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山行教案范文

时间:2022-04-27 05:12:41

序论:在您撰写山行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山行教案

第1篇

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1. 故事导入

师:播放音乐课件,给学生讲述有关星星的神话故事。

师:刚才听到那首个故事后,你听到这首音乐会感觉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宁静晴朗的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想到一眨一眨的小星星真可爱……

出示歌名:《闪烁的小星》

2. 欣赏

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出示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从而产生遐想和对画的感受。

3. 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

师: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我们来唱一唱、玩一玩好不好?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先来唱一唱 (播放《闪烁的小星》音乐)。

(2)再次聆听范唱《闪烁的小星》(要求学生随音乐摆动身体)。

师:我们把美丽的星空用动听的歌声表现出来。我们把夜空变得很美丽,用你们的双手为歌曲来舞蹈,把夜空变得更加美丽(学生听赏,并用喜爱的动作打节奏)。

(3)歌曲趣味活动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歌,配以律动,另一组同时按一定节奏唱。

(4)用“lu”哼唱旋律,边做身体律动边学唱歌曲。

(5)教师弹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倾听、默唱。

(6)请学生跟着钢琴唱歌。

(7)师:请同学们在唱这一遍时带着问题去唱,歌曲的有多少乐段有没相同的?(播放音乐画面)

(8)齐唱歌曲(播放音乐画面带着对乐曲的理解有感情地唱,随音乐节拍晃动身体)。

(9)请个别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带着对乐曲的理解有感情地唱,其余学生随音乐节拍晃动身体)。

(10)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

二、拓展积累、表现音乐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这首好听的歌曲《闪烁的小星》,小星星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欢迎我们来宇宙、太空去侦查。那么,你们想用怎样的方式欢迎小星星来地球做客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舞蹈、打击乐伴奏、歌声、绘画等形式表现歌曲。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师生评价。

第2篇

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概念、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就实际问题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合理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通过实例剖析,学生能描述出火山的成因、构成及其规模。

3.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说出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形成、地形特征,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山地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褶皱、断层的判别及其影响。

2.山地怎样影响交通。

难点:1.正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2.分析褶皱、断层图,总结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

多媒体、苹果果皮。

五、教学方法

案例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好,相信我们大家以前都见过很多山,在小学、初中时也学习过,芜湖也有很多山,那么你们知道的山有哪些?

生:赭山、天门山……

师:很好,下面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然后找一位同学来谈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用课件展示芜湖天门山、黄山等的图片)。

生:高大、风景好……

师:不错,地球上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山脉,构成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景象。为何会形成这么丰富多彩的景观呢?下面来学习这节内容。

(意图:图片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平坦开阔,有的地方又是千沟万壑。基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是根本,形成了地表形态的雏形,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又使之变平。我们刚刚看的那些山,形态不一,这说明影响它们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按照成因,我们把山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在学习这些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到底何为褶皱、断层。

【承转】教师拿出备好的果皮,向学生演示:用手将果皮向中间挤压时,果皮会弯曲;向两侧使劲拉的时候,果皮会被扯开(边讲课边进行演示,并强调挤压的方向)。

【讲解】讲解褶皱、断层的相关概念和形成(用手演示)。

(意图:借助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知识细化,学生一目了然,对其来龙去脉把握得很清楚。)

师:首先来看褶皱山。大家看图对比能发现什么?

生:右边岩层变弯了。

师:对,岩层在挤压作用下会弯曲变形,这就要把这节课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其实就是地壳运动。正如刚刚所讲,在强大的挤压下会形成褶皱,褶皱的一个弯曲就称为褶曲。这些褶皱岩层构成的山体就是褶皱山。

(意图:两幅图片形成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褶皱及其基本特征。)

师:世界上有很多褶皱山,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天山、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其形态不一,有的绵延数万里。对此科学家用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合理解释,即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相碰撞,就会弯曲形成褶皱山系。

师:其基本形态是……

生:背斜、向斜。

师:那什么是背斜和向斜呢(教师用果皮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承转】教师绘出背斜、向斜示意图并讲解分析。

师:它们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差异?(教师一边讲一边引导)刚形成褶皱时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呢(擦去背斜顶部,在向斜上添加一部分)?

师:各位请看,前面我们学习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了,背斜顶部形成了谷地,而向斜顶部形成山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风、流水……

师:不错,这确实是多种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较松软,因此易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底部在压力作用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而成为山地,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这种地形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能单从外貌来进行判别。

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地壳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性质不同,因此早期形成的岩层较老,晚期形成的岩层较新,如课本图49,不受外力影响时岩层下老上新。背斜岩层是中间新两侧老,向斜则是中间老两侧新。因此不管岩层怎么变形,都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状况来判断出背斜和向斜。

(意图:层层导入,循序渐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将抽象的内容加以细化,学生容易接受消化。)

师:那么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意义何在?相信在这之前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情况,它们主要分布于疏松、有孔隙的岩层中。大家在图 411中尝试画出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讲解】背斜顶部的岩层在张力作用下易破碎,不适合修建水库,它天然呈拱形,适合开挖隧道,因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顶部岩层结实,不易侵蚀,藏水好,适合建水库。这些判别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意图:注重理论知识实用化。)

【承转】师:刚才讲到岩层会发生弯曲,那大家再想想,如果给岩层施加很大的张力会怎样?

生:断裂。

师:对,张力也可以使岩层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承转】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师:观察可知,若断层的位移方向是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附近形成新的地貌;若是垂直为主,则相对下降的那块岩体就会形成谷地,相对上升的那块形成山岭,这种块状山体就是断块山。

如图413就是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位于秦岭北部,相对上升的那部分岩体形成了华山,而相对下降的就形成了渭河平原。

【承转】师:华山给我们的感受是高大险峻,那么类似的山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黄山、泰山……

师:不错,大家回去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山也是断块山。

【承转】我们学习了这两种类型的山后,再来看看有关火山的形成。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75思考几个问题。

人民网2013年8月11日讯:印度尼西亚官员10日说,该国一个小岛上的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到海滩上,导致5人死亡,其中包括3个大人和2个小孩。报道说,罗卡滕达火山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2000公里,于10日凌晨开始喷发,2000米高的岩浆和火山灰四处漫流。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海滩,导致人员死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曾于2010年底喷发,当时造成35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重大。

问题:火山成因、结构和规模。

【讲解】 教师讲解火山。

(意图:通过一则火山报道来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对了山地的类型及其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呢?

分组讨论:教师给出两幅图片(平原地区和山区交通布局图),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②山区主要运输方式。③山区修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山地会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布局;由于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难度小,先修建好公路然后再修建铁路,以公路为主;公路一般沿低地分布,之字形延伸。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案例研究;教育行为;认识与改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1-04

【作者简介】吴亚英(1968-),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案例研究,是基于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具有基于需要、持续研究、见汪效果、形成结论等特点。教育案例研究在优化教师教育行为、促进理念与行为一致性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研究常态,激活内需

改进自己、优化行为,其根本前提是,教师内心有需求。这个需求的产生,必须源于教师的自知,知道自己日前的教育行为不适宜。如何才能判断教育行为适宜与否呢?对常态情况下的教育案例展开规范深入的研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之所以取样常态教育案例,是为了获取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实证。

【案例1】大三班邵老师组织的语言活动《皮鞋车》(片段)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PPT,而后问:“如何让又脏又大的皮鞋变成漂亮的皮鞋车?”

幼1:在皮鞋上装上发动机。

幼2:在皮鞋上插上花。

幼3:除了发动机以外,还要装上马达。

师:让我们听一听小老鼠是怎么做的……

【简析】对幼儿的想象,老师们除了“嗯”“好的”之外,没有其他回应,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讲故事。幼儿的回答,仅仅成为故事前的引子

【案例2】大一班周老师组织的操作活动《小小设计师》(片段)

在这个活动中,乔乔设计并制作的是面具、只见他先把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对折、再对折……用剪刀在纸的相应位置比划比划,小脸绷得紧紧的,果断地用剪刀头在纸上戳个小洞,“嚓嚓嚓”几剪刀,两个“眼睛”就出现了……放下这张基本成脸型的卡纸,只见他拿起一条型纸,围着脑袋比试着,接着,又拿起一张条型纸,用双面胶涂抹两头,接出一段……面具做好了,戴上又拿下(眼睛与“眼睛”不对号);“眼睛”太小了

乔乔又操起剪刀,三下两下,“眼睛”变大了……

此时,周老师走了过来,她看了看乔乔脚下的纸屑,皱了皱眉,面对乔乔,用手指了指地毯。只见乔乔无奈地放下剪刀,急切地、胡乱地拣着纸屑……

【简析】一个充满主动探索精神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无知”打断了。

上述案例在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如果不进行案例研究,我们很少有“我的行为适宜与否”的自觉观照,也就不觉得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而当我们微格剖析、追问内心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问题其实很多。归纳一下,主要是对新课程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自身行为没有审视“为什么、如何做”的自觉。

比如案例一,新课程观念要求我们,教育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第一个问答的目的是发现幼儿的经验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表达愿望。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幼儿回答得也很好。但是实践场中的我们,思路又回到了曾经:变设计时的幼儿中心为习惯了的授课中心,我们太习惯于按教案上了。

案例二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了组织,习惯了提醒、要求。对于“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的纲要内容,我们忘记了;对于孩子行为表现的观察,对于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思维的解读,我们忽略了。

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欲望,尤其是在发现自己必须向上的时候。上述两个常态案例,再现了我们依旧奉行的“老路子”的尴尬,再现了我们教育行为上的不足。事实面前,教师自我改善的内在需求被激活了。

二、研究经典,寻找参照

对于经典案例的研究,一般来说,首先必须有源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案例的研究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我们挑选了上海冰厂幼儿园池莉老师组织的《我和风儿做朋友》的案例,对适宜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教师应答展开研究。研究时,所有参与人员都观看录像,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关注点进行思考和判断。

【案例3】万老师对大班《我和风儿做朋友》案例的剖析(择取“对抗赛”片段)。

实录:

比赛开始了。本节活动中“是否喜欢风”的辩论环节,幼儿清一色选择“喜欢”,于是老师“被选择”了“不喜欢”。录像中此时的师幼位置是这么安排的:幼儿坐在椅子上,教师单脚跪地面对幼儿。与幼儿视线平等。

幼1:我喜欢风,因为风能把头发吹干。

师:风能把湿的东西变成干的。真不错,贴上一个风爷爷。

师:我不喜欢风。早晨我刚刚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风一吹就把我的头发吹乱了,所以我不喜欢它。这个理由能成立吗?(幼:成立)好,我也为自己贴上一个风爷爷。

幼2:我喜欢风,因为风能发电。

师:你的知识真渊博,来送你一个风爷爷。(幼儿开心地拿着“风爷爷”贴到黑板上)

师:我不喜欢风。女孩子是特别爱美的,可是风一吹,把我的皮肤吹得很干燥,皮肤都裂开来了,是不是?(幼:是)那也奖励我一个风爷爷好吗?(幼:好)请一幼儿为老师贴上一个风爷爷。

幼3:我喜欢风,有了风我们就可以放风筝了。

师:风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怪不得小朋友喜欢它呢。

师:我不喜欢风。有一种风叫龙卷风,好端端的就把我们的房子给吹走了,太可恶了。(教师夸张的神情一下吸引了幼儿的注意)

幼4:我喜欢风,因为风能把湿的衣服吹干。

师:风能把湿的东西变成干的……(幼儿内哄:不算不算!)

师:为什么不算?(幼:因为他重复了)

师:嗯,这可是游戏规则,说过的不能重复,但至少也说明他已经在积极地动脑筋了。这样吧,我们拍手鼓励鼓励他。

【简析】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大班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性游戏融入活动中;其次,用丰富的情感、体态语不断地激励幼儿,用自身规范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适时地点拔、引导,提升幼儿的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开阔幼儿的视野,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借助经典案例,教师们在反复观看、详细记录、深入思考、理性判断的过程中,内化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比照着自身,‘寻找学习的榜样。

因教师的需求不同,我园参照“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学前项目中国第Ⅱ阶段研究”的测查工具材料一“对教师行为的观察”,设计行为类别分析表,确定具体观察内容,具体如表1(见下页)。

三、研究专题,享受过程

改善教育行为的案例研究,特别强调持续跟进,特别需要发挥群体实践智慧的诊断、重构,还特别需要被研究者由内而外的更新、改善、优化。

因不同阶段,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主题。对象和主题,可以是教师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中的共性不足。其次,要进行以课为例的教育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下面,我们以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小脚丫》为例,关注师幼互动环节,对教师的观察解读行为、回应表现展开跟进研究。研究过程中,每位参与者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寻找改进教学、改善行为的出路和方向,为后续的实践提供良好的认识与技术基础。具体过程如下:

【一研】发现问题:在师幼群体互动过程中没能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间的关系。

实录:

A组幼儿的探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幼1:我发现脚上有一条一条绿色的筋。

师(大声地):其他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

(声音较大,好多幼儿把目光转向了教师。)

幼2:应该是蓝色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幼3:那是血管。

师:说得很对……

幼4:我发现脚像滑滑梯。

师(大声地):你能不能说得明白点儿?

幼儿5:我用手拉住大脚趾,把脚用力蹬出去,我的脚就像一艘船了……

幼6(连比带划地):我用手一压,这儿突然就变白了。

师(大声地):你压在脚趾甲上,原来脚上有趾甲。

幼7:趾甲长在脚趾头上。

诊断:结合录像进行

从表面看,教师非常关注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行为,与幼儿交流频繁,显示出一派“热闹喜人”的景象。似乎已经将幼儿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似乎做到了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细细品味,可我们发现:胡老师虽然非常想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缺乏与幼儿群体互动的技能,导致了为尊重个别幼儿需要却左右大部分幼儿思维,看似尊重幼儿实质是教师中心。

诊断建议:

降低音量和个别互动。

鼓励幼儿结伴交流各自的发现。

【二研】放低音量,引导幼幼互动

实录:

B组幼儿的探索活动开始了:

幼1:我发现我脚上一条一条的线。

幼2:我手上也有的。

师(对着两人小声地):观察真仔细,那叫什么?

幼1:我知道了,是手纹。

师(看着幼2):是吗?

幼2:手上的线叫手纹,脚上的线叫脚纹。

师(同样小声地):真聪明!

诊断:还是结合录像进行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能正确认识到幼儿的活动需求,在与个别幼儿互动时降低音量,尽量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思维,并能用简单的语言以及眼神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但在交流时,还是顾此失彼。

诊断建议:

所提问题的指向要集中,不能散。

在交流同一逻辑的不同发现时,直接告诉幼儿“一个一个轮流说”。

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提醒幼儿倾听同伴说。

用追问“谁还有不同的发现”来提醒幼儿说不同的答案。

【三研】熟练师幼群体互动技能

实录:

c组幼儿开始探索脚丫的秘密了。

(幼儿同样有很多的发现,从外形特征、部位特点到对脚型变化的想象。胡老师能很好地倾听、小声地互动,继续引领孩子相互说着、笑着。集体交流开始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见举得高高的小手,只见急不可耐到屁股离开座位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来,让我们一个一个轮流说。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的,请说?

诊断:

本次活动中,胡老师根据二研的诊断建议,不慌不忙地提问、提醒、回应,所有的孩子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胡老师还较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在相应的外显行为上逐步老练:能根据交往对象的多少调整好说话音量、较好地运用体态语言等,在灵活参与活动、自如应对众幼儿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流程,形成结论

教育案例研究是效果非常明显的研究。

(一)具有清晰的操作流程

确定研究专题、采集教育案例后,所有参与者借助文字、表格、符号或影像手段,详细记录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表现,记录被研究教师的言行举止、神情变化,让流动的教育过程静态化、固定化,进而针对专题展开分析和解读,直至开出改善的处方。

(二)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即帮助教师正视自己原有的教育行为,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想法,激活自控意识,练习反思路径――从幼儿学习效果反观我们自身行为的适宜性,反复研究应对教育不确定性的策略和行为,自觉调整或优化教育行为,提升实践智慧,促进专业化成长。

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行为类型,总结出不同的操作办法和程序(表2)。

第4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5及76页练习十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的内容,本课“扇形”的教学,是在学生了解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扇形、扇环的数学元素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扇形,为后续学的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扇形、扇环等物体,但对于扇形的具体特征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首先组织认识扇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引导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方式激活了学生原有的“扇形”生活经验,结合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能准确判断圆心角,会进行简单的扇形面积的计算。

2.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通过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会求扇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如何按要求画扇形和求扇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搜集生活中的扇形。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面: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1)请学生猜。

(2)揭示谜底。

2.揭示课题。

师: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扇形跟圆有没有联系?有哪些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扇形。

教师板书课题:扇形。

二、自主探究,初步认识扇形。

1.认识弧。

(1)用课件出示一个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黄色的线描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黄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指导学生学写弧AB,学生书空练习。

(3)教师指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弧AB和半径OA、半径OB围成的蓝色部分叫什么吗?

学生: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4)扇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扇形的?

学生说一说。

欣赏美丽的扇形图片。

(5)画扇形

①出示画图要求:尝试画出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o的扇形。

②学生试画。

③说一说画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画扇形时应注意些什么。

④师:扇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样,都是平面图形,那么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活动,通过折一折,知道扇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明扇形圆心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就是扇形的对称轴。

三、探究扇形大小与什么有关。

1.出示两个等圆。

(1)让学生说一说以半圆为弧的扇形圆心角是(

)度;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圆心角是(

)度。

(2)学生小结出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出以上两个扇形的大小。

2.猜一猜: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圆心角)

(1)圆心角的大小和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说一说。

看图小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变大,扇形就变大;圆心角变小,扇形就变小。

(2)出示两个同圆心角但不同半径的扇形。

师:这两个扇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扇形的大小还和什么有关系?

生观察得出半径不同。

师生小结:圆心角相等,半径越长,扇形越大;半径越短,扇形越小。

(3)总结影响扇形大小的因素:一、圆心角度数;二、半径。

四、扇形的面积

1.出示圆心角分别是180o、270o、60o、90o的扇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分别占所在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理由。

2.问:圆心角是1o的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圆心角是no的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3.扇形面积公式

如果用字母S表示扇形的面积,n表示圆心角度数,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扇形的面积公式是:?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扇形面积公式:S=r2

(2)师:已知这个公式,我们能干什么(算扇形面积),换句话说,要算扇形面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圆心角度数和半径)

五、巩固新知。

1.判断。

(1)圆的一部分就是扇形。

(2)顶点在圆内的角一定是圆心角。

(3)扇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4)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2.填一填。

(1)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60o,那么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这个扇形所在圆的面积的————。

(2)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3.求阴影部分面积。

4.

为了做实验滤纸,在半径为3厘米的圆中,

剪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求剩余部分

的图形面积?

第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75页扇形。

教学目标:

1.知道弧、圆心角、扇形的概念,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2.经历扇形的认识过程,初步感知圆心角是90度和180度的扇形与圆的关系,能按要求画扇形。

3.通过生活实例,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弧、圆心角、扇形的概念,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PPT)我们认识了圆,你能根据这个图说说你对圆的认有哪些?

学生汇报,明确有圆心、直径、半径、圆内、圆上、圆外等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二、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老师在认识了圆之后,在生活中找到了这样几幅图,它们与圆的有关知识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此有关的知识。

(出示主题图)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汇报,明确都有“扇”字

师:脱掉生活中这些图的美丽外衣,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扇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物图抽象出数学中的扇形,学生初步感知扇形。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究弧、圆心角和扇形的概念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数学书75页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1)什么是弧?

(2)什么是扇形?

(3)什么是圆心角?

(4)用笔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弧、圆心角、和扇形。

2.学生展示汇报,教师板书

3.巩固练习

(1)图形中涂色的部分,哪些是扇形?

(2)下面各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既学习了弧、扇形、圆心角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晰对概念的了解。

(二)探究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1.认识圆心角是180度和90度的扇形,同时感知圆心角的大小与扇形的大小关系。

2.通过观察图,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PPT出示)

r=3cm

r=3cm

小结:同圆或等圆中,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是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大(小),扇形就大(小)。

(三)探究圆心角相等的扇形的大小和半径的关系(圆心角都是120度)

(PPT出示)

r=4cm

r=2cm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圆心角相等,半径长(短),扇形大(小)。

四、学以致用

(一)指出下列物体中的扇形(课本76页1题)

1.学生指出物体中的扇形。

2.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扇形。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2.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就越大。(√)

3.扇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同一个圆内,圆心角越大,对应的弧线越长。(√)

(三)画一画: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度的扇形。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欣赏生活中扇形的美。

(PPT展示)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扇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拓展提高

(一)通过实物图介绍扇环

(二)求扇环的面积

1.独立思考解决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介绍扇环知识。知道扇环是圆环的一部分,其面积大小与内外半径长短、圆心角大小有关。

七、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扇形的大小:圆心角

(同圆或等圆)

半径

(圆心角相等)

B

A

圆心角

O

第6篇

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公交的定制化,充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是智能公交系统发展的目标。 然而近年来中国智能公交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于追求先进性、忽略实用性、运营效果不理想、动态调度尚待充分开发等问题。而“西安市定制公交APP”基于中国公交系统现状,通过对公交调度系统和调度特点深入分析,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持下,结合动态交通状态信息,将智能化算法引入到公交运营调度中,建立了基于动态数据,兼顾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的动态调度优化模型。

[关键词]运营模式、可行性、定制公交优势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23-01

一、西安定制公交运营模式

西安定制公交根据乘客出行需求来设计定制公交运行线路和站点的公交服务模式,为具有相同出行需求的人群量身定做一种公共交通服务,具有高效、便捷、舒适、经济、环保的优势。定制公交信息作为一种对现代城市公交管理系统的全新尝试,其在技术上并无太大、太繁琐、太难实现的问题,根据整个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乘客提出交通需求―在线填写信息、出行需求等表格―公交集团设计最优线路―在定制公交平台上招募乘客、预定座位、在线支付―开行商务班车。

定制公交可以提供近似门到门的公共交通服务,节省乘客的出行时间,提高道路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车辆保证每位乘客均有座位,配置高速无线网络,提供舒适的乘车。

定制公交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对于乘客而言,其出行成本远低于使用出租汽车和私人小汽车的出行成本;对于政府,除购置车辆外不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白领、商务人士聚集圈,对定制公交服务有一定需求。西安高新区、曲江新区等上班族收入水平较高,可以接受较高票价的定制公交服务。而如今西安市的地铁虽然便捷,但是线路网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上班族不能一站直达,经常需要一次甚至多次换乘,极大地消耗精力。

定制公交系统主要包括乘客单元、线路和车站、车辆选购、运营管理、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定制公交乘客招募主要通过建立定制平台来实现线路走向。站点位置安排要以人为本,尽可能安排在方便乘客出行的起讫点。

二、西安定制公交的优势

2.1 乘客掌握主动权,制定线路

不同于常规公交和通勤班车,定制公交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主动权完全交到了乘客手上。乘客根据自己通勤需求,“定制”符合自己的“公交车”。

2.2 乘车环境舒适,设备齐全

定制公交具有 “一人一座”的优点,不仅可以保证乘车环境舒适,乘客在上下班途中还可以“补觉”,大大降低了疲劳程度,而不像普通公交等座、排座、占座、挤座甚至一路无座。车内装有移动影视设备,供乘客休闲娱乐;车载WI-FI让乘客随地上网办公;脚踏板增加了乘坐舒适度。

2.3 线路灵活,节约时间

定制公交能够灵活的调整运行路线,避让高峰拥堵路段,提供近似门到门的公共交通服务。节省乘客的出行时间,提高道路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定制公交运行过程中停靠站较少,甚至不需要停靠,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以使用公交专用道,确保定制公交的运行速度。再者,定制公交的线路和班次是根据乘客的需求而定的,可以根据客流的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定制公交服务与实际出行紧密结合。

2.4 票价易于接受

根据西安市政府通知,2016年1月1日起,西安市区出租汽车(不包含纯电动出租汽车、甲醇出租汽车、单燃料出租汽车)排气量1.8L(含1.8L)以下车型由现行起步价3公里10元降低至3公里9元;排气量1.8L以上车型起步价2公里9元。目前北京定制公交票价20km以内约为8.4元,西安市根据社会可接受的票价和成本核算制定的票价将低于北京定制公交票价,可见西安市定制公交费用大大低于使用出租车通勤的费用。

2.5 G色出行

目前,全国范围大气污染严重,其中大量汽车尾 气排放超标是造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定制公交将许多有自驾车出行可能的市民聚集在了一辆车上,据相关部门测算,一部定制公交的开行可以替代 20-30部私家车的使用,能有效缓解拥堵、尾气、停车等问题,不仅为节能环保做出贡献,还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三、可实施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机动化水平显著增加。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和居住地通勤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城市交通中私家车出行比重大幅攀升。两种叠加效应下城市交通已经不堪重负,同时恶劣的交通环境又使机动车尾气排放性能大幅降低,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差。

因此,应该选择选择以最有活力、综合效益最好的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和其他方式为辅的互补通结构。与此同时,作为新型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的定制公交则发挥出无比卓越的优点,以已开通此项服务的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为例,其全方位的管理模式,通过向广大乘客群体争求路线起止点,科学设计路线,合理安排道路,精心调度车辆以及乘客对其体验上的满意度调查,进而满足乘客对公交快捷、方便、舒适等方面的需求。

由于西安城市规模不像北京等一线城市那么大,而且社区分散,规模也较小,乘坐定制公交的乘客也相对分散,故而二线城市的定制公交在运行线路和站点的选择上,并不能像一线城市那样 “一站直达”,可以采用 “多对多模式”,用最优的路线将分散的乘客串联并送达各自的目的地。

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给予定制公交更大的支持,让市民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西安公交的发展规划中,定制公交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定制公交的服务对象更广。因此西安定制公交系统的建设从各种因素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女性;易安词;真善美

一、易安词之“真”

高尔基说:“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在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李清照就是中国历史上在词中以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视角抒写自己真情实感的第一人。正如胡云翼在《中国词史大纲》中深切地说:“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的闺情, 所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 都要黯然失色。”刘勰也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清照时时遵循着“字字如肺肝出”的宗旨,以其自身的真感,写出篇篇令人惊叹不已的佳作,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男性词人拟写女人之态、女人之情,但正如龙榆生所说:“易安伤离之作,大抵皆为明诚而发,所谓‘女子善怀’,充分表其浓挚悲酸情感,非如其他词人之闺情,终有隔靴搔痒之叹。”(《漱玉词叙论》,《李清照集笺注》引)[2]并未真正的将广大女性的“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因此李清照的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如《浣溪沙》[3]:“秀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李清照善于抓住一瞬间的动作,从侧面描写女子的笑脸和潜藏心底的爱情苞蕾的情态,她大胆的展开半张素笺,挥动一只彤管,把一腔思念、与幽怨一股脑的倾泻给自己深深依恋的意中人,朦朦月光里,憧憧花影下,一对玉人相依相偎,倾诉着相思相爱的情话。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年轻时的真实写照,她没有压抑爱情所带来的快乐,相反,却把爱情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愉快和幸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一起分享她的快慰。让读者跟着她的悲而悲,跟着她的喜而喜。展示千百年前的她大胆天真、活泼可爱以及期盼爱情的细腻幽深的情感,把对爱情和生活炽热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清照词能够如此之真的表达自己的真性情,真情致,真的让人忘了这已是相隔千年,完全是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二、易安词之“善”

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不仅有利于社会前进或是进步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个体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本真性,自由自觉的内本质。[4]在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政治道德思想的历史土壤下产生的男尊女卑和三纲五常,深深的禁锢了中国古代女性对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李清照在我国女性文学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她在《词论》中“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她的诗文骈赋都针砭时弊,表现出超越当时男性的视野与才情。《云韶集.词坛丛话》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深刻的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乱是由唐玄宗的荒无道、臣僚间相互勾结、奸佞大臣导致的。她以高度的政治眼光,借古讽今,直接批判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李清照不是只知道吟风弄月、儿女情长,而是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国家。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婉约中带有豪放,柔弱中带有坚韧。“过江东”三个字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清照却相当大胆的写在了词中,并很巧妙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首诗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爱国热忱和对最高封建统治者极为不满的批判精神。在关键时刻,她作为一位女性以“金刚怒目式”的雄壮崇高之气挺身而出,站在历史的前端,站在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她以女性的视角,勇敢的在封建社会公开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女性的真正价值,也鲜明的反应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末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标志。[5]

三、易安词之“美”

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腻于情,赏物而不至于物,沉挚之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致,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易安词不仅词美,而且意美。谢天振最早提出“文化意象”这个概念名词,文字作为文化意象的载体,是从语言层面上处理文化意象的重点。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传染和沟通读者。李清照的诗词中不乏各种形态多样的意象:花、草、木、酒、风、雨等大量丰富的意象,在她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花是她生命的一种寄托,是她情感的升华,是全部性情的写照。从她娇羞盛开的明艳之花,到“瘦”、悲凉的飘零相思之花,到憔悴孤独的毁灭之花,无一不是流露出了她生活的全过程。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她知花、爱花、赏花,她存留的65首词中,写花得有54首,梅花(青梅、红梅、白梅)、牡丹花、芙蓉花、莲花、桂花、等等。

现在我们以梅花为例,如:《孤雁儿》[6]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首词词人赏着梅花,听着《梅花三弄》,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内心的孤独寂寞达到了极限,物是人非,下片中词人用典,折一支梅花,天上人间却无处可寄,梅花的意象美贯穿全词,统领全篇,将词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美的审美价值更是溢于言表。梅花清雅而不庸俗,空灵而不板滞。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李清照也是非常喜欢梅花的,常常以梅花自喻,“将自我情感体验和认识自觉化为外界对象的认识形式和表现形式,使自己的个性气质升华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调和艺术形象的个性气质,从对象自我化进而自我对象化形成了创作的个人风格”。[7]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情感把传统的审美情兴发挥到了高超奇妙的浑然天成的意境。她用丰富细腻的情感去感受四时推移,沧桑变迁,物是人非。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说: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 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万物核心, 所谓‘得其环中’”。[8]不论是写“ 雨疏风骤”后海棠的《如梦令》, 还是写“ 纵爱惜, 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的《多丽》, “薄暮、细风吹雨、欲谢恐难禁”梨花的《浣溪沙》, 亦或是“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清平乐》, 其它如“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 红稀香少。”《怨王孙》“ 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怨王孙》,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武陵春》都有浑然天成的意境。宗白华之“环中”对词而言可能即是况周颐之“词心”,而李词深得其妙, 才能把缠绵的离愁指归到情感的核心, 而获得一往情深的艺术魅力。整个情感发展既变化多姿, 曲折有序, 又层层加深, 步步扩展, 情感力度浓度深度渐次加大, 从而使全词浑融一气, 妙若天曲, 达到情深邈密的境地, 颇有曲径通幽之佳境。

结束语:

李清照深得婉约词的精髓,她的词平易而不俚俗,雅饬而不繁缛,辞淡于水而味浓于酒,不管是抒写爱情生活的真情实感,还是抒写夫妻别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亦或是国破家亡、悲欢离合、忧国忧民之情都从根本上反映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等,她注重表现女性情感世界,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李清照的词作融合了内心情感的“真”和艺术风格的“婉”,并且达到了“真”与“婉”完美统一的境界,真正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从现代女性角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转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版,第14页.

[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5] 余爱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意识与张扬――论李清照、舒婷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6] 薄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