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言交际范文

时间:2022-09-06 19:32:38

序论:在您撰写语言交际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言交际

第1篇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第2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行为 交际功能

第1章 非语言交际概述

1.1何谓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和手段。实际上除了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外,空间利用、体触行为、声音暗示、体形肤色、服饰化妆、色彩装饰等,这些都是可用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方式。其实,人们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语言方式传递的信息。研究表明,在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相矛盾时,人们更倾向于非语言交流。在大脑中,左脑控制人们的语言系统,右脑控制人们的肢体,比起人们的语言系统,肢体语言更多的是下意识的产物。哪怕一个小小的活动,也能透露其内心的活动,比如心理学家认定:在一些正式场合,经常性下意识地抚摸领带,是拘谨与不自信的表现。此所谓喜怒哀乐形于色。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涵盖范围极广。世界上不存在普遍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所谓正确的行为只是对具体的文化、社会、场合、情景等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对某一环境来讲是正确的行为对不同的环境可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建立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普遍特点的观察的基础上,使得跨多种学科领域的非语言交际研究与更多领域的学科相互融合。

1.2 非语言交际特性

1.双向性:交际是双方面的,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必须相互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2.即时性:非语言交际的即时性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信息发出后就没有收回的余地了,另一层是指转瞬即逝,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错过非常重要的信息。

3.多变性:即影响非语言交际的内因和外因是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心情等的变化而变化的。

4.连续性:说话是可以有间隔的,常常会停下来。而非语言交际是连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在全天候的传递着信息,可谓表情达意。

5.原始性:非语言行为是人们性格特征的表现以及在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直接反应,具有自发性,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是无法对其进行自觉控制的。所以在交际的时候,更为真实可靠。

1.3非语言交际功能

1.补充(complementing)。这时的非言语信息与语言信息是一致的。作为补充语言信息的非语言信息,对语言所要表达意义起到强化、明确化、详细化、精细化、解释说明的作用。例如,一个人犯了错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的表情表明自己的心情。

2.矛盾(contradicting)。此时的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是彼此矛盾,有争议,或是对立的。例如,以被上司斥责的职员为例,当职员向上司表达“我再也不会犯此类错误”时,脸上却带有别扭的神情,或者一边冷笑一边说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职员的所想与所说是一致的。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意思。

3.强调(accenting)。非语言信息对语言信息有强调、夸张、极力主张的作用。例如,讲话人说“我们一定要清除不正之风”,同时头向前倾,伸出拳头表明自己的心情。

4.反复(repeating)。非语言信息对语言信息起到重复和更正的作用,此时的非语言信息即使是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也可以单独使用。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侧,同时用手指向西侧加以重复。也可以直接用手指向西侧回答对方的询问。

5.调节(regulating)。非语言信息可以起到调节语言信息流的作用。例如,交谈时,人们经常用手势、眼神、头部动作或声音的抑扬等暗示自己要讲话、已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6.替换(sustituting)。代替语言而使用的非语言信息。瞪着对方,会传达出否定的态度,此时,没有言语也可以体会到正在生对方气的意思。

第2章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区别

首先,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确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其次,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英语字母和词是表达概念的符号,汉字是汉语的表意符号,他们都具有明确的意义。在非语言交际中尽管也有许多类似符号的表意手段,但是,并不是每个动作都具有固定的意义。

再次,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它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最后,语言是后天习成的,而不是生而有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但有些也是后天习成的。

参考文献:

[1]潘钧.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1:50~52

[2] 熊丽君,刘学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305~330

[3] 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4]田俊.从非语言交际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72-173.

第4篇

关键词: 英语 交际能力 交际文化 途径

1.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同时又是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学习的公共科目,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在各个层面的英语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重语法、词汇、翻译,但轻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传授学生相关的交际文化知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集团和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增加其跨文化交际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文化的培养。

2.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文化的相互关系

语言在从人类社会中产生以来就一直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表达不仅与词汇、语法、句型有关,而且还受到社会的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由此可见,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交际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交际文化来说,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是学习交际文化的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学习交际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对于语言能力来说,交际文化知识是促进语言学习者使用语言能力的条件,只有深入地了解交际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能运用好语言能力。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教师要处理好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的关系,不能仅仅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

3.当前我国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学生英语能力评价方式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英语教学仍偏重于语法、句型、听力等语言知识,仍有一定的应试教育倾向。虽然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已开始偏重对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教学,但是对于交际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学几乎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少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英语交际文化知识,无法开展相关的教学。另一方面,高考、四六级考试等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考查相对较少,这样就无法引起英语教师的重视。

4.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4.1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跨文化礼仪知识的传授

交际文化的教学应渗透在日常英语的教学之中,英语教师应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交礼仪、行为准则、生活习惯、体态语言等交际文化知识。例如:在我国,当熟人见面以后,可以问“吃了吗?”“到哪去啊?”等问候语,而在西方,往往会认为这样问是干涉对方的私事。又如:中国人由于谦恭的民族特点,在一些涉外贸易活动中,经常使用perhaps,maybe等词语,但这些词语只是一种谦逊的说法,并非对陈述的事件内容有所否定或肯定,但西方人往往对这些词语可能会产生怀疑或否定,从而对贸易合同产生误解。

再如:在中国,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一般不说谢谢,否则会给人见外的感觉,但在西方即使是子女和父母、夫妻之间,哪怕是帮了一个很小的忙,互相之间也经常说“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这些礼节和习惯都与中方不同,如果不能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也可能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笑话或误会。

4.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许多英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因素,但往往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对里面的句型、词组的教授,而忽略了里面的文化因素知识的教授。比如,在教授有关西方节日的过程时,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文化教育的课堂活动,给学生看一些有关中西方节日的阅读材料,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与西方的圣诞节与万圣节,然后让学生就阅读的材料进行讨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再进一步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点评。又如:在教授一些国外旅游相关的课程时,英语教师可以先找些关于国外旅游介绍的英语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外相关的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外文化的兴趣,拓展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和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

4.3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欧美名著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了解文化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一些欧美的世界名著,这些世界名著中由于包含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背景、社交礼仪、风俗人情,因此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要求精选一些世界名著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还可以从名著中选择一些语篇让学生精读,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语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可以选择让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如《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等。通过对这些国外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新的词汇、句型和训练阅读技巧,还能使学生学会欣赏外国戏剧,从而进一步了解西方的文化。

4.4增加设置交际文化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英语教育在课程上存在许多局限性,未能充分发挥语言教育的功能,把教学的重点依然放在培养学生在词汇、语法、翻译、阅读、听力等方面的能力,忽视对学生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西方交际文化的教学,这导致了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仅仅注重对词汇的记忆、对语法的理解,把英语的学习变成死记硬背。

4.5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我国英语教育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文化知识,必须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有英语教学素养又兼备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说,学校要定期对教师展开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多输送各种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实地考察西方的文化,同时学校还要鼓励教师自学研究西方文化,做到博学通才,以适应交际文化知识教学的开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英语的目的并非简单地为了懂得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型,而是为了使用英语与国际友人进行交际,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商贸合作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对我国国民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必须注重在语言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跨文化礼仪知识的传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欧美名著,增加设置交际文化课程,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严.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第5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非语言交际;身势语言;伴随动作

非语言交际手段大都应用在外语教学中,有许多人在教学手段中提及非语言交际,而且大多数还是在英语教学中,本文旨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非语言交际以及了解俄罗斯的非语言交际,在生活中予以帮助。

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如果没有语言,人们不能沟通,不能交流,人与人之间可能连感情都不能产生。文字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文字很多我们古老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来。但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等进行交流的时候,不只是说话,写字,看文字,还有各种的身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还有伴随动作,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动作的话,说出来的话往往显得单调,这表明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而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不错,而且行为学家曾形象的比喻说:“手势是人的第二张嘴舌”美国的FBI电视剧中有很多关于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破案的案件,这表明对于肢体语言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日后走入职场面对各种状况。

一、各国的肢体语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的语言说话时所用的身势语言也是各有各自的特点的,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不好” 欧洲人要搭车时则是上下挥手;在日本小姆指是表示“妻子 ”的意思,大拇指是表示“丈夫”的意思,美国人挥手是表示再见的意思,但是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会朝着你走过来而不会离开。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好的”我同意的意思,在日本,这种手势是表示钱的意思,但是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经常伴随着咬紧牙齿,表示非常痛恶。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伴随动作是属于国际通用姿势,像鼓掌表示欢迎,举起手来表示礼貌,摆手在送别的时候表示再见,伸出舌头的时候表示一种惊讶,这些都是大多数国家常用的身势动作,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这是绝大部分的民族表达自己意向的方式,但是也是有例外的,美国人和巴西人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表示发疯。日本人把大拇指放在喉咙上表示被“炒了鱿鱼”。西方人手指指在胸前的时候是指自己,而东方人经常是指自己的鼻子。打招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际行为,西方人是用握手,拥抱,亲吻等方式来表达的,现在的中国几乎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且握手现在基本上属于国际的打招呼的方式。

二、在中国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一)中国独特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将手心朝下并放在脖子上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如果一个人无意中将筷子饭碗里,再将饭送给中国人吃的时侯,中国人可能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在中国,是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里的。在中国的话跺脚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手心向下,四个手指同时向自己的方向弯曲几次的时候意思是叫别人过来。用伸直的食指指尖在自己脸颊旁轻划几下,这是中国人在半开玩笑的状态下表示丢人,没羞的意思。用两只手拿东西给客人或别人表示的意义是尊敬。打躬作揖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肢体语言,但是都是古代的时候比较常用,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会用到打躬作揖这个肢体语言了,打躬作揖具体说来有很多讲究,具体分为长辈啊,晚辈啊,左手右手都有讲究之类的,现在在过春节的时侯,晚辈向长辈拜年还常用作揖伴着问好来表示。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照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就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掌对右手拳或包或盖。右手拳左手掌是“吉拜”的意思,反过来,左手拳右手掌就是表示“凶拜”了,这是在作揖的时侯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

(二)已经演变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语言文化的变化之后,现在的人们已经偏向于西方的握手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简单大方还不失礼,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没有压力,所以现在已经都采用这种方式来打招呼了。被人砍头这种姿势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表示被老板炒鱿鱼的意思了。

三、在俄罗斯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Всплеснуть руками 两手举起轻轻一拍表示喜悦惊讶惋惜困惑等。Развести и руками 两手一摊表示莫名其妙、惊讶、惋惜、困惑等,这一手势常同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这两个动作同时出现。Прижать руку к груди(и слегка наклонить голову)一手按胸(微微点头)表示请原谅、对不起,致以歉意等。Прижать руку к щеке一手按颊,表示难为情、惭愧、不好意思等。Прижать руку скобкой сколо рта一手呈括号状放在嘴边,表示保守秘密、说悄悄话等。Постучатъ по столу敲敲桌子表示所指的人是傻瓜。покрутитъ палъцем у виска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下,表示所指的人脑子有毛病,是疯子、神经病。постукивать польцами по лбу用手指敲脑门表示紧张思考,回忆某事等。хлопнуть себя по лбу用手拍一下额头,表示终于想出来了。щелкнуть пальцами打榧子,表示称赞、满意、惊奇等。почесать в затылке搔后脑勺,表示为难、难办。бить(ударить) хлопать по рукам击掌,表示谈妥、商定、成交。махнуть рукой 把手一挥,表示不再注意、不再关心,失望等。показать куким握拳,把大拇指从食指和中指间伸出,表示嘲弄、蔑视、轻视对方。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双肩一耸,表示不理解,莫名其妙、惊讶、没有办法等。бить по плечу拍拍肩膀,表示友好亲昵。потирать ладони捂掌,表示满意。щелкать языком咋舌,表示羡慕。Крякать嘴里发出咯咯声表示满意。крутить носом缩起鼻子,表示不满、藐视、不同意,坚持己见之意。стучать по столу дереву敲桌子(木头)表示消灾,不让倒霉的事发生。плевать через левое плечо往左肩后吐唾沫,并伴随呸呸的声音,表示消灾,不让倒霉的事发生。сыт по горло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прпложить палец и лбу или к голове把手指放在太阳穴或头部,指的是高度评价一个人的智商прпжимать палец к губам把手指放在嘴唇的手势意思是请安静。

四、在交际方面中俄有什么异同

在中国,吃饭后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意思是我吃饱了。但是在俄罗斯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中国人用食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几圈,表示动脑筋,有点类似于西方的表达动脑筋的方式。在俄罗斯呢,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圈,表示所指的人脑子有问题,是神经病。用手指敲脑门表示紧张思考,回忆某事等。在我国伸舌头或者吐舌头有表示调皮、害羞、惊讶、不好意思等很多意思。俄罗斯咋舌,表示羡慕,嘴里发出咯咯声表示满意。竖起小指表示“差,坏,不好”的意思, 伸出小指并向下表示鄙视的意思,这个姿势在中国和俄罗斯都是表示一样的意思。

人们用语言交际的同时更是处于身势语言等各种伴随动作的范围之中。有些时候我们如果离开这些伴随的动作的话,语言的交际很可能发生问题以及产生误会。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各国的语言的伴随动作,这样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才不会闹出笑话,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日本人问一个从美国来的旅客,机场有没有给提供行李车的服务。美国旅客想告诉他,机场有这种服务,而且还是免费的。于是他用了大家都能理解的表示OK的手势回答他。然而这样的手势对日本人来说,意思是表示钱,因此,日本人觉得行李车的服务肯定是收钱的。而这时,旁边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这一幕,于是认为美国人在对日本人说“他是一个卑鄙的小偷”,应该小心点,要不杀死他。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平常说话也是有很多表情和动作的,尤其是说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更是需要依靠大量的身势语言以及伴随动作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人们的种种心理通过千姿百态的手势体现出来,有时姿势甚至比言语更能传达说话者的心思。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语言来说也有着很重要的补充作用。有些时候,身势语言,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际的伴随动作才更能体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思,所以本文通过各国以及中俄非语言交际的简单分析帮助了解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7.

[2]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郑树堂,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一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89.

[5]赵红娟.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J].西安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第6篇

关键词: 模糊语言 交际 原则

一、引言

客观事物边界的不明晰性,人类语言的概括性,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语境的变化性,以及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等都可能产生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的研究起源于1965年,查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后来他的理论被语言学家发展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模糊语言学。在中国最早研究模糊语的代表是伍铁平先生。语言的模糊性在给交际带来障碍的同时也给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模糊性也是语言弹性的表现之一,因此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进行交际不但不会阻碍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模糊语的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伍铁平,2000)。模糊语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频繁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模糊语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有所了解。

二、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对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而造成的,如表示时间的“早晨”、“上午”、“傍晚”、“过去”、“现在”等,表示年龄的“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等,表示性质状态的“高”、“胖”等都具有模糊性。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于模糊词或模糊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或者虽可加以确定而语言表达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词组。此外,有些修辞格,像比喻、夸张、借代、比拟、双关、反语、象征等,之所以能适应特定的情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模糊色彩。

三、模糊语言出现之原因

人们在日常交际之中离不开模糊语。模糊性是人类运用语言、把握语言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模糊语是一种必然的语言现象。吴世雄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事物的纷繁复杂的内在性和客观世界所存在的许多模糊事物,也就是客体本身性质或状态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再加上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用来描绘这些客观事物的词语自然带上模糊性的特征。正如石安石所概括的造成语义模糊的因素:其一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因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

物质客观存在方式――时空的模糊界限也是引发语言模糊性的另一个原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方式,本身具有伸缩性和延展性,它们的划界很难精确地定位,在语言的运用中会出现一些外延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再加上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赖以存在世界的无限广阔性,存在的事物数不胜数,再者客观世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事物诞生、发展、更新、灭亡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对事物的完全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不能完全透彻地把握事物之前,有时人们不得不采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总之,糊词语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被广泛地使用,有事物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人类认识局限性的主观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模糊语在给人们的交流产生障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这就看我们能否很好地洞察语境,并且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四、模糊语的功能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模糊语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模糊语功能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语义学不但研究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恭喜你!”他是真的道喜,还是挖苦嘲讽,甚至是泄愤,而且研究听话人怎样在说话人提供的有限话语基础上,根据上卜文及具体语境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最终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对模糊语的功能可以作以下几点概括。

(一)模糊语给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从语言的大系统关系来看,语言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内部纷繁复杂,因为其清晰而使得人们的交际有的可能。但同时语言的模糊性使得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神奇力量,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多方便,使得人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词汇表达更多的信息含量。也就是模糊语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同时增添了使用效果的色彩度,从而使语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模糊语言使得交际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认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模糊语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服务于人们交际过程中,模糊语言能使交际趋于完善,表达更加合理、多样化。

1.模糊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准确传递信息。这要归功于语境为人们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具有朦胧之感的模糊语面前,语境能使模糊语的语义内涵清晰化。如愁,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人类情绪,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种意象进行描述,然而精确的语言不能把无形之愁绪完全、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使做到也不具美感,模糊语却能挥洒自如。

2模糊语能使表达具有灵活性。由于思想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在很难用语言非常清晰地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语言的模糊性这一特征,从而使得意思更加深刻。

(三)模糊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文学作品中,典刑人物的刻画不但要表现外在的“形”,而且要展示内在的“神”,要形神兼备,这种“神”要借助于模糊词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学再创造过程中,读者可以任意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在美的享受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在日常的交际中,模糊语言可以使表达更加含箫、委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为表达太直接所造成的尴尬场面和紧张气氛,达到礼貌的效果,最终使得人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五、在交际中模糊语言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大量使用模糊语言,它为大家带来了交流上的方便,但有人滥用,混淆不清。为了使语言更加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模糊语是语言具有的一种特性,人们在利用其服务于交流时,给交流本身带来了一些麻烦,这就是它的掩饰功能。正是由于这种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喜欢用它。但是一些人却不实事求是,成了一种忽悠。突出表现在一些广告词与促销口号上。比如,“买一送一”。“买一”,这个“一”是指一件商品;“送一”,按照常理理解也就是送同样一件商品,但是往往不是如此,而是送一件价值小的礼品。这种促销正是利用了模糊词吸引顾客。作为商业手段这无可厚非,但是人和人交际就不可以如此。即使是使用模糊语言,也要让听话者一听就明白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忽悠听话者。掩饰并非等于忽悠,这样才能真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实事求是可以视为模糊语言使用的第一原则,一旦失去了实事求是,模糊词就毫无意义,而成为破坏交际的恶首。

(二)适当场合。模糊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说话者习惯地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出来。模糊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注意使用场合,不然会贻笑大方。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情侣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些含蓄甚至难以启齿的语句,可以借助模糊词很好地传达。这些词都是属于两人之间的默契而产生的,因此不宜在公开的场合使用。情侣中的这种模糊词,只是一个特殊例子而已,生活交际中还有很多模糊词的使用要注意场合,与场合吻合,以既符合语境,又使讲话得体。可以简单地认为,模糊语言要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听话者能够接受,而不至于造成不安。每一个场合都有每一个场合的特殊情况,在一个场合可以说的词,到了另外一个场合或许就不可以说了。

(三)因人而异。每个人因为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事物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模糊语言的使用要因人而异。模糊语言词中很多是比较专业的专属领域用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它所代表的词意,只有属于这个特定领域的人才能准确地获知专业模糊词传递的特有信息,对于这类词的说法,如果对本专业的可以用专业的说法,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则应该用通俗一点的说法,而不宜模糊,否则会令人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年龄、性别、民族等不同,很多模糊词也应该注意使用的对象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比如年轻人经常讲的“酷”字,就不好对一个乡下老爷爷讲。这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别,而且在地域文化上有区别,老爷爷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因此模糊语的应用,因人而异很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如果在一般人面前生搬硬套一些专业的模糊词,难免令人对说话者产生炫耀之嫌。这一点可以套用一句话进行很好的说明:“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以上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应时刻注意的间题,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诸如模糊词的语气、使用的频率等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加以揣摩的因素。

六、结语

作为自然语言之一的模糊语言已在模糊心理学、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就交际而言,如果人能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流,不但不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因为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正如伍铁平(2000)所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总之,模糊语不但为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使得语言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为人们之间的顺利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减少模糊语对交流的负面效应,确保语言运用得恰当、得体,正如上文所述,实事求是、适当场合、因人而异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应该遵从,只有这样才能让模糊语达到最大的效度。

参考文献:

[1]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Oxford: Oxford L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白海瑜.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4.

[3]陈意德.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J].湘潭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4]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

[5]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人学语文出版社,1994:91-93.

[6]吴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述评[J]. 建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杨延龙,季建芬.论英语中模糊语义的语用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

第7篇

[关键词] 非语言文化交际;手势语;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97-2

我们从出生开始,即使是没有真正学会说话,也先学会肢体语言的表达。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不需要语言也能表达情感。例如:把头向后仰表示感到疑问、与人寒暄时握手、俄罗斯人拥抱时相互亲吻脸颊以及日本人见面时行礼等等。所以除了语言,姿态和手势这样的非语言也在传达着情感信息。

国外许多研究者在对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调查时发现,在某些情景中,百分之三十五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而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则是由非语言f方式传递的。更有学者提出“只有百分之七的情绪信息由语言传达,其余百分之九十三要靠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观点。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有50%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

一、关于非语言文化交际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语言交流,二是通过姿态、举止等非语言的交流。

人在交流时,是注重语言表达还是非语言表达呢?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实验得出结果:非口头传达的比例占85%-95%之多,语言表达仅有5%-15%,因此非语言表达更受重视。另外,研究还表明如果推断一个人的态度和性格,根据语言判断仅为7%,剩余的93%里面,音量、语速占38%,表情、神态占55%。也就是“怎么说的”比“说了什么”更为重要。

在非语言文化交际中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伴随语音的表达和不伴随语音的表达。伴随语音在日语中被称为“パラ言”,或“周言”。所谓“パラ言”,指声音的特征和语气,具体表现为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语调的抑扬,声量的大小和语速变化等。另一方面,不伴随语音(非语音)的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的非语言交流,在日本一般地被认为是“身振り言”也就是姿态语言。 交流时, 面部表情固然很重要, 但只限于在近处。距离稍远时,面部表情就不再有优势, 这时手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手的辅助功能远远大于其他身体部位, 因为手比较自由, 可以按人的意志行动, 并且能准确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所以,手势语的优势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关于手势语

手势语是体态语言之一,是人的喜怒哀乐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使用手势语时,由于动作幅度、速度等不同,表现的感情强弱也不同,另外,同一手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譬如,多数国家立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对方,但在日本表示男人“男(おとこ)”、主人“主人(しゅじん)”的意思。

(一)日本特有的手势语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用食指轻点太阳穴或者在附近划圈,而在日本此动作表示笨蛋和头脑不清醒的人。日本人在太阳穴处把手指的指尖并拢, 并一下子把手指向上移开,意思是保险丝烧断时的火花四溅。日本人把两手食指竖在太阳穴两侧, 表示生气、嫉妒、 还指“女房が怖い”(怕老婆)。例如日本的“サラリマン”(工薪阶层)下班后如果在外面饮酒后要回家时, 就会做此动作向同事们告假, 暗指“ 再晚, 老婆要生气了”。在日本,特别是上班高峰期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般是男士一边说着“ちょっ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一边将手掌伸出来, 在身前垂直下切 ,表示对不起、请让一让、借光的意思。将食指弯曲做出要钩东西的样子,是指悄悄地拿走别人的东西,用以表示小偷和偷窃行为。

右手握成拳头,用拳头的下侧在左手的掌心上揉搓,意指阿谀奉承。这是模仿在石臼上碾芝麻的动作,用这个手势暗指拍马屁。

双手食指从自己脑后两侧向上, 略向外倾斜着伸出,其余四指卷曲 , 代表某人生气, 吃醋的意思。 用大拇指和食指做成一个不封口的圆圈,动一动手腕,表示饮酒。中年或老年日本男性喜欢用这个动作表示用「酒盅喝日本酒。最近随着酒的种类的增加和饮酒方式的多样化,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再用这样的手势表示饮酒。不过,凡是日本人都懂得这个手势的含义。立起拇指在日本表示「男性、丈夫和「男朋友, 竖起小指则指「女子、恋人J 「妻子。日本人还用伸展的手背贴另一侧的脸颊来表示男性同性恋中像女的一方。另外日本人在头上指尖相接用双臂做出大的圈表示“很好”。受此文化的影响,圆圈的意义还被引申为“正确”,例如在日本学校考试中,在正确的答案上画 “”。在日本,一只手指或两只手指放在脸颊上,被认为“装可爱”且稍微带有嘲笑的意思。其实这样撒娇扮可爱的动作在日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样的举止给人一种什么时候能 “大人のように”的感觉。人们常常以此做为一种成熟判断的标准。

日本人在喊「万岁时,总是伸直双臂高举至头顶,并且连续重复三次。

(二)中国特有的手势语

作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也有很多独特的手势语,比如双手抱拳前后摇晃表示恭贺新年,比赛时双手抱拳向对手表示敬意以及招手时手掌向下轻轻摇动手指等。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表示数字的手势语很有特点,例如:立起大拇指和小指头,表示“6”;把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全部贴上,表示“7”;立起大拇指和食指,表示“8”;只是食指很轻地弯曲,其他手指紧握,表示“9”;用拳头表示“10”。

中国人待客敬茶时,客人会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很轻地叩打桌子表示感谢。另外,对着别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互相摩擦,是数钞票的姿势,表示的是“钱”。

(三)中日手势语相通之处

在中国,把手放在额头上意为遮光和眺望远处,用日语表达为「小手をかざす。中国人双手放在脸颊前合十,表示恳请、求饶、感谢。在日本,饭前饭后分别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吃了)和“我吃好了”时也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右手掌横放在脖颈处从左到右做切割状表示被公司解雇, 开除的意思。拍手这个动作在中国和日本都表示鼓掌,另外也是影视作品中黑社会老大召唤手下的常用动作,在日本拍手唤人的习惯被叫做「手がる。还有在我们平时看的电视剧或小品中的主人公要准备搬石头之类的重物时,会在手上吐些唾液,感觉更有力气干活。日语中的表达为「手ぐすねく,现多引申为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的样子。

另外在抗日剧中我们不难发现,举手投降「手を上げる是世界上通用的手势语。

古代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在手势语上也有体现。例如:中国手势语中在面前合起双手或者双手伸出握住别人的手是在表示更深的谢意。日本表示“ありがとう”是面带微笑在胸前合起双手,行礼。

例如:“おいします(请求、拜托)”,中国和日本同样是在胸前合起手,垂下头。

“ダメ(不可以)”,在中国通常为双手的食指交叉或者双手在胸前交叉。在日本同样是用双手的食指交叉。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符号”变过来的。

(四)手势相同意思不同

中日两国在手势语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同样有很大不同。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意义也可能不同。例如:在中国赞扬别人时通常立起大拇指,意思为“好”,“做得很不错”,“很棒”等。 在日本此动作的含意思却是“男人”、“他”、“爸爸”。又比如手指弯曲在中国是指数字“9”。在日本则是指悄悄地拿走别人东西的小偷或偷窃行为,意思是“小偷”、“扒窃”、“偷”。可见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意义不尽相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日手势语各自的特征及原因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手势语表现比较直观,日本的手势语表达比较含蓄 。原因在于手势语与文化、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文化、文字开始的地方。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由古老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成,中国的手势语从某方面来说与之有着共通性。反之,日本的假名,它是从其他的国家的文字借用而得出,所以日本的手势语就相对混杂,又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表达就呈现出一种混杂性和含蓄性。

中国手势语的有效值比日本低,日本的手势语要比中国丰富。这是因为中国的疆域辽阔,又是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文化差异很大,语言文字本不相同,如果再加上不太相通的手势语,交流起来会更加含糊不清,所以每个地区手势语的普及相对困难,各个地区的手势语有着许多细微的不同。而日本在地域上比中国狭窄,受西方的影响较深,现代化程度较高,加之交通发达,手势语的普及率也较高。并且,日本人对于细节观察力强,具有委婉、细腻的国民性。因此,日本人大多不喜欢用言辞直接表达意思,而是常常借助手势语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这也更加促进了日本手势语的丰富和普及。

总而言之,通过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实践可以看出, 手势语是整个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交际中, 不能只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那样就会造成文化误解及冲突。作为一名教师, 既要了解中日两国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并传授给学生, 也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并能有效地引入课堂,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金山宣夫.『世界20カ国ノンババル事典[M].日本:研究社出版株式会社,1994.

[3]王胜波.日本人的手势语言[J].日语知识,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