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1 12:09:48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心理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影视心理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新闻;听力教学

1、 前言

听力理解体系的运用涉及两类知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或叫百科知识)。心理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听力理解时都是先通过听觉器官接收来自外部的语言信息,然后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与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相联系,据知识经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判断、筛选与重构,产生联想,从而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即理解。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针对更具特点的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进行听力理解 。

2、关于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图式理论认为,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复作用于人的感知器官,最终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就像一幅幅图片保留在记忆中。这些图片的规模不一,层次也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的。图式理论的和图式的广泛应用使学者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语言理解的传统看法。

图式理论对新闻听力理解的作用:

一是图式理论对新闻听力理解认识的指导作用。在解释听力理解过程中,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方式:细节到整体和整体到细节的处理方式。细节到整体指先由细节(如一个单词,词组或意群)上升到语句水平,再过渡到语篇整体理解。这种方式能使听者注意到新信息和与所预期的内容不相符的信息。整体到细节的方式首先是总体理解,先听主旨然后再注意细节。这种方式能加速信息的吸收和同化,有助于听者消除歧义,在输入的信息有不同解释时做出选择。这个方式能培养听者对语境和语调进行推测判断的能力。这两种方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二是图式知识对新闻听力理解的预测作用 。 预测是指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己有的信息对即将听到的内容进行预测。若预测被证实,其内容则易于理解,若预测未被证实,说明听者的预测出现偏差,则会刺激听者修正偏差,并提高听的兴趣。

图式集合了有关某一特定事物的具体构成知识,为听者理解话语做好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听力材料提供的有限信,会激活听者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当图式被激活后,听者对即将要听到的内容会产生一种预期,产生许多联想,从而扩展信息量。

3、新闻听力材料的特点及新闻听力教学的难点

3.1、新闻听力材料的特点

一是词汇。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新闻使用的词汇相当丰富,新词也层出不穷。专有名词和地名的大量出现也是新闻词汇的一大特点。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新闻中会出现国名、地名、人名、机构或者组织的缩略词。这些词汇超出了学生平时学习积累的范围。如果不熟悉新闻报道中的词汇,就会对听力理解形成障碍。

二是句式。新闻报道由于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所以一般篇幅简短,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语言要生动简洁。新闻的报道大多采取高度扩展的简单句,采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章中,句子结构紧凑。这样的句式结构更适于阅读,而对听力理解来说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是结构。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五个W(who, what, when, where and why)和一个H(how)头重脚轻地安排,把新闻的和结论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被称为新闻导语( the news lead),然后按照事实的重要性以递减的顺序来安排,从小到大,突出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所以听懂新闻的最前面对了解全部内容很重要。

3.2、新闻听力教学中的难点

一是新闻涉及的面广,包含的词汇量大,而且专业词汇和专有名称多,其中不少词汇还渗透着不同文化的隐含意义和历史意义,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二是新闻不同其他一般材料,它固定格式多,长句多,虚词多,缩略词多,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语境,理解就很困难。

三是新闻播音的语速比日常会话的语速快,篇幅短,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且听者完全是被动的,既不能自动调节速度,也不能让播音员重复,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图式理论在新闻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4.1 引导图式的推出

学生已有图式是听力理解的前提条件,要想正确地理解听力内容,必须激活已有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不能正确地激活与材料相应的图式,是因为在材料中没有充足的线索,或学生大脑中没有与材料相关的图式。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已有图式?这就涉及到图式的激活程序,教师在训练学生听力时应发挥重要作用,那就是在说话者(听力材料)与听话者(学生)之间充当“牵线搭桥人”的角色,设法使听力内容同学生已有图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搭起一座从已有图式通向新图式(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之间的桥梁。我们把这种具有激活功能的程序称作“引导图式”,如果说教师是“搭桥人”,那么这个桥梁就是引导图式。

4.2 引导图式的构建

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使之更为丰富。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教师可以在听前,即开始语言活动之前,让学生通过课程资源或图书馆资源等预先收集与新闻听力材料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特定的文化特征,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根据图式理论,学习者原有的背景知识越多,理解听力材料就会越容易。因此,在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在听前导入阶段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进而使学生为理解材料内容提前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例如,在听 “Sports and Drugs”中的“The Downfall of Ben Johnson”内容时,事先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知道Ben Johnson是一个与Carl Lewis并驾齐驱的短跑健将,几乎更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因服用违禁药品而被禁赛的背景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Ben Johnson的相关情况,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Ben Johnson在比赛中的实况录像以及他被禁赛的资料片。一旦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了这些新的图式,就能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

4.3 引导图式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各类引导图式,词汇网、问题链、图、语义图的构建以及它们的特点来看,引导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听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对听力材料处于一种完全陌生的状态,对于说话者的声音特点、频率、语速的快慢、材料的长短以及文体的特点(如新闻、科技文章等)一无所知,这使得学生心理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而引导图式的构建能够尽快帮助学生建立对材料的整体认知,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以轻松积极的心态来听录音材料。

5 结论

听力理解是个经过创造性思维活动重新组合语言的活动,是一个重建与我们原有知识结构和己获取的旧信息相吻合的新信息过程。图式在新闻听力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听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与接收到的新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听力理解,进而优化了英语新闻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风华.图式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2]陈凤.试析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图式激活[J].牡丹江学院学报,2009,(1).

[3]高萍.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

[4] 李晓霞. 英语新闻广播教学中的听力策略[J]. 洛阳大学学报, 2005,(3).

第2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适应期;心理焦虑;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烈的时期。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了全面了解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心理健康对其成长的影响等,我们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随机对我院296名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收回有效卷290份,其中男生210名,女生80名,结果如下:

(一)有38人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占13.1%,其中女生13人,占女生总数的16.25%;男生25人,占男生总数的11.9%。经咨询面谈,确定有21人存在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各种神经症的困扰而异常痛苦,学习生活明显受其影响。

(二)应引起重视者(介于正常与问题者之间)80人,占27.59%。

(三)一次过关者(心理健康者)172人,占59.31%。

这一结果表明:我院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40.69%,而其中有13.1%的大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此结果与全国在校大学生30~40%有心理障碍倾向,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者大约占10%左右这一结果相比基本吻合,但略高出几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能力较弱

从中学进人大学,伴随着生理成熟而反映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得新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从理智上要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争取独立性。但是,由于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较多,社会经验缺乏,使得大学新生在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依赖性,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处理好各种社会交往中的关系。新生入学后,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幼稚、处事能力差的新生常常为自己在某些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犹豫不决而感到苦恼和忧虑,因而心理失衡,产生紧张和自我地位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二、学生期望值于现实反差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大多数是从家庭到大学,都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求学。由于高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对较差,新生入学后,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文化娱乐方面条件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给新生带来失望,使他们感到现实生活的困难。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调查中有6.7%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得到帮助的是“生活适应”。有的同学,报到手续刚刚办妥就给家里打长途,说学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宿舍条件差,生活条件难以适应等等。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敢改变自己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苦闷、厌倦、消沉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心理焦虑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学生能理解为目的,内容少,练习多,一切学习生活都有教师安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程多,教材有取有舍,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学习及自我管理。这种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学生尽快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达到“角色转变”,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那种等待心理。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便感到有些茫然失措,顿时情绪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个别学生的学习适应期长达半年到一年。

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上大学前没有离开过家,他们过惯了家庭重点保护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了父母、老师和朋友,来到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学生普遍有一种孤独感,渴望结识新的朋友以求帮助和理解。调查统计,有34%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帮助的是“情感交流”,而有41%的学生认为“社交能力”的培养更需得到帮助,还有17%学生“感到孤独”,绝大部分新生都非常想家。但是,在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许多学生表现出戒备、观望、自我保护的心理,常常使交往受挫。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又不知道如何交往,于是,有的同学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与周围产生隔阂,尽管生活在集体之中,仍然感到孤独和不安。加之没有可亲近的人在身边予以安慰,不能及时解脱孤独感,时间长了酒会有精神抑郁和无助感的时刻。若陷入这种误区长期不能自拔,就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症状。进人大学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学生们最热门的话题。

相应的新生教育对策

根据适应阶段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生进行教育。

1、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方法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开设学习方法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重点介绍上好一堂课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2、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上的差异,加上语言上障碍,相互了解甚少,同学间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以往所熟悉,所信任,所依赖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不在身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他们也迫切希望有良师益友,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多下教室和寝室,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能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增加人际交流,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如果把同学间的这些情感适时地给予激发与引导,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孤独感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3、赋予新生入学教育以新的内容

第3篇

诸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一张书桌”的组词的汉译英a desk,这是典型的英汉两种语言现象相一致的,学生学这类组词无多大困难。但在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 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示和启发。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系统的心理过程。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

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在英语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当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二个基点、多层次、多渠道”,一个中心就是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设置所有实践环节时,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二个基点就是依靠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社会不同领域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就是指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期中的专业调查部分、实验部分、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存在于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专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个层次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专业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媛媛.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讨[J].情感读本,2015(03).

第5篇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由于英语大多是从初中开始要求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应试的压力,很多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这个较长的学习时限中,没有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任务来完成,从而忽略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精读、轻泛读”,将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词汇、句法等方面,而没有注重背景知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本身对阅读不够重视,加之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阅读上存在障碍。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方法不得当;(2)阅读量不足,课外阅读缺乏,阅读能力差;(3)阅读习惯差,或“指读”,或“唇读”,或“回读”、“重读”,或“译读”,或遇生词即查字典,造成阅读速度缓慢;(4)背景知识欠缺,无法建构图式框架,望文生义;(5)阅读教学停留在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忽略语篇结构和语篇语义的完整性,使学生产生语篇障碍;(6)阅读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阅读主动性差。

二、利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在阅读领域的发展看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教授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我们理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以往传统的重词汇、句法的教学模式。

1.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处理策略和图式知识。图式知识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心理语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处理策略影响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要经历两个阅读过程,一个过程是将阅读的信息从书面转移到大脑,另一过程则是新的知识在读者大脑中透过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得到吸纳和消化,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加工。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读者在前一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寻找和挑选,在后一过程中,读者的头脑在固有知识的引导下,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和综合,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验证、补充和分析,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阅读教学效果。

心理语言学尝试从知觉、动机、记忆、智力等角度去解决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理论合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动因。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那些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缺乏热情和情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迅速。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对阅读过程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预测、确认和修正的过程。他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则是,阅读者应该有选择性地接受阅读篇章中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预测文章的大意,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改变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动参与者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诙谐生动的教学语言,亲和、平等、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及自觉性等内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进入角色内心,投入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以情启智,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寻欲望,促使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明确阅读目的,增强阅读动机。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由于缺乏阅读的目的性,教师又多是阅读的主导者,将本应该属于学生去积极寻找、主动思考、努力解答的问题和信息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被剥夺亲自理解、分析判断、推断对比、评价总结的机会,就很难尽快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吕生统,蒋菊,1997)。由此可见,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失阅读目的,将无从确立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释”理论认为情感是语言过滤器,学习者的动机会将部分外界语言输入筛选出去,降低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

(3)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基础。

Treisman(1960)认为人脑中存在一套处于巨大网络中的多条目词汇体系,网络中词汇间的距离越短,词汇之间的关系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实验表明: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上下文效应)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词频高的词更容易被提取,于读者而言,将低频词变成高频词可以通过增加词汇重复出现的次数来实现。语境效应在阅读理解中则是指上下文语境。结合上述几个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打破孤立学习词汇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照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如词汇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另外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构词法,如通过添加常见词缀构成的派生词,使学生在掌握常见词缀含义的同时能够更容易掌握派生词的含义,从而在阅读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词汇量联系上下文更准确地猜测生词的含义。②增加词汇出现的次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阅读大量与课文内容尽可能相关的材料,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新词的出现频率,从而摈除传统阅读课中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记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词汇。

(4)注重背景知识的传输,构建图式框架。

Rumelhart认为理解就是选择能够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与变量约束的过程(陈贤纯,1998)。阅读过程是在新信息与图式逐步匹配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读者对文章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头脑中的图式就越丰富。而当读者在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背景知识更好地解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问题。构思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两种。形式图式主要指读者对整体篇章框架结构的认知。文章类型不同,其篇章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果读者能从篇章模式把握整体框架,即便没有逐句阅读整个文章,也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内容图式则包括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政治历史状况、当地风俗等方面。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读者与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图式时,文字带来的障碍往往可以轻易克服,而且随着读者对内容图式的深入了解,也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扩大选材面,选取涵盖政治、科技、文化、娱乐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5)通过语篇线索,引导学生对文章更好地认知和理解。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线索是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以及语篇的基础和依据。句子只有用在语篇中才能发挥交际功能和价值,才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当读者正确理解了文章的语篇结构,理顺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汇和句子。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手段: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首段和尾段。特别注意每一段的主题句,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连接、过渡方式。段落间的连接与过渡方式主要有连接词、表替代重复意义的词或词组、平行结构以及表示强调意义的词或词组。②讨论段落大意,同时预测下段的内容,然后阅读下段,检测预测正确与否。然后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语篇结构理解段落中词汇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这部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词,掌握段句子间内在的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读、详读、预读、寻读、推测上下文含义等。在阅读课中,学生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的学习、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训练则不太重视,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教学发现,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实践,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也能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语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剖析了大学生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适应障碍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心理冲突

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大学生常常按照理想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婚恋和择业。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实现,造成心理冲突。

1.对大学的不满意。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现实的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也不是预料中的那样妙趣横生,面对的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新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一种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产生这种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学老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鼓吹大学“天堂论”,过分渲染大学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对大学回报期望值偏高所致。

2.对专业的不满意。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埋怨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其二,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容易对专业产生偏见。其三,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3.目标的真空状态。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没有主动确定新的目标。学生往往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学虽然比高中自由,但许多新生会感叹大学没有高中充实。

(二)自我优势的丧失,产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会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各方面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是全面发展的“理想角色”。大学生自然感到社会对自己期望的变化,自我期望也无形中随之提高了。但往往对未来生活和学习过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2.“优秀生”的多元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光环”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优秀的价值多元化,不仅看重知识,而且也注重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变,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不少新生由于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自我认知失调。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这种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

(一)树立“四个学会”的发展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实质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学会做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适应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2.学会做事。大学生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做事经验,工作富有成效。

3.学会与人共处。在现代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大学生应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能够接纳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4.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但学会本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拥有跨学科的交融能力,拥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学习方面,还有些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自主迈向相互帮助。作为大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因为每个行为都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以达成共识。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影响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满意及接纳程度。

6.发展目的。发展目的包括做出计划,定出方向,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职业上的计划及期望;二是个人兴趣;三是对人际关系及家庭的责任。

7.发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信念是引导他们行为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整合的意思是指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加快角色的转变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提升学习意识。利用新生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2.加强自我认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学校要加强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实际生活上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地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

3.重建个人目标。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大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样样争先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四)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来源要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破大学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学是享受天堂”的错误思想,树立迎接挑战,正视挫折,不断磨练和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败感,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所带来的苦恼。对失败要有精神准备和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常常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受挫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转移开来,使挫折的消极影响大大缩小;要积极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待情绪稳定后,集中精力去认识挫折本身。

2.面对挫折,认清问题,冷静分析。要敢于面对挫折,当你正视困难挫折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力了,认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就会大大激励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对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积极行动,寻求转机,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改善;需要将毅力和正确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时,就不妨换个方向,改变目标,再作尝试,可能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与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发.“过度期”大学新生思想透视分析.长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学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4]范国平,钟向阳.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2002.

[5]石林编著.健康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剖析了大学生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适应障碍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心理冲突

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大学生常常按照理想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婚恋和择业。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实现,造成心理冲突。

1.对大学的不满意。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现实的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也不是预料中的那样妙趣横生,面对的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新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一种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产生这种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学老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鼓吹大学“天堂论”,过分渲染大学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对大学回报期望值偏高所致。

2.对专业的不满意。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埋怨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其二,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容易对专业产生偏见。其三,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3.目标的真空状态。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没有主动确定新的目标。学生往往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学虽然比高中自由,但许多新生会感叹大学没有高中充实。

(二)自我优势的丧失,产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会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各方面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是全面发展的“理想角色”。大学生自然感到社会对自己期望的变化,自我期望也无形中随之提高了。但往往对未来生活和学习过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2.“优秀生”的多元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光环”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优秀的价值多元化,不仅看重知识,而且也注重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变,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不少新生由于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自我认知失调。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这种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

(一)树立“四个学会”的发展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实质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学会做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适应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2.学会做事。大学生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做事经验,工作富有成效。

3.学会与人共处。在现代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大学生应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能够接纳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4.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但学会本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拥有跨学科的交融能力,拥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学习方面,还有些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自主迈向相互帮助。作为大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因为每个行为都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以达成共识。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影响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满意及接纳程度。

6.发展目的。发展目的包括做出计划,定出方向,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职业上的计划及期望;二是个人兴趣;三是对人际关系及家庭的责任。

7.发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信念是引导他们行为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整合的意思是指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加快角色的转变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提升学习意识。利用新生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2.加强自我认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学校要加强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实际生活上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地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

3.重建个人目标。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大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样样争先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四)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来源要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破大学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学是享受天堂”的错误思想,树立迎接挑战,正视挫折,不断磨练和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败感,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所带来的苦恼。对失败要有精神准备和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常常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受挫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转移开来,使挫折的消极影响大大缩小;要积极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待情绪稳定后,集中精力去认识挫折本身。

2.面对挫折,认清问题,冷静分析。要敢于面对挫折,当你正视困难挫折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力了,认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就会大大激励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对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积极行动,寻求转机,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改善;需要将毅力和正确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时,就不妨换个方向,改变目标,再作尝试,可能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与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发.“过度期”大学新生思想透视分析.长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学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4]范国平,钟向阳.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2002.

[5]石林编著.健康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