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7 10:30:22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德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德育论文

第1篇

一、钻研教本,挖掘德育信息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第七章“图形的平移”的知识时,笔者情境引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手扶电梯上的人”、“传送带上的物品”等生活中的照片.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感受数学知识有时候不是那么枯燥,也会通俗易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后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利用平移设计图案.结果学生完成得很出色,笔者惊叹地称赞:“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坚持下去多付出,以后你们中一定会诞生出杰出的设计师.”笔者的鼓舞,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德育教育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表率力

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如何教,学生才肯听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呢?其重要的一点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三、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结合德育教育,培养团队意识

现在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个相关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思维,大胆探究.因此教学方法就可以选择合作交流式教学、师生探究式教学等.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在精讲精练中总结归纳出重要的数学规律和结论.如果一味地由教师填鸭式传授,那还是回到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选择例题和配套练习时,应该有层次有梯度,教师首先做好板演示范,然后可以由学生四人为一组,以讨论交流的形式促进学习,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达成课堂目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培养学生组内合作交流的能力,彼此扬长避短,相互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数学思想方法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常用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划归、转化、整体、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等.当学生遇到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题目时,笔者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在面对生活时同样可能会遇到学习中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局部地看问题,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来考虑,不能偏激,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它,同时以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学生遇到需要用整体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的题目时,笔者经常借此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及人生感悟: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大局的视野看问题,做任何事情要顾全大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寓学于乐,学以致用

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与数学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的知识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有趣的七巧板》的实践活动,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会标中找到七巧板的图案,从而认识了七巧板.笔者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告诉学生七巧板是我国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是古代人民创造出来的益智游戏.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介绍了它的历史.学生的赞叹声此起彼伏,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随后笔者设计了制作和欣赏七巧板的环节,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大胆的创新让笔者耳目一新,整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学以致用.

第2篇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结果较重视,而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心理等问题容易忽略。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地批评,这样只会让学生更缺乏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告诉他们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和解题,只要有合理的地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得到激发,思维得以发展。因为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引导和督促学生,更要在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维护和培养学生。

2.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会因一时的思维障碍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放弃努力。对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并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累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跟同学们讲一些由差变好的学习榜样,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调整情绪、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分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缓解学生焦虑和自责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合作学习有利于同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小组有着共同的目标,小组中每一位同学在进行讨论学习的过程中,都拥有了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相互之间更容易接近和交流合作。小组成员也会在不断的交互行为中,学会尊重他人,树立信心,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最终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各方面得以提高。

二、高中数学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都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工作,与数学课堂没有关系。中学每一个科目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数学课也不例外。因此数学老师也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课在高中属于主课,课时相对其他学科也较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因此数学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相对也是较多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道德品质、性格气质和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表率,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积极热情、乐观向上的教师,必然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因此数学教师的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提高产生影响。数学教师也应该寓德育于教学中,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告诉学生数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的,需要付出很辛苦的努力,因此数学的学习过程跟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走得长远。学习过程中,在遵循学生发展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道德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中数学审美教育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正如古希腊普洛克拉斯所说的那样“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之美:对称之美、简洁之美、和谐之美、创新之美、严谨之美等。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教育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在教育教学中,任课老师经常会因为部分学生作业不整洁、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等情况感到烦心,也因此经常花很多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发火。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造成的。如果任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整洁美观、字迹工整规范、格式准确的数学作业本身就是一种美,老师批阅这样的作业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创新数学教学环节,搭建德育工作新载体

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高中时期是青年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并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学生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德育工作除了学生处开展有益学生“三观”形成的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政治、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在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多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贯穿“三观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教育。比如,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安排学生讲一下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对数学学习方面所特有的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五、总结

第3篇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教育家。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是因为这个职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师本人的德行、气质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资源。所谓“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所表现精、气、神会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当我们以严谨的教风、幽默的语言、激昂的感情、稳定的情绪、民主的作风、漂亮的板书,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学生时,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了一个信号,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带给学生的是身心的陶冶和心灵的震憾。教师真诚、宽容、乐观的性格,则会让学生们的心灵充满希望、充满阳光、充满信心。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美感,引起学生的敬佩之情,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因“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即人格魅力等于教育力。

二、以教育人

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优质、丰富多彩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时,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用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组织数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注重体验式的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抓住课堂主渠道,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做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关注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史的教育,从史料中汲取有机的营养,展示我国数学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德育、美育的素材,用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用数学家的才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力量,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困难面前,勇于攀登,知难而上的宝贵精神品质。当然,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不象数学知识链条那样连贯、显性,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做到博学广识,与远隔千载的先贤时常保持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将数学史上的有机营养运用到每一节教材的教学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文化内涵,有思想高度。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还要从教材中努力发掘出潜在的其他教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

四、结语

第4篇

教师个人的魅力是教师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识素养,是吸引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有责任心,才能真正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赢得学生尊重,并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往往对判断一种对应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感到困难.为把这个复杂问题简单化,我打了一个比方:函数关系好比母子关系.“一一对应”如同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母亲,“多对一的对应”则如几个孩子有同一个母亲;从血缘上讲一个孩子不可能有多个生身母亲,所以“一对多”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函数对应关系,并能在运算中作出正确判断.再如,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忆理解:“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一场空.”有效地帮助学生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不少学生在他们写的学习感悟中写道:“老师,您的课很生动.我觉得老师讲课都应该生动,这样上课才会有趣.”“我发现我喜欢上了数学……”

二、数学文化的魅力

有一名学生曾对我说:“我图画画得不好,但不影响我欣赏美术;我唱歌唱得不好,但不影响我欣赏音乐.”这句大实话,对我触动很大.欣赏艺术并不要求欣赏者有艺术家的水平,那么,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引起大众对它的欣赏呢?因此,在教学中我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发展史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经常性地介绍学生读一些数学普及读物,从而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我希望我的学生热爱数学,哪怕他数学学得不好,也能欣赏数学的美,能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在学习“整数”一节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数字的起源.我告诉学生,正整数之所以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数,是因为容易用它来计数;原始人最早有了1和2的概念,认识1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到2的抽象含义是因为人类有着同样数目的手、脚、眼睛和耳朵.随着部落财富的增加,人类开始学会计数,在五千多年前就创造出计数的符号.这一番讲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从根本上就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在学习“负数”概念时,我介绍了负数在文艺复兴时期给欧洲数学家带来的恐慌,让学生理解,哪怕是数学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都会有困惑.在学习“无理数”时,我讲述了无理数的发现者不惜被沉湖处死以捍卫真理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科学的魅力.

三、训练过程的魅力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不能停留在兴趣上,必须投身其中、体会甘苦、有所发现之后,才能获得成就感,才能保持兴趣.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习并运用它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我认为,数学学习过程的魅力,就在于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功训练,第二个层次是探究能力训练.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偏重于第一个层次,容易造成机械、重复的训练,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和心理厌倦.我和备课组的同事们还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建立后进生的学习档案,及时收集他们在作业中暴露的问题,针对他们学习中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辅导,辅导过后让学生写“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求其他学生学着建立自己的“学习小档案”,勤做作业中错误类型的归类和反思.这样做,扭转了往常练习一刀切、错了就订正、缺少针对性、全无反思、难以提高的局面,减少了重复操练,提高了训练的效果.组织第二个层次探究能力的训练,我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提炼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指导他们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计算机信息手段的使用。

四、结语

第5篇

了解一门学科的美韵所在是生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因而数学教学中必须有效突显数学美,而美育又是德育的基础.鉴于此,我们可以说挖掘数学中美韵是德育向数学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实际需求.数学美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实际知识相关联的,所以数学美韵的挖掘必须落实到实际的教材分析当中,这也是德育能够真正作用于教学实践的前提.比方说,数学中对字母、符号以及图形的应用非常普遍,这不仅简化了烦琐的数学语言,同时也清楚地显示出其中的种种数学关系.以勾股定理“c2=a2+b2”为例,结构简单清晰,但内容丰富,直观地表明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这显示出了数学的简洁美.此外,数学还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谨性.例如,在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均大于第三边”时,只要懂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一公理即可,无需其他烦琐的计算或证明.这又体现了数学的逻辑美.如上所述,数学的美韵是深邃的,隐藏于表面之下的.也正因如此,许多学生无法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身的兴趣点,而单纯地将数学知识看做各种理论的枯燥堆砌,但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材,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透过这些看到数学真正的魅力所在、挖掘出数学隐含的美韵,就能轻易打破数学枯燥和单调的表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知识点的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和鉴赏能力.利用多媒体还原教材中如抛物线形成、椭圆轨迹等抽象知识,适当加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讨论气氛,反问式启发学生对数学美的探究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正如数学家罗素所言:“正确地看待数学,你不仅能够发现真理,同时也会看到至高的美丽.”这也是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教育准则.

二、魅力渗透,彰显教学本色

知识实践于生活,同时也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与数学有关的各种信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学教学已经远远偏离了实际的生活轨道,失去了其原有的色彩,逐渐变成了一门孤立的课程.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让数学教学重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数学更加“生活化”和“情境化”,彰显出其应有的教学本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干涉.德育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如课外学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都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因而,德育向数学教学的渗透就要求了数学教学“走出理论、走入生活”,切实地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例如,在讲“同类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的互动活动:制作一些写有xy、-5.2、y的单项式卡片,并将卡片分别交给两组学生.之后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内容“找朋友”,即寻找同样持有与自己卡片单项式同类的学生.这一活动将现实中的交友问题带入数学教学,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掌握“同类项”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应当谨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道理,要持有正确的择友观,才能够对自身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影响.此外,类似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知识问答、数学历史趣事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小活动.在活动中,正因为教师巧妙运用了德育教育理论,将教材的内容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相联系,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乐趣,同时也加强了对该环节知识点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强化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帮助.

三、导入哲学,落实辩证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公理和知识点都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这与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基于德育教育引入辩证法的观点,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对数学知识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片面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如果对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和梳理就会发现,其中许多的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培养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几何的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罗列出如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相似图形,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其中的关联,并总结出各类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等,而后教师再进行系统的归纳,完善学生在知识点认识上的不足.采用这种方法,无论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都会有所提升,尤其是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明显加强.数学中的知识点除了具有关联性外,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在认识负数之前,我们所知道的减法就是两个整数相减,且减数必须大于被减数.而在认识负数之后,同一题目我们却可以看做是一个整数与一个负数的相加运算,而且原有的减数与被减数之间的关系也被了.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进行侧面启发:我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甚至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之后再举出一例,让学生对(x+1)(x+2)(x+3)(x+6)+2x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如果按照其顺序进行一次分解,这道题就会变得非常烦琐,但如果转变思维,将式1与式4相乘,式2与式3相乘,之后再做进一步运算就会发现该题的解题过程被简化许多.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找到了解题的新思路.

四、习惯培养,增强学生意志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知识点的关联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更强,因而数学的计算和推理也更加严谨.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的理念刚好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单纯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扩展到生活当中来,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往往很难理解公式本身的含义,最终选择了死记硬背.这时,教师就可以随意借助道具,如窗子或桌子等,让学生去测量窗子或桌子的两边和对角线,再根据测量的信息去证明窗子和桌子的两边形成的是一个直角.这时,学生就在实践中理解了勾股定理这一公理.所以,当学生再次遇到同一问题,或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就会很自然地在实践中寻找课本知识的突破口或有效的方法,而不会如以往一样放弃寻找问题根源,而进行毫不理解的死记硬背.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不断进取的学习意志的养成。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团队讨论环节.尤其是面临学生普遍不易理解的问题时,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相互学习、研究,让学生在团队智慧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往往能够使同一个难点得出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依靠教材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而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与沟通过程中也会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因此再遇到不能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很本能地求助于团队智慧,继而养成虚心向学、依靠集体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结语

第6篇

(一)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数学的美无处不再,如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等等,这些美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示美的画面,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数学中的各种美。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创设出一个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让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现在正是春暖花开,外出活动的好时节,让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王国去走一走吧!”然后利用动画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轴对称图形,例如漂亮的蝴蝶、可爱的小蜜蜂、逗人的青蛙等各种小动物,0、3、8、B、E、D、Y、H、K等数字与字母以及雄伟壮丽的天安门、美丽迷人的艾菲尔铁塔,庄严肃穆的天坛、历史悠久的故宫等中外名胜古迹等等。在这些漂亮的画面中,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蕴含着对称美的事物,进而能够激发出他们去主动认识美、发现美的心态,并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又例如在讲圆的时候,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圆,让学生们认识到圆的美丽。然后再打出一个圆,并告诉学生们这个圆就代表我们的班级,然后再依次将学生们的名字标识上去,并告诉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班级“圆”上的一个点,然后学生们:“如果我们的名字没有在上面,那么我们的这个‘圆’还完整、美丽吗?”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圆是一个集体,断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完整,都不能够体现出圆的美丽,进而增强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感。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下教学中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机制能够将德育呈现出来,所以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通过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经验,德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做到相得益彰。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数学老师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关键

古人曾经说过:“亲其师,信其道”,但是我认为首先要使学生做到“信其师”,然后才能做到“信其道”,学生只有信任老师,才能顺利地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那么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老师要同时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在老师精神风貌的感染下学生就会下意识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要进行精心的课程安排,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模式,使其终身受益。

二、为德育的渗透创设恰当的情景

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具、物品等营造恰当的情景,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区分图形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创作的角度看,教育是富有艺术特性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要为学生开展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营造合适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以高昂的精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让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逐渐渗透德育,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例如,老师在教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的来源,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历史上的数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发明了九九乘法口诀,使学生懂得科学是需要人们去逐渐探索发现的,目前还有许多未知的科学需要人们去发现,以此来激励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信念。每一项科学发现的背后都蕴藏着催人奋进的故事,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避免学生只会机械地去记忆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合作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富有合作精神,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思想和创新的灵感。例如,学生在初次接触“数”的问题时,老师不必急于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练习,可以先向学生展示集体力量的强大,老师可以准备一把筷子,让班上力气大的学生折断一根、两根、三

根……但一把筷子他无论如何也折不断,然后让这个学生说说他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和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起团队意识。通过这个示范体验,学生的内心都会有所触动,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只要肯挖掘,小学数学中的德育素材无处不在。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数量关系、空间几何关系、直观和抽象的关系,等等,在向学生介绍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或定理时,可以融入一些数学小故事或生活小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给学生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圆周率π,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伟大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推算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领先其他国家几百年,通过他的事迹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在数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