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18:47:30
序论:在您撰写媒体艺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相信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试图从新媒体艺术在展示、流通、典藏、评价等方面给传统美术界带来的影响入手,进而理解新媒体艺术。
当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越来越成为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被所谓的前卫艺术家所实践时,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给我们带来了和即将带来什么?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 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 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 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如2003年12月28号至1月5号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的“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运用的是多媒体、电脑影像、动画、录像、装置、网络艺术、闪客艺术、影像装置以及与新媒体观念有关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个展览采用网上(ionly.conr.Cll东方视觉)和网上直播的形式,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这个展览就是新媒体艺术展吗?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说展览中有影像作品有电脑装置就算是新媒体的话,那么这个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以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观点来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现在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体艺术正在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将人类艺术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现当代艺术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观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成艺术品评价、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变。在对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和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而在艺术品流通和典藏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媒体艺术的要求,由于他们运用了声音、音像和网络传播等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三维空间的媒介,我们就需要制作光盘来保存它们,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往的有关艺术史的书籍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载资料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历史的重现,可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以后的艺术史类书籍不能够仅仅再用传统印刷品,而必须得配上一定的声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电影一样,新媒体艺术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艺术史。
所有上述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改变。其实在目前,不管是美术馆策展人、艺评家或是赞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过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业已成熟的机制进行借鉴,再来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但是事实上,只有打破以前艺术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承受新媒体对于我们的冲击,才能够驾驭这种改变并迅速成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M.Baxandal1)在谈到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时特别指出了三点不足:一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未能够针对视觉媒介和视知觉的复杂性,至少没有做到像文学研究那样来对待其特殊的语言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对自身媒体做出积极的关注和缺乏适合本体研究的技术手段,艺术史不得不从其他学科借用阐释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工具,这样艺术史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三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过分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科技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开发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比以往其他艺术更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支持。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渐改变艺术教育的一种弊病,那就是艺术院校重文轻理的学科设置。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理科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走进新媒体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社会,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对于科学理论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说从理论层面去分析了。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新媒体艺术中所被运用的科学门类:电路学、计算机网路、后生物学、电信学、人工智能、遗传学、仿生学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背后有一个总领性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控制论,控制论又分机械控制论和模糊控制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论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它。
自从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
以来,模糊理论便在其数学基础上建立起来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运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汽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论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机和空调器等模糊家电之后,模糊理论便被运用到人工智能和风吹草动技术领域,模糊推理机、模糊控制计算机、模糊语音识别系统、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系统相继出现,这就越来越接近新媒体艺术所运用的模糊控制理论了。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艺术史研究方法将会转入一个模糊艺术史理论阶段,而且我坚信,模糊理论是一切理论学科的终极发展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互动传递智能技术,这正是模糊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试验。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怎么再以传统的地域风格分析法去看待它呢?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发展和评价体系早已过了那个非0即1的阶段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家们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用着模糊理论的某些原理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前奏。在0和1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中国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指引我们走人一个新的艺术史理论系。
>> 新媒体艺术论 新媒体艺术教育初探 新媒体艺术之新意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浅析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 新媒体和社会空间 浅谈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 新媒体 新媒体 新广告 “新”媒体“新”民生 新媒体 新课堂 新媒体,新渠道 新媒体之“新” 新媒体 新影像 德国新媒体艺术给城市挑刺 新媒体艺术收藏浮出水面 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 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 涌现:让新媒体艺术常新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的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媒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创作艺术。现在,新媒体艺术概念赋予了新颖的内涵,即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与生物学、分子科学、基因学相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是一种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我们一般说的互动媒体艺术,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的创作,是涉及受众某个方面的艺术形式。互动媒体艺术使受众亲身参与进去,通过参与而影响它的顺序、情节、状态等,甚至能参与到创作中。其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人类社会形态的这种改变,必然会使得最适应它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互动媒体艺术。
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联姻――新媒体、数字媒体、互动媒体诞生之源
简单说,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从“绘画平面”迈向“荧幕平面”,从实体的现成物渐渐发展到电脑数码时代的软件,这之间的脉络清晰可寻。本质上,“媒体艺术”是以科技精神为基础的“时间艺术”,且最能表达其主要美学内涵的就是“科技与艺术即是美”。
“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要归功于60至70年代一波波的“艺术――科技运动”等大量使用多媒体艺术形式创作的推波助澜。至今,世界则进入电子信息媒体与互联网尖端科技时代,各种科技艺术媒介渐趋成熟,如录影艺术、电脑数码艺术、电脑绘图、虚拟现实等。都将会冲击到我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我们对自我与社群的看法、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以及我们在构筑现实的过程中的角色。
三种媒体鲜明的特征与交叉性
1.互动性
互动性表现在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现在的艺术,个人的表达与个人的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观众,设计环境、创作空间等更加宽泛的范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与艺术家、智能化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是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按程序演绎出别的结果。
高科技化的艺术往往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艺术家不可能单独完成艺术创作,而可能只是为作品提供最初的概念,随着技术人员的介入,作品会逐渐的改变。
观念艺术与新媒体的加入,加速了艺术作品内容的多样变革,交互式展演与公共艺术更打破了场域的限制。运用科技辅助艺术创作,不仅延伸了人们总体经验的触角,创造出更贴近精神层次的艺术作品。而这一切,则体现了艺术家身份的转移。
2 .转换性
新媒体艺术的转换性,是指它能够跨越各个不同的门类体系,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在人机关系中,互动性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媒介手段,它应是一个转换的角色。互动性应参与这种转化,可以让机器和人类互相“了解”。在面对真实人物的虚拟身体时,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一套道德准则?――艺术不能脱离社会。
3.虚拟性
我们说新媒体艺术是以新技术为诱因的,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虚拟性更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它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这使得“虚拟性”为诸多艺术家所喜爱,也因此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
虚拟即非实体,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现实,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层面和心理活动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
4. 连结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连结性超越时空,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
三种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媒体艺术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上讲,它们的发展空间都是非常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艺术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将来,媒体艺术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直接操纵为主,大多数的交互任务直观、简单,适合用直接操纵的形式完成,当然,对于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任务,则可能需要语言的帮助。
结束语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53-02
多媒体艺术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正在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会在艺术本身的创新、政策的支持、技术的革新、相关领域推动等动力的推动下,朝着技术、思想和观念维度上的不断进步。
一、多媒体艺术具有主动传播的功能
艺术家都需要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及时的进行展示和交流,过去这可能是绝大多数艺术家们,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和不知名艺术家,遇到的最大问题。他们有想法,有作品,但缺乏与观众沟通的机会。如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远程传输多媒体艺术作品成为现实。借助于数码技术能够非常方便地编辑制作数码图像(包括数码绘画、数码摄影和数码录像),艺术家完成的艺术作品可通过网络。他们可在现场讲解自己的作品,将作品迅速推介给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不必再为寻找发行渠道或展示、表演场所而为难。同时音频和视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独自在家里看电影、听音乐。艺术家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的表演并直接推销其艺术作品,声情并茂。
二、多媒体艺术提升互动的界面
在传统艺术形式中观众往往是很被动,给什么就接受什么。或许观众会有喜欢和拒绝的感受,但与作品本身却无关。现在网络多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定式在特定地点和时间中的展出作品方式,任何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他必备了上网条件与交流手段,就可以参与到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艺术作品进行修改,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和理想的、新的艺术版本。这种互动性其实是更好地体现了艺术对每一个人的作用和个体性,同样的一张画给不同的人看,看到的内容会有千差万别;同一曲音乐在不同的人听来,肯定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新的艺术版本不再只是存在于欣赏者意识中的审美经验,而是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转化为现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原创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艺术在这种互动性的推动下必然会有更大的受众面。
三、多媒体艺术的虚拟创作
虚拟创作解放想象力创作的过程不但是想象力创意过程,同时也是想象力被抑制的过程。绘画是瞬间艺术,其实并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要抑制旁逸斜出的想象力,我们不断地受到中途变卦的诱惑,必须为一种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而牺牲一百个可能性,而且在结局处无法确认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最好的。任何一种想象力的展开又都是一种遮蔽。这是创作者巨大的悲剧。数码时代的“备份”的概念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把虚拟游戏中的自己当作是现实生活的一个部分,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年青一代人的生活模式。网络多媒体艺术将改变的传统的艺术品陈列与展出方式:并非在具体的现实空间中进行收藏、陈列与展出,并非有一个有实体的作品形态,却可以用虚拟方式来实现。
四、观念与多媒体艺术的创作原则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生活,个性化与数字化生存的概念成了一种时尚潮流,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电脑网络像是个人神经系统的延伸,将使用者的“触角”向外延展。许多资讯知识及日常活动都由物质空间转换到网络空间,成为生活的部分。强大的技术支持不断诠释着新的艺术观念,面对新技术的诱惑,许多作品会停滞于形式和新语言自身的技术层面。艺术创作离开了想象就失去了灵魂。艺术作品与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只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形成,艺术表现方式将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性。跨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与艺术迅速融合、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技术出现给人们提
供了崭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空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展示新的艺术样式。观念开始转变,新的艺术形式蕴藏的巨大潜力以及其展现出的勃勃生机都是不容忽视。如果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那么“网络多媒体艺术”也在改变着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方式。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感知高不可攀的神秘的“艺术”,它意味着今天的艺术会迎来前所未有过的如此广大的受众面,对于为精神服务的艺术作品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欢欣鼓舞。
五、多媒体艺术的发展的特点与动力
(一)多媒体艺术的特点
目前,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等处理技术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还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更是无穷无尽的。纵观多媒体艺术的应用状况可知,当前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主动传播性:音频和视频等技术的发展,是多媒体艺术家们能够在网上随心所欲的表演并直接推销其艺术作品,提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
虚拟操作性:现在的网络多媒体艺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品陈列与展出方式,并非在具体的现实空间中进行收藏、陈列与展出,并非有一个有实体的作品形态,却可以用虚拟的方式来实现。
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之中,艺术的作品无处不在。
表现的多样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的表达提供了众多的形式。
高强的时效性:如今多媒体艺术的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展现出时代的特性。
(二)多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
多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多媒体艺术的生效与成功势必在一个系统的文化结构与网络中显现。因为,未来多媒体艺术的发展的动力与整个文化系统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艺术种类的发展,因此,多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动力是艺术本身的创新、政策的支持、技术的革新、相关领域推动等,创新无疑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创新艺术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创新依旧是多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政策的支持能够为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六、多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多媒体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创作者新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从多媒体艺术呈现的特点和发展的动力可以发现,跟多媒体艺术产生一样,多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是建立在技术、思维和观念这三个维度上面的。每一个维度上的进步都是多媒体发展动力推动的结果,然而,多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更多的特性.而多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方面主要是基于技术、思想和观念维度上的不断进步,偏见导致的战争和冲突,民族仇恨种族歧视,这一切都将成为艺术创作的反省对象。
(一)技术维度上的未来发展
1、临场感增强
多媒体是即时的综合艺术,它是结合声音、文字、影像和录影动画,随时随地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的人互通咨询艺术。多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介入舞台表演和事件艺术,它将参与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并且是观众体现到更真实的临场效果。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将越来越自然,融入现场的时间空间之中,这使得多媒体艺术的临场感会不断增强。
2、互动性增强
电影、电视、戏剧的未来发展方向会与咨询、电子传播科技相结合,而此种结合一方面将促进多媒体的发展,一方面将使得资讯的取得与传播会因故事性和戏剧化效果的加入而更具亲和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使原来无法在网络等远程传输中实现的多媒体语言成为现实。现在地下在技术和网络带宽都在超速发展,已经实现的“点对点”下载方式更具个性化,使得多媒体节目的交流更加易于接受和富有趣味。然而这些都会促进多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发展。
(二)思想层面上的未来发展
1、文化反省与批判
在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的自然观制度退化等,而由于狭隘和偏见导致的战争和冲突,民族仇恨种族歧视,这一切都将成为艺术创作的反省对象。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向我们证明,它从来都是艺术家勇于挑战传统和批判现实的有力武
器。在审美和技术结合的同时,对文化和社会的反思也将是多媒体艺术创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多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多半是一种文化反省与批判的进步。
2、观念维度上的未来发展
多媒体对各种媒质和艺术特性的综合能力使其有更多的表达路径和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获得变化的增长形态。与多媒体的概念所可能达到的境界相比,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东西。与生物领域、外太空研究领域的结合将使多媒体的艺术表达向着更加具有广度的方向发展.艺术与科学的合作也将更加密切和广泛。由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成果将使传统观念中的维度进一步拓展,科学家曾预言宇宙的维度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像的四维空间,它极可能有超过20个以上的维度。这些将极大的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热情。布莱克曾经说过,人类这个物种能够借助于具体操作揭示世界的内部表述并超越自身被生物学固定的感知限度,多媒体会在探索中的不断迈进并证实了这一论断。因此,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中,多媒体艺术必将迎来自己发展的新,它将带动观念变革和成为深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数字化模式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7837
参考文献:
[1]洪婵.论多媒体中的视觉表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183-186.
[2]王亚东.多媒体艺术应用现状分析[j].科学中国人,2008(11):123-125.
作者简介:万书元(1956- ),男,汉,湖北仙桃人,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艺术学,美学,建筑学。)
(同济大学 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上海 200092)
摘 要: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以题材的日常化,制作的技术化,影像的虚拟化,思想的哲理性,技巧的多元化为特征,对当代西方艺术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艺术;当代西方艺术;新媒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s),是指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利用电视、计算机、音响和激光等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创作的一种崭新的、兼具视觉、听觉和表演等特征的新艺术形式。由于艺术家的技术背景、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差异,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人们在称呼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时,出现了各说各话、五花八门的局面,有的叫录像艺术(Video Arts),有的叫电子艺术(Electronic Arts),有的叫计算机艺术(Computer Arts),还有的叫可选择电视、视像装置艺术、社会录像、实验录像、游击队电视,等等,不一而足。
国内虽然很早就有人介入新媒体艺术的介绍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该类艺术形式的关注仍然不多,尤其值得注意到是,有些学者对新媒体艺术还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网络艺术或网页制作。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艺术形式作一番比较系统的考察。
一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从开始到如今,主要经历了二个阶段:20世纪60- 70年代,为发轫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南准夫妇,瑙曼等;20世纪80-90年代至今,为发展、繁荣期。主要人物除了白南准夫妇外,还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比如比尔•维奥拉、格瑞•希尔、道格拉斯•伽顿和朱蒂斯•芭蕾等。
大体说来,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动因。第一是技术的动因。技术是新媒体艺术得以存在的最根本的、物质的保证。
新媒体艺术产生的时候,正是摄影技术、电影技术进一步发展,电视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包括动画、动漫和游戏技术快速而联袂发展的时候。视像科技的发展,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必须的电子装备和制作技术,比如摄像手段、录音手段、电视和计算机制作与编辑手段等,同时也为先锋派艺术家提供了表达与展示观念的新载体。我们可以设想,或者说,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手提式索尼摄像机,会不会有这一新形式的创始人白南准(Nam June Paik)?没有白南准,这种艺术何时出现,能否出现?这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第二是艺术动因。在白南准开始其新媒体艺术的探索之初,正是欧美,特别是美国先锋派艺术大行其道之时。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偶发艺术、极少主义艺术等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约翰•凯奇反音乐的激进主义态度,对白南准产生了很大吸引力,而且正是在约翰•凯奇和斯托克豪森的直接影响下,白南准才走上了激进的先锋派的轨道。
第三是哲学动因。最初是存在主义哲学,以及欧洲荒诞派思潮,还有欧洲女权主义,促进了白南准利用新的艺术形式,采取新的艺术姿态,对社会、历史、人生作新的思考。这些影响,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早期的探索者的作品中找到明显的印记,尤其是白南准和久保田成子的作品。
二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大致说来,有以下五点:
(一)题材的日常化
新媒体艺术家的很多作品,题材都非常普通,非常日常化,比如一个人在视频中不停地解开衣服扣子,又不停地扣上扣子,整个作品就是这个动作冗长而枯燥的重演。白南准的《电视钟表》(TV Clock)则用 24部横向排列的电视机显示器,通过顺时针方向,展示了24小时中时针的24种定格。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题材中,白南准一方面把时间空间化,一方面颠覆了人们惯常的那种圆形的时间错觉,从而使忙忙碌碌的人们以直观的方式再度“见证”了久已忘却的时间的绵延性与方向性。格瑞•希尔的作品Remembering Paralinguary和Langguage Willing,表现的同样是最日常化的生活内容。前者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性在作牧人般的、略带歇斯底里的叫喊,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那种驱赶鸟类或兽群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同。但是,在既看不到牛羊,又看不到禽兽,而只有特写镜头中年轻美丽的面孔这样的无情景的背景中,这位女性歇斯底里的叫喊――而且是不断变化音调的叫喊,只会使观众莫名其妙,如坠五里云雾中。后者则是一位艺术家的撞墙表演。这个作品的日常性一点也不比前一个作品少。艺术家不断地撞击墙壁。墙壁却并不开出让道的缝隙。每当撞击墙壁时,艺术家就喊一句话:“我慌不择路……我无处容身……我在哪里?我啥也记不得啦?”录像投影在墙面,观众看到艺术家一系列痛苦、扭曲的姿态,每一个动作只做到一半即被打断。录音同样是断断续续的,艺术家的惊叫往往被突然打断,甚至往往还没有说完一个单词,录像机就咔哒一声关上,接着又开始,如此反复。他到底想干嘛?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谁也说不清楚。由于作者对日常化事件采取了非常规的置入方式和表达方式,作品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新媒体艺术追求题材的日常化,并不意味着他们追求欣赏和阅读的通俗性。恰恰相反,几乎所有新媒体艺术和先锋派艺术,似乎都在努力寻找这么一个共同点,即在题材表面的日常化和艺术表现的非常规化之间,给观者留下一个理解上的黑洞。一方面是敞开的,一方面又是闭合的,难以穿越的。因为它们毕竟只是少数人的艺术。
作者:赵琛 单位: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计算机数字技术对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带来了“重技术,轻创新”的问题值得深思。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活动受制于计算机、程序等硬件框架中,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的突破。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度来决定,而我们从这几年学生的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不难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和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辅助软件,学生极其不重视设计理念的形成,忽视在设计语言方面的突破,重形式、轻内涵,一心埋在数据材料库里东拼西凑,很多作业都缺乏设计原创性。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创作的基础,其成果依存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因而其兼具了艺术表现和技术特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播理念。因此,计算机数字网络时代更需要清晰、独创而富含文化底蕴的设计艺术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作为一门创新性学科,需要设计主体具有超强的行业前瞻性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设计主体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即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同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教学的重心仍旧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设计理念的创新是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基础,它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解决问题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核心。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等艺术形式都是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表现工具,在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似曾相识”的设计作品也是比比皆是。这说明设计理念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设计理念的创新需要设计者具备广泛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在变化万千的设计领域中不断传达有益而独到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理念的准确传达需要结合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语言来实现。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之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新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决定设计理念传达准确的关键,其直接性、准确性和独特性在人们交流思想、文化传播、信息交互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语言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明白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计算机技术为设计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区别于语言这种理性符号系统的另一符号系统,因此,加强对计算机数字媒体语言的创新性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仔细探寻生活中一切可能采用的元素,结合技术创新充实到设计语言的创新中,使得设计语言的创新形式能够准确独到地阐述设计理念。创新是人们对过去经验或知识的超越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设计艺术的灵魂,但是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精神和文化精髓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之以拓展丰富的设计语言并辅之以先进的技术。尽管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体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这是设计艺术的核心所在,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结语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既体现了艺术的个性化,也实现了学科的多元化,它将艺术、科学和社会经济整合为一体,努力实现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潜质的挖掘,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因此,计算机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要求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同时,也要提供学生具有开放性、行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探索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科技展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努力。
总是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那么作为技术性的支持,数字媒体又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呢?一切都开始数字化,电视、电脑、电影、媒体、大众传播,连日常用品都在趋于智能化。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那么当数字媒体悄然走入日常生活,人们开始享受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便利,数字媒体是否也将艺术带进了大众的生活呢?当艺术带进了先进的领域,动画、动漫、特效等一系列有数字媒体所带来的更唯美、更刺激的视觉饕餮盛宴,当然也更加虚假、不真实,因为一切数字媒体等技术手段都能仿生的做出来,假的真,真亦假,像鲍德里亚的拟物拟像仿生一样,究竟我们生活在真实还是虚幻中呢。数字媒体在主宰着核心。现在艺术也多有数字媒体在左右其艺术形态,所以就有人说,现代艺术是一只丑陋的青蛙,等待着公众认可这公主的一吻,一边魔术般的变成迷人的王子——一个社会明星。哗众取宠的小丑还是更加深奥的虚幻抑或是真实呢?终究数字媒体在现代艺术的发展在究竟是艺术发展的终结还是新纪元呢?
1电影篇
电影作为一个继往开来的艺术手段,它有着再现和还原历史、记录现在、幻想未来的功能。从1905年第一部影片在中国出现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不停地大力发展这个最有噱头的产业,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技术、特效特技、音响、片质还是片量,都有了一些提高。虽然经过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不懈奋战并未赶超欧洲英美等世界其他国家,但是国内几代导演以及许多的电影爱好者队伍,在政府不断的所谓政策扶植下,还是将国内电影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下去。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电影也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世界电影史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蒙太奇的介入与发展,法国新浪潮等一系列的永不停息的运动,革新与发展并存的文化主义进程加速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如现在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等规模化流程化集中式的电影文化的发展迫近炉火纯青,再加之一系列当代数字媒体技术,那么其影像的革新必然会涉及未知领域的探索,一改未来社会或者是虚拟社会的结构,对于数字媒体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是终结还是新纪元呢?首先我们先分析电影及其存在的意义。电影,作为承载艺术的方式,只有电影能够将真正的艺术带向广泛的观众层面,只有电影能够说出许多人心里想说的话,理由很简单,因为电影能够提供给群众几近真实的东西,而唤起其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情的交融与实体的感性,影像的生动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某人曾把研究电影分为四种方式: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