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利润范文

时间:2022-03-27 17:17:56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利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利润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赢利亏损银行坏帐政府职能国民利益

——八年来,赢利的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赢利额近五万亿之巨,超过1999-2001年三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却根本没有上交过国家财政作为国民的公共开支。

——八年来,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一万多近两万亿元,相当于1997和1998两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

——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转制承担巨大代价形成巨额不良贷款,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3600多亿美元)才能帮助银行全面纾困。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从经济恢复时期到“五五”时期(1950-1980年)合计,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被誉为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571.99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0.5%。但到了1985年,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下降为43.75亿元,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2%,反而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企业亏损507.02亿。1993年,国家财政补贴国有企业亏损411.29亿,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仅49.49亿,仅占4349亿国家财政收入比例1.2%。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就同非国有企业一样只缴纳税金,再没有将利润上交给国家财政。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资产中涉及数额巨大的亏损项目核销以剥离包袱,不断“做大做强”并强化垄断地位等,利润不增加。本文以1998-2005年八年来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

一、国有企业的利润、亏损与财政补贴

2005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9047亿元(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赢利企业赢利额减亏损企业亏损额,而且不包括金融类国有企业,下同),同比增长25%,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央企业就占6413亿,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而且大部分是垄断性企业。以中国石油为例,继2004年利润总额1100多亿元后,2005年利润总额达1756亿元,占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27%,其上市公司以1333.6亿元净利润,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地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34亿元,同比增长20%。2006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3516.5亿元,增长16%。

2003年4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不断要“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强”,利润不断攀升,2003年实现利润总额5000亿元,2004年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从1998-2005这八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合计3万多亿元。如果分开算,则这八年来,亏损企业亏损额一万多亿近两万亿元(相当于1997和1998两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赢利企业赢利额就近五万亿元(超过1999-2001年三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表1)。

表1、全国国有企业赢利亏损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企业户数(万户)赢利企业赢利额亏损企业亏损额利润总额

199823.83280.23066.5213.7

199921.73290.72144.91145.8

200019.14679.81846.02833.8

200117.44804.71993.62811.2

200215.95588.81802.53786.3

200314.67589.12819.84769.4

200413.610429.43060.67368.8

20052.9747310269047.0

合计----47135.717759.931976

说明:1、1998-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05》。

2、2005年的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资料,其中赢利企业赢利额和亏损企业亏损额并非是全部国有企业,只是2.9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而9047.0亿元利润总额是全部国有企业。

3、加上其它非金融国有赢利企业的赢利额,则可推算出八年来全国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将达五万亿元。

对于国有企业近年利润大增,根本原因就是能源资源价格的持续高涨和对市场的高度垄断。2004年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10429.4亿元中,仅6家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就占赢利额的70%。去年仅汽油涨价一项,消费者就多掏了427亿元给中石油,占其全年利润的近1/3,如果加上柴油、航空煤油和天然气,那么中国石油1333.6亿利润中有近600亿元是下游企业和老百姓贡献的[1]。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巨头拥有国内原油90%的开采权,集开采、进口、加工、批发、零售于一身,是承担着“政策”并给予行业垄断特权的企业,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在论证石油、电信、电力等国企“几乎没有垄断”时,有一段著名的话:“国有企业搞了半天,它是国家的,它是人民的。所以,它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然而,这八年来,国有赢利企业的利润就近五万亿元,相当于1999-2001年三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却没有上交国家财政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而,这八年来,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填补企业亏损补贴合计就达一万亿元(表2)。

表2、国家财政用于企业的支出(单位:亿元)

年份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企业亏损补贴小计

199842.36641.18333.491017.03

199956.41766.05290.031112.49

200071.06865.24278.781215.08

200122.71991.56300.041314.31

200218.97968.38259.601246.95

200311.951092.99226.381331.32

200412.441243.94217.931474.31

合计235.96569.341906.258711.49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5》P337、P342

说明:1、2005年没有具体数据资料,但不会低于2003年的幅度,则合计就达到一万亿元。

2、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也有用于非国有企业,其它两项全部用于国有企业。

二、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转制承担巨大代价

钟伟(2004)分析出:国有企业运用廉价资金,给中国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每年在1500-1700亿之间。这还不包括本应由市场定价,但却被作为国债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而占用的银行资金的损失部分。合计存款人损失和银行损失两项,资金定价和配置的非市场化至少带来了每年2000亿左右的直接损失。

随着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导致银行的大量贷款沉淀形成巨不良贷款,但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及相关政策,国有企业不能大面积破产,国有商业银行还得承担着大量政策性或准政策性业务,继续维持企业生存。1994年为例,四大国有银行当年的贷款总额为四万亿元,其中70%以上贷给了国有企业,即银行向国有企业的贷款额为2万8千亿元。[2]

国有银行的贷款对象一向有以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传统,国有银行贷款给有国家及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觉得较为“安全”,而且以非国有为主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难以形成放贷的“规模经济”效果,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加强,国有银行也实行商业化改革,建立起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多目标考核制度,其贷款对象则重点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赢利企业为主。以短期贷款为例,2001-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短期贷款在占国家银行短期贷款总额比例平均为73%(表3)。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倾斜在此可见一斑。

表3、国家银行对国有企业短期贷款及比例

项目20002001200220032004

国家银行短期贷款总额49242.143679.845800.6747987.4646164

其中国有企业短期贷款合计34041.833911.534673.5334746.0732691.41

(1)工业贷款15657.715763.216745.3817639.0717400.71

(2)商业贷款16958.516463.515760.1215168.8314079.9

(3)建筑业贷款1425.61684.82168.031938.171210.8

国有企业贷款占短期贷款比例69.1%77.6%75.7%72.4%70.8%

说明:1、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国家银行人民币收支情况表)。

2、根据林毅夫(2003)的研究,年鉴对短期贷款进行详细分类,包括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三资企业贷款和其它短期贷款八项。认为前三项之和即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合计基本上可以代表“国有独资企业贷款”。

2000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被视为机密,从未对外披露。但事实上,被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本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在上世纪末已形成了一个惊人数字——1999年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5027.47亿元,因而在1999年为启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铺路,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且剥离14291亿的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2003年一次性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给国有银行,年底在对中、建两行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核销了建行569亿元、中行140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4年将建行1289亿元、中行1498亿元的可疑类不良贷款以50%的价格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5月中旬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被等值剥离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6月工商银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按地区分为35个资产包,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施华强,2005)。这样,陆续通过注资、核销和剥离的资产合计近3万亿元。

然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处置银行剥离的巨额不良资产的责任,具有浓厚的政策性背景,对于国家财政或国有资产来说,始终还是“左袋转右袋”,正如以往建立股市主要为解决国有企业困境一样,结果却还未达到初衷目的。

2005年的审计报告更暴露出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违规剥离和违规收购不良资产、违规挪用资产处置回收资金为职工谋利或公款私存,造成回收资金损失等。这次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抽查审计中,抽查资产5544亿元,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资金715.49亿元,占抽查资金的13%。[3]根据各资产管理公司公布的资料计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承接的不良贷款共11806亿元,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至2006年一季度末已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现金回收率20.46%,回收现金仅1766亿元,资产(包括非现金资产)回收率24.2%(表4),那么,不良资产损失则是6567亿元。如果按已承接的11806亿元不良贷款计,则只能回收现金2400多亿,资产损失则是近9000多亿;如果按不良贷款余额25027.47亿元计,则只能回收5000多亿,资产损失将近20000亿元。

表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表(单位:亿元)

资产处置情况2004年末2005年末2006年一季度末

累计处置6750.68397.58663.4

其中:现金回收137017661805.6

阶段处置进度53.96%66.74%68.61%

资产回收率25.48%24.58%24.20%

现金回收率20.29%21.03%20.84%

说明:1.累计处置指至报告期末经过处置累计回收的现金、非现金和形成的损失的总额。

2.阶段处置进度指累计处置总额占购入贷款原值的比率。

3.资产回收率指回收的现金及非现金占累计处置总额的比率。

4.现金回收率指回收现金占累计处置总额的比率。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网站2006-04-24。

/mod_cn00/jsp/cn002013.jsp?itemid=9&type=1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施华强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分类方法等影响后的不良贷款余额来看,2000年达到3.7万亿元的高峰,在此后的5年里,一直在3.6万亿元的高位徘徊,也没有明显减少。这表明,1999年以来,账面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两次政策性剥离(施华强,2006)。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指出:“根据最接近现实的估计,帮助银行全面纾困,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该数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这将使中国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政府举债总规模将会从目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30%的较低水平,上涨到70%。如果将养老金欠账包括在内,全部政府借债的总规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5%”。[4]而据标准普尔估计,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若要冲销呆坏帐,所涉及的开支可能达6000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可知,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和转制承担巨大代价所形成巨额不良贷款的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巨额不良贷款成为最大问题之一。

三、国有垄断企业的“剥削”

国有企业一方面通过垄断获取不断攀升的利润,另一方面却存在巨大的资产损失。在2003年,中央企业就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9.2万亿元资产总额的4%左右,3.2万亿元净资产的9.9%。加上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亿元损失,央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四大商业银行也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万亿元[5]。2004年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共清出各类资产损失高达3521.2亿元。对此,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全部国资损失中的冰山一角......[6]。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再创历史新高,亏损额1026亿元。

另外,从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起,国有企业已经没有向国家财政上交利润,其依据是1993年底颁发1994年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规定,“作为过渡措施,近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交”的办法。[7]但实施起来却是所有国有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只缴纳税金,所得利润甚至是通过行政垄断所得利润就没有上交作国家财政收入。

而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财政贡献,“从‘十五’末年税收数据看,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联营企业中的国有控资企业、股份公司中的国有控股公司、涉外企业中的国有控资企业)完成税收收入13235.9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3.7%”。[8]则非公有制企业占全部税收收入超过一半。

一方面是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巨额资产损失和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和转制承担巨大代价,需要属于国民的公共财政资金填补漏洞;另一方面是垄断的国有企业利润额大增,却已经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只按法律法规上缴税收而没有上交利润给国家财政;再一方面是由代表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管理部门制定垄断措施由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高价消费来获取所谓的“高额利润”,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投资者及所有者的现象;再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受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及垄断的国企行业职工待遇高于其他行业造成的收入不均。而且对于包括像两大石油巨头的国有(控股)等资源性垄断企业因在境外上市,中国的资源性收益还流出境外,利润却没有分给最大股东(国民)。因此可以这样说:用投资者自己的投资,开采投资者自己的资源,再以垄断高价卖给投资者,获得的垄断利润投资者却不能全部分享,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所有者的现象。[9]

现存的国有企业要靠政府庇护下成为享有特权的企业,通过非市场的手段获得稀缺资源进行垄断经营,则会伤害其他市场主体及国民的利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难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许会停滞不前,政府也因此难以从对市场的干预中脱身,实现真正的职能转变。

四、国有企业及其政府部门的职能错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全部财政收入都来自于国有经济,不过结果并没有将中国经济带上快速运行的通道,反而成为财政难以承受之重,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一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1985年企业亏损补贴507.02亿,占当年财政收入2004.82亿的25%;1989年企业亏损补贴598.88亿,占当年财政收入2664.90亿的23%),从1985年—2004年,国家财政支出用于企业亏损补贴共6357.4亿元。如果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有比较强的赢利能力,也许就不会轻言痛苦的“国退民进”了。

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一直采取代价高昂的靠养企业来养人的思路,采取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方法,并对失去活力的企业输血,需要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形成银行巨大不良贷款,始终需要国民来共同承担。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实施下岗分流,减轻企业负担,但却没有同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这些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下岗职工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利益受损。所以,“和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情况一样,这样的问题与其说是由于把国有企业职工推向了劳动力市场,不如说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育不够。指望靠维持国有企业来防止职工下岗失业,其实不过是主张继续使用一种低效率的补贴制度而不是转向另一种效率更高一些的补贴制度”(张春霖,2006)。事实上,国有企业将下岗职工推向市场减负后的利润大增,却没有以此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机制,这并非是国有企业改革之错,而本身是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方面的缺失。

而在国资委成立以来,“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并且提出“央企不能在规模上进入本行业前三位,就要进行重组。”出现强化国企垄断地位的动作,国资委的权力和国有企业正迅速“膨胀”,不断扩张的国有垄断企业及其节节攀高的垄断利润,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生态”。但是,国有企业及其政府主管部门,从职能上应该要保障国民的利益,国有企业出现亏损需国家财政补贴,国有企业及其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非市场的手段获得稀缺资源进行垄断经营获取垄断利润,会伤害其他市场主体及国民的整体利益,不能保证国民利益最大化,存在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职能的错位问题。

现代政府一个公认的职能,是建立和维护支撑市场机制的制度基础设施,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公平的环境,难道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最终结局就是要形成垄断性国有企业?政府如何实现真正的职能转变?

五、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及利润去向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拥有庞大的经营资产,2004年资产总额达21.6万亿元,但一直以来,效益并不理想,如1998年合计的净资产利润率为0.4%,销售利润率为0.3%,总资产利润率更低至0.16%,多年来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平均超过45%(表5)。

表5:全国国有企业效益指标(单位:亿元)

主要指标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汇编户数(万户)23.821.719.117.415.914.613.6

资产总额134779.9145288.1160068179244.9180218.9199709.8215602.3

净资产总额50370.753813.257975.661436.266543.170990.876763.2

销售收入64685.169136.675081.976355.585326100160.9120722

利润总额213.71145.82833.82811.23786.34769.47368.8

盈利面(%)31.346.549.348.850.147.448

资产负债率(%)65.565.4666564.865.965.7

总资产利润率(%)0.160.791.771.572.12.393.42

净资产利润率(%)0.42.14.94.65.76.79.6

销售利润率(%)0.31.73.83.74.436.1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5》P384

虽然国有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但其庞大的资产及所产生的利润对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多年来,国有企业存在的行业,一般是政府频频干预管理及限制准入的行业,人为制造出短缺与过剩。每当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后,出现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这种局面的出现,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等,但更多的还是体制问题。一方面,这些行业内的国有企业不能对需求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反应,这一点与其他行业内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反应行为相比较时会看得很清楚;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仍在较大程度上处在行政性垄断之下,行业外的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投资者难以进入(刘世锦,2005),形成不断的“短缺——加大投资——过剩——压缩投资——再短缺”的循环,既造成周期性的经济过热和经济起伏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资产中涉及数额巨大的亏损项目核销及其它负担的包袱剥离,并提出“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张国有垄断企业,其利润相关效益指标也节节攀高,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由1998年的3280.2亿增加到2004年的10429.4亿。但利润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电信、烟草等国家垄断行业。如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8%,其中6家是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其中盈利继续向中央企业集中,如2005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利润排序前10名的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55%。

但是,从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起,根据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就没有上缴利润作国家财政收入。既然国有企业利润没有向国家分红,则所获利润主要去向就是转为所有者权益留在企业里,即除了部分作流动资金和支付非国有股东股息(如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333.6亿元净利润,支付非国有股东股息为14.86亿)[10],以及部分作企业内部的(高)福利后,大部分用作新增投资。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从2000-2003年,四年的净利润合计为954亿元,但2004年的固定资产却比2000年增加了934亿,[11]这就说明了大部分的利润转为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垄断企业既然具有来自垄断所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的“超额利润”,又不用上缴,转为固定资本投资是主要渠道。表5数据可知,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998年的23.8万户减少到2004年的13.6万户,但净资产增加了2.6亿元,资产总额却增加了8万多亿元。

多年来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投资比例一直最高,1995年占54.4%,2000年是50.1%,均超过一半,2001-2004年分别是47.3%、43.4%、39%和35.5%,[12]虽然未过半但仍占比例最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其中,城镇投资75096亿元,仅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就达40047亿元,占全部城镇投资的5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2%,比1999年多出近3万亿元。2006年1-7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44771.0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是20878.50亿元,占46.6%,[13]这两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固定资产投资正在膨胀。

笔者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5》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1998-2005年,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合计近5万亿之多,这些相当部分转为投资,国有企业利润转化为投资是造成投资率过高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利润在企业内拥有自由支配的权利,那么国有企业属于国民的资产收益就可能被企业化、部门化,甚至那些境外上市的资源性企业,会导致中国的资源性收益还流出境外,侵蚀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事实上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将利润隐藏或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形式分配,形成国有企业职工普遍的高福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14]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通过垄断方式而并非通过市场竞争获取垄断收益,造成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六、国有企业分红充实社保基金

笔者认为,由于目前存量的国有资产中,一是来源于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二是对农村“剪刀差”的积累,三是以往从现收现付的保障机制转向基金积累制前的退休和参加工作未退休的职工,他们在过去的工作年限所积累的养老金及相关贡献实质上是转化在存量的国有资产中。国有企业资产既然属于全民所有,则必须为全体国民服务。社会保障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必须提供。虽然个人自我保障解决了大部分养老问题,但政府的养老金历史欠账依然有几万亿之巨,这还仅仅是对工人的欠账,如果把对农民的欠账也统计在内,则政府的隐性负债将会是一天文数字。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已成为现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15]国有企业利润承担对全民社会保障的义务,具有现实可能和意义。

现在,我国中央企业大约有12万亿资产,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其中中央直管企业集团实现利润4673.1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3.4%。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两年翻了一番。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因此有必要也有条件将部分利润上缴,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并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包括农村居民的全国性基础养老金保障制度。

2005年5月,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人民币。[16]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减持办法》),决定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减持国有股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根据《减持办法》,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和彩票公益金收入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同年10月被迫叫停,使社保基金失去了主要资金来源。

目前,仅养老金历史欠账就有几万亿之巨,但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其转让的主体主要为外资和民意企业,正加快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速度,如果全国社保基金不能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获得资金,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机会。因此,可以重新考虑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基金改为直接划拨的办法。

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如果按照一般国外的盈利水平的1/3折算,应该有4000亿的红利上缴;按2/3折算则有6000亿。这些资金将弥补相当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从“现收现付”的保障机制转向基金积累制,但目前仍然存在社会保险覆盖面过小而需保障面广、城乡差异悬殊和社保基金严重不足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把准备减持的国有股直接划拨给社保基金,社保基金作投资者直接(长期)持有,甚至可以将准备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直接划拨给社保基金,使社保基金成为战略投资者,既避免国有股减持对股市造成冲击,有利于保持重点国有股权的长期持有和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获得资本增殖和股息收入充实社保基金。长远而言,也可考虑逐渐将所有的企业国有资本划转给社保基金持有,由社保基金行使国有资本的股东职责,并以此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包括农村居民的全国性基础养老金保障制度。

七、结束语

这八年来,全部国有企业赢利总额减亏损总额后所得的利润总额为3.2万亿,赢利企业赢利额近5万亿元。按照1993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在“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中,已经规定“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但十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实施过。

多年来,国有企业巨额亏损需要国家财政填补,获得的利润(包括垄断利润)却根本没有上交过国家财政作为国民的公共开支,这是对“国有企业搞了半天,它是国家的,它是人民的。所以,它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的讽刺。因为事实是:国有企业“搞了”这十多年,所获得的盈利根本没有上交国家财政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而为了维持国有企业和为国有企业转制,国家财政不断为国有企业投入和补贴,造成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巨大代价形成巨额不良贷款,严重影响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推进。现有国有企业更有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之势,影响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国有企业既然是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企业,则必然要为增加国民福利服务,而不能知识让为少数人受益。对于包括金融行业的所有国有企业,历年来究竟有多少资产损失?国有垄断企业对国民整体福利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置政府、国有企业利益与国民利益的关系?这些都值得进行具体的研究及制定具体的措施。

目前,国有企业利润向国家分红即将实施,但具体方案仍未决定。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利润完全应该纳入国家财政收入之中,作为政府对国民的公共福利开支,这应该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2005》[M].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年12月.

2、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林》[EB/OL].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3、钟伟.《警惕“新双轨制”!》[N],《南方周末》2004-12-09.

4、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5、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研究中心.《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报告概要》、《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研究概要》[EB/OL],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网站:

第2篇

【关键词】模拟利润;利润模式

一、模拟利润的基本概念

模拟利润是指将成本中心的经济业务,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模拟出收入及相关成本费用,从而满足管理者对成本中心实施投入产出评价及考核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模拟利润表反映生产点在报告期内与自身可控责任相关的经营成果。主要报表项目包括:加工收入、原材料消耗差异、加工费用、其他业务收支净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提取的资产拨备和资源占用费。其中,加工收入和资源占用费根据公司确定的“模拟企业核算、虚拟利润中心”需要予以模拟,其目的在于引导生产点管理者关注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原材料消耗差异用于反映各生产点的原材料消耗水平,鼓励生产点管理者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消耗、控制成本;加工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维修费、工资及工资性费用、业务招待费、办公差旅会议费、租赁费、劳务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报废、其他费用;提取的资产拨备则用于揭示可能存在的资产风险,真实体现各生产点的收益水平,以提示生产点管理者关注并及时处置风险资产。

二、主要的财务指标

模拟利润中心运行后,各生产点财务考核指标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三类。同时,根据指标的综合程度分为主指标和辅助指标,主指标综合反映生产点的经营成果、营运及资产管理水平;辅助指标是影响本类主指标结果的关键因素指标,体现专项管理重点。(1)偿债能力指标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通常,该指标在200%左右较好);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比例=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2)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余额;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3)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就是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每股利润=(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股数;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了解企业的这些指标能够考核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可以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便于管理者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变动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管理者及时采取开源节流的措施,并且分析企业现行利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三、三种主要的利润模式

(1)古老利润模式。古老的利润模式是最低级的盈利模式,它的前期投入的成本全部由企业或者个人承担,客户就是他们的单一、直接的消费群体。例如:在街上摆摊的、开着农用车出来卖西瓜的等等,这些都属于古老的利润模式。这种利润模式一般在企业中很难存活。(2)传统利润模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的变化,一部分生产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及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逐渐衰弱,很多流通企业不得不与新的供应商进行谈判,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及经营风险。传统的利润模式的盈利来源主要是同通过采购人员的低成本采购,然后将高于成本的价格卖给顾客来实现利润。还有就是通过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如:房屋租赁、汽车租赁等等获取利润。(3)现代利润模式。现代利润模式主要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企业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把关,还需要很好的服务素质。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经说过“现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对市场非常敏感的、虚拟的、整合整个服务过程的敏捷供应链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现代的利润模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建立强大的分销网络,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爱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同时通过网络把采购、加工、配送等环节组织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大大增加了市场的诱惑力,并且增加了售后服务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传统利润模式的不足

(1)利润来源单一。介绍传统利润模式的时候就提到了传统流通企业的利润一是通过采购,再将高价格的成品卖给顾客;二是采取一些简单的服务赚取利润。这种模式利润来源单一,因而企业获取的利润不大,不能形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2)企业规模受限制。传统流通企业的利润来源单一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利润来源又很单一,直接导致有些企业只能降低价格出售给消费者,但是企业得到的利润有限,这种情况下怎么会考虑发展企业规模呢?(3)经营成本较高。传统流通企业利润模式一般都有自己的物流工具和仓库,但是自己的物流及仓库都具有限制性,如果没有第三方强大的物流来支撑,那么流通企业利润将会失去很大商业机会,并且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因此很多企业的开放力度不够,因而其发展规模也会受到影响,经营成本自然会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五、创新现代企业利润模式

要创新企业利润模式,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企业财务指标,如果企业内部存在了很大的财务问题,那么创新企业利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小于0,并且资产报酬率小于1,那么企业首先就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出现了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找到一个适合企业的创新利润模式。创新利润模式的主要特征:(1)以消费者为中心。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也在不断的多样化,他们开始追求多样化、高质量、高服务等等。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宗旨,不断的满足消费者提出的要求,来达到利润的突破。(2)完善售后服务。现代的消费者不仅在产品质量上很重视,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也非常看重。因此很多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增加产品售后服务,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为企业创造新价值。(3)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现代流通企业利润模式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爱好为基础,流通企业通过分销网络进行采购、加工、配送等一线活动,帮助生产企业转移产品价值,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是一个很神奇的平台,聚集了高人气的消费者,企业通过借助高人气的互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大大满足了企业量的需求,增强了整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使整个市场一起竞争,一起进步,实现共赢的局面。

六、烟草行业创新利润模式的途径

烟草行业是特殊的商品流通企业,垄断经营,和其他商品流通企业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特殊的地方。主要有:(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传统的经营理念,烟草行业的客户群很单一,地方固定的烟草店成为烟草公司的单一的经营理念。“团购”、“订单”等等活动开始成为烟草行业转变传统经营理念的尝试。(2)加快现代化物流。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物流分销不平衡,各地的烟草行业出现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的问题。有的地方投入的与销售的不能形成配备,例如:有一部分消费者怕在一些烟草店买到假烟,就要信誉好的苏果超市买烟,但问题是苏果超市一般都不售整条整条的烟,只一包一包的卖,因为他们要保证产品有的卖,而不考虑顾客的需求量,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抑制了烟草行业的发展。在这里我并不是强调要消费者大量购买香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国家也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我强调的是烟草行业物流的分销不平衡,必须按照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合理安排烟草的分销。(3)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无形效益”,很多信息技术落后的流通企业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而烟草行业有这个能力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打造属于自己的信息平台,属于客户的交流平台。为企业的利润模式提供一个强大的后盾。

七、Iphone的利润模式

苹果集团即将推出一款新型的Iphone手机,与第一代和第二代不同的是,这一款手机将拥有更快的网络接入速度,并且售价将会降低。但是每一台Iphone手机都会配置一个CODE,只要手机使用通话功能,那么这个CODE就会被激活,移动公司将根据话费与苹果集团进行分红。这样苹果集团将会增加Iphone手机的销售量,但是利润就需要与移动分享。但是这种模式达到了非常理想的双赢模式,消费者花低价格买到了高配置的手机,苹果集团的销量也提高了,而网络垄断的移动公司也得到了客观的效益,前景非常好。这种模式能不能引进中国呢?如何引进?双赢模式是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利润模式。想一下,如果也按照这样Iphone的利润模式一样,将电冰箱的售价降低,但是在里面配置一个时间计时器,只要消费者使用,那么这一部分的电费将于该电冰箱的厂家分红。这种想法可行吗?首先这种利润模式的受益者是该电冰箱的厂家和消费者。但是要提出的是:第一,电力机构是国家的垄断机构,跟移动公司不一样,它不可能参与这种盈利模式。第二,在电冰箱内配置电费的时间计时器,国家不支持这种做法,因为从小我们就学习要节约用电,浪费一度电就相当于消耗0.124KG的煤,而这个利润模式是在促进煤炭消耗。所以这个想法是不可行的。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符合自己的利润模式。模仿其他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总之,现代企业的利润模式首先要通过财务指标等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的特点,再借鉴一些成功利润模式,制定属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利润模式,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让企业实现更大的效益,成为成功的榜样。

参 考 文 献

[1]黄清婷.浅谈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对企业资产及利润的影响

[J].现代商业.2011(24)

[2]邱琳.浅谈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盈利策略[J].中国商贸.2011(25)

第3篇

一、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一)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由于成本费用包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润所包好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区别,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税前利润,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变现为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包括了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二)利润的重要意义。1、利润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2、利润是企业相关利益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3、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润分配的意义。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利润分配,国家财政能动员集中一部分利润,有国家有计划的进行分配使用,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发展高新技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通过利润分配,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积累性资金,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力,有利于企业适应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第三,通过利润分配,投资者能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有利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

根据我过《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利润分配的项目如下:

(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转赠公司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氛围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公司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从当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净利润)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东大会根据需要决定。

(二)股利。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将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股东持有总股份(资本总额)为依据,按照股东大会决定来分配股利,每个股东一期持有的股份数取得相应的股利,分得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成正比。公司原则处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防止股价波动幅度过大,经股东大会决定,可用弥补亏损后的盈余公积金来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地狱注册资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润。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额,就是为分配利润。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行内部筹资的重要措施,其特点是筹资手续简便。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润),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一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被查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因违反《税收征管条例》而被税务部门除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不能在税前列支。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通常也不影响投资者分配利润。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扣除第-一、二项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但积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后续发挥能力。因此该项目资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该特殊情况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业当年无利润,或累计未分配利润不足以派发股利,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信誉或稳定股票价格,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发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积金应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

4.支付优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使企业为了平衡利润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照公司长成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公积金,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在分派万优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有股东大会确定。

6.向股东(投资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润)。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公司应当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公司当年无利润。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项中提到的特殊情况例外。公司在进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润为公司的为分配利润,可转入以后年度中进行分配。

四、有关企业利润分配的财务处理如下

(1)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时,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科目。对于企业应当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应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的,应当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用利润归还的投资,应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3)对于企业按规定允许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应当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归还借款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借记“利润分配——归还借款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4)对于企业按照规定治理“三废”盈利净额、技术转让净收入以及国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利润等仍然可以单项留给企业的,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单项留用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单项留用的利润,借记“利润分配——单项留用的利润”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利润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利润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利益,在不违背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或其他方法,对利润指标实施的人为地调增或调减利润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理财行为。利润管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体现了法律制度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不同利益的认可和尊重。

由于利润操纵的普遍存在及人们对假账的深恶痛绝,“利润管理”被习惯上理解为非善意的利润操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严格意义上的利润管理并不违背会计原则,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制度对利润管理有一定的支持。

一、利润管理的前提条件

1.利润指标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会计的基本任务是向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会计原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给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留有余地。

2.新会计准则允许对会计处理有适度的变通。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的特点,对有些会计业务的处理采用一定的选择。企业的管理层会自觉地运用其影响力,以选择一种对其目前或长期利益有利的方法,从而对利润计量产生的影响,实现对利润的管理。

3.信息的不均衡使得不同主体对利润指标的理解不同。管理者与投资人、债权人之间,信息是不均衡的。管理者选用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他对于会计信息是心中有数的。而投资人、债权人则不然,即使他们委托了审计人员,也不可能象管理者那样明确企业的会计信息。

二、利润管理的动机

1.获得报酬最大化的驱使。如果以当期利润为主要指标考核管理层时,管理层显然有做高当期利润的冲动。而且,管理层当期的有些经营努力(比如技术改造)可能无助甚至损害当期的会计利润中。这一缺陷导致了管理层的短期化行为,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为了企业的形象而调增利润。有的企业为了从投资人、债权人那儿得到资金而调增企业的业绩。未上市的股份公司为了使自己的股票能达到上市标准而操作利润;已上市的股份公司为了自己的股票成为绩优股也操作利润。长期来看,企业真正的经营状况才是最关键之处,通过人为的调节,只能改变利润的提前或者推迟在报表上体现而已。

3.为推迟缴纳企业所得税而调减利润。为了企业的利益,在税法容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计费用、提前进费用的形式进行利润压缩处理,从而少或延缓交纳所得税。

4.部分上市公司为避免因连续亏损而退市,会对不同会计年度的收入和费用做人为调整,以调节不同年度之间的利润或亏损。比如,它们会在前一年更多地确认费用和少计收入,从而在最后一年实现盈利。

5.均衡利润。这是实现公司收益稳定的会计行为,收益经常剧烈波动的公司,会降低投资者的信心,增加公司的融资成本。

三、利润管理的方式

1.利用资产重组管理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转换和股权转换,但也可以成为利润管理的重要手段。如部分上市公司通过高价出售闲置或不良的资产,或把非上市公司下属的优质资产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从而提高利润。

2.通过购置资产或变更折旧方式管理利润

企业如提前购置固定资产,可使当期利润得到适当的降低;反之则可使当期利润得到适当的提高。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税法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给企业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3.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调节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有些企业通过增持参股公司的股份,进而达到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标准,进而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进而调高了利润。

4.权责发生制为企业提供了利润管理的机会。在企业想把利润做小或平滑利润的时侯,通过操作应计项目,把本期过高的收入递延至以后会计期间,或把需要若干会计期间承担的会计费用更多的计入本期。在会计上,可能通过多计不应计项目,如多提坏账准备金、多提产品保证准备金等费用,以减轻以后会计年度的费用负担,以此减少本期利润。相反,若想把利润做大,也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或会计方法的先择进行反向的利润管理。

5.通过选择投资或财务决策的时机来影响利润。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对公司来说,是否要采用这一手法需要结合企业的长远期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后进行抉择。

6.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助进行利润管理。为发展一方经济和带动就业,地方政府会对本地的上市公司会有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能够成为利润管理的有力手段。

四、利润管理的分寸

利润管理管理不是万能的,也需要遵规守矩,把握好分寸。在不违背现有法规前提下的利润管理行为,应该被人们所接受;如与现行法规有所违背,那就是利润操纵,就应该严格避免。

1.法律制度规定的挈合。法律制度规定是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是企业经营的游戏规则,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应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利润管理行为如果是在法律、制度、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利润调整和选择,那就是是合理行为;如果是超越法律制度允许内的利润操作,就是踩了红线,成了违法的利润操纵行为。

第5篇

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利润代表着企业一定期间内获得的经营成果,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我国大型企业大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熟期大型企业大多已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均衡状态,已达到规模经济(劳动L与资本K的利润率接近零),企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1],这一阶段企业工作的重点是改变靠大规模投入资金、资源和劳动力,不惜牺牲环境换取有限经济增长的状况,利用积累的资源进行包括原始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延缓衰退期的到来或开创企业新的成长期[2]。原始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成熟期发展瓶颈、转变利润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大型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原始创新的状况,探究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规划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专利的研究比较多,专利指标在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3~8],已成为研究R&D活动与我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9~12],但是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经济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2010年,作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相关性的研究,运用格兰杰检验证明了大型企业利润与发明专利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并应用Eviews软件,得出了发明专利与企业利润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13]。虽然该研究在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发明专利对企业利润存在影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发明专利、R&D投入等指标统计的客观性相比,利润受到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何消除利润指标统计过程的主观误差是关系研究的前提;其次,运用线性模型表达的关系没有反映发明专利对利润影响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结合时间因素进行滞后性的进一步说明,是否存在更精确的模型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滞后性,反映发明专利对利润的作用过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灰色理论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新型理论[14]。我国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数据出现几次大起大落,没有典型的分布规律,用数理统计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直接进行研究,往往会出现量化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GM(1,1)为一阶一元灰色模型,用于消除数据统计过程中的人为误差,矫正数据的分布规律,适用于统计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的情况,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15];三次曲线模型可用于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动趋势[16]。本文将GM(1,1)与三次曲线模型相结合,先对数据进行灰色处理,再建立模型。

(一)数据的GM(1,1)处理发明专利的授权由国家专利局统一管理,其统计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且不存在企业间标准不同的问题,是客观统计指标。利润是公司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其表达式为: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管理、销售、财务)+(-)投资收益+(-)公允值变动-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所得税费用。企业利润是多种因素综合计算的结果,而且由于利润代表了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升值空间,与企业股票价值直接相关,其统计过程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同,统计标准也不一致,这些将影响利润指标的精确度,造成数据规律的偏差,需要运用灰色理论模型对其统计误差和分布规律进行矫正。1998~2009年大型企业利润变化趋势如图1。图1反映出1998~2009年大型企业利润呈现比较规律的指数增长趋势,用GM(1,1)对其进行处理。为方便起见,将当量利润用X(0)表示,由当量利润序列,可以计算出利润的一次累加生成(1-平均误差为0.1,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关联度ε=0.9775,计算结果为关联度合格模型精度检验的一级。

(二)三次曲线模型运用格兰杰检验探究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发明专利不是引起大型企业利润变化原因”这一原假设的统计值F=17.62,达到足够大,且伴随概率Pro.=0.05≤0.05成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理由拒绝这一假设,即发明专利是引起大型企业利润变化的原因;“大型企业利润不是引起发明专利变化的原因”这一原假设的统计值F=0.9、Pro.=0.53不满足F足够大且Pro.≤0.05的要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即大型企业利润的变化不是引起发明专利变化的原因[13]。因此,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存在单向的正向影响,以发明专利数为因变量,大型企业利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比较各种曲线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确定模型。将1998~2009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估计,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见表3。表3所有模型的拟合优度函数幂函数逻表3反映出三次高(0.992),说明三次曲线效果最好,且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因此选择三次曲线模型。设经GM(1,1)处理后的大型企业利润为y,拥有发明专利数为x,y与x的三次曲线模型为:为三次项系数,三次曲线模型表明:仅用发明专利一次项无法完全表达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规律,加上二次项和三次项才能更好地实现拟合效果。

三、研究结果的检验与分析运用SPSS16.0建立y与x的模型,根据回归系数表得出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的关系模型为:

(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检验1.GM(1,1)的有效性运用SPSS16.0建立发明专利x与利润实际值y1的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GM(1,1)三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结果比较见表4。表4GM(1,1)三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变量GM(1,1)三次曲线模型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统计概率检验,各个变量均通过了t统计量和t统计概率检验。但是,从标准误差、估计值标准差、残差平方和三项可以看出,GM(1,1)三次曲线模型明显小于三•8•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表明GM(1,1)三次曲线模型更精确;GM(1,1)三次曲线模型的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明显大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说明前者的回归拟合更完美,从F统计量和F统计概率上看,GM(1,1)三次曲线模型也优于计量经济学模型。G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消除数据随机波动或误差的影响,将其融入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后建立的GM(1,1)计量经济学模型更能确切地反映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改进[17]。2.三次曲线模型的有效性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可知:b响关系,符合经济学意义。方程通过了F检验,各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根据拟合优度表,模型的相关系数R=0.992、R2=0.985,经校验后R2=0.979。模型拟合情况见图2。综合拟合优度表和拟合情况图可知,发明专利数与大型企业利润之间的灰色三次曲线关系很显著,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根据方差分析表,相伴概率Sig.=0.000,说明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第6篇

关键词:利润信息质量研究

一、利润的本质及利润质量的内涵

(一)利润的本质及功能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要弄清利润的本质含义,必须理解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内在关系。

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使用经济资源价格(即成本)的差额。如果顾客愿意支付给企业的价格,低于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企业就亏损了。

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通常情况下,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在这里,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了“供给价格”。商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构成了“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博弈产生了“市场价格”。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或超额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利润。所以。利润的本质含义就是这个超额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能否真的实现利润。取决于企业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企业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其他企业,即本企业的经济资源配置较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反之,利润小于零,说明本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可见,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利润也是理性经济人决策的基础,对企业利润进行质量分析意义重大。

(二)利润质量的内涵

对于质量的含义,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随着ISO9000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O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IBO9000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在这个定义中,所谓的“固有特性”,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产品的适用性、可信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等。它是指与“赋予的特性”相对应的。

所谓的“满足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给定的标准要求,如产品的规格、尺寸、误差等,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指满足顾客期望,如产品的满意度,服务的态度,通常是定性化要求。

依据上述理解,利润的质量是指利润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利润概念本身的判断标准,即利润信息本身固有的特性;二是信息使用者对利润信息的期望。

通常说来,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二、利润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企业利润信息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利润质量的衡量标准应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可以说,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利润质量评价。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是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进行和会计目标在会计工作中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信息使用者的反映体现出来。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当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二)客观性原则

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坏账损失),又有内部因素(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如市场景气状况),又有微观个体的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待。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客观地、公允地反映利润质量的真实情况,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价值。

(三)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润质量评价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评价会计工作,不能遗漏关于会计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使得评价活动更具体、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然而,过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便,还会使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利润质量评价指

(一)利润的真实性是利润质量评价的基础

企业利润的核算必须以客观的、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在核算中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利润的真实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因此,利润质量评价应以利润真实性分析为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取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由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的查证需要依据许多详细的原始凭证,外界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此类资料,因此,只能从报表反映的数据中进行粗略分析。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有:收益现金比率、销售收现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现金营运指数。

(二)利润的稳定性是利润质量的内在要求

利润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它表明企业利润水平变动的基本势态,最终表现的是关于企业盈利水平或利润总额的稳定性。利润稳定性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稳定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或者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利润总水平总是围绕某一数值上下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极小。这种稳定的利润,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常数稳定性,数额基本没有变动。

二是在企业实际财务运作中,由于企业经营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持必要成长性来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因而,以这一常数作为企业目标利润的下限基础、螺旋式上升被认为是利润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三是指获取利润的持续性,持续性也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体现,利润的持续性越强,其质量就越高。利润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时效性结构上。利润时效性反映不同利润持续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营业利润、经营性利润所占的比重。

公司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报告较高的收益,但却很难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也很难在经营活动中产生较大的现金净流入量。因此,在评价利润质量时,必须考察利润的发生或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利润波动率、营业利润比重、经营性利润比重。

(三)利润的增长性是衡量利润质量高低的标志

第7篇

在当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的情形下,内忧外患同时来袭,很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呼吁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企业转型调整面临重重困难。

了解一下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当前利润的变化,影响其利润变化的因素,以及企业的高管对其解读与应对措施,其他企业从中或者可以有所借鉴,而政府亦可以听到企业家的声音以作为决策的参考。

在达沃斯论坛召开之际,《英才》记者采访了十几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听听他们对当前影响企业利润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之道。旁观者或许能一语点破谜局。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杰

高成本和税收压缩利润

从现在的表现来看,我们的纺机和汽车板块,销售收入同比都是有回暖和好转的,上半年收入呈现10%左右的增长,但是利润表现不尽如人意,各种成本要素、税收要素上升比较快,特别是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税收都在刚性上涨。另外,尤其是国家的棉花产业政策导致整个纺织行业都处在不太好的情况,使得我们的盈利能力不是很好。

去年的工程机械、商用车市场下滑比较大,汽车行业中分不同的细分市场,商用汽车的需求下降比较快,今年略有好转,但不是特别好,处在缓慢上升的过程。卡车、高端的轻卡开始表现出好的迹象,中低端的竞争比较惨烈。

现在恒天的纺机研发投入大概占到销售收入的3%,未来还会加大研发力度。纺机领域,将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用工人数,节能环保,推进新型纺机产品的开发。汽车领域,将会侧重新能源汽车,新型发动机的开发,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投入会加大力量。可以说,未来没有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不行的。

现在投入的回报效果很不理想,大的经济环境低迷,市场缓慢恢复是原因之一。但是成本的刚性上升,加上中国的棉花政策,完全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构造流通的体制,导致中国原料结构极其不合理,致使相关的绝大多数纺织企业都亏损,效益肯定就不好了。我们在纺织、化纤新材料方面都是亏损的。

企业税负方面,民企税收总额超过利润,国企、央企更是如此,企业税负很重,包括个人所得税率也很高。现在税收体制改革,主要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但有些是改反了,比如对租赁行业的营改增,没有起到减税的效果,反而增加了负担。总的来说,如果企业的所得税尤其增值税税率能够下降,对企业是有好处的。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赚钱要靠商业模式创新

我认为,影响我们利润的因素有两方面,第一是规模扩张,中国的企业跟世界相比,不要觉得自己大,实际上还小的很,我们还是要在规模上做大。世界上最大的可以达到好几千亿美元,至少我们的规模应该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再说别的。

第二点,就是努力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争取更大利润的增长。

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柯爱伦

持续投研发保增长

现在经济环境是在逐渐向好,美国经济出现了亮点,中国经济稍有放缓但又重新振作,欧洲经济有问题但也在触底反弹,即使没有增长总比负增长要好。大的经济环境在向好,但确定性不强。

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抓住了客户需求,我们的增长来自于做好在农业、工业生物技术和高端材料方面的创新研究和新产品。我们十分专注于客户和价值链上的创新,与不同组织合作(包括客户、NGO组织、政府)来使科学转化成创新的成果,这既使公司目标得到了指引也更关注于人。

如果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停止创新的投入,也许我们会省点钱,但是过个三五年就没有新的产品去投放市场满足需求,所以当时我们没有削减研发的经费,对研发的投资做出更严格的要求。我认为公司必须有一贯的研发政策,其实投资不是一个规模问题,关键在于投资方向。希望能够借助很好的流程,来获得更好的投资和回报。

研发投资的一半,是投向大的项目,每个季度我们都看到回报和进展,然后据此调整投资。另外一半的研发投资是要放在小的一些改进性的项目,希望借由这种改进,能够在客户的心中,使我们能够胜过竞争对手,即提供更好的价值来实现目标。

我认为,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使未来的公司更加强大。

波士顿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李瑞麟

寻求新发展空间极其重要

许多中国企业能够在今天取得成功,来自于国内经济巨大增长和低成本的劳动力。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就显得极其重要。

在企业层面,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创新能力,企业应该在科技上争取更大的优势和更多的投入,因为客户们了解所有产品和服务趋势;第二,运营能力,要通过科技能力的提高改善生产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内部职能(如财务、人力等方面);第三,企业全球化能力,这并不只是意味着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新的能力,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能够带着本土的技能走向世界。

在社会层面,应该使资本合理配置,确保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主们能够获得增长所必须的资本。

澳洲联邦银行中国执行总裁 陈庆

坚持风险管理强势增长

澳洲联邦银行(以下简称CBA)在2013财年的表现非常好,净利润增长了8%,达到78.19亿澳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8.4%。在全球金融放缓的环境下,这是一个强劲的表现。

那么在中国来讲,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继续发展自营业务,北京分行在9月的时候也得到批准正式营业。另外我们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了10家,在河南有7家,河北有3家,短时间内快速地发展表示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我认为,CBA能够坚持盈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风险管理。银行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有很紧密的关系。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两位数的增长时代已经不再,开始到了一个调整结构和改革的阶段,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短时间内肯定会受到很多影响。

我觉得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信贷风险并不是最重要的风险来源,以风险管理抵御流动性带来的冲击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的小银行将来会碰到的问题就是资本的问题,它有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有没有充足的资本去承担信贷的风险以及资产的下一步发展?

CBA在这方面是比较保守的,因此,我们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对于银行来说,你要保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是很大的成本,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我们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所以我们一直能够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足够的流动性资产,这是一个能让银行健康发展、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础。

目前传统银行业面临着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比如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在CBA整个战略里,科技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银行应该站在改革的前沿,而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个冲击,非常负面地接受这样的变化。

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 官朗格

安全争议导致国际业务下滑

今年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的业务增长了大约6%,但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两方面的挑战。在中国,我们的业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本土的业务,另外一部分是国际业务(基本上就是离岸交付业务),前者约占中国区业务的20%—25%,后者占比在75%左右。

但去年我们的国际业务并没有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下滑,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安全问题的争议,使得海外的客户不愿意把离岸交付的服务放在中国,尤其是金融类的客户。

中国的业务尽管有所增长,但由于客户并不只集中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这就提升了我们的运营成本。毕竟我们说的不算,客户在哪儿我们就得去哪儿。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刘积仁

增长来自国内外市场平衡

首先我们认识到经济是有波动的,整个中国的GDP在减速。如果看背后,我们原来的经济形态是以资本、资源、出口、劳动力的低成本驱动的,而这些因素现在都基本上在变化了,都不存在了。这些是最直接的对我们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比去年,我们还是在增长,这跟我们这个行业有关系。东软是知识推动的,知识推动的企业,也会遇到国家的投资减弱了,可能IT的基础设施也减弱了,但是东软30%多的业务还是来自国际市场,所以我们会有国际国内市场的两个平衡。

另外,创新仍旧是个未来的主题,因为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创新可能是更大的一个投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创新不能够等到危机来了之后才开始创新,应该在危机来临的几年前就要开始。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厚刚

生态环境滞后带来影响

今年的宏观形势总体上对我们獐子岛有利,无论是海外的经济恢复,还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同时,我们自己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自身的发展也有好处。只不过,生态环境的滞后反应继续影响着我们。

就我们产业的属性而言,应该说生态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亩产的影响,对产品产量的影响,对我们企业影响效益比较大。

现在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首先,对海洋牧场进行了重新的勘察、勘探,对海洋牧场可底播的区域进行了电子地图的绘制,进行了海底质量的划例。第二,加大了海域温度变化的检测,通过与中科院海洋所协作的检测平台来了解冷水滩的活动规律,把一些波动比较大的地区通过科学的规划来进行重新划分。另外,在种子创制方面要培育一些良种,使它们的抗逆性强,都有利于亩产的提高。

在政策方面,国家对农业和海洋水产业总的政策是支持的,在利润所得税方面享受的是减半,在产品创新和海洋技术研究方面,国家也有一些项目支持。

旭辉集团行政总裁 林峰

转型刚需住宅提升利润率

我们的利润比去年大幅增长,主要源自两方面:第一是结转金额,(销售)量的提升;第二是我们的利润率比去年提升一个点。去年我们的利润率要比其他房地产公司低,今年他们的利润率在下降我们反而提升。

旭辉转型做刚需住宅,转型比其他地产企业更早了两年。但是,刚需住宅利润率薄,因为受制于这些人群的购买力,是一个薄利多销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