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23:30:40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环境日益更新,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样。人们的许多社会认知、情感、行为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小班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面临着因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引起的心理与行为、生活方式与活动方式的不适应,这也会激发幼儿获取新的社会化场所必需的生活与活动态度与技能的新需求。因此重点学习内容为入园适应与快乐及集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即在适应中重建自信和快乐,以及学会分享与轮流等集体生活的态度和技能。根据这些特点,再结合我班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关键经验和制定目标和策略。
一、小班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
幼儿社会教育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促进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其中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幼儿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真个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在进行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教师只有准确制定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授课,才能逐渐减少教师“眼中无幼儿,心中无目标”的现象,切实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质量。
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具体到小班阶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关键经验包括:(1)自我意识:感受教师、同伴是喜欢、欣赏自己的;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初步体会所有权的概念。(2)人际交往态度与策略:感受与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学习在集体活动中的轮流与分享;能适应简单的变化。(3)合作: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游戏。(4)社会情感:爱父母家人;建立爱护周围小动物与植物的意识。(5)品德:初步学习从事实出发认识错误,并愿意改正。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再结合本班幼儿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例如开学初期,由于幼儿刚刚入园,对于这些新入园的孩子们来说不论是周围的环境和人,一切都是陌生的,使他们缺乏一种安全感。孩子们每天来到幼儿园都会哭,会不开心。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让孩子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会带给他们安全感,并且逐步让幼他们喜欢幼儿园,喜欢新环境,能够做到开开心心,不哭不闹。通过活动《我的新家》让幼儿了解自己有了一个新家,就是红桥八幼小三班,新家里有很多新的好朋友和三位老师,而且班里的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初步使幼儿摆脱了焦虑的情绪,建立了自信心。
3、幼儿社会教育目标要真正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如何将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层次目标;(2)在社会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把握各个层次教育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3)教师如何根据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小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一致,要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和幼儿自身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有下面三个依据:(一)以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二)以社会现实为依据。理由包括:1、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2、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3、幼儿社会教育内容需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三)以幼儿的自身发展为依据。
在这里我想主要强调第三点。在我们为本班幼儿选择内容时,首先考虑的是活动内容是否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否是幼儿这一阶段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或曾经经历过并且留有深刻印记的事物和现象。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内容时,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情感、意识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
例如,幼儿入园初期,希望认识更多新朋友并和他们在一起玩,消除彼此陌生感,为此我们开展了名为《我的名字》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每名幼儿互动,互相介绍名字,使幼儿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然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幼儿之间的互相交往,从中使幼儿掌握交友技巧,音乐《找朋友》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幼儿在轻松、温馨、自由的环境中,认识了新朋友。此外,我们还通过《墙上也有一个我》的活动,运用墙饰使幼儿即认识了自己,也熟悉了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减少了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也知道自己是班里许多小朋友中的一员,教师爱每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在幼儿园每天都愉快健康成长。在这两个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初步的交往方法,在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同时收获了老师的爱和增强了自信心。
随着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教育内容也随之有所改变。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玩具,但是,他们并不懂得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教育活动。以小娃娃被小朋友丢到角落,没有人理她,小娃娃哭了,让幼儿发现并安慰她,引导幼儿知道小朋友有自己的家,小娃娃也有自己的家,那么这些玩具宝宝也要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没回家会哭,同样,玩具宝宝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也会哭,从而使孩子们知道,玩具玩完后要把玩具送回自己的家的行为规则。初步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他的规则在里面的,要让孩子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小班社会教育活动方法的选用。
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情境讨论法、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和价值澄清法。
(一)情境讨论法。
情境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幼儿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要求1、创设与社会性教育目标及内容相一致的社会教育情境。2、创设宽松、自由的交谈氛围。3、创设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社会教育情境。4、运用开放式提问法拓展讨论的深度。5、阐明正确的观点和认知。
在《大家一起真快乐》活动中,我们先以游戏“找朋友”,初步让幼儿感受与小朋友游戏的乐趣,引导幼儿玩“双人绳子游戏”,感受相互配合带来的快乐。我们将3-4根绳子我在手中,请幼儿拉住其中的一根绳子,幼儿都找到绳子后,教师松开握住的绳子,引导幼儿相互看看说说“找到谁做朋友了”,请幼儿两两自由玩绳,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我们引导幼儿说说怎样与伙伴玩绳子的?两个人是怎样一起用绳子变出了不同的形状?我们又引导幼儿两两用绳子搭山洞,进行火车钻山洞的游戏,体验协作游戏带来的快乐,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两个人只有动作一致才能让火车通过。然后,我们又出示“多人绳子”材料,请幼儿拉住其中一根绳子,幼儿都找到绳子后,我们松开绳子,引导幼儿互相说说“找到谁做朋友了”鼓励幼儿用动作语言与朋友打招呼进行交谈。最后,我们带领幼儿玩“捕鱼”游戏,引导幼儿说说“怎样捉到大鱼?”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同组的幼儿只有动作一致才能捉住“大鱼”。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幼儿充分体验协作游戏带来的快乐,最后再由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是指使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通过情景表演、谈话、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找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在教育活动《玩滑梯》中,我们请幼儿看他们打滑梯时的照片,请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摔倒,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的出结论,因为小朋友在打滑梯时没有排队,所以有的小朋友就摔倒了,从而使幼儿知道在幼儿园打滑梯、喝水、洗手、上厕所、户外活动等时,都需要排好队,听从老师的指令才可以。
(三)移情训练法。
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形式,训练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以使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能主动、自然、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冬天我不怕冷》活动中,我们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幼儿都做勇敢的小朋友,坚持每天都来幼儿园。在刚刚进入冬季时,我班的出勤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孩子在看到外面下雪或是天气稍稍有些冷就不愿意来幼儿园了。看到这种情况后,我们开展了《冬天我不怕冷》的教育活动,为幼儿讲解天气再冷,叔叔阿姨也坚持上班,雪下得再大,哥哥姐姐们也都能坚持上学,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不怕冷坚持上幼儿园与老师一起参加户外锻炼。然后又将我班幼儿平时在户外锻炼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在照片中找到自己,老师鼓励他们是不怕冷勇敢的小朋友。有以小猴从怕冷不愿出去玩,请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的方式,使孩子们了解到,就算冬天到了,小朋友也应该坚持每天都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游戏,参加锻炼。
在《帮助别人真快乐》活动中,我们利用《七彩象》故事,使幼儿知道小白象变成小花象是因为帮助小狗――刷门窗――帮助小猫――刷床――帮助小兔――刷桌子――小朋友一起去帮助小花象――小朋友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我们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动作、语言及实践活动去体验、感受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四)角色扮演法。
1 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私有制”教育模式,它包括了除法定的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其内容涉及方面比较广,既包含中小学生辅导性质教育、成人社会教育,又包括婴幼儿早期教育等全民性质的教育类别,甚至还涉及到心理咨询教育等新兴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比重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即使是世界上低收入国家也在10∶38∶52。显然,中国第二产业过高,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就我国的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一、二产业发展比较合理,但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行业是我们发展最缓慢的产业,在我国服务业还没有被重视,所以我国急需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与这个社会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的,从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我国教育行业也有很大部分需求填充。社会教育是服务行业中的一种全新“私有制”性质行业。在我国,目前虽然经历了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各类民办技术教育等教育阶段,但就我国的社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社会教育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发展中的缺陷。然而社会教育刚刚踏步于我国的教育领域,还需要很大努力来发展壮大。在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社会教育业开始起步发展,作为新兴的“私有制”教育业,我们社会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市场很广阔。在校的几亿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每天都在出生的婴儿的全程教育、社会促使发展的成人教育、人事制度催生的职称考试制度都是社会教育的主市场。
2 社会教育的几个特征
任何新生的生物都具有一些显著的的特点,都要经历一个由初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从而从新生物增长为成熟物。笔者通过最近几年从事社会教育的一些经历,暂对社会教育进行几点分析:
2.1 不稳定性: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的产生注定了其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总是弱小的,总有某些缺陷和不完善;在社会领域中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新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所以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生事物,对事物要有锐敏感,还要对新生事物要热情关怀,积极支持。
2.2 时域性:时域性是社会教育的特性,比如,中小学生开学以后,辅导和家教服务进入冷淡阶段;中小学生放假后,辅导和家教服务进入炙热阶段;还有在一些职称、考研等考试之前,辅导服务会处于炙热阶段。
2.3 竞争性:主要是针对同行业竞争的变化来说的。根据调查,在中小城市内,2家大型教育服务机构即可以满足需求,但是由于社会上一些小规模教育服务中介的介入,就会只允许一家教育机构生存。为了取得生存权,就要求在竞争来临之前取得民众的信任,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广泛性:社会教育既然作为学校教育的衍生物,就必然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也就要求离开学校以外的教育。可以是课外辅导班、家里,也可以是运动场等等,其存在着地域的任意性。
3 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教育这个服务型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然而需求量却在逐渐增加,发展潜力巨大,正是大力发展的好时机。由于它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正是国民教育的生力军。目前,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教育大背景下,社会教育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出现,在国内大中小城市,社会教育尚未得到发展,但社会需求量极大。在全国而言,社会教育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一些大城市,社会教育也基本是空白,所以说这正是社会教育发展的时机。
参考文献
[1] 王尚志.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新动向.学科教育.2005. 10
[2] 袁明哲.浅谈素质教育.教师论坛.2006.2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途径
当前,幼儿社会教育已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显得日趋重要,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时候,有以下几种途径。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从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和原则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以完成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计划性与针对性,要有效地使教学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向其最近发展区转化,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教师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引导幼儿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但又经常忽略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兔子的形象,出示自制的小兔生气的幻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心情。提问:小兔子怎么了?也可以播放视频《心情娃娃》设疑提问:心情娃娃说的话代表的是谁的心情?为什么心情娃娃会用不礼貌的语言与人讲话?通过开展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充分认识、体验、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渗透性的社会教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将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1]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如进行科学活动时,鼓励幼儿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精神。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引导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的乐趣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挖掘各领域所蕴含社会教育内容的能力。
例如,“秋天到了”这一主题常被老师们视作艺术领域课题,教孩子们唱秋天的歌曲,跳秋天的舞蹈。其实,在这一主题中,通过采摘果实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内容,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
日常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仅仅可以通过社会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更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活动与幼儿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例如,在幼儿吃水果这一环节中,教师给每位幼儿分了两块苹果后,还有一块苹果,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问孩子们今天谁没来呀?孩子们回答完后,教师说起儿歌“排排坐,吃苹果,你一个,我一个,谁不在给他留一个”。教师随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当然了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吃饭环节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等,利用晨检环节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友好交往等等。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最能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在幼儿活动的具体表现,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转化自己的角色,如作为支持者、引导者、指导者等角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比如,幼儿试图进人其他伙伴已开始的游戏,可能会遭到拒绝,为了成功地进入游戏,幼儿往往会采取一些策略,如提供玩具、提出请求、提出建议等,在这样的尝试中,也发展了他们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应在幼儿园内开展,也应与家庭、社区合作,三方共同担负起幼儿社会教育的重任,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合力的结果。家园一致会使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因此,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离不开家园共育的作用。
如通过家园联系园地,教师看到黑板上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这一标题时,觉得很感兴趣,可仔细阅读其具体的内容:(1)家长给幼儿的任务要难度适中。(2)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示范者,自身要有坚持性(3)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语气一定要坚定,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可以随便对待,但也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唠叨、催促,甚至训斥打骂。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个需要耐心教导的过程。在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比如如果孩子喜欢制作一些小玩具,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收废旧物品,引导孩子如何制作,让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制作中的困难与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一个产品的制作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有坚持性,耐心地去研究才能把它做得完美。
再如,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家长委员会委员是园长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由各班家长推选1-2位家长组成,分工协作,在园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总结活动结果,并向家长汇报[2] 。比如,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园长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商讨如何利用这一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爸爸”的教育。
家园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交谈、家园联系本、家访等等。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7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关键词】社会教育;古筝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08-01
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及弘扬民族音乐工作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凭着自身优美动听的音乐特征而深得社会不同阶层的追捧,要想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古筝爱好者的学习要求,务必要对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开展优化创新。[1]
一、古筝社会教育对古筝发展的意义
毫无疑问,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古筝社会教育机构在推动古筝在当代传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据统计,我国现阶段古筝学习人数已达到数百万人次,而国内各类资质院校每年招收的古筝专业学生极为有限,因而大量古筝社会教育机构的涌现一方面对广大古筝爱好者学习古筝的愿望予以满足,另一方面也促进人们对古筝蕴含的丰厚传统文化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积极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弘扬与传播。
二、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不科学。在古筝实践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仅对知识技能进行被动接受,如此必将不利于学生相互共享进步。
基本功教学不受重视。在古筝实践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教授各类古筝理论知识,反复训练学生的弹奏技巧,仅仅为了使学生尽快通过古筝考级。教师缺乏对学生古筝基本功的关注,导致一些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坐姿不正确、弹奏指法不规范以及缺乏演奏情感等问题。
教学环境不完备。古筝考级日趋商业化,国内各地区古筝考级中心及相关各类古筝社会教育机构受此影响,将考级通过率、商业利润视为工作目标,导致当下古筝社会教育转变成一种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功利目的,以及追求商业利润和经济目的相结合的社会活动。[2]
三、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优化策略
(一)教学方式方面
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年龄阶层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引入分班制教学方式,一个级别、同年龄段的学生划分成一组;秉承因材施教原则,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具备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避免教学课堂“一刀切”,同样要避免学生规行矩步,在古筝社会教育中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3]
(二)教学方法方面
1.强化基本功培训教学。在古筝教学中,娴熟习得基本弹奏技巧极为关键。古筝教学内容中基本的五声音阶排列弦序,相对容易被初学者所接受。在对古筝基本指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常规乐曲练习相结合,经由指法练习促进手形固定,培养古筝弹奏者良好的习惯意识。
2.注重古筝表演技巧。在对古筝表演技巧开展教学过程中,第一步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创作背景及乐曲呈现的思想感情予以明确认识,然后将它们切实应用至音乐表演实践中,完成对整首古筝作品的表演。无论对哪一首古筝作品而言,在进行准确弹奏的同时,还应当融入表演者自身对艺术、情感的理解,通过将娴熟的表演技巧与艺术情感融会贯通,真正意义上达成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环境方面
1.构建舒适的教学环境。要想实现古筝社会教育的有序开展,应当尽可能构建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固定硬件设备尽可能配备齐全。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艺术的陶冶,提升艺术修养。但家长们切忌对孩子进行机械式逼迫教学,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古筝学习情况进行密切了解,使他们愿意诉说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并与家长一同解决,强化古筝社会教育的成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筝学习一方面是培养少儿课余兴趣、强化艺术素质的选择,一方面是成人充实闲暇生活、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方式。要想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古筝爱好者的学习要求,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到古筝社会教育对古筝发展的意义,全面分析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促进古筝社会教育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朱丹.关于古筝商业化社会教育的调查报告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3,26(5):68-68.
[2]赵丽瑞.如何在社会音乐教育中提高古筝教学[J].戏剧之家,2014,(15):162-163.
[3]沙里晶.古筝普及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兼谈开展非专业古筝师资培训的建议[J].音乐创作,2013,(8):186-187.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探讨
前言:
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责任是指能够为社会和群众做出服务,这样有助于社会人们群众同博物馆的文化进行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文化,使更多的人受到博物馆社会教育。博物馆确立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教育服务为主要服务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社会群众因素,在保证博物馆效益的前提下,能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教育服务。在博物馆基本职能方面和教育服务的方面,博物馆都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进行。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讲述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通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以及博物馆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都将加大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推动国民教育的步伐。
一、博物馆社会职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博物馆的功能责任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文物收藏中心变成了教育和文化中心。博物馆社会职能发生的改变,使其教育功能逐渐成为了博物馆功能责任的中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我国众多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已经慢慢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自然科技的小课堂。博物馆不仅对学生能够进行社会教育,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进行自我学习,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博物馆由于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能够直观、科学、真实的向社会和人们传授历史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二、博物馆社会责任中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1、提高博物馆产品展示能力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博物馆中学习知识的要求。从审美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博物馆中物品的摆放和陈列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陈列手段包括图片展示、模型展示等,已经不能提起人们的兴趣。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物品进行展览,如利用投影仪进行动态还原,加上声音的效果等多媒体手段都可以对陈列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不仅能够激发观览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能够保证其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般的游览。使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对大自然和现代科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2、开展多种教育传播手段博物馆在通过自身展览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手段对群众进行社会教育。现在很多地方生物博物馆已经开始和学校进行合作,一起组织活动来对学生的科学历史学科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博物馆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和小小博物馆讲解员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良好的接受知识。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宣传等手段进行社会教育。通过到社会上进行展览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了解到博物馆里的知识文化。出门展览包括国内展览和国外展览两种方式。国外展览就是指通过把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东西在国外进行展示,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内展览就是指博物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展览,通过这种展览来进行一些历史事件和科技文化的传播,使全国人民群众都能够知道并且了解。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讲座和专题报道进行宣传,明确博物馆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社会教育能力。博物馆还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优惠活动来调动人民群众来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学习。3、加强讲解员讲解能力水平讲解员在博物馆中的位置举足轻重。讲解是一门艺术,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了游客学习文化知识教育质量的好坏。博物馆的讲解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科学讲解原则,保证讲解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充分调动游客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游客能够通过眼前的画面和听到的讲解产生无限的联想,使游客自身乐于接受知识。讲解的时候,讲解员要根据游客中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高低适当调整讲解的内容,保证讲解的良好效果。讲解员还要对游客的疑问进行解答,保证每一位游客平等公正。4、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博物馆是历史的精华和社会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物资源。由于人们固守的思想,大多数博物馆管理者都不注重博物馆知名度的宣传工作。往往在一个大城市里,博物馆很少有人知识,甚至每天的游客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是缺失的,也就不能有效的进行社会教育。所以,博物馆要大力进行宣传工作,在新传媒的影响下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和普及,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结论:综上所述,博物馆在社会责任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我国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要求,还需要通过一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来让人民群众了解博物馆文化,从而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毅.…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探讨[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293.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01:3-18.
[3]宁雪梅.…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赤子(上中旬),2015,23:39.
英语的学习不能被当作一门孤立的学科,而应该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且应该始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对幼儿的社会教育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英语教育可以与社会教育活动灵活地融合渗透。
关键词:
英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
当前,在我国,幼儿英语教育日益受到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重视。幼儿接受英语教育,是基于对幼儿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和活动的意识的培养,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树,通过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是幼儿们能够感悟、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为今后正规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教育活动分为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这些领域的教育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这些领域的教育活动不是以语言学习为主,但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表达工具。英语教育分属于语言领域,英语的学习不能被当作一门孤立的学科,而应该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且应该始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对于幼儿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师要重视英语的交际和工具的属性。幼儿英语教育活动应该在融合其他学科的同时,扩展幼儿的词汇范围,使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使英语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逐渐让英语成为幼儿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对幼儿的社会教育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英语教育可以与社会教育活动灵活地融合渗透。例如,幼儿对各种节日会非常感兴趣,可以引导幼儿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节日的认识以及喜好。也可以充分利用真实的场景来帮助幼儿掌握英语的表达。以下为一个英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案例:
一、活动名称
Whereistheschool?
二、活动班级
大班
三、活动目标
(1)学习短语turnleft,turnright,掌握句型“Whereis…”;(2)在交通模拟中作出正确的反应;(3)体验当小小驾驶员的乐趣,在游戏中学习英文表达。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各种交通工具模型;(3)交通标志牌。
五、活动过程
Step1Asusualonestudenttellachildren’sstory.Step2Letthestudentswatchavideoaboutaboytellingdi-rectionstotwopersons.Afterwatchingaskstudentswhathap-penedtoNick.Teacher:Haveyouevergotlost?Andwhatwillyoudo?Student:Iwillcallmymotherorasksomebodyfordirec-tion.Step3Revision:Reviewtheexpressionsaboutaskingdi-rections.Useatapestrytohaveapractice.T:Lookatthetapestryandwhocantellsomeexpressionsaboutaskingway?Presentation:Givetheprocedureofgivingdirections.Firstteachthemhowtogivedirections.Usetheanimationformtoteach.Nextteachthemhowtodescribetheposition.Letthestudentswatchthepositionofadogandahousetolearntheprepositions.Training:a)ViewingexercisesLetthestudentswatchaeasymapandlearnsomevocabula-ry.b)ListeningexercisesListentothetapeandfillintheblanksbyusingpreposi-tions.c)OralpracticePointaplaceinthetapestryandletthestudentsgivethedifferentexpressions.TeachthedialogueinEnglishchantd)GamePlayagame.Givesomeplacepicturestostudentsandaskonestudenttoaskandtheotherstudenttoanswer.e)GroupWorkShowthemfourscenesaboutaskingdirections.Givethemsomeminutestoprepareandthenletthemshowtheirperform-anceinfrontoftheclass.f)ProfessionalbehaviororientationtrainingLetthestudentsthinkabouthowtoteachchildrenaboutthetopic.Thenletthemshowtheperformance.Step4Summary:Useflowchartstosummarizetheproce-dureofaskingandgivingdirections.
六、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幼儿在生活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句子“Whereis…?”。(2)在模拟场地让幼儿灵活地边玩边运用所学单词、短语、句型。
参考文献:
[1]周晓敏.我国幼儿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76):189.
[2]宋占美.阮婷、宋占美———学前双语课程整合模式的构建与探索———基于中儿园双语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4(3).
[3]杨桂青.英语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