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8 13:06:08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造价实习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绿化工程;造价审计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型城市发展为大型城市,大型城市发展为超大型城市,小城市彼此连接,拥挤的钢铁森林难以为人们营造一种自然归属感,所以城市绿化工程成为了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绿化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绿化工程的造价审计方面入手,对绿化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前期审计
审查项目立项合理性,重视前期工作管理,对投资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解决。主要审查工作如下:
1.决策程序
重点审查决策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需要。
2.项目建议书
审查编制的规范性,理想目标是否明确合理。
3.可行性研究报告
审查内容完整性和结果合理性,以及论证是否合理、严谨。
4.投资估算
对投资估算使用的资料、数据、指标合理性进行研究。
5.建设用地
审查征迁用地是否得到相关部门批准,以及补偿安置费用的落实情况。
二、设计阶段审计
(一)施工图审计
设计阶段是绿化工程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施工图是整个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设计图的质量对工程施工和造价控制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行施工图审计应该重点考察是否存在反季栽种苗木。反季节栽种的苗木价格成本较高,而且种植和养护的成本也相应上升,并且即便采用了必要的技术措施,苗木的成活率仍然难以保证,所以进行施工图审计应该对其进行重点检查。与此同时要检查苗木品种规格的合理性,如果审计过程发现设计方案对本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不周需要及时上报,避免因此造成苗木集中死亡,导致绿化建设成本增加。
除此之外,还要审查施工图的审查审批程序进展情况,以及设计单位相关资质是否齐全,以及是否开展了限额设计、设计过程是否按照规范进行和设计费收取的合理性。
(二)招投标审计
城市绿化工程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建设工程,属于一种城市建设投资,多以标底编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规范,为此,审计人员需要细致的审查标底和合同内容,发现标底编制存在重大错误或者违规情况,要及时联系建设单位,通过修改合同或者修订补充协议的方式着手解决。
进行招投标审查主要审查建设单位的招标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招标程序、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性以及标底编制是否规范。合同审计主要考察合同是否按照招投标文件进行签署,以及是否存在违背实质性的协议。
三、绿化施工现场审计
工程开工之后的跟踪审计。
(一)土石方审计
土石方通常工程量很大,而且是一种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审计记录,施工结束后的工程量核实比较困难,审计人员需要具有相当的测绘知识,并且对土石方施工的特点比较了解,才能够保证审计质量。
首先对图示设计内容进行学习,对施工范围、土方类别、土方量等等情况进行基本了解,再次基础上审核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并开展实施情况监督,评价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判断方案是否适用于使用。
对施工技术档案和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需要笔记的数据由审计人员进行记录,能够直接输出的结果需要备份,防止出现改动,测量结束后进行数据核对,保留存档。
(二)绿化种植工程审计
1.了解种植工序
苗木种植主要有土壤改良、挖坑、施肥、种植、浇水、养护等,进行现场审计之前首先了解种植程序,之后进行现场跟踪记录。
2.苗木进场审计
苗木质量对绿化效果十分显著。进场审计主要检查苗木的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1)苗木规格
包括地径、杆径、米径、胸径等。
(2)土球直径
常绿乔木往往带有土球。采用钢尺测量,不规则状选择平均直径。
3.栽植技术措施审计
对苗木需要支撑、草绳绕杆、搭设遮荫棚等栽植措施项目进行审查。检查苗木在选择栽植措施的情况,根据不同品种,不同规格,选择合理的栽植措施。
4.养护审计
对苗木的施肥情况、成活情况进行审查。检查苗木养护期间施肥情况,养护时发生死树、枯木、发芽等情况需要及时更换,生长不良可灌溉根动力,滴挂营养液,增强苗木长势。
四、工程结算审计
(一)工程量审计
核点在于工程使用土方量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土方施工属于隐蔽工程,还要检查相关手续是否齐全,同时还要统计苗木种植的准确性和数量以及苗木规格,同时对照施工质量和设计意图,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花草的现场查看和测量也是审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现场测量时对比竣工图纸以及施工方案,注意测量花草的栽植面积,不规则图形采取分解测量的方式进行,提高工程审计质量。密植大面积花木可选择一定面积作为标准计量栽植棵树,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全部面积内的花木棵树。绿化图案的则要按照设计图纸判断图案类别,采用套用定额的方式计价。
(二)价格核查
审查单价选取的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规程要求。土方量属于大宗工程,审查过程要注意是否有低价土方混在高价土方中,苗木单价的核查则重点考察苗木购买日期和工期之间是否符合,并且检查苗木种植费用计价过程中是否存在定额单价偏高等不合理情况。
苗木、花草价格的确定同样是价格审查的工作重中之重,花苗木、草种类繁杂,价格的市场浮动比较严重,地域性明显,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花草当地实际价格进行充分调查之后予以确定。
(三)计价审计
苗木种植是绿化工程的主体工序,计算苗木种植费用采用定额的方式进行,根据实际的苗木数量,乘以定额种植费用计价就能够计算出复价,复价之和就是工程定额种植费用。定额计价采用苗木的内在质量规格指标,内在质量不是苗木的内在尺寸,而是苗木的高度、胸径、蓬径、种植密度等尺寸标准。
(四)措施费用审计
按照现场地形及种植苗木花草的不同,选择对应的技术措施。对于选择的技术措施,要进行核查。如果选用机械,要核查选用机械的规格参数、工作台班;如果乔灌木在栽植过程中选择支撑,要按不同规格的苗木核查选择支撑的种类,再按支撑的种类汇总数量。
【关键词】房建工程;造价;作用;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行业在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而房建工程的造价,则往往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总费用的增加。如何能够科学且合理的控制房建工程的造价,进而优化造价控制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一直是企业造价管理和项目决策人员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1、房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
1.1确保房建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房建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行为,是体现建筑市场公平、公正竞争机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在房建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标底和投标报价是两个重要的内容,需要项目造价人员针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来源、施工方案等,做出科学、准确的计算分析,公平、公正的编制投资预算报告、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才能保证标底和报价的合理性,确保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展开。
1.2确保建设周期且提高经济效益
房建工程的造价控制是一个全面、动态的管理过程,涵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造价人员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编制定期报告,可全面反映工程建设的进度及费用偏差,向业主提供改进措施,协助项目决策和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的经济分析。而对于施工方,合理的施工预算,可以协助施工管理人员准确的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组织人力和物力,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房建工程最佳的经济效益。
2、房建工程造价的优化措施
当前,我国房建行业的造价管理观念普遍落后,重视程度不高,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决算、估算、预算和概算方面,没有施行全面的、动态的分析和控制,“三超”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对房建工程造价的优化,应在建立造价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进行有效控制,并做到优化过程从一而终。
2.1建立工程造价约束机制。房建工程造价约束机制,要以强化对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度、合同管理监督机制和工程监理制度的管理着手。具体措施为:1)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所聘用的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熟悉房建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并可独立进行造价控制管理的业务能力。同时,要注意提高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思想道德素质;2)强化对房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并防止中介性质的企业以牟利为目地而进行的恶性竞争;3)政府审计单位要充实中、高层造价人员,保证工程造价管理与监督的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机构的职能。
2.2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房建工程的立项阶段,其实质是对拟建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一种分析过程,此阶段,造价人员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来源、施工方案等,以科学、合理、准确的计算方法分析工程的经济效益,编制投资估算报告,为工程的立项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对于工程中应用的新材料、新设备,应建立价格信息网络,及时并准确的掌握最新的市场价格信息,再根据项目的定位,适时调整材料或设备的采购价格;而对于大宗性的材料或设备,应采取招投标或货比三家的方式采购。
2.3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房建工程在设计阶段需注意三方面的造价控制:1)项目为政府依法审批;2)设计院图纸设计合理;3)造价工程师严格控制。拟建的工程项目,首先要做科学且合理的功能定位,质量稳定可靠并满足国家或行业相关的质量标准,尤其是能够满足功能需求;其次,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建设方要与设计院积极合作,并按照相关资料和指标审查、分析和比较设计文件,着重设计方案的优化;最后,工程项目应根据投资估算对图纸等设计文件实施限额设计,在保证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细化并分配投资限额至各分项工程后,再进行专业设计,确保项目的总投资不被突破。
2.4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房建工程施工的招标阶段,要认真审查招标文件,注重相关条款的完善,避免漏项、错项或表述不清,招标工作要公平且公正,保证招标过程透明。同时,要对投标各方的专业资质进行审查,严格监督招标过程,对于投机倒把、串通报价等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涉及对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和机械使用费用等的控制。人工费用的造价控制,应按照施工所需的工程量,合理确定作业工与零用工的比例,并签订劳务合同;材料费用的造价控制,首先应尽可能的选择距施工地点较近的采购点,以节省材料的运输成本。其次,要对市场的材料价格做全面的调研,货比三家,保证购买的材料价格最低;机械使用费用的造价控制,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满足施工要求的机械设备,节省机械使用成本。科学且合理的建设周期布设,可有效控制各单项工程施工的造价成本。为更好的施行项目建设的造价成本控制,应在项目施工前,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的支出,确保工程造价始终处于控制范围内。
2.5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房建工程在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首先要保证已完成设计要求的所有工程内容,工程质量经验收合格。竣工决算要与施工合同中的条款挂钩,审查主材价格、取费标准、结算方法、分项工程的取费程序是否重复等。对于隐蔽工程,应检查验收记录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并与竣工图纸一致,对于重大设计变更是否经过审批,且有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上述条件任何一条不符合规范要求,均被视为竣工验收不合格。
3、结束语
房建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其优化措施的执行效果决定着项目所能获取的价值。所以,作为房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从全员的角度出发,利用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积极总结并积累造价优化经验,控制好工程造价的每一个环节,协助项目决策和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的经济分析,提高房建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波.对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
[2]张凌云.工程造价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公路工程;计量支付;造价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72
1 工程概况
唐山市境内某公路互通立交项目主线设计行车速度为100千米/小时、被交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匝道设计行车速度为40千米/小时。主线路基宽26米、被交道路基宽85米、单向单车道匝道采用85米路基断面、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采用155米路基断面。
2 计量前期工作
证明质量达标的相关资料是计量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除此之外,还有公路工程的清单、设计图纸、合同中的计量条款和技术规范、测量的数据以及计量的补充协议等,都是计量工作的重要依据。计量工作的内容量大、步骤多且项目烦琐,尤其到了完工的时候,还要与支付工作进行协调,因此需要花费较多精力。要使计量工作能有序而顺利进行,就需对其前期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
21 精确进行工程量复核
业主与承包商要对合同的明文细节充分达到统一,以免日后出现问题而引起纠纷。根据合同规定,所要完成的计量和支付,是要达到合同中所规定的已经完成了的工程数量。同时,要按照承包商规定的计量方法,以及监理工程师规定的尺寸和断面计量,并通过检验审核,达到合同中规定的标准,经相关检测人员和监督人签字,才可进行计量工作。
22 严格建立计量台账
建立完整的工程计量台账,这里可用到清单计量支付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对计量数据进行记录,编制成台账。台账的格式可借鉴工程量的清单复核表的格式,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变,要保证台账内容详细准确。清晰的计量台账不仅能方便计量工作的管理,还能防止重计、漏计现象。另外,还可按某些比例或部位计量的工程来反映工程进度。由承包商建立的台账需经过项目总负责人进行详细的审核,对每项完成和未完成的工程量都需经济的评价,并将资料记录下来进行归档。
23 严格计量软件选择与修订
以往的计量软件只能对计量数据进行整体的控制,而不能进行细节的控制,功能还不够完善。根据该项目的特点,以及计量管理的需求,对计量软件的选择需严格进行。为了简化计量工作,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可以运用分项核算计量支付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以工程的清单为主线,以分部分项为基本单元,巧妙地将清单和分项结合在一起,实现工程建设管理中的WBS工作分解、工程量核算、变更增补、计量支付、额外费用支付、材料、索赔、结算等功能。可以支持高速、一级公路、新建、续建、大中修、养护、绿化、房建、乡村路、战备交通、市政路网等项目。这为计量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也确保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中期计量程序
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后,计量工作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了。此时,计量工程师需按照计量管理程序的每个步骤来进行计量工作,不能图简单,走捷径。在计量工作中丝毫的错误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在中期计量程序上进行严格控制。
31 计量程序管理
公路工程计量履行承包人申报、驻地办复核、总监办审核、业主审批的逐级把关、签认程序。业主对承包人、驻地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的计量结果有否决权。对计量中存在问题的工程量有权更改。
计量程序需要测量和收集很多相关数据,因此一定要确保其准确性。又因为计量工作必须及时与工程进度跟进,又要求有一定的及时性,这不免产生了计量工作严肃性与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建立一个合理的计量程序,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将计量和支付两方面工作分开,计量工作优先,之后再进行支付表的上报。其次,要简化计量工作的签审流程,将内容整合化,并加大签审责任。最后,业主要抓好清单核算的工作,从总体上来控制计量工作,同时加大计量审查工作的奖罚力度。
32 计量软件应用
选用好计量软件后,就需对软件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练运用计量支付管理软件,能够让计量工作及时准确、简单便捷地进行,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计量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纪律管理。在需要用到软件进行操作的步骤和地方,计量人员就必须按照要求,通过软件来进行相关的计量操作,绝不能为了省事而采取随意式的人工计量方法,这是对计量工作的不重视,更是对本分工作的不负责。同时,还要形成流畅化的线条管理模式,以便对计量软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进行及时的改进。该工程选用的软件能够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计量、支付、变更、结算等大量、烦杂的计算问题,为计量支付管理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
33 工程变更计量
由于工程项目难免会有突发状况,随着工程施工的深入,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变更工程。因此,在合同条款及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下达变更指令后,就需立即建立变更计量的台账,对变更的项目进行及时的方案论证和审批。由于变更项目较紧急,且数量较大,因此适宜采用流水账式的计量方式,对计量台账以及其他程序的清单,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
4 工程支付与造价管理
对符合本公路工程支付条件的工程项目,严格按合同条件、监理规范及工程支付程序,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支付方法,对工程的前期支付、中期支付和最终支付的所有支付项目,由承包人提交有关计量报表和支付申请,经各级监理部门审查、签认、扣除应扣款项后,签发支付证书并由业主审批支付。
这里重点论述最终支付管理。最终支付,就意味着工程接近竣工。通过最终支付,将整个工程项目的费用支付工作进行全面的整理,并完成支付。支付工作直接涉及合作双方的利益,容易引起纠纷,因此为了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都能达到各自的满意程度,则需进行以下几个程序。
41 依“范本”、合同通用条款,承包人提交最终支付申请
承包人完成以下工作后,具备提交最终支付申请条件(即最终财务报告及结算清单),即:①全部遗留或缺陷工程均已完成且达到合同规范要求,获得监理工程师签发的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②有关合同各方遗留事宜均已与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协商达成基本一致,并按合同办理有关手续;③竣工图纸及有关竣工资料已按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得到监理工程师确认;④对合同期所有支付款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所需支付凭证进行了必要补充与完善。
42 承包人最终支付申请组成文件依据
①正文(申请最终支付证书总说明)。②最终结算清单。③最终结算证明文件等及时申报。
43 监理工程师审定承包人提交的最终支付申请内容
①逐项审核修订承包人的系列结算清单。②逐项申验相应的系列证明资料。③确认所有的计量与支付均符合合同要求等已审定。
44 支付证书的确认
业主在收到监理工程师签发的最终支付证书时,对最终支付证书确认无误后方能签认,使最终支付证书生效。在合同规定时间内,依最终支付证书对承包人付款或扣款。
5 结 论
在计量支付与造价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按照图纸、工程量清单、建立的台账、选用的计量软件以及合理的程序,来规范计量管理工作。同时,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项目的投资,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时思利浅谈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计量与支付工作分析[J].才智,2013(20).
[2]华素平浅谈公路工程项目计量支付控制要点[J].华章,2011(20).
[3]谢大伟,杨才金浅谈公路工程计量管理[J].科技资讯,2010(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10余年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很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工程造价专业,专业教学改革百舸争流,势头强劲。但是就专业教学能力而言,则总体处于一种较低水平,多数院校仍是传统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有人提出将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划分为两大模块,认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就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系统理论构成的“理论学习”模块加上以专业技术实践为主的“上岗实习”模块。在课程的编制与实施中,“理论学习”安排在前四个学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五个学期开始以上岗实习为主,训练技术操作能力。这种简单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从结构和时间安排上将理论与实践分为两大块,使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其实质仍没有走出学科本位课程的影响。如何能真正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合理构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是首先问题。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一)专业职业分析与目标定位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行业是建筑业的一个子行业,同时又与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业和勘察设计业紧密相关,随着建筑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高素质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管理中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专业,在现实工作中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进度款结算,以及工程结算等工作,其中预算和结算是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整个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
通过以施工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的数据分析表示:一、认为工程造价专业的侧重点以技术为主的占68%,以管理为主的占32%;二、认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使用定额100%、计算工程量100%、预算编制能力100%、投标报价能力99%、编制标底能力96%、工程成本分析能力91%、微机应用能力90%、工程索赔能力85%、编制企业定额能力68%。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面向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造价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高技能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一个过程,以职业为导向,适应市经济发展,通过对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深入调查,分析工程造价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思想,建立一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课程开发将明确“教谁、教什么、何时教、教多久”四个涉及课程基本内容以及“如何教”这样一个关于课程指导方面的问题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内容即时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评价社会化,来实现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一) 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融入 “造价员”“造价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依托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进行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以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现行国家及地区计价规范为主线,形成与项目实施过程相匹配的“项目模块”教学内容,使企业工程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工学结合真正贯穿到课程设计中,实现课程设计项目化。
(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工学结合”定义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由定义阐述可知,工学结合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只重视前面两个环节,而忽略了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工学结合的核心是“项目”,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是坚实后盾和有效落实的保证,评价和反馈是良性的循环推动力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
(三)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化课程”
按照工程造价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五个工作过程:项目引入项目解析项目探索与实战项目提交与展示项目检查与评价使课程项目化。
1. 工作过程之一――项目引入
项目的引入方式可多种多样,可由校企合作实训室确定教学项目任务,或由企业下达某项目工作任务,校内基建项目,个人项目等。
2. 工作过程之二――项目解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学生分析项目任务,提出疑问。结合工作任务,导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同时,针对学生工作中的疑问,专业教师提供收集信息的手段。
3.工作过程之三――项目探索与实战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按照国家规范标准以及老师传授的方法,分析图纸、查阅资料,尝试探索。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探索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辅导,指出学生学习小组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并提出变更建议。
4.工作过程之四――项目提交与展示
学生战胜困难,完成项目设定的任务。将编制的成果上交,通过内部对账,双师性专业教师核查,实训室负责人终查后交回企业。
5.工作过程之五――项目检查与评价
通过平时成绩以及企业反馈成果的完整性、正确性、合理性对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项目化”一方面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达到“以实践促进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更好的结合救民于水火,并结合教材建设,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实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现教学场所和实训场所一体化。
(四)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1+3+2”的教学模式
“1+3+2”教学模式是指:1个学期专业素质平台课程+3个学期通用技术平台课程 +2个学期顶岗实训实习课程。学生入校后,通过第1个学期专业素质平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职业素质,第2、3、4个学期通用技术平台课程,通过3个学期完成小型、中型3个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编制,使学生具备初步顶岗实习能力,第5学期和第6学期可以灵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培训。这样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通过动态化的全过程教学组织,也可以保证顶岗实习岗位学生的“相对稳定”。
(五) 编制适用的教材及课件
国家规范及标准的日新月异及工程造价的地域性,使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途径变小,围绕工程造价专业服务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并制作用于教学过程中课件。教学课件贯穿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 课程标准的确定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能够得到较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它们在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职业资格框架或能力标准体系。例。如,在德国,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和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的结构、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合理性的分析,已成为课程开发的依据澳大利亚,依据能力标准体系。而在我国,从总体上说,目前的课程开发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数据收集和加工的过程,特别是在职业资格研究方面,还没有做到遵守资格研究的“内容主导”原则。职业资格和课程标准研究的缺乏使“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失去理论的支撑与依据。
(二) 师资力量的提高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具有过程性、动态性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就变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体系的运行。在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保证能学生专业技术的咨询服务,如何在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新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都对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师资力量的提高是对“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的一大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土木工程类专业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33-02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认真分析了近几年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现状,得出了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施工及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等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即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等。二是施工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的,同时具有上岗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即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工作。
针对上述两个基本特征,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在原有“1.5+3个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
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
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
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学生在中国建设学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荣获一等奖;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省建设厅组织的施工员、技术员等“员”职业资格考试,全部通过,实现“双证书”获得率100%;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期间,由于表现超群被企业直接录用。
4结语
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