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18 17:08:03

序论:在您撰写审计质量控制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一、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计工作的内容较为复杂烦琐,且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审计方法有待创新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和财务工作上的项目分类也都有了新的规划。同时,基于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企业都在积极建设信息化工作平台。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企业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数量统计和质量检查问题上,传统的审计工作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工作效率慢,而且容易出现数据记录错误的问题,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此外,许多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方法还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比如,目前仍然有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根据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来做出分析和判断,在专业技术的使用方面只对统计抽样的方法有一定的应用,其他审计技术都没有发挥作用。而且,内审人员的审计理念和意识仍停留在账项及制度基础审计方面,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问题、找毛病。过于注重企业资产核对的工作,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在监督、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容易出现工作马虎的情况,无法全面地展示出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审计工作人员自身审计能力不够完善引起的,也与企业没有重视起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关系。这是目前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虽然是在企业内部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其相应的技术操作及运行方法都是经过国家统一规定的。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和发展目标都不相同,就使得各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工作人员应当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基于目前个别企业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落实到位的问题,审计工作经常出现同一项目重复审计或者审计疏漏的情况,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这也与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针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内部审计工作效力的充分发挥。

(三)审计质量评价问题

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在具体进行工作时,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工作。而这体现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就是对质量控制的标准设定问题。国际上有很多的内部审计准则,说法不一。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因素,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审计质量的标准。主要应当将评价目标放在员工的工作行为上,而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有部分企业就缺乏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主要是以业务量的多少或者查处问题的多少来衡量其审计能力。内部审计业务标准的缺乏,使得审计人员执业目标不清晰,执业能力低下,没有积极的执业意愿,只关注于如何提升审计工作量,而忽视了质量方面的问题。

二、有效控制和优化内部审计质量的可行方法

基于内部审计质量方面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控制和优化审计质量的有效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提高审计团队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要想充分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工作的内容应当以思想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具体需求,安排专家授课。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设置审计工作部门的重要作用,认可审计工作人员在企业当中的地位,并帮助审计人员明确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为了能够提高审计团队整体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企业还应当设置人才引进机制,面向社会开展招聘会议,招收一些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工作人员,为内部审计工作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从而确保各项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审计结构体系

在信息时展进步的环境背景下,相关企业应当重视起信息技术能够为审计工作带来的便利性,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相应的工作设备,然后创建内部的网络工作平台。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质和核心便是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设置完善的网络结构运行体系,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比如,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管理以及事后审核,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来明确工作的重点方向,细化网络结构体系的分类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整理相关的经济收支信息,在这里尤其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并设置平台的身份验证系统,其他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审计信息,监督审计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不能对审计数据随意进行修改。

(三)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传统的监管机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进行设置,因而无法有效落到实处,也就无法发挥监管工作的真正价值。针对这个问题,相关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审计工作的范围以及国家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内部管理制度。企业需要设置一个监管工作部门,保证其各项工作的独立性,避免出现权责问题划分不清而导致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情况。但是,独立不代表不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企业内部每个部门的工作数据变化都会对审计工作的最终数据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与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这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保证工作数据的及时传递,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四)建立审计质量的综合考评制度

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是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实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个科学的审计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每日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定期针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工作总结,在总结会议上,对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进行审计工作的员工给予表扬,并对出现审计马虎情况的人员进行批评。同时,企业要设置一些奖惩结合的考评机制。根据每位员工的实际绩效情况合理进行职位和薪酬的调整,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在这个环节,企业还要根据基础审计结构体系当中对审计内容的分类来为每位审计人员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这是保证员工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结合国家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及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变化,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在这个环节要注重对员工个人工作素质的提升,然后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建设工作平台,根据审计工作流程来完善审结构体系。并将审计工作的相关基本要求与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最后,建立审计工作质量的考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达到控制和优化内部审计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润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0).

第2篇

审计证据是内审人员用以佐证审计结论,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处理的依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视听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才能形成合理的审计结论,能够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揭示的问题,让管理层认可,改善经营管理。首先,为保证审计证据质量,取证之前要系统分析决策,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特点,行业特点,制订详细可行的审计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仅凭经验盲目取证。综合考虑审计风险,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尽可能去满足所可能提出的一切合理的疑问。例如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要实地监盘,取得详细的一手资料。不能因为节省时间和成本,仅仅要求经办人员在存货程序表上签字,或直接取得存货盘点表加盖公章,这些减少审计程序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予以坚决杜绝。其次,在内部审计三个标准中,相关性是特别强调的标准。内审人员必须首先明确审计目标,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处处围绕审计目标展开,规避审计风险。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又保证了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不同证据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合理的证据链,又提高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再次,要使审计证据可靠,就必须使审计证据能够充分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因此选择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当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尽可能采用实物证据,避免口头证据。最后,为使审计证据可靠,还必须采取适当的取证方法。这需要内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考虑审计目标、被审单位内部管理状况、审计方式等因素,合理选择,节省时间和成本,降低审计风险。

二、地勘单位应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地勘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受单位负责人的个人意愿指挥。内审人员违规或者失职的惩罚成本太低,基本处于“无风险状态”,仅靠内审人员的道德自律软指标来约束,没有建立审计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上升到制度硬指标层次,使得内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地勘单位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该办法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创新管理方面出发,设立一级指标,予以量化考核。在一级指标下,再细化出各项二级质量性指标,每个质量性指标2-5分,总分值100分。三个部分分别占总分值的30%、40%、30%。按照考核得分排名,确定考核等级:优秀(占20%)、良好(占40%),一般(占30%)和较差(占10%)。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一般人员进行再培训教育,较差人员考虑转岗,不再从事内审工作。《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可由考核指导思想与原则、考核内容与计分办法、考核依据、组织领导、奖惩规定等五章组成,后附设计的百分考核表。工作态度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审计设计要求,认真参与并及时报送审计项目成果资料,报送资料满足规定要求;是否按时报送审计工作计划、总结、报表;是否主动参与审计理论、审计课题研究,完成分工任务,是否在省级以上期刊登载发表审计专业论文、课题成果,积累经验;是否积极参加审计培训;是否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审计任务提供积极配合,及时、准确提供审计组需要的资料、数据,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是否重视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对审计任务开展组织是否得力。工作业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成果和审计责任追究六个方面。具体考核通过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审计实施方案,获得的审计成果是否使审计目标得以实现;审计成果是否产生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程序是否规范;审计技术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审计差错造成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发生;是否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建立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整改率是否达到100%。创新管理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工作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方面。审计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力;是否在日常管理中全面贯彻落实审计制度相关规定和要求;是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完善本单位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优秀审计人才在本单位使用情况,是否发挥作用;审计工作合理化建议利用情况。地勘单位可由队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组成考核小组,采取打分的办法,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考核。部门领导打分结果占60%,其他人员占40%,加权平均计算出考核结果,并对外予以公布。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第4篇

近年来,虽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相关审计工作的实施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高校的相关审计人员和领导也对相关审计工作的效果提高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高校审计工作的效果,目前仍然不尽如人意。这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真正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权责不明确

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相关活动宗旨以及权力、责任的划分,就如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一样,是通过相关的章程进行规定、限制的,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和领导则是通过这些审计章程来对自己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定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审计章程就是审计人员的“规矩”。但是有极个别高校审计章程的制定并不完善,有的即使制订了相关规章也不能完全按照规章的规定去做。所以“规矩”并没有充分实现好“规矩”的价值,那么“方圆”也就不复存在。审计人员无法通过审计规章对自己的审计职责进行定位,便无法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严重地影响审计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这是审计部门实现独立的重要保障。虽然审计部门名义上已经独立设置,但是,在审计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审计环节安排、审计经费的预算安排以及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等方面,仍然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开展时看待问题的客观性等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还不能真正地完全做到。

(三)审计项目的规划不合理

高校内部的审计项目规划目前还存在诸多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有:审计项目所规划的任务与审计人员的安排不相匹配,审计业务盲目性较大;审计工作人员不足,审计期限较短;被审计部门的不配合;审计规划人员的自身审计知识和眼界的有限等。

(四)审计的质量保证制度的不完善

审计的质量保证制度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一项基本保障,它是以保证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为具体目标,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效果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有些高校对审计的质量保证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审计部门和审计机构几乎处于被放任自流的状态,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开展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和监督,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滞后和质量不高。

(五)责任追究制的缺失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追究责任制度存在规范和实施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主体无法有效确认;追究责任制度建设力度不足;审计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缺失等等。

二、高校基建项目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完善

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只有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而关于面向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则只有国家教育部所颁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这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所拥有的法律法规而言,法律法规基础较为薄弱。

(二)高校基建项目的内部审计体制的不健全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看待问题的客观性较弱,这也是高校基建项目的内部审计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问题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和被审计主体相挂钩;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开展受到纪检监察部门等的相关限制;内部审计的领导者难以确定等等。

(三)审计操作过程不严格

由于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人员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审计经费紧张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工作的审计方案制定环节出现问题,继而使得审计工作的操作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某些不符合内部审计程序和相关法规要求的现象,进而可能导致项目最后的审计结果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四)审计工作开展前的调查准备工作不足

当前情况下,高校开展审计工作时对审计工作前的调查准备工作不重视,导致审计工作开展前的相关被审计主体情况的调查严重不足。具体来说,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展前只是通过书面报告对高校项目工程的相关合同条款、项目工程的建设预算、建成工程的时间和期限以及每日项目工程的建设进展情况等进行较为片面的了解,而没有进行实际走访活动,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判断,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五)工程审计的组织力量不足

工程审计一般而言具有系统性较强的特性,所以对于工程审计而言,审计工作的组织安排较为重要。然而,在实际的审计实践中,工程审计组织的能力严重不足,审计组织安排水平较低,导致工程审计工作严重滞后且审计工作结果质量较低。

(六)审计重点不突出

工程审计涉及的内容多,工作量大,尤其是一些利润和成本较大的工程项目。工程审计如果对工程项目的各项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忽视了突出重点的审计原则,就会导致工程审计无法深入下去。再者,由于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有限,审计工作者对工程项目的组织科学性、相关数据分析的真实性以及相关费用支出的合理性进行事无巨细的审计,会导致审计人员疲于应付,各项审计程序流于形式。

(七)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内部审计对于工程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即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等,也能够指导和监督工程审计人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完善,促使工程审计工作的相关调查和整理等烦琐任务的减少,大大减轻了审计工作者的审计负担,使得审计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和审查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

(八)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落实

在进行审计时,由于要受到人员年龄结构的限制、领导和审计工作者个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限制,导致审计工作进行中的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影响到审计结果的有效落实。再加上,某些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或主体还存在利益联系或者博弈关系,从而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的困难,并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能力难以准确度量、确定,而且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又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对被审计单位处罚时顾虑较多,所以审计结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九)分级监督制度的缺失

分级监督制度就是对各级别的审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者进行相关指导监督以及审核和评价。但是,就现在而言,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较多,例如: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所以必要的内部审计分级监督机构的设立较少,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的审核和评价体制机制处于真空状态,从而进一步导致内部审计质量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即使某些高校设立了分级监督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分级监督机构的监督内容也不过是编制底稿人员的签字活动、工作底稿填写齐全的审核以及审计报告结构和用语规范的合格性审核等,缺乏较为实质性的指导监督。

(十)审计管理水平低,审计质量控制薄弱

第5篇

(一)外部因素.1、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背景,诸如国家之间特殊地区的冲突等。此外,对审计行业产生各种影响的不同制度安排,也能够看作是一个政治环境。例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才产生的,之前是不存在的。2、市场环境因素.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审计质量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不同结构的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业绩不同。一般来说,企业要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就应该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然而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其实不是这样,为了抢夺客户,互相压价,处心积虑,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其实也是审计市场结构不同导致的结果。

(二)内部因素.1、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他们重视发展和努力保持其审计质量的信誉品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越容易形成行业化优势,从而对其加强专业能力判断、收集和综合审计证据都会有一定的帮助。2、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一般来说,声誉高的事务所可以提供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审计服务,它们会向外部发出一种信号,即审计质量比较高,人们也会认为它的执业质量也是相当可靠的。此外,鉴于声誉赋予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的动机,如果公众发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比预期的更糟糕,审计人员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坏,审计业务的质量也会降低,这就促使审计人员加倍地维护自己的声誉,从而为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执业的经验、专业胜任能力、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等方面。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审计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要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控制风险,就需要有业务素质高和道德水平高的审计人员。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行业间恶性竞争.现有的审计市场结构使审计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以同业压价、廉价收费、笼络他人、给予回扣等方式招揽客户和保持客源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采取缩短审计时间、省略审计流程等降低成本的方法,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不能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过度依赖客户,使注册会计师逐渐失去了独立性,加剧了审计质量的下滑。

(二)外部监督力度不足.我国政府全方位的对审计行业进行监管,证监会、审计署等各个机构都可以对审计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结果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堆叠交织,无法起到全面而有力地监督,削弱了监督效率与效果。

(三)组织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一直是合伙制。但当前,有限责任制主要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推行的组织形式。此时,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审计失败所承担的成本是很低的,但可能产生的收益却是很高的,就会失去对审计质量和职业道德的保障和制约。

(四)审计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在现代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项目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及审计助理人员的薪金、晋升和审计质量的控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没有实施相应的措施来激励员工积极控制审计质量,这就导致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激励约束体制失效。

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大大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控制,要构建良好的审计市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自由选取重组合并对象造就若干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加强市场集中度,增强其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实力。

(二)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的主要有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等部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靠某一机构就能有效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建立各部门既能协作分工又能有效进行信息沟通的机制,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对有关案件进行联合调查处理,严格执行相应的奖惩机制。

第6篇

从定义上来看,一般认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按照对其内涵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从诸多方面进行控制,包括对外部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主体等的控制监督,政府、注册会计师协会或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是控制主体。狭义的审计质量控制则指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控制主体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在本文的分析讨论中,是以广义的审计质量控制为主要对象的。

二、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从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程序来看,审计人员是具体负责审计工作业务的一线操作者,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对其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人员,是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而真正审计专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其实财务工作只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是实现审计目的的一种技术手段。从业务技能方面来看,不少审计机关的一线业务人员,实际审计技能水平偏低,缺乏复合型的专业知识。一些比较专业的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操作的能力。

2.审计人员的质量风险意识、职业素养。在实际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过程中,国家不少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而审计人员较少,这就导致了部分审计工作人员疲于工作,而忽视了质量风险。对审计工作不够严谨细致,一些该注意的细节,经常忽略。例如,审计约谈,很多审计工作人员会省去这一程序,而是直接翻阅相关被审计单位的账簿。一些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审计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而失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或者受到一些利益因素的影响,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掩盖,这就影响了实际审计质量。

3.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以及管理工作。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要想严格落实相关程序和政策,一定要有清晰明确的控制标准,并且还要有完善的审计责任制度,做好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管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常找不到具体负责人,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审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漏洞,导致很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规范,影响了审计质量控制。

4.对现场审计工作的控制。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环节,即现场审计,现场审计有着比较特殊的环境和工作氛围。审计技术手段、业务程序、相关资料证据的搜集等,受到现场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较大。在这方面,没有比较科学规范、定性量化的控制方法,就很容易导致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不到位,影响其实际审计质量。

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些建议

1.提高认识,不断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正确认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第一步,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有的放矢的为审计工作的开展配备足够的资源,做好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进一步提升相关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和审计原则的实用性,切实从审计源头的风险控制做起,通过后续的培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降低审计风险。

2.加强对审计过程的作业控制。审计过程的作业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果即审计报告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效果,因此,审计作业过程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过程有众多的环节组成,应该突出重点环节的控制,实施审计作业过程的关键点控制。具体来说,审计过程的作业控制,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做好审计计划。根据审计的重点和时间、项目的轻重难易程度不同安排审计工作日程、人员和审计的重点。二是人员委派工作控制好。确定好组长(主审)人选,在业务的能力、业务技术方面注意审计组成员的合理搭配。三是做好审计工作记录。根据所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检查做好审计工作记录。四是抓好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要通过去粗取精,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东西。

3.建立审计质量的内部管理制度。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套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通过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实现对审计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具体来说,要对审计工作制度、具体控制程序等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提高评价标准的质量。要结合奖惩制度,将审计工作执行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发生了偏差,分析偏差的性质、程度和发生原因,并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可以说,内部管理制度,是审计质量控制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在这个组织框架内,对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和程序,进行必要的评价和监督,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4.做好审计质量监督,建立审计风险的动态检测机制。审计质量监督,是对审计程序和审计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和检查,在一些审计机关内部,要根据实际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设立一套比较合理的审计质量监督机制,同时,对于审计风险节点,要结合实际审计项目的周期,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审计风险节点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防止审计风险的扩大。

四、结语

第7篇

(一)审计计划不科学,审计实施缺乏约束力

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简化的基础环节,应体现审计依据、目标、范围、内容、步骤等要素,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在发达国家,制定一个项目审计计划的时间要占完成整个项目的三分之一以上。这说明,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对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是很重要的。而在我国,许多项目的审计计划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不搞审前调查,特别是对那些多次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自以为熟悉情况无须调查,殊不知审计对象的机构设置、资金来源、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纵然是年年审计也不会一成不变;二是虽搞调查但蜻蜓点水不深不细,只了解一些基本的人员、机构和资金总量,而具体到资金来自哪些渠道,资金安排到哪些二级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较多的是哪些单位,哪些单位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最多,财政财务管理方式有些什么变化,有哪些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等等情况,则了解得不够;三是审计计划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和以往的方案大同小异。若不是立卷归档必须有方案,一些审计人员可能不去编制审计计划。这样一来,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无从考究,所列内容简单笼统,容易造成人员分工不细、落实具体责任不清、审计目标和标准不明等问题,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二)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质量直接受影响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合规与否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审计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

但是,目前一些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底稿不规范。突出表现在底稿编制不健全,层次不清。审计证据事实不清楚,定性欠准确,表述不清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且没有汇总项目。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只与审计报告中被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相对应,而对合规但需审计认定的事项、账户所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却没在底稿中反映。这样,对审计方案所分配的工作是否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深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所定目标,有关事项是否漏审等等,底稿中无法反映,也不能全面考察。这就对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留下了风险隐患。

另外,底稿制作的基本要素不完整。内容简单,也没有复核监督制度。有的底稿没有编制者、复核者的签名,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审计质量的监督、评价和处理意见,不符合规范要求。

(三)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

审计人员仅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行业的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难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错弊,未能识别重大错报和漏报。具体表现为:

一是未深入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代审计工作都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再对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审计范围,抓住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审查,既能节省审计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抓住关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有的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并未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进行测试,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较为理想,但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遵循这一内控制度,执行的程度如何,并未做进一步了解。某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察觉,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审计风险。

二是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信息失真。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很多,主要表象有:会计原始凭证混乱,有白条抵库现象;会计账簿、报表失真,如企业收入不真实、成本不真实、虚增利润、虚减利润等;有账无实或资产不入账,如虚构存货或其它资产;企业在多间银行开户。对于上述种种迹象,一些审计人员却熟视无睹,取证不到位。

三是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审计人员未对企业从独立生产到联合生产、从独资到合资、改组、兼并、重组等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与存在进行核实,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影响审计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全面贯彻审计准则

审计基础工作是指审计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总结等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审计基础工作,一要严格审计项目审批程序。对每项审计业务,都要明确其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及时间要求等,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二要严格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审前调阅原有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了解其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以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时,审计范围、内容、目标、步骤、人员责任如何落实等问题应尽可能详细。三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程序。要根据审计工作计划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逐步编制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并在此基础上,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归集,综合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做到内容全面充分、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记载的事实应当附有证明材料。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并加强审计终结阶段的复核,规范管理。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群体结构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这要求以人为本,深入抓好学习培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二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并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三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学习,分清自己审计责任和被审单位的责任,明确在哪些情况下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

(三)采用科学取证方法,确保审计证据充分正确

很大程度上,审计的过程就是取得、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结论的恰当性要求其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合格的审计要求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并恰当地加以评价。这要求制止审计取证中的主观随意性。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实清楚、准确,要有法律法规依据,要有可以实际收集到的证

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要研究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注意审计证据相关的取证范围、取证的全面性。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促使审计职能由从前的监督向管理服务延伸,并且利用自身对企业情况较熟悉的优势,发现问题的根源,提出可行的建议,为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

(四)严把“四关”,加强审计项目管理

一是计划关。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突出重点,摸清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二是记录关。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包括资金来源、收入和支出情况、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底稿则应一事一记,同一类事项可做一个底稿,后面附上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审计底稿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审核,并存档备查。三是复核关。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计工作底稿到审计决定,都要严格复核程序、复核权限,进行全面复核和检查,提出复核意见。四是考核关。每年年初,要对上一年的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立卷归档进行检查、考核、评比,激励先进,营造氛围,以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桂建平.强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审计,2005,(5).

[2l王娟.加强内部拉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中国内部审计,2004,(8).

[3]徐伟刚.审计质量控制之我见[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