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

时间:2022-08-17 19:22:19

序论:在您撰写临床医学创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临床医学创新

第1篇

1、创新能力的含义与概述

研究生毕竟不等同于本科生,是比本科生更高一层次的人才。专业型硕士虽然对于其科研水平的要求不高,但也应该适当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一个只会埋头开刀的医生仅仅是个开刀匠,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健康卫生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王海东发现:“临床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能力,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北京大学易杰雄教授指出:创新有三层意思:一是原来没有的,后来提出或做出来了;二是后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获得的新成果;三是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东西,或者使之深化、完善化了。肇毅等提出创新的两层次理论,要想达到高层次、无限广阔空间的创新(即为质的突破),必须经历低层次的创新(即为量的积累)。耿有权等调查发现有“32.4%学生认为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高达45.6%的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氛围一般;一成以上的学生自认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较差;缺乏高水平导师,缺乏创新学术氛围等也是创新能力培养偏弱的重要原因。”陈红等从研究生自身出发寻找原因,认为当代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思维不足、实践能力较弱,结果导致创新素养欠缺。

2、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在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专业型研究生并不比科研型研究生差,只是创新机制、创新氛围、导师能力以及学生定位等因素造成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偏低,创新素养不高。

(1)创新机制: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偏低,仅要求发表统计源期刊,因此造成导师无压力、研究生无动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借鉴于科学型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内容有政治、外语、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学术规范与实验安全、外科学进展等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重复较多,其前沿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足。

(2)创新氛围:专业型硕士在临床各科室轮转,以外科为例,普通外科4个月,骨科2个月,泌尿外科2个月,心胸外科2个月,神经外科2个月,烧伤整形外科1个月,麻醉科1个月,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1个月,外科急诊1个月。临床科室医疗业务繁忙,轮转时间太短无法深入学习。同时科研氛围不浓,造成专业型硕士忙于换药拆线、下医嘱写病历等琐碎事情,无暇顾及科研实验。

(3)导师能力:一些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并没有课题,缺少经费以开展科研实验,同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要求不高,仅仅要求按照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即可。有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缺乏,并无开展科研实验的经历,更谈不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学生定位。自我认识不足,定位较低,等同于本科实习生培养的高度,仅仅满足于撰写一定数量的病历,掌握一些简单外科操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发现临床中的问题并找到对策。

二、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提倡转化医学实现临床与基础的双向转化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病床边(benchtobedside)以及从病床边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循环式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统计等研究,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转化,再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新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有一种趋向,就是积累众多成果不予发表,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发表于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以吸引眼球。其实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宜设立过大目标,毕竟专业型硕士主要目标是提高临床技能,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参与管床,直接接触患者与上级医生,能够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级医生,针对临床出现的难题可以激发灵感,从而提供科研思路。以乳腺外科为例,乳腺包块一般以小切口开放性手术完成,但是对病人来说,乳腺切口影响美观,这是开放性手术的一大缺点。但在Mammotome、Encor微创旋切系统等器械发明的前提下,即可开展微创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最大直径达11cm。虽然手术费用昂贵,但切口小、恢复快,符合女性美的要求。积累到一定数量,同样可以撰写病例分析或论著,投稿英文期刊。又如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早期发现的检查措施是穿刺活检,活检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临床医生一般均凭经验穿刺活检,但会出现失血多,穿刺到肿物的成功率偏低。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成功率且出血少?经过反复论证,发现结合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无瘤原则,取材准确,减少并发症和减轻患者不适。

2、改革创新机制激活专业型硕士的创新本能

改革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可以鼓励专业相近的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共同面对临床问题,设想科研思路。或者联合科学型研究生,平时在科室轮转,周末进实验室学习实验技术,实验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导师牵头,共同攻关。或者加入基础研究人员,通过联合查房进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临床方面的问题。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为例,博士在读9名,科学型硕士10余名,专业型硕士10余名。该科室经常召集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座谈会、读书报告会等,促进专业型研究生了解乳腺疾病研究的发展,并且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定期进入实验室,跟随科学型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结合临床实际提高治疗水平。同时科学型研究生虽然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研究多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多难以推广应用到临床,无法直接服务于临床诊疗。乳腺癌患者根治术或保乳术后经常出现皮下淋巴积液而出现水肿、感染,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根据这一临床症状,通过乳腺病实验公共平台,在科学型研究生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开展周围淋巴管的分区、走向等研究,寻找适宜的手术方式一起手术解决淋巴回流通道受阻的并发症。

3、改善创新环境培育专业型硕士的创新土壤

哈佛大学医学院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培养公共平台,鼓励研究生进入公共平台开展科研活动,研究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北京佑安医院则建立了平台:以科研数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电子病历平台、以数据样本库为基础的临床研究资源平台、以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中心化学科建制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与临床转化研究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平台、以临床研究为核心的循证医学顶层设计平台、以临床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团队平台和广泛开放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的资源共享,开展科研合作,成果共享。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科建立“乳腺癌患者随访信息系统”,乳腺癌病人所有信息均输入该系统,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随时抽调以往类似病例,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设计科研实验,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结合以往的处理对照新方法的优劣。

4、提高导师素质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

导师是影响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能较快地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往研究生导师一旦入选则终身不被淘汰,这势必不能有效促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必要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其具体办法是:一是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申报导师的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培训,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二是每两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阶段性考评。考评内容从所获课题、获得奖项、、研究生就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导师的科研素质,并进行排序,对处于末位者,实行末位淘汰,停止其招收研究生一年,以促使导师加强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第2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第3篇

1.1创新思维意识相对滞后

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体现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临床经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多数医学院校所面临课程设置多以基础理论为主,学生思维往往囿于传统理论知识,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等问题。教师较多注意理论知识的教授,却很少强调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不相适应。

1.2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刚毕业的医学生对病人往往进行“对号入座”式的治疗,不能尽快进入临床医师角色。大多数医学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由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势必对临床医学学生提出更高实践能力的要求。面临突发临件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医疗手段、难以用经验解释的临床疑难杂症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学生体会到所学基础知识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相脱节。部分学生学习惰性大、动手能力差,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临床对口实习医院少,教学资源存在供需矛盾,配比不合理等种种原因,限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教育脱节。

1.3传统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滞后和墨守成规,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不强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导致学生面对临床问题不能用学校所教基础理论解决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疾病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相同表现疾病不一定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医学基础理论和创新思维融入现代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树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

2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

2.1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强调责任感

针对临床患者临床表现、体貌体征、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及临床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联系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做出合理的临床判断,正确使用临床医疗手段,在没有现成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理论进行合理的而稳妥的治疗。如对于“急腹症”病人的救治,首先让学生联系基础理论,迅速判断出患者突感腹部剧痛、呕吐、恶心的发病原因,同时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做出诊断。现代化医院对疾病的诊疗速度和准确度越来越高,对疾病的检查手段、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结合临床实际正确选择检查方式,需要医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临床经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医学教育不仅教会学生怎样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医学知识,而且要灌输其所肩负的责任。作为医学生要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运用创新思维应对复杂多变的临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加强了如《临床生理学》等基础与临床结合较多的课程内容讲述,列举了多种疑难杂症和急诊危重病的个案救助病例。在临床诊治整体框架下既突出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临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建立。

2.2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患者病情多种多样,往往实际病情、临床表现与理论课所述不一致,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手段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实践能力的强弱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随着临床技能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3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授课手段

第4篇

首先,精选案例。根据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精选案例。案例要真实、生动、有代表性,能够紧扣相关知识点,以便引导学生探索案例揭示的知识点或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思考。其次,分析讨论案例。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案例,充分理解案例,并确定讨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分析案例,找到该案例所要阐明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教学中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点评案例。点评案例是对案例分析的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揭示案例中的知识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3]。

2结果

2.1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的病例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体格检查成绩分别为87.2±6.4分,84.4±7.32分,82.8±7.1分,对照组的病例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体格检查成绩分别为82.6±6.6分,79.4±7.5分,79.4±7.5分。两组病例考核、理论考核成绩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体格检查成绩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2.2实验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在实验组的45名学生中,60.0%以上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各项评价持肯定态度。其中,77.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解和吸收知识;66.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84.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第5篇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挑战杯”竞赛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在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指导体系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我们建立了三级指导体系.一是在班级层面指导体系中,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班级中组建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以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教师研究范围内的课题,供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做,既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和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与一般的教学实验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入门科研.二是在学院层面组织专家对选题和立意进行筛选点评,对立意新颖可行性强的选题立项资助,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导,并对项目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初步计划书,评估预期成果,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和研究进展.三是在学校层面对于优秀作品,组织跨学科专家论证,指导参赛团队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

2从“挑战杯”竞赛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从“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纵观历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成绩我校乃至中医药院校成绩整体平平,显示出我们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2.1中医药院校创新能力的先天劣势明显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相互交融和贯通.重要项目的科技攻关经常需要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组成团队一起共同协作.中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团队合作方面有着先天的短板.一是专业设置局限,竞赛团队组建困难.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医药而构建.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院或者同一专业的参赛团队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也很难推动竞赛作品更深入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不强,竞赛起步较晚.第一届“挑战杯”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而我校在2004年才参与进来.中医药高等院校整体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着一部优秀的“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完成,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就“挑战杯”竞赛而言,一是激励机制方面,“挑战杯”竞赛对竞赛作品要求严格,竞赛作品本身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指导教师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理所当然的需要花费巨大的心思.然而指导教师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不是很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其创新能力中对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大于创新过程,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引导机制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特别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然而,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上往往忽略专业学习与专业创新,甚至有部分同学为了参加比赛导致专业学习落后不能完成正常学业.这就失去了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意义.三是反馈与跟踪机制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挑战杯”竞赛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反馈和跟踪,往往是以教师的指导性代替学生的创新性;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和延续,往往是为了比赛而参赛,对于没有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再研究的机会,对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对于有特殊培养潜力的学生缺少破格深造的平台.

3以“挑战杯”竞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搭建竞赛选手交流平台,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中医类院校应该多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学校合作,相互交流挑战杯的竞赛经验.鼓励校内的跨学科相互合作,同时鼓励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应该为竞赛选手搭建平台,与兄弟院校举办联谊等活动,让本校的参赛选手与其它学校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扩展参赛者的思维,鼓励其相互合作,提升竞赛作品的竞争力.

3.2营造全校师生的科研氛围,夯实竞赛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类院校应该将“挑战杯”竞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参与科研的氛围,从而为挑战杯竞赛夯实群众基础.学校应该要求参加课堂教学的老师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问题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研究,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可以给予辅导并且鼓励其参加“挑战杯”竞赛.授课老师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去寻找相应学科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相关问题的好坏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挑战杯竞赛的选拔过程中来.更多的同学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开发了思维.

3.3完善竞赛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学校应该健全挑战杯竞赛的奖励机制,让挑战杯的比赛成绩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升迁、奖金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小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对那些付出较多,竞赛成绩较好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且给予资金奖励.对没有获奖的老师和学生也可获得奖励,以激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

3.4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提升普通学生对竞赛的认识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多管齐下的去宣传“挑战杯”竞赛.可以印刷一些“挑战杯”竞赛的宣传册子,利用学生会卫检的机会发放到每个宿舍.可以为“挑战杯”竞赛开设专业讲座,不仅介绍“挑战杯”竞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们的科研思维.也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主要介绍科研创作的大概流程,同时为“挑战杯”竞赛做宣传.

3.5构建师生的沟通桥梁,加强对竞赛选手的引导

学校应该创建沟通小组,这个沟通小组由学校有经验的优秀老师组成.该小组要定期了解“挑战杯”竞赛参赛选手的情况和信息.必要时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对竞赛选手进行引导.也可以选派专门的教师为参赛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其处理好学习和竞赛的关系.如果发现少数选手确实无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劝其果断退出,以免耽误了学习,舍本求末.

4结语

第6篇

诊断学课程内容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提炼和经验总结。它既概括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成果,又融入了当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尤其是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问世,为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保证诊断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入了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使诊断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在前沿状态。这些新颖教学内容能高效吸引学员眼球,长效引导学员思维,有效内化学员能力,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使诊断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首个兴奋点。

2创建模块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技能

培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是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配合“广义诊断学”教学模式实施,我们构建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急救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三个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旨在通过“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强基础;通过“临床急救技能”训练模块达到培养综合应急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高。“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是诊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模块教学目标是使学员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在仿真人体上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十三项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方法。在模拟操作训练中,教员要对各项操作设置临床场景,重视操作过程中的医患沟通和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急救技能”模块。通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虽然学生已具备急救基本知识,但如果没有经过模拟培训就直接床旁操作,是医疗安全和医学伦理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采用医学模拟手段进行“临床急救技能”模块教学。本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主要是临床急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最新救援医学训练进展等。通过该部分学习奠定技能学习基础,掌握院内急救的国际诊疗指南标准。第二部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国际标准医学模拟训练课程。学员通过该部分的技能模拟动手实践,掌握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步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第三部分为高级生命支持:学习内容包括建立多种高级气道的技能,以及临床和创伤常见急诊病例的规范诊疗技能。授课方式是高级模拟人情景模拟技能练习及讨论。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初步了解急救相关的诊疗流程,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技能”模块。近年随着医疗纠纷增加和医患矛盾加剧,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因此,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构建“医患沟通技能”模块非常必要。本模块采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医患交流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特定角色或某种疾病病人与医生进行交流,并进行视频记录,使学生事后可以观察自己的沟通技能训练情况,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医患沟通技能”模块培训,使学员明确自己与患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诊断,沟通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而且,能否熟练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不仅是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解决医疗危机和缓解医患矛盾的能力体现。

3改革诊断学考试方法,构建临床技能多站考核体系

如何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技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教学问题。近年我们对诊断学技能操作考试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性实践,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涵盖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及其评价指标12项,包括从医态度,职业素质,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二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技能操作考核标准,我们以“360度”考核评分法,制定了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其内容条理清晰、标准统一,既有各种正确操作方法,又有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三是进行“教师实践技能考核资格培训”,以避免不同教员、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模型考核情况下存在的评估误差,提高了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和公平。四是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建立且完善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除此之外,作者等还进行了诊断学题库建设,并以此题库为基础开发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软件资源,其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课程,考试范围已扩大到各级医生培训考试、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每项考试都有“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两个功能模块,该系统可以保证上千人同时在线考试。

4总结

第7篇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在临床实践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斗志,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一样的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时候,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临床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切实可行地发展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论依据,才能让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走的更稳、更远。我们可以从现阶段的知识背景的理论角度围绕临床医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具体的实践以我校的实践为案例进行简要谈论。

1.相应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论课程是最为适合发展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当前社会下,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社会和医学相结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2.相应的目标内容

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发展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力;在技能与临床专业的双重指导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度商不深的情况下去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专业的操作下,对学生的主要讲课方式是结合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专业操作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感受,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技能课程;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在课余时间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解决遇到的难题。

4.对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首先,建立创新的教育基地,集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院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相关的创新基地以及制定相关的管理建设原则。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相关课题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设立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触到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医学项目,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