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08 09:02:52

序论:在您撰写骨科护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骨科护理论文

第1篇

骨科护理。安全隐患。人性化护理。

作为医院外科的重要科室,骨科住院病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等。,这制约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了病情的严重程度,造成护患矛盾。因此,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从源头上规避安全隐患非常必要[1]。通过分析骨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我院课题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骨科住院的1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为34:31。年龄从20岁到85岁不等,其中平均年龄56.519.7岁。研究组的男女比例为36:29。年龄从22岁到83岁不等,平均年龄57.5岁218.3岁。不同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安全危害分析和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包括:部分护士只把完成护理任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工作,对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耐心,无法实现有效的细节护理,随意减少护理程序。大多数护士因工作繁忙而忽视与患者的沟通和沟通,只看到患者的表面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回答,而不积极解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2]。护士在实际护理过程中不注意对患者的保护,跑步时不注意改变骨折患者的,可能导致患者继发伤。绷带或冰敷患者的药物未及时更换,交接班时仅对患者进行了简要介绍。人性化护理: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制定规范的护理流程,护士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交接班时详细解释患者的具体情况。骨科病人有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容易焦虑和抑郁。护士应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列举成功案例,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咨询使患者对疾病持乐观态度,并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饮食更加科学规范。护士应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病情,进行康复治疗详细计划、疾病保健指导和行为需求,以使患者关注疾病。告诉患者避免辛辣食物,并在病情稳定后指导相关活动。指导患者家属适当陪伴和鼓励患者,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术后严格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患者的不良反应,积极治疗,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科学划分病区功能。为避免发生事故或烫伤,请将保温瓶和电源远离患者,并限制电源以避免潜在的火灾危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病房,走廊、卫生间安装防滑装置。

1.3评价标准

在出院前对不同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获得的相关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计数数据单位及其检验通过(%)和x2进行。两组间比较的统计学意义用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探索护理工作的潜在安全隐患,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而且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也有很大帮助[6,7]。

的研究表明,实施安全风险分析和人性化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基础护理的对照组(P教育、行为和饮食规范对他的病情迅速恢复极为有益。综上所述,骨科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出现安全隐患,应通过对其原因的合理分析和归纳,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安全隐患。

引用

[1]张琳,徐凯。骨科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85):288+297.

[2]朱金波。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方法[J]。《中国健康标准管理》,2017,8(27):197-198.

[3]郭玲,周荔倩。骨科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年,4(41):59+79.

[4]张伟。骨科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探讨[J]。临床医学文献杂项记录(电子版),2017,4(11):2117.

[5]罗虹。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生,2017,33(4):155-156。

[6]包维维。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探讨[J]。《人人健康:学术版》,2015,9(20):217.

[7]魏琳,陈雅婧。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人性化护理研究[J]。膳食保健,2019年,6(29):241.

。所有患者按coin阳性和阴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的手术室护理配合,骨科切口感染和生活质量。

髋部骨折主要指股骨颈与老年人股骨粗隆之间的骨折。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肌力的下降,它已成为高发人群髋部骨折的原因。骨科手术在临床上非常常见。重建和修复手术是主要类型。骨科手术期间需要使用植入材料。因此,手术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手术切口感染[1],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可能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感染的发生[2]。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以102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coin阳性和阴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实验组采用手术室护理配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配合,实验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643岁。52)年。其中肢体手术15例,颈椎手术17例,胸腰椎内固定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21~59岁,平均40.283.97岁。其中四肢16例,颈椎18例,胸腰椎内固定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科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手术室护理为主,包括术前宣教、手术配合、术后护理。

实验组患者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术前: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应尽量等待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术后恢复。尤其是没有高血糖。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感冒的员工在治愈前不得参与手术。骨科医生必须以标准化的方式着装,将他们所有的头发放在手术帽内,不暴露,不留长指甲,并严格遵守手术洗手流程。加强对实习生、仪器技术员和进修人员的培训和评估,特别是在无菌技术和外科的洗手培训。只有通过评估,他们才能在舞台上合作。手术前,用消毒剂擦拭手术室内所有物体表面。术中:凡有预防性药物手术指征者,应在切皮前30~2小时或手术前静脉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则应在手术期间增加剂量。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套穿孔率高的作业应戴双手套。他们应该在行动中采取主动加热并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需要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为了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无菌台干燥,用干纱布擦拭血液。当准备好使用时,使用3 L浆糊收集冲洗液。手术后:接触切口或切口敷料必须用手清洁,以确保卫生。换药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比较分析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手术生活质量评分主要根据我院自制的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判断。总分是100分。该评分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评分越高,术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计算102名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和切口率以(x?S)和(%)表示。T组与x2检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切口情况[x?s.N(%)]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减少护理人员与生活的语言交流,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影响。手术室使用的所有物品均应在手术前做好准备,消毒[3]。此外,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给予口头鼓励,以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在本研究中,对于术后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

[1]陈莉。手术室护理配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6(35):88-90。

第2篇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过的骨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在骨科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方法。

2、骨科护理的常见问题

2.1医院制度不完整

首先就是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控力度也不够,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对骨折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所以就会常常出错。

2.2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的护理责任感

有关骨科的问题在当代越来越多,因此就会使得,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变得相当繁重。所以,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由于骨科护理人员少、护理任务重,这样就容易给骨科护理人员带来了比较繁重的工作压力,更有甚者,由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非常的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责任意识慢慢消失。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滋生消极应付的心理,或者是对患者表现出态度冷淡、护理不周、甚至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发生冲突的现象。

2.3护理人员技术不娴熟

在骨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基础护理及技术操作之外,还应该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方法。但是大多护士毕业时间短,除此之外,还由于科室之间的轮转问题,专业知识相对的比较缺乏、经验也相对地不足、技术水平偏低,因此有的护理人员会常常违反操作规程,这样就会导致操作失败和出现差错。

2.4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相关的骨科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强度大而且工作比较繁琐,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这样便会给二者沟通带来的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不但会造成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缺乏耐心,而且还会对患者的病情缺乏相应的了解。由于工作量大,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难免会将一些冷漠烦躁的态度带给患者。这样医护人员对于病患的病情就更加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从而有可能给患者的病情带来恶化等。

3、骨科护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完善骨科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存在医院安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医院应该制订《骨科重点患者交接班制度》、《骨科护理组长责任制》、《各班护理人员职责》、《骨科护理安全目标责任制》、《骨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等。从而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对护理环节及终未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科室还要专门成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所有人员各司其职,并且还要随时的抽查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3.2开展学习互动,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这个问题在各个医院都会出现,因此在以后的骨科护理工作中,医院应该首先对相应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责任感培养。让所有的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他们拥有责任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护理工作进行中,应尽可能的对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热情对待,耐心的解决他们心中的不同问题。

3.3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骨科相关的负责人可采取业务培训、开办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因为在现代骨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修养,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相关负责人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讲座培养来让医护人员不断的进行充实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3.4鼓励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

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就是增进二者之间信任,这也是避免发生误会和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每天与患者接触,频繁交往,如果能注意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必将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大提高护理水平。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及时主动接触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及时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心灵上的安慰。这样可以促使患者的康复。

4、小结

第3篇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中男201例,女177例;年龄16~99岁,平均45.4岁;上肢骨折171例,下肢骨折120例,脊柱骨折54例,其他33例。对照组中男133例,女109例;年龄14~96岁,平均45.6岁;上肢骨折105例,下肢骨折77例,脊柱骨折39例,其他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包括常规治疗护理、常规手术护理、常规康复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指引,主要包括:

(1)入院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如指导患者取正确,对病情危急者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可给予外周静脉或深静脉置管治疗;急诊手术患者应做好备皮、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氧疗以确保呼吸通畅。

(2)评价患者安全隐患:年龄>70岁的患者是发生坠床及跌倒的高危群体,故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跌倒评分,对高危人群加床栏,并嘱咐患者家属不可私自将床栏取下;同时嘱咐长期卧床休息者下床活动时起身不可过快,避免患者因直立性低血压而摔倒;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在床头适当位置悬挂防跌倒、防坠床等警示标志。

(3)并发症护理:①皮肤护理:下肢骨折患者和老年患者由于术前术后通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而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本研究运用Braden压疮评分表及时发现压疮高危人群,并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如护理人员耐心地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翻身、配合方式,必要时可应用气垫床,建立相应的翻身卡,认真记录患者的翻身时间、卧位及皮肤情况,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还需注意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燥,及时对污染的内衣及床单等进行更换;另外,应指导患者增加营养,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②预防静脉血栓:由于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加之术后制动缺乏有效地运动使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极大增高。故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术后病情适当抬高双下肢并置功能位,同时给予患者腿部肌肉挤压及按摩,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舒缩运动;另外,还需严格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及血运情况。③预防肺部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术后呼吸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按时拍背并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建议其戒烟;同时重视病房的通风,嘱咐患者多饮水,并加强口腔清洁,促进痰液排出,如有需要可给予患者雾化治疗,从而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轻度感染6例,轻度压疮5例,静脉血栓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轻度感染11例,压疮10例,静脉血栓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4篇

康复运动,适当的刺激能促进钙质的沉积,利于新生骨的生长,促进骨折愈合;运动治疗能改善组织的血液淋巴循环,利于物质代谢;运动产生的肌肉收缩,可以避免废用性肌肉萎缩,保持正常的运动肌力;关节运动能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预防关节挛缩[3]。功能康复是骨折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则是复位、固定及康复训练。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是基础,是前提,关键是康复训练的有效程度。康复治疗需要以较佳的骨折复位及稳定的骨折后固定为前提,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康复治疗目的。

2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情况影响着关节功能的康复[4]。骨折术后,诸多患者因惧怕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不敢活动,不敢早期进行锻炼。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康复,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宣教相关康复训练指示,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告知功能锻炼同手术同样重要,增加患者对功能康复的重视,消除患者的一些不良心理,使得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心理康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前提,贯穿着整个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心理恢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康复的主要内容有向患者传授调节心理的相关方法、给患者以心理疏导、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以及与患者进行病情沟通及诊疗计划的沟通等。为确保心理康复治疗的有效实施,要求医护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沟通能力。王允彦等通过对股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通过系统的心理干预后,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面对疾病,坚持康复诊疗计划,术后康复效果明显优于未进行心理干预患者。郑榕萍等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耐受能力,促进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

3物理治疗

3.1蜡疗法

蜡疗法是指将蜡融化后,在稍微凝固时以棉布包裹外敷于患侧膝关节的治疗方法[5]。该种治疗方法主要利用热传导的原理。通过蜡液的热量穿透入膝关节处,促进关节周围炎性液体吸收,软化肌肉韧带,还能起到止痛的效果。蜡疗法能明显减轻胫骨平台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时对关节软组织产生的牵拉痛,扩展关节活动范围。

3.2电疗法

电疗法是指在关节周围肌群处输出电流,通过电流刺激肌群细胞膜发生极化,兴奋神经肌肉,从而促进骨折康复的方法。电疗机可以调节频率产生不同的电疗效果,有低频电疗及中频电疗之分[6]。低频电疗频率在1000Hz以下,其每次脉冲电疗均能引起神经肌肉兴奋,产生去极化,如此多次刺激提升皮肤痛阈值,达到止痛的效果。

3.3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疗法是指频率大于20000Hz的机械振动波作用于机体的物理疗法,其机械振动不能引起人听觉,但是在组织能引起细胞的共振效应,促使细胞运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物质代谢,软化粘连组织和瘢痕。此外,超声波产生的信号被机体组织吸收并且转化成热量,热量再刺激机体一些酶发生作用,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超声强度持续增高达到一定程度,会使得机体的局部温度逐步身高,引起局部“高热”的状态.从而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关节僵硬的发生,增强肌肉运动活力[7]。

3.4光疗法

光疗法主要是指激光治疗、红外线治疗等[8]。激光治疗具体是通过激光穿透机体,从而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调节体内吗啡样镇痛物质的分泌起到局部镇痛的效果。红外线治疗具体是通过热辐射,促进局部组织消肿、止痛,改善局部物质代谢。有研究报道将半导体激光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的研究中,发现其镇痛效果尤为明显。

4功能锻炼

4.1肌力训练

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初期,可以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锻炼肌力,主要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以及胫前肌等受伤肌群的肌力训练。持续的等长收缩训练作用极大[9]:首先,等长收缩训练能持续保持受伤肌肉的力量和紧张性,减轻关节相关肌肉抑制效应,避免制动导致肌肉萎缩,从而影响肢体肌肉力量、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患者平衡性;其次,等长收缩训练能促进局部组织血液淋巴的循环,改善局部循环及物质代谢,避免患肢因制动、局部炎症反应引起各种异常导致关节肿胀;再次,等长收缩训练,能减轻炎症因子聚集引起的疼痛,预防关节软骨退变,改善微循环状态,避免发生静脉血栓。

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中后期,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不影响患者骨折愈合为前提,进行等张、等速训练[10]。在中后期进行等张、等速训练,其一能够加强肌肉力量,进一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血液淋巴循环;其二,持续性的运动训练,作用于骨折端,促进钙质沉积,利于骨折骨小梁重塑,提高骨折端骨折构成质量,从而促进骨折愈合。肌肉的等张、等速运动,通过强有力的挤压关节内半月板及关节软骨,能促进软骨物质代谢,提供营养支持,避免发生变性和凋亡,预防创伤性膝关节炎的发生。谢祖宏等研究得出,在术后第一天即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保持肌肉的张力,并可以活动踝关节。崔新刚等也证实术后第一天行股四头肌、足趾等的等长收缩训练有必要。胫骨平台术后功能锻炼,应早期进行,活动量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4.2关节活动训练

关节活动训练主要包含三个阶段即初期的不负重被动活动,不负重的主动活动,负重的全关节主被动活动进行换[11]。

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1周内,评估患者骨折固定情况,及局部伤口的情况,考虑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及本身病情情况逐渐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一般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利用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其能促进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腱的愈合再生。早期的关节被动活动,可以促进关节内炎症及渗液的吸收,避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减轻关节疼痛的感觉,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

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4周开始,可以进行膝关节主动活动[12]。根据患者自身承受力,进行膝关节范围内的主动活动,以求最大范围的扩展关节。机体的任何被动活动都取代不了机体主动活动锻炼。机体主动活动锻炼,培养关节活动的协调适应能力,利于关节在正常状态下进行工作,维持正常的膝关节活动能力。

在关节康复的后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骨折达到临床愈合的前提下,进行膝关节主被动活动相互替换的锻炼,扩展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最大限度,提升关节的活动能力为最强能力。这也称为膝关节的延伸康复,是提高膝关节功能的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增强膝关节软组织的柔韧性及弹性,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能力。覃鼎文等研究结果表明,在骨折术后第1天即进行髌骨松解及关节被动活动,术后3周,进行关节主动活动训练,能起到很好的关节康复锻炼效果。相关持续被动运动研究,进一步表明早期应用持续被动运动机,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减轻疼痛,消除炎症水肿,预防软组织粘连及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明显改善骨折术后引起的膝关节功能障碍。亦有报道持续被动运动能加速软骨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再生,改善关节软件的代谢及营养。

4.3平衡和步态训练

胫骨平台骨折伴随着膝关节感觉功能的减退,关节的神经肌肉能力减退,导致膝关节出现运动力下降以及功能性不稳,因此需要进行平衡和步态的训练。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一周,患者开始下地行走,先用双拐保证患肢不负重行走,逐步过渡到利用步行器行走直到负重行走。一般术后3月左右根据具体病情考虑独立负重行走。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要在医护人员的监视下进行,避免训练过程中意外的发生。进行相关训练之前,评估患者骨折愈合状况,及骨折内固定的耐受力。实施平衡和步态训练,患者从最初的扶拐行走,逐步过渡到自然行走的状态,利于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外界增加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训练增强膝关节的平衡能力;需要不断改变膝关节的运动方向来增强膝关节的位置觉;需要不断改变运动强度增强膝关节的反应能力和感知。如此渐进性地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受伤前的功能[13]。

5早期功能锻炼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早期功能锻炼活动的原则主要有[14]:首先,功能活动是有选择、有目的、有节制的活动,进行活动时应避免影响骨折的稳定性,避免造成固定物的损伤;其次,进行活动时保持修复后各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减轻功能锻炼对机体的损伤;功能锻炼目的是恢复和增强机体的固有生理功能。此外,患者个人体质各异,病情的不同,进行的功能锻炼计划应有多差别。根据个体情况,设计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调整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速度等,以最适宜个体为准。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更利于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定期评估机体状态,避免过强过多的运动量,影响骨折后期愈合、机体的恢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锻炼,需要在医护人员制定合理计划后,在其监督下进行。

第5篇

1.1.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安排临床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想法自定,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即时讲解,每周由科室总带教老师教授1节专科知识理论课和1节基础操作课。最后1周末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出科考试,并由带教老师考核工作能力,评价出护生的综合成绩。1.1.2观察组采取阶段式带教方法,分4周进行,仍由临床老师一对一带教。每周一晨会,科室总带教老师召集全体参与带教的老师制定本周带教计划。第1周安排护生学习基础护理理论和操作,初步了解骨科疾病的相关知识;第2周,安排护生进一步学习专科疾病护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应的专科操作;第3周,指导护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解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培养护生解决具体专科问题和进行护患沟通的能力;第4周,带教老师与带教学生沟通,对于一些护生难以理解或感兴趣的专科理论和操作知识进行深入地教导、学习;并且指导护生为患者进行专科的功能锻炼。4周教学中,加强护生进行生活基础护理方面的强化学习,与本病区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挂钩,并教会其解决在生活护理中的伦理问题。第4周周末进行出科的专科理论和操作考试,带教老师评出出科综合成绩。

1.2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进行考核,总带教老师出卷考核护生专科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且总带教老师向各个带教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在课堂笔记、服务态度、病历书写、工作能力4个方面考核实习生的综合成绩。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技术操作、综合成绩这3个单项,每项的总分为100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习结束后,观察组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出科综合成绩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第6篇

1.1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如护理管理部分定期检查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反馈进行整改。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①计划: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完善护理质量检查及考核标准,做到量化、细化、实用、方便,有利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三级网络,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士),成立压疮监控、护理风险防范及静脉治疗等三级管理小组。制定每周、每月的工作及学习计划;②实施。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细化每个岗位、班次及程序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切实把好护理质量关。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病区基础护理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正确执行医嘱,为患者提供护理专业技术服务,保障患者安全。按照卫生部最新护理文件写作规范要求,加强和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提升护理文书书写水平,确保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加强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做到定数量、定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每日核对,班班清点,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注重年轻护士培养,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建立日有提问、周有查房、月有讲座、季有考试的长效机制;③检查。根据护理质量管理目标,采用随机检查、定期检查和自查相结合,寻找护理质量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④处理。对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并落实整改效果,彻底纠正。

1.2评价方法

入组后第6个月,评价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主要包括病区管理合格率、一级护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合格率、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常用护理表格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达标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达标率。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照组病区管理合格率90.23%、一级护理合格率95.12%、急救物品合格率97.00%、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99.00%、常用护理表格合格率90.24%、护理技术操作达标率90.78%和住院患者满意度达标率90.36%。观察组患者病区管理合格率98.97%、一级护理合格率98.26%、急救物品合格率100.00%、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100.00%、常用护理表格合格率98.95%、护理技术操作达标率98.92%和住院患者满意度达标率98.00%。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考核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0、8.90、6.03、5.15、11.84、9.72、8.78,P<0.05)。3讨论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护患对服务供需的矛盾加剧,而护理质量在护理服务中就成为弱化矛盾最关键的因素。PDCA循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能使护理人员科学地安排工作内容,加强护理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也有利于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随着中国医疗体制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研究将PDCA管理循环模式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结果显示病区管理合格率、一级护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合格率、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常用护理表格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达标率和住院患者满意度达标率等均得到不同的提高。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使骨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质量控制中有的放矢、有始有终、目标明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对患者的诉求、护理中的差错事件、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以及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护理经验的总结具有连续性、系统性,能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PDCA循环能够使小组成员间主动承担管理任务和解决问题,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PDCA循环虽然分为4个阶段,但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渗透,紧密衔接,不是截然的分开,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目前,许多护理管理者还将PDCA与其他多种相关管理模式相结合,如牟宝华等在品管圈实践活动中结合应用PDCA,每月按既定计划对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查找问题及原因,使护理管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3总结

第7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X线计算机

【Abstract】Objective:Analyzesyoungpeopl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CTandtheclinicalmanifestationcharacteristic.Materialandmethod:CTdiagnosestheyoungpeopl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23examples,passesthroughthesurgerypathologyorclinicaldissolvesthecollagenenzymetreatmentconfirmationaftertheskinpuncture.Results:Thissicknessoccupiestheintervertebraldiscisprominentsickness1.4%,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islumbagopartnerlowerlimbemanatefromthepain;Thisgetssickwiththewoundrelationsisclose.Thecommonprominenttypeiscentral(7241%).Conclusion:Youngpeopl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clinicalisdifferentwiththeCTperformanceandtheadult.CTwastheearlyaccuratediagnosiswhichthisgotsickhasprovidedtheguarantee.

【Keywords】Thewaistintervertebraldiscisprominentsickness;Youngpeople;Xcomputer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发生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青少年时期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只有椎间盘存在先天发育缺陷或因外力损伤时,才有可能诱发本病,所以临床上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我院自1996年以来,经CT检查诊断青少年(年龄≤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笔者对2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分析讨论。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1996年~2006年,我院CT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628例,其中20岁以下23例(14%)。23例中,男性18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约为3∶1。年龄最小的15岁,平均17.5岁。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10例经其他影像学方法(如椎管造影,磁共振成像)和临床经皮穿刺溶胶原酶治疗确诊。发病前有明显外伤暴力病史者14例(占60.87%),有轻微扭伤史者7例(占3043%),无确切外伤史者2例(占8.7%)。

1.2症状与体征:腰痛伴下肢放射痛11例(4782%),单纯腰痛者9例(39.13%),单纯下肢痛或麻木者3例(1305%)。病史1天~2年,发病最短为急性腰外伤后1天。腰椎生理弯曲变直8例(3478%);椎旁有明显压痛点15例(62.22%),其中13例向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21例(9130%),其中双侧5例,单侧16例。

1.3检查方法:使用东芝TCT-500S和西门子Emotin6螺旋CT扫描仪,常规对L3~L4,L4~L5和L5~S1椎间盘行横断扫描,扫描中心线平行于椎间盘层面,软组织窗35/300,骨窗200/2000。

2结果

2.1突出部位:本组23例中,共有29个椎间盘突出,其中L4~L513例,L5~S14例,L4~L5和L5~S1同时发病者6例。

2.2突出类型:中央型21个(72.41%,21/29);旁侧型8个(27.5%,8/29),其中右后突3个,左后突2个,右侧突2个,左侧突1个。

2.3伴随征象:突出椎间盘有钙化1个,伴有侧隐窝狭窄有11个(3793%,11/29),共9例患者(3913%,9/23);伴椎间孔狭窄者7个(24.13%,7/29),占总例数的30.43%(7/23);其中单侧者6个,双侧者1个。有明显神经根肿胀者8个(27.58%,8/29)。未见椎间盘真空征,黄韧带肥厚和椎体小关节肥大等征象。3讨论

3.1临床与CT征象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多见,我院CT检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例数为1628例,年龄在20岁以下的23例,占总例数的14%,而文献报道在4%以内[1]。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发生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2]。由于青少年时期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所以椎间盘突出在临床和CT征象上较成年人有着不同之处。①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与文献报道的成人组相似,但有外伤史者成年人一般在55%[3],而本组为91.30%,较成年人明显提高。②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而体征相对较重。本组病例中表现为典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者为4782%,不到一半,而临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却占9130%,有椎旁压痛并下肢放射痛者65.22%,亦较多。③文献报道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在成年人以旁侧型较多,中央型一般占37%~43%[2],而本组病例中以中央型居多,占7241%较成年人明显增多。④椎间盘突出伴有钙化,侧隐窝狭窄和椎间隙变窄者与文献报道的成年人相似。但本组病例中不伴有椎体和关节突肥大,即狭窄主要为发育性狭窄。⑤成年人椎间盘突出伴有椎间盘真空征较常见,本组病例不伴有真空征。

3.2发病机理:由于青少年椎间盘结构相对正常,尚未发生变性或退行性变轻微,纤维环不易破裂,因此严重的外伤和暴力扭曲至软骨板破裂是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患者可能因腰骶部或纤维环本身发育缺陷,轻微外伤或无明显诱因即可发生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后者与成人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相似。同时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轻而体征较重,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CT能够较准确地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伴随情况,因而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保证。

4附图

图1女,15岁。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双侧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受压。图2男,17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双侧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图3男,14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椎管及双侧隐窝狭窄。图4男,18岁。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伴双侧侧隐窝狭窄。

参考文献

1蒋位庄、尚天裕.少年腰椎软骨破裂症.中华骨科杂志,198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