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02:26:42
序论:在您撰写教学组织形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71-0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施教人员(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组织受教人群(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联动等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源于授课风趣、幽默、生动、授课环境轻松、教学方式多样等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种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但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会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要看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来选择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教育目的,教授的内容。无论选择哪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堂气氛,学生表现,灵活运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随着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浪潮的到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授形式,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工作岗位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创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最优组合,营造了轻松的教学环境、融洽的课堂气氛、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因此,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厌学等不良心态。现就适宜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如下:
一、参与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一个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竞赛、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图表示意等。学生参与过程中,通过小组互评,老师总结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二、自主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这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我国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垄断地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个体空间,教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任务在一个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得以完成。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2.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3.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4.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评价机制,如:学生之间先进行互评,老师进行总结,或者通过小组发言、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效率,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便于让教师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为避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组织形式需从全局教育思维出发,辅以因材施教理念,推荐运用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确保教学活动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交换过程中,要充分诱发受教人群的学习潜能,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教学任务制约,其发展变化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
2、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两种形式。古代各国普遍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间有初级的集体教学。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扩大教学对象,增设课程门类。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
Chats in the teach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Huang Jiahai
【Abstract】The teaching activity is organizes by certain form, the teaching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divides into three fundamental modes; Group instruction, group teaching, personal teaching.
【Key words】Teaching;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Student
教学活动都是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具体落脚点。由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三个基本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1 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是以班级的形式进行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教师可以口头讲授,也可以借助教学媒体配合讲课。通常这种组织形式是单向的传授,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信息。
1.1 集体教学的优点
①这是中常规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习惯上容易接受,也比较适合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
②由于教师熟悉这种形式并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教师备课比较容易。
③教学效率比较高,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较多的内容。
④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调整讲授内容与方法。
⑤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增加或者删除、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1.2 集体教学的缺点
①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的精确度较低,是某些特定的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学生常常消极的听讲、看板书或做笔记,很少有机会与教师交换看法,学习比较被动。
③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的学生被迫接受一个进度,按照教师进度进行学习。
④教师在单独教授,特别是在讲演时,难以获得关于学生产生误解和苦难的反馈信息。
⑤单纯的言语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学生对教学内容也往往只能记住很短的一段时间。
⑥不适宜完成动作技能目标,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效果甚微。
1.3 适用的情况
①导入新课题的目标和要求,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②介绍课题的一般背景或必要的预备技能。
③系统讲解课题范围内的观点和材料。
④介绍专业领域新近的发展情况。
⑤邀请外来专家演讲或放映电影、录像等,而这些资源不可能由学生个人或小组独享。
⑥进行课题或单元的复习、小结。
2 自学(或个别教学)
自学是当前社会比较时尚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媒体种类和数量的丰富,这种学习方法越来越普及。自学的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掌握,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针对性强。
2.1 自学的优点:
①精心设计的自学获得能体现大多数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领会和保持水平,并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②允许程度各异的学生都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并减少差等生。
③要求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自负学习责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
⑤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大。
2.2 自学的缺点:
①若长期把它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可能会缺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方法学习,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乏味。
③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自学。
④若学生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可能会拖延学习。
⑤通常需要教学小组协作准备充足资源,并配有辅助设施。因此,备课复杂、费用较高。
2.3 使用优点:
①仔细安排学习活动,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较小的独立步子,每个步子一般只包含单个知识点,认真安排各个步子的学习程序。
②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表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和应用情况,以便在进入下一步学习之前,检查学生对前一步内容的掌握程度。
③必须让学生立即知道每一步学习的结果,让他们伴随一次次的成功,充满信心地前进。
④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诊断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激励他们自觉学习,及时给予强化。
3 小组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密切接触和相互了解机会增大,符合现代教学原理,重视教学中的人际交互作用。
3.1 小组教学的优点:
①特别有利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形成态度、培养鉴赏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能够培养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决绝和决策)。
③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向其他学生解析要点和原理,学生还能强化自己的学习。
④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学生还能锻炼领导能力。
⑤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通过讨论可以了解教学各个阶段的成效,能从学生方面获得改进教学的意见。
3.2 小组教学的缺点:
①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准备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②没有经验或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容易陷入长篇讲课的俗套,而这对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是不适宜的。
③要使小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活动又不至于变成无意义的闲谈有一定的难度。
④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
3.3 使用要点:
①为使学生相互受益,相互作用小组最多不超过12人,理想人数视不同活动方式而定。
②小组活动应该安排在教师集体讲授和学生个人自学之后进行,这样要讨论的内容比较清楚,讨论时机比较好,因而效果很好。
③小组活动应该围绕大班听课或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回顾、讨论、检查、修改,达到相互启发、促进思维、共同提高的目的。
④有些活动可由学生自己主持,但教师始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效益 中职数学
在中职教学中,数学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由初中学习的相对比较具体的运算、函数模型、几何图形等到高中学习的比较抽象的运算、函数模型、立体几何图形等,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上有一个跳跃,从而使学生有些不适应,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吃力。如何能使学生实现这个跳跃,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又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关键环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去发现和寻找课堂的源泉。在多数的教学中,教师都采用布鲁姆式的“掌握式学习”的方法,即在课堂中先讲“经验性”和“结晶式”的最简单、最优秀的方法,学生模仿、练习、改错、再练习、再改错,无形中使学生陷入了题海中。为了使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应主动地将“发现学习”“发现认知与建构主义”和“数学化与再创造”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光芒和合作探索后智慧的结晶,把这些引入课堂作为我们教学的源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1 (n≥2),求an。学生思路总结:
思路一:左右同时除以2n,得到■=■+■;可以测试学生对an=an-1+f(n)的理解程度,反映学生的化归与转化能力。
思路二:an=2an-1+1?圯(an+1)=2(an-1+1),构造出等比数列求解。总结此法的一般规律:an=pan-1+t,先构造(an+m)=2(an-1+m),展开利用对应系数相等求出m的值。
思路三:迭代法。
变式:
1.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n (n≥2),求an。
2.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 (n≥2),求an。
变式的两题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上面方法的理解与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得以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构造新数列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地方。
有时“一题多解”也是组织教学的很好方式。在同一问题的情境中,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会得到不同的解法。同时,也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联想运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不拘于一格,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本身就是将知识融汇的过程,有时也是知识间互相印证的过程。例如,在复习“向量数量积”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求■与■+■的夹角。
按照课堂内容学生很正常地就会考虑运用数量积的性质求夹角:
cos=■
■
在解决问题后,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可画图解决,体会到向量是“数”和“图形”联系的工具。四边形是菱形,夹角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思维要灵活,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要勇于创新。
通过在课堂上的实践发现这种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处理陌生习题时不再束手无策。因此,要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体会、消化,急于求成反倒一事无成。教师的总结有时可以“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遐想”的念头也不错。组织教学方式有多种,只有将学生的大脑转动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多题一解”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好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其表象,取其本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寻找规律,总结出知识运用的环境、方法。
例如,在“组合”习题课中设置了这样一组习题:
(1)某高中从高三的7个班中选出12名学生组成校代表队参加数学竞赛,使代表中每班至少有一人参加的选法有多少种?
(2)求方程x+y+z+e+f+p+q=12的正整数解的个数。
(3)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共17级,上楼时可以一步走一级,也可以一步走两级,若要求11步走完这楼梯,则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4)如果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双方都出6名队员,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出场,双方先由1号队员比赛,负责淘汰,另一方获得胜利为止,形成一个比赛过程,问其中中方获胜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有多少种?
(5)一座桥上有编号为1、2、3…17、18的18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又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的6盏灯关掉,但不能同时关掉相邻的灯,也不能关掉两端的路灯,问不同的关灯方法有多少种?
(6)如图所示,从5×6方格中的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线有多少条?
■
上述习题的答案都是C■■,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组合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这种思维模式和教育形式固有化直接导致了课外指导时间不够,缺少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安排与要求。学生缺乏以能力成果为导向的过程考评。而相应的教师虽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任务,但教学表现在晋级、晋升职称时,未占到足够地位,重科研轻教学的学术评价及学术管理制度导致投放到本科生教育的资源不足。影响到延续教学的有效开展。其次课后延续教学形式拘泥于答疑和辅导。这无疑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和个性发展。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接受的是束缚式教育,这使得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薄弱,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后延续教学没有具体概念,多理解为同课上一样进行答疑和辅导,违背了“学生是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的教育理念[4]。
二、完善延续教学的对策
想要完善延续教学,首先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取向与教学者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学校亟待回归并坚守“教(Teaching)与学(Learning)是高校的核心活动”这一价值原则。
(一)学校应做好教学资源配置工作资源的合理分配能为延续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因而要首先确定延续教学的资源配置。要根据每个专业的学生、班级、课程数量,测算应该配置的教师、教室、实验室、网络、多媒体、图书等教学资源,理清现有的教学资源底数,合理设置班级,科学配置资源。学校的仪器、实验室、图书、资料等部门须向学生全天开放;同时,尽量多安排教师进行相应的讲座,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
(二)根据不同学科需求,选取延续教学首先,学院要加强新生、特别是试点班新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未来发展,树立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要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注意点引导到学业中来;要在平衡学期学分的基础上,处理好课程的前置后续问题;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全程教学,保证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质量。其次,任课教师要思考试点专业和非试点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区别,要思考课后教学形式和内容,课后教学不要拘泥于答疑和辅导,要广泛采取单元测验、晨读、英语角、读书会、专业讲座、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形式;要思考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和考核问题。同时,任课教师要思考不同学科的需求,例如,对于偏重于理工的学科,延续教学应以实践操作为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仿真课程时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训内容,以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为原则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员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则在于课堂上教员忽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的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落后与僵化。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双方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它主要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等联系的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教与学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以实践活动为先导,以任务完成为本位,借培植学员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过程。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交给学员的过程,而是学员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当学员感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发生。用建构主义“适应观”来解释学习动机,即“只要他们所构建的世界能‘进行下去’,在这个世界中不存在无法预见的或无法克服的问题,就绝对没有去学习任何别的东西或理解任何不同东西的理由。”按照这一动机观,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实践需要。
目前,军队院校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员先学习理论,然后再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不仅使学员在理论学习时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和先期准备,而且由于学员没有对今后从事职业真实情境的体验,导致了他们根本无法“适应”新的实践情境,也无法激发他们对理论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员仅有的一点学习动机,只能来源于外界的“强迫”即考试不合格毕不了业,客观上造成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脱节”。因此,在安排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把实践环节放置到理论学习的前面,即可以利用实践课或是假期到基层部队代职的时机,安排即将开设课程的实践内容,让学员在实践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学习具体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员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设法让知识“从情景中走出,又最终走入情景”,即从现实情景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的实例,从而给予学员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也能够在理论的学习中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并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
二、以学员个体的经验和认知方式为教学起点和教学资源,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
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认知前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所谓认知前行为,就是学员原有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是学员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完全忽视了学员已有的具有个人性质的经验知识,教学完全由教员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没有任何针对性,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构建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员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员实施知识的“填灌”,应该重视学员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员丰富、调整或者是创新自己的解释,从而挖掘其的学习潜能。即在教学中,不是让学员“削足适履”,对教学内容“全盘吸收”,而是让学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八仙过海”,使其个性特长“各显神通”。只有适应学员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学员的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新型指挥人才。
三、转变课堂管理策略,鼓励学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
课堂管理是指教员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采取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有助于激发学员潜能的释放,引导学员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活化学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此,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在今天,在新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也就成了必然。构建主义学习观对课堂管理策略作了科学的诠释,认为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的中心不是教员、课本或知识本身,而是学员。只有宽松的、愉悦的而非“规则性”的课堂,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发挥每个学员的潜能。
长久以来,军队院校的教学与管理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整齐划一为特点,说话做事走路都要有规则。这无可非议,但由此形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的思维定势,就容易使学员形成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性格。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员和学员的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员尽量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给他们创设一种广阔自由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的兴奋点定位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抑制学员各种顾虑。也就是说,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机会和情境满足学员对个性张扬的需求,允许学员存有不同的看法和创意,要重视学员个体对所获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不同学员的个性观点在开放、动态的交往中得到升华。教员对课堂的组织作用,在于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员活跃而不混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未来警官不是机械执行任务的“机器零部件”,而是极具创造力的活生生的、高素质的“人”。
总体上,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当今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生长点。因此,我希望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研究,以使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一、体育教学组织概念形式的含义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概念的涵义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如武术教学可采用全班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教学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
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4.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
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来加以考虑,否则就不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人员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并存的。例如,某种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队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也正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因此对它的研究要全面、完整地进行。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如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因此,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随着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里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制不仅仅就学生的组织而言,而且包含体育课堂教学。由它们构成的班级教了教学空间的组织学制,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本身的优点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正因为这样,到今天它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是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当然,班级教学制的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因材施教等局限性,表明班级教学制在今后要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说明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友伴群体教学。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分组教学是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客观的学习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情况,让学生自低到高的自我选组定位,从而使教学贴近于他们实际,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得到发展。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论中处于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是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体育组织形式中,要以各种各样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序列,发挥其集合作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只有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效用,方法和形式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样,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体现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的具体的落脚点,带有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有直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