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调查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09 01:53:27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调查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调查论文

第1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第2篇

作者:王宇红 李洋 周石磊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企业版权利用情况

52家企业共使用软件9894件(套),其中操作系统1880件(套),占全部软件的19.0%;办公软件2399件(套),占24.2%;其他日常软件4301件(套),占43.5%;多媒体处理软件1314件(套),占13.3%。正版软件共计7707件(套),软件正版率77.9%;正版操作系统1121件(套),正版率为59.6%;正版办公软件2122件(套),正版率为88.5%;其他正版日常软件4152件(套),正版率为96.5%;正版多媒体处理软件312件(套),正版率为23.7%。调研中笔者发现,西安高新区近两年大力推行企业软件正版化的宣传与监督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数字内容企业在办公软件及其他日常软件上的使用正版率较高,因为这些软件大多是开放并免费使用的;而对于操作系统以及多媒体处理软件这样价格较高的软件,使用正版率较低,因为购买正版软件需要较多资金,企业成本较大。特别是多媒体处理软件,一般价格比较昂贵,甚至一件(套)软件就需要10万元以上,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受。企业版权管理制度与机构建设情况①企业版权管理制度建设情况。首先,在企业内部版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被调访的52家企业中,制定内部版权管理制度的企业有20家,占样本总数的38.5%;正在建立版权管理制度的企业有15家,占28.8%;没有建立版权管理制度的企业有17家,占32.7%。其次,在企业与员工签订版权相关协议方面,在被调访企业中,与员工签有职务作品版权归属合同或条款的企业44家,占样本总数的84.6%;与员工没有签订作品版权归属合同或条款的企业有8家,占15.4%。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的企业有21家,占样本总数的40.4%;未与员工签订任何保密协议的企业有31家,占59.6%,不过其中有14家企业表示将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最后,在企业员工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方面,52家企业中,12家企业建立了员工创新鼓励机制,占样本总数的23.1%,这些企业通过岗位技能工资、科技奖励、科技项目承包奖励、收益分享、成果转让、成果入股等不同形式对员工创新进行奖励;其余占样本总数76.9%的40家企业没有建立员工创新鼓励机制,员工最多只能通过企业向高新区申报政府奖励。②企业版权管理机构建设情况。52家企业中,设有专职版权管理机构的企业有7家,占样本总数的13.4%;设有兼职版权管理机构的企业有20家,占38.5%;无任何版权管理机构的企业有25家,占48.1%,但这些企业都委托了外部专业版权管理机构进行版权管理工作。拥有专职版权管理人员的企业有7家,占样本总数的13.4%,这些企业中设有专职版权律师的企业有5家;拥有兼职版权管理人员的企业有31家企业,占59.7%;专兼职版权管理人员都没有的企业有14家,占26.9%。每年在版权管理机构建设和版权管理人员引进上的资金投入,超过10万元的企业有9家,占样本总数的17.3%;投入3~10万元的企业有34家,占65.4%;投入少于3万元的企业有9家,占17.3%。上述数据表明,西安高新区数字内容企业平均版权数量较少,有关版权管理的工作也较为简易,企业缺少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门人员来管理版权的需要,通常采取兼职或者委托的形式管理版权。

改进数字内容企业版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1.企业层面①进一步完善企业版权相关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包括企业版权登记制度、版权统计制度、版权贸易制度、侵权应对机制等制度在内的健全的版权管理制度,明确版权管理每个环节负责人员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将版权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日常制度;其次,一方面,制定企业保密制度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与企业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提高员工履行保密义务的觉悟;另一方面,明确版权归属是进行版权管理的必要前提,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职务作品版权归属协议;再次,建立明确的奖酬制度,提高对员工创新的奖励力度与兑现率,激发员工的创作欲望;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为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才是实现版权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基础。②加快建设企业版权管理机构。企业应当加大对版权保护的资金、人力投入。首先,加强专职或兼职版权管理机构建设,由固定的机构或部门进行企业版权管理;其次,加强版权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引进经验丰富、水平专业的专职或兼职版权管理人员;再次,研究、规划和实施企业版权战略,提高企业版权登记、统计、贸易、纠纷处理等工作的效率。③不断提高企业版权自我保护能力。首先,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组建行业协会,制定具体章程,充分发挥协会信息共享、纠纷解决的能力,实现企业良性竞争下的共赢;其次,采用多样化的版权技术保护措施,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使用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开发或引进先进保护技术的同时,吸取国内外同类企业使用技术保护措施的先进经验;最后,企业应加强对内版权保护培训与人才培养,一方面,举办企业内部版权保护培训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版权意识,有利于企业版权保护工作的顺利落实;另一方面,企业既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创作人才,也要培养具有较强版权管理与保护能力的经理人才,为企业建立起一支全面可靠的人才队伍。2.政府层面①加大政策扶持,助推企业腾飞。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及数字内容企业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扩大实施地租、房租减免政策,降低企业土地成本;大力推行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创业贷款、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专项贷款的条件;主动扩大政府采购,拉动数字内容产品需求;对于企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情况,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帮助企业分批分步的实现软件正版化。通过全面有力的政策扶持与引导,实现西安高新区乃至整个陕西省数字内容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②完善版权登记制度。制定版权登记补贴政策;建立并完善专门的版权登记平台、版权交易平台以及产品研发公共技术平台;提高登记审查效率,缩短版权登记周期;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加大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奖励。从而解决企业“登记难、交易难、研发难”的问题。③加大版权执法力度。作品版权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凝聚着企业的创造力价值。数字内容作品因数字化特征更加容易被盗版,与作品相关的权益更容易受到侵犯,而企业自身不易取证,维权成本大。政府版权与文化部门应将版权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全面、高效的打击各种盗版侵权行为,尽可能帮助企业挽回利益损失。④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政府应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及企业的版权保护意识。在向全社会普及版权保护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进行有关版权保护的培训,提高企业版权保护工作的水平;同时,在政府的组织下,加强国内外同类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多举办或参加国内外企业展示会,学习国内外企业版权保护的先进经验,搭建起人才培养的平台以及人才引进的桥梁。注:本文获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J32):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西安市软科学项目(HJ1105(5)):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西安市数字出版产业保护机制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1C039):陕西省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问题研究资助。

第3篇

【关键词】职工;企业工会

近年来,矿难频发、工伤职业病激增、工资拖欠、工时超常、社保缺位,及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时常出现,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作为在社会结构中追求社会公正和发挥重要制衡功能的中国工会,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建立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全总明确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指导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责,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加大工会组建力度,纷纷建立维权中心(帮扶中心)、开通12351维权热线,取得明显的社会成效。但直接的劳动关系毕竟存在于企业内部。为此,笔者以这个方针能否在基层工会工作中得以实现为课题,于今年8月对沿海某省四个城市七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深感为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基层工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亟待探讨和解决。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1、调研的准备

此次调研我们做了较为充分准备。为得到更客观准确的基层情况,我们未听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的经验介绍,而是直接进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普通职工和会员的状况和看法。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借助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的往届毕业生(多在市总工会或企业工会工作)开展调查。每到一个企业,我们首先向工会领导说明来意,征求他们的配合,并首先根据企业的情况,选取一定数量的一线职工作为调查对象,然后请企业或工会有关部门把职工集中起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完成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就调研主题与工会负责人以座谈形式进行深入交谈,了解该企业工会的工作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有时我们会根据需要,选取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职工,与他们进行单独访谈,了解他们对企业劳动关系和工会的认识。

2、研究方法

我们在调研时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可以保证我们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调研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1二手资料法

调研过程中,我们有选择的收集一些企业工会的工作总结和一些统计数据。在有的城市我们与当地的“职工帮扶中心”或“进程务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在了解帮扶中心开展帮扶工作情况的同时,收集了职工通过12351进行求助的分类统计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了解了目前职工求助的主要事项。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二手资料为我们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的问卷包括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的工作情况、对工会的认识等三个方面。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根据企业的规模选取30个或50个调查样本。对于生产型企业,基于不影响企业生产的考虑,我们一般选择在工作交接班的时候,对某一个生产车间或几个班组进行全覆盖调查。

2.3深入访谈法

由于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限,为全面深入了解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我们在某些企业选取几名有代表性的企业老职工就此调查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深入访谈。请他们从一名普通的工会会员的角度出发,讲述在企业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为我们提供一手的感性资料。一次访谈时间大约在两小时左右,通过进行深入访谈,我们不仅直观的感受到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情况,而且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与职工进行访谈的同时,我们也与企业工会干部进行了座谈。通过与企业工会干部的座谈,我们在了解工会工作实际情况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工会在经济变革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3、调研范围及样本情况

调查企业性质及有效样本一览表

企业性质调查有效样本

中日合资超市企业37

中韩合资纺织企业50

国有控股股份制化纤企业43

未改制国有毛纺企业50

城镇私营食品加工企业38

私营化工企业(改制国企)35

私营医药食品企业(改制乡企)28

合计281

注:此次调查七家企业共发放350份职工问卷,有效问卷281份,占80.28%。

3.1样本性别比例情况

由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不同,在不同类企业职工性别存在明显差别。在化工型企业男性职工处于绝对多数,而在纺织类、食品类、超市类企业,女性职工又处于绝对多数。总体看来,此次调研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可以较全面的反映不同性别职工的工作情况和对工会的认识情况。此次调查的总样本中,男性职工占样本总体的47%,女性职工占调查样本的53%。

3.2样本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是反映职工情况的一个重要变量。在问卷中,我们将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至40岁,40岁以上”三个阶段,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样本覆盖所有年龄段。总体看来,年轻的职工占多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的职工占58%,31到40岁以上的职工占25%,41至50岁以上的占15%;50岁以上的职工占2%。

3.3样本文化程度情况

文化程度是反映样本对一个事物认识的重要参考指标。此次调研我们调查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对工会的认识。调查分析显示,此次调查的职工中,只有2.5%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8.1%的职工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是4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5.9%。

3.5样本在企业工作的年限分布情况

务工年限直接决定了职工对企业的熟悉程度,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把职工在本企业的务工年限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变量。其中“5年以上”的职工占此次调查总体的55%,务工年限有“2-5年”的职工占到32.3%,只有51人在本企业的务工年限不到1年,比例仅为12.7%。

二、调查过程分析

总的来讲,此次调查过程是比较顺利的,但也遇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1、许多企业拒绝接受调查

沿海某市总工会外企办给40余家外资企业联系调查事宜,但均遭拒绝,其理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负责人不同意。某市总工会给10余家私营企业联系调查事宜,也遇到类似问题。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工会没有独立的自,此次调查是关于工会方面的调查,理论上工会完全可以自己做出决定,但这些企业工会都因企业的经营管理方不同意而随之拒绝调查;二是说明企业管理层不愿意让外界知道工会的状况和劳动关系状况,其中必有原因。

2、接受调查的企业大多数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身份合一

接受我们调查的7家企业当中,除两家国企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外,其余不是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由一人担任就是主管人事的副总兼任工会主席。这既说明了只有获得行政权威的认同,工会才能接受外来的一些调查;同时也说明人事部经理兼任工会主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此体现了工会对企业行政存在依附性。

3、企业领导的在场对问卷填答有一定影响

这些被调查的企业都是通过我校劳模班的学生联系的,因此我们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与职工接触,并指导职工填答调查问卷。但在调查过程中,一直有被调查群体的直接负责人或企业的领导陪同协助。这样一来,在方便我们调查的同时,又影响到我们的调查。他们的在场给职工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问卷本身涉及职工对劳动条件、劳动时间、企业工会等看法这些较为敏感的话题,使职工在填答问卷时心存顾虑,害怕自己万一答的不好会得罪领导而丢掉饭碗。即使我们一再告诉大家这份问卷是不记名的,请大家放心答题,还是有一少部分职工草草了事。更为糟糕的是一些企业负责人会直接干扰职工填答问卷。在一家私营企业调查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问卷调查快要结束时,突然一名女职工站起来,高声告诉大家问卷中的一道题该如何回答,于是一些职工又匆匆修改自己已经做好的答案,造成这些问卷成为废卷。后经了解,该女职工是企业老板的儿媳妇,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调查内容分析

1、职工权益状况分析

职工的工资水平偏低。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把职工收入分为五个档:“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统计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样本的73.7%,其中还有17.9%的职工月工资仅在500元以下。在某市职工帮扶中心的职业介绍活动中,我们看到对企业有这样的规定:企业招工必须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当问及这是否会影响职工获取更高收入时,帮扶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能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就很不易了,由此可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之低。

相当多职工劳动时间过长。在国有企业中,还能做到四班三运转,但到了改制企业就变成了三班三运转,而一些私营企业竟然是两班两运转(在两家非公私营企业,每日工作时间在11小时以上的占86.4%,其中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占18.4%)。工人不仅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而且连倒休就没有。甚至在有的企业,午餐把盒饭送到生产线上,职工就在生产线上就餐,吃完了马上接着工作。

一些职工的劳动条件恶劣。我们调查的企业涉及纺织、食品、化工、超市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纺织类企业,我们发现车间棉纺尘埃严重超标,而在化工企业的一些车间异味非常刺鼻,这些都将导致各类严重的职业病。在流水线上的职工,尤其在包装、搬运环节,职工应接不暇,像机器一样,很紧张的完成程序性的工作。总的来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企业的一些生产环节上,工作的劳动强度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承受能力。

2、工会组织状况反映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非公企业的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此次调查的都是组建了工会的企业。但在调查对象中,有38.8%的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而在两家私营企业当中,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的职工比例分别是84.2%和89.3%。在进一步问及“您为什么没有成为工会会员”的时候,两家私营企业职工回答“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比例分别是85.%和100%。这一结果与声称已组建了工会的企业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企业里基本上没有专职工会干部和专门的工作场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家国企的专职工会干部大幅度减少,其中某毛纺厂由原来的11名工会专职干部减少到两名(含工会主席,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在其他非公企业当中,没有见到专职工会干部,而且工会没有自己的专门活动场所,大都是在别的部门兼职办公。

企业工会没有开展体现工会性质和职责的活动。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发现,企业工会几乎仅有的活动是配合企业搞生产。统计表明,在被调查工会会员当中,有57.3%的人认为工会现在做的事主要是“配合企业搞好生产”,而仅有7.3%的会员认为工会在“向资方争取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方面发挥作用。

3、工会与企业的关系

总体来看,工会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企业。在调查的七家企业中,除两家公有制企业是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外,其余企业则均由人事部经理或主管人事的行政副总兼任工会主席。工会本应代表职工调整与资方的劳动关系,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人事部经理兼任工会主席的格局。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从他们的主观意志出发,认为这一格局有利于调整劳动关系,强化企业对职工进行管理和控制,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然而,这种角色的混淆造成了工会这一群众组织维护职工权益职能的缺失。由于企业资方处于强势地位,这种身份合一的局面强化了人事部经理作为企业管理方的地位,而相应弱化了工会主席作为职工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其结果就是工会更加依附于企业。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您认为“工会与企业老板关系亲密还是与职工关系亲密”。竟有41.5%的会员认为工会与企业的关系比与职工的关系更亲密。可以说,如果排除调查中的干扰因素,可能选择后者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而且这些会员主要是国企和规范的合资企业职工。因为在一些私营企业当中,大部分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所以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回答。

4、工会与职工的关系

在工会会员心目中,工会与会员较为疏远。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8.7%的会员对工会的印象是“亲近”,而71.3%的会员对工会的印象是“疏远或一般”。而在调查“如果您同老板发生利益矛盾需要解决时,您会先找谁帮助解决”时,我们列举了“到工会求助、找老板疏通、请熟人出面协调、找政府有关部门和联合工友解决”等五种途径,回答的结果是仅有28.1%的职工“到工会求助”,而71.9%的职工却寻求其他解决纠纷的渠道。这就说明这些基层工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代表劳动者的功能,并且造成了工会与职工关系的疏远。

四、几点结论

1、职工在企业内部的权益普遍得不到保障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职工的经济收入、劳动时间、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普遍存在问题。但由于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有限,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上的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侵权行为未必会引发直接的劳动争议和冲突。而作为企业职工,大多数只能选择默不作声,或一有机会就以频繁流动来寻求较好的待遇。

2、企业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言人履行维权职责严重缺失

在企业内部,劳动者作为自然人,在与资方及其人管理方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的代言人,理应发挥维权作用,站出来为职工说话办事。但目前企业内的工会并没有在企业内发挥这样的作用,也无法运用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如平等协商或职工民主管理。造成企业职工不把工会当作自己的组织、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甚至感到工会与老板的关系比与自己的关系更亲密等现象的存在。

第4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经营调查;财务分析

随着人们养生理念不断发展,如今关于健康与绿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此如何才能享受到健康与养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茶叶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饮用历史,但是在近代,随着西方饮料和咖啡等融入,致使茶叶的地位和市场受到了一定影响。

1电商时代茶叶企业经营新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应用发展不断成熟,如今O2O这一新兴的商业模式在我们国家发展迅猛,取得了长足进步;O2O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紧联系在一起,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模式。茶叶企业也不例外,更是如此。对于O2O模式应用来说,企业经营及具体财务状况直接充当了企业发展的供给角色,因此可见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整个茶叶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暂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维持上百家共同争夺茶叶消费市场的现象。所以,在现阶段,茶叶企业除了要提升自身产品的品质和内涵,丰富销售渠道、完善自身宣传推广途径以外,还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及盈利思路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摸索和调整。可以说,当前所处的互联网电商时代,这是时代的最大特点,因此,茶叶企业想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充分融入这一时代要求。O2O模式无疑于当前茶叶企业发展的新变化。O2O这一新兴商业模式在我国发展迅猛,凭借其良好的商业前景,能较容易获得其他资本的有效支持,助力自身发展。然而,随着改革深入,整个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如今O2O模式经营也在面临全新问题,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大,茶叶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遭遇更大阻力,因此茶叶企业如何有效适应时代特点,打破经营困局,就值得自身有效研究。此外,随着80、90逐渐成为消费主流,其消费观念对整个消费市场也起到了极大影响和作用。除了产品特点外,其消费习惯中更倾向于互联网消费,因此这就为茶叶企业探索应用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但茶叶企业在应用新的经营模式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全新经营模式应用的同时,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状况及发展融资来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就当今经济发展形式而言,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是否能够及时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实效的实质性结果。因此,科学、合理有效应用金融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将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2企业O2O模式应用发展概况阐述

从2003年开始,各种生活服务类网站兴起。其成功打开了生活服务市场,让广大网民享受便利生活。此后几年,随着消费者电子商务理念及支付能力逐渐成熟,O2O模式逐渐发展成熟起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其适用领域也在进一步扩大,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如今通过京东商城、天猫商城和淘宝网,进行交易的茶叶量已经远远大于实体店消费。可以说,O2O模式在茶叶企业的应用、发展,助推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进步。当前,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成熟,茶叶企业只有结合时代变化,调整自身经营方式,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经营状况,有效助推自身经营发展,为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注入新活力。O2O运作模式主要包括运营平台、线下经营实体、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他相关方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是整个模式运转的关键,通过有效借助互联网和相关终端,从而完成整个交易。对于整个O2O的模式运作而言,加强O2O平台管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全面合作,才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和关键。这一模式的运营价值,首先,O2O模式应用过程中,有着巨大、复杂的价值体系,通过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商品线上的预约,线下茶叶企业来说,可以科学、准确依据顾客的订单信息,合理安排自身资源,从而有效降低经营支出。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消费者对自身消费理念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实效,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通过利用O2O模式,不仅符合时展特点,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弱化了茶叶企业生产地较为偏僻这一客观劣势。当然,随着互联网电商应用不断成熟,任何茶叶企业只有走O2O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竞争,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一模式的盈利点主要在于:首先,是产品的利润差,O2O模式能提供客户的就是生活服务,引导其线下消费,增强用户良好的消费体验。这种差价就是产品的利润差。通过利用这一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也能让企业让利消费者,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利益共赢。企业O2O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其资本来源是企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但当前很多茶叶在应用这一模式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竞争、资源环境条件限制、经济形势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作用,很多茶叶企业经营面临较为困难的境界。在企业资本融合方面,多数茶叶企业仍处于发展的成长阶段,因此很多茶叶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但现阶段很多茶叶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缺乏担保资金,加上申请流程较为繁琐,所以茶叶企业发展需要有资金做支撑。

3互联网电商时代茶叶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分析

根据有效数据显示,在互联网电商时代,茶叶企业发展遭遇巨大困境,其主要表现在对消费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不够,很多茶叶企业的产品很难与市场消费实际相匹配,致使很多茶叶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占据相应的位置。茶叶企业作为产品导向型企业,一旦产品营销受阻,其企业运营和资金回笼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在互联网电商时代,茶叶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受国家政策、金融组织和企业自身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存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3.1政策不完善,茶叶企业融资缺乏有效保障从现阶段茶叶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看,“老字号”茶叶企业仍然是整个市场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国家政策对这一类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于其它新兴茶叶企业,从而造成多数茶叶企业面临政策环境失调。根据目前整个茶叶行业发展情况看,现阶段整个茶叶市场中,新兴茶叶企业占比重超过了一半。而从目前茶叶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看,现阶段整个法律机制中很少有关茶叶企业新兴融资模式的法律法规制度。茶叶企业融资政策不健全,没有较强执行性的专项法律对茶叶企业融资过程进行具体细化。此外,在茶叶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存在完善的保障机制做有效支撑。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缺乏完善的支持机制。而目前多数茶叶在经营过程中,其资本筹集多依赖民间借贷。这一方式不仅缺乏有效担保政策,同时也很难保证资金借贷链条的完整性。一直以来,很多茶叶企业的经营规模都不大,其在资金利用上,缺乏对国家政策的有效研究,因此很难寻找到适合自身经营的资本。但客观上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国家政策体系不到位有直接关系。3.2金融保障机制不到位,企业缺乏有力资金支撑很多金融机构组织对茶叶企业发展贷款不“感冒”。通常情况下,银行金融机构都热衷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金借贷机构,这大大增加了茶叶企业的融资难度。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茶叶企业凭借自身经营实力很难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无论是自身经营模式,还是发展规模水平都亟需提升。但目前多数金融机构有着一系列极其复杂、较为严苛的审批机制,因此在现实情况下,茶叶企业需要经历更为严格的审查机制,时间成本很高,从而错过发展机遇。3.3茶叶企业财务经营管理能力较弱茶叶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经营管理能力水平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要。财务经营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经营效益。当前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时展环境,电商和互联网时代,茶叶企业只有高效运营,才能实现时代需要。现阶段多数茶叶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经验较为匮乏,其经营利润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完善有效的发展资本做支撑,目前很多茶叶企业缺乏有能力的资金运作能力。较弱的财务管理能力,使得很多茶叶企业不能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在互联网电商时代,茶叶企业想要满足市场竞争要求,必须有针对提升财务经营管理水平,完善自身资本运营能力。

4结语

如今,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环境不断改善,加上人们健康理念日益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发展成为自身的生活习惯,而这就为茶叶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对多数茶叶企业来说,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对茶叶企业来说,作为产品导向型企业,其茶叶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其企业运行资金的充足状况也影响到企业发展。对当今茶叶企业发展经营来说,最大的时代特点和价值在于互联网电商模式的不断兴起和发展,也就是茶叶企业能否适应O2O模式,直接影响到茶叶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黄华珍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涛.茶叶企业经营形势特点分析[J].经济论坛,2013(9):58-63.

[2]李孟.电商时代企业经营思路调整研究[J].理论界,2013(17):189-193.

[3]付强.茶叶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5):73-77.

第5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第6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第7篇

(一)研究方法笔者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旅游管理专业503名大学生的职业期待进行调查,并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列表、图示等呈现统计信息,探讨学生不同的职业期待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与意见。

(二)结果与分析1.从专业选择的初衷看,大部分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出于被动,将其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由表1可知,在503名学生样本,其中男性占49%,女性占51%。大一学生占总受访者的31.4%,大二学生为28.3%,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为23.6%、16.7%。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只有16.1%的受访者将其作为第一志愿的选择。将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志愿的选择率分别为8%和11.3%。而占64.6%的受访者之所以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服从志愿服从调剂的结果,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分数,他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2.由表2可知,从学生专业课程期待看,管理类课程、英语、市场营销、实践类课程成为学生最希望接受的专业课程。3.从毕业后职业选择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会选择旅游行业,原因在于希望实现专业所学;对于不愿从事旅游业的学生,原因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因为旅游行业不能提供自身希冀的经济利益,二是认为自身个性不适合旅游行业。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68.4%)计划进入旅游业,主要的原因是:“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50.9%),应用学到的知识(15.4%),及“能与更多人沟通”(14.2%)。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1.6%)并没有计划在旅游行业工作,主要原因是“没有个人利益”(37.7%)和“个性不合适的”(20.1%)。4.由表3可知,从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看,追求个人发展成为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最大因素。相较而言,物质收入则是其次。由于学生年龄较轻,婚姻及家庭因素在职业选择中所占比例不大。

(三)结论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首先,个人因素可能对学生职业期待产生影响。受访者中比例较大(64.6%)没有选择旅游作为第一志愿。在中国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体制下,对于分数没有竞争力的学生,要么服从专业调剂,要么选择复读,以期来年取得好成绩可自行选择专业。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这种被动的选择可能对学生的职业期望产生影响,这间接或直接可以解释学生入学后对旅游学科不感兴趣,兴趣关注点在其他领域。其次,在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课程中,学生更倾向学习对今后工作有实际功用的课程,如管理类、英语、沟通技能等,尤其是课程开设的比重,学生更希望将专业课比重加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穿插实践课程,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接轨。再次,对于选择旅游业作为就业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出于专业发展与专业知识应用的考虑,希望“学以致用”,因此他们在日后职业工作中会更看重旅游业是否可以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不将旅游业作为就业选择的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这更能体现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期待与职业目标的影响。最后,学生选择旅游行业,更关注自身今后职业的长远发展和基本物质收入的获得,相对而言婚姻家庭等对其择业的影响较小。

二、建议

(一)学校层面学生的职业期待为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参考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职业期待课程,学校应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诸如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实用旅游英语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有所侧重,调整专业课与公共课授课学年及学时,将专业课尤其是旅游实践类课程分散到各个学年。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未来旅游行业所需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目的有条理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大力拓宽选修课范畴,使无意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接受更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其未来择业打下宽广的基础。

(二)企业层面鉴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及严重流失的状况,旅游行业企业应基于学生的职业期待确定人才选拔及人才后续培养策略,使人才“进得来”“做得好”“留得住”。首先,为选择合适的旅游管理人才,企业应满足学生的职业期待,吸引人才的流入,使人才“进地来”。如提供良好的专业展示平台,向学生征集本企业旅游策划资料等。不少企业欢迎毕业生实习,在学生实习期间,既是企业营造自身品牌的机遇,同时也是展示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吸引学生的机会,有利于之后企业的人才招聘和人力资源的完善。其次,为了使人才“做得好”,企业应为学生入职后提供专业发展与提升机会,如参观学习、资格考试、行业进修等,进一步提升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理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过渡,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最后,满足学生精神与物质需要,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使人才能“留得住”。很多旅游专业学生会在入职本行业5年后离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职业晋升空间与待遇提升空间小。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满足入职者的职业发展需要,拓升其能力发展空间,提供晋升空间,是“进得来”“做得好”的人才“留得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