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团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7-25 22:25:19

序论:在您撰写团队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团队学习计划

第1篇

我觉得指导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是沟通,要了解所在团队的基本情况和各个人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各个人的特长达到最优化。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依据指导的理论,跟随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指导计划。但是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大概的步骤:

一、熟悉沟通

首先在指导的时候要了解所在团队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要自我的介绍,让每个人都有个相互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问答的形式来加深队员之间的,为以后的学习合作做好准备。同时选出一个大家认同的组长来领导下面所进行的学习。订立团队学习中一些原则性的规矩,让队员有个团队的意识。

二、制定学习的计划

在了解了团队的基本的情况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学习的计划。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担任在学习中的任务,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会做得比较好,要做到张扬个性,又可以合作相处。

三、及时沟通

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和队员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和学习的过程。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引导学习者发现不足的地方。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学习者的合作精神,让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既尊重个性,又要有个性。不要让个人在单干,所有的人在团队中都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分工要明确,每个人都必须为团队出自己的力量,不能让浑水摸鱼的人存在。

总之,在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指导的作用,提供可行的方法,又要让学习者独立自主,不产生太大的依赖性。在学习中要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

与2011年团队学习指导计划相关的文章:

第2篇

我觉得指导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是沟通,要了解所在团队的基本情况和各个人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各个人的特长达到最优化。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依据指导的理论,跟随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指导计划。但是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大概的步骤:

一、熟悉沟通

首先在指导的时候要了解所在团队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要自我的介绍,让每个人都有个相互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问答的形式来加深队员之间的,为以后的学习合作做好准备。同时选出一个大家认同的组长来领导下面所进行的学习。订立团队学习中一些原则性的规矩,让队员有个团队的意识。

二、制定学习的计划

在了解了团队的基本的情况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学习的计划。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担任在学习中的任务,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会做得比较好,要做到张扬个性,又可以合作相处。

三、及时沟通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对策

早在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中就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此之后,《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颁布实施,就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了意见,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始于1992年,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由于刚刚起步,规模比较小,发展不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教育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成熟,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职业教育集团1048个,其中,辽宁省有40个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创新,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1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界定

有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2015年11月,刘占山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以职业教育集团为组织基础的办学行为。它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的一种产物,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机构组成,以契约、资产等形式为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以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活动等为主要任务,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为目的的合作办学组织。”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相关主体基于契约建立起来的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联合体。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基于此,可以将职业教育集团划分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例如,2012年6月,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牵头单位,由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省交通厅为名誉理事长单位,辽宁省内14个市的交通局运输管理处,20家汽车企业、18家行业组织和15所高、中职院校组建了辽宁省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即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

2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仍然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还面临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困境,行业、企业缺乏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太多的利益、政策保障和支持不完善等等。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长期、良性互动。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规范、完善的治理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可以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的用人要求,可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共赢。

其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整合和重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和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职业教育集团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融通和共享,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参与主体,秉承契约精神,遵循集团章程,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开展合作,职业教育资源(例如师资、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育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可以在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共享,用于开展教学、科研、社会培训和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第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优化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锻炼形成常态化,随时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利于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中、高职的衔接和融通。一直以来,中职和高职在衔接方面不是特别顺畅,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密切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打破隔阂,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质性融通。

3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对策分析

第一,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法规。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积极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政策保障,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未来的政策保障还有加大力度的空间。坚持依法治理职业教育集团,使集团的运行有法可依,但目前的情况是有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成熟,不利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科学发展,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第二,进一步深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只有参与的行业和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才能够解决合作行业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为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行业和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等;另一方面,学校应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避免出现“企业需要人才,而职业院校毕业生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现象,为行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提供支持,为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等提供实质性贡献。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促使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互惠互利。这就需要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真正做到按照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既能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技术需求,也能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Z].教育部网站,2015,6.

[2]刘占山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会上的讲话[R]. 2015,11.[3]张立华,井大军.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对策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由多个中、高等职业院校、职教育中心、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独立法人机构参加的以契约或集团章程为纽带而组成的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如下:职业教育集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学、科研联合体,其目标是整合各种资源、服务职业教育,但要充分考虑集团内部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利益;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各组成单位的仍具有独立的的法人资格,且法律地位平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应以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由多个中、高等职业院校、职教育中心、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独立法人机构参加组建而成,核心院校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职业教育集团的各组成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应在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和基础上以契约或集团章程加以明确,以理事会为职业教育集团最高权利机构。

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和身份较为被动,积极性、能动性难以发挥

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一般都是以被动的参与者身份出现的,虽然初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合作机制和有效沟通等原因,使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致使其积极性、能动性难以发挥。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统一的合作载体和保障机制的缺乏,限制其整体竞争力的发挥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目的是整合各种资源、服务职业教育,但因为以契约或集团章程为纽带而组成的这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的合作载体和保障机制的缺乏,集团内部各单位往往在组织教学、生产经营、招生就业等方面出现脱节或各自为政,使职业教育集团难以形成整体优势,限制其整体竞争力的发挥。

(三)职业教育集团整体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其组成单位的多方利益诉求,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是以学校利益为主导,其核心目标是教学与就业,而对教师的实践锻练、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提高重视不够,对于提高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实际利益考虑不周,造成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四)职业院校满足于现有发展模式,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

不少具备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满足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未能认清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巨大优势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热情不高、积极性不高。

(五)职业院校对于如何建、怎么建职业教育集团认识不清

一些有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职业院校,对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没感性认识和理论研究,无从着手。而已经建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务,形式大于内容。对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

(六)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深度不够

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松散,工作多限于联谊会和联合招生。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学校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企业只是挂名,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集团活动;有的企业安排非理事同志参会,理事工作流于形式;校企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仅停留在意向上。 转贴于

三、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对策

(一)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要加深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集团化办学是符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一步发展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办学的模式、机制和体制还缺少活力,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还未得到应有的推广;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主权还需进一步扩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还有待加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认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积极探索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有效的办学模式

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校企合作关系。二是城乡合作关系。三是区域合作关系。四是中、高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在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和经验。要研究借鉴这些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推广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学生“一年在县级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骨干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做法。全力推进突出行业特色、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不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和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结合各成员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签订协议、契约或集团章程等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各成员之间互惠互利、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良性的稳定合作办学关系。以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方式成立机构精简、目标明确和运行高效的集团化办学管理组织,合理设置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要根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实习学生、培训在职员工、参与生产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企业选派技术及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室和实训基地。鼓励行业、企业依托产业举办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专业举办企业产业,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团队文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91-02

围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国内各高校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探索。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机制成为各高校教育共识[1]。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如何进行团队建设、如何开展团队活动、发展怎样的团队模式等问题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2,3],而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的研究比较欠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所共有的科技创新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团队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是团队系统协同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激励[4],是团队发展的“灵魂”。本文以国内知名的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联创团队和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共同的优秀团队文化特征,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共同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联创团队、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等是目前国内知名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国家宣传和号召学习的优秀典型,这些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团队文化,并通过传承创新,不断促进着团队的发展。通过整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都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共同文化特征。

1.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宗旨。团队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宗旨是团队发展的方向,是团队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要素。如,Dian团队的宗旨是:“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技术能力。”联创团队的发展目标是:“为那些有潜力、肯努力,且富有激情的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快速成长,使每个联创人都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竞技机器人队团队宗旨和目标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致力于推动竞技机器人比赛在机器人设计、制造、场地快速测量和控制、调试界面、算法优化、综合传感器应用、机器人通信、机器视觉和机器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更迭与应用革新。”每个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不同,当学生在选择加入某个团队时,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是否与团队发展目标宗旨相一致,只有与团队发展志同道合者才会更有积极性,更有动力去付诸行动。

2.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点,是团队成员的思想指引,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如Dian团队团训:“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好态度会带来更多机会。”联创团队的团队精神:“合作、积极主动、精英意识与创新”;竞技机器人队的团队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除了这些团训、口号,如Dian团队有自己的队歌“咱团队的人”,竞技机器人队有自己的队颂“哈工大机器人队颂”。正是这些良好的团队精神指引着怀有共同信念的优秀大学生们向着同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共同前进。

3.健全的团队制度和规范。团队制度和规范是团队文化维系的保障,是团队成员的行为准则。这些知名团队针对招新、考勤、激励等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如Dian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章程、队员守则、财产管理和使用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规范[5];如联创团队有完善的新成员培训、出勤工作以及进度检查等制度;如竞技机器人队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招新培训制度等。这些团队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了团队成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确保了团队长期健康有序的运行。

4.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承。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承是团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是团队成员和整个团队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Dian团队实行的导师制、导生制、顾问制实现全方位指导与培养,有详细的预备队培养实施办法,更值得称赞的是,Dian团队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全国主要城市以及欧洲、北美等国家建立了Dian团队分站,已毕业的队员能持续关注和指导团队的发展[5]。联创团队、竞技机器人队等都有类似的导师制和导生制,由专业教师和老队员培养新队员,新队员通过学习成长变成老队员。团队通过知识共享和传承,形成牢固的根基,并不断发展壮大。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团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创造团队和谐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如Dian团队除了传统的“生日party”、年终茶话会,还有自己的游泳节、圣诞篮球赛等文化活动[5];又如联创团队有每年的年会、素质拓展等文化活动。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团队成员在竞赛、做项目之余充分放松,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在欢乐友爱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启示

1.确定团队共同目标和宗旨。每一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科方向不同,所面向的学生对象也具有特殊性,应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能力、团队以及团队成员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等,首先确定出获得团队成员普遍认可的最终共同目标和宗旨,进而分别设定团队发展的阶段目标,以及涉及到成员个人发展的子目标,最后通过团队成员执行实现而转化为具体团队成果。团队共同目标和宗旨的确定是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只有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合作才更顺畅,团队才能得以发展。

2.统一团队价值观共识,提炼团队精神。共同的价值观是解决团队矛盾、争论、冲突的关键,是团队文化的核心[6]。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主体是大学生,已形成了成熟的价值观,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观念、态度和看法不尽相同,应结合团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统一团队的价值观共识。只有所有成员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共同遵守团队的行为准则,才会有利于团队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有利于成员之间的良好合作,有利于团队和谐发展。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灵魂,在统一团队价值观共识基础上,应提炼符合团队特质的团队精神,以口号、队歌等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学习,增强成员团队意识,提高团队的向心力,进而形成多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集体。

3.制定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是团队目标与宗旨、共同价值观、团队精神的具体物化。只有通过有效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成员按照团队的行为准则行事,才能保障团队高效运行。在制定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毕竟仍是学校的学生,所制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不应超越所在学校或学院、系、所的管理及规章制度。同时,尽可能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充分调研团队成员的意见,听取、讨论并采纳团队成员好的建议,这样所制定的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才能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4.建立知识共享与传承机制。导师制、导生制以及顾问制是目前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普遍采取的知识共享与传承的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基于导师制、导生制以及顾问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新成员招录办法、新成员培训办法、学术例会及报告办法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形式开展,落实知识共享与传承。除此之外,考虑大学生的年轻个性,可以有效借助网络新事物,如论坛、QQ群、微信群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业余交流,不仅能保持在队成员的活跃性,还能保持与已毕业离队成员之间的联系。

5.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创造和谐团队氛围。开展团队活动是提高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是团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是一个年青的群体,比较有个性和爱玩的积极性。在团队活动设置上,除了开展春游、秋游、年终茶话会、素质拓展等传统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如校内或校外学生团队联谊活动、日租房一展厨艺等其他形式的团体活动,尽可能帮助团队成员抛开项目、竞赛等压力,放松心情,增进团队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熟悉,进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团队氛围。在和谐团队氛围影响下,团队成员会更愿意承担、能更抱团。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不同的团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建设重点,知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共同优秀文化特征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借鉴,但不能复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仍需要结合本团队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适合本团队的独特团队文化,进而促进团队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95-97.

[2]高秋艳.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133-136.

[3]姚春燕,彭伟,潘柏松,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团队实践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42-345.

[4]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26-232.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化;作用机制;建设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不难看出,大学生社会化应该包括掌握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培养能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培养造就社会角色等几个方面内容。在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群众性、自愿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组织属性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1.训练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过程中,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是“主阵地”。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它需要运用、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而加入某一类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科技类、专业类学生社团,通过亲身参与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能使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检验和巩固,可以较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返回到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完善,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将来较快适应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立足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在积极扶持专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大力开展专业文化活动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拓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不仅要具备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有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较多类别,每一大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种类数量繁多的学生社团对于青年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社团的成员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一个学生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成员受益匪浅;再次,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其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拓展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塑造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

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能与他人、群体建立融洽的关系,能与社会和谐共融,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目前多数大学生人生经历简单,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矛盾的认识,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社团在培养青年学生与他人、群体和谐共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广泛,活动的开放度高、自主性强,学生参加社团就要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合作共处,要自觉遵守社团的运行规则,要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兄弟社团沟通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与群体和谐共处的品质会得到锻炼加强。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非常注重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社团自身的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通过参与组织社团活动,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显著增强,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品质。

4.培养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意识

从最终意义上讲,社会化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角色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求和职能。而且这种角色是不断发生着变迁,也要求着每个人能培养随着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本身是一种社会角色,毕业后又要担当起新的社会角色,只有懂得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认真严格地执行其角色职能,才能和谐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学生社团成员来源广泛,依靠章程和内部规范自主运行,学生参加社团都会担任一定的社团角色,必然承担一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随着社团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化,每个人的社团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着担任角色的合理期望值,执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能,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在变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为今后走上社会,担任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以及适应社会角色的不断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社团整体发展不平衡。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些社团在活动中形成了品牌与特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也有不少社团活动品位和层次不高,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社团类别结构的不平衡。目前文娱体育类社团仍然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学术科技类社团偏少。三是社团成员结构的不平衡。低年级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而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偏少。

(2)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较薄弱。有些社团对成员管理过于松散,成员的进入与退出很随意,不少学生随大流参加了社团,对社团的发展漠不关心;有些社团负责人更替较为随便,往往由前任负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产生;有些社团财务管理缺乏公开、透明,活动经费尤其是以社团名义寻求的企业赞助经费使用混乱;有些社团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资料不注意保存整理,散乱缺失。

(3)学生社团整体影响力较小。有些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经过一定时间或者遇到一些困难后就归于平淡甚至不了了之;有些社团活动追求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而不考虑活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有些社团活动组织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强,出现了冷场、混乱、尴尬的场面,让参与者失去了下一次来参加的积极性。

(4)学生社团生命周期较短。有些社团忽视自身的长期发展,成立之初大家蜂拥而至,组织了几个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甚至名存实亡、销声匿迹的现象;有些社团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政绩”,而忽视社团主要成员的持续培养,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退出后,使得社团陷入群龙无首,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

2.原因分析

从学校层面分析:(1)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当前对学生社团的认识存在着两种片面性:一是由于传统僵化的教育思想作祟,偏重专业、班级等学生组织以及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要载体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而忽视了学校在社团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缺乏充分的建设投入。学生社团活动由于受经费限制并缺乏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3)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学生社团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激励,往往发展意识不强,社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工作热情往往难以持久。(4)缺乏科学管理与有效指导的有机结合。团中央、教育部中明确指出:“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在高校团委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社团客观上存在“管理多、扶持少”现象。

从学生社团自身层面分析:(1)缺乏明确的社团定位。只有定位明确,社团成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真正结合。目前不少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对社团成立的定位缺乏理性思考,对社团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光凭兴趣爱好和一腔热情,甚至有些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只是追求“轰动”效果或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2)缺乏鲜明的社团文化。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包括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主要方面。目前社团影响力弱、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忽视自身文化的塑造,仅满足“应付式”地开展活动,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策划,工作随意性大,以至于活动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3)缺乏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当前大部分社团并没有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经验简单行事。即使有些社团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工作随意性大。(4)缺乏优秀的骨干和合理的梯队。目前社团骨干中低年级学生较多,部分社团干部以往很少或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工作;有些社团干部参加工作主要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缺乏为社团服务的意识;有些社团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非但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科学路径探索

1.从学校层面

(1)加强政治领导。一方面要建立社团活动的审核制度,对活动要严格把关、加强指导,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活动散布、传播。另一方面要探索和推进在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社团自身的政治领导。使社团成员的群众性与党团员的先进性相互补充,使社团活动的专业性与团组织活动的普遍性相互补充,增强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加大建设投入。学校应尽可能单列学生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以满足社团发展的基本需求,并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自身建设;要出台政策、整合资源,解决社团活动场地紧张、设备缺乏的问题。同时要加强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要按照责、权、利相配比的原则构建指导老师工作机制,有效调动指导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提高管理指导效果。首先要加强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要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各重点环节进行明晰和规定,使管理有章可循,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团的发展;又要鼓励社团结合自身特点,组织个性鲜明、格调高雅的活动。最后要坚持鼓励创新和讲求实效相结合,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活动实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和活动。

(4)构建综合评价、激励机制。要完善对社团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每个社团能够对照标准建设与发展,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树立了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社团的整体发展。同时要完善激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当前有些高校对于条件成熟的社团活动,将其开设为公选课,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互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社团自身层面

(1)明确社团定位和规划。社团定位是所有社团建设的核心和指导,社团成立之初必须要准确定位,社团成员才能真正接纳并真正融入到社团建设中,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结合。同时要结合社团定位制定社团发展规划,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2)培育社团文化。首先要重视社团形象的策划,社团的标识、活动展示等都要围绕社团宗旨和目标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其次注重活动品牌的确立,要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活动组织和宣传,提高活动效果,要形成活动的品牌化和特色化。最后要注重社团价值观和团体精神的培育,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培育广大成员普遍认同的总的观念和信念追求。

第7篇

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养高质素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内涵发展时期,如何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层次较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国家示范中职校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和质量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来的教师技能水平不强,本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成效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教学水平有待整体提高。这一切已成为当前制约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技能竞赛+教育信息化”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与培养模式,为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目标定位

完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机制建设,以技能竞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专业技能教学团队。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人才竞争与激励机制,优化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是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与成长的根本,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建立起学校内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开展技能业务评比、竞赛,对竞赛、科研成绩显著者予以重奖。加强校内本土教师与企业引进教师在教学与技能两方面的比拼、竞争、借鉴与学习,分享技能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弥补相互间的不足,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专业带头人的辐射作用,优化教学团队梯队建设,以团队力量促个人发展,形成从“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的教师培养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名师影响力大、专业带头人业务水平高、骨干教师业务熟练、普通教师具备“双师”能力的专业技能教学团队,促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领,深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当前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检验的平台。职业学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深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促进专业技能团队的建设与成长。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1]的新局面。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全校性的“技能节”活动,为期一个月,技能竞赛项目涵盖5大专业类别、28个竞赛项目,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台竞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理念,实施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工程,从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积极营造“学技术、练技能、比本领”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参赛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的机会,拓宽了专业教师技能成长的通道,为学校深化专业技能教师团队建设夯实了基础。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专业技能型骨干教师。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6名教师获省级以上金牌教练称号,7名教师获得省级技能大赛金牌。

(三)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2],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甚至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为今日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3]

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参与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作为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组长单位,共建共享计划构建了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课题资源以网络课程与积件两种形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与此同时,学校采用基于Moodle平台的应用资源进行试点教学,Moodle平台为部分专业教师和学生开设了账户,专业技能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用课题资源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3年,学校全面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被教育部列为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项目。该项目以教师实名注册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实名注册个人学习空间、督教督学实名注册个人空间为基础,采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分批建设”的步骤进行,逐步实现全校师生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新局面。学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与学习,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了集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4]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Moodle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的推广与应用,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学校课程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进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成效与成果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团队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深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团队梯队建设,专业团队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近3年来,学校共新增教授两名,副教授30余名,讲师40余名,培养出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市级专业带 头人共6名,专业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

以学校的电子电工类专业技能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共11人,通过“技能竞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达到“双师”标准。其中,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司老师于2013年被评为教授;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青年教师成老师2012年获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示范课第一名,2013年又获得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软件项目三等奖,并于同年取得高级技师证书;骨干教师魏老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7篇,编写专业教材2部,指导学生多次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在“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亚龙杯”全国高职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在两项比赛中均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五、体会与思考

(一)注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推动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细化措施,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建设过程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师团队建设中起到了带头和引领作用。教师们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以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推动师资队伍整体发展

学校通过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明确了重点建设专业及课程,并以此为辐射源,发挥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专业或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通过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提升了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技术职称,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六、结束语

专业技能教学团队建设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教育信息化和技能竞赛的引领下,专业技能团队建设正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最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01-03].http://nvsc.com.cn/rwfc/2011-01-03/1294043583d5504.shtm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6].http://baike.baidu.com/view/8265766.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