并且每周更新贷款逾期信息。以人为本,真情关怀,将学校的关爱拓展到还贷的过程中,对个别特殊困难学生,许多学院专门拨付经费用于帮助其偿还部分贷款,及时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
最后,精心组织,注重引导,以常规化、系统化的教育机制开展贷款学生思想教育及能力提升活动,在做好各项贷款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将思想教育及能力提升放在首位。组建征信知识宣传队伍,打造征信知识宣传基础,将征信知识宣传深入到学生班级、学生园区、学生宿舍中,以点对点、面对面的形式向全校学生普及征信和相关金融知识;完善征信知识宣传网络,营造征信诚信宣传氛围,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展板、橱窗、横幅、海报、宣传册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宣传征信知识;举办征信诚信教育活动,锻炼贷款学生的诚信品质,学校每年9月和次年6月都会举办“塑诚信品质、启完美人生”诚信教育宣讲会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咨询会、贷款培训会、“携手诚信、相伴成功”巡讲诚信还贷动员会暨征信知识宣讲会、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还贷工作培训会暨基层就业代偿政策咨询会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以主体化、品牌化的思想教育系列活动,提高贷款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托“青春交大行”、“有故事的青春”、“励志青春”等活动平台,通过举办“自强之星”评选及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访谈会”活动、“勤工助学文化节”活动、“国家资助?摇助我成长”主题征文、受助学生团队社会实践、参观访问、暑期走访等活动,以自强、奋斗、诚信、感恩、素质教育为主题,大力开展资助教育活动,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茅以升教育理念 拔尖创新人才 茅以升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4-001-02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号召,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及国际化战略对教育的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7年成功开办茅以升班的基础上,总结前期的教学经验与成果,践行茅以升“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工程教育思想,于2010年创办了茅以升学院,依托轨道交通类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坚持“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培养特色,按照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方式,塑造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掌握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通晓学科发展前沿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引领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方向、推动铁道科技进步、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国际竞争力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什么以“茅以升教育理念”为指导
茅以升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土木工程专家和桥梁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教育家。 他曾五次出任西南交大校长,并在东南大学、北洋大学 等多所中国高校任教和主持校务,以其不凡的学识和才能,致力于授业育人和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
茅以升教育理念―先习而后学
茅以升对高等工程教育极其重视,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首先确定了“通而专,专而通”的教育方针[2],分析了以“先学后习”为理念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先习而后学”的独特建议。“先习而后学”的思想萌芽于他在1925年执教期间,是从“感性知识”到“理论知识”,然后再回到感性知识,循环发展。只要打破了传统观念,学与习便会自然地结合起来,成为“学习结合”的工程教育[2]。同时建议“精简课程,增加实习,改编教材”等。反观目前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唯分数毕业论等问题[1]。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大学》已经提出了“致知在格物”。而当今的教育者大多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值得我们反思与重视[2]。因而我们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整合协调师资、教材、现场、企业等资源,以“先习而后学”为指导,强调实践环节,虽然这是针对旧式工程教育而言的,但在今天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
茅以升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
茅以升在执教期间,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极力倡导并实行启发式教学,独创了“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教学方法[2]。以此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教育质量。这实际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和解答疑问。茅以升早在几十年前就坚决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紧迫。“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以“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为特色的教学方法[1]。
茅以升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茅以升不仅重视工程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他曾撰文指出:“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2]。他极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早年即立“教育救国”、“工程救国”之志,在美国学业有成之后,毅然舍弃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表现出一位教育家的崇高风范。他长期致力于桥梁工程建设和高教事业,善于团结和组织人共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茅以升不仅是一位工程技术专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1]。他生前撰写过200多篇科技论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文字通俗、文笔生动。文学造诣之深,在工程技术专家中尚不多见。今天的大学教育,虽然与茅以升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教育环境、背景、条件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茅以升丰富的教育经验、博大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们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
推广“茅以升教育理念”,创办茅以升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是学校在总结茅以升班七年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由经过考核筛选的优秀本科学生组成的荣誉学院。主要依托我校土木、机械、电气、信息、运输与物流、力学和材料七大强势学科,覆盖包括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全国排名前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全国排名前十五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优势专业在内的28个本科专业。整合利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和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为茅以升学院学生放飞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先习而后学”基础创新培养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本着“宽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加大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力度,改变以往“增加学时、提高考试难度”的单纯“提高解题能力”的办法,而是将计算机理论教育放到课外自学内容,加强对C语言编程、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数学和物理教学,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茅以升学院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为了更好的践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理念,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理论学习之前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课程或思考题目,例如:数学建模、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编程实验等。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转变[4]。茅以升学院实行小班上课、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注重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构建多学科“立体化”提升创新培养平台
茅老说:“盖人类求知之欲,发源于好奇之念。今先授以精深之理论,而不使其知其应用之所在,则不但减少其求学之兴趣,且研习理论,亦不易得明澈之了解。”可见激发兴趣才是专业学习的根本,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非常注重学生对专业兴趣引导,虽然在学生进入茅以升学院后没有固定的专业,但是学院经常开展各个专业讲座和学科前沿介绍,并积极组织所有专业学科竞赛,搭建多学科“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激发专业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发掘创新潜能。
学院构建多学科“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贯穿“课程、实践、科创”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创新能力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拔尖他们人才培养的关键。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集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教育基地、教学团队、政策保障机制以及精英教育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方面:推进“教学-科研”相融合,将先进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同时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让同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基础的创新实践。
实践方面:推进“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的学习以实践应用为背景,同时在实践中检查验证理论。通过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践行“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思想,让创新有灵感之源,实践之根基。
科创方面:依托本科导师制,通过学生自主立项、SRTP立项,加强科创指导。采取引导式培养模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项目小组,自由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SRTP科研训练。建立茅以升学院学生科创基地,同时开展结构、力学、电气、机械、信息、交通物流等多学科的竞赛,以学科竞赛激发同学们专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科创训练,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动态,培养锻炼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构建“综合性、国际化”拔尖创新培养平台
以“茅老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化教育的趋势,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构建了“综合性、国际化”高素质培养平台。为了让学生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学院专门开设历史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环境保护类、化学类、天文类等系列课程。以满足同学们多方面、立体化的知识要求。按照茅老的要求:“学文科的要学理 ,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因此学院建立学生文化素质基地,还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打造了一支学生乐队、创办了艺术学社,让同学们可以打开艺术的帆,乘着知识的船,徜徉在无比浩瀚人类创新的海洋。
茅老说:“获得全面的知识,领悟广阔,使学习更富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院还非常注重国际化的教育,拓展国际化视野、争强学生国际化竞争意识,正如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茅以升学院副院长所说:“我们要引领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
以此为目的学院突破传统的英语逐级式教学的模式,将原来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后,为茅以升学院的学生开设《英语综合能力》,在课程中增加了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商务英语、英语口语等应用能力训练内容,而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英语的四六级,而是英文文献的快速翻译及与外国有人无障碍交流。
学院在夯实英语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茅以升学院学子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院于2011年加入美国大学荣誉学院联盟,共享教育和科研资源,拓展与国外院校更多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博士阶段部分优秀学生可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或直接攻读国外大学博士学位;依托与海外大学签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定期交流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支持本科生参与我校与海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项目[5]。现阶段茅以升学院已经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巴黎中央理工大学、马赛中央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新竹交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校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定期交流学习创造条件。
Abstract:Mao Yisheng is not only an excellent civil engineering expert and bridge experts,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educator. As the 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call for education reform, to meet the national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the years of talent, in 2010 founded the college.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ltivating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with a global vision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Mao Yisheng'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ao Yisheng honors college
参考文献:
[1]刘占祥.论茅以升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Z]. 2001(5).
[2]茅以升科技文选――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00周年[Z].1995(12).
[3]戴颖.茅以升工程创新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教学用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结构、功能、特点、实践项目。使用表明,该基地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完善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的综合功能。由于采用最新的远程监控技术,该变电所可作为目前铁路牵引变电所技术改造的参考。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目前西南地区铁路已完全实现电气化,全区拥有牵引变电所200多座,其中大都为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技术水平落后。而我校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建成,对其技术改造具有借鉴的意义,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