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10:46:43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自己对新的课程标准能有所理解,对新的课程结构有新的认识,并明白新的课程结构的含义。知道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互相学习、交流,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新教材内容、教法不仅做到心中有数,对新教材的评价体系也要有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新教改形势下的地位。通过努力的学习,让新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学习内容:]
1、《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认真学习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角色转换等相关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与老师心理素质》重点学习心理健康健康观的革命、心理卫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新乐章、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教师的压力与挫折、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性格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观与心理卫生、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业务素养、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等重要内容。
3、《新课标》主要学习课程文件的转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课
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致力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新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学习新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新评价:注重多元、质性、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教学新课题: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生、课程新发展:拓展语文课程的新领域、与新课程同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化建设等主要内容。
三、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己自学。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把理论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认真研读《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心理健康教育与老师心理素质》、《新课标》。
2、合作交流:在学习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和同事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和坐班时间在一起进行研究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撰写教学反思: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通过反省、思考、探索,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它是理解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解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化学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指把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本来并无联系的两种课程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两种学科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两种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正确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化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化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则有利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化学学习目标。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化学学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3.基本能力培养和化学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化学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二者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化学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化学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讲授型化学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化学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资源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化学课的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5)指导学生浏览有关化学网页和资源;(6)组织协作学习活动;(7)形成作品,以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共识。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地区或城市,选择友好学校作为成员实验学校;(2)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化学学习小组;(3)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有关化学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以便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结,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一、多元化单元教学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问题讨论和研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反思。
笔者设计了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计划,分层次设计出多元化的问题。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信息技术发展的利与弊有哪些?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及其特征是什么?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如何?如何获取信息、鉴别信息、评价信息?信息技术应用于哪些领域?在学生先了解了笔者的问题框架以及学习计划后,学生分组自主课外探究并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1)围绕“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展开辩论,深入探讨;(2)各组展示、交流多媒体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演示文稿。这种多元化的单元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多元化单元教学能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多元化单元教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分组所考虑的学生因素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互助沟通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硬件环境等。这样可以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多元化的单元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内容当中,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三、多元化单元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通过完成整个单元计划学习,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能够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这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及对人的要求。
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比如单元模块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数字化生活”演示文稿制作,或者制作网站,这种多元化的模块任务,让分层的学生能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加以辅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元化单元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多元化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学生因为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增强了协作的主动性。
比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这个单元教学任务的辩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值得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能有效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能有效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内在感染力,将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有效整合,须处理好“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
2、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3、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1、明确课程整合的目标。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⑶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整合要考虑课型的差异。⑴绪论课。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发展简史、特点、学习方法及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⑵实验课。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各类化学实验的整合点;⑶复习课。化学复习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学生不容易把其知识条理化。如果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结构化,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误区
1、模拟实验无法替代实验操作。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首先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其次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融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81-0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现实,指尖文化、指尖知识已冲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传统的读、写、算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学习,信息的获取、筛选与加工能力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必需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新的教学方式有待变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正是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教学方式的有利切入点。到2012年为止,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型等相关文献有2045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章有95篇,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相关文献只有20多篇,而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少,几乎为零。可见,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过于薄弱,尤其是和具体的学科融合的研究更是单薄。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具体的学科特点,探究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新模式,以找到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有关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活动中有机、综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国内的一名知名学者曾经提出,现代的研究有时候已经不再刻意去证明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或者是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效果更好,而是研究如何使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让技术与学习者具有“具身”关系。基于信息素养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呢?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2]大整合论是从宏观课程的角度出发,涵盖各个课程。如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3]而“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课程的概念缩小。在此我们采用“小整合论”的定义,以方便我们对整合的把握与理解。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任长松,2002)。[4]从该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计划或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因此,对化学的融合,在小整合论的基础之上即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融合。那何谓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郭绍青,2002)[5]。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在化学教学中,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各成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以形成有机整体的教学过程。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即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充当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课程的三要素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一)目标分析
我们应先认识大整合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和重构后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6]那么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目标呢?基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认为融合的目标要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使三维目标能够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应体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释相关问题;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并会使用仪器,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会用化学语言解释生活、学习中的现象。
其次,应掌握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假设进行验证;2.能够通过观察和数字资源收集信息,学会分析、提炼信息,并尝试评价信息的科学性;3.能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的条件,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并学会控制变量和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究;4.学会总结交流与反思。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学习者应学会以下内容:1.喜欢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并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2.关心社会以及化学与技术的关系;3.热爱大自然,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内容的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环境中,教学设计要有机结合三维目标:第一,应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丰富多样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能体现学习者特征和差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第二,应具体描述各教学环节的操作。第三,活动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化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信息技术呢?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看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绍、化学键的学习,这些都是很微观的概念,无法形象化。而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者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如铁生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很耽误时间,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不仅可以将“现象”放大,还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3.错误的实验操作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氢气的制取与验证是个很危险的实验,如果误将导气管放入集气瓶下面,会导致爆炸。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以警惕其科学操作的严谨性。
4.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如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如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浓硫酸、氨气等的生产,这些过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展示。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的提出
教学模式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国的论述几乎都是采纳美国乔以斯(B. Joyce)和威尔(M. Weil)在1972年出版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一书中的观点。他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四大类(信息处理类、个人发展类、人际关系类和行为教学类)共25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该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按照该定义,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导课堂教学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就是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至今在传统教学中仍难以动摇其地位,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整合中,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形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存在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弊病――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时要与学生的主体角色融合,信息技术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否则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从学生的主动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评价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模式是相对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需要呢?“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7]结合化学学习的特征,本人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的模式概括为“情境―项目―电子档案袋”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展开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之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模式
1.情境是关键
“组织学习素材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8]在该阶段,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开放自由且有趣的学习环境,将学习者带入学习环境之中,这一步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有关化学的资源,比如媒体素材、常见的疑难问题、资源索引和权威的网站等,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支架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充分的数字化资源,学生还需要任务驱动,即接下来的该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
2.问题任务是核心
在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果学习者有明确的问题与任务,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大为改善,能够以主动的角色进入环境,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够与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微群等方式和专家等交流,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情境下,有实践共同体的交互合作和丰富的资源做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3.电子档案袋的评价
评价是学习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技术因素的支撑,评价则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电子档案袋的构成:(1)目录: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各部分化学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并配有页码。(2)时间:即每次收录在档案袋中的材料的日期,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取得的进步情况。(3)内容:包括核心内容和选择性内容。“核心内容”是每个学生档案袋中必须包含的内容,它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如“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化学实验记录表”等。“选择性内容”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最能反映学生本人化学学习情况的材料,如“化学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对化学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化学用语学习小窍门”等。(4)反思与交流:学生对自己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所作的自省,如“化学学习心得”“实验探究方法总结”“学习疑惑”等,这也显示了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一些信息。
化学档案袋评价可以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机会,促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作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它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整合的部分,它支撑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不断为他们排除障碍、提供条件,从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的研究方法,使他们的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家研究方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数字化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了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冯秀祺.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2]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引言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本文由收集整理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转贴于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直到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时也对综合课程(或几门相关课程的组合)的学习过程进行进行全面的设计。教学模块设计要求[5]如表1所示。
关键词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网络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6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求与日俱增,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网络课程也渐渐地成为数字化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形式。纵观网络课程发展现状,网络课程普遍是以文本加视频的形式呈现,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许多研究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课程设计[12]。如何设计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自主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是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数字化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有关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受到许多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各种研究项目,游戏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得到了证实并颇有成效[35]。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将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和持续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1 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和体验式网络课程
当前的大型网络游戏,即是在一个虚拟仿真情境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渐进性地完成总的任务目标,在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的激励下,进行持续性的沉浸性任务活动,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仿真性和互动性。王大平指出,所谓游戏化学习,即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6]。游戏化学习就是借助游戏的特性,利用游戏化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传递学习知识,学习者在人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愉悦。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基于“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反复循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7]。相关研究[8]表明,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9]认为,学习即体验,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对于促进体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对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启示是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技术支持下创设有助于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简介,可发现两者均强调学习者的高度参与和动机的激发,区别在于游戏化学习为学习者创设高度参与的情境,而体验学习需要创设促进体验学习的学习情境。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恰好满足体验学习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两者结合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以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加课程的组合,也不是将游戏应用到课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作为练习的手段,而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任务、奖励、挑战、竞争、好奇等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引导学习者互动和学习[10]。
(1)目标导向过程体验 。
游戏化学习明确的可量化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游戏化学习中目标制订策略和网络大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特点,设计明确、片段化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学生进行短期和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像玩通关游戏一样,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深化学习中,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在选择合适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拟真任务情境化设计 。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和情境的交互中将发挥作用,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都强调情境的创设,在游戏化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游戏化学习一般都将学习内容与一定的仿真学习场景相联系,在仿真的虚拟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完成操作性任务过程中,进入强制化学习状态,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创设仿真学习情境。
(3)动机激发和奖励策略 。
游戏化本身具有兴趣性,并存在着内在奖励与及激励机制,来吸引学习者沉浸于参与的学习行为当中,游戏化学习使学习者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会在操作对象和变量上变得积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并致力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13]。大多数游戏里面都会设置一个积分榜,以此来显示不同玩家的效率等级和成就。同样,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代表等级的徽章,例如学徒工徽章、熟练工徽章等。当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完成时,学习者在获得类似徽章的这种奖励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并继续投入到下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
(4)及时反馈策略。
游戏化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及时反馈。当学习者在完成测验时,系统会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如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提供相应的思路或者线索,激发学习者继续尝试的热情。在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进入自我调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速度、处理困难、核对答案、获得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观看指导视频,最终获得积分并提高等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顾问或是教练,只有当学生在某个特殊领域遇到困难并提出请求帮助的时,教师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反思和评价策略 。
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视频的时间、获得的徽章数量以及成就等级。通过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学生在哪方面是熟练的,以及在哪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会在幕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在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网络教育中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3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框架
本课程是按照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学习者进入学习课程界面之后,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定量式的评价方式介绍。课程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安排知识点衔接。五大模块均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包括微视频知识点导入、学习任务及反思评价。课程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前三大模块,后三大模块为选学内容。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以丰富的作业为学习载体。根据游戏的设计特点,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根据知识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的进阶方式将知识点以操作式的任务进行学习。此作业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解案例情境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学生在人机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内化。系统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不符合要求的作业,系统会自动打回重做,并做出惩罚,如扣除相应的积分。
关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式的评价方式,区别于网络课程注重定性评价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记录整个过程,将各项指标参数作为打分的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会以学习积分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学习积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投入的总体情况,积分的多少与学习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与活动量相关。根据积分数量,系统会根据学生积分和本班最高分的差率自动划分为5个等级。学习者通过查看积分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2 体验式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平台上的统计数据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来分析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效。共有291个本科生选修了本门课程,其中有198人完成了本门课程,有23人超额完成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可简单发现,本门课程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新媒体联盟(NMC)及Educause学习计划的最新NMCHorizon报告称,对未来5年高等教育战略技术规划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有6个,其中3个就是便携式小工具、游戏化以及学习分析。该报告指出未来2~3年内的趋势是游戏以及游戏化。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程中,游戏化将利用游戏自身的机制和文化来塑造课程本身,创新课程设计模式[14]。游戏化学习与高校网络课程相结合,也必将给高等教学带来巨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2] 伍顺比,江 玲.网络课程设计缺失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 QUIRE,K D.Replaying history: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playing civilization III[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 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等.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6).
[6] 王大平.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KOLB D 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173.
[8] LINDA A MOONEY,BOB EDWA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ocialogy: service learning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initiatives[J].Teaching Sociology, 29(2):181194.
[9] LAURA JOPLIN.On 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0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