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打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07 00:47:08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打假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业打假论文

第1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体系完善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01)。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第2篇

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工作时的个人感受是尤其重要的,而普通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潜力。这说明普通大学生有着长远打算,更加关注未来全局的发展,相比较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性,普通大学生更加理性。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指导要有实效性

职业价值观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做好就业政策的讲解,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做好定位。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做好心理调节,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技巧的训练,使之可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市场。这些有效的指导将对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便利,使之更加轻松地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要对症下药

术业有专攻,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盲目跟风、眼高手低、摇摆不定等缺点,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要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的价值观培训。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价值观咨询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尽快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三)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调查,我们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还可以清楚他们的择业意向,可以对他们未来就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做好职业选择,必须依靠老师的努力。

(四)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社会在不断变化,经济也在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独立,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等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些都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当前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同时也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结语

第3篇

论文摘要: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据此,高校应在强化职业动机、加强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需要。它通过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意愿、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这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读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而院校升本也给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对此,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分析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的专科生进行了关于职业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为92.4%。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学生545名,占59%,理科学生379名,占41%;师范类学生489名,占53%,非师范类435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专业的均衡性。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动机、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态度和教育之比较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态度:务实与创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职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和行为倾向。它是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方法、选择过程、工作取向、独立决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职业的性质、意义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调查发现,在确定职业的意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社会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学生则从社会职业给人们的时空自由程度、个性发展空间、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程度出发来考虑。被当前大学生列人前五位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律师、会计等专门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主,军人。概括地讲,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主要分为个性型、享受型、稳定型、自我实现型等。其中女大学生偏向于稳定型、享受型的职业;男生则偏向于个性型、自我实现型的职业。

职业认知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情感或情绪体验,也影响着人的职业意向反应。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则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心态、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和行为倾向相连。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自信、坦然者占16%;焦虑担忧、困惑苦恼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职时,有意向单位给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选择先签约、再努力工作争取发展机会的占78.5%,放弃重新选择的占10.7%,观望、不确定的占11.8%;在“将来你会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认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而且“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认真务实、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的。但在问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将来是否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时,学生存在“高认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倾向。如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的占30.8%,喜欢教师职业的占28%,但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仅占20.6%o

另外,随着学校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学校升本前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欢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例上升了10.2%;将来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率上升了6%;毕业后11.7%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有的甚至准备考研。这个结果反映出,学校升本后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大,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据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评价:平等与为我

职业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能力与其对职业的认知有关。职业评价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通过职业评价,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声望,看出人们最注重的职业特性,了解人们的职业取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专升本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评价时重视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独立性、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职业平等观基本建立。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崇尚没有减弱,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区别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在“你认为教师职业的地位如何”这项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判断职业好坏的因素”中,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社会地位”。可见,大学生心中已没有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2)职业的为我性较强。在评价职业的标准问题中,14.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学生选择“轻松自由”,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5%的学生选择“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将社会关系也作为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可见,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强调职业的为我性,更多地考虑职业对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有利性。

大学生职业评价的这些特点不因学校升本与否而改变。但学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导、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职业评价水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动机:复合性与主体性

职业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利必多”即内驱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评价的影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职业评价高的职业未必会让人们产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比较外露,职业动机比较内藏,比职业评价复杂。

经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职业动机的复合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个人发展的机会;(2)个人兴趣爱好;(3)薪酬福利;(4)工作稳定性;(5)国家和集体的需要;(6)社会关系。其中,女大学生择业时,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将社会关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职业动机的功利性弱化、主体性增强。与前几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当前大学生并不将薪酬福利、经济收人等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身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更易激发他们的职业动机和兴趣。可见,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确立,多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因利益主体的不同,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化、复合化、主体化。

此外,随着学校的升本,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选择的某些方面略有变化。如对薪酬的要求上,升本前在1200元以下的占34.7%,在1200一1500元之间的占43.4%;升本后,薪酬要求选择1200一1500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上升了6%。在“学校升本对您就业是否有影响”一项中,认为“有影响,增加了就业信心”的比例为52%。可见,学校升本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强化了职业动机,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四)职业理想:个性与自致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职业意识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意识是求业者对职业对象满足自己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职业对象的向往和追求。‑}x7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意识基本发展完善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具体实现的时间表和方法途径的时期。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就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在制定职业规划中,他们会受到父母亲人、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影响,但主要由个人兴趣爱好来决定,因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自致性特征。一是崇尚个性化。约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型的职业理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将来的职业理想和选择不会看工作地域、待遇等,而是看职业能否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能否彰显学生的个性。二是职业理想实现的自致性。在追求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努力、自我奋斗。如在职业薪酬目标上,五年后希望达到的薪酬要求是3-5万元/年的占44.6%,5万元以上的占42.8%;而55.4%的大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和获得高薪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业绩、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

在职业理想问题的调查中,学校升本前后变化最大之处是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强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升本后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重视些,除主动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外,还开展择业观和职业规划教育,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升本前后,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想继续深造,借助学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台,调整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内容、实现时间和方法途径。

二、专升本院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举措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内部因素主要同大学生白身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有关;外部因素主要同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关。因而,专升本院校也应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动机中的优势需要

在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需要是指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3]职业需要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塞维尔认为,人的职业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4]人们的职业需要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大学生的职业需要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低到高归纳为五类:(1)生存需要。89%的学生认为工作是为了生存。(2)享受需要。17.8%的学生将“轻松自由”放在择业的首位;8%学生把薪酬福利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3)个性发展的需要。39:5070的学生以获得“个性特长发展”和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优势需要。(4)自主和尊重的需要。2%学生将工作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优势需要。(5)贡献的需要。没有学生把贡献的需要放在首位,52.6%学生明确表示可以兼顾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对职业的各类需要是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等级化的阶梯状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优势需要,需要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统领需要结构的优势需要的转移和交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的优势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仅仅重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和价值导向是不完全和谐的。因此,专升本院校一方面应保护好大学生目前的优势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将大学生职业需要中处于劣势的贡献需要引导为优势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针对女大学生,宜进一步加强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导,多开展女性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等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教育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其人生价值观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人生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应该与社会对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一致。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定社会倡导的具有最高权威性和社会普遍性的人生价值目标,用以指导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善’,的追求。[s]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价值导向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川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时,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大胆承认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但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片面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能够在职业选择时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三)全方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第4篇

一、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的存在的误区

据相关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27万人。这也是“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迎来的就业严冬。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有国家层面的就业政策制度滞后、社会层面就业环境不理想的原因外,也和自身层面的就业价值观不无联系。简单地说,“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诸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政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5)]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当然,这种误区不单是就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的,而是就国家层面和社会需要而言,体现的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期待和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选择之间的差距。大学生就业观当中的误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价值目标偏高,不切实际。当代大学生大多看重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很多大学生向往发达地区高层次、高薪酬、高地位的工作。不太愿意去农村和艰苦地区就业。就因为这一误区导致高校毕业生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热门行业。表现为农村大学生向城市的集中、中西部毕业生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大学生向少数行业的集中。中小城市难以吸引和留得下人才,从而引起人才的浪费和人才的高消费问题。事实上,人都有避害趋利的本能,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大学生不能吃苦不到西部不到基层艰苦地方就业,如果我们的西部、基层也有和东部和沿海城市有着一样的社会保障,一样的发展空间等享受着相同的公共服务。这种人才高度集中的现象就会得到缓解。第二,受当前社会普遍的就业观的影响,大学生们都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考研、社会实践等,读书学习变得很功利化。许多同学入校后很难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也就很难把个人前途发展与祖国发展的命运、社会责任的担当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的功利性和浮躁心态。诚然,我国实行大学教育收费之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行为虽然具有投资色彩,但远远要高于经济行为本身。从现有的高校收费水平来看,一个大学生接受本科教育所付的个人成本在全部投入中只占25%左右。[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8月版:149.]其余还是由政府负担。因此,目前的高等教育在性质上仍然是国家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因此,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大学生就业这么简单。大学生们的就业价值上有着理性化的价值标准和功利性的价值标准并存的矛盾性,在面临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取向时不知所措。大多数同学选择利己的基础上利他的价值标准,这种公私兼顾的价值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具备着对国家社会的共同责任感。但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尤其是社会功利思想更是强烈地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们的价值目标,他们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越来越看重工作带来的财富增长、工作体面带来的荣耀,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功利化色彩过浓,在一次次的追求自我成功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这种就业观带来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长此以处,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多重新和矛盾性。一是对原有分配体制的留恋,随着就业市场的完善,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找工作,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主动去发现就业机会,敢于面对竞争,精心准备,去把握就业机会,但也有少数同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于自己主动就业不抱信心,或者就业期望过高,从而错失良机;二是不少大学生存在简历作假、学历作假现象,暴露出的不讲诚信、投机取巧,随意毁约,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三是依靠托关系等不公平竞争的方式就业。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使得整体的就业市场不够公平、公正,社会上大兴关系风、拼爹风,靠关系走后门成为就业找工作的第一要素,这就客观地导致许多大学生就业心里的不平与扭曲,他们不再注重自身的努力和提高,而是将就业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家长和金钱和各种关系,造成极为错误的就业取向和行为。因此,大学生种种复杂心态及行为影响社会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融入在就业指导课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价值观

针对这些误区,我们高校就业指导课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要就业观的引导,具体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首先,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发展目标。第一,国家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继续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加更多的服务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国家和社会都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第二,要创建规范的就业市场,实现文明和谐的就业竞争理念。国家层面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缩小行业差距等措施逐步改变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国家应当强化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各种招聘的规范,强化用工监察,切实消除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不正当行为。通过完善就业立法,规范招聘程序,使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的监督,扭转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现象。第三,要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能够保护以不同就业方式就业的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络,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所谓。社会保障实质上是是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其次,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第一,完善劳动就业制度,消除就业歧视的障碍,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改革开放以够我们国家采取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就业政策,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社会尊重知识与人才却被在很大程度上被告异化成了唯学历论英雄,自主用人也被被异化成了用人单位随意设置用人标准。学历崇拜和就业歧视都与国家提出的积极就业政策相悖。第二,国家在规范用人制度方面采取了措施后,在全社会要形成一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要让走后门、靠关系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无用武之地。这样才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大学生才会意识到学好本领才是王道,投机取巧是不足取的行为。第三,全社会要广泛树立就业服务意识,畅通各种渠道,服务学生。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再次,学生个体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主席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李定坤 李晓雨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第5篇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发展,功利性、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作用研究职业期望值持续增高。发达地区、高收入行业成为热门;而广大的农村与西部地区却少有问津。这些现象都表征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出现只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条件、个人理想脱离客观现实和主观条件以及追求物质享受害怕艰苦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会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的影响,各高校应该引起重视。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待,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进适应社会竞争,妨碍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动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才能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避免大学生只重视条件好、待遇高的职业,盲目追求个人价值,合理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努力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业与实践能力,实现就业。因此,高校应当更为重视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及时发现大学生职业选择上存有的误区,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定位,促进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变角色,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大学生职业指导视角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深造期间是大学生这一群体职业价值观形成并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择业行为、目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科学地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然成为学校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正确的职业理想往往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不以条件好坏为衡量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重视所选择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下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预期,也可以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从更大的方面看,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我国现存的人才失衡问题。第二,促进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构建新型就业观。我国就业制度所发生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就业环境激发了大学生的择业自主性,毕竟,大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意愿而不是分配制度选择工作岗位,同时,职业竞争的环境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奋斗精神。只有通过竞争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素质才能实现就业,这种新的用人机制提出了很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此,大学生应当更新就业观念,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环境,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就业技能,选择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顺利实现就业。第三,促进大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社会劳动分工协作的特征、具体就业环境、实际工作机制的理性认识,激励大学生培养责任、诚信的协作,促使大学生建立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建立创新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准确定位,把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需求结合,并激励大学生自我提升职业能力、实际工作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

3.新形势下职业指导中需重视的几种职业价值观教育

各高校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下,应当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更加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并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3.1职业地位观教育

职业地位观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是主体判断职业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以传统标准来判断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对职业声望和职业前景看待方式过于理想或者单一,不能用辩证科学的眼光看待职业声望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造成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集中化,加剧热门地区、热门职业就业竞争压力,并且形成了不健康的职业观念氛围。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所谓的职业地位或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评价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都能有所建树。

3.2职业幸福观教育

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职业的选择也就不同。当前社会生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幸福是否只能与物质利益划等号也是一个争论不断的社会问题。在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个人幸福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社会经验浅的大学生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真理:诚实劳动是物质利益获得的前提条件,幸福也应当是先付出后回报。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一夜暴富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的幸福都是通过诚实劳动来创造的。因此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应当明确劳动奉献在先,个人才能更好发展的实践真理,无论在任何岗位,都必须经历艰苦创业后,才有利益的获得,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3职业责任观教育

第6篇

摘要:价值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学者关注,特别是企业,要想实现价值管理,必须把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对企业实现管理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关键词:价值管理;企业目标;股东价值

企业作为在生产或流通领域从事特定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实体,需要有一个简明、连贯、合理、具有推动作用的目标,以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个目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特定的主题,不应该是模糊不清,过于抽象的。如:“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使本企业成为一家更有进取心的企业。”这个目标就十分不明确;其次,目标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只要有可能,目标就应该用定量指标来描述。为了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结果给予准确衡量,企业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检验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地说明企业将在何时达到何种结果。目标的定量化是使目标具有可检验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再次,目标应该是积极进取的,具有挑战性,同时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目标本身是一种激励力量,特别是当企业目标充分体现了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利益时,就会极大地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总之,正确的目标对企业的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它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目标明确了企业努力的方向,体现了企业的具体期望,表明了企业的行动纲领,它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指导原则,目标必须能使企业中的各项资源集中起来,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它是企业管理的评价标准,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衡量的,以便对目标是否最终实现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考核。

一、正确理解股东价值最大化

价值管理(Value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肯·布兰查(KenBlanchard)在《价值管理》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依据组织的远景,公司设定符合远景与企业文化的若干价值信念,并具体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上。惟有公司的大多数股东、员工和消费者都能成功,公司才有成功的前提。为达到此“共好”的组织目标,必须逐步建立起为成员广泛接受的“核心信念”,并且在内部工作与外部服务上付诸实施,使其成为组织的标准行为典范,方能获得真实与全面的顾客满意。采用价值管理,能将管理的决策重点放在价值的驱动因素上,将远景总体目标、分析技巧及管理程序协调起来。

企业管理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转化的过程中,需要重新理解财富创造的途径和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工人的效率和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也不再把营运规模、社会效益、市场份额、社会形象作为经营管理的终极目标,而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个中心,通过兼并、重组等最直接、最便捷的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管理指企业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适时地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对投资机会的把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其中包括战略性投资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兼并收购、资本重组等超常方式,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增加社会和公众对企业收益和增长的预期,最终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首先必须理解价值,尤其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问题。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达到最高,从而使所有者的收益达到最大。对于把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摆在首位,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要有正确的理解,本目标实际上做到了把企业所有者权益、债权人、职工、员工、顾客等方面的利益都兼顾,并且价值标准也是我们已知的衡量绩效的最佳标准。

首先,如果一家企业无法为它的所有者创造价值,那他就不能吸引权益资本来为企业的活动提供资金。没有权益资本,也就没有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肯定了所有者的地位和作用,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所有者的利益,不仅稳定企业原有权益资本,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企业的资金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他们提供给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任何资本的使用都不是无偿的,只有当企业的投资计划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并且其预期收益超出它的投资成本时,股东和债权人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它才能吸引外部资金。

其次,强调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不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去忽视债权人、顾客,压榨供应商,不顾员工的利益。股东得到更多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得到更少的价值。债权人在收益分配上有优于企业所有者的权利,即只有债权人按时收本获息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后,才向股东分配利益。所以股东权益达到最大必须以债权人的利益实现为前提。员工作为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其利益得到保障和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们才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且只有那些与债权人、顾客、员工和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宝贵关系的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若不为员工、顾客、供应商提供价值,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期望为股东创造价值。

第三,股东价值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为判断价值创造,必须具备长远观点,能够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上处理所有现金流量,并了解如何在风险调整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没有完整的信息,几乎无法做出妥善决定,而其他绩效标准,比如利润不需要完整信息。因此价值不能是短期的,它要求长远,并要求完整的信息。

二、如何贯彻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企业认识到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并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量,为股东创造价值,增加企业财富。基于价值的管理强调在各个层面上都能作出有利于增加价值的决策,从而要求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都能树立创造价值的概念,并能深刻理解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性变量。为股东创造价值,增加企业财富的基本途径主要有:通过提高边际资金利润率和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来增加利润;降低资金成本;发展业务以有利可图为目标。增加财富的初期,要通过资产重组、降低成本、合理分配生产能力、工艺改善等来提高经营水平,并通过改善资金结构来增加股东价值。这些方法的应用大多很成功,但在技术爆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股东期望以更高的增长速度增加财富。这种增长要求完全释放企业员工的潜能,通过他们的责任心和能动性提高企业效率,创造出优秀的经营业绩。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大多数人都有无法估量的巨大的潜能,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潜能,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尤其重要:

1.确切地表述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必须认识到:是否增加或减少了股东价值是判断每个想法和做法的标准。透过股东价值这块棱镜,使企业能够得到对改进经营管理的新认识。创造股东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资金的收益率要高于资金成本,企业中的每个人对此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清楚他们怎样才能在企业中为创造价值做出最大的贡献。

模糊的目标是很危险的,所以必须尽最大努力向企业的所有员工表述和阐明企业的目标。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做到不分等级,从企业的每个层面,每个角度选择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工厂的操作工人、业务部门经理、秘书和人事部门的领导,一起探讨关系企业未来的问题。使员工对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从事的工作和追求的事业有更强烈的责任感。

2.把个人目标和企业行为评价标准结合起来。

“只有考核,才能完成”是一句古老的格言。通常,创造股东财富只是企业高层领导的事,然而,如果中层管理人员对这件事不关心,那么很多增加利润和提高收益率的机会就会丧失或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对企业来说,如何分解股东价值指标并把他下达到每个业务部门中去,就可以把员工个人的行为和报酬与其所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利用一个新的财务标准——经济利润,就可以有效地把所有员工的行为和业务活动统一到创造股东价值上来。经济利润定义为税后净利润与产生利润所用成本之差。企业可以通过经济利润把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投资决策、激励机制与股东价值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短期化使得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价值创造目标保持一致,并有助于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经济利润定义为税后利润与产生利润所用资本成本之差。即:

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测量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收益与它为满足其投资者而必须赚取得收入之差。在一段期间内最大限度提高了经济利润,也就最大限度提高了价值。这样,始终建立在长期现金流基础上,面向未来的评价企业价值的价值指标就转换为以实际经营业绩为依据的短期指标即一年期指标。

三、结论

第7篇

一、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BE)。该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学校首先聘请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将相近的各项能力归纳成教学模块,指定教学大纲,并以此施教。该模式的科学性在于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宽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双元制”。该模式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其一元是指职业学校,旨在传授职业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旨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其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练习,一面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及普通教育课程。该模式培养出的“专深型”人才,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所产生的现实需求,对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三)“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CBET)。该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它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再以此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能使每个公民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所需的职业资格。因此,该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单元制。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的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从集中练习转向个别练习,从重视过程转向重视结果。

二、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社区学院,采用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和教育中心。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广泛的赞誉。

在德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校企联办的职业学院。值得一提的是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注重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自有利的条件。在企业,学生能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取实践经验,能亲自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也能学会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态度和行为方式;而在学校,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灵敏的思维能力和把握科学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轻松地适应工作环境。

在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多科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的特征可以用灵活多样来概括。一是课程灵活多样,学院既有全日制课程,也有工读交替制课程,还有夜校、脱产短训班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部分时间制课程。二是证书灵活多样。学院不仅提供各种学位课程,而且还鼓励学生通过选修拿到各种资格证书。英国采用的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GNVQ)模式,通过颁发GNVQ来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将生涯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育体系中,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强大的生命力。

在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公立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和非公立的职业和继续教育学院两种,学生所取得的学历资格在全澳获得认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有三个特征摘要:一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极具灵活性,每个公民可以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澳大利亚的职业院校和行业雇主关系密切。职业院校的课程通常由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大约半年至一年会更新学习模块,使行业的最新变化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上;三是授课的教师兼具学术教学经验和行业专业技能,教师定期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专业岗位实践,保持和产业界的紧密联系。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是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办学特征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其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且职业针对性强,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日本短期大学主要是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高等专门学校的宗旨是“教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短期大学相反,高等专门学校所招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男生。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学,进行个别辅导,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很受用人部门的欢迎。

三、对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美、德、英、澳、日等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摘要:

启示之一摘要: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职业教育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启示之二摘要:灵活的办学机制,适合自身特征的办学形式,鲜明的办学特色,是职业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从而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启示之三摘要: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鉴定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以保证各种职业资格间的相互认可,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

启示之四摘要: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企业真正参和学校的发展,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生命力之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