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空巢老人范文

时间:2022-09-03 10:48:19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空巢老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空巢老人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医疗;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37-02

我国正在在步入老龄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同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3亿。老年群体是全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当前,农村老人养老源由从前的家庭与家族力量向主干核心家庭较淡薄力景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剩下了老人、儿童、妇女空守农村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出现很多老人空巢现象。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一)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

家庭收入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到家庭的消费分配情况,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物质、精神消费水平。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北省06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700员,而从样本的统计数据看,达到这―平均线的农村空巢老人仅18.2%,而年收入1200元以下的家庭占总数的40.0%,无经济收入的占13.2%,超过总数的一半,空巢老人家庭的整体收入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虽然日常开销不大,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上原因,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和老年人群高发重症,例如支气管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加之老年人居住房屋多为年数较久的老屋,因此医疗费用、房屋维修费等成为空巢老人家庭的严重经济负担。在问卷调查的样本中,77.9%的样本感觉生活有压力,其中又有71.5%认为牛活压力来自经济收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不得不考察其经济来源。

(二)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从调查数据看,样本中62.0%的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自己劳动所得”。原因之一,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我养老意识比较重;原因之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都独立成家,或外出打工,家庭缺乏劳动力,老年人不得以参加劳动,此外,有些子女本身经济状况拮据,无法供养老人,这样一来,老人迫于生活压力必须参加劳动。在接受调查的老人中,有31.4%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子女给予”。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看,子女负有赡养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从以往调查看,受当前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年轻人家庭意识淡薄,把老人当成累赘,不履行赡养义务,更是造成了部分空巢老人老无所养,生活陷入贫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把“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只有16人和10人,分别占总数的2.8%、1.7%。这表明政府在农村养老中仍旧处于配角地位。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医疗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

这里我们涉及的健康主要是指生理健康。从本次调查数据看,65.7%的老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健康”和“身患重病”都只是少数,分别占15.2%和19.0%。此处定义的“基本健康”是指“有1-2种慢性病”,慢性病指那些持续的或者长期影响健康的疾病,并且某些疾病(如风湿病、心血管疾病)将妨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通常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且无法治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经常导致其活动受限,需要更多的照顾,并导致健康医疗的大量支出,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风险。

(二)、农村空巢老人患病后采用的疾病治疗方式

从统计结果看,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为什么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会选择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呢?首先,高额的医疗费用,使本来生活就很拮据的空巢老人望而却步。其次,医疗条件的限制。再者,老年人自身消极治疗的心态。慢性疾病在早期和中期虽有症状体现,但不会对老人生活带来实质影响,容易被忽视。

(三)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方便程度

老人因行动不便,对医疗机构距离的远近和方便程度比较敏感,根据我们的调查,认为就医“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分别占总数的40.7%和28.9%;认为就医方便程度“一般”的占19.6%,认为就医“不太方便”高达10.9%。仍有三成的老人就医不方便,因此可能导致患病老年人即使想进行正规治疗或比现在更好的治疗,却因现实条件制约而无法实现;同时,就医不方便还将导致老年人就医成本的增加,包括路费、路上奔波从而加重病情等,致使更多的老人进行“简单治疗”“间歇性治疗”或干脆“放射治疗”。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

国内学者认为,在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有:一是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二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弱化、养老资源减少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三是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有三成空巢老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子女给予”。但子女其实很少关注他们的生活,就算打电话回家问候也多是因为孙辈和空巢老人一起居住,才顺便享受到子女的照顾。

从数据比较看,“给生活费”一项是子女对老人的主要选择,“买生活品”也属于对老人的物质生活支持,反映出子女对空巢老人的帮助主要是直接的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却相对较少。这种直接的物质帮助并不能真正满足空巢老人生活的需要,尤其是高质最的老年生活的需要。子女对老人心理、精神帮助的缺乏,容易导致空巢老人产生寂寞、空虚的情绪,诱使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与建议

1 强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敬老人,尊老爱幼。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老爱幼的氛围,提倡孝敬老人、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不仅要有社会文化监督空巢老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关爱,还要有其子女用工企业或是社区的舆论监督并作为企业用工考核的一个思想指标。

2 通过农村社区的力量,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由于中国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非亲即故,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同村的邻里间交往频繁,人际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这种“熟人社会”里的成员应该更能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从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上大有作为。

第2篇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

调查涉及万州区高梁镇新店村、新田镇谭绍村、分水镇郎咀村和长岭镇凉水村四个村4759户农户,共有1902户空巢老人,比重高达40.0%。也就是说,四个村庄中高达四成的农户,家中常住成人只有老人。

空巢老人户基本可以分为无人赡养、自愿独居和子女外出务工三类。调查的空巢老人户中4.6%户的空巢老人无子女或没有得到子女或亲属的赡养,新店村712户空巢老人中有5户的后人已离家10年,开始时还能打个电话、寄点钱,到后来不寄钱赡养老人,甚至都失去消息几年了。有34.6%户的空巢老人自愿独居,他们多数夫妻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他们认为单独居住,生活更加自在,并能够减少各种原因带来的家庭矛盾。谭绍村320户空巢老人户中有40户就属于这种情况,老人不愿和子女住在一起,儿子结婚后就分家,各自独立生活。剩下的60.8%户的空巢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但子女为了生活离家外出务工,将老人留在家中,有的还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中交由老人照看。如郎咀村558户空巢老人户中有405户空巢老人户是由子女外出务工造成。

二、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生活困境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存在以下六方面的困境:

(一)生产能力差。空巢老人年老体弱,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低下。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绝大多数都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没有能力从事较重的生产劳动和外出务工。

(二)收入水平低。根据万州区4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空巢老人一年人均总收入只有2200元左右,比全区农村人均总收入少3700元。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一产业和转移性收入。新店村空巢老人刘允兴,儿子外出务工已10年,目前音信全无。自己2009年的收入一共只有2264元,但全年生活费用已达2200元,如果不是得到了1000元的无偿救助,春节就没办法过。

(三)生活质量差。少数空巢老人还居住在土墙房屋中,家里电器除电灯外只有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而且还接收不到清晰的节目频道。新店村有20户空巢老人还居住在土墙房屋。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无人赡养的空巢老人生活十分拮据,饮食主要靠自产的粮食和蔬菜,肉类食品很少涉及,几年难买一件新衣服,更别说其它方面的消费。即使手里有一些钱,也过得十分节俭。根据万州区4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空巢老人一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1700元左右,比全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少1900元。

(四)负担较重。一是空巢老人“隔代教育”负担重。因子女长期外出务工,自己承担了留守孙辈的养育责任,即使条件较好的家庭,老人们对自己也十分节约,把好的全部留给了孙辈。二是人情负担重。农村用于红白喜事、新居搬迁、寿辰等的人情花销越来越大,户均一年的礼金花费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元。这给收入不高的空巢老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支出负担。三是医疗负担重。空巢老人最怕生病,即使合作医疗能补贴一部分医疗费用,但剩余部分仍难以承担,并且病后农田无人耕作,留守孙辈无人照看。

第3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5岁的老李拍拍裤腿上的泥土对笔者说。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孩子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老李身患风湿病、胃病,一家人的田土全靠他一个人种。他说:平时就怕生病,病了既耽误农业生产,又没钱治,还需人照料。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空巢老人”最怕的还是情感上的孤独。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打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该镇河边村杨奶奶说,每年春节儿女从外地回家那几天,她特别高兴,纵使平时有着一身病此时也显得特别精神,全然不知道累。当儿女离开她时,她总是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汽车在视线里消失,才转身慢慢向家里走,每当这时,她的眼泪就忍不住直往下流……亲人们一走,家里又剩下长久的冷清。

由于“空巢老人”大多经济拮据,舍不得花钱,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发病时都习惯独自躺在床上睡觉。农村“空巢老人”因病去世却无人知晓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子女;社会保障;医疗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被子女留在家中,独享晚年,有的老人甚至还负担着沉重的农活,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已经开始用法律手段解决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根据国家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6亿,其中农村人口占60%,伴随着这样庞大的的农村老龄人口,也逐渐产生着一些问题。为了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进行近一步的了解与反映,我于2013年6月25日,对四川省射洪县潼射镇六村30户家庭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4户家庭子女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其中还有8户是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的组合形式。有12户的老人已丧偶,常年独自在家生活。也就是在此地,有80%的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还有40%的老人是天天一个人进进出出空荡荡的家,这是一个让人很担忧的现状。

一、分析“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农村中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因家中无人照料,且多数老人不舍得花钱看病,只在病症明显时才去医治。所以有许多老人都常年疾病缠身,生活在病痛中。对于那些干着农活,带着孙子的老人更是一种痛苦。

天下哪儿有不思念子女的父母呢!老父老母在家,总会时不时想念子女,期待他们能来个电话,期待着过年子女们都回家。而且在这思念中,他们往往忘掉了个人的价值,什么都为子女着想。精神思想上便造成一种空虚寂寞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对于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的家庭组合形式,问题便更多了。有的孙子生性顽劣,学习不用功,总在外惹事,还老不回家,老人的管教也毫无用处,这便使老人经常负气,对自己产生怀疑,生活态度也变得消极。还有的老人对孙子溺爱,一味纵容,使得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价值观形成众多问题,很可能走上歧途。

二、探究“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

“空巢老人”的简单定义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人。因此,子女不在身边便是造成“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子女不在身边呢,究其根源,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城市发展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离乡外出打工,只留下劳动力弱的老人小孩在家。而且由于农村外出打工收入并不是多高,还要供养子女读书生活,经济压力很大。老人便很难得到子女充足的经济赡养,只能靠自己劳动和省吃俭用过活日子。

也有经济上不亏待老人的子女,但这些子女大多在外有自己的小家庭,三﹑四年都不回一次家的。在我调查中,就有一位77岁的老人,子女已经五年没回家看过他了。这样的老人独自在家,如身边又无要好朋友,那他们心中的苦怨与忧愁都没人可以分担一下,长期下去,老人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生活也会越来越不开心。

国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便又是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前几年,农村医保制度还未建立时,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是国家的一大问题,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更大。因为他们生的病往往都是大病,要治好至少要花上千块钱,但这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年的生活费。在我调查中,有两位老人的年生活费居然在1000元以下(自己种粮食、蔬菜)。所以他们生病了,往往都选择拖着,最终病情恶化,才让子女知道,这时,一般子女也无能为力,医生也无法医治了,只有选择慢慢死去,这是一个多么凄凉,多么痛苦的人生结局啊!

三、寻找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办法

历史上,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解决这个问题也不例外。要想把子女留在老人身边,我们就得在农村为年轻人找到出路,使他们也能挣钱养家。例如,我们可以吸引投资,借助国家的力量,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搞好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开办乡镇企业等,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完善一些老年活动组织,使老人们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活动,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这样精神世界也不会空虚寂寞,还可以在组织中重树自己的价值观,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改善养老金的发放,建立农村养老院等,让老人们的生活更有保障。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新型合作制度的建立、推广已使一部分老人受利,但由于一些医院费用的提高,使国家的补助大都流入医院,病人们却并未受益多少。因此,国家及政府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才能使这些老人们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12.

[2]韦樟清.养老院老人医疗保障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2).

[3]陆元兵.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须整合社会力量[J].中国发展观察,2012(10).

第5篇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第6篇

记者最近在河南农村采访,获悉孟津县常袋乡潘庄村,一位70多岁独居的林姓老人于2012年7月中旬在自家院内去世,因院门从内插栓,死后数日无人知晓。等人们发现时,老人尸体已经腐臭,其胳膊、大腿被自家喂养的狗饿极啃咬,惨不忍睹。老人育有两儿,大儿子全家在外打工落户,二儿子虽相邻而居,但父子不相来往。

这个事件传播得很快,当地十里八乡的很多村民都知晓了这个消息。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此类事件刺痛了村民的心。这些年,乡村空巢老人独居家中弱、病无人救助,甚至孤死家中无人知晓的例子不时见诸于媒体。随着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老人空巢化问题凸显,农村养老不仅是伦理课题,也是一道社会难题。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一直都是最弱势群体之一,农村的贫穷集中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的贫穷。目前,我国有超过一亿的乡村老人,大部分人都指望“养儿防老”、“靠儿养老”。但随着家庭逐渐小型化,许多农村家庭也正面临和城里人一样“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父母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和城乡间的流动,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在物价上涨,医疗、教育等日常消费开支急剧膨胀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子女对长辈的养老正变得“有心无力”。“养儿防老”已经远远不能支撑社会养老的重负。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龄化也正进入加速阶段,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实现老有所养是中国农村的急切呼唤。

2012年4月9日,世界银行《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及其养老保障:挑战与前景》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向城镇流动,与成年子女同住的农村老人比重,已从1991年的70%下降到2006年的40%。这些农村老人还得下地劳动,并负责照顾孙辈,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中国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更加脆弱。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低保、新农合、基础养老金等救助政策,其中正在推进的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口尤其有益。但由于60岁以上老人领取保险金的前提是子孙必须参保,而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参保积极性不高,客观上造成很多子女不参保的60岁以上老人无法领取养老金。所以,对于许多农村贫困老人而言,这些好政策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与养老困境。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贫困人口一般没有储蓄。这些老人所获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可能不够,更容易陷入贫困。

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的养老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目前政府在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敬老院,但敬老收养范围仅限于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痴呆老人,而且服务落后,许多老人不满其“圈养”式养老服务而“逃出”敬老院。同时,许多有子女但空巢的失能老人,因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而不能入住。商业性质的养老院在农村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其高昂的养护费用让老人望而却步。“即使缴费,人家养老院也不愿意接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啊!”许多失能老人只能靠自己苦撑和乡邻的帮助而苟活。

有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远远超前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需要认识到乡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构筑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期待有一天,乡村老人与城镇老人都能颐养天年,乐看夕阳红。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景象

目前我国农村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的比重已下降到40%,空巢老人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养儿不一定能防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仅为34.6%,月均养老金74元/人,乡村养老院建设也远远落后。相比城镇,中国农村老人更加脆弱。以下是记者以河南为样本,拍摄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景象。

杨彩凤,女,1945年生,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人,育有2女1儿。大女儿出嫁后自顾不暇,二女儿有些憨傻且患有癫痫病,近年来就一直在娘家生活了。20多年前,唯一的儿子到贵州打工,后来就在那里做了上门女婿,近10年只回来过一两次。提起儿子,杨彩凤说:“往返的火车票太贵了,我告诉他,等你爸断气时你回来一趟就中了!”

杨彩凤的丈夫刘红宾因8年前患脑溢血,至今瘫痪在床。拾柴烧水、做饭喂饭、给老伴清理屎尿、照顾憨傻女儿生活,这就是67岁的杨彩凤每天生活的全部。“我真不敢想,一旦哪天我倒下了,瘫痪老伴和憨闺女怎么办?”

如今,67岁的杨彩凤每个月靠着自己和老伴的140多块钱低保金度日,家里的一亩多地交给大女儿种,每年女儿会给她拿来一些粮食。

杨古乱,60岁,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洞子沟村人。她的丈夫10多年前已经去世,有2子1女。大儿子全家到新疆打工并落户,二儿子4年前因为宅基地纠纷,失手打死人,至今负案在押。杨古乱哭着说,房子还没有盖好,二儿子就出事了,“我想去把肾卖了,看能不能把二儿子换出来!”

杨古乱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但因为儿孙们没有参加新农险,按规定她就不能参加和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因为无力种地,杨古乱把地租了出去,每年拿到400元租金;家里养着十几只鸡,卖鸡蛋每月得几十元钱;大儿子每月给她寄来一二百元。这就是她的全部生活来源。二儿子在押以后,杨古乱连续3年申请低保,但未能获批。

佳新年,男,河南嵩县龙潭沟村人,1943年生;老伴王兰香,1945年生。他们曾经生育3个儿子,大儿子在22岁即将结婚时因为肺病去世,小儿子1岁半时夭折;在两年前,35岁的二儿子因为肾病丢下父母和妻女撒手人寰。一次次丧子之痛,让王兰香常年流泪不止,最后哭瞎了双眼。现在,两位老人和孙女每月靠约200元的政府低保金维持生计。因老伴王兰香眼睛失明,种地、养牛等所有的农活和家务都要佳新年一个人来劳作。

二儿子给二老留下了一个孙女,佳红燕,2004年出生,今年上小学3年级。她是二老唯一的希望。佳新年说:“我现在就指望小孙女快点长大了!不然,我如果哪天起不来了,她可怎么办?”佳新年担心双目失明的老伴将来没有依靠。

樊云汉,男,1934年生,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乡东达宿村人。他有1儿2女,儿子全家在上海打工;两个女儿均智障,其中一女死亡数年,另一女儿出嫁到外村。2012年他开始享受低保,每月可领取72元低保金。

78岁的樊云汉现在患有肺气肿和肾病,手脚浮肿,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曾返乡几天,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又匆匆返回上海。因他有儿有女,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只能独居家中。

平日里,樊云汉自己颤颤巍巍生火做饭,病重下不了床时,住在同村的远方亲戚便每天端一碗饭让他充饥。他说:“我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

畅转运,男,66岁,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人,一生未娶,无儿无女。这两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畅转运断断续续进过养老院生活,但总是不久就出来了。他说:“我不想住养老院,那里面老憋屈!”

按照规定,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可以在镇养老院生活。养老院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月享受210元(每天7元)的生活费,而在家中分散养老的孤寡老人每年可获得131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横水镇养老院80多个床位仅居住了52名老人,而全镇孤寡和五保老人有100多名。

现在,畅转运所在的元庄村新开了煤矿,他就在村头摆了一个小地摊,卖一些小商品。他说:“收入不多,但是加上政府每月给我的孤寡老人补助金,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宁翠莲,76岁,河南省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人,育有5个女儿1个儿子。老伴去世22年了,女儿们已经相继嫁出去,20多岁的儿子排行最小,在外打工,家中只留下宁翠莲独居。

宁翠莲身体还算硬朗,家里的一亩多地由她自己种小麦和玉米。平时,她总是上山挖些五贝子、连翘等药材,“逢到合适的季节,挖药能赚到200元左右呢。”她的心愿就是攒点钱收拾一下房子,以备儿子成家后回来住。

宁翠莲也会上山砍竹子做成小工艺品,拿到附近旅游景区去卖,每个卖一两块钱。这样的生活让老太太很满足,她就是不敢想万一哪天身体不好了怎么办。

记者采访手记

孤独的晚年生活,使农村独居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采访中,好几位独居老人都轻轻地说,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虽然他们说这些话时显得很平静,但老人们内心已经感受到自己晚景的凄凉。

缺乏子女关怀,更是空巢老人难言的心病。河南省伊川县洞子沟村牛玉标老汉,育有6儿2女,但他们都先后离开了老家。老人说,自己现在像孩子一样盼着过春节,儿孙们济济一堂很热闹,“过年后儿女一走,院子里空空荡荡,心里也就空落落的,活着真没啥滋味。”

第7篇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模式 社会支持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作为老年人中一个特殊群体的空巢老人,其数量和比例的不断攀升已使得我国老年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空巢问题已日渐凸显,有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种种迹象也表明,空巢问题已成为新时期人们谈论人口、养老等问题的焦点,而农村地区的空巢问题更成为当下老年工作的重大课题。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相对普遍。人们偏好以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认为几代同堂、兄弟不分的联合家庭、扩大家庭是繁荣幸福的象征。然而,如今家庭的日渐核心化、空巢化,使得空巢老人在经济上依靠子女供养变得困难,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失去了依靠,精神失去了寄托、心理缺少了抚慰,使得空巢老人在各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

经济上,农村空巢老人依然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水平偏低。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自己劳动所得”,“子女给予”的比重偏低,“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更是少得可怜。在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而政府和社会在农村的养老作用仍扮演着配角的情况下,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只有“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不存在“退休”一说。青壮年子女进城务工、经商,所挣得的钱要用来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交房租、交水电费等,很少有多余的钱来供养老人。因此,农村空巢老人还得靠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老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医疗费用也是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啃老”现象在农村并不是个别,很多农村地区子女的抚养、教育、求职、结婚、买房等都还需要父母的支持,这样一来这些老人的经济生活就变得更加拮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度明显高于其他需求。

生活照料上,缺位现象日趋增多。生活照料缺位是指空巢老人在生活上需要照料但没得到应有的照料的现象。家庭中的子女本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主要照料者,但这些子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因而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上缺位。同时,由于子女外出打工,除少数之外,大多数“空巢老人”还要承担起家庭农业生产的重担和照顾孙辈生活的重任。一旦生病卧床,除担心巨额医疗费的来源问题外,还要担心谁来照料自己。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剧,以及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缺位的问题也将日益严重。

在医疗保健上,农村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70%以上都有慢性病,有的患病老人需要到较远的乡镇卫生院看病,很不方便。农村空巢老人一旦患病,由于生活上缺乏儿女的照顾,自己又没能力请保姆照料,也没有经济能力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各种老年病成了很多空巢老人最大的威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有的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这应当引起有关组织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在精神慰藉上,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空巢”老人生活比较寂寞,很容易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现行养老供给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家庭养老供给模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老年人在自我养老的基础上,将老年风险向其他家庭成员分散的养老模式①,它建立在传统孝道伦理观念上,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其养老功能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和排他性。在这种模式中,老人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由家庭成员来提供,它不但可大大减轻政府的压力,且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同时在情感精神方面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这一模式下老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养人自身的素质和富裕程度。尽管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及法律法规对养老责任都有约束,然而,新形势下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大量青壮年外出及传统养老观念的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家庭养老压力又不得不使家庭养老在品质上大打折扣,这也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参差不齐。特别要说的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少数是“4-2-2”型),即一对夫妻要赡养4 位老人,抚养1 个或2 个子女②。这种情况下,单纯地靠家庭养老模式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显得很苍白无力。但在经济社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农村地区,它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农村养老的主力,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社区养老供给模式。又称集体养老,指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方式③。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老人进行集中管理和服务有助于提高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化解家庭养老的风险;老年人一起生活容易找到彼此间的共同语言,减轻心理负担。然而这种模式在农村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不仅养老对象、受众面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针对无经济来源、无固定赡养人、无自我生活能力等“三无老人”和鳏寡残疾人员),而且养老物资和服务也十分依赖于当地的经济水平;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对养老院、“五保”、“低保”等有偏见和排斥感,认为“那会让自己脸上无光”,并且这种养老方式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落实上也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养老供给模式。指在某一较大区域范围内依靠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④。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高级形式,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制度安排来保障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解决其养老的后顾之忧,有较强的制度性和较广的受众面;将当下相对空闲的资金用于自己或者他人未来养老的保险支出,不但可降低家庭的养老风险,也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依然比较牢固,因而通过养老保险还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执行。然而,这种模式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是有一定的推行难度的。首先是经济因素的制约,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年人所占比重大,且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样的条件下,单纯的社会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使政府背负巨大的财政压力;其次是思想观念作祟,“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依然广泛、牢固,这样就使得养老保险多少被人们不信任。

个人自养供给模式。指个人在劳动就业期内将一部分现期收人作为老年经济生活保障储蓄起来,以满足老年生活需求的养老方式,包括进入老年后,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为⑤,在农村地区以后者居多。农村老年人拥有土地、林院、农具等基本生产资料,通过自主劳动获取生存资料,自力更生,不但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负担,也通过劳作来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尽管当前我国不少农村空巢老人以这种方式养老,但多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个人自养供给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储蓄或良好的身体条件,然而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多由于经济收入不稳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状况不理想等因素,使得具备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其次,自我供给模式的维持也存在先天的暂时性,随着老人年岁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自我供给、自我照料迟早会被他人供给、他人照料取代。因此,受个人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权宜模式来缓解家庭成员压力尚可,若是作为老人养老的主力模式或长久模式则难以实现,也不适合。

社会支持网养老的提出

社会支持网源于西方社会学研究,是网络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22年,齐美尔在《群体联系的网络》中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概念,后来Manuel Barrera J R等又从广义的角度把社会支持分为物质帮助、行为支持、亲密互动、指导、反馈和正面的社会互动等六种形式⑥。

参照国外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可得出以下结论,即社会支持网注重对网内成员物质和精神的双向支持;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领域,这一课题还很新,有诸多的可能性值得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沿社会支持网以往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框架,参照老年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尝试运用“社会支持网”的养老模式来缓解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试图探讨得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笔者看来,个体的“社会支持网”不仅包括经济、生活上互动频次高且相对固定的家庭血亲关系,也包括他的邻居、朋友和同事以及他所在的社区和组织,而在农村,人们的社会支持网以血亲关系为主,血亲以外的支持网多不被人看重,正如所讲的“差序格局”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意愿和信任程度主要看血缘的亲疏关系⑦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社会支持网的缺失,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个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⑧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看作是个体社会支持网中某一环节缺失的结果,而家庭、社区、社会以及老人自身,对重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养老社会支持网的构建和路径探索

完善和规范政府、社区的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来源于政府、社区及其他正式组织,是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一种制度性介入,在农村地区,这种支持却出现了相对匮乏的状态。但近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各项改革都较多地收缩了国家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而过多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政策调整是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情的。虽然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已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没能完全发育到能够独立承担社会事务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国家与政府过早地淡出社会服务领域就造成了正式支持的不足,势必造成农村老人应有的社会福利得不到满足。因此,政府和社区的正式支持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五保”、“低保”、社区照顾、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规范各项制度指标的操作和落实,加强监督和舆论反馈,使国家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需要的老人养老上。

培育和丰富非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的主要来源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支持的提供呈现出萎缩趋势。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结构逐趋小型化,使得农村的独生子女未来的养老压力倍增;此外,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及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更使得原有的养老支持日渐减少。虽然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可能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窘境,但由于长期的聚少离多而导致的“空巢家庭”增加及“代际关系”的分化,使得农村家庭的养老支持力失衡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要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中青年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台,保障其正常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老人的其他支持网络,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既解决离乡人员的后顾之忧,又使得老人不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孤单和无助。

提高支持网的质量。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支持网络还存在不少问题,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整体质量水平。其中最主要问题在于网络的规模太小,可供选择的支持来源不多,从而减少了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其次,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成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摸索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够充分;另外,尽管农村老人对经济供养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方面的需求,但提供的支持仅停留在基本生活层面,而忽略对老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这也使得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整体质量水平降低。因此,针对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支持网质量上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保证老人对实际支持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老人的情感精神生活;在坚持以家庭和亲属支持为主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求助和服务等支持的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老年人服务事业,如成立一些老年健身、咨询和娱乐场所等。

维护支持网的稳定性。人到老年,所期盼的是一份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这有赖于支持网的稳定与否。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村老人的社会支持网是以亲属特别是子女为主的,这种模式十分脆弱,一旦条件发生改变,就极有可能被其他养老模式所取代。社会的流动性,妇女地位的提高,城市养老模式的渗透及新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当前农村老年人的支持模式。因此,维护支持网的稳定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的情况是,家庭支持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支持和社会支持,而维稳的根本在于平衡各种支持在支持网中的比重。具体的做法是政府将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支出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各种制度性支持,减轻老人对家庭成员的经济依赖;同时个人通过树立自主生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财产分配,从而减轻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

总之,当前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多方面的生活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总的来看都可视之为他们在社会支持网某一环节上的缺失。

(作者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研究员)

【注释】

①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陈林,刘国君,董登新:“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周跃锋,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3期。

④⑤黎民,杨惠:“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⑥Manuel Barrera J R, Shella 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inlay,1983,8(11).

⑦:《乡土我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⑧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与老年人身心状况”,《我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