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12:06:29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探究式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探究教学;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26-01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
2 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3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3.1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前九年级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探究式实验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探究式实验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3.3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式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探究式实验教学却能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4 在探究教学中有必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4.1 目标与内容
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各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在课程规划的层面,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来制订水平教学计划,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在教学实施的层面,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一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
4.2 内容与形式
一堂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丰厚、新颖和生动,能否给人有益的启迪。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教学内容才是核心,形式是为内容和目标服务的。因此探究教学应注重形式之外的内涵,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切不可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为“探究”而“探究”。
4.3 过程与结果
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上是一个统一体,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体验和生成是探究教学过程性价值的核心,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也许是痛苦的、失败的经历或感受,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随着学生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初中阶段处理过程与结果的过程中应有所不同,增强对活动结果的关注度,以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坚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的基本原则,以致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探究教学的过程价值。
5 教学实践后的探究反思
新课程的化学教科书在内容编制上就很能体现探究教学理念,如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讨论”、“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体现了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到激发探究欲望,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享受发现的快乐。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加了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其中最为核心的栏目“活动与探究”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气体的制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实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实验、物质的性质及作用的探究实验、定性与定量的探究实验等。充分体现了探究教学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性。
探究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刚开始时从表面上看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适应一阶段后,学生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究的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弥补了教材更新不及时、与当地生产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缺点,真正附合了建构主义观点: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化学 激发 探究
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探究课的实录。
课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来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两个同学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形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问题4: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问题5: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OH.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看似无意地回顾了电解水的知识,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着点和出发点。
在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仅仅将电解水(产物均为单质)的知识进行简单迁移,获得不可能生成氯化氢的结论,但说服力不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比如有同学从电解水中产物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否定了氯化氢的存在,虽然他的知识固着点也还是跟第一个同学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第一同学仅仅从产物是单质这一表象进行知识的迁移,而后面的这个同学则将电解水的本质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来,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最后两位同学则从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微粒移动方向的微观角度解释了氯化氢不存在的原因,可见他们的探究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的探究结果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无论是提出这种假设的同学本身或是其他同学,还是老师都沉浸在一种惬意和美的氛围中。
在对问题5的探究过程中,正当大家通过争论趋于一致地认为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可以证明电解产物中有NaOH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电解液的碱性是否有可能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就已经存在了,这种观点的提出马上将大家即将获得的结论了,大家从心底地感谢这位同学,感谢他将大家从思维定势中拉了回来。接着不约而同地探究起如何证明溶液的碱性究竟是原饱和食盐水具有的还是电解产生的。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
1.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发现问题,是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直接提问,发现问题,引起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会从他们的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进而拓展到“其他盐类的酸碱性如何”等相关问题,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3)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知识和学会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4)利用生活生产和当前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设探究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这些手段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化学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2.学生收集资料,提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查阅课本、网络查询,也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来说很重要,而且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然而,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在每次有限的探究活动时间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可行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资料的查询,并不断地培养、加强学生对所收集资料的整合。
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标情境与问题的主要特征,将精力集中在问题目标情境上。学生可以是自己提出假设,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
3.选择恰当策略,解决问题。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很关键的一步。在解题时,要注意克服只考虑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的定势,进行发散思维。研究发现,大多学生在解题往往只考虑一条思路,当这一条思路走不通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教师应该进行必要、可靠的引导,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最终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这种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的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
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本质中,从猜测的产物都无从找寻溶液褪色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是不是有新的物质生成,而正是这个物质的生成使溶液的颜色褪去”。比如过氧化氢,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引导,对之前知识进行必要迁移,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最终得出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使溶液的颜色褪去,解决了问题。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些体会
在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探究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如,学习《盐类水解》时,有学生提出了对碳酸氢钠和硫酸氢钠两种酸式盐是否都水解的问题。解决此找出异同点,从不同处着手,深挖内在联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将促进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素质教育在中职学校得以落实。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
一、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景,调动复习热情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三复习课由于时间紧、容量大、任务重等特点,常规上以教师讲述结合提问的方式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也多以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所以复习课的气氛往往是紧张、疲劳、沉重的,对于成绩不理想而努力想赶上的同学来说还多了一层焦躁。这样的学习情绪和气氛对复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同样需要独出心裁创设情境,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补充维生素为何能防止与延缓皮肤老化吗?使学生联想到选修重点探究过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再结合生活实际,有不少女性买维生素C、维生素E美容,原因是人体的老化与氧化有关,还原性维生素可以延缓衰老,还你青春容颜。尽管这只是复习知识点前提出的一个小问题,但却使复习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营造了轻松、活泼、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复习热情。
二、 变零为整,探究知识的脉络性
化学教材编写,为了教学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把概念和元素知识穿插并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消化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点机械罗列、知识网包揽构建和题海战术的方法,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构建知识网络呢?引导探究、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用于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新教材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这部分内容是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对比钠、铝、铁、铜的知识写法,能比较出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同时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但这样对每种物质并没有全面介绍,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介绍也像很不全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纵向再织一张网,理清知识脉络。于是先请同学们按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这样一条主线,分别写出典型的金属Na、Al、Fe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同学自然会提出,它们之间能相互转化吗?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经过讨论确定它们的转化关系,并用箭头表示出来,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总构成一个个完整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网。这样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有效方法。又如,硫及硫的化合物知识也是零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在复习课中,我直接让学生先设计实验:制备SO2并验证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及与水反应、尾气吸收的情况,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学生通过联想回忆,知道利用H2SO3的不稳定性、浓H2SO4的强氧化性、S及H2S的还原性都可制备SO2,同时我在讲台上放了许多仪器,请两位学生演示S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进一步归纳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硫及其化合物相互间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探究进行,将被动枯燥的知识复习变成积极、有趣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内化,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变单调型练习为趣味型练习,激发探究欲望
在“耳熟能详”、“熟能生巧”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在高三复习课中都以练为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再练习。学生成了一台解题机器,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都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习题生活化、主题化,能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渴望和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设法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习题,以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智慧,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每年的化学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近年科技前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更应该注意及时捕捉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要闻,注意及时收集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新信息题,在复习教学中渗透这些最新的信息资讯。例如:被吵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巨能钙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是什么,把二氧化碳可“埋”入地下抑制温室效应,“甲醇基气体”可杀死非典病毒,大肠杆菌可以做电池原料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堂素材,及时把其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提高解信息题的能力。
四、适当的合作探究,拓展思路,增强信心
进入高三,面对日益灵活、发散性思维很强的高考题,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尤其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复习课中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产生焦躁心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小组合作,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2003年上海卷中的一道实验设计题,实验室有CuO和Cu粉的混合物。请你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设计两种测定该样品(已称得其质量为m克)中CuO质量分数的方法。对于这一类实验设计题目,理论性的设计原则学生们一般都烂熟于心,但具体运用时往往会考虑不周,叙述时丢三落四,或者想来想去都想不到多种方案,成为得分“杀手”。若教师直接反馈纠正,学生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快速记录(甚至照抄)现成的结论,这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稍微换一下题目,学生的思维又启动不了。针对这种现象,复习课上给出实验设计题目后,要求坐位相邻的四个同学为一组,每人先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形成小组结论,最后将各小组答案综合整理出较完整、理想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由同伴间的相互补充反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思路的拓展,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交流中找到自信。相似的开放性习题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 科学探究 主导与主体 环保意识 创新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向每堂课要质量
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就会充满信心地走进课堂。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并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摆出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我们课堂教学的程序一般是以实验为中心,以答疑、设问、讲座为主线进行的。把多数课堂演示实验让给学生做,教师只有必要时,给予指导。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要求,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时还能得到意外的收获。比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收集完毕时应“导管出水再撤灯”,但学生由于不理解常常记反,致使造成错误操作,但却取得了牢固的记忆。在让学生做每一个实验前,先复述自学所记录的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及现象和结论等,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以加深印象。
二、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四、实验课具体操作程序
1、提出问题。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先导,是指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贵在自己能发现问题,凡事能想到为什么?科学家爱迪生说过:“一个人不下决心独立思考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创造”教师根据大纲,结合教材,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或将课本上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为问题提出进行探究。例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课本中直接给出结论,在授课时不妨提出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如何选择仪器装置?让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其结果。在讲分子运动时引入氨分子扩散实验来验证分子具有运动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氨水中存在那些粒子,只做一个实验证明氨分子具有运动性是否严谨?还可以提出铁生锈条件是什么?乃至引深到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讲就是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适合探究的典型实验或课题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活认识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集体总结等多种探究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对该探究题目的总结和提升,并且一定程度上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理念
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导新课题,利用实验探究,充分的课堂互动讨论,最后反思和归纳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的学生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听课式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式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智力与动手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提高学业成绩。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应用评价”。
1.良好的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展示案例创设情境,然后逐渐引出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导入问题的方法有:图片导入法、新闻事件导入法、趣味视频导入法、成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案例:如何获得氧气的问题情境创设
展示鸟语花香漂亮自然界的有关图片,适当插播音乐、图片是最直接的无声的教学语言,立马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
(1)自然界中鸟儿飞鱼儿游,它们时时刻刻需要呼吸,那么氧气从何而来?
(2)除了自然界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你还知道获得氧气的哪些途径?
(3)实验室制备氧气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
(4)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2.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深沉民主的追求,决不能以所谓“后进生”为尺度,而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分层次设计,分层次推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赞许和肯定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教学案例:氧气制备的实验探究
装置: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单口橡皮塞、水槽、火柴、集气瓶2个、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止水夹、烧杯、钥匙
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二氧化锰、稀盐酸
每个小组准备至少两套装置和药品,并且特意准备一些干扰的装置和药品,比如烧杯和稀盐不需要用到。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并组装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在学生选择和组装的过程当中,老师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提醒和指导,使学生避免科学性,或有失安全性的错误,其余完全自主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最后请每组学生代表做个总结性发言,实验成功的组分享如何成功完成经验和要点,实验失败组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改正的方法措施。
3.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放纵学生老师无事可做,而是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一堂探究式课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和应用评价,在评价过程当中指出学生探究的优缺点,并且适当地总结和提升,对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案例:学生完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后,老师及时对每组的实验做一个系统的评价,从每组的整体团队情况细小到每个同学的参与度都做点评。对实验最好的组别进行表扬,对实验不理想的组别给予勉励。最后对课堂进行总结提升,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双氧水是液体,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不需要加热即可反应。而氯酸钾是结合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的条件,既需要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又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反应。然后提升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反应类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实验过程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选择和组装发生装置。
四、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探究式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把原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听记现成结论方式转到学生自身参与操作,自主研究性学习上来,所以探究的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得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的老师没有充分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即使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注重结论大于探究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应该反思的地方。
探究式教学强调从生活当中来,到生活当中去,这也是近年来化学德育所提倡的。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会学以致用,因此在我们教学当中要充分结合生活环境这样的大背景,去设计和选择课题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我们的新教材就把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温室效应等课题。我们可以充分将这样具有指引性的课题分成热岛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沙尘暴、河水富含营养化等一个个的子课题。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上网查资料,到社区去调研,到河流取证,让学生自己学习合作研究,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示、评比,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沉闷、灌输式的教学现状,使课堂充满活力。为了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加强研究,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更为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于海峡.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课堂教学[J].课改探微,2012(6).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很大。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往往利用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无法通过直观的现象或者单纯的讲解就让学生最快的掌握、理解并很好地运用。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和学中真正体现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很多教学方式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保持了原有的优势,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的课堂参与率,更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为探究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生在充满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探究学习方式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保持了原有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要做好以下工作:1.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何卓有神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扮演好设疑引疑的角色。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给学生创设问题疑问,诱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制定操作步骤,预测实验现象,规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自我探究的实践方法,既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又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利用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些知识性习题,从而巩固和熟悉所学知识。练习可采用问答、板书和书面练习等形式进行,同时教师还必须善于抓住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进行评价及讲解。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讨论的组织、悬念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矛盾,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2.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2)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参考文献
1. 刘春英.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教学仪器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