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

时间:2022-09-19 01:06:07

序论:在您撰写与朱元思书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与朱元思书教案

第1篇

《天池云天》这篇散文最吸引读者眼球的有两点:一是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云和水作了妙不可言的描写;二是既着意写景,又融情于景、情理交融。作者由惊讶到遗憾再到敬仰,以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感染读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文字享受中得到灵魂的洗礼。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笔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教学难点定位为“理解作者情感”。

为了突出“赏云品水”这一教学重点,笔者构思了三个有创意的设计:其一,分组。男生“赏云”,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品味描写云的比喻的精妙之处;女生“品水”,赏析写水的语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男女生对对方品赏不到位之处再作补充,以期营造课堂竞赛的氛围。其二,勾连。将文中写水的文段与课本中《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中写水的文字进行比较赏读,以期达到课内外相互勾连、温故知新的课堂效果。其三,化用。结合课本中“做一回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现炒现卖,引导学生整合文中的精妙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口头创作解说词,向游客介绍“天池云天”的美景,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了突破“理解情感”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紧紧扣住文中概括描写天水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做足文章:首先,指导朗读。从感情、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精心指导,反复朗读。其次,虚拟穿插。在文中,这一句仅仅在第四段出现了一次,引领了下文,但笔者却将其虚拟安排在“赏云”和“品水”两个教学环节之后,并要求学生读出彼时彼处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再次,紧扣文本。连同虚拟的两次,文中三处出现的这一句,“呀”字蕴含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总结概括相应的情感,再带着相应的情感朗读。这样,从结构上来看,对这一句的三次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从内容上来看,对这一句的品味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突破口,使课堂颇具张力。

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先生昭示后人,要想华章溢彩,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阅读,丰富的阅历需要学生步入社会慢慢积淀,而广博的阅读则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一直以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还是受到广泛重视的,但对之作有计划、有序列、有目标、有指导的安排,似乎是一件很繁难的事。其实每周有一节这样的阅读欣赏指导课,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引领学生触类旁通,持之以恒,再艰繁难的事也会变得简约易行的。

以下是笔者对《天池云天》的教学设计,以供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

1.领会天池天、云、水的和谐统一,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珍爱之情。

2.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词语。

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导入文本

展示一组天池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池的迷人风景,请学生用词语来评价看了以后的感受,导入散文家是如何用文字来表现这一人间仙境的。

二.整体感知,读出云天之美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

褶皱(zhě zhòu) 疲惫(bèi) 湛蓝(zhàn) 游弋(yì) 饱蘸(zhàn) 晕化(yùn) 矜持(jīn) 堤岸(dī) 尴尬(gān gà) 唏嘘 (xīxū) 剔透 (tī) 惬意(qiè) 钦仰(qīn) 缜密(zhěn) 漂洗(piǎo)

2.找出文中概括描写天水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

预设: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

3.指导朗读“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

预设:“呀”,要读出惊讶之情,“即刻”重读,稍作停顿,引出“失态”。

4.找出具体描写天、水的段落。

预设:第5段、第7-9段、第15段。

5.指名男女生分角色朗读7-9段和15段。

三.细部涵泳,品出语言之美

(一)赏云(男生)

1.品出作者比喻运用的精妙之处。(提示:主要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品味。)

预设:第7段,白云喻成绵羊:都是白色,毛茸茸的;“天神放牧”写出了白云的自由自在。

第8段,白云喻成蘑菇:都是白色、饱满的;“丰满”“享受”体现了白云的幸福、安闲。

第9段,白云喻成羊毫,蓝天喻成宣纸:白云与羊毫都是白色,都很轻柔;天空广阔无垠,像铺开的宣纸。“挥洒”写出了白云的动态,“润浸晕化”,写出了白云在蓝天上慢慢移行、相互融合的动感。

2.“分明”和“朦胧”是否矛盾,你是怎么认识的?

预设:“分明”是指色彩,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对比鲜明;“朦胧”是指情态,白云在蓝天上慢慢移动,就如同洁白的汁液在醇蓝的宣纸上润浸晕化开来一样。

3.作者还描写了白云的哪些特点?

预设:纯粹、随心、任性。

4.齐声朗读第7-9段。

5.如果在第9段的后面插入“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这里的“呀”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词语。

预设:这里的“呀”要读出自愧不如的遗憾。

佐证词语:紧迫感,快慰,劳作后疲软的感觉,唏嘘遗憾,自愧笔力绵软苍白。

(二)品水(女生)

1.指名朗读第15段,圈划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赏析。

预设: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倒映在水中的白云的动态。

吹皱:既写出了风的细微,又表现出了波浪微微起伏的动态。

含蓄:前文中“若隐若现”的金光倒映在水中的情态被描摹得活灵活现。

牵动: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巨大魅力。

2.温故知新:我们在课本中学过哪些经典的写水的文言文?背出写水的文段。

①课件展示:

《与朱元思书》: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yǐ)然不动,(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比较第15段文字在写法上与《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文字的异曲同工之处。

预设:《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着力表现水之清,通过水中鱼、石来写;本文通过水中白云、蓝天的合影,着力表现水的平静和清澈,扣住“天池”名称的由来――“天镜神池”来写。两段文字都未直接点出水的自身特点,而是侧面表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男女生分角色一齐朗读写水的文字。

4.如果在第15段的后面插入“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这里的“呀”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词语。

预设:这里的“呀”要读出钦仰、赞美之情。

佐证词语:呆滞了眼神,注目和钦仰,深感惭愧,用敬意的眼光仰望,对“风景如画”这个词语产生了怀疑和不屑一顾。

(三)化用

假如你是导游,向游客介绍天池的云水,请你化用文章直接描写云水的词语、句子设计一段解说词。

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天池。来到天池,不能不欣赏那天上的白云。你看,那茸茸可爱的白云,多像是天神放牧的绵羊;那丰满实在的白云,多像是生长在蓝色天际的蘑菇;那如梦如幻的白云,多像天神挥动着长毫在创作这一幅既分明又朦胧的写意画。来到天池,更不能不欣赏那蓝色的水。你看,云絮像泳在水里剔透如玉的仙子,蓝天在水中无声地轻歌曼舞,含蓄的光焰和水的绸面相融合,牵动你的眼神。这一切一定会让你陶醉沉迷,流连忘返。

四.深度探究,悟出情理之美。

思考、讨论、交流对“谁设计了这样的云天?谁还能拥这样的云天”一句的理解。

课件展示:

谁设计了这样的云天?这样的云天是多么的 !

谁拥有这样的云天?只有 的人才能拥有。

预设:和谐、恬淡、纯净、宜人。

敬仰自然、珍爱自然、意趣盎然。(言之成理即可)

五.教师寄语,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自然是神奇的大师,她设计了奇山异水,白云蓝天;

自然是和谐的家园,她是人类灵魂永远的故乡;

第2篇

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高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自如,对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急转弯”,善于营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长期积累和反复历练的基础上“妙手偶得”。

没有预设是不会上出好课来的,但课堂教学不是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预设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

在为推广苏教版教材而举办的一次教师培训中,主办方请来了几位名师开展示范课活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的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执教的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借用的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当他走到讲台准备板书课题的时候,却听到前排有个学生小声嘀咕道:“没劲!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唐先生一怔,马上转过身来,面对全体学生:“同学们好!刚才我听到一位同学小声说学过这篇文章,是吗?课前老师没有了解到这一点,是老师的失误,因为我昨天晚上在火车上还在一直琢磨怎样和大家一起上好这节课。既然大家学过了,那太好了,大家一定对这篇文章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有问题能把老师难倒?”学生们提了三个问题后就再也提不出来了。唐先生话锋一转:“既然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也提个问题可以吗?”可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他接着说:“看来我们对这篇课文还有探究的必要,不是吗?”于是师生开始了很有新意的探究过程,一个个精彩的亮点在课堂中闪现,直至下课的哨声吹响。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一句话打破了唐先生原来所有的奇思妙想。在如此突兀的情境下,他及时调整了自己固有的思维,重新安排了教学流程,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寻找探究文本、感悟文本的一片新天地、新境界。当最后一个问题探究结束后,他问学生:“有收获吗?”学生响亮地回答:“有!”唐先生最后说:“同学们,对于经典篇目,我们决不能因为已经学过或读过而不去重新温习它,而应该常读常新。”这句话一结束,台上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节课,因他的教学机智而精彩。

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先生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教学机智生成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师生得到了共同发展,并得出了一个论断——经典要常读常新。”

教学机智还取决于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学中的真情投入。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师在情感、智慧投入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才有可能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时机,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和新思想。

第3篇

先生之谓,一半出自本然,一半源于景仰。从21岁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师范毕业,光阴荏苒近三十春秋,中学教师是他的正宗,即便后来做书记、当校长,兼任政府督学、师大教授,也还是师者之师。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学语文早期教改实验的试航员,是湖北省第一个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他既见证了名校黄冈中学的鼎盛辉煌,又亲历了薄弱学校图强变优的艰辛探索。但先生之谓,又不足以概其全貌,他还是政协常委、文联委员、作家协会和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等。

一、专业历练话成长

徐老师1983年大学毕业后去的第一间学校是七年后享誉全国的湖北省黄冈中学,称得上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中,又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参加人教社中语室编写的全国六年制重点中学分编型初中语文教材在黄冈中学的实验。

所谓分编型初中语文教材,就是按照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新的语文教学结构体系把每学期一本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分编成两本——《阅读》和《作文·汉语》,其厚度、容量和难度都远超全国统编教材,却没有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给执教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次,他讲授名家作品《紫云英》后,信心满满地准备接受肯定和表扬,可等来的却是听课的学校领导、名师对他老旧的课堂套路、沉闷的课堂气氛、低质的课堂效果提出的善意批评,以及对所谓名家作品在构思、遣词、语法等方面的研讨和批判。这是一次让他倍受震撼和洗礼的评课。

他深知自己的差距所在。为了能够胜任教改实验,他要求自己“善教、广学、深研、精思、苦练”。善教是目的,广学、深研、精思、苦练是途径和过程。教而广学,学以养教,方能教学相长;教而深研,研以助教,方能教研共进;教而精思,思以善教,方能知行合一;教而苦练,练以为教,方能熟能生巧。为此,他攻读过别人很少涉及的专著《文章学》,自学过五十年代的汉语语法教材,对问题的研思几近考据;他主动承担试验课、公开课的试讲任务,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反复修改教案,他跟随学校富有专长的名师苦练演讲和硬笔书法,不断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

教改实验促进了徐老师的成长,徐老师的成长又浸润着教改实验汲取的养分。

1986年,他以自己数年的教改实验为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富有创见的思考,在《演讲与口才》杂志上首发中学说话教学教改实验论文《以说为主兼练听读写》,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说话训练,要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列入考评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带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提高。该刊主编邵守义先生因此发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说入手》一文,阐述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1992年,其1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专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之光》经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印行1.5万册单行本后,被多家报媒推介评论为“采用散点式透视手法,用引人入胜、饱蘸真情的文学笔触,揭示了(黄冈中学国际数学奥赛选手)林强、王崧、库超的成功之路,揭示了一所普通中学为什么五年之内连续四次登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领奖台之谜,从更深层次上对中等教育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是经验的抽象,更是人生的足迹;是谜底的破射,更是人生的窥探;是抽象的思维,更是形象的诱导;是文学海洋中的浪花,更是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1994年,作为三位主要参研人员之一,湖北省教科研课题中学选修教材《实用交际常识》一书荣获该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徐老师独立完成了第二章“现代中学生交际口才”近5万字的编研任务。与此同时,他多次参加校内外演讲和书法比赛,频频获奖。其新闻通讯等各类文章也不断在各级报刊登载,被同事们戏称为黄冈中学“一支笔”。

教研夯实了他的教学根基,教改激发了他的教学创新,写作、演讲和书法为他增添了多彩的教学元素。他的优质课多次荣获市内外青年教师业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他的课堂教学严谨、灵动、实效,氤氲着激情、创新的活性因子,成为下课铃敲响时学生最不愿意结束的课程之一,其《景泰蓝的制作》、《与朱元思书》、《想像与作文》等阅读和写作教学更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名片。

1987年,徐老师荣获湖北省教研室颁发的“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学工作者”称号。1995年,徐老师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破格晋升的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1996年以后,他开始兼任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肩上的担子越挑越重。2004年他担任黄冈中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筹划并亲历了黄冈中学的百年大庆。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光荣而又璀灿夺目的重大里程碑。

每每谈及在黄冈中学的成长经历,徐老师总是十分感慨。他说,教师头十年或者说三十五岁以前的专业状态,基本上为其奠定了此后的事业基础,自己后来能够走上学校管理和领导岗位,多半与这十多年的专业历练有关。青年教师要不怕压担子,要能够挑重担、吃大苦、练真功。他又说,人生之幸有“五好”,一个人如果出生后遇上好父母,读书时遇上好老师,成家后遇上好伴侣,工作后遇上好领导好同事,困难时遇上好朋友,想要不成功都很难;自己如果不是遇上了像曹衍清校长那样的著名教育家,如果不是得到了黄冈中学名师群体的帮教濡染,个人的努力都将是微不足道的;名师们崇高的敬业境界、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品质、开阔的眼界视野、求真的批判精神,对自己都是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诚哉斯言!

二、治校办学开新天

徐海元是一个勇敢面对挑战、锐意创新创造的人。

2005年,他应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召唤,参加了广州市教育局面向全国公选校长的招聘考试;2006年,他走马上任广州市南沙第二中学校长。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特色语文教学法 整合 观摩

所谓特色语文教学法是指当代语文教师在运用传统教育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料及其他素材与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在教与学中强调“学”与“探究”的一种特殊语文教法。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单一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走向死胡同,特色语文教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有效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合理利用图片资料、课件资源等辅助元素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服务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地毯下的尘土》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次、从媒体中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图片,把空洞的文字叙述转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审美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当前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与远程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语文课堂实录”“语文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师必须提早了解学习与熟悉网络概念和搜集信息的技能。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师发展”栏目,为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培训教程”。对计算机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等知识、技能进行了媒体讲解,提高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PPT的制作,影视媒体设备的使用,为教师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技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运用它们时要借助“语文教研论文”和“语文经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整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网中“语文同步课堂、语文示范课、信息技术、语文教育资源、语文教育动态、语文课程改革、语文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新颖、贴近实际而具有借鉴性。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通过各种语文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并通过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与媒体技术运用,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要让他们进课堂,服务教学。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第5篇

一周的微团队常态课教研活动结束了,本次常态课教学活动主要为了了解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教学目的的达成度,以及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课堂再生资源的运用能力。所有的老师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此次活动中,他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充足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中展现出扎扎实实的稳健风格,他们亲和的教态,与学生的充分互动也彰显出涌动的教学活力,从这些授课教师的身上不难看出,我们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都能按学校在教学上提出的要求,努力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总结如下:

1、所有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能深入研读,准确把握,对于教材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例如:张安老师的这节《与朱元思书》,教授课本知识同时又文言文知识的拓展,郑慧娟和昝会军老师的物理和生物课教授知识点准确,重难点精准突出,切实提高了自己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恰当自如,课堂展示中PPt、视频影像资料、英语flash动画等形式的运用,充实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以往有了改变,不再是为了用而用,真正让现代教学手段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巧妙融于课堂。例如:两节物理课当中的日食与月食的原理演示,生物课中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实验操作,历史课中的秦统一六国的历史版图等都让教学的课堂更加充满趣味,形象直观。尤其一些老教师也在积极改变更新观念,焦丽华老师、曹艳玲老师、邱万昌老师自己学做课件并勇于实践。

3、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能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的引导作答。本次展示课上教师能精心设计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的问题串,并能对核心问题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给予充分思考时间,达到有效追问。

4、教师重基础,讲授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尤其四位数学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板演训练,能耐心细致地纠正学生解题的不规范,思维过程的不严谨,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并恰到好处的纠错。预设引起学生善于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其个性经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预设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在对学生有了充分的研究以后,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例如:部分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落实不到位、仅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如备课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等。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但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进一步放手,问题不能太多、太碎,平时要注重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解疑的能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语言不够生动,缺乏感染力,教学行为不够规范,随意性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教学中,一些教学环节设计不够严谨,合理性不够。如部分教师的课没有整体感,没有顺序性,或有头无尾,一节课听下来心里堵得慌。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在设计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如:这节课重点在哪?应该放在什么时候讲;每个内容时间分配怎么安排;这节课的放在哪部分等。

第6篇

无论是课堂伊始的导入语,还是课堂结束时的结语,抑或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过渡语,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使各个环节融合起来,自然流畅。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课堂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更增添了课堂的艺术效果,使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一、立足文本,自然过渡

过渡语的设计可以充分考虑文本的内容,立足文本,使用文本内容来过渡,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疑过渡。

如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夏》,简单导入新课后,设计了两个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在“夏”的前面加什么词?2.根据课文内容,在“夏”的后面加什么词?这样,自然过渡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引起了学生思考。

余映潮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说,所谓“主问题”是对课文研读教学中,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关联内在的逻辑,使课堂程序于无痕中过渡。教学《囚绿记》一文,他仔细研读文本,设计了两个问题:1.那是怎样一抹绿?2.他是怎样一个人?先将文中有关绿的句子找出来,理清写作思路。赏析优美的语言并反复诵读概括绿的特点。接着通过第二个问题,从分析语言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在这个环节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爱国之情。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就能将各个环节紧紧扣在一起,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构建起整节课的结构。

如果要从文本中发掘过渡语的内容,就需要我们走进教材,去思考,去研读,考虑怎样去设计“主问题”“小问题”,从而使课堂环节之间能自然过渡。

二、评点行为,巧妙过渡

恰当评点学生的行为,既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如一优质课《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讲授,从“整体感知——感受美”过渡到“深入课文——赏析美”时,教者说:“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着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没有想到你们能从多角度看问题,很不简单啊。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画面,你们喜欢哪个画面呢?用你喜欢的语调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一来,巧妙地评点学生行为,就机智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环节巧妙地过渡。

三、引用诗文,浪漫过渡

教学中灵活使用诗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知识迁移中,增加课堂的文学底蕴,展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加浓课堂的“语文味”。

在设计《都市精灵》教案时,笔者引用古诗来过渡。用“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那是悦耳的歌声;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那是矫健的身姿;精灵给了诗人浪漫的诗情,也给了作家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近精灵。”过渡到课文语言的赏析。再用“现在似乎少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和谐;也没有了‘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的美好”来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悟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中,笔者看到了王正来老师的一首诗,题为《望峰息心 窥谷忘返》,“驾一叶轻舟/在唯美的富春江上恣意赏游/看——树随山生,山与天竞/层层的险峰刺穿我浮华的心灵 荡一江清波/似与水中的游鱼招手作乐/听——泉水泠泠,好鸟相鸣/青郁的山谷令我忘却了尘世的俗务 任浪猛湍急/船从江流,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悟——猿啼蝉啭,疏条交映/这亦昏亦晴之域就是我归隐的仙境。”看后不由拍案叫绝,实在是很奇妙唯美的一首诗,既概括了《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内容,又在自由浪漫的诗情中,流露了文本的思路,完全可以用这三小节的诗句作为过渡语,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赏奇山、品异水、悟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引用诗文,给课堂注入一些诗情画意的成分。文章与文章,诗与诗的穿越,使整节课“语文味”十足了。

四、适时拓展,深透过渡

教学中宕开一笔。在课堂临结束时,充分考虑到“语文味”的外延,也是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曾看到高飞鹏老师的《逍遥游》的课堂设计,在分析课文结束时,说“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因此我们应有远大的理想,更应该学习庄子的一生忧世的情怀,当我们累了,困了,烦了时,亲近自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解开心中的绳索。”这样的过渡语,就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耐人寻味。如果都能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岂不妙哉?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变化 反思

语言文学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对学生精神的陶冶和情感的丰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教育者头脑中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变”

1.对教师的要求要变。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还要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我们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形成多层次型的知识结构,并且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思维潜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对自己角色要变。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求教师把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鼓励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激励和点拨中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围绕学生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模式要“变”

1.转变教材教参。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教材、崇拜教参、照搬教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做“尚方宝剑”,把教参中的提示当做不变的真理,把课前备的教案当做唯一的向导,使得课堂教学没有创新,所以缺乏活力,老师总是平铺直叙地讲,而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

2.转变教学模式。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采用过去的五步教学法,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未根据课型、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等不同,用一种刻板化、一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总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转变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我们总是对知识和能力很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相互渗透的。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能看听到教师的声音,没有学生的真正的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到培养。课堂上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附庸。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的教学方式要“变”

1.使课堂变“活”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解读自然山水、体验山水意蕴:峻拔的群山,蕴含不同的内容,要解读它,必须靠人生的积累,积累越多,体验感悟就越深越独特。其实人生如群山一般有高低起伏,必须有抗争和超越的精神,这样才能谱写生命的壮丽。经过这样的启发,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就不在乎人生中的所失所得;有同学这样认为:只要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平凡就会变成辉煌。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要得以展开,就必须依赖师生双方在解读文本中所产生的独特的体验,否则,语文教学就会重走老路。

2.使课堂变“动”起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老师首先要做到善问,按照教材的重难点和难点,加大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绝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在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最后要含蓄,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总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3.使课堂变“新”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增强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我不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还用多媒体播放《雷雨》的电影片段,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被一波三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运用这样的手段,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充分积累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的地方,我们要从升学竞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大胆地进行调整和改革,让语文课堂显现出应有的活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从而使语文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真福.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说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