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贷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1 06:47:11

序论:在您撰写信贷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贷文化论文

第1篇

银行信贷文化战略是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同业竞争的升级,信贷文化竞争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倍受商业银行的关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建设信贷文化,就应建设卓越的信贷文化,并通过信贷文化来体现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只有培育起广大信贷员工自觉献身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源,人格化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就将会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或被动性的行动,而是员工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和不断实现的过程,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投身工作,使银行的意志变为全体信贷员工的共同意志,银行的目标变为全体信贷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应以价值为导向,重规模、重成本、重质量、重结构、重效益,深入挖掘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创新设计银行信贷目标文化模式,充分探索现代信贷文化战略,通过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信贷文化规范,培育与银行共同的价值观,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取向,来促使全体员工从精神、理念、风气、言行直至符号和环境都产生充分的认同和自觉,进而使这种价值体系被社会和客户认同。

2以管理为主线,夯实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基石

一是要加强组织与领导。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银行信贷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分别从观念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员工道德行为规范、重点业务、“品牌”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把经验加工成理念,把理念阐释为规范,使价值内化为信念,以制度约束行为,使规范行为形成习惯,再用先进的信贷文化观念教育和引导员工,调动广大员工积极争当信贷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点带面,唱响文化旋律,尽展文化魅力,把信贷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要加快培育与挖掘现代银行企业家。一方面,建设卓越的企业信贷文化,造就银行的核心人物——银行家尤其重要。他们作为银行全体员工的最优秀代表,是银行价值观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另一方面,银行的个性出自银行的理念,银行的理念也就是银行家的理念。银行家作为成功银行的灵魂人物,是银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肩负重任。

三是要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将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银行经营才能成功。建设以人为本、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中“人情化”管理的内涵,强调了环境因素与人本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是要建立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清洁工是不能代替银行行长的,但竞争机会应是均等的。因此,必须要建立与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要让责权利的对等,体现在银行信贷运作的全部环节与要素,并且作为价值观念支配着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实际功效与牢固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基石。

3以特色为品牌,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如果银行信贷没有特色,就等于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卓越的文化;没有卓越的文化,就难以有客户的绝对忠诚与市场的生命力。

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信贷文化应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服务,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与创造效益服务;否则,银行信贷文化就会失去它的固本之源与应有意义。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就是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和客观规律,去提炼、开发与创造品牌。只有经过创意、包装和营销以及长期的市场培育并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同的信贷产品、信贷观念等,才能成为叫得响、放得开与具有生命力的信贷品牌,才能升华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文化二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增强银行信贷的竞争力。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客户”观念对于银行来说尤为重要。谁拥有让客户满意的品牌特色,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让“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信贷文化定位、包装和营销的全过程,通过特色品牌积累和“特色效应”的放大,增强客户的品牌消费信心,巩固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保持同业竞争优势。

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仅可提高金融增长速度,还可提高金融增长的质量。技术领先,服务领先,文化领先。只有实现科技规划、科技开发、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密切融合,实现信贷文化的科技双翼的成功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为实质有效的提升与飞跃。四是要以传统优势为基础,着力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在各自领域占有优势,如建设银行在中长期信用、项目融资、项目管理、工程预决算、投资咨询等业务方面,有着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房地产金融、住房消费信贷等新型业务方面领先银行同业。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把自己的优势核心产品塑造成客户忠诚度高、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品质卓越的金融品牌,形成特色化的品牌竞争优势,再通过这些文化优势与品牌效应来拓展市场、赢得客户。

4以品质为生命,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位与素养

创造文化的卓越品质与创造文化同等重要。

一是要综合治理各种不良的信贷文化。即要全面、正确地评估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现状,对信贷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长远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培育的各类信贷观念、信贷制度、信贷产品甚至信贷人员等,都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规范与整治,趋利除弊,以切实保证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先进性与卓越性。信贷文化要确立与保持自己应有的内核,如风险控制、稳健经营、强化管理、自觉约束、质量第一、规范运作等,要用实际、深远的眼光,以新形势下的信贷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生命,全面分析、衡量信贷文化的市场潜力,提升信贷文化的品位。

二是要着力规划整合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即要将构建卓越的信贷文化当作是金融竞争新格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任务,认真做好信贷文化课题研究。商业银行作为大型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允许信贷文化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允许探索具有局部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信贷文化表现形式,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内在涵养不能任意阐述,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与整体概念。在信贷文化的统一规划与整合设计中,要将分散的文化相对集中,将信贷理念、服务客户的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予以梳理,将传统的单一产品宣传、信贷业务培训等与企业形象树立、价值观宣扬结合起来,并将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宣传渠道与传播网络等予以整合、疏通,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体现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特质。

三是要敞开胸襟,放宽眼光,大胆学习、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精华。即要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出发,立足国情行情,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注意学习各类单位,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经营管理和信贷文化建设经验,分析鉴别,消化吸收,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从而使商业银行信贷文化更具开放、兼容的国际化特性,更能紧跟先进信贷文化的发展潮流,更加适应未来国际信贷竞争的环境,更具卓越品质。

5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生命周期

实施信贷文化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延伸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竞争优势和生命周期的原动力,是21世纪商业银行活力之源和商业银行获得全社会以及广大客户认同的保证。实施信贷文化的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要与时俱进,注意创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有计划、有意识的创意和策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创新、催生出符合时代特点和客户消费心理的信贷文化。信贷文化的创新还要注意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即要与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一致起来,要加强学习与超越文化、虚拟与借力文化、速度与效率文化、协作与共享文化,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性、社会性和伦理性三者的协调统一,最终促进商业银行成为一个有社会感召力、经济贡献力和持久影响力的、卓越的现代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交通银行课题组.西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及其借鉴[J].新金融,2004(9)

2王进军.论构建卓越的建设银行信贷文化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J].财经政法咨讯,2002(4)

3彭力,芮军,李念斌.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文化建设[J].中国金融,2006(5)

第2篇

(一)外生因素

1.市场环境。作为亲周期行业,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是宏观经济的反映,信贷客户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与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动态、行业经济趋势会持续影响经营行和信贷客户双方的信贷行为和信贷文化。前几年经济过度刺激和信贷大量投放的后遗症在“新常态”时期逐步显现,随着去杠杆、去产能、去泡沫的进一步推进,大量风险客户出现盲目多元投资、加大杠杆、挪用贷款、民间借贷甚至抽逃资产、与银行内外勾结等行为。扭曲的市场环境和信贷客户行为对商业银行产生倒逼,银行信贷文化也因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例如福建、浙江等地滋生出大量的钢贸贷款,其中不乏成批的空壳公司和集团内部融资平台,而银行却对这些客户难以割舍,甚至协助策划“抱团取暖”,直至风险集中爆发。这类典型现象深刻反映了市场环境变化对银行信贷文化和信用风险的影响。

2.信用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法律体系及市场环境都不够成熟,也缺乏高效的失信惩戒机制。薄弱的信用环境主要在两个方面通过信贷文化对信用风险产生影响:一是失真的会计环境。信贷客户能够轻易的虚构财务报表申请贷款,高信用等级客户直接违约案例时有发生,过去的“好客户”金玉其外,到风险暴露时才发现败絮其中。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行面对失真的会计环境,信贷文化发生了畸变,“假报表真分析”,以财务报表为定量评分基础的信用评级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可靠性。二是低效的资产评估、登记和处置环境。一方面,资产评估公司对抵押物评估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难以保障,往往配合信贷客户的资金需求高估抵押物,甚至有的抵押登记部门协助企业重复抵押或虚假抵押。另一方面,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用信担保方式往往表面合规,却普遍存在权责明确却追索困难、胜诉容易却执行困难的现象,源于低效的处置环节导致实际风险缓释效果并不理想。

3.同业竞争。近年来,国内金融业逐渐开放的同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加快和息差水平的收窄,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同业为了保住和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大竞争力度,甚至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放宽贷款审批等恶性竞争手段争抢客户。在同业之间加码式恶性博弈的非理性竞争环境中,信贷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负面冲击,并进而作用于信用风险。

4.政府行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行政色彩,信贷决策和信贷文化在特定环境下时常受制于政府行为。劣质的“支柱型企业”在地方政府出手下“大而不倒”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川威集团的司法重整、青海碱业的债务重组等。干扰性的政府行为对银行信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部分经营行和信贷人员对于有政府背景的信贷客户从主观上放松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从而在主客观两方面都降低了银行及时化解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是信用风险滋生、蔓延直至更大程度暴发的成因之一。

(二)内生因素

1.信贷管理机制。近年来,信贷客户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掩盖风险的动机和能力都越来越强,商业银行用传统方式审贷、管贷已经跟不上形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有信贷管控机制与担保圈贷款、隐蔽性集团贷款风险的管控需求并不匹配,面对错综复杂的隐性关联互保、连环担保及其更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已普遍呈现管控乏力的现象。例如温州不良担保圈事件、青岛“德正系”骗贷案件、浙江“中江系”集团风险事件等。在信贷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的环境里,信贷人员从思想上怠于积极加强管控力度和风险意识,形成消极的信贷文化氛围。通过近年来新增不良贷款进行分析,信贷客户对风险隐蔽性较强的客户,普遍缺乏积极的管控意识,没有真正做到“了解客户、衡量风险”,更无法及时识别和处置风险。

2.信贷激励机制。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外部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考核压力层层加码,“一刀切”的信贷激励机制间接导致部分信贷部门形成“重发展轻风控、重眼前轻长远”的信贷文化。“垒大户”就是一个典型表现,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和风险尚不明确的新增客户,经营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对于存量大户存在“绩效为先、授权规避”的思想。这种“不舍得”的心理导致经营行即使知晓风险隐患,也缺乏主动退出意愿,甚至为了争夺“优质”大客户,忽视企业本身的风险隐患,逐年加大授信额度。同时,银行“垒大户”的行为还可能造成企业负债大幅度增加,加大资金链脆弱程度,是信用风险积聚和爆发的又一诱因。

3.信贷约束机制。信贷约束机制的缺失集中表现为责任追究的范围和力度不足,信贷部门因此形成责任感淡薄的负面信贷文化,从而疏于信用风险管控。一是责任追究范围不足。商业银行在内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对管理层责任追究范围不足,特别是对信贷决策的追究往往局限于任期之内,导致银行各级管理层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期短视行为。这种普遍的负面信贷文化现象,驱使管理层对风险贷款产生了“击鼓传花”的侥幸心理和前后任期之间的“博弈心态”。部分管理层对高风险贷款反复还旧借新、以贷还贷、以贷收息,意图将风险“顺利交班”。在任期短视行为影响下,信贷部门不但错失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的最佳时机,反而坐视风险进一步发酵和质变。二是责任追究力度不足。与明确涉及员工行为的“显性”道德风险不同,信贷经营管理层过大的决策权力与过小的信贷决策风险严重不匹配,产生了权责倾斜的信贷文化。尽管现代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贷审会、合议会、行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形式上完善的管理层信贷决策机制,但通过大量的信贷风险案例可以发现,鲜有决策层因为信贷决策风险受到与其危害对等的惩戒。必须重视的是,信贷决策层的信贷决策风险对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风险隐患往往不亚于“显性”道德风险案件。例如在商贸类风险贷款中较为普遍的“三无”类空壳企业,其造假手段低劣粗暴,银行信贷部门的贷款“三查”却如同摆设,甚至变相协助企业化整为零、大搞制度套利,风险暴露时却仅表现为客户恶意骗贷,相关信贷决策层却未对巨额经济损失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咨询型审计策略和建议

要把信用风险防范做到“标本兼治”,信贷审计就不能只停留在合规性层面的监督检查,必须向咨询型审计转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但要强化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咨询型审计理念,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惩戒教育作用,更要从信贷管理机制、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建设性的咨询型审计,方能正确引导经营行建设健康可持续的信贷文化基础,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1.强化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咨询型审计理念。审计队伍首先要具备咨询性审计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并强化咨询型审计理念,牢牢把握被审计行信贷文化特点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一是要提升科研水平。在宏观经济、行业趋势、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同业竞争、行为金融学等领域具备独立专业的研究能力。二是要加强审计调研。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调研,凭借充实的信息面压缩与信贷客户、与经营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要重视信贷文化。以信贷文化为着力点,对经营行的信贷行为和价值取向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反思信用风险滋生和蔓延的根源,站在咨询型审计的高度,对经营行提供富有建设型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惩戒和沟通作用。一是从严监督,曝光反面典型。通过监督检查,狠抓信贷“防假治假”,对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和风险贷款严格认定和追究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从严处理,曝光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反面典型,强化信贷制度和信贷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惩戒警示作用。二是加强沟通,引导文化取向。坚持审计服务理念,通过审计沟通传递正确的风险意识,纠正部分经营行管理宽松、思想放松的扭曲信贷文化,促使经营行树立正确的信贷经营思想与合规理念。

3.评价和促进信贷管理机制建设。审计部门要通过信贷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由外及内找问题,持续评价现有信贷管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和防范各类信用风险,更关键的在于研究如何对其进行弥补和改进。审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评价和促进经营行改善重点风险领域或环节的管控机制,从而引导经营行从信贷文化层面对重点风险领域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加强管理。例如针对财务分析和抵押物估值调查,可从财务报表真实性验证、资产评估内部确认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针对集团客户管控机制,可从经营行管理体制、识别认定、信息调查、整体财务风险预警、风险定量分析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针对产业链信贷客户管控机制,可从产业链风险研究、被审计行重点行业研究、行业信息调查和跟踪、风险贷款压缩和退出策略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等等。

第3篇

银行信贷文化战略是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同业竞争的升级,信贷文化竞争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倍受商业银行的关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建设信贷文化,就应建设卓越的信贷文化,并通过信贷文化来体现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只有培育起广大信贷员工自觉献身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源,人格化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就将会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或被动性的行动,而是员工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和不断实现的过程,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投身工作,使银行的意志变为全体信贷员工的共同意志,银行的目标变为全体信贷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应以价值为导向,重规模、重成本、重质量、重结构、重效益,深入挖掘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创新设计银行信贷目标文化模式,充分探索现代信贷文化战略,通过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信贷文化规范,培育与银行共同的价值观,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取向,来促使全体员工从精神、理念、风气、言行直至符号和环境都产生充分的认同和自觉,进而使这种价值体系被社会和客户认同。

2以管理为主线,夯实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基石

一是要加强组织与领导。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银行信贷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分别从观念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员工道德行为规范、重点业务、“品牌”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把经验加工成理念,把理念阐释为规范,使价值内化为信念,以制度约束行为,使规范行为形成习惯,再用先进的信贷文化观念教育和引导员工,调动广大员工积极争当信贷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点带面,唱响文化旋律,尽展文化魅力,把信贷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要加快培育与挖掘现代银行企业家。一方面,建设卓越的企业信贷文化,造就银行的核心人物——银行家尤其重要。他们作为银行全体员工的最优秀代表,是银行价值观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另一方面,银行的个性出自银行的理念,银行的理念也就是银行家的理念。银行家作为成功银行的灵魂人物,是银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肩负重任。

三是要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将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银行经营才能成功。建设以人为本、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中“人情化”管理的内涵,强调了环境因素与人本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是要建立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清洁工是不能代替银行行长的,但竞争机会应是均等的。因此,必须要建立与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要让责权利的对等,体现在银行信贷运作的全部环节与要素,并且作为价值观念支配着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实际功效与牢固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基石。

3以特色为品牌,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如果银行信贷没有特色,就等于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卓越的文化;没有卓越的文化,就难以有客户的绝对忠诚与市场的生命力。

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信贷文化应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服务,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与创造效益服务;否则,银行信贷文化就会失去它的固本之源与应有意义。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就是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和客观规律,去提炼、开发与创造品牌。只有经过创意、包装和营销以及长期的市场培育并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同的信贷产品、信贷观念等,才能成为叫得响、放得开与具有生命力的信贷品牌,才能升华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文化。

二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增强银行信贷的竞争力。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客户”观念对于银行来说尤为重要。谁拥有让客户满意的品牌特色,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让“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信贷文化定位、包装和营销的全过程,通过特色品牌积累和“特色效应”的放大,增强客户的品牌消费信心,巩固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保持同业竞争优势。

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仅可提高金融增长速度,还可提高金融增长的质量。技术领先,服务领先,文化领先。只有实现科技规划、科技开发、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密切融合,实现信贷文化的科技双翼的成功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为实质有效的提升与飞跃。四是要以传统优势为基础,着力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在各自领域占有优势,如建设银行在中长期信用、项目融资、项目管理、工程预决算、投资咨询等业务方面,有着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房地产金融、住房消费信贷等新型业务方面领先银行同业。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把自己的优势核心产品塑造成客户忠诚度高、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品质卓越的金融品牌,形成特色化的品牌竞争优势,再通过这些文化优势与品牌效应来拓展市场、赢得客户。

4以品质为生命,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位与素养

创造文化的卓越品质与创造文化同等重要。

一是要综合治理各种不良的信贷文化。即要全面、正确地评估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现状,对信贷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长远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培育的各类信贷观念、信贷制度、信贷产品甚至信贷人员等,都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规范与整治,趋利除弊,以切实保证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先进性与卓越性。信贷文化要确立与保持自己应有的内核,如风险控制、稳健经营、强化管理、自觉约束、质量第一、规范运作等,要用实际、深远的眼光,以新形势下的信贷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生命,全面分析、衡量信贷文化的市场潜力,提升信贷文化的品位。

二是要着力规划整合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即要将构建卓越的信贷文化当作是金融竞争新格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任务,认真做好信贷文化课题研究。商业银行作为大型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允许信贷文化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允许探索具有局部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信贷文化表现形式,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内在涵养不能任意阐述,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与整体概念。在信贷文化的统一规划与整合设计中,要将分散的文化相对集中,将信贷理念、服务客户的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予以梳理,将传统的单一产品宣传、信贷业务培训等与企业形象树立、价值观宣扬结合起来,并将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宣传渠道与传播网络等予以整合、疏通,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体现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特质。

三是要敞开胸襟,放宽眼光,大胆学习、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精华。即要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出发,立足国情行情,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注意学习各类单位,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经营管理和信贷文化建设经验,分析鉴别,消化吸收,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从而使商业银行信贷文化更具开放、兼容的国际化特性,更能紧跟先进信贷文化的发展潮流,更加适应未来国际信贷竞争的环境,更具卓越品质。

5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生命周期

实施信贷文化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延伸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竞争优势和生命周期的原动力,是21世纪商业银行活力之源和商业银行获得全社会以及广大客户认同的保证。实施信贷文化的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要与时俱进,注意创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有计划、有意识的创意和策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创新、催生出符合时代特点和客户消费心理的信贷文化。信贷文化的创新还要注意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即要与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一致起来,要加强学习与超越文化、虚拟与借力文化、速度与效率文化、协作与共享文化,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性、社会性和伦理性三者的协调统一,最终促进商业银行成为一个有社会感召力、经济贡献力和持久影响力的、卓越的现代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交通银行课题组.西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及其借鉴[J].新金融,2004(9)

2王进军.论构建卓越的建设银行信贷文化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J].财经政法咨讯,2002(4)

3彭力,芮军,李念斌.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文化建设[J].中国金融,2006(5)

第4篇

商业银行在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至关重要的,因为不良信贷文化正在日益成为不良贷款滋生的主要诱因。因此,很有必要检讨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良信贷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日常信贷风险监管中,许多信贷经营管理人员常有一些习惯性思维方法和做法,涉及信贷决策、贷后管理、企业财务分析等各方面,这些习惯思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已构成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的主要方面,正逐渐取代过去围绕规模放款、越权审批、行政干预、账外经营等显性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新变化,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对其危害性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做些初步探讨。

二、不良信贷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分析

(一)信贷决策的观念误区

信贷决策是银行信贷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正确的决策方法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从银行利益出发,在立足于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审查信贷业务的技术、经济和商业可行性,分析其主要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依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给银行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务。决策依据的核心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分析,而担保抵押是规避和防范信贷业务固有风险的措施之一,相关效益则是贷款的效果,这二者均不应成为贷款与否的充分条件,其他因素更不应成为决策的依据。但在信贷决策实践中,以下思维方式却有一定的普遍性。

1、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前贷后及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相对专业银行时期主要发放信用贷款、行政命令贷款而言,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一大进步。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从理论上讲,信贷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增值,进而还本付息,如果审批阶段把关不严使资金遭受损失,再追索第二还款来源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常有因担保单位是AAA级企业、上市公司或跨国公司等而轻率放款的现象,从而出现了某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担保下其下属服务公司(拥有的全部资产是几台电脑和一台复印机)也能从银行贷款数千万元的怪现象。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一是部分企业或当地政府利用银行信贷文化中的这种不良习惯,套取信贷资金,一般以提供抵押担保为承诺,贷款后再使担保单位改制重组,摆脱连带责任或者干脆设置无实际担保能力的"虚拟"担保人或"虚置"根本无法处置的抵押物来"帮助"银行"完善"贷款手续以取得资金。这种隐蔽性的行政干预正取代原来的直接干预影响着贷款的正常决策。二是贷款行往往以抵押担保合乎总行要求为由逃避上级行检查。例如,某总行规定土地使用权抵押率不超过50%,房产的抵押率不超过70%,部分行不顾当地实际机械执行,以当地评估事务所的评估结果按最高比率(或接近)设置押抵额,不关注借款人偿债能力即放款,表面上看贷款手续齐全,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贷款损失风险和道德风险。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会受到政府干预,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当地的长远发展。

2、为争办按揭业务而贷款。这是各级行信贷审批会议上常见的补充说明。实际上,伴随按揭业务发展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高达两位数的不良率。按揭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但不能以牺牲开发贷款的资产质量为代价。办理按揭贷款能转嫁开发贷款的风险,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判断,理论上至少存在以下几种不确定性;一是开发商在贷款到位后不一定能将楼盘顺利建设到预售程度(出于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房地产"经济泡沫"商品房预售门槛正不断提高的考虑);二是商品房积压、销售不畅,无足够客户申办按揭贷款;三是开发商在取得按揭贷款后不用于归还开发贷款,而挪用于滚动开发新项目。因此,发放按揭贷款并不能必然化解开发贷款风险,为争办按揭业务而贷款就像当年为争存款而贷款一样不宜提倡。

3、反正钱已借出去了,转贷是没办法的事。这是转贷款申报、审批过程中的常见心态。当一笔贷款即将到期或逾期时,选择依法收贷还是转贷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决策,因为最初的贷款合同一般均已约定信贷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转贷意味着依原定用途使用贷款在计划时间内达不到预定效果,致使原有还款来源不能落实。这时要特别注意分析企业难以还款的内在原因以及识别贷款风险,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且在拟转贷款期限内无化解可能则应坚决收贷。否则,一味转贷只会丧失收贷时机,掩盖资产质量,使企业怀有侥幸心理,弱化其还款积极性。实践中存在的较普遍的不良现象是经办行明知借款人销售收入下降,成本费用升高,资金运营渐趋困难,效益明显下降或担保人经营不断恶化,但碍于情面常有意或无意地盲从于企业经营将会好转的保证而予以转贷,待下定决心依法收贷时,企业净资产已所剩无几,失误的转贷决策实际上导致了贷款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4、银企关系好,在他行有不良贷款关系不大。类似的习惯性思维还包括企业负责人是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很有实权;或与本行某领导关系好,借款人不还别人的也会先还本行的贷款等。此类企业在其他行有不良信用记录,已属信贷大忌,反映其社会信用观念,或者实际偿债能力并非如报表反映得那么好;同时企业负责人在当地影响越大,将来不还款时,追索的难度也越大,尤其是在当前各行各业岗位交流频繁的用人体制下,这种思维方式的另一种危害是与领导关系好的企业往往给人以企业信用好、一切正常的错觉,进而导致银行放松对企业正常的信贷调查与管理。部分企业则利用银行这种不良信贷习惯进行投机,信贷经营管理尤其要关注这些所谓"能人"背后的真实经济实力,提防为其"繁荣"表象所迷惑。关系好不可能是永恒的,贷款安全最终靠的还是企业偿还能力的强弱。

5、向投资收益高的项目发放贷款风险小。这种思维方式还包括项目属政府重点工程,或投资收益很高等。对此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性配置必然使各行业利润趋向于平均化,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项目的高风险,银行不能只看到项目的收益而看不到项目内在的风险。二是除了按总行项目贷款的规定受理审批外,还要考虑贷款收益与风险是否相匹配。借款人往往是投资人,是项目成功的主要受益人,理应在根本上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银行不应承担过多的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而仅取得债权人的收益。因此好的投资项目若风险实际上要由银行承担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贷款项目。

(二)贷后管理的观念误区

贷后管理历来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较薄弱的环节。除了体制、政策等原因外,一线信贷人员的素质及其不良信贷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成因。这些不良习惯在信贷人员中的广泛传播,削弱了其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的能力。

1、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虽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不固定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他行借款,有些项目贷款还息甚至来源于银行自己的贷款本金等,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相当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企业能还利息而作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续贷,忽视了企业在保证按期还息的承诺下,挪用贷款于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2、贷款发放后资金调度是企业内部的事,银行不必干预。每笔贷款的发放都有其指定的用途,企业有权调度、使用其借入资金,但应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按用途使用,这也是保证还款的一个前提。倘若任由企业将做贸易的流动资金挪用于固定资产项目,一个楼盘的开发贷款用于另一楼盘的开发,而这些固定资产项目或新的楼盘并没有经过银行组织的可行性评估,这种资金调度必然加大贷款风险。更多情况下,贷款被借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母子公司,使借款企业逐渐空壳化,导致债权悬空,这种资金调度行为银行必须依法干预。

3、贷款肯定能收回,企业用什么来还并不重要。这种说法就像能还息就是好贷款一样不是绝对正确的。这里且不论其还款承诺是否真能实现,假设企业的确是一个好企业,关注企业还款来源仍是必要的。因为经办行沿需要预防贷款企业因可能上市,其他行欲将本行贷款挤出,形成本行贷款被"顶替"的风险。因此,实际工作中,经办行不应满足于按期收贷,还应加大营销力度,建立更加牢固的银企关系。由于放松贷后管理而失去好客户同样是错误的。

4、别人欠了企业的钱,企业才欠银行的贷款。这种说明本来是信贷员追债时企业的搪塞之言,但遗憾的是某些信贷员常信以为真,视其为理所当然可以理解。应收账款过大是当前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应收账款中有正常的,有不正常的;有些企业努力清收,有些企业则不然,尤其债务人是其关联企业时("猴王"公司破产案披露的关联占用及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对此,银行不应坐等,而应加大催收力度,对借款人怠于行使的债权可依法行使代位执行权,直接向债务人的债务人收款,而不能任其相互拖欠。5、企业要避税才做假报表可以理解。这种说法常见于贷款审批及贷后管理阶段,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避税而缓结销售收入,甚至隐匿收入,虚构成本,常常造成账面亏损的假象。银行经办人员即使对企业避税行为无法干涉,出于银行利益亦需要弄清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不能任由企业提供假报表而不加制止。企业当期的销售收入、成本利润、资产状况等主要财务数据一定要准确,必要时,经办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直接调整企业报表,为各级信贷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三)财务分析的观念误区

海外金融界有句很流行的话"魔鬼总是隐藏在细节当中"。关注细节是财务分析的关键。实际工作中,一些信贷人员不以为然,尤其对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时,普遍存在着不核实数据机械套用公式、以个别指标代替全面分析、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粗放型分析方法,使分析结果误导经营者和管理者,成为诱发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1、流动(速动)比率高的还款能力强。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速动比率、应收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共同构成银行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体系。流动(速动)比率高的还款能力强,是经办行客户评价报告、贷款分类工作底稿中常见的结论性用语。这种判断方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具有绝对性。首先,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必须建立在已经核实的基础上,比如应收账款的合法性、有效性、存货的真实性等。如不核实比率的真实性,财务分析只能误导使用者("银广夏"事件是编造虚假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典型案例)。就速动比率而言,除了核实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预付货款(传统上统称速动资产)外,还须考虑预付货款的数量和占比。如果占比过大,应予适当扣除,原因是它的下一个周期目标很可能是存货,而且是存货中的原材料,也可能是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但决不是现金,当然不能用来偿债。因此站在银行的立场,应实事求是地剔除预付货款。其次,流动(速动)比率仅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的其中之一,要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共同分析才有意义,比率分析不能代替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存货结构分析。第三,使用计算结果时应理解其代表的经济含义。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待售商品房按现行会计制度均反映在企业存货中,流动比例往往较高,但并不代表这些存货真正能作为流动资产在短期内变现还债,所以指标分析切忌以偏概全,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再比如,关于流动负债的分析,也要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企业负债构成如果以有息负债为主,则流动、速动比率应适当提高才能保证利息支付的需要。反之,保持适度即可。第四,财务分析还要结合企业的法律关系,有些人常用企业的汇总报表或合并报表来进行比例分析,进而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这也是不恰当的。因为企业集团的流动性并不代表贷款企业的流动性,一般也不能说明借款人的短期偿债能力。

2、利润高的企业还款没问题。这种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润高是否真实,是否提足折旧,费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无虚构;二是高利润相伴的现金流量是否也较高,利润实际形成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资产,企业还款用的是现金资产,即使高利润是真实的,但由于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部分应付款的优先支付都会使企业现金流不能随利润增加而增加,出现高利润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尤其是扩张速度很快的集团性企业,往往会面临所谓的"速度陷阱",即销售与生产的扩张导致企业财务资源的相对严重不足所引发的流动性及偿债能力危机。企业界一般通过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来监测此种风险,值得银行业借鉴。其实,根据现阶段国内会计准则,至少有以下几种企业经营风险值得银行关注,即非经常性损益风险、营业成本比率波动风险、所得税风险、新增其他应收款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非经常性损益是在连续的会计期间不能连续出现的损益。例如,一项股权被转让后,转让当期可以产生相应投资损益,但该股权的转让意味着公司今后不再享有该项股权的损益。同时,中国已加入WTO,应将属政策性优惠范畴的所得税优惠、补贴收入均视为非经常性损益。分析人员应认清非经常性损益不能在连续的会计期间连续发生的本质,在判断借款人业绩时,依据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经常性净利润而不是依赖利润表提供净利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借款人营运状况判断的准确性,不为其高利润的假象所迷惑。

3、现金流量大的是好贷款。这是现金流量分析中常见的误区之一。信贷员往往用前后两期现金科目的差额直接计算当期现金净变化额,为正数时,即认为企业经营状态好,没有风险,其实未必。现金流量分析要求的是对当期企业经营、投资、筹资三种现金流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结构进行分析,以判断未来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因素中哪些是长期的、固定的,哪些是临时性的,进而预测到还款日止的流量变化,并从中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收贷的最佳时期。例如,一般认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为企业可能通过调整销售政策与采购政策控制它的流量。但实际上也不绝对如此。一些公司报告期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流出量中,许多是因为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产生的,后者很难说是经常性的,严格地讲,它们很有可能与经营活动无关,属于关联方非经常性占用。因此,在分析净利润现金保障能力时,予以适当剔除后计算才会更准确,更有揭示力。如果用利润表提供的"主营业务收入"除以现金流量表提供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企业界称为营业收入现金保障倍数)来分析企业流动性则更有效。显然,那种仅靠一个净现金流量数来代替全面流量分析的做法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三、培育健康信贷文化的对策

信贷文化是信贷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健康的信贷文化特征就是要强化规范意识、风险意识、客户和市场意识、成本和效益意识,这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诸种不良信贷文化表现形式,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管理理念和实际运作方式,尽快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

信贷资金运动是信贷资金聚集、分配和再分配的循环、周转运动,各项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现金的流出与回笼是信贷资金运动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形态。在一般意义上信贷资金具有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规律。第一重支付是银行将货币借给企业使用,第二重支付是企业将借来的货币投入生产过程,用于维护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第一重回流是经过生产过程,企业将商品变成已增值的货币,第二重回流是企业采用还本付息的方式将货币连同已增值的货币的一部分支付给银行,这种双重支付与双重回流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具有适用于各国商业银行的共同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育及存在历史较短,而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大都有数百年的经营管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善的管理理论。加入WTO后,我国民族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有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的区别,但信贷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过程中,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其经验教训,善于结合我国国情和本行实际从其理论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真正能够反映和满足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需求的精髓,通过制定本行规章制度的形式,使之成为该行信贷管理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形成该行健康的信贷文化,从理论上根除上述各种不良信贷文化现象。

(二)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其忠诚度

信贷文化是银行整体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人员除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素质。只有思想品德端正,真正忠诚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员,才能真正认同并形成健康的信贷理念,才有自觉抵制上述各种不良信贷文化表现方式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才能真正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在人才使用上,可以通过对信贷人员实行上岗分级授权经营,狠抓信贷人员的基本素质,只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商业银行健康向的信贷文化。信贷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精通金融和信贷,同样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成为借款人所在行业方面的专家。就营销而言,企业更愿意和熟悉自己行业的客户经理打交道。从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只有熟悉企业及行业状况的客户经理才能准确地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从而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同时,信贷人员素质的提高,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运用内部利润核算、内部转移价格、市场成本和资产质量等指标,核算其业绩并与其收入挂钩,从而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并做到有章可依,违法必究,惩处必严,从制度上保证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

第5篇

武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的洗礼。而今,武术从竞技体育开始向大众休闲体育发展,休闲武术和人们从事工作、活动没有冲突.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武术为了适应现代大众生活的需要。因时因地的发生着变化。大众武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减轻压力、满足人们的身体和生理需要,这是大众武术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由于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繁忙的工作等原因,使现代人出现身体和精力透支、生活和精神压力沉重,对于部分人来说,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问合理练习休闲武术是一个调节身心疲惫、缓解压力的不错选择。参加大众武术看似是一种能量补偿,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精神的满足,恰如一种由内而外的诗意美。因为大众武术除了带领人们走出困境,解脱束缚之外,武术中宣扬的真善美的人生哲学,也是学习者深深着迷的地方。那里是一片绿色的草地,一方净土,一个令人向往的精神的世外桃源。

2、新时代背景下的武术文化

2.1、多层次、厚底蕴武术文化

武术不仅与中国哲学、宗教、医学以及美学密不可分,同时也因为其完整的锻炼系统、技击技巧、神奇的健身功效与现代社会的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彼此作用。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文化内涵,处处彰显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它有拳术、有器械、有快有慢、有刚有软。如长拳和太极。它深受儒家仁学的影响,提倡“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学习武术中,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武术中豁达、知天命的养生之道。在锻炼的同时,能使人身心合一,与自然天地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至情至圣的境界。

2.2、全球化的武术文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武术要在新时代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新的提升,去面对新时代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全球化,武术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武术在大众时代已经发展成大众消费、休闲、交际的文化活动。如链接武术文化的影视文化、服装文化、武侠小说、多媒体和网络文化,这些武术文化的衍生,都在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同时推动武术文化的商业化发展。武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一种流行文化.各种武术文化报告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多姿多彩的武术表演走出国门,在世界的舞台上尽情挥洒自身的魅力。许多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在很多外国人心中认为中国的武术文化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武术原有的价值。

2.3、和谐科学发展的武术文化

“和谐统一”本来就是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在新时代,武术不仅要有和谐,还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即科学发展观。这样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武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处理好当代中国大众武术文化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武术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武术文化要避免糟粕之论,以辩证的观念看武术的发展前景,进行积极有效的科学引导.为大众提供积极健康的武术文化。

3、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第6篇

电子信息工程,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生物工程,建筑工程,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关键的一个核心要素或者说是特点应该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设备与系统平台的开发、维护、升级与改造等诸多方面,基于这个特点,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面比较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信息处理的领域都会有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电子信息工程对自我的技术更新的速度与标准要求很高。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效能的不断提高是保证其不断匹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关键,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的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激烈的技术竞争领域拥有更多的发展先机。换句话说,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目前各个国家都将大量的科研力量投入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领域。

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领域,这三个技术层面的进步会带动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从诞生之初到现在走过了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但是其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却从某种程度上彰显着我们人类的进步。我国是一个电子信息工程大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最近的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首先,尖端技术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随着我国探月计划的不断实施,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及外天空探测等领域的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点是让很多欧美等技术大国为之叹服的,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某些领域领跑国际水平。其次,电子信息工程的民用转化水平大大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最为信息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在社会生产与大众生活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正不断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之一。另外,各种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通信领域,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促进其迅速的发展,我们的手机通信网络已经迈进了4G时代,云计算的大数据时代已经让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加出色的表现。最后,电子信息工程的军事与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可以说是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对未来的高科技战争,我军在雷达探测、预警系统,导弹防御,数据加密等技术领域都进行了锐意的改革与发展,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下,我军的科研水平以及自我防御能力,包括囊括海陆空在内的立体、交叉防御体系都有了非常可喜的进步。

3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

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在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地方。例如:

3.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

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科研人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这一点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600万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而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数量不到十几万,这与我国当前对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强烈的需求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特别是某些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我国的高技术人才的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面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

3.2科研攻关水平有待提高

从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应用与发展来看,我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其它的基础设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等领域却发展缓慢,特别是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很多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另外,在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方面,我们的民族技术与自我创新能力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一些电子信息工程的关键技术还存在着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从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科研攻关的扶持与引导力度,是我国在今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政策制定是需要侧重的重要内容。

3.3电子信息工程的生产力转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领域存在着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那就是市场有需求,但缺乏配套的技术工程支持,高校等科研院所有大量的成熟的技术却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与应用对象在实验室里束之高阁,这是一种技术资源的浪费。国家技术产业部门的负责人,在最近的一次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论坛中强调: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五年将有望突破千亿大关。由此可见,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大胆尝试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3.4电子信息工程的系统稳定与安全性能有待提高

在电子信息工程不断推广与使用的今天,我们也要关注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这种安全的问题一方面来自系统的设计本身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数据与安全隐患与缺陷,另一方面,是来自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可能的病毒的攻击,因此安全问题不可以轻视。另外,不断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操作系统的效率问题,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效率是大众普遍的也是必然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提升系统的操作效率,才会更好的服务与满足越来越多样的大众需求。

4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从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初露端倪。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与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下展望。首先,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现在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养殖以及物流配送等诸多环节都有着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工业生产与控制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正逐渐的取代人工,进行着比较复杂的自动化操作与控制,在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进一步的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同时,目前的农业养殖,物流配送也在逐渐的趋于信息工程统一调控下的自动化运作阶段。其中包括在一些关键的但是具有一定危险的采矿与能源加工的领域,这一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将会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生产企业服务。但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等层面,由于当前的技术系统及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应用将呈现出更加多元与广泛的局面。除了上文我们所提到了航空航天,外太空探测等尖端技术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推广将会更加的“亲民”,也就是说大量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技术将会在市场中进行具体的孵化与应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未来,我们的卫星探测,在这一技术的推动下,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有价信息。我们的交通调度,汽车导航,包括各种信息处理终端的自动化与人性化的水平,将会演绎科技改变生活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大力发展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其次,按照当前的科学家的预测,在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化水平将会继续大力地提高,在很多关键的领域计算机会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与处理程序来进行独立的判断,这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会看到,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广泛,我们的现代化生活将会呈现出更加便利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会渐渐地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来进行满足与实现,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机制会有望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网络系统实现对接,届时,我们人类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加工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最后,电子信息工程的保护机制将不断完善。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作为现代化生活的一部分,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使用的相关的法律及法规也会进一步地明确与完善,特别是针对影响与阻碍电子信息工程使用与安全发展的不良的行为也会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中的作用保驾护航。电子信息工程的保护机制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科研公关项目,相关的技术部门会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产品的研发与检测阶段,将系统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最大程度的改良与提升。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测试方面会不断丰富测试的相关数据指标与内容,不断钻研测试的信度与可靠性,争取在系统运用之前,呈现出最佳的工作状态。与此同时,在系统的具体运用的阶段,要不断的根据生产与生活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来不断的进行系统的调试与更新,不断保持其系统的先进性。同时,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在互联网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的扩大,互联网的安全与维护也会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重视与完善。在发挥电子信息工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科学发展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科技的副作用对我们的现代化生活的不良影响,保证电子信息工程在内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是实现现代化生活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5结语

第7篇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发生着跨越式的发展,信息化的生活这一词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信息化的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相关的研发人员带来了挑战。在今天的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日常电气设备进入人们的眼帘,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调温窗帘系统就是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核心,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此外,车辆的电子系统同样采用了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保障车辆保持一个最佳的运行状态。

2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在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已经逐渐的采用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手段来配合工程造价管理。主要表现出:(1)通过以网络为中间载体,构建外部、内部以及内-外实现互联通讯的一套网络操作平台。此平台加上AO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到各个企业的管理中来,最终达到提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2)通过信息网络,将相应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把处理的数据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的预决算的编制工作中来,还可以应用到造价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3)该技术对钢筋混凝土等消耗性材料以及工程量的相关的拘束进行收集,并把数据进行综合的计算,来提高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并对钢筋混凝土的消耗性材料进行精准的计算,在节约企业资源的基础上,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益。

3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传统的农业和工业都是笨重的、高效能的产业,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当中的传统的拖拉机和手扶式农业机械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使拖拉机和手扶式农业机械使用电子网络,这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而是成为智能化的机械,这项智能控制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方向。大型拖拉机和农用机械已经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增加了智能化,其有多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与一个独立的办公室相互配套。通过编程对相应信息的传播,使电脑智能控制信息终端的功能和识别,当识别出来以后,根据周围的环境快速地做出判断。整个的操作程序并不复杂,根据操作说明就能手动进行设置。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元件作为中枢神经进行控制,将其安装后,进行相应的操作就可以很快地控制生产过程,及时监测生产过程中微妙的变化,根据监测到的变化进行可行性分析,该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手动的操作方式,使其精准度更高,智能化得以实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声音作为介质进行相应的传导,给操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警示功能的提示,当机械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通过声音发出给操作者。它的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资源的更多浪费,在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前提下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利用。

4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交通运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技术能准确地分析影响交通的客观因素,如天气、环境、自然灾害等,通过监测到的环境的数据形成一个信息数据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将形成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寻找到影响交通运输的规律,再为不同的参考人员的决策分析提供参考数据。这样通过数据直接传输到了被接受者那,为接受者快速做出决策提供了依据。例如,电子信息系统在飞机产业应用非常的广泛,现如今瞬息万变的天气一直是影响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的主要因素,延误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十个小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该技术的应用能快速的预测到天气的变化,把收集到数据快速的反馈给操作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电子信息工程还广泛应用于铁路部门、船舶等,该技术的应用原理与飞机的应用大同小异,通过数据的分析对车辆的走向,调度情况进行指导,进而减少驾驶的失误,防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