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21:01:29
序论:在您撰写循环经济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
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互动机制研究
一、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与特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工作更应明确目标,使之深入到社会领域和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质量审计和社会审计相关联。
(一)环境审计的目标体系
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保护受托环境与管理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其具体目标要依据本质目标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自然生态特征,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检查与审计,并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环境管理活动绩效进行研判,以保证被审计单位在提高环境管理效益的过程中,使现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标准等得到贯彻执行,并以此为契机,揭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行为。环境审计的项目目标指的是依照其具体目标,对审计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使具体目标更加细化,管理层认定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环境审计目标的特征分析
1.毋庸置疑,环境审计目标是作为一个开放、有机、多层次的系统存在的。在较高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不但要解释环境审计的本质内容,还要保证其能够与各类、各时期的环境审计相适应;在较低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的设定要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环境审计的要求,并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审计类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动态调整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就应该构建一个与层次直接相关的动态性的目标体系。2.在可预见的将来,环境审计都将具有实际运用性,都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因此,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较高层次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资金审计予以重点考虑,还要对环境绩效审计加以关注。在制定环境审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审计目标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环境审计类型,还要考虑目标是否适用于将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满足审计目标变化的诉求。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以管理层受托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责任具有了新内涵,除了要求管理层严格遵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外,还要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节约降耗,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减量化。同时,要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并使之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的环节;按照资源条件与产业进行布局,充分延长与拓宽生产环节,以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耦合。而在宏观层面上,要充分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把循环经济理念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渗透,以此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体系。这样一来,环境审计就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面对人口数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蜕变之不可逆形势,审计人员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本着提高人类福祉的意愿,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以客观研判和评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升。
(四)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分析
随着环境质量问题的不断涌现,加之审计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环境审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呈现出了不同特征,单纯的环境绩效审计与项目审计已经很难概括这一事实,其具体项目与审计范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比如:对废弃物审计的目标并不在于废弃物的产生过程或产生环节,而是要直接表述为如何加以处置,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审计过程中,要考虑废弃物的可塑性,即能否将其最小化、再循环或者最终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环境与废弃物之间完成交换,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环境审计还要考虑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存在和使用的能源的规模,要对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和长期的核查,以发现何种资源被浪费,何种能源被循环使用,何种动力来自于循环经济,何种能源具有潜在的节约性等。
二、新时期环境审计与循环经济共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经验表明,环境审计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与较强的敏感性,从审计计划实施一直到审计报告完成,都要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通过收集严密的证据,最终为完善环境审计机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以此实现环境管理的效益审计目标。在新时期,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维持和进步,都需要全社会为此倾注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多充足的动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本文认为,需要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的互动机制,通过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深化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规范环境审计的方法,加强审计监控,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一)明确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控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中有相当比例来源于国家投入,国家在公益性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而为了保证国家在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更加可靠和高效,需要依照环境审计报告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与项目管理的内容、特点等对审计方法进行设计和选择,以体现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环境保护资金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达到应有的使用效果。比如:环境审计要借助对审计企业开出的环境报告,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审查,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进行评估,如果审查企业未能体现经济节约与对能源的高效率使用,低效运用受托环境资源,就要公布其环境审计结果,构建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
(二)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大量环境审计实践表明,环境设计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能够决定环境审计的进步方向。因此,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途径。为此,在开展环境审计时,要明确可以量化的指标,提高操作便利性;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要考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给予更多关注,降低操作难度。此外,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中,要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审查,全面评估环境管理的现状与潜力,以提出能够改善环境管理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和意见,完善审计活动,提高审计绩效。
(三)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
为了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为此,需要明确审计项目中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加以研判;依据相关法规和规范,对环境管理行为予以评价,以此规范环境审计程序。此外,还要对审计对象的环境问题加以调查,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此掌握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运行条件,在收集到相关证据之后,确定环境问题和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当然,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程序中,还要进一步提高环境审计的信息披露质量,让社会公众和审计组织能够全面获知企业消耗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影响环境的合法性和环境保护信息的真实性等。
(四)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在完成了环境初步审计后,要进一步搜集相关审计证据,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完成对环境审计程序的测试与检验。这样一来,初步审计结果将得到确认,审计结果也相对可靠和有效。此时,应进一步深化环境审计内容,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那些影响环境计量方法和标准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要对环境资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费用以及环境效益计量的准确性与完备性进行全面审核,以保证环境披露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比如: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予以强制性披露,对环境污染恢复和修复的处理成本要严格审核,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标准。
三、结束语
环境审计势必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在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优化环境审计过程和效果,使循环经济也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完成审计体制的创新,使之最终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力量。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二: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1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容
1.1定位问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纵观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全局,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生态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最后能够彻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基于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二维定位,换言之,就是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在对中国循环经济进行定位时,认为应该进行三维定位,这实际上只是二维定位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添加了社会进步。笔者认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三维定位包含自二维之中,简单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矛盾。
1.2外延问题
因为上述定位的问题,使得中国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明显的外延就是经济,而循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经济,不仅仅单纯的包含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站在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社会生产,二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具体的划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交换、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外延。按照给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外延应该注重生产、消费,如果站在产业划分来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交换,还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费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范畴。
1.3表征问题
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使用低资源获得高经济产出,而且在这一过程只有少量的污染,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阐释循环经济的内涵,其必须要有独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其显著的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但是循环经济却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再利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这就是日本现在开始研究物质国际大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技术。
2中国循环经济有关理论问题
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政策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
循环经济是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现在而言,循环经济的研究方向为:如何将“废物”变废为宝;同类产品的频繁交易产生的浪费问题;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本文将针对三个方向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循环经济;废物;浪费;生产过剩;过度消费
引言
1960年以来,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循环经济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献接踵而来。但是,循环经济的各项理论仍比较分散,没有同意的定位和框架。本文主要从下述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价。最后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进行探索。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概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是“宇宙飞船经济”但是他的概念是由Prarce提出的,20世纪末循环经济被引入到中国,之后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已经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循环经济作为一门学科还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已有研究表明,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以这种本质作为循环经济的起点进行分析的话,可以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就是资源循环利用。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其定义比较权威的已经超过了十种,中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各执己见,至今无法统一。这就说明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研究主线。既然如此,循环经济的研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资源加工成产品,产品报废成了废物与资源加工成产品,产品在进行利用形成再生资源的根本区别只是对“废物”观念不同罢了。第二者的循环本质是废物资源化,循环模式的核心在于把废物看成资源,这是从全局的视角看待资源问题。废物资源化就是变废为宝。这个过程前期需要的政府的干预。并不是所有的废物都可以变废为宝。这要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废物要具有其发挥的作用;第二,废物能够具有其研发的意义即科研发性;第三经济行为主体可以从其获得利益。利用“废物”的时候要合法,只有拥有了“废物”才能够合理的开发研究,因此合法便是利用的前提,拥有研究技术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变废为宝这个过程中,这三个条件很难都具备,这时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干预以及人脉关系,从而推进“废物”的开发利用。上诉模式季节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物质循环模式。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假定的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状态,但是“废物”具有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这种理想的研究模式具有不确定性。事物的本态是研究的核心,要通过对事物的本真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循环经济的起源源自于Building的“宇宙飞船经济”,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在宇宙飞船上得到可持续的利用。这个理论也是理想状态下的。同样的,富贵的人会想到慢慢的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贫穷的就是努力的解决温饱。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一个个体的保护,而另一个个体在严重的破坏。要注重经济行为主体的多样性,保持主体间的差异和资源节约效果的平衡。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了分析单个和多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整体的资源进行的衡量,进而推断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防止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重要的途径。最初的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源于外国,“宇宙飞船经济”思想,它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表达恰恰相反。“宇宙飞船经济”所支持的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他们对这个才有特别积极的态度。而新古典经济学,把事物本身都看成了悲观的存在着,他们悲观的面对了循环经济的治理。上述懂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循环经济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的一项活动。同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在资源的判断标准不同。传统的经济模式就是发挥其现有的货币价值而循环经济注重于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最优化的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环保价值。总体上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经济”,其关系到了经济行为主体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循环经济是一种最优化的状态,是人们所追求的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满足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最优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循环经济的同时要考虑经济行为主体资源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见,循环经济的研究主体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三、总结
通过对全文的了解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循环经济理论呈现“漂移状态”,学者们各持己见,一直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循环经济也面临着“破碎困境”,循环经济随时可能会破碎。第二,经济如何成功的实现转型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废物资源化机制,没有建立废物资源化机制就会使得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在制造废物和利用废物之间的选择不一致,这将会大大阻碍全球经济成功转型。第三,循环经济理论关注的不变主题是资源效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准则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和最优配置。第四,合理控制规模,学会创新,加强制度设计,是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战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是233145模式。第五,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的方法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要使循环经济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以后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产品交易买卖将会产生资源浪费问题,需针对这种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到治理办法。②加强对如何形成废物资源化进行研究。③加强对物质效率的定量计算进行研究。④产品生产过多过剩和人们过度的消费将会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加强对这种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找到治理的办法。⑤加强对资源效用的度量标准研究,和如何用数学表达和制度设计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Z1).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Z1).
[3]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9).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2.张扬等.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型;资源;效益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25-02
1 循环经济模型的构建
1.1 模型的结构及假设
发展循环经济旨在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一方面,环境系统向经济系统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进入经济系统中,经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处理等环节之后又将废弃物排向环境系统。为了分析方便起见,我们假设循环经济系统中只存在三种经济主体,即生产企业、消费者以及废弃物处理中心。环境系统向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的资源价格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逐步上涨的。企业能够供给的产品由两部分构成: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回收再利用的旧产品,二者在满足消费需求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并且产品市场总是出清状态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是直接排向周围的环境,而是首先进入废弃物处理中心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次以资源的形式返回到企业之中,加以重复利用,其中不能资源化的部分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才能排向环境。消费者在购入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虽然也会产生废弃物,但是这种废弃物的量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可以将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忽略不计。
1.2 模型的主要经济参数及其关系
为了表示资源价格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上涨这一趋势,假定它们之间存在如下的线性关系:
Pr=a=bQr其中:Pr为单位资源价格;Qr为资源使用量;a为常数项,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准价格,并且有a0;b是资源价格对资源使用量的敏感系数,当某种资源稀缺,那么b的取值就会越大,并且有b0。企业能够供给的产品总量为Q。生产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为qr,并且会产生qw的废弃物。单位废弃物进废弃物处理中心的处理成本为cw,而废弃物经过处理之后能够转化为资源的比例即资源化率为α(α≥0)。产品经过消费之后,以旧产品的形式进入废弃物处理中心,旧产品回收率为β(β≥0)。旧产品回收处理过程中,实际上包括两部分的成本:一是回收成本,二是加工处理成本,为方便起见,这里假设单位旧产品回收处理成本为cr。
2 循环经济模型的分析
2.1 模型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
本节主要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对循环经济系统效益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影响循环经济系统效益的关键要素。由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联系与区别在效益、成本方面表现为:首先,循环经济除了具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效益(如企业的利润,消费者消费产品获得的效用等)之外,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还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尽管如此,但是由于循环经济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难以准确衡量,而且我们的分析框架限定在循环经济这一系统之中,因此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只考虑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效益。其次,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成本,如废弃物处理成本、旧产品回收处理成本等。如果考虑发展循环经济的所有效益和成本(包括一般的经济效益、成本与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特殊的经济效益、成本),那么就会使得分析过程显得的十分繁杂,但实际上这样做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可以运用“边际分析”的思想方法,只考虑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和成本,并对其加以分析。接下来的模型分析主要就是遵循“边际分析”这一思想展开的。
2.2 模型分析
(1)基本数量关系。从以上的模型构建中可以看出,企业产品的供给量Q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回收利用的旧产品,其值为βQ,二是利用资源生产出的产品,其值为(1-β)Q。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量为:qw(1-β)Q。由于废弃物资源化率为α,因此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量为:αqw(1-β)Q。生产产品(1-β)Q需要的资源总量为qr(1-β)Q。从而新投入生产的资源量为:qr(1-β)Q-αqw(1-β)Q=(qr-αqw)(1-β)Q.
(2)循环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新投入资源成本、企业废弃物处理成本以及旧产品回收处理成本。
新投入资源成本为:a(qr-αqw)(1-β)Q=b(qr-αqw)2(1-β)2Q2
企业废弃物处理成本为:cwqw(1-β)Q
旧产品回收处理成本为:crβQ
废弃物资源化效益为:aαqw(1-β)Q+bα2q2w(1-β)2Q2
旧产品回收效益为:aqrβQ+bβ2Q2qr2
循环经济净效益=废弃物资源化效益+旧产品回收效益-新投入资源成本-企业废弃物处理成本-旧产品回收处理成本,将以上各式代入、整理得循环经济净效益R为:
R=(2aαqw-cwqw-aqr)(1-β)Q+(aqr-cr)βQ
+2bαqrqw(1-β)2Q2-bqr2(1-β)Q2(1)
在接下来的表述中,如没有特别说明,文中循环经济效益均指“循环经济净效益R”。
2.3 循环经济效益与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
2.3.1 循环经济效益R与资源化率α的关系
求R对α的一阶导数并令其大于零,同时求R对α的二阶导数,通过此数学分析看出,循环经济效益R与资源化率α之间的关系并不受废弃物处理成本cw的影响,这一点与我们的直观判断似乎有所出入。事实上,在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中,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并不是直接排向环境的,也是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进行再处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与传统的线性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处理这一环节,主要表现为资源化率为α(α≥0)。因而,废弃物处理成本cw,并不影响循环经济效益R与资源化率α之间的关系。
2.3.2 循环经济效益R与旧产品回收率β的关系
求R对β的一阶导数并令其大于零,得出β大于某一确定的数值假定为β0,同时求R对β的二阶导数,得出其结果大于零。通过此数学分析表明:当旧产品回收率β满足β等于β0的条件时,那么旧产品回收率β的提高是有利于循环经济效益R的增加;反之,则使循环经济效益R减少。同时依据R对β的二阶导数大于零的结果可以看出,当R等于β的条件成立时,循环经济效益R不仅随着旧产品回收率β的提高而增加,并且这种增加的程度也是越来越显著。
2.3.3 循环经济效益R与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qr的关系
求R对qr的一阶导数并令其小于零,得出qr大于某一确定的数值假定为q0,同时求R对qr的二阶导数,得出其结果小于零。通过此数学分析表明,当qr小于q0时,则有循环经济效益R对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qr的一阶导数大于零,即循环经济效益R与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qr之间是同向变动关系。这意味着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循环经济效益R就必须提高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qr,直到qr提高到与q0相等时为止。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有一个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的下限,实际生产中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只能是在这个下限以上,而不可能低于这个下限。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qr的降低是有利于循环经济效益R的增加的。
3 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在模型中表现为降低单位产品消耗资源量qr;二是尽可能的对旧产品加以回收利用,在模型中表现为提高旧产品回收率β;三是尽可能的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加以资源化、重复利用,在模型中表现为提高资源化率α。由此可见,以上所构建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及其分析结论正好证明了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及其具体实施所应采取的对策。
参考文献
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的理论分析
分析工农业复合经济联合体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SCP理论,二是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最先由贝恩[3]提出。SCP理论分析外部环境、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要求,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集中程度等市场结构特征;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相互影响并共同对绩效产生影响;绩效反过来又会对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产生动态影响。一些学者利用SCP理论分析我国农业产业。洪民荣[4]、丁华[5]和嘉蓉梅[6]等人提出,我国农业的市场结构具有行业集中度低、差别化小、进入壁垒低等特点,导致规模经济无法充分发挥,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农户市场行为具有农民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农产品供给缺乏价格弹性、广告品牌效应和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的特点;农业绩效则表现为农业供给能力稳步提高,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业收益处于低利润率水平、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事农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等。因此,中国农业的优化目标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构建组织程度更高的农业产业组织结构,从而提高农业行业集中度,促进农业规模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民增效、农户增收。SCP理论解释了产业组织与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农业产业需向组织化程度更高的产业组织形式演变;但却未能涵盖产业组织与资源效率和环境改善之间的联系。对此,循环经济联合体理论是一个补充。按照西方学者的分类,产业组织分为三大类,一是等级形式(Hierarchy)即大企业组织形式,二是纯市场形式(puremarket)即无序小企业,三是网络形式(network)即有序的小企业。三种类型都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并使交易费用最小化[7]。循环经济理论则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经济范式,将基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产业组织形式称为“循环经济联合体”,这是一种实践循环经济运行方式而非线性经济运行方式的产业组织形式,是谋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循环经济联合体以原料生产、加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为主线,形成稳定物质和能量投入产出的共生关系,充分实现一次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梯级循环利用;同时,按照主导产业链形成共享的专业的配套基础设施,形成横向的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链,使大规模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循环经济联合体产生两种主要的效果。一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联合生产经销,使循环经济联合体的主导产品、副产品及部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均取得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节省生产、流通和交易成本。二是,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友好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1]。SCP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对构建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形成组织程度更高、具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横贯产业链上下游、便于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当然,严格意义上,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超越了循环经济联合体的上述构成。考虑到农业具有弱质特征、中国农业基础薄弱,较多领域和环节需要政府补贴、生产经营管理分散、以及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尚需在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方面得到突破等等制约因素,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不仅仅由相关产业链上以及共享循环基础设施的经济实体或市场竞争主体组成,在特定条件下其顺利运行还必须纳入地方政府、科研部门、金融机构等非经济实体。
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的形态和组成
循环经济联合体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在微观层面上,出于资源效率、生产效率、成本收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考虑,从纵深和宽度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出现联接农业原料生产、农产品加工、供应、市场服务、市场销售的联合型大型企业,在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经济风险能力的同时,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和循环利用。在中观层面上,形成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园由若干农产品生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产过程或生产加工技术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而成,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互用,通过物质流或能量流的流动,使不同企业或生产过程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必要时出于经济和资源效率的考虑共享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设施。在区域宏观层面上,形成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产业共生、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的循环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构成是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部门,另外还包括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区域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其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利用农业支持、利税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促进外溢的农业利益返还农业,增强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建设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开展农民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形成;建立物质流和能量流信息交流平台,使联合体成员之间有条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互动。农户是生产主体,也是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者;农户与联合体的关系主要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协议性的合作关系形成,以此为基础参与联合体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科研机构是创新技术的研发者和提供者,作用是改进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技术水平和成本效益、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综合集成技术体系。企业既是原料采购者、种植者、养殖者、农产品加工者,又是农业废弃物产生者和集中回收利用的处理者。企业与联合体的关系通过供销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协议等形成。企业自身规模、技术水平、经营情况和市场竞争力对于工复合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对于联合体的稳定运行也至关重要。专业农业协会除了开展品牌营销、开拓市场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外,还能紧密联系农户,使农户联合经营资源、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联合体之间,物质和能量沿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方向流动,最终通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又重新返回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具体组成和运作模式参见图1)。在区域宏观层面上,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的组织程度有紧凑型和松散型两种。紧凑型的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联合体可能表现为以不同名义成立的联合体组织,组织成员通过合同、协议和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合作。松散型的循环经济联合体可能并不存在实名的联合体组织,而是通过产业链关系和物质能量流关系,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协同。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2.理论起源。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萌芽。Boulding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因此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模式。3.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20世纪2、30年代,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70年代后,生态农业的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实践运用,相关学者指出设计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完善和农业生产活动主体素质等软条件的提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三、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研究。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论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这一研究的核心。例如:详细论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分析了循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论证了实现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等。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农业循环经济,论证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见于研究的早期。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这一研究在总结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对我国的启示,探索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例如:在总结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对中国的启示,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在对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介绍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共治”的基本模式,分析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并提出政策建议等。这一研究得出的建议和发展模式都主要针对国家层次的农业,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多。此外,它与上一研究一样都主要是定性的研究。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识别阻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方法论上。评价方法多采用指标评价法,如:运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菲尔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年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影响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是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05年四川省21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孜州、雅安市以及资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攀枝花市发展水平最低;以绵阳市为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绵阳市及其所辖9个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绵阳市2002-2012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和资源安全水平是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等。其次使用的较多的方法是能值分析法,如:将能值理论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对吉林省西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期间,吉林省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种植业与畜牧业耦合程度有所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得到明显加强;用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对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更科学,并找到了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的四墩子乡农业系统进行能值分析,论证实施草地农业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等。最后,其它方法,诸如生态足迹法等。例如:用DEA方法和生态足迹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存在农药化肥投入冗余、粮食单产不足以及农业生产的耕地足迹和牧草地足迹所占比重偏大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该地农业投入产出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上所述,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比较常见,其与前两个方面的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研究方法多采用指标评价法,偶见能值分析法。不过,此研究多倾向于静态研究,缺乏未来发展的预测研究,因此难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结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其理论研究源于国外“生态农业”的提出和发展,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内涵研究、发展模式研究以及发展评价研究。其中发展评价研究近年比较常见,但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倾向于静态研究,罕见预测研究,因此拓展方法论,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今后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杨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76-77.
[2]周柳.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实证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9).
[3]JohnB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Justice[M],Eugene,Oregon:Wipf&StockPublishers,2007:27-36.
[4]CheungSH,BeckJL.Bayesianmodelupdatingusinghybridmontecarlosimulationwithapplicationtostructuraldynamicmodelswithmanyuncertainparameters[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
[5]卢远,王娟,陆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482-487.
[6]于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理论探索,2006第4期.
[7]史宝娟,赵国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J].中国农机化,2006年第4期.
[8]RogerPermn.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9]陶思源.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年第6期.
[10]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年第5期.
[11]刘佳奇.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8期.
[12]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陈逸.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以江苏省13个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潘安兴,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8(7):44-47.
[14]钟珍梅,翁伯琦,黄勤楼,黄秀声,陈钟佃.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
[15]唐静,林慧龙.草地农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J].草业学报,2013,,22(1):1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