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8 18:04:21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育专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第1篇

每年的国家级或者省级竞赛多是由系部推荐参加人员,往往是班里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而多数的学生则没有机会参与。如果技能大赛纳入到校级层面进行管理,形成常态化的运作,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公平竞争,优中选优,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解决了由于机会不均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建立校级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首先要组建的专门机构并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从学校制度层面加以保障。”由学校成立学生技能竞赛委员会,或责成相关系部组成。负责组织校级的常态化的学生技能竞赛和国家级省级比赛的选拔工作。例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大赛即可由中文系成立竞赛组委会,学校统一监督管理。其次,要保障学生技能竞赛有充足的运行资金和完善的奖励制度。学校应设立学生技能竞赛专项资金,用于比赛的材料、器具、教师指导、评委费、学生奖励等方面。教师和学生参加学生技能大赛往往利用的都是课余时间,这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对获得奖项的学生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

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实践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针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竞赛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力。在竞赛中将教与学结合,将学与练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只能等到学生工作后才得以检验。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体系的构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举办了首届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有粉楷、钢楷、简笔画、朗读、说课等。赛后,某些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马上根据比赛的内容修改了教学计划。例如伊春职业学院,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添了“三笔字”课、“简笔画”课、“普通话训练”课等等。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而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学生的技能竞赛也得到很好的检验。并且能过比赛,教师会发现学生在某些技能方面的弱点,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针对性。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练、以练赢赛的良性循环,达到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学生要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另一面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职业竞赛体系实施后,教师们也都在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伊春职业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会定期到小学去听课,与小学一线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与新的教学方法;对每年举办的伊春市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进行观摩,总结经验与体会,丰富与拓展自我知识层面。在授课过程中,将所学所感渗透给学生。

2.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相衔接,要加强与劳动部门和鉴定机构的联系沟通,将职业竞赛项目和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结合。”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分为笔试与试讲两部分,而且还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得到一级乙等的成绩。师范类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说课、教学设计与朗读等项目正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相符合。通过竞赛环节的培训,为学生将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下了很好的基础。既增强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

第2篇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不少学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从十年前一周四节,压缩至今天的一周三节甚至二节,总课时减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实际不足两年的教学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的教学打下基础,这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2应对策略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庞维国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由此可见,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它必定是学生主动参与,外化和内化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理论强的课程兴趣往往不大,长期以来,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埋头笔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文学史到作品选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高专的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组织过程当中,拉近古代文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中“想学”的环节。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中由于时间久远,文字障碍多、识记信息量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难较多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帮助学生正视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带学生走进《诗经》的时代,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周代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二是让《诗经》走进我们的时代。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学习入手,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共同体会爱情追寻过程中的甜蜜与苦闷。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抛开文字的障碍,古代文学中这些经典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很近。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典作品的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是让学生们头痛不已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强迫性的记忆往往会让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经典作品的诵读音频,亦可将同学们中优秀的诵读上传至网络,在闲散时间,利用电脑、手机、MP3等电子设备,反复聆听,并可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学习的热情,达到熟记的目的,同时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

2.2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接受信号的能力要优于听觉。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共识。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运用多媒体,一是可以补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板书时间,缓解课时压力;二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讲授变得更加直观、有趣。例如,在讲庄子寓言时,可以将寓言做成动画、漫画;讲唐代文学时,展示唐代的版图、壁画、书法、绘画等来说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进与发达;在讲授《春江花月夜》、《红楼梦》等作品的时候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多样的文化情趣。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打造“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搜集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如名家名作诵读、《百家讲坛》、爱课程网站中古代文学相关讲座,建立网络课堂,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学习延伸的课外。

2.3“散点透视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课时不断压缩,很多篇幅较长作品没有时间仔细研读,只能进行片断解读,点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精华内容,成了每一位高专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散点透视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定点定位,以点带面”。定点定位,指教着确定所讲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历时发展和共时结构中的位置,并能根据这位置来确定讲授的重点难点,“点”和“位”的选择,都必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性的。通过对“点”、“位”的讲授,带起了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类人物的思考与发现。例如在《诗经》中通过选讲《卫风•氓》,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社会女性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受迫害与不自主,并使之对《诗经》、汉乐府中的弃妇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加以讲授,既要联系到时代、环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内容、风格、手法的纵向的因袭沿革、推陈出新。这样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辨析异同、把握规律、挖掘深隐、体味好处。

2.4“模拟课堂,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

第3篇

1.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二、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篇

求学网为您提供“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解决您在写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中的难题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5篇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第6篇

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掌握小学语文教育规律与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推进与监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与综合测量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胜任小学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2.课程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九年义务制小学,各类民办辅导学校提供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等相关岗位。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达到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具备准确使用口语与文字表达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技能;具备现代科学手段呈现与适度选用的技能;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对其产生良好影响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实践教学标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实施的硬件基础,在具体建设中,以“环境建设多元化、实践场所职业化、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项目企业化;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研发平台、交流服务平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3〕为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则。教师教育专业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建立能满足全部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教学的多媒体实训室,并配备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软件配套设施。在校外积极寻找并建立实践基地,以一线教学现场为教学依托,发挥其教学实践训练场,教学科研调研场的重要作用。

2.加强课程整合及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加强课程的多元整合,发挥多重课程的合力,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向外辐射其相关课程,使课程之间形成相关联、有纵深的课程架构。例如以《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为主干课程,整合其与《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训练》《写作》等课程,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跨越学科性局限,综合发挥整体力量,构成未来教师的综合教学技能。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建立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专业教师积级参与专业特色教材建设,注重教材体例、结构、内容体现实践性及实用性,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第7篇

一.自觉地置身于研究状态下工作

(一)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传递了五个核心信息:第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祖国语文”,而不是其他的;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第三,这些能力是“实际需要”的能力,而不是高级能力;第四,学生要获得的语文素养是“基本”的,而不是高层次、全方位的;第五,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是“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在某一阶段完全形成。

在短短的六年中,中学语文教学只能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最基本方法,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的几年里能运用这些方法,较好地学得他们以后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为以后漫长的学习、工作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服务。

(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研究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和语文教育研究学派

全国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项目很多。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三主四式”教改试验,“卡片教学”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教改试验,“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即管用”教改试验,“六课型教学法”和“培养自学能力”教改试验,“点拨”教改试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教改试验,“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教改试验,“课堂教学模式”教改试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教改试验,“导学式”教改试验,“课内外衔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教改试验等。

全国已形成了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学派”。有以“求实、创新、去弊、兼容”为其特色核心的福建学派。有以追求“新锐”“专业”“沟通理论与实践”“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浙江学派。有在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美育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学派。有“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主张纷呈,注重学理建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彰显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派”的上海学派。有“开创了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学智慧论、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读体验论等理论新模式”的山东学派。有以“立足湖南、服务民众,开创湖南语文教育的致用学风;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建立湖南语文教育的开放机制;改善条件,营造气氛,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环境;求异创新,与时俱进,走湖南语文教育的科学之路”为理念的湖南学派。有以构建“语文学”为突破口,同时又直指语文教学实践,一方面彰显出浓厚的学理气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力图切实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求实”风格的北京学派……

2.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治理的办法

对教学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问题:“教育规律取消论”,认为有一定知识水平就能教好学生;“远水不解近渴论”,认为教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能让眼前的学生得高分;“教研神秘论”,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故而强调条件不够,工作繁忙,存在畏难情绪;“实用至上论”,只看现实教学常规,墨守过时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与教学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程式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不尽如人意;教学研究还未形成特色,教研形式还比较单调,教研力量还比较分散,教研课题的设置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等。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研究“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

(1)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2)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4)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5)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课内外有机衔接。(6)以品味和运用语言为教学重点,注重语言训练和语文训练,加强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7)教法与学法结合,课型多样化。(8)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三)研究写作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规律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有知识型、经验型、研讨型、评述型和学术型五种类型。

写作知识型论文,着重介绍、阐明、分析以及矫正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知识,或对教材体系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而后得出的结果。写作经验型论文,注重介绍在获取教育教学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把那些收获最大认识最深做法最有效的东西条理化,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阐述。写作研讨型论文,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解决的意见、方案和措施。写作评述型论文,立足于对教育教学领域里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和做法等问题进行专项评述或分析。写作学术型论文,重点论述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表达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

二.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

善于“述”且能“作”,这是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较高要求。所谓“述”就是教学,就是口头表达。所谓“作”,含义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讨论的只是写作教研文章的“作”。

这里的“作”与“述”,是相互促进的。经常写,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长处与缺陷;经常写,能更积极主动地吸纳别人的最新教研成果;经常写,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里所说的“三化”,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实践知识理论化,把理论知识实践化,把日常工作问题化。

怎样才能做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呢?

(一)留心观察仔细分析

留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把实践知识理论化的过程。

学生课堂作文,常有不爱写老师给定的题目而自己命题,且自命题大都季节性很强,常常是“新学期的打算”“假期见闻”“纪念五·一”“庆祝五·四”“国庆颂歌”“元旦献辞”之类的。究其原因,与八股式、程式化的教学有着直接关系。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想办法纠正过去不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又可积极构思“作”,或谈论教改,或针砭时弊,或总结所得。

虚情假意,无病;言辞偏激,牢骚满腹;盲目求新,不近人情;格调低沉,消极颓丧:这是个别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研究切实有效的纠正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其方法确实有效,便可将其述诸文字。

(二)认真阅读勤于思考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会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假若发现谈得最多的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问题,便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更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运用哪些教育原则才有效?如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单项应用还是综合应用?是阶段性应用还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

认真阅读并勤于思考且精心实践,“作”出的文章才会有见地,才会有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的特点,才不会去“云”人之所“云”。

(三)努力实践及时总结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家境、经历、条件、性格、认识水平、知识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有甲乙两组学生,甲组来自城镇,乙组来自农村。面对老师的提问,两组学生的反应有明显不同。甲组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希望多有这样的机会。而乙组则不然,他们有的会竭力避开老师点名时的视线,有的甚至视被提问为受到惩罚,有的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付老师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是简单地“答不出”“不知道”了事。这些学生,或许是他们以往缺乏锻炼,过于紧张,或许是他们思考还不到位,确实答不出来,或许是他们误解了老师的善意……

教师“作”时可以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谈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问题,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问题,谈教师学生的相互理解问题……通过对具体工作问题化的精心研究与实践,教学会明显好转。这样,“作”起来也就更有话可说了。

三.需要有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在权钱都有极大诱惑力的今天,能安下心来“述”,已实属不易,能静下心来“作”,就更难能可贵了。潜心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达到在善于“述而且作”中推进“三化”的境界,非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不可。

曾经见过一句这样意思的话:寂寞给人的不仅只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凡最有成就的人,往往固然是最有才能的人,但首先最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