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16:50:06
序论:在您撰写论语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教学重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设计: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4、认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5、研习课文,深层体悟。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1.确保运动场所、器材的安全,做好积极预防
学校要保证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安全,每个学期初要对所有的场地、器材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每个月也要例行检查,对不合乎安全标准的、超期使用的、老化的器材及时维修、更换或报废处理。体育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检查体育器械,严禁不合格的、有安全隐患的器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活动的所有环节尽可能考虑周全,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2.健全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形成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体育安全的管理要落实到每一个人,健全安全监督机制,让每一个体育教师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利用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对体育课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体育课就是室外课,就是蹦蹦跳跳,忽视了有关体育的理论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理论课,让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处理方法、运动处方等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掌握应急自救、紧急处理、救人方法等。学校也应通过橱窗展示、校园广播、校报展览等向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2.让学生学会应急救人和应急逃生技能
应急救人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盲目,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损伤。例如,在实践课上要让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脱臼和骨折的处理办法、心肺复苏方法、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休克处理、大出血的紧急处理等。另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做逃生练习,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让学生掌握逃生的技能。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学楼演练火灾逃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锻炼上肢力量,提高攀爬能力,掌握攀爬逃生自救技能;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防身格斗技巧,为正当防卫提供必要的技能;在游泳课上,指导学生掌握游泳技能等。这些都是应急逃生必需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三、教师要注意教学中的安全
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教授一些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教学内容,但是也不能因为潜在的危险性而舍弃这些教学内容。另外,为了教学安全,可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掷铅球时,可以用实心球代替铅球,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越野跑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不必到校外,以消除校外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
2.体育教学中做好分组练习
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运动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这样可以降低运动危险系数。比如,在“跳山羊”教学中,高个子的、弹跳性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高一点的“山羊”,反之选择矮一点的“山羊”,避免学生出现恐惧心理和摔倒的危险。
3.严格体育教学
首先,体育教师要认真准备好每节课,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认真检查器材、场地,排除安全隐患,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其次,高度重视准备活动,不走过场,在运动中做好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再次,杜绝“放羊式”教学,杜绝教师擅自离开课堂的情况。教师要熟练掌握运动伤害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应做出紧急正确处理。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放松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疲劳、平缓心率,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四、结语
(一)主体不同
举例子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事例来论证观点,加深学生印象,以便学生理解。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要根据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开动脑筋,最终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二)地位不同
二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举例子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案例教学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完整的案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流程不同
举例子没有固定和程序化的流程,教师只要在某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前或之后都可以随时应用,一般用时比较短,而案例教学有完整的过程,包括案例呈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等基本的流程,因此耗时长,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
(四)作用不同
举例子的作用虽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它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凝结学生自身的智慧和思考,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欠缺。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通过互动、研讨、查阅等方式来获得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契合性
《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是教师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让未来步入教师岗位的师范类学生,了解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等方面的主要观点,通过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教育法律问题及教育法律现象依法进行分析与评论,提高其依法执教的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教育法律意识,最终理解并确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教育法学理念。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对一些教育法律条款,学生并没有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因此,如果单纯地用讲授法进行知识讲授,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化,并且容易产生《教育政策法规》课程非常枯燥难懂的感受。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教育法律意识,更不利于将所学转化到教育行为中去。而案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通过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用教育法律原理分析教育法律现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使其懂得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并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树立依法治教的决心。有位学生在《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快要结束时,这样总结:一直以为教育政策法规是很空泛的,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鲜活生动而又震撼人生的案例无不牵动着我的心,于是,我开始思考,今后怎样去做一个好老师,关心学生,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任重而道远。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政策法规》应用的四个基本点
(一)案例的选择和呈现
关于案例的选择,学术界普遍认为,在选择案例时因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等。在《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除了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外,还会有意地从两个角度进行筛选。一是最新发生的案例,二是身边发生的案例。因为最新和身边发生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觉得教育法离自己并不遥远,违反教育法的现象和行为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犯罪的都得到了严惩,这样更有说服意义。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的案例应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结合。呈现一定的反面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教育法律现象和问题,但如果过多地呈现反面案例,学生就只会注意到教育法律多么不完善,教育有多么黑暗,所以适当地加入正面案例能使学生在认识到现有教育法律不完善的同时,更能看到公平、正义和希望。在选好案例之后,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教师自己阅读该案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阅读案例,也可以通过课件呈现,还通过视频来呈现,也可以进行更创新的尝试,比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总之,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案例呈现的多样化,以免总用一种方式呈现对学生造成单调刺激。
(二)精心设计问题
为促进学生对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讨论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是需要仔细斟酌的部分,设计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为例,可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等。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等等。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该如何?”等等。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等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个层面上,要善于从多种角度问问题。
(三)组织好讨论
在讨论环节,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任务目标,即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总结讨论内容,并形成结论。二是社交目标,即加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表达、沟通、倾听、分享技巧。因为从理论上讲,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实践中最终能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团结、合作、交流、沟通能力,需要教师人为地设定社交目标。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普遍重视任务目标,忽视社交目标。教师在明确提出小组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解释小组活动的成功标准(例如,是不是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是不是仔细聆听他人的观点等)。在讨论中,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在每次小组讨论时,可以指派小组组长,并且不同的讨论问题小组组长轮流担任。请小组组长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做好记录,最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汇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也习惯了不经历自己的独立思考,直接由教师给出答案,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时,起初学生是有些不适应的,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考核方式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
(四)教师的反思
农机安全文化通过农机安全教育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农机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农机安全教育是以规范农机安全使用为基本目的的社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机安全教育与农机安全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作用地位持续增强。基本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探索实践了“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一直以来,我国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在高速、安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高度重视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在新的发展时期,要适应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机安全生产的新要求,根据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新需求,重视农机安全教育,下大力气提高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促进农机安全生产适应农业需求定位。
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服务“三农”,促进农、科、教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养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技术好、善经营的农机技术支持和作业服务人才,有理想、高素质的农机作业能手,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安全技术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2009年起,农业部等六部委将农机教育培训纳入阳光工程,主要培训农机使用和维修人员。农机部门抓住机会,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在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切实开展有效的农业机械安全使用技能培训,提高购机农民整体技术素质;积极协调农业、科教等有关部门,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环境氛围,精心设计与实施购机农民农机安全使用的技术与安全技能培训,切实解决购机农民购买农机具的后顾之忧。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提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与素质,提高农机安全使用效能。同时,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培训大行动以农业机械化管理技术员、维修服务员、驾驶操作员、经营销售员和农业设施操作员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农业机械化实用技能、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业劳动者技术素质,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结构,促进农业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科教兴机”战略,坚持育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改善基础条件,农业机械化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培养了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农机大户,造就了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成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安全教育与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集中体现在:
1)农机安全教育有发展基础与条件。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整合利用各类农机安全教育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安全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农机安全教育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农机培训学校,拖拉机驾驶培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业机械化科研机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机安全教育新格局。
3)农机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实用。各地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丰富实用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4)农机安全教育培训能力明显增强。各地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器具和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逐步提高培训质量。
5)农机安全教育行为逐步制度化。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确立农机安全教育方式方法,明确农机人才培养与农机安全教育的工作职责,制订符合地方实际和特点的农机安全教育培训规划、工作方案或实施步骤,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常抓不懈的新局面。
当前,农机安全教育的概念正逐步被各级农机部门与广大农机工作者认同,各地重点实施、以点带面,提高了全农机行业的安全文化素质,保障和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科学、高效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技术与操作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克服。
1)农机安全教育还缺乏系统性与系统完善的社会支持模式。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农业机械保有量和种类逐年增加,农业机械使用范围和频率逐步提升,因而农机安全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农机行业是国家安全生产13个重点行业和领域之一,虽然“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机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但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仍比较多,平均每年死亡437人,受伤1164人,直接经济损失1067万元以上。2012年,死亡达到692人,受伤943人,直接经济损失更达到2240.64万元,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紧迫。我国农机部门一直结合农机培训开展农机安全教育,但仍缺乏系统性,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师资教材、培训模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较好的农机安全教育效果与影响力,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安全科学发展等要求不完全适应。农业是弱势(质)产业,农机行业在体制、运行、监管、抵抗风险、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重视农机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应建立完善的农机安全教育机制,争取社会支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机安全教育,形成行业共识,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
2)基层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劳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成为影响农机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大的层次,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有8亿多农民,其中劳动力达4.8亿,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而且还在以每年9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并且都是青壮年,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导致现实农村劳动力中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结构失衡;留守农村的农民大都以老年、妇女居多,文化水平较低。据全国有关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上培训设计针对性不强、实施不到位,造成部分农机使用与服务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不高。据历年农机事故成因统计数据,操作失误、无证驾驶和无牌行驶始终是前3位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突出反映农机手缺乏必要的农机安全理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安全操作技能欠缺,要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站在保障农业机械化安全科学发展的高度,针对农机人员的具体情况,设计完善的农机安全与教育系统,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机实用人才的需求。
3)缺乏农机安全教育保障措施。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投入,农村新型农业机械数量大幅增加,但对农机安全教育的专向投入较少,农机安全教育在方针确立、体系构建、组织实施、经费落实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此相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农民对购买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机械热情空前,但愿意对农机安全教育投入的意识不强。需要政策引导,重视农机安全教育,为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
二、农机安全教育应贯串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教育贯穿并体现在农机安全生产全过程,是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强、涉及面广,是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1)农机安全生产过程由人、机具、环境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人是农机安全生产中的关键因素。机具可以通过改造,以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特点;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易改变;环境和机具是无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机具由人来驾驶操作,因此,农机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人”,人是农机安全生产的核心。农机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灵活有效的载体来承载,其中重要的载体就是教育。要开展持久的农机安全教育活动,对所有农机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其安全生产的操作技能,使广大农机安全生产参与者自觉地遵守农机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农机具作业秩序井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2)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突显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农民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补贴政策的出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推动农机进一步发展,农机新一轮的大发展和高科技农机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推广,必然要求农机安全教育更要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3)农机安全文化产生的安全氛围和安全监管是农机安全文化的具体反映,建立和谐的农机安全氛围依赖于农机安全文化的传播与运用,依赖于开展切实有效的农机安全教育。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但基层农民机手安全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机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易发、高发时期。必须通过对农机安全文化的研究、建设与发展,加强农机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机手的专业技能、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被动地服从农机安全监管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农机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作业,进而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三、强化农机安全教育与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对策
农机安全教育是搞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础,是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作用地位持续增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各项目标要求更高,农机安全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改进和加强农机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推动农机安全教育工作扎实、深入、持久地开展。
3.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机安全教育对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农机安全教育的规划或实施方案,抓好评估检查,确保实效。
3.2培训农机安全使用人员
以提高专业与安全技能为目的,培训农民机手掌握农机具结构原理与安全生产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全使用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创造安全舒适的农机作业环境。
3.3规范农机安全行为
在农机安全生产过程宣教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农机安全生产人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结合开展的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农机警示教育与道德教育,规范农机人员职业道德,提高农机人员农机技能水平与安全生产意识。
3.4创新农机安全监管方式
创新农机安全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建立农机安全政策支持体系,设计实用有效的农机安全评估系统,为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稳步推进农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3.5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制定并不断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管的法规、规章制度,建立高效运作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与农机安全宣传、监管体系,形成高效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加大农机安全教育力度,增大农机安全教育覆盖面,有效地推动农机安全教育开展。创新农机安全教育理念,针对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管理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探索适应当前形势,满足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途径。
3.6培育农机安全教育阵地,壮大农机安全教育队伍
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机安全教育,丰富农机安全教育形式,完善农机安全教育措施,提升农机安全教育科学化水平,落实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实效。在完善农机安全教育形式的同时,建立一支与当前农机监管和农机安全教育工作相适应的农机安全教育队伍。整合优化农机安全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全覆盖的农机安全教育网络。
四、结论
关键词:安全教育 意义 现状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95-03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如何有效做好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各地高校都在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专门在“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应用性研究课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面向全国征集论文。说明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安全教育的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安全教育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高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一、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相同和类似的安全问题不断重演和再现。高校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缓冲地带,即将脱离父母、师长独自应对社会问题。在学生的这个关键转型时期,学校应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安全问题,感知处理安全问题的思想,掌握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依靠现有的社会和法律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社会、自身的各项合法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和伤害。
1.高校安全教育的概念。高校的安全教育是指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所以,高校的安全教育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自己遇到的新情况,用安全的方法处理自己遇到的非安全的新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群居式的生活中环境相对封闭,环境相对安全,秩序相对规范,价值取向相对统一。但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再加上个性化的生活追求,带来大学生安全意识不高,对社会冲击的抗冲击能力不强,遇到安全问题没有处理头绪等等严重问题。所以,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于向大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由此可见,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产生安全行为。
3.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等院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办学模式多元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国家社会的进步。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身,扩招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新问题,尤其是作为重中之重的安全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高校已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造成了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做好安全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是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
2011年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调查网站——问卷星网站,对6所高等院校的280名在校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应用问卷星的部分调查数据来说明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问卷星——高等学校安全问卷调查相关内容(2011年5月):
14题:在校期间,您获取安全教育的途径; [单选题]
15题:在校期间,您参与的安全教育以何种形式; [多选题]
第16题:在校园内开展安全教育,您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排序题]
18题:认为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有必要吗? [单选题]
19题:对以下哪些安全教育内容感兴趣?按感... [排序题]
23题:对学校安全教育情况满意程度?[单选题]
24题:认为贵校安全教育哪些方面做得不足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 [排序题]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82.5%受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治安的复杂性和不安全性,另一方面说明了身处象牙塔中的同学对自身安全的渴求和得到指点的迫切心情。而受调查者表示大学生在校获取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自学,这暴露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安全教育形式还是比较多样的,但课堂教学、宣传板报、走廊标语、校园网络等传统方式成了绝对主力,而模拟演练等教育方式开展太少,有待加强。受调查者一致认为在校园开展安全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是逃生演练模式,其次是视频教学。而我们经常使用的讲座被列为最无效的教学手段,这是对从事安全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警示和提醒。
在对哪些安全教育内容感兴趣的调查中,排名最高的是人身安全,而排名最低的是国防安全。如果说人身安全排第一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那么国防安全排在最后,则是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这个结果让我们了解了90后学生的心理,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整个教育敲响了警钟,国防安全竟然被列为当代大学生最不被关注的一个方面。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存在重大缺失和不足。今后,有必要反其道行之,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唤起大学生这个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未来的国家、民族才有生存的支点。
在对学校安全教育的满意程度这个问题上,多数学生认为一般,但也有近20%的同学不满意。依据调查结果,在学生对安全教育需求很迫切的情况下又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很不满意,这只能说明是安全教育方法的问题。在你认为学校安全教育哪些方面得的不好的方面,调查者认为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流于形式、有限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多样化安全教育形式的占了大多数,这说明我们的安全教育形式确实不够吸引大学生。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安全教育改革和硬件建设,使得安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需要、学生喜欢、实用有效的教学课程。
根据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调查网站公开的数据综合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的需求十分强烈,但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质量不高,学生满意率低下,在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上,满足学生需求上处于供求不平衡的局面。
三、高校安全教育方法探索
尽管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把安全教育列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但由于对安全教育存在理解上的单一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的滞后性,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往往是人到耳不到、耳到心不到,听了记不住,记住不会用,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各高校安全教育从业人员研究和探索的一个主题。在此,笔者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借鉴。
1.实行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传统的安全教育,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全体新生几千人坐在一起听讲座,在人员众多的情况下,教学气场小,效果不佳。而且这样仅靠新生进校时的有限时间进行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开始按学院分别实施安全教育,尝试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教学,人数多的学院还分批进行。这样,首先从教学环境上确保了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院的特点设计教学重点,如男生多的学院,着重讲述酗酒、打架斗殴的危害;女生多的学院则侧重诈骗防范、身体侵害防范等问题,使安全教育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效果自然较好。
2.安全教育过程中多种参与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参与教学的师生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融听、看、做、教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有目标和要求的思维环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参与式教学法的方法,主要有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
在云南农业大学开展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法成为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依托多媒体技术,采用互动游戏,情景模拟、小品表演、案例分析、安全措施提问、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安全事件贯穿其中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气氛热烈,学生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效果。
3.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安全教育。为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云南农业大学保卫处组建了一个部门下属的学生社团——“军事爱好者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成立几年来,已成为保卫处力量的有益补充。近期,还根据安全形势的需要,保卫处与相关学院合作组建了另一个学生社团——消防志愿者(益公馆)。依托这两支学生社团,吸收积极分子参与校园安全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人力资源和学生社会网络,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和信息收集,并利用学生社团成员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宽广持久。
4.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实施安全教育活动方面,云南农业大学借鉴省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运动会、消防文艺晚会汇演、冬季消防安全宣传启动仪式、春冬季、节假日安全知识宣传、收缴的危险用品展示、校园安全案例宣传、校园每月案情通报、校园安全简讯,邀请交警、派出所、消防部门到校讲座、消防技能表演等方式,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关键
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于安全教育结合校情,在于安全教育突出重点,在于安全教育效果持久有效,在于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真正建立学校安全教育机制,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落实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2)设置学校安全教育的时间;(3)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设计;(4)学校安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5)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开展。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关键场所,高校学生的安全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才能使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使高校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方案
2.东北石油大学保卫处.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个问题
3.蔡正奎,谭寿能,王柳如.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华南农大学报,2010(1)
4.问卷星——高等学校安全问卷调查.2011,5
5.董振寿,吴星旭.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6.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加入高职院校教师行列,案例教学已被广泛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缺乏,效用性不高
具体表现在缺乏大量实际案例素材,现有很多案例注重与教材基础理论的联系,缺乏代表性、典型性、吸引力,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近年来,虽然案例教学被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普遍采用,但是不少教师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驾驭能力,运用起来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实施“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验。
(三)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和配套机制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的准备、组织,再到实施,工作量较大,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精力。因为没有足够的相应措施激励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甚至教师运用案例教学工作量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四)组织讨论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在分组讨论中不配合,参与度不高,不愿意表达见解。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组数多,大大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削弱了案例教学效果。
二、改进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操作。针对当前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整合运用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可供教师选择的案例库,更好地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教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现实中真实的问题,在案例库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和问题性。学校可以为教师创设平台,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或他人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的经历撰写案例。
(二)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两者互不可分。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校中厂”、“厂中校”的优势,依托教学工厂中实际企业环境,面对全真的生产任务,一方面,教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把生产任务转换为教学任务,把生产工艺流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生产管理转换为教学场景管理,把生产产品的考核转换为学生成绩的考核,通过实施全真实训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和生产经营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能切身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建立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就可能缺乏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实践的联系,主动学习和运用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四)合理设计案例讨论环节